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解剖
地球的运动PPT课件39 人教版优质课件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公转的真正周期)
[练习]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段是:( B C )
A.3月21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至3月21日前后
思考:
新加坡(北纬1度),广州(北回归线上), 齐齐哈尔(北纬47度)一年有几次太阳直 射?
新加坡:两次太阳直射 广州:一次太阳直射 齐齐哈尔:没有太阳直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回顾晨昏线:
1、与光线垂直 2、平分赤道 3、二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
越高昼越长。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直射点移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向的半球 昼长增加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
如何求昼长?
1、所占份数
2、昼弧度数 /15°
夏至日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H=90-(40-0)=50度
夏之日: H=90-(40—23.5)=73.5度
冬至日: H=90-(40+23.5)=26.5度
三、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2、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的结合 我国古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精品中图版必修1分解PPT课件
由题干“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可判断b位 于赤道上。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原则,北半球运动物体右 偏,南半球运动物体左偏,赤道无偏转。
【答案】 (1)A (2)C
43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40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运动。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 在纬线的名称
(2)由∠a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 (3)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4)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 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答案】 (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 线 (2)23°26′。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 往返移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44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6象6.50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线向西 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北极 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 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
地球自转小结:
▪ 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 周期 (1)一个恒星日 (2)23小时56分4秒 ▪ 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地球的运动》地球和地图PPT课件7
活 动 1: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仪的自传。
2:如右图用手电 筒作为光源,照射 在地球仪上。看看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 分布。
3:人们以一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根据下图在 同一个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姨妈,晚上好!
畅畅,早上好!
(中国北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阅读材料
是天转还是地转?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
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人类对
“地转”的认识要比对“地圆”晚得多。我国古代早就有人
提出过“地转”的真知灼见,但是没有被承认。16世纪中叶,
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30年观察研究,发表了著
五带的划分
无阳光直射
北寒带 北温带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
无 极 昼 极 夜
有极昼极夜
这里的阳光斜射的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 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下,气候终年寒冷。
这里地面得 到的太阳光 热比热带少, 比寒带多, 四季变化比 较明显
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这里正午的太 阳总是照在头顶上。气候终年炎热。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自传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最早是春秋时期的 “天圆地方”把天看成罩在地上的盖子, 也叫“盖天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从哪里升起来,又落到 哪里去,盖天说不能解答,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看法———— “浑天说”,把天和地比做蛋壳和蛋黄的关系,日月星辰附着于 蛋壳上绕地运动。按照这种想法,东汉的张衡做了一个“浑天 仪”,在一个圆球上刻上星座,这个球绕轴转动,可以表演星 星的东升西落现象,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观点。
地球概论第3章 地球的运动 PPT课件
➢ 地球的自转
➢ 地球自转及其证明:傅科摆实验
➢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极移、进动,地球自转的周期、 速度,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 地球自转的后果:天体的周日运动,水平运动的偏转
➢ 地球的公转
➢ 地球公转及其证明: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多普勒 效应
➢ 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公转轨道、周期、速度
年视差和光行差比较 ❖ 黄纬愈高,年视差椭圆的偏心率愈小; ❖ 恒星年视差沿轨道半径方向偏离其平均 位置;
❖ 恒星光行差则沿轨道切线方向偏离其真 位置。
三、多普勒效应
地球轨道速度对星光频率的影响。
图3-18 年视差(左)和光行差(右)的比较 恒星年视差位置的偏离方向,二者有90之差。
6634′
❖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00 分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50 分
太阳日和太阴日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 速度
图3-8 太阳日与恒星日
图 3-9(A)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 球自转360°,在一个太阳 日内,地球公转59,自转 360°59。这59的差值是地 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阳日 比恒星日约长4分。
• 出没星区宽度=2(90-
• 周日圈与地平交角=90
三、 水平运动偏转
偏转方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
F Vm·sin
科里奥利力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 影响地球大气环流,对形成行星风带、天
气系统和洋流有重要作用
第七节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一、 恒星周年视差
• ⒊相关概念 • 偏心率(c/a), • 扁率(f=(a-b)/c), • 天文单位(轨道半长轴), • 中距点(地球轨道短轴的两端,地球4月初
地球概论第三章1(自转)分解
(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日。一般是在地球之外选定一个 参考点,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被选定的参考点连续 两次回归到同一方向时,其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地球的 自转周期。 天体周日视运动的周期,可以用来反映地球自转的周期。 某一天体周日视运动的周期,就是该天体连续 两次通过某地上中天(或同一子午线平面)的 时间间隔,也叫做一日。
一、地球的自转及其证明
(一)地球的自转和天体的周日运动
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绕着自转轴所作的旋转运动。 每时每刻地球都在不停地作旋转运动,赤道上旋转 速度为465米/秒。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所 能感觉到的只是日、月、星辰等天体每日的东升 西落现象。 天体的周日运动——在运动的地球上所看到的日、月、 星辰这些天体每日的东升西落 现象。
2、地面重力随纬度变化和地球的扁缩
如果地球是自转的,那么在惯性离心力 的作用下,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 道最小,两极最大;这样物体在赤道所 受的重力比两极小,地球也不可能是正 球体,而必然是扁球体。 实际重力测量和大地弧度测量结果是地 面重力随纬度变化,两极大,赤道小, 地球是个椭球体。由此从侧面证实了地 球自转的存在。
(一)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 (二)地球自转运动的周期 (三)地球自转运动的速度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二、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一)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
根据在地球上确定方向的习惯,日出为东, 日落为西,则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这与天体周日视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在北极上空观看,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是 逆时针;在南极上空观看,则地球自西向 东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 一般规定,从天北极看,凡逆时针方向自转 的天体,都是自西向东的,称这种自转为顺 向自转;凡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天体,都是自 东向西的,称这种自转为逆向自转。
地球的运动(带动画演示全面)PPT课件
北半球白昼 时间
最长 昼夜平分
最短 昼夜平分
季节(月份)
夏季(6、7、 8)
秋季(9、10、 11)
冬季(12、1、 2)
春季(3、4、5)
南半球季节相反
34
思考:(3)当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 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35
900
66.
内容 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 线速度 角速度
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365日6时=365.25日
7月初(远日点)最慢, 1月初(近日点)最快
15
16
观察动画,试画出太阳光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
17
18
你画对了吗?
夏至(6.22)
●
●
春分 (3.21)
23 。26 ' N
●秋(9分.23)
23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北半球同一纬度地区随季节的变化
昼夜等长 昼渐长,昼 >夜
昼最长
春分
夏至
昼昼 短渐 于长 夜
昼昼 渐长 短于
夜
冬至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秋分 昼夜等长
24
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
1)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 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 以北出现极夜
春分 ●(3.21)
0。
●
冬至 (12.22)
23 。26 ' S
19
二分二至点
2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四季的形成 4. 五带的划分
地球概论课件第三章
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原因 科里奥利力
地转偏向力 F=2mvωSinφ
用经纬线的偏转解释运动偏向
地球上的方向是以经 纬线为标准的. 由于地球自转,经纬 线的方向是变化的. 惯性使物体力图保持 原运动状态不变.
N
南半球
s
作业
什么是地轴进动?其后果是什么? 比较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的区别. 说明600N,300S,900S所见到的恒星 周日运动情况. 用经纬线的偏转解释地球上水平运动 物体的偏向. P78 第7,9题.
距日越近,速度越大 V地内>V地>V地外
行 星 轨 道 速 度 比 较
如图,设两行星的公转周期分别为Ta, Tb ,公转速度分别为Va,Vb , 则 Va=2πa/ Ta Vb=2πb/ Tb
Pb b Pa a
Va a Tb Vb = b Ta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Tb2 b3 Ta2 = a3 Va Vb = b a Tb Ta = b3 = b a a3 b a
rh h
ФR
在纬度φ处
2π r Vφ = T 2πRcosФ = T =V0 cos φ
在高度h处
2π r h 2π(R+h)cosФ Vh= = T T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长期变化 季节变化
月球对于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地球 自转不断减慢.1日的长度大约 在100年内增长1~2毫秒. 气团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振幅约 为20~25毫秒的季节变化.
F2
F
F1 F1
赤道半径a=6378km 6378km 极半径 b=6357km
F
F2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落体偏东
含义
从高处下落的物体,并不垂 直的降落到地面B点,而是 稍稍偏向东方的B′点.
小学科学中的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地球的构造 板块运动
01 板块边界类型 04
0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05
03
添加章节标题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地球的最外层, 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是地球表面地貌的主 要形成原因。
地幔:位于地壳之 下,由高温岩石组 成,具有流动性。
转换边界
定义:两个板块沿 垂直于洋中脊的线 相互滑动,导致海 沟的形成或消失
特点:板块相互滑 动时,不会发生大 规模的物质交换或 岩浆活动
实例:日本海沟、 菲律宾海沟等
影响:形成海沟、 岛弧等地质构造, 影响地震、火山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
简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是地球构造的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板块运动和 地震等现象。
板块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 缓慢移动的现象
板块俯冲:一个板块向下俯冲 进入地幔,形成海沟、火山等
现象
板块裂解:板块之间的张力超 过其粘结力,导致板块分裂,
形成新的边界
板块运动的规律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热 对流和地球自转
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水平 运动和垂直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类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主要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类型。俯冲边界是指大洋板块 向下俯冲进入地幔的区域,而碰撞边界则是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区域。
特征:在俯冲边界,大洋板块的岩石圈俯冲进入地幔,导致海沟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的减少。在碰撞 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震活动的增加。
影响: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边界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貌特征有重要影响。这些边界的存在和变 化可以影响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分布。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内部构造和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地热、板块运动等方面来谈论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它是所有陆地和海洋底部的表面。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为30-50千米,而在海底上只有5-10千米。
地壳以莫霍面为界限,下面是地幔。
地幔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它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厚度达到2700千米。
地幔由上到下可以分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
最深处是地核,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是液态的,而内核则是固态的。
二、地震地震是造成地球内部运动的其中一种最强烈的方式。
地震是指岩石产生断裂或位移,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和上部的地幔。
当岩石破裂或发生变形时,会释放出地震波,这些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可以研究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
三、地热地热是地球内部热能的表现形式。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据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可以达到5000℃以上。
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受到了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
地球表面上的火山和温泉等现象,都是地球内部热量释放的表现形式。
地热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可以用于发电、供热等方面。
四、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运动现象。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不停地在地球表面运动着。
板块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地震、火山以及山脉等现象。
地球表面的陆地分布、海平面的高低,以及气候的变化都受到了板块运动的影响。
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系统。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结构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宏伟的星球,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家园。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岩石层,厚度约3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厚度约64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移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
地球的磁场
地球磁场的产生:地核中的铁质内 核和外核中的液态金属流动产生的 电磁场
地壳运动的周期性
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是指地壳运动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生的现象
周期性的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 气候、生物进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 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周期性的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 爆发、地壳变形等
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预测未来 的变化
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板块边界:板块 与板块之间的接 触地带,包括汇 聚边界、离散边 界和转换边界
板块运动:板块 之间的相对运动 导致了地壳的运 动和变化,包括 地震、火山爆发、 山脉形成等
地壳的运动形式
水平运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移动 垂直运动:地壳板块的升降运动 旋转运动:地壳板块的旋转运动 复合运动:地壳板块之间的多种运动形式同时发生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
汇报人:XXX
目录
地球的构造
地壳运动
01
02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地球表 面一层薄薄的 岩石层,厚度 约3-3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 的一层,厚度约 2900公里,主 要由致密的岩石
和矿物组成
外核:地幔下 面的一层,厚 度约2200公里, 主要由铁和镍
组成
内核:地球中心 的一层,厚度约 1200公里,主 要由铁和镍组成, 温度极高,压力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运动
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 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运动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添加目录项标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运动 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球内部研究的意义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
组成:由岩石圈和软流圈组成
厚度: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结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圈被 分割成若干个板块,它们在软流 层上移动
大洋中脊和海沟的形成:板块扩 张和俯冲带形成洋中脊和海沟等 海洋地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板块运 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形变 化等现象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碰撞、俯冲 和离散等边界类型,对地表形态 和地质构造产生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内核的温度非常高,大约在5700 摄氏度左右,同时压力基本一致,大约是地球表面自 转速度的90倍左右。
03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 约24小时
地球自转的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 现象
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赤道附 近自转线速度最 大,两极自转线 速度最小
对地球科学发展的意义
促进地球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推动地球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 2、日心说的提出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总结分 析了前人学说及其观测资料,在1505年提出日 心说的理论,并用了大半生时间去验证修改和 补充日心说的理论。在他的弟子雷提卡斯的协 助下,于其临终前(1543年)公开发表了日心 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 哥白尼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地球是运动的, 它只是一颗既有自转运动而又环绕太阳作公转 运动的普通行星。
第一章Biblioteka 指 向 月 球图1-164 地球自转形成潮汐的周期性
第一章
指 向 月 球 月地间的引力偏离地球中心,产生力矩。使得月球对 地球的引力有个向西的分量,这个分力对于地球的自 西向东的自转起到阻碍作用。
图1-165 潮汐对地球自转的制动作用
第一章
二、地球的公转
• 1. 地球公转的规律
公转轨道及方向
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规定的日期变更线 (图片)。
第一章
图1-159 不同地点的时刻不同
第一章
图1-160 时区的划分
第一章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 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 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 界线。
图1-161 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 恒星日是常量:如果把地球自转速度极为 微小的变化忽略的话。
第一章
太阳日
• 参考点: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
• 定义: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 相交的时间间隔。
•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的平均日长 为24h,地球自转360º 59′的时间 。 • 太阳日不是常量:因为地球公转的角速度 是不均匀的。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角速 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 24h十8 s ;地球在远日点时,公转角速 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 24h-8s 。
认识地球(课时)地球运动课件
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强度
地磁场的强度在不同地区和深度有所不同,其平均值为50,000纳 特斯。
方向
地磁场的方向大致指向地理北极,与地球的自转轴有一定的倾斜 角。
05
地球的气候系统
大气层
总结词
大气层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外层,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描述
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中的大部分热量反射回宇宙空间,同时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对地球的温 度进行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够让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同时阻止地面热量散发 出去,保持地球表面的温暖。
详细描述
冰冻圈能够反射大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温度进行调节。同时,冰冻圈的融 化能够影响海平面高度和全球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06
地球的演化历程
早期的地球
地球的形成
大约在45亿年前,由宇宙尘埃和气体 聚集形成原始地球,通过引力收缩和 内部加热,逐渐演变成现在所见的地 球。
地球的早期环境
特点
外核是地球磁场的来源,由于高温和高压作用,铁和镍在外核中发 生对流运动,产生电流并形成磁场。
内核
定义
01
地球的最中心部分是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由于极高
的压力和温度,内核的物质处于一种超固态。
厚度
02
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公里。
特点
03
内核是地球的最中心部分,由于温度和压力极高,内核中的物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
根据放射性定年法,地球的年龄 约为45.4亿年。
地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 质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生 物和地质特征。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教学目的:1、掌握:⑴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证明(主要掌握傅科摆证明);②地球自转的规律:主要掌握自转的周期(三种周期的关系)及自转的速度(方向、速度);③地球自转的后果:主要掌握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偏向,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及三种星区的计算。
⑵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的证明:恒星的周年视差、恒星的光行差;②地球公转的规律: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公转速度;③公转的后果:恒星的周年视差、太阳周年运动、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行星会合周期的计算。
2、理解: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食年、岁差、黄赤交角、黄白交角、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恒星周年视差、太阳周年运动、傅科摆偏转速度公式。
3、了解:傅科摆偏转速度公式的推导,视太阳日的长度及变化,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的演示实验,黄道十二宫及来历。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方向、天体的周日运动、地球水平运动的偏向;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用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三种周期及其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同纬度天体的周日运动,地球水平运动的偏向。
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速度。
恒星的三种星区范围的计算,行星会合周期的计算。
教具准备:地球仪、直尺、圆规、教学挂图、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课时:18课时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的核心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本章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关键是建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空间概念,主要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后果。
因此本章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有关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利用教具和挂图,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学生从观察入手,步步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极其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行灵活多样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兼讨论法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及其证明1.地球自转的含义与方向⑴含义:地球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⑵方向:北半球看呈逆时针方向(即向左),南半球看呈顺时针方向(即向右),这样的方向被称为向东。
2.地球自转的发现和证明⑴地球自转的发现:地动说地静说伽利略哥白尼−−−−→−、 人们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每天都自东向西绕转一周,但对这种现象,早期被认为是所有的星辰都在绕地球旋转,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反复论证,才肯定“天旋”是由于“地转”。
⑵地球自转的证明①重力测量与弧度测量自转—→重力加速度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椭球体 ②傅科摆实验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保泰安教堂,用一个特殊的单摆让在场的观众亲眼看到了地球在自转。
后人为纪念其功献而将这种单摆称为“傅科摆”,其特征为:A.摆长(67m )——增加摆动的振幅和周期、减慢摆动速度以减小空气阻力B.锤重(27kg )——增大摆动惯性、储备足够的摆动机械能以延长摆动时间C.特殊悬挂装置(万向节)——使摆动平面超然于地球自转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原理: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摆无法脱离地球自转的牵连,但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摆动和摆动平面却可以超然于地球自转。
傅科摆偏转的规律性:A .偏转角速度: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小时/sin 15ϕω =设傅科摆在A 地开始摆动时摆动平面与A地经线的切线(AP )重合,经若干时间(t )后,因地球自转,傅科摆随地球自转到达A′点,这时原经线的切线(AP )方向在空间的指向也发生了变化,变为A′P 方向(与AP 方向的夹角为θ)。
但因摆动平面不受地球自转牵连及其保持运动惯性之故,其空间方向保持不变,即A′P ′方向(与AP 方向平行)。
这样,摆动平面A′P ′就与A′点经线的切线方向(A′P )产生了偏角(θ),于是:小时化为时间有化为角度将应为摆动平面偏转的角速度都用弧度表示/sin 152/24t 2/360:t sin //t )(h ϕππθωθϕθωωθθ =⨯⨯===''==∴'='=,APAO AO A A AP A A :,t AO A A t AP A A 由此可见,纬度越高偏转角速度越大:极点最大,每小时15°;赤道最小,无偏转。
B .偏转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偏转(右偏),南半球逆时针偏转(左偏)傅科摆偏转是地球自转最雄辩和最直观的证据。
③落地偏东——深井测量自转—→自转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自高处下落的物体因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必然落在偏东的地点。
落地偏东的偏移量与纬度有关:赤道最大,纬度越高,偏东的位移量越小,极点处无偏东现象,用公式表示为:g /2h cos 3ϕω=S落地偏东的位移量很小,如纬度40°,高度200m 处下落的物体东偏位移只有4.75cm ;而且受地转偏向的影响,北半球落体偏东略微偏南,南半球落体偏东略微偏北。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南北两极,其无限延伸便是天轴,天轴与天球相交于南北天极。
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位置,可用来表示地轴在地球内部的位置;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可用来表示地轴在宇宙空间的位置。
地球上的南北两极和天球上的南北天极都由地轴的位置决定。
地轴无论是在地球内部的位置,还是在宇宙空间的位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地轴在地球内部位置的变化,表现为地球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称为极移,是整个地球相对于地轴的运动所造成的(地轴的空间位置被认为不变,即天极在天球上位置不变);地轴在宇宙空间位置的变化,表现为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称为进动,是地轴本身相对于宇宙空间和恒星世界的运动所造成的(地轴在地球内部的位置被认为不变,即地极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变)。
1.极移——地极在地面上的移动⑴极移的振幅:≤0.5"或15m⑵极移的原因和周期:①自由摆动:自转轴对于惯性轴的偏离,周期为14个月②受迫摆动:大气运行的季节性,周期为12个月⑶极移的影响和观测极移造成各地经纬度的变化;反过来,可通过精确测定经纬度来研究极移,一般,极移观测站多在39°08′N附近,国际上1899年(我国1964年)便开始设站观测极移现象。
2.地轴进动——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⑴进动进动,在物理学中,是指转动物体的转动轴环绕另一轴的转动,是一种圆锥形运动,如陀螺的转动轴环绕铅垂线的转动。
地轴的进动就是指地轴环绕黄轴(过黄极且垂直于黄道)的转动。
⑵地轴进动的特征①圆锥形运动的圆锥轴线为黄轴。
②圆锥半径为23°26′,就是黄赤交角。
③进动的方向向西,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所以称为“退行”。
④进动的速度是每年50.29",周期为25800年。
⑶地轴进动的原理①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赤道隆起部分受到一个来自日月的附加引力,且向日月的一侧稍大于背日月的一侧,二者的差值存在于向日月一侧并指向日月。
②黄赤交角的存在使日月经常在赤道平面以外对赤道隆起施加引力。
向日月和背日月部分的赤道隆起所受的引力差值形成一个力矩,其作用是把赤道面“拉”回黄道面,地轴趋近黄轴。
③地球存在自转,根据物理学原理,转动物体受到垂直于其自转轴的外力矩作用时,其自转轴便向外力矩的正方向靠拢。
⑷地球进动的表现①天极的周期性运动和北极星的变迁。
北半球看,北天极以黄北极为中心,以23°26′为半径,由东向西作圆运动,速度每年50.29",历25800年完成一周。
北天极的移动,导致北极星的运动。
北极星,指的是靠近北天极的亮星,因此它必然随北天极的移动而轮番替换:3000B.C,是右枢(天龙座α),现在是勾陈一(小熊座α),到13600A.D,织女星(天琴座α)将成为北极星。
②赤道面的系统性变化。
赤道面永远垂直于地轴,随着地轴的进动而进动,从而使赤道面与黄道的交点(二分点)以同样的方向和速度在黄道上移动,约71年又7个月向西移动1°,称为“交点退行”。
③交点退行使以春分点为参考点量度的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其差值约为20分,中国古代称此为“岁差”。
④春分点的西移,引起赤道坐标系中恒星的赤经和赤纬发生缓慢的持续变化,同时也引起黄道坐标系中黄经的持续变化。
3.地球自转的周期⑴自转周期与时间的量度通常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
其实,与其说地球自转以1日为周期,倒不如说时间的量度以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日。
而地球自转周期的量度,需要在地外寻找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
这样1日的长短便会因选取的参考点不同而不同,天文上的“日”有三种: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⑵恒星日、太阳日与太阴日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23时56分。
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24时。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24时50分。
⑶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过360°所经历的时间,是恒星日,其原因是恒星被视为天球上的定点,而太阳和月球都不是天球的定点。
天文学上,为了与恒星时相适应,定义恒星日不是用某个恒星,而是春分点。
⑷太阳日和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直接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向东运行,其赤经不断增大,从而推迟中天,因此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随之拉长。
1个太阳日内,地球自转了360°59′;1个太阴日内,地球自转了373°38′。
⑸太阳日和太阴日比恒星日长,本质原因是:地球和月球向东公转,延迟了太阳和月球第二次中天的时间;月球公转速度比地球快,所以太阴日比太阳日还要长。
4.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⑴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太阳日不仅取决于地球的自转,而且也包含着地球公转的因素。
地球向东公转,表现为太阳向东的周年运动,从而引起太阳赤经逐日增大。
太阳赤经逐日增大的速度,即每日赤经差,随季节而变化,从而导致太阳日的长短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逐日变化的太阳日称为真太阳日(视太阳日)。
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称为平太阳日(平均太阳日)。
⑵太阳每日赤经差季节变化的原因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视位置的差异,表现为太阳逐日的黄经差,而太阳日是用太阳的时角来量度,而时角与太阳赤经等量。
根据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的关系来看,赤经与黄经有共同的原点,但基圈却不相同,所以即使有相同的黄经差,也不会有相同的赤经差,二者的具体差异与黄赤交角大小密切相关:A.二分日,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最大,平均每日59′的黄经差,造成大约54′的赤经差,相应的时间减少21秒。
B.二至日,黄道与天赤道基本平行,平均每日59′的黄经差,造成大约64′的赤经差,相应的时间增加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