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
声
韵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语
音
学
)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重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端
透
定
泥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音
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返回本章目录
双声、叠韵-1
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蒹葭 微妙
双 声 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
犹豫 鸳鸯
⒈是一种 历史现 象。
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 ⒉多指联
叠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5 f、零声母+ 韵母=b 、p 、m +韵母
篇-芳连切
芳
连
fang lian
免-亡辨切
亡
辨
uang bian
p+ian=pian
m+ian=mian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6
d、t+韵母=zh 、ch+韵母
罩-都教切
都
教
du jiao
zh+ao=zhao
虫-徒冬切
徒
冬
tu dong
古代汉语教学片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第五节 古代的韵书
第一节 音韵常识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讲-古项切
古
项
gu xiang
驱-亏于切
亏于 kui ü
效-乎教切
乎教 hu jiao
j+iang=jiang
q+ü=qü
x+iao=xiao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4 j、q 、x+非I、非ü=g 、k 、h+非I、非ü
古汉语音韵 PPT
代把206韵归为16摄。
(BACK)
《广韵》音系里相关术语图示:
( 4 )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声韵 :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
舒声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 [-m][-n][-ŋ ]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p][-t][-k] 结尾的韵 →促声韵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
韵古 汉 语 音
第一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 《诗经》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 :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 : 《中原音韵》 现代音(五四后) : 普通话 二、传统音韵学分为: 古音学(上古音) 、今音学(中古音) 、等韵 学(等韵图)
(二)上古音的声类
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全清 牙音:见 舌音:端 章 唇音:帮 齿音:精 庄 喉音:影 半舌: 半齿: 次清 全浊 溪 群 透 定 昌 船 滂 并 清 从 初 崇 晓 匣 次浊 疑 泥 明 心 山 邪 全清 全浊 次浊 余 书 禅
来 日
清代以后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阿房宮: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 奉母。 逢澤: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轻唇音↘ 舌上音 正齿音 ↗
五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音韵
(五)对转、旁转
• 1、对转 旁转 所谓对转,指古音中阴声韵、
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ang、an
、am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ak]、
[at]、[ap]失去塞音韵尾[-k]、[-t]、[-p]就
变成了阴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
或塞音韵尾,就转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
”(入声韵)韵,正是对转的结果
四、调
• (一)四声
• 平、上、去、入
• (二)平仄
• • • • • 平:平声 仄:上声、去声、入声 (三)舒促 舒声:平、上、去 促声:入
•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韵文、谐声偏旁为材料,考证先秦两汉时期汉语
语音系统。
• 等韵学: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
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
• 等韵学来源于解析韵书,诠释反切的韵图。因
为韵图中,竖列为声,横列为调,每一调中分
为四列,分别为四个韵(也可能缺), 这种
列就称为“等”,于是研究韵图的学科就称为
等韵学。
•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
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huàn)我衣。害(曷)
澣害否,归宁父母。
•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工具;
•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基础。
•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 噫(影母怪 ài)吁(晓母鱼韵hà)嚱(曉母支 韵hè )!
第二讲 音韵学基础知识
• 6、半舌音:现代语音学叫边音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五、清音与浊音
也是描述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叫 “清音”或“不带音”,震动的叫“浊音”或“带音”。 普通话声母只分“清、浊”两类,古代汉语声母则细分为四类: ➢ 全清/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清: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 全浊/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 清与浊的对立在普通话中基本消失(只有“sh”和“r”),古代 却非常普遍。现代吴语系统保留了清与浊的对立。
2)《韵集》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 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 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 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此书也早已失传。
3)《切韵》
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共5卷,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封演《闻见记》)。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 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本已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切韵》的残 卷(收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切韵》问世以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所以不少人为它加 字、补训。有长孙讷言笺注本(677年),工作做得较多、影响最大的是王仁昫的《刊谬补”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③古无轻唇音;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滩:他干切徒:同都切皂:昨早切坦:他但切族:昨木切乐:庐则切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斌:府中切忿:匹问切罩:都教切肘:陟柳切面:弥战切爻:胡茅切沙:所加切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2、三十六字母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
具体如下: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
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五音:唇舌齿牙喉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呼:指韵头和韵腹而言,中古将其分为开合二类,称为二呼。
开口呼:非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韵腹。
合口呼: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或者韵母为圆唇类元音。
洪细:是否含有介音i或j。
5、叶音说古人没有认识到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认为后代的音和千代的音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韵脚不和谐的情况是因为前代的人押韵过于宽泛,因此为求得押韵和语音的和谐,他们就临时性的改读某些字,这就是叶音。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2、方言 闽、吴、粤方言多有此现象 3、反切 卑,府移切 不,甫救切(这些 说明中古早期轻唇音仍念重唇音) 4、译音 Buddha 佛陀 Namah 南无 5、同源词 不弗、爸父 6、一字两读 费 否
通论:音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舌上音“知彻澄” 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一组。例如: 1、形声字 “動”從“重”聲,“澄”從 “登”声 2、一字两读 翟 徒历切,又场伯切 丁 当经切,又中茎切 3、方言 闽南语里“茶”音te
通论:音韵
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 [p]、[t] 、[k]收尾的。 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 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 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
通论:音韵
五、《切韵》和《广韵》 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 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 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 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也都是残 本。
通论:音韵
《南齐书》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 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梁 书·沈约传》又云:“约撰《四声谱》,以为 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 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 哲是也。’”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古代汉语音韵
2020/12/8
30
2020/12/8
31
四、中古音的声韵调
根据前人对《广韵》及《韵镜》的研究,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声母有37个,中古的韵母有 139个 。中古的声调就是《广韵》《韵镜》明确展示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1、声母
2020/12/8
32
2020/12/8
33
2、韵母
2020/12/8
34
古全濁聲母歸陽平: 日(並)、達(定)、集(從)、宅(澄)、食(船)、十(禪)、極(群)、俠(匣) 古次濁聲母歸去聲: 木(明)、物(微)、納(泥)、辣(來) 古清聲母歸四聲: ①八(幫)、拍(滂)、發(非) ②博(幫)、福(非)、得(端) ③百(幫)、匹(滂)、法(非) ④必(幫)、迫(滂)、腹(非)
① 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2020/12/8
2
② 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②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②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朔《答客难》
2020/12/8
10
(二)五音和七音
所谓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 唇音:双唇音和唇齿音; 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 齿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喉音:包括零声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顾野王的《玉篇》。
2020/12/8
11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 半舌音今称作边音,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 半齿音今称作舌面鼻擦音,从五音的齿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阴声 9 部 入声11部
1 4 7 9 12 15 18 21 24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歌 2 5 8 10 13 16 19 22 25 27 29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月 缉 叶
古音三十二声母
3 6 11 14 17 20 23 26 28 30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元 侵 谈 溪 牙音 见 舌音 端(知) 透(徹) 群 定(澄) 章(照三)昌(穿三) 船(牀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精 清 从 壮(照二)初(穿二) 崇(牀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疑 泥(娘) 余(喻四) 书(審三) 0部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古音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
明, 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審禅,影晓匣喻,来日。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牙音 舌 音 唇 音 齿 音
舌头 舌上 重唇 轻唇 齿头 正齿 见 端 知 帮 非 精 照 影 溪 透 彻 滂 敷 清 穿 群 定 澄 并 奉 从 床 喻 来 日 疑 泥 娘 明 微 心 邪 晓
浊
对比表:
王力的三 守温三十六 十二声母 字母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端透定泥 端透定泥 (知彻澄 余 余 来 来 精清从心邪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 照穿牀審禅 初禅) 帮滂并明 帮滂并明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邪 禅 匣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古汉语音韵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春秋以前的韵母从《诗经》押韵字、《楚辞》 和诸子的韵语归纳出30个韵部(韵母的代 表字)。 从谐声字和假借字可分析声母的大概情形, 当时声母比较复杂,有pl,kl,tl,等复辅 音声母。
《诗经》时代有声调,四个调类,但跟中古 四声不同。 两汉时期的语音材料有诗歌、汉赋的押韵、 通假字、经师注音、梵汉对音的佛教著作 等,此时复辅音消失。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中古音《切韵》 汉末发明反切,汉语音韵学产生,三国时出 现韵书。 反切和韵书是此前没有的语音材料。
月元对转 阔——宽 缉侵对转 袭——侵 3、旁转 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 尾),同类同竖行为旁转。 舌位往一旁转,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 化,但仍近似,韵尾不变。 侯幽旁转 叩——考 职铎旁转 偪——迫 职屋旁转 踣——仆 微脂旁转 饑——食几
文元旁转 焚——燔 缉盍旁转 合——阖 侵谈旁转 寖——渐 4、旁对转 旁转而后对转者 幽屋旁对转 琱——琢 幽沃(药)旁对转 柔——弱 幽东旁对转 冒——昧 微元旁对转 回——还 月真旁对转 曳——引
4、《豳风· 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阅读古诗的问题: 1、要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不 同; 2、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朗诵古诗文,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用古音念古代的诗歌韵文; 3、更不能采用叶音法。
干,古寒切;寒,胡安切;
韵书 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 起,使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 脚字的一种词典; 韵书是专门的音韵著作,完整地记录一个时 代的语音系统,编纂时间大体明确。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的《切韵》, 原本亡佚,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编的 《广韵》里,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经典。 中古音时期四声体系确立,上古收塞音韵尾 的入声字变为去声。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中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汉语字音的音节结构、音韵规律和声调特点。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字音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韵体系,即唐子恒音韵学。
下面将介绍一些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韵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韵母主要分为三类: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音韵。
开口韵:包括a、ia、ua等。
合口韵:包括i、ü、u等。
鼻音韵:包括m、n、ng等。
二、声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声母根据音质的清浊和发音的部位可以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喉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
浊辅音:包括b、d、g等。
喉音:包括h。
三、声调的分类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平声是指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调,上声是指声调上升的音调,去声是指声调下降的音调,入声是指声调进入喉音的音调。
四、音韵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音韵规律包括音变规律和音律规律。
音变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例如,“白”字的古音为“prak”,现代汉语读作“bái”。
这种音变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有很大的帮助。
音律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受到一定的音律规律的制约,即一些字的发音和声调会受到前后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心”字的古音为“srim”,当后面的字以清辅音开头时,会发生变化,如“心事”读作“sim si”,而不是“srim si”。
五、音节结构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核心部分,声调则是音节的附加部分。
音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音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六、韵书韵书是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主要记录了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和声调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字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代的《切韵》和宋代的《廣韻》是古代汉语韵书中最重要的两部,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汉语 音韵学
假借字与通假字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语言中没有表示记录某一词义的字,就依 据读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 这个词的词义。 本无其字,说明假借的原因; 依声托事,说明假借的原则,声音相同或 相近,字义上假借字与本字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2)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材料。 3)是研究上古音的依据材料,是汉语语音史上一 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3. 中古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全浊声母清音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知组、庄组(照二系)、章组(照三系)三组 合流为卷舌音zh,ch,sh。 (3)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 现代开口呼韵和合口呼韵前:保持z,c,s或g,k,h 现代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变成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
通假字:本有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 另一种意思的字。 不同点: 假借,本无其字,久借不还; 通假,本有其字,有借有还。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应用: 训诂学上,因声求义。 —— 你在看神马? —— 我没看神马,我在玩电脑。
现代音:“五.四” 后至今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声母 (1)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b p m (双唇音) ,f (唇齿音),d t n l (舌 尖中音) ,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 + 零 声母 = 22个 [ŋ] 不能做声母,但古代可以 (2)中古三十六字母
3)四等:“等”的概念主要是分析韵腹(即主要元 音)的,同时也和介音[i-]的有无有关。即根据韵母 中间主要元音的前后高低和有无[i-]介音,将韵母 分为四等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
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一、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常识古汉语就像是一座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城堡,文字、音韵、训诂呢,就是城堡里的宝藏。
那咱先来说说文字。
古汉语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直白哦。
很多字都有超级丰富的内涵。
比如说“君”这个字,读音是“jūn”,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形状就像是一只手拿着笔在写字,表示管理众人的人。
它可以解释为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像“君主”“君王”。
咱还可以造个句呢,“这位君主很贤明,百姓都很爱戴他。
”它的近义词可以是“王”,反义词嘛,在封建体系里就不太好说有明确的反义词啦。
再讲讲音韵。
音韵就像是古汉语的音乐节奏。
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呢。
以前有平、上、去、入四声。
就拿“好”这个字来说,在古汉语里可能根据不同的词性读音会有变化。
古汉语的音韵还影响着诗歌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说诗经里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鸠”“洲”“逑”的音韵搭配得特别美妙。
训诂呢,就像是古汉语的翻译官和解说员。
它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的。
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很多句子的理解就需要训诂的知识。
比如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的“朋”,训诂学者会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等解释这个“朋”和现在的朋友含义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古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这些常识就像一把把钥匙,能让我们打开古代文化的大门,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每一个文字、每一个音韵、每一个训诂的解读都是旅途中的风景,真的特别有趣呢。
古代汉语音韵
第二章音韵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音节、声、韵、调1、音节: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调二、声母1 、字母、纽、声纽、声类2 、五音、七音3 、清浊三、韵母1、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i a n2、韵母和韵:⑴韵头⑵四声3 、韵部、韵目4、开合口和等呼等、呼及其变化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
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
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别消失,故“并等增呼”宋元明清1 开口开口 2 合口3 齐齿、“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4、[a]、[耳、[e]。
元明以后等的区宋元明清1 合口23 撮口四、声调1、四声:平上去入2、调性:阴调、阳调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语音分期: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后——现代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1 、传统 36 字母宋人 36 字母守温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二)韵母系统汉语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后一部分称为韵母,或称“韵”。
韵母一般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
如“黄”(huáng), 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出尾。
并非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部分。
或只有韵腹韵尾而无韵头,如“看”(kàn),或只有韵头韵腹而无韵尾,如“坐”(zuò),或只有韵腹而头尾均无,如“他”(tā)。
音韵学家按韵母构成的不同情况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
按韵头的有无分为开合二呼,无韵头的称开口呼,如“张”(zhāng),有韵头的称合口呼,如“庄”(zhuāng)。
这与现代汉语的四呼有所不同。
二呼中又分洪细,一般说来,开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开口呼,开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齐齿呼,合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合口呼,合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撮口呼。
匣[]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现代汉语已没有等的概念了。
按韵尾分为三大类:阴声韵,指没有辅音作韵尾的韵,如支、脂、微、萧等;阳声韵,指鼻音作韵尾的韵,如东、江、真、侵等;入声韵,指塞音为韵尾的韵,如锡(-k)、质(-t)、缉(- p)等。
不同时代和不同方言的韵母系统也并不完全相同。
古人给每个韵以标目,用同韵母的一个汉字作代表,称为“韵目”,如东、江、之、微、萧、锡等,分别代表它们所属的那一类的韵。
古代的韵书就是按韵母的不同类别而编成的工具书。
现代所见到的最完整和最有影响的韵书就是《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是宋·陈彭年、丘雍奉旨编订的,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余字。
《广韵》是集此前韵书之大成的划时代著作。
音韵学以它为中古音韵系统的代表,称为“广韵音系”。
《广韵》不仅是研究中古音韵最可靠的依据,也是研究上古音、近代音的桥梁。
汉语不同时期和不同方言的音韵系统,文艺作品的用韵标准,也都把它作为基础。
用现代语音学分析,《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并不个个都是韵母,有的韵只是韵腹与韵尾相同,韵头不计,如“阳”韵,就包括了开(ang)合(uang)两呼的韵母;“庚”韵,包括了开口呼二、三等字和合口呼二、三等字,相当于现代的开(eng)、齐(ieng)、合(ueng)撮(üng)四个韵母。
有的韵就只一个韵母,如“灰”韵只有合口((uai)韵。
再加上声调不同,《广韵》作为不同的韵,如“东”韵,只代表东韵的平声字;如“董”,只代表这一韵的上声字。
这样算起来,《广韵》的韵母实际上比二百零六韵还要多。
经专家们考证,约三百个左右。
《广韵》是在隋代陆法言等编的《切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韵合并了,有些韵分化了。
为了适应诗文的用韵,《广韵》中标明了“独用”和“同用”,如“东,独用”,说明这一韵独立使用,不与其他韵相押;“支,脂之同用”,说明支韵与脂、之韵已接近或合并,可以互相押韵。
现将《广韵》韵目列表如下:韵类编号平上去入1 东独用董独用送独用屋独用2 冬钟同用附肿宋用同用沃烛同用3 钟肿用烛4 江独用讲独用绛独用觉独用5 支脂之同用纸旨止同用寘至志通用6 脂旨至7 之止志8 微独用尾独用未独用9 鱼独用语独用御独用10 虞模同用麌姥同用遇暮同用11 模姥暮12 齐独用荠独用霁祭同用13 祭14 泰独用15 佳皆同用蟹骇同用卦怪夬同用16 皆骇怪17 夬18 灰咍同用贿海同用队代同用19 咍海代20 废独用21 震稕同用质术栉同用22 谆准稕术23 臻附隐附焮栉24 文独用吻独用问独用物独用25 欣独用隐焮迄独用26 元魂痕同用阮混很同用愿恩恨同用月没同用27 魂混慁没28 痕很恨附没29 寒桓同用旱缓同用翰换同用曷末同用30 桓缓换末31 删山同用潸产同用谏裥同用黠鎋同用32 山产裥鎋33 先仙同用铣狝同用霰线同用屑薛同用34 仙狝线薛35 萧宵同用筱小同用啸笑同用36 宵小笑37 肴独用巧独用效独用38 豪独用皓独用号独用39 歌戈同用哿果同用箇过同用40 戈果过41 麻独用马独用祃独用42 阳唐同用养荡同用漾宕同用药铎同用43 唐荡宕铎44 庚耕清同用梗耿静同用映诤劲同用陌麦昔同用45 耕耿诤麦46 清静劲昔47 青独用迥独用径独用锡独用48 蒸登同用拯等同用证嶝同用职德同用49 登等嶝德50 尤侯幽同用有厚黝同用宥侯幼同用51 侯厚侯52 幽黝幼53 侵独用寝独用沁独用缉独用54 覃谈同用感敢同用勘阚同用合盍同用55 谈敢阚盍56 盐添同用琰忝同用艳㮇同用叶帖同用57 添忝㮇帖58 咸衔同用豏槛同用陷鉴同用洽狎同用59 衔槛鉴狎60 严凡同用俨范同用酽梵同用业乏同用61 凡范梵乏说明:1.本表源于清·戴震<<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2.僻字注音(用汉语拼音注):寘(zhì)、麌(yǔ)、夬(guài)、咍(hāi)、轸(zhěn)、稕(zhǔn)、术(zhú)、栉(zh ì)、焮(xìn)、迄(qì)、慁(hùn)、潸(shān)、黠(xiá)、裥(jiàn)、鎋(xiá)、铣(xiǎn)、霰(xiàn)、獮(xián)、篠(xiǎo)、哿(gě)、禡(mà)、嶝(dèng)、黝(yǒu)、阚(kàn)、琰(yǎn)、忝(tiǎn)、㮇(tiàn)、豏(xiǎn)、洽(qià)、狎(xiá)、酽(yàn) 3、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按理论推测,平上去三类韵的数目应该一致,何以多少不一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有音无字”,自然无法成立韵部;二是虽有字,但太少,于是寄附于相邻的韵部中而不自立韵部,这叫“寄韵”。
下面以平声为准比较其他各声韵部增删的情况:上声韵:之所以比平声韵少两部,是因为上声韵中有两处“寄韵”:一是与平声冬韵相配的上声韵只有“湩、 ”,寄附于“肿”韵;二是与平声臻韵相配的上声韵只有“龀、 ”二字,寄韵于“隐”韵。
所以上声韵只有55部。
去声韵:有一处“寄韵”,即与臻韵相配的去声韵只有一个字,寄附于“焮”韵。
另处“祭、泰、夬、废”四韵是独立的去声韵,没有平上韵相配。
所以去声韵共60部。
入声韵:入声韵本应有35部,与阳声韵相配,但与“痕”部相配套入声字太少,寄附于“没”韵中,因而只有34部了。
(三)声调系统声调是指音节高低曲直的变化。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语言中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广韵》就是按声调的不同而分卷的,其平、上、去、入四声就代表了中古的声调系统。
平声因字多而分为二卷,上卷二十八韵,下卷二十九韵,共五十七韵;上声为一卷,五十五韵;去声一卷,六十韵;入声一卷,三十四韵。
共五卷,二百零六韵。
“四声”是汉语声调的基本类型,古今声调的变化都以此为基准,或合或分,有规律可寻。
古人把声调不同而韵母相同的韵,也看作不同的韵。
如“东”韵,只代表韵母ong的平声韵,“董”韵,只代表韵母ong的上声韵,“送”韵,只代表ong的去声韵,“屋”韵,只代表韵母为uk的入声韵。
有时为了称说的方便,也“举平以赅上去”,即举出平声而包括上去声在内,入声一般单独称呼,因为它的韵母与平上去三声不仅有发音高低的区别,还有音素的不同。
平上去入声是调类,而各调类的调值如何,现代无法得知。
唐代和尚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这种描述性的文字,并不能给人以科学的认识。
四声又可分两类,即平仄,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又可分舒促,平上去为舒,入声为促。
这是文学声律上常用的术语。
二、音韵发展的分期从古到今,汉语音韵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新质的逐渐成长和旧质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其过程也是漫长的。
音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内部系统的分合、更替及字的归属等方面,并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现象。
根据发展情况,音韵学家将其分为三大期:(一)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期的音,明清人谓之“古音”。
这一时期没有直接反映当时音韵系统的“韵书”和“韵图”之类,考定其声韵,最主要的材料就是当时的韵文和古形声字,其他如假借字、经传异文、声训等材料,也可作旁证。
了解上古音系,对学习古代汉语帮助甚大,因为,《诗经》等经传的用韵、通假字、形声字、古今字、同源词、声训等诸多问题,都与上古音有关。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研究资料的局限,现代学者对上古音系虽有所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如黄侃分声母为十九纽、韵母为二十八部,声调为平入两类;王力分声母为三十二类(或三十三类),韵母为三十部,声调为平入两类,两类中又各分长短。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下面介绍较通行的一种。
上古音声母表喉影o牙见k 溪k‘群g 疑ŋ晓x 匣h(喻三)舌舌头端t(知)透t‘(徹)定d(澄喻四)泥n(娘日)来l舌面照tɕ[照三]穿tɕ‘[穿三]神dʑ[床三]审ɕ[审三]禅ʑ齿正齿庄tʃ[照二]初tʃ‘[穿二]床ʤ[床二]山ʃ[审二]齿头精ts 清t s‘从dz 心s 邪z唇帮p(非)滂p‘(敷)並b(奉)明m(微)说明:(一)本表按王力近作《同源字论》中的上古声纽列出,但删掉其中的“日”、“喻”和“俟”三纽,存三十个声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