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四------音韵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
声
韵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语
音
学
)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重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端
透
定
泥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 “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古代汉语音韵
(五)对转、旁转
• 1、对转 旁转 所谓对转,指古音中阴声韵、
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ang、an
、am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ak]、
[at]、[ap]失去塞音韵尾[-k]、[-t]、[-p]就
变成了阴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
或塞音韵尾,就转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
”(入声韵)韵,正是对转的结果
四、调
• (一)四声
• 平、上、去、入
• (二)平仄
• • • • • 平:平声 仄:上声、去声、入声 (三)舒促 舒声:平、上、去 促声:入
•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韵文、谐声偏旁为材料,考证先秦两汉时期汉语
语音系统。
• 等韵学: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
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
• 等韵学来源于解析韵书,诠释反切的韵图。因
为韵图中,竖列为声,横列为调,每一调中分
为四列,分别为四个韵(也可能缺), 这种
列就称为“等”,于是研究韵图的学科就称为
等韵学。
•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
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huàn)我衣。害(曷)
澣害否,归宁父母。
•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工具;
•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的基础。
•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 噫(影母怪 ài)吁(晓母鱼韵hà)嚱(曉母支 韵hè )!
第二讲 音韵学基础知识
• 6、半舌音:现代语音学叫边音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阴声 9 部 入声11部
1 4 7 9 12 15 18 21 24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歌 2 5 8 10 13 16 19 22 25 27 29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月 缉 叶
古音三十二声母
3 6 11 14 17 20 23 26 28 30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元 侵 谈 溪 牙音 见 舌音 端(知) 透(徹) 群 定(澄) 章(照三)昌(穿三) 船(牀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精 清 从 壮(照二)初(穿二) 崇(牀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疑 泥(娘) 余(喻四) 书(審三) 0部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古音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
明, 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審禅,影晓匣喻,来日。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牙音 舌 音 唇 音 齿 音
舌头 舌上 重唇 轻唇 齿头 正齿 见 端 知 帮 非 精 照 影 溪 透 彻 滂 敷 清 穿 群 定 澄 并 奉 从 床 喻 来 日 疑 泥 娘 明 微 心 邪 晓
浊
对比表:
王力的三 守温三十六 十二声母 字母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端透定泥 端透定泥 (知彻澄 余 余 来 来 精清从心邪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 照穿牀審禅 初禅) 帮滂并明 帮滂并明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邪 禅 匣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古汉语中韵的名词解释
古汉语中韵的名词解释古汉语是一门充满韵味的语言,其中的韵是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解释古汉语中韵的含义,并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韵是什么。
在古汉语中,韵指的是音节的结尾部分,即韵母以及声调。
在古代,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对应的韵,这使得古汉语具有非常丰富的音韵体系。
这个音韵体系对于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古汉语中韵的分类。
古汉语中的韵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类。
平声指的是韵母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节;上声指的是韵母上扬的音节;去声指的是韵母下降的音节;入声指的是以韵母“-p”、“-t”、“-k”结尾的音节。
这种分类体系使古汉语的发音更加准确,也有助于保留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
古代社会中,韵的运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韵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的诗词中往往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要求,这需要诗人在写作时根据韵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字词,从而使得诗词既优美又富有韵味。
古代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以其出色的韵律感而闻名于世。
其次,韵在古代汉字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字的读音往往是基于韵进行组织的。
根据不同的韵类,汉字的声音和发音也有所不同。
这种基于韵的汉字发展方式使得古代的文字更加准确和丰富,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古汉语中的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汉字的读音和韵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制度。
韵作为古代汉语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面。
在现代汉语中,尽管韵的地位已经不如古代那样重要,但仍然有一些地区和方言保留了韵的特点。
比如四川话中的双韵母(yi、kai、hui、shui等),这些特殊的音韵现象使得四川话具有独特的口音特点,并且广受喜爱。
总而言之,古汉语中的韵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古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汉字的发音和韵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为今天的语言研究提供思路。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中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汉语字音的音节结构、音韵规律和声调特点。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字音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韵体系,即唐子恒音韵学。
下面将介绍一些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韵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韵母主要分为三类: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音韵。
开口韵:包括a、ia、ua等。
合口韵:包括i、ü、u等。
鼻音韵:包括m、n、ng等。
二、声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声母根据音质的清浊和发音的部位可以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喉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
浊辅音:包括b、d、g等。
喉音:包括h。
三、声调的分类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平声是指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调,上声是指声调上升的音调,去声是指声调下降的音调,入声是指声调进入喉音的音调。
四、音韵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音韵规律包括音变规律和音律规律。
音变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例如,“白”字的古音为“prak”,现代汉语读作“bái”。
这种音变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有很大的帮助。
音律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受到一定的音律规律的制约,即一些字的发音和声调会受到前后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心”字的古音为“srim”,当后面的字以清辅音开头时,会发生变化,如“心事”读作“sim si”,而不是“srim si”。
五、音节结构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核心部分,声调则是音节的附加部分。
音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音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六、韵书韵书是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主要记录了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和声调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字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代的《切韵》和宋代的《廣韻》是古代汉语韵书中最重要的两部,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音韵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中国古代汉语拼音表
中国古代汉语拼音表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学习汉字的发音,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多种拼音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几种常见的汉语拼音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则。
一、小学韵书拼音表小学韵书是中国古代学习音韵的重要教材,其中的拼音表提供了韵母和声母的组合规则。
该拼音表是按照声母和韵母的顺序排列的,声母由21个辅音字母表示,韵母则分为八调,包括32个韵母音节。
二、《广韵》拼音表《广韵》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韵学著作之一,该书提供了丰富的音韵知识和拼音表。
《广韵》的拼音表以韵母为主,将声母与韵母组合成音节。
拼音表中的音节按照声母的顺序排列,每个声母下面列出了相应的韵母。
三、《集韵》拼音表《集韵》收录了唐代韵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其拼音表的形式与《广韵》类似,以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式列出音节。
与《广韵》相比,《集韵》的音韵分类更细致,内容更加丰富。
四、诗经拼音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使用的拼音表较为简洁,只有六个声母和十个韵母,共计六十个音节。
这种拼音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学习者记忆和掌握。
五、其他拼音表除了上述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拼音表外,中国古代还出现过一些其他的拼音表。
例如《说文解字繁体系列》提供了一种基于繁体字的拼音系统,该系统根据字形来判断发音;还有《文选流韵》和《切韵》等拼音表,这些拼音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汉语拼音表以其独特的规则和形式,为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通过学习这些拼音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字的发音规律,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些拼音表的研究和应用也为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汉语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音韵学基础》第一节概说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生时的语音是什么样的?现在无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文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音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
古今汉语语音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中窥测到一斑,因为语音的地域差别正是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目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
三家分期大同小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五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高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力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用王氏分期,是因为王氏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其二,王氏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音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
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识,后者需要中古音知识,而学习上古音又必须以中古音为基础。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音韵学和语音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
《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一、介绍中原音韵是一种古代汉语方言。
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许多现代汉语方言的起源。
中原音韵具有丰富的音韵体系,其中包含了19个韵部。
本文将介绍这19个韵部的表格及其特点。
二、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下面是中原音韵的19个韵部表格:韵部近代演变发音特点幽-iu 后元音,后舌音侯-əu 后元音,后部音赳-iou 后元音,后元音驻-uo 后元音,上韵模-uə后元音,中韵干-an 前元音,开口寒-ən 前元音,半韵弯-uan 前元音,圈口山-am 鼻韵,开口谦-əm 鼻韵,半韵舌-ət 收尾音,圈口侵-im 双唇音,舌韵心-əm 双唇音,半韵微-iu 上声音支-i 一声音规-uei 上声音,前舌音抝-ei 上声音,后舌音佳-ia 上声音,舌尖音衣-ji 上声音,齿韵三、韵部特点解析1.幽:这个韵部的韵母演变为-iu,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需舌位后升。
2.侯:韵母演变为-əu,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舌位较低。
3.赳:韵母演变为-iou,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主要由后舌位置控制。
4.驻:韵母演变为-uo,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需要上韵发音。
5.模:韵母演变为-uə,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主要由中韵位置控制。
6.干:韵母演变为-an,是一个前元音韵母,发音时需开口。
7.寒:韵母演变为-ən,是一个前元音韵母,发音时为半韵。
8.弯:韵母演变为-uan,是一个前元音韵母,发音时需要圈口。
9.山:韵母演变为-am,是一个鼻韵母,发音时需开口。
10.谦:韵母演变为-əm,是一个鼻韵母,发音时为半韵。
11.舌:韵母演变为-ət,一个收尾音,发音时需圈口。
12.侵:韵母演变为-im,是一个双唇音韵母,发音时舌位为舌韵。
13.心:韵母演变为-əm,是一个双唇音韵母,发音时为半韵。
14.微:韵母演变为-iu,一个上声音韵部。
15.支:韵母演变为-i,一个一声音韵部。
16.规:韵母演变为-uei,一个上声音韵部,发音时需舌位前舌音。
古代汉语韵部口诀
古代汉语韵部口诀在古代汉语中,韵部是构成汉字发音的重要部分。
由于汉字数量众多,韵部数量也很多,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熟练掌握韵部口诀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韵部口诀。
1. 平声一二三,上声四五六,去声七八九,入声十一十二。
这个口诀是最基本的韵部口诀,也是最常用的。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别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四种声调。
平声韵部的韵尾一般为a、o、e等,上声韵部的韵尾一般为i、u、ü等,去声韵部的韵尾一般为u、ü等,入声韵部的韵尾一般为p、t、k等。
2. 一三四十无声韵,二五去声加清音,六七八九入声后,音韵规律在其中。
这个口诀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每个声调对应的韵部韵尾。
一、三、四、十的韵尾都是无声(即不带声调),二、五的韵尾是清音(即带声调),六、七、八、九的韵尾是带声调的入声,其它规律都在其中。
3. 有口而无声,五音不全才子想,有声无形敲破铜,无声有形打破玻。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口诀,形象地描述了古代汉语中带声调和不带声调的韵尾的区别。
有声而无形的韵尾主要是平声和上声,无声而有形的韵尾主要是去声和入声。
4. 自高自低自平声,上下两开两平三,上下皆带二声在,去声无呼时带清,出入律动十三品。
这个口诀是比较全面的一个韵部口诀,除了描述声调和韵尾的关系之外,还包括韵部的声母、韵母、音调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这个口诀非常有用。
总的来说,熟练掌握古代汉语中的韵部是学习汉字发音的重要基础。
以上口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
的音韵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
的音韵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是汉语语音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语言形态,其音韵变化是指语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
在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过程中,音韵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这对于了解和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古汉语时期,这一时期的发音还比较接近古汉语的来源,即汉字的形声结构和上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
然而,受到历史和语言接触的影响,古汉语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声母的变化。
在古汉语时期,声母系统相对简单,包括激短辅音、浊音和清音等。
而到了中古汉语时期,声母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辅音,并且有些辅音发生了合并或丢失的情况。
例如,古汉语中的"w"音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j"音,古汉语中的"kw"音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k"音。
除了声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还涉及韵母的变化。
在古汉语时期,韵母系统比较丰富,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等。
然而,在中古汉语时期,韵母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韵母,并且有些韵母发生了合并或丢失的情况。
例如,古汉语中的"ie"音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i"音,古汉语中的"uo"音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o"音。
此外,在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中还存在声调的变化。
在古汉语时期,声调系统比较简单,主要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调系统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声调合并、声调轻化等现象。
这些变化对于古代汉语的语音和声调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是汉语语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发音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了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语音发展的规律,对于汉字的形态和发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音韵
第二章音韵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音节、声、韵、调1、音节: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调二、声母1 、字母、纽、声纽、声类2 、五音、七音3 、清浊三、韵母1、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i a n2、韵母和韵:⑴韵头⑵四声3 、韵部、韵目4、开合口和等呼等、呼及其变化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
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
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别消失,故“并等增呼”宋元明清1 开口开口 2 合口3 齐齿、“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4、[a]、[耳、[e]。
元明以后等的区宋元明清1 合口23 撮口四、声调1、四声:平上去入2、调性:阴调、阳调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语音分期: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后——现代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1 、传统 36 字母宋人 36 字母守温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古今声类通转表
古今声类通转表
古今声类通转表是用来记录古代音韵与今音之间的转换关系的一种工具,有助于研究古代汉语音韵演变的规律。
根据历史文献和现代语音学研究,整理出的古今声类通转表包括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
1. 声母通转表:
古代汉语的声母较现代汉语多,而且在演变过程中有许多变化。
通过对比古代音韵书和现代汉语方言音的对应关系,整理出的古今声母通转表可以清楚地展示古今声母的关系。
2. 韵母通转表:
古代汉语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的韵母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古代汉语有多种韵母的尾音,而现代汉语韵母简化为“-i、-u、-n、-ng”四个尾音。
韵母通转表通过对比古代音韵和现代方言音的
对应关系,整理出古今韵母的变化规律。
古今声类通转表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分析古代音韵和现代汉语方言音的对比,可以探索汉语音韵演变的规律,并对古汉语文献的读音进行恢复和研究。
同时,古今声类通转表也为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音韵
《南齐书》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 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梁 书·沈约传》又云:“约撰《四声谱》,以为 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 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 哲是也。’”
通论:音韵
从宋代开始,通行的都是三十六字母。 参看课本P69图表。 此外,与声母相关的概念还有“声类”。 “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 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通论:音韵
四、有关韵母的概念 传统音韵学里与现代汉语的韵母相关的概 念,有韵、韵类等名称。我们一一来看。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作文,常常讲究押 韵。这里,“韵”的概念究竟为何呢?是指 韵母相同吗?
通论:音韵
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 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 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 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 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 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 《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
通论:音韵
开口字是不圆唇的,也就是不含有 [u]的音, 反之,合口字是圆唇的,韵头是[u]或者以[u] 作主要元音。清人江永概括说:“音呼有开 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 韵尾的部分,分为三大类:阴声韵,即 无韵尾的和以元音收尾的。阳声韵,即以鼻 音收尾的。古代的阳声韵除了收[n]、[ ]的
通论:音韵
我们再来看“韵类”。在音韵学上,韵类 指的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所谓韵书, 是规范作诗押韵的参考书。在韵书中,每韵 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代 表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这就是说,“韵 类”不仅要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
通论:音韵
此外,还有“韵摄”的概念,这是中古等 韵学上的一个概念。“摄”有统摄的意思, 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摄”。 古代音韵学家对韵头和韵尾也有专门的 分析。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 和“合口”两大类。开口合口的区别,实际 上就是圆唇不圆唇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有科学的方法,无法把音值记录下来。所以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获知当时的调值了。 关于声调,音韵学上还有平仄和舒促两 种概念。 “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 舒促的不同实际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 韵的区别,因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 三种调类,入声调只属于入声韵。
通论:音韵
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七、音韵发展的分期 音韵发展的分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上古 音、中古音、近代音。 (一)上古音
《切韵》一书既出,其它韵书则都销声匿 迹了。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通论:音韵
《广韵》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陈彭 年、邱雍等人奉敕编撰而成,书成,赐名 《大宋重修广韵》,一般都简称为《广韵》。 如果说《切韵》是上集六朝韵书之大成,下 开唐代韵书之先导,那么《广韵》则承之, 集唐以来韵书之大成,二开宋以后韵书之先 导。 它的重要性正如《说文解字》之于文字 学一样。
通论:音韵
六、关于声调的概念 用声调来区别词义、以音高作为字音的 要素之一,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古 代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同是四声,内 容却不一样。
通论:音韵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时期。汉语有声 调,很早就存在了,但是都习焉不察,一直 到齐梁时代,四声的知识开始为学者所认识, 一般文人学士都津津乐道,以四声为名的著 作也不胜枚举。例如沈约的《四声谱》、周 颙的《四声切韵》等。声律论在当时兴盛起 来,写诗作文都要懂得声律知识,这就是 “永明体”。
古代汉语
通论:音韵
通论:音韵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 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科学。在古代,它是 传统“小学”的一部分。所谓“小学”,就 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包括文字、声韵、训诂 三方面,这三者同为博通经史的重要条件。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共同学习一些有 关音韵学的基本常识。
通论:音韵
一、汉语音韵系统的构成 学习音韵学,首先就要学习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汉语的语音分 析是以音节为单位的。 传统的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 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 “声”,后一部分叫做“韵”。不过,在汉 字读音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 整个字音上的,
通论:音韵
对于古代的平上去入,我们现在只知其调 类,而不得知其调值。所谓“调值”,是指 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调类”则是 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里字调分类归纳的结果。 关于古代四声的调值,前人有过解释,留下 一些资料,但都比较模糊。例如明代真空和 尚曾总结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 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古人没
通论:音韵
2、方言 闽、吴、粤方言多有此现象 3、反切 卑,府移切 不,甫救切(这些 说明中古早期轻唇音仍念重唇音) 4、译音 Buddha 佛陀 Namah 南无 5、同源词 不弗、爸父 6、一字两读 费 否
通论:音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舌上音“知彻澄” 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一组。例如: 1、形声字 “動”從“重”聲,“澄”從 “登”声 2、一字两读 翟 徒历切,又场伯切 丁 当经切,又中茎切 3、方言 闽南语里“茶”音te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自从人们懂得了使用反切,有时就会把 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把它们叫做“双 声”。双声就是声母相同的字。六朝时,双 声知识十分普遍,谈双声,用双声,成为社 会风气。《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事:
陇西李元谦能双声语,尝经郭文远宅,问曰:是谁 宅第?婢春风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彼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通论:音韵
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 [p]、[t] 、[k]收尾的。 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 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 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
通论:音韵
五、《切韵》和《广韵》 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 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 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 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也都是残 本。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 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 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 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 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 析毫厘,分为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 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
通论:音韵
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 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 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通论:音韵
反切的原理跟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基本 相同。但方法不同。现代的拼音方法是根据 音素原则来拼音的,古代的反切则是根据声 韵来拼的,它是种双拼法,即总是用两个字 来拼音,不多也不少。我们看古人的反切的 时候,应该记住这样的原则:反切上字只取 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 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八、音韵的发展演化
通论:音韵
(一)声母的演化 1、浊音清化 浊音清化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例如印欧语 言的“格林语音律”(Grimm’s Law),原始印欧语 的b、d、g变成早期日耳曼语的p、t、k;原始印欧语 的bh、dh、gh变成早期希腊语的ph、th、kh。汉语 里,中古的全浊声母全部清化,变成声带不振动的 清音。这种浊音轻化是有严整的规律可循的,转换 规律是:
通论:音韵
那就是音高,即声调。所以,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 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如果针对韵母的结构 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则可以分析为三个音段,就是 介音(韵头)、主要元音(韵腹)、韵尾。我们可 以用下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