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哲学思想研究
谢林
![谢林](https://img.taocdn.com/s3/m/02889724ccbff121dd36832b.png)
1854年,谢林在赴瑞士旅行的途中死于巴德拉卡茨。他的著作编为14卷本全集,于1856~1861年出版。
哲学思想 谢林最初是作为费希特的拥护者出现在哲学论坛上的,但很快就超过费希特,建立了他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由3个环节构成:①经过改造的费希特的自我。②遭到歪曲的斯宾诺莎的实体。③前两个环节在他那里的神秘统一,即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绝对同一性”。他用这种虚构的神秘联系来代替自然和人之间的现实联系,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从这个神秘的本原中发展出来的。从“绝对同一性”发展出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无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伊利亚特,构成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自我意识返回到“绝对同一性”的过程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有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奥德赛,构成他的先学家
谢林(1775~1854)
Schelling,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von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通常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主要阶段。在早期,他批判过封建专制制度,表达了实现资产阶级法治的要求;把I.康德与J.G.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把他们的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为后来G.W.F.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晚期,从资产阶级法治的倡导者转变为封建专制制度的辩护士,从包含合理内核的客观唯心论走向天主教神学。和晚期哲学明确地区分开,历史地肯定了谢林早期的“真诚的青春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无情地揭露了他的晚期哲学是“在哲学幌子下的普鲁士政治”。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的A.叔本华与S.克尔凯郭尔,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的F.尼采和W.狄尔泰、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则抹杀谢林的早期思想,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义奉为先驱,为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服务。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0a12d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6.png)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实用版】
目录
1.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概述
2.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核心观念
3.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哲学意义
4.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评价
正文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先验观念论体系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这一体系主张,人类的知识并非来源于经验,而是通过先验的观念或原理所得。
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核心观念是“绝对理念”。
他认为,绝对理
念是一种超越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原理。
人类通过直观和推理,可以认识绝对理念,从而得到知识。
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人类认识的先验性,即人类在经验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然而,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他的绝对理念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和证实。
此外,他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也被认为存在一定的唯心主义倾向。
总的来说,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先验唯心论体系解析——谢林哲学思想研究
![先验唯心论体系解析——谢林哲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f8cb33aa00b52acec7ca29.png)
作者: 薛小花
作者机构: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6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33-1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先验唯心论 最高原理 自我 自我意识
摘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以知识的最高原理,作为解释世界的永恒真理。
谢林认为这个知识的最高原理就是自我、自我意识。
自我的内在理智创造自我,自我的内在直观感受这个创造。
自我就是自我=自我,通过自我创造自我、自我意识。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体系,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见人不见物。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功绩在于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好理论准备。
其内容是唯心的,方法是辩证的,思想是革命的。
论谢林的同一哲学
![论谢林的同一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793a2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7.png)
论谢林的同一哲学谢林是一位中国哲学家,他提出了“同一哲学”的概念,即在思想、文化、人性等方面主张追求同一性。
在谢林看来,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所体现,也可以在世界其他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表现。
本文将围绕同一哲学展开讨论,并从不同的角度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存在性。
1. 文化传承方面:同一哲学强调文化传承,认为历史和传统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可以举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历程。
无论是文字、艺术、宗教或者道德观念,都有一个不断延续的历史体系。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受到前人的传承和启发,同时也将这一文明发扬光大,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2. 人类共同性方面:同一哲学强调人类共同性,认为在人性层面上,人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欲望、情感、思考等。
这种共同性不因文化差异而存在阻隔。
举例来说,可以看一下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都是较为相似的。
这种共通性在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体现。
3. 道德准则方面:同一哲学认为,在道德准则上也存在同一性的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集体价值观、尊重、公正等方面。
例如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人类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公平公正的原则相处。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仁、义、诚、信、礼、智、忠”等道德准则,其本质都在于追求一种伦理体系,让人们做到互相尊重、互帮互助。
4. 哲学思想方面:同一哲学认为在哲学思想上,也存在一些抱合的理念。
比如在湖南岳阳楼观看雨的游记中,林则徐的“虚心、正气、诚信、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理念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乃至世界观念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这种思想认为,有一颗正直的心灵和“虚”之谓“无我”,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5. 教育理念方面:同一哲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让人们具备自我反思、互相尊重等品质。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应试”一词虽然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其本质也是在追求一种公正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在严格的测评中得以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e9c93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6.png)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一、引言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Schelling)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
他的先验观念论是对康德哲学的一种批判和发展,旨在解决康德哲学中存在的问题。
谢林认为,康德的先验论只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未能全面阐述人类精神的本质。
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以期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
二、谢林先验观念论的核心观念1.观念:谢林认为,观念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精神中的本质要素,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观念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同一性,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形而上学实体。
2.绝对同一:谢林主张,绝对同一是指观念之间的无差别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各个观念达到内在的统一,彼此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绝对同一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精神不断追求和接近的目标。
3.自由:谢林将自由视为人类精神的本质和使命。
他认为,自由是观念在实践中实现的途径,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实现与绝对同一融合的过程。
三、观念的内涵及其在谢林哲学中的地位在谢林哲学体系中,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观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还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
观念论的提出,旨在解决康德哲学中认识论与本体论相分离的问题。
谢林认为,观念论可以将认识论与本体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绝对同一的观念绝对同一的观念是谢林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石。
他认为,客观世界是观念的产物,而非独立于观念之外的存在。
绝对同一的观念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中,寻求各个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观念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在谢林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谢林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
自由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实现与绝对同一的融合。
自由的观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使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始终怀有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六、谢林先验观念论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及启示谢林的先验观念论对我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析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探析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6539056c850ad02df80410a.png)
一
、
谢 林 哲 学 思 想 基 本 内容
这个 时期 一般 被称 为谢 林 的 “ 天启 哲学 ” 或“ 启 示 哲学 ” 时期 。谢 林关 于 天 启 哲学 的讲 演 后来
( 一) 谢 林 的 生平 、 主要 著 作及哲 学倾 向 弗里 德里 希 ・ 威廉 ・ 约瑟夫 ・ 谢林 ( 1 7 7 5
[ 关键词 ] 谢林; 哲 学思 想 ; 客观唯 心主义 ; 绝 对 同一 [ 中 图分 类 号 ] B 5 1 6 . 3 4 [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5 8 5 6 . 2 0 1 6 . 1 2 . 0 0 6
2016文章编号10045856201612002107探析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于欣宜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谢林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客观唯心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他的同一哲学是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第3 7卷
第1 2期
探 析 谢 林 的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思 想
于 欣 宜
( 辽 宁 师范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9 )
[ 摘 要 】 谢 林 是德 国著 名 的 哲 学 家、 思想家, 同时 也 是 l 8世 纪末 到 1 9世 纪初 德 国 古典 哲 学客 观 唯 心 主 义 的最 早 代 表 人 物 , 他 的“ 同一 哲 学 ” 是 其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的核 心 思 想 。 谢 林 正 是 以 “同一 哲 学 ” 这 个命 题 闻名 于世 , 并在 哲 学 史上 占据 重要 的 地位 。 文 章从 谢 林 的 哲 学 思 想 内容 入 手 . 进 而 分 析 谢 林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哲 学思 想 产 生 的 背 景 , 着 重 阐释 谢 林 的 哲 学 思 想 对 当 时 哲 学 探 索 以 及 对现 代 社 会 的 重 要 意 义, 从 而使 人 们 能 够 以历 史 的 、 全面的、 实 事 求是 的 角度 重新 审视 谢 林 哲 学 。
谢林艺术哲学的现代性体现及意义
![谢林艺术哲学的现代性体现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17dec1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d.png)
谢林艺术哲学的现代性体现及意义
陈海燕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以前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仅限于他是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过渡,或是充当了黑格尔的先导。
事实上,谢林的许多论述,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艺术哲学.神话理论,人本主义理想、非理性的萌芽、自然观等,不仅反叛传统。
而且对西方现代艺术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正是其艺术哲学现代性之体现。
从现代性角度考察谢林的艺术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和把握现当代西方的艺术哲学不无裨益。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陈海燕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34
【相关文献】
1.从庄子和谢林的艺术哲学异同看哲学与美学的关系 [J], 宛小平
2.谢林研究现状述评--兼论谢林艺术哲学思想 [J], 刘孟妍;
3.噩梦、速度与调和--林风眠绘画的个体现代性艺术哲学(上) [J], 初枢昊
4.噩梦、速度与调和——林风眠绘画的个体现代性艺术哲学(上) [J], 初枢昊
5.噩梦、速度与调和(下)--林风眠绘画的个体现代性艺术哲学 [J], 初枢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332d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4.png)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摘要: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1.谢林及其理论背景2.先验观念论的核心概念3.先验观念论的主要内容4.先验观念论的影响与评价正文: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谢林(Schelling)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先验观念论体系是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体系试图解决康德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方面。
谢林先验观念论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现实都是观念的产物,观念是现实的基础。
1.谢林及其理论背景弗里德里希·威廉·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
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谢林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彻底的先验哲学体系。
2.先验观念论的核心概念在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中,核心概念是“观念”。
他认为,观念是心灵的根本能力,是一切现实的基础。
现实世界是观念的体现,观念是现实的根据。
此外,谢林还将自然界和心灵看作是相互关联的,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3.先验观念论的主要内容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论:一切现实都是观念的产物,观念是现实的基础。
(2)直观与概念:直观是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是观念的高级形式。
直观和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的认识。
(3)自然界与心灵:自然界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自然界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心灵是自然界的内在根据。
(4)自由与必然:谢林认为,自由和必然是相互关联的。
自由是观念的属性,必然是现实的属性。
自由和必然共同体现了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先验观念论的影响与评价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一理论体系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例如,有学者认为谢林的观念论过于抽象,难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现象;还有学者认为,谢林的先验观念论与康德哲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有时甚至难以区分。
前期谢林的先验存在论研究
![前期谢林的先验存在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5c31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c.png)
目录分析
《前期谢林的先验存在论研究》是一部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 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前期 思想的学术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谢 林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 地探讨了谢林的先验存在论。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主题,从谢林的生平和思想 背景,到其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再到其在实践哲学和宗教哲学中的应用,都 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 阅读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了解谢林的思想。
另一段摘录是:“先验哲学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主观的认知方式。 先验哲学所探讨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质,而是主观意识的本质和结构。先验哲 学的任务是探究人类意识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而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谢林先验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先验哲学是一种主观的认知 方式,它所探讨的是主观意识的本质和结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质。这种思 想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将哲学的研究重心转向了主观意识方面,对于后来 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前期谢林的先验存在论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存在论
存在论
存在
谢林
具有
通过
理论
谢林
研究
先验 重要
认识
前期
方式本质思想Fra bibliotek主义前期
深入
哲学家谢林的观点有哪些
![哲学家谢林的观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cb237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2.png)
哲学家谢林的观点有哪些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限就是美。
谢林认为世界是有限的,而艺术和美却是无限的,因为它们能够超越有限的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的是在有限的形式下表现无限的精神内涵,从而创造出真正美丽的作品。
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
谢林认为,自然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自然是可见的,而精神是不可见的。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自然和精神的存在,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
若是忧虑就应抱希望。
人生最大的幸福经常是希望、希望。
谢林认为,忧虑和希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两种情绪,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
一切知识的第一前提就是: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同一个东西。
谢林认为,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我们所认
识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东西,即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主观的想象和判断。
自由就是成为自己。
谢林认为,自由不是指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内心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总的来说,谢林的观点涉及到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强调了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同一性,认为艺术和美能够超越有限的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存在。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类应该积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9daaae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f.png)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哲学体系,它一方面承袭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心与物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融入了欧洲哲学的“先验经验”理论。
本文将从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概念、内容以及特点三个部分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概念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以我国著名哲学家谢林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由于先验于世界的心灵造成的。
这种先验的认识构成了生命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理性认识的前提。
二、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内容1.心与物合一的思想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深信心与物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心灵构成的,心灵与物质是可以融合的。
在该体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放大,唯心主义的思想被推到了极致。
2.先验经验的理论先验经验是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谢林认为人类具有先验的经验,这种经验先于任何真实的经验存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先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3.思辨方法的重要性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思辨方法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哲学方法,谢林强调思辨方法不能被代替,因为这种方法是知识体系的保障。
三、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特点1.强调心灵至上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视心灵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因素,相比较于物质,心灵核心在该体系中被放大。
2.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清醒意识,并将其融入到了哲学体系中,不失为一种开拓新者传承之美的方式。
3.坚信先验经验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坚信人类具有先验的经验,这种经验在认识世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引,且不宜轻忽视之。
它被视为一种认知的重要形态。
总之,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哲学体系,它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强调心灵至上,渴望寻求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人们能够从这个体系中领悟到思辨的重要性,也能够体味到人类的独特性。
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367282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f.png)
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音乐哲学是研究音乐的哲学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哲学也呈现出多种流派和思想。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1. 德意志唯美主义德意志唯美主义是一种重视情感、内心体验和想象力的哲学流派,音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种哲学观点主张音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情感状态,进而触动人类的灵魂。
德意志唯美主义主张音乐不受语言的限制,音乐是一种直接连接人类内心的语言。
德意志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诗人谢林、哲学家黑格尔和尼采等。
其中,谢林认为音乐是最纯粹、最神秘、最抽象的艺术形式,因为音乐是不需要言语文字就可以表达情感和感受的。
2. 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较为新的音乐哲学流派,其主张音乐的核心是表现形式,即音乐本身的构造和组织方式。
形式主义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构造,而不是主题或文学情节。
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干特、杜廷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其中,干特是形式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音乐的核心是其建构上的复杂性和创新性,音乐家应注重建构技术和音乐语言的使用。
3.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音乐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的音乐哲学流派。
实用主义认为,音乐和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音乐不应该仅作为抽象、纯粹的艺术形式存在,而应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用音乐为社会服务。
实用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约翰·杜威、查尔斯·艾格、肯尼斯·谢威等人。
杜威是实用主义音乐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音乐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技能,而应该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应该与学习内容、个人经验以及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参与者。
4.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较为新的音乐哲学流派,它认为音乐是由元素和规则构成的系统,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这个系统中的内在规则和结构。
音乐的意义是通过元素和规则配置和重组产生的。
哲学家谢林的简介
![哲学家谢林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e2c7f1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6.png)
哲学家谢林的简介谢林的自然哲学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诗人歌德的欣赏,也深受了德国自然科学的欢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谢林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谢林的简介谢林(FriedrichWilhelmJosephvonSchelling,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德国哲学家。
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
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它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
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
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谢林的生平简介谢林出生于1775年,1790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的父亲是这所大学的牧师以及东方文化教授。
在这里他和黑格尔、荷尔德林成为同窗好友。
1792年,他从哲学院毕业。
之后他开始研读康德和费希特,两人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时的谢林。
1794年,他出版了一本阐述费希特思想的文章《论一种绝对形式的哲学可能性》(ÜberdieMöglichkeiteinerFormderPhilosophieüberhaupt,OnthePossibilityofanAbsoluteFormofPhilosophy)。
这篇文章获得了费希特本人的认可,这使得谢林在哲学界获得了一定名声。
1795年,谢林完成了他的神学学位论文。
毕业后,他在莱比锡作过两年私人教师,在这期间他研究了数学、物理和医学,同时研读了维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
1798年,年仅23岁的谢林受聘为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在耶拿的日子里,他受到了浪漫主义影响,哲学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写出了他的早期著作《先验唯心论体系》。
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领军人物,并开始反对费希特的思想,认为它是深奥难懂的。
谢林早期自然哲学思想研究
![谢林早期自然哲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824a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4.png)
04
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实践 应用
在科学领域的应用
科学认识论
谢林的早期自然哲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界的客 观描述和科学观察,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认识论基础。
科学研究方法
谢林认为,科学方法应该基于对自然界的直观观察 和理性思考,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 导。
科学发展模式
谢林提出了“绝对同一”的概念,认为自然 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为现代科学发展“ 整体论”提供了启示。
谢林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涉及到了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生。
研究不足之处
尽管本文对谢林早期自然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 究,但在某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谢林 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后期思想的关系等方面需要 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文献资料方面,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未能对谢林的 全部著作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使得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
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政治哲学基础
谢林的早期自然哲学思想为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 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和谐理念
谢林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政治实践中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民主政治原则
谢林在政治领域中倡导民主原则,反对专制制度,这对现代民主 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然作为整体的思想
谢林的早期自然哲学思想强调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观 点,对现代科学哲学的整体论思想产生了影响。
06
结论
研究结论
谢林的早期自然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启蒙运动和德国唯 心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探讨。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41f6a3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e.png)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摘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通过对原始直观和天才直观的内涵解读,揭示了两种直观关系的转换,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先验唯心论中,谢林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来源于先天的直观能力,这种直观能力分为原始直观和天才直观两种形式。
原始直观是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而天才直观则是人类超越感知的智慧能力。
谢林强调了这两种直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独特而富有启示的认知体系。
这一体系的意义在于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认知能力的本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谢林的先验唯心论应该给予充分的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其理论内涵和现实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谢林、先验唯心论、原始直观、天才直观、直观关系、理论框架、内涵解读、转换、意义、评价、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作者简介谢林(1844-1921),字恩衡,号雪坡居士,江苏常州人。
清末民初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先驱。
曾任浙江、江西两省学政,后应邀任清朝国子监教授。
谢林熟读儒、释、道经典,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尤其对康德哲学有深入研究。
他的代表作品有《先验唯心论体系》、《人类进化论》等,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开拓者之一。
谢林在思想上主张“先验唯心论”,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原始直观和天才直观两种形式。
原始直观是人类在感性认识阶段所具有的直观能力,是人类最初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而天才直观则是在理性认识阶段人类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直观能力,是人类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深入解读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
1.2 文章背景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部哲学著作,其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独特的思辨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思考。
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
![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4d9b5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1.png)
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
费希特和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哲学体系都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阐述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
然而,尽管他们都致力于这一目标,但他们的哲学体系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费希特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自我”或“自我设定”。
他认为,“自我”是世界的本原和创造者,一切存在都是“自我”的设定和创造。
这种设定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因为“自我”在设定自身的同时也设定了世界。
因此,费希特的哲学体系呈现出一种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
与此不同,谢林的哲学体系则更加倾向于客观主义和实在论。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者”或“绝对精神”,这是一种超越于个体和主观性的存在。
这种“绝对者”不仅创造了世界,还不断地在世界中显现自身,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因此,谢林的哲学体系更加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实在性。
其次,在方法论上,费希特和谢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费希特的方法论是基于“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即通过否定和扬弃来达到更高的真理。
这种方法论强调了主观性和动态性,但也容易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而谢林的方法论则更加注重直观和体悟。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和体悟才能真正把握“绝对者”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这种方法论更加强调了客观性和静态性,但也容易陷入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总之,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在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费希特更加强调主观性和动态性,而谢林则更加注重客观性和静态性。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也为我们理解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著读后感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983e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e.png)
第五篇范文
在阅读《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作品时,我对其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谢林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其精湛的哲学素养和独特的表达能力,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结构和语言方面的分析和评论。
首先,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论述重点。整部作品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验唯心论的论述,使得读者能够逐渐理解并掌握谢林的哲学思想。谢林在书中首先批判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然后阐述了先验观念的概念和作用,最后探讨了先验唯心论与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的联系。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部作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谢林的哲学观点。
在本书中,谢林详细阐述了先验唯心论的基本原理。他认为,先验观念是主体内在的能力,是认识世界的基石。这些观念包括时间、空间、因果等,它们是思维的பைடு நூலகம்本形式。谢林指出,先验观念不仅构成了认识的基础,还决定了认识的界限。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世界,就必须深入探讨主体内部的先验观念。
谢林在本书中还探讨了先验唯心论与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的联系。他认为,先验唯心论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还是一种人生观。通过了解主体内部的先验观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道德行为、审美体验和宗教信仰。这种观点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首先,在写作风格方面,谢林的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他通过批判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提出先验唯心论的观点,并运用丰富的例证和严密的逻辑进行阐述。谢林的写作风格既具有学术性,又富有启发性,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然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的论证过程较为复杂,可能需要耐心和思考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林哲学思想研究一、什么是先验唯心论体系的自我意识呢?(一)自我意识是一般的创造活动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先验的,就意味着自我意识就要回到原初的状态,“意识到一般的创造活动(谢林语)”,也是“纯粹形式的概念”(谢林语)。
这个意思谢林具体表述如下。
1.一般的创造活动是自我意识到的创造活动。
谢林认为:“这些概念的存有仅仅以我们的理解作理解,以我们用的那种特定方式作抽象的条件。
所以,并不是没有我们的作用,而是凭着一种特别的自由趋向。
”谢林认为一般的创造活动就是自我意识的特定天性和特定本能。
其表现是活动,不活动就无法创造。
2.一般的创造活动是自我意识与存有的原始同一性。
谢林认为客观世界与自我意识不是两支表,互不理会,是具有同一性的东西。
这个同一性不是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而是两者都处于自我的直观中。
谢林认为这种处于自我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因为是概念的表现,最终也只能通过理智而存有,为理智而存有。
”(二)自我意识是原始活动1.自我意识的原始活动是观点与现实的同一。
谢林认为自我意识在本源上是纯粹观点的。
自我通过自我意识,作为纯粹现实出现。
通过自我直观活动,自我直接被限制。
被直观与存有是一回事。
2.自我意识是限制与被限制的同一。
谢林认为自我意识的彼岸是自我,限制由自我意识作出,自我意识是限制,自我是派生的,只能是被限制。
自我意识就是这个限制与被限制的同一。
3.自我意识是两个自我的同一。
谢林认为一个自我是自我意识的自我,一个是自我意识本身的自我,后者创造前者。
自我意识是这两个自我的同一。
自我实行活动的原因就是向内向外的矛盾运动,向外创造无限物,向内回归自我直观自身。
自我中的这个对立造成自我的运动。
“假如自我中没有对立,那么它里面就根本不会有运动,不会有创造,因而也不会有什么创造物了。
”(三)自我意识是绝对活动谢林认为自我意识的绝对活动包括以下:1.原始活动。
谢林认为虽然自我意识在原始活动阶段尚未达到意识水平,但是,这时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由、绝对必然性的活动。
“它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根本不是我之外的东西决定的;它又是绝对必然的,因为它是从自我的本质的内在必然性产生的。
”2.永恒活动。
谢林认为自我之于自我是绝对永恒的,这就是说自我在时间之外,又在时间之内。
在时间之外,是因为自我的原始活动不属于时间本身。
在时间之内,是因为自我有水平打破时间序列,转移到时间之内,开始从表象到表象的连续的持续过渡。
谢林认为自我只要愿意能够随时出现在时间之内,我在每一时刻都能够对我出现。
自我的这个水平就是反思和行动,谢林把反思表述为“哲学思考”,把行动称作“保持自我的行动”。
3.自由模仿活动。
谢林把自我意识的绝对活动以哲学实行说明,认为一切哲学都是从自由模仿开始。
“如果说哲学的第一个构造就是对那种原始构造的模仿,那么哲学的所有构造都是这样的模仿。
”谢林认为只要自我回到原始进化的起点,就有一个新序列产生,在前一个序列是必然的东西,在这个新序列里是自由的东西。
前一个序列是原本和正本,后一个序列是摹本或模仿。
“如果第二个序列的内容与第一个序列的内容毫无出入,那模仿就是十全十美的,就会有一种真正的、完美无缺的哲学。
反之,就会出现一种错误的、破绽百出的哲学。
”谢林所说的第一个序列是现实、客观的、能够限定的活动,指原初无限进展的活动。
谢林所说的第二个序列是观点的、主观的、不可限定的活动,指直观自身的倾向。
二、谢林认为哲学作为自我意识的历史就要说明自我意识的发展史。
自我意识在先验唯心论体系里是主观的活动,是不可限定的自由活动。
谢林认为观点活动的这种不可限定性是理论哲学的基础,实践哲学则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
谢林把自我意识的活动称作直观。
直观被谢林认为能够把整个人类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
谢林说笛卡尔宣称给他物质和运动,他能够创造宇宙。
那么,只要给他直观“那我就能够由此使理智及其整个表象体系出现在你们面前。
”为此,谢林把自我意识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构建了创造性直观的理论。
(一)创造性直观理论谢林认为直观不是感性的东西,是自我本身。
创造性直观理论来自一个命题,即:“把超越界限的活动和在界限内受阻滞的活动相互关联在一起,也就是把两者定为互相对立的活动了,前者被定为自在之物,后者则被定为自在之我。
”创造性直观理论包括两个核心概念:自我、创造性直观。
1.自我。
谢林认为自我仅仅理智和自我的各个规定性的依据。
只有创造性的直观才是自我通向理智的第一步。
这个自我是不依赖一切表象的原型。
在创造性直观理论中,自我是一个不可限定的活动。
自我的无限能动性的主体是无限的,自我的无限能动性的客体是有限的。
在创造性直观里,自我是无限与有限的结合。
2.创造性直观。
谢林认为创造性直观就是我对我的世界的建立,包括:其一,创造性直观来自自我。
其二,创造性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其三,创造性直观包括一切表象的起源。
其四,创造性直观的条件是:观点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绝对对立。
这是创造性直观创造我的世界的条件。
谢林认为在自身之外的自在之物的自我是客观的、现实的自我,在自身之内的自在之物的自我也是观点的、思想的自我,即:理智的自我。
创造性直观就要创造现实的自我与思想的自我的结合。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谢林认为原始感觉中的观点活动与现实活动产生了第三种活动,即:把这两种活动结合的活动,这就是创造性直观。
原始感觉是第一级直观,创造性直观是第二级直观。
但是,这两种直观都处于感觉阶段。
1.原始感觉。
谢林认为原始感觉就是自我完全被固定在感觉里,我们把自己设定在自我之内。
这个阶段的自我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主观的东西,是观点的自我,一个是客观的东西,对象的自我。
“就自我实行感觉来说,它是观点的,就自我是对象来说,它则是现实的,所以,自我实行感觉的东西借以变成对象的那种活动,必定是一种既是观点的又是感觉的活动。
”原始感觉就是对这个主客观的东西的感觉。
2.创造性直观。
谢林认为:自我要把主观与客观分开,就要设定两者的界限。
这个设定就是自我的创造性直观。
在原始感觉阶段,自我在直观自身,没有意识到直观活动本身。
在创造性直观阶段,自我不但在直观,而且意识到直观活动本身,同时,能够把自我直观无限实行下去。
“只有我们把自我直观它自身的倾向设定成无限的,我们也就能此解决这个课题。
”创造性直观活动既是观点活动也是现实活动,说它是观点活动、界限内的活动指原始感觉,说它是现实活动、界限外的活动指它要超越界限,成为界限外的某物。
换句话说,自我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实行创造性直观。
3.创造性直观的产物。
通过创造性直观,观点的东西变为自在之物,现实的活动变为自在之我。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谢林认为随着自我提升到理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自我的现实活动和自我的观点活动合二为一,客观活动也变成自我活动。
谢林认为这个时期的自我包括下列内容。
1.三个自我。
其一,单纯活动的自我。
其二,复合活动的自我。
其三,区别两者又能够使两者互相关联的自我。
第一个自我实行单纯的直观活动,第二个自我实行复合的直观活动,第三个自我实行通过创造产生观点的活动。
2.外在直观和内在直观。
谢林认为单纯的自我直观活动仅仅把自我本身当做对象,复合自我直观活动把自我和事物都当做对象。
复合的自我直观活动在界限之内又在界限之外。
自我只有在界限的彼岸才是自我。
超越界限的直观超越了自我本身,表现为外在直观。
单纯的自我直观是内在直观。
3.创造性直观的产生。
谢林认为自我要把自身变成创造性直观的条件是:其一,内在直观与外在直观在自我之内相区分。
其二,内在直观与外在直观相互关系的产生。
这就是观点的活动。
谢林认为这个观点活动就是自我的“内在智能”、“有意识的感觉”。
自我创造性直观就是这个有意识的感觉的出现。
4.时间与空间。
谢林认为内在直观把自己变成对象的直观是时间,外在直观把自己变成对象的是空间。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实体与偶性的关系。
“时间仅仅变成自己的对象的内在智能,空间仅仅变成自己对象的外在智能。
所以,如果两者理应再次成为对象,这就只有借助于一种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直观,即创造性直观。
”谢林认为只有理智才能让时间和空间并存有自我之中。
5.绝对理智与相对理智。
谢林把绝对理智也称作“纯粹理智”“,对这种理智来说,同时就有一切,或者说得更贴切一点,这种理智本身就是一切。
”相对理智被谢林称作“特定理智”,是理智在现实中取得的一个点,理智就在这个点上展开直观。
这个点是一个连续序列,谢林把这个序列称作“原始综合的绝对进化”。
绝对理智与相对理智的区别是时间。
谢林认为这个时期自我受到三方面的限制,其一,“自我处于第一种被限制的状态时自我一般地变为理智的状态,自我处于第二种被限制的状态时自我必须从现在的一个阶段出发的状态,或自我只能衔接到连续序列的一个特定点的状态……第三种受限制状态就在于,理智不能不把它自身表现为有机个体。
”自我在第一种被限制的状态中的原始界限被设立在自我一边,这是通过自在之物限定的客观、现实的自我。
自我处于第二时期则既是现实的也是观点的,能够实行创造。
创造的最高成果就是产生了机体。
“机体的根本特点是它仿佛摆脱了机械过程,它不但仅作为机械过程而存有,而且是独立自主地维持其存有的,因为它自身本来就同时既是原因又是结果。
”当自我进入第三种被限制的状态就开始了反思阶段。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从反思到绝对意志谢林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反思出现。
反思出现的第一个条件是抽象。
什么是抽象?谢林认为抽象就是把行动和被创造的东西分开,分为先验抽象和经验抽象。
先验抽象是经验抽象的条件,经验抽象是判断的条件。
谢林认为先验抽象就是概念的水平,也就是意识。
其二是范式的出现。
谢林认为通过抽象,理智成为某种与它的创造活动不同的东西。
理智通过判断把概念与直观分开,也把概念与直观结合。
这个结合的中介就是范式。
所以,这个阶段直观的对象通过规范化的方式产生。
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有如下表现。
1“.范式化”。
谢林把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称作“范式化”。
谢林认为“范式化”的做法贯穿人类的精神的全部事业。
“范式并不是一种全面确定的表象,而仅仅对于某一特定对象倚以能够创造出来的那种规范的直观。
范式是直观,所以就不是概念,因为它是在对象与概念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东西,但它也不是对于对象本身的直观,而仅仅对于这样一种对象倚以能够被创造出来的那种规范的直观。
”谢林的意思是范式化是从感性上直观的规范,先验的范式就是对规范的感性直观,按照这种直观,能够先验地创造对象。
2.理智反思。
谢林认为这是最高的反思活动。
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到先验抽象使自己超越对象之上,把自己认作理智。
理智的反思能够有三种情形。
其一,反思对象,产生直观范畴和关系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