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7.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8.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
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9.《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
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0.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
这一演变( )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1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2.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农政全书》书影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13.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
由此可以说明( )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14.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
严复此举意在( )
A.警醒国民变革图强 B.抨击列强弱肉强食
C.宣传科学开启民智 D.倡导革命救亡图存
15.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
第2课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教学案参考答案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中外文化的交流参考答案
(1)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中华文化交流的影响参考答案
(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并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总之,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阅读材料,“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不能正确揭示材料的主旨,A正确。
2.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故C正确。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正确;儒、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渐融合,B
错在“开始”;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学,C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
期,D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A、B、D三项。
]
5.【答案】B。
【解析】材料“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强调的是同文馆对“新教育”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文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不同,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故B正确;A包含在B之中;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错在“一整套”。
6.【答案】B。
【解析】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B。
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影响西方,属于“中学西传”,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学西传”已成为主流,排除C;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
7.【答案】B。
【解析】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
A中“普遍接受”太绝对了;C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D中“政治革命”材料没有体现。
8.【答案】D。
【解析】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
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项错误;《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联系史实可知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后,
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这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富国强兵”强调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制度变革,“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体现了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
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项。
]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故A项错误;儒学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由于其影响的扩大而传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材料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印刷术传
入韩国的时间,故C项错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李氏王朝只是受到了中国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表明严复此举意在警醒国民变革图强,故选A项;严复是主张变法图强,改变被列强压迫的状况,而不主张革命,排除B、D两项;从材料看,严复的主旨不是宣传科学,排除C项。
]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
A、B、D三项。
]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等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而且……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以及“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等信息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
度”“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等信息分析。
【答案】(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
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2)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17.【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行拟定论题,由材料“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可以得出其旨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由此可以从中国科技、思想对西方的影响等方面加以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到欧洲,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欧洲人接受文化教育,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和整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重要武器。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参考论题:战争与中国和谐世界观;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