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879711ecc7931b765ce150a.png)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课本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时:64学时)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高等师范院校文学院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习其它课程,为今后从事语言、文学工作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二是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为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文学课程、进行文学实践活动(创作或批评)以及从事语文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依据本大纲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中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规定命题范围;学生应该依据本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范围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定的教材,务求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领会,在搞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结合归纳梳理式、设疑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一)理论教学部分绪论一、中国与西方“文化生态”差异二、中西精神文化的不同特质三、中西文学理论基本差异的文化根源第一章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与世界之关系第一节“物感”说一、“物感”说的萌芽二、“物感”说的发展三、“物感”说的成熟第二节“原道”说一、“道”之衍化二、“文”/“道”关系第二章西方文论中文学与世界之关系第一节西方的传统文论——文学是模仿一、柏拉图的模仿论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三、中世纪到19世纪以前的模仿论第二节现实主义和反映论一、再现与认识二、现实主义与历史第三节广阔的现实一、变形的现实二、深层的现实第三章中国传统文论的作者观第一节诗言志——创作目的一、“诗言志”的上古、先秦社会生活形态二、“诗言志”的诗教、乐教形态三、“诗言志”影响下的文学理论第二节才、气、学、习——作者修养一、“才”二、“气”三、“学”与“习”第三节神思——创作过程一、“睹物兴情”——“神思”的发生二、神与物游:“神思”的展开三、手中之竹——“神思”的传达第四章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观念第一节古代的作者观念一、记忆与灵感二、中世纪的作家:匿名的书写者第二节想象与体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者观一、天才论——作者的凸显二、创造者——浪漫主义眼中的作者三、经验的表达——现实主义的作者观第三节文学史的作者和作者之死一、作者作为钥匙二、意图谬误——新批评的作者观三、作者之死:结构主义文论中作者的地位第五章文学作品第一节文笔之辨一、“文”义溯源二、“笔”字溯源三、文笔之辨四、文体分类第二节言意之辨一、从“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到追求言外之意二、“言尽意”与语言理论的建构第三节文术一、提倡“养术”二、“三准”与“首尾圆和”三、不同文体中的不同之“术”第六章西方文论的作品观第一节罗满英加登的作品结构观一、语音层二、意义层三、再现层四、图式观相层第二节现代诗学一、隐喻二、含混三、反讽四、张力第三节现代叙事学一、故事二、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第七章文学与读者第一节“以意逆志”与“诗无达诂”一、从以意逆志“到”知音“:寻求原意阅读二、“诗无达诂“第二节“训诂“与”涵泳“一、“训诂“二、“涵泳“第八章西方文论的读者观第一节解释学视野的读者观念一、回归作者原意二、解释的创造性——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解2三、解释的循环第二节接受美学的读者观念一、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观念二、伊瑟尔的读者审美响应理论第九章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观第一节教化美刺一、儒家的诗教传统二、“文以载道“第二节无用之用一、道家之论自然之美二、文学作品的“自然英旨“三、文学艺术的“无用之用“第三节自娱娱人一、曹丕的“立言不朽“论对文学教化观念的挣脱二、晚明时代“载道“观念的变异第十章西方文论的价值观第一节寓教于乐第二节审美无功利第三节人,诗意的栖居(二)课时安排六、考核(一)考核形式:考试。
文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5f8503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1.png)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传统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作品,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能力,通过文学理论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学习文学理论与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a. 文学的定义与特点b. 文学理论的分类与流派c. 重要文学理论家与他们的主要观点2. 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a. 古希腊文艺理论b. 古印度文论c.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理论d. 俄罗斯形式主义与洛克言论e. 英美新批评与装置理论3. 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a. 结构主义与语言学派b. 重现主义与后现代主义c. 文化研究与后殖民主义d. 性别与女性主义批评e. 原生态与环境文学批评4. 文学与社会议题的探讨a. 文学与政治b. 文学与历史c. 文学与文化d. 文学与社会5.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a. 文学作品的理论解读b. 文学创作的背后与文学理论的启示c. 学生文学创作展示与讨论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a.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针对具体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b. 课堂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典型案例,掌握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c. 作业与课程设计,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结合相关文学理论进行分析与写作。
《文学理论》教案全
![《文学理论》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cdda1c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6.png)
《文学理论》教案全《文学理论》教案全一、课程介绍《文学理论》是一门探讨文学本质、特征、创作、传播和接受等问题的学科,是中文系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学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掌握文学基本理论和概念,了解文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
2、探究文学与社会、文化、历史等领域的联系,理解文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参与文学讨论和创作,增强其文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1、文学基本概念:介绍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学的初步认识。
2、文学发展史:梳理中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3、文学创作理论: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方法,研究作家的心理机制和创作过程。
4、文学作品分析: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技巧、主题等的能力。
5、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探究文学在社会、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反映和作用。
6、文学批评与理论:介绍主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7、文学交流与传播:探讨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跨语言环境下的传播问题。
8、文学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培养其文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由教师讲解文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研究领域。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技巧和主题。
4、小组研讨: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共同探究文学问题,交流研究成果。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表演和评论等活动,培养其文学创新和实践能力。
文学理论马工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马工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9453e04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7.png)
文学理论马工程教学大纲文学理论马工程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门学科,文学理论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是对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讨和研究。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文学理论马工程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文学理论的教学大纲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文学理论,应该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不同文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文学理论的教学大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文学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和观点,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而产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学习和运用文学理论,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文学理论的教学大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
文学理论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
因此,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文学理论来培养自己的批评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这样的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最后,文学理论的教学大纲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因此,在制定文学理论的教学大纲时,应该考虑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文学理论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一份科学合理的文学理论马工程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份教学大纲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8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8文学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7cfdcddb4daa58da1114adb.png)
《文学理论1》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要求文学理论1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文学和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系统阐释文学活动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科学的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评论文学作品、准确分析其他文学现象、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课程、进行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以及其他文化事业实际工作提供概念范畴及方法论基础。
本课程承担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各种文学现象;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文学理论的有关知识,获得一定的理论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高雅的文学趣味,培养学生鉴赏理解分析和评价各种文学作品、文学活动以及文学现象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及文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1课程内容包括:文学理论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价值与功能论、文学创作论五大板块内容构成。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清楚文学理论的课程性质,掌握有关文学是什么、有什么用、由谁来写、写什么的知识,掌握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探秘文学创作的心理,解决文学怎么写的问题。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正确分析、评价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各种相关理论学说,确立正确的文学观念,提高正确地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了文学创作能力。
总之,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审美鉴别和创作能力,乃至精神境界都有所提升。
在培养学生从事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能力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毕业后更加能够胜任中学的语文教学和管理工作。
《文学理论大纲》课件
![《文学理论大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0e5a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0.png)
文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文学理论
中世纪文学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理论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理论
现代贺拉斯等为 代表,提出了悲剧、喜 剧、史诗等文体的理论 和创作原则。
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 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和 精神净化作用,代表人 物有奥古斯丁等。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 调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然 性,代表人物有薄伽丘 、达芬奇等。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方法将文学作品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以探讨作品与社会、文 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
创作心理
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构思、想象、 情感体验等,这些心理活动有助于作家创
造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创作动机
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通常受到 某种动机的驱使,如表达情感、传
递信息、探索人性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批判和超越
详细描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并试图超越其限制 。这一流派关注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对传统叙事和文学价值的质疑和颠覆
。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声音
VS
详细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旨在揭示和纠正文学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强调女 性的地位和声音。这一流派关注女性作家 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以及她们如何塑造和 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和价值观。
A
B
C
D
修改与完善
作家在完成初稿后,通常会进行多次修改 和完善,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如 修辞手法、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以提 高作品的艺术效果。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fe28b0d1f34693daef3e2f.png)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要求“文学理论”课是中文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主要以美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其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准确而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并提高其分析古今中外文学现象的能力和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培养兴趣,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原则(2)掌握原理,追根究底,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3)开拓视野,纵横打通,分析比较—对比综合的原则(4)师生共进,形质同重,多维沟通—互动交流的原则第二章文学的形象系统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定义(二)文学形象系统性表现的两个方面:1、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之;2、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之。
(三)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内在联系。
(四)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理论的发展及论争的过程(二)典型的定义(三)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四)典型环境的定义(五)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六)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论述对上述点要求理解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一)意境论的形成(二)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三)生命律动(四)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一)刘熙载分类法(二)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一)意象的四种含义(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一)哲理性(二)象征性(三)荒诞性(四)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三)“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一)寓言式象征意象(二)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三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叙事理论各有其特色。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4c43d189eb172ded63b778.png)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一)中文名称:文学原理(二)英文名称:Literary Theory二、学时、学分:总学时:90学时学分:5学分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2、3学期四、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要求:考试五、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六、课程概述《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文学的一般规律,包括探讨文学本质,文学创作的原则和审美价值追求及作品构成和文学风格,接受美学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七、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学时)1、了解文学理论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2、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建立关于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体系3、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包含西方文论中的各家学说,归纳为两大类:科学主义文论和人本主义文论(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论建设(4学时)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状况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3、理解“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点的内含(三)文学作为活动(8学时)1、了解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意义2、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3、了解围绕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形成的批评理论的发展变化(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8学时)1、掌握文学的三种概念2、掌握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了解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性(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6学时)1、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状态2、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3、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六)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8学时)1、了解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和主体的三种说法2、掌握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3、了解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七)文学创造过程(8学时)1、了解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想象和联想、理智与情感、陌生化2、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3、了解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八)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8学时)1、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区别2、掌握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的基本内含的具体要求3、了解艺术创造中情感把握的基本原则(九)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4学时)1、了解文学类型的划分2、掌握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及差异,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3、了解根据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和鉴赏。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文学理论》课程主要以.doc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文学理论》课程主要以.doc](https://img.taocdn.com/s3/m/bee369430029bd64793e2c17.png)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文学理论》课程主耍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文学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耍基础课。
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二是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为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文学课程、进行文学实践活动(创作或批评)以及从事语文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是在参照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修订二版)一书并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增删的基础上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命题考试的依据。
教师应该依据本大纲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中的要求來安排教学内容、规定命题范围;学生应该依据本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范围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定的教材,务求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领会,在搞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品格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4、文学活动整体观照、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以及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5、文学的概念、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6、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以及文学的继承与发展7、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文学创造的主客体8、创作的发生艺术构思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9、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10、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类型的发展演变文学作品的体裁11、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定义及特征、文学意境的定义及特征、审美意象的定义及特征12、叙事的构成、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13、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以及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4、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15、期待视野、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共鸣、领悟、延留16、文学批评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批评家的态度及素养(二)难点1、文学理论的性质2、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3、文学的概念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5、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6、文学创造的主客体7、创作的发生8、艺术构思9、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10、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类型的发展演变文学作品的体裁11、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定义及特征、文学意境的定义及特征、审美意象的定义及特征12、叙事的构成、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13、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4、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15、期待视野、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共鸣、领悟、延留16、文学批评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批评家的态度及素养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共72学时)绪论(2课时)[内容]1、课程的性质(1)“文学理论”是一门系统讲授文学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人文学科。
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607d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a.png)
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大纲《文学理论》教学大纲1、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文学理论是在总结人类文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将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完善。
它以文学的整体活动为其研究出发点,其基本任务一般规定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
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方法。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一切文学现象及其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文化学等各个方面对其作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的人文科学。
文学理论作为高等院校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程,承担着学生专业理论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文学理论教程要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论文作业、辅导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方法,并懂得运用这一原理、方法来分析和说明各种文学现象。
同时还使学生学会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地吸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提出自己的思考。
3.课程教学改革本教学大纲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一是增加了中国古代文论和外国古代、现当代文论的内容;二是增加了文学评论写作环节,使一门理论课更具有实践性特点,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学时)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归属于文艺学。
文艺学的涵义,文艺学通常流行的三分支及其关系,五分支新说的提出及逻辑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e16eed2cddccda38376baf9f.png)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2014下)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授课时间:周一3、4节;周四(单)3、授课地点:6E3024节任课教师姓名:曾红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xx Email: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个别答疑:课前、课间、课后及课余,随时进行。
2、集体答疑: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课上集体解答。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
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准确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范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教材内容与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学习相联系,融会贯通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正确分析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博读、勤思、善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写作、现代汉语,后续课为美学原理。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4437e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8.png)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一)中文名称:文学原理(二)英文名称:Literary Theory二、学时、学分:总学时:90学时学分:5学分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2、3学期四、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要求:考试五、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六、课程概述《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文学的一般规律,包括探讨文学本质,文学创作的原则和审美价值追求及作品构成和文学风格,接受美学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七、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学时)1、了解文学理论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2、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建立关于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体系3、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包含西方文论中的各家学说,归纳为两大类:科学主义文论和人本主义文论(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论建设(4学时)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状况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3、理解“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点的内含(三)文学作为活动(8学时)1、了解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意义2、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3、了解围绕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形成的批评理论的发展变化(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8学时)1、掌握文学的三种概念2、掌握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了解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性(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6学时)1、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状态2、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3、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六)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8学时)1、了解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和主体的三种说法2、掌握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3、了解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七)文学创造过程(8学时)1、了解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想象和联想、理智与情感、陌生化2、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3、了解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八)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8学时)1、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区别2、掌握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的基本内含的具体要求3、了解艺术创造中情感把握的基本原则(九)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4学时)1、了解文学类型的划分2、掌握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及差异,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3、了解根据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和鉴赏。
文学理论教程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c761ed48bd63186bcebbcc1.png)
文学理论教程大纲.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叫做文学学。
它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方面构成的。
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变过程和反馈过程。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理论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任务1、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单社会生活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3、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接受论。
4、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其他活动有不同之处,而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仪式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游戏发生说。
“过剩精力”的发泄。
⏹(4)劳动说。
⏹文学活动发展当中与经济基础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文学随劳动生产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不总是同经济发展同步。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人类历史的相对低下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并不是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繁荣昌盛。
⏹不平衡的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虽然是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影响,而是要通过很多上层建筑领域的中介环节起作用,这些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0a791bfc4ffe473368ab63.png)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65 开课学院: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陈文忠 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 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 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本课 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 学史等问题的分析,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 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 (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 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 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 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
难点:文学理 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 章 目 教 学 内 容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文学本质特征 文学作品结构 文学作品类别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风格 文学欣赏 文学批评 教学时数 4 12 12 12 8 8 5 7 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讨论) 讲授 讲授 讲授 课 后 作 业 思考题 √ √ √ √ √ √ √ √ √ √ 练习题 先修课程:无 学分:4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 修订时间:2007-9-10导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章 八 九 十目教 学 内 容 文学发生发展 文学发展进程 文学史研究 合计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在教师指导 下自学并做 系统的读书 笔记课 后 作 业 思考题 √ √ √ √ 练习题68三、本文 导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 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文学理论电子教案
![文学理论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93555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1.png)
文学理论电子教案一、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1.2 课程内容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和形式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二、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2.1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的社会和文化功能2.2 文学作品的意义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文学作品的象征和隐喻手法2.3 文学理论的基本术语情节、人物、主题、风格等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三、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3.1 语言和文本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文本的结构和层次3.2 人物和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特点情节的安排和展开3.3 象征和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用隐喻的创造和解读四、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4.1 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目的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作用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原则4.2 形式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艺术特点4.3 历史文化批评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分析和评价作品的文化意义五、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5.1 文学作品的选取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考虑作品的代表性和多样性5.2 文学作品的分析分析作品的语言、情节、人物等解读作品的意义和主题5.3 文学作品的评价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提出个人的欣赏和批评意见六、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6.1 西方文学理论的起源古希腊文学理论的发展罗马文学理论的影响6.2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人文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6.3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19世纪的文学理论变革20世纪的文学理论多元化七、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7.1 心理分析文学理论的基础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贡献文学作品的潜意识表达7.2 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分析作品中的梦和欲望解读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7.3 心理分析批评的应用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心理主题评价心理分析批评的优缺点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8.1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8.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主题8.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应用分析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评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和贡献九、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9.1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的起源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主题9.2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解读后殖民主义作家的创作策略9.3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应用分析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代表作品评价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局限性十、文学理论的综合应用10.1 文学理论的综合视角结合不同文学理论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和解读复杂文学作品10.2 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评价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和共性10.3 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学作品提出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意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难点解析:文学理论的基本术语和概念是文学分析的基础,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川师大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四川师大文学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78de5c28bd63186bcebbc55.png)
课程说明课程名称:文学概论英文名称:The Introduction of Literature课程编号:010*******学时数及学分:120学时6学分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本大纲执笔人:李凯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掌握文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使学生运用文学基本原理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学习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论文的写作;3、使学生学习运用文学概论指导文学史和作品选以及写作课的学习;4、使学生学会各类文学作品鉴赏、批评和讲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包括:1、系统掌握文学的本质,认识文学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审美的意识形态;2、运用人类学、艺术史、原始思维等学科知识掌握文学的起源,结合文学艺术史的例证分析文学发展的原因及文学史发展的规律;3、掌握具体文学作品形成的思维特征、具体过程、心理特点以及创作方法;4、分析作品构成的具体要素以及每一要素的特点及其整体关系,重点回答文学类型、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风格等内容;5、学习读者接受文本的心理特征、接受条件、接受的特殊状态以及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等。
鉴于《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和具体任务,该课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要求:1、充分注意该课的指导思想的介绍和学习;2、充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和文学史的实际,使理论与文学实际高度结合;3、充分调动现代教学媒介,如电影电视和多媒体等方式,使理论能够以直观的形式为学生接受;4、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之外,采用讨论、作业、小论文、读后感、请专家和作家讲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5、采用教材内容,一方面要照顾到传统文学概论的内容,同时适当接收和介绍20世纪文学概论的新成果。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f4e0fa0490c69ec3d5bb755b.png)
《文学理论》教案(纲要)郭昭第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2、掌握文学理论的建构形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识记文艺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文学理论的品格,难点是文学四要素的构成教学时数:4课时教材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2课时)(一)文学理论的性质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
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
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四个方面的任务:观念论,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品格文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
它的实践品格在于:它来源于文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
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它作为文学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是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2课时)(一)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二)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教材缺憾剖析:没有说明广义文艺学与狭义文艺学的概念差异,没有说明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分类和描述的相对性,将诸如文学人类学、文学地理学等形态以及未来可能形成的形态未能涵盖,没有阐明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意义。
基本理论拓展:(一)文艺学的概念文艺学并不具有完全确定的学科概念,常常在不同学者的阐释中显示出并不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并注明每条目标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层次。
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为学生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和将来从事语文教学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提供一定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文学原理、文学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能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