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_莺莺传_中崔莺莺的双重性格

浅析_莺莺传_中崔莺莺的双重性格

不合理的习惯势力。她虽然敢于违背封建礼教,大胆地爱上 张生,即所谓“儿女之心,不能自固”。但是,她却无法摆脱和 改变封建制度给她安排下的终被遗弃的命运。这正是崔莺 莺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出动摇、矛盾、哀怨等性格特征的重要 原因之一。所以崔莺莺的性格,就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 妇女在婚姻恋爱中的命运,反映着时代的风貌。我们正是从 她的哀怨中体会到封建社会里一个无辜的善良少女的痛苦 和绝望,而这种痛苦和绝望是对整个社会的控诉。崔莺莺的 悲剧其实也是时代的悲剧。
崔已阴之将决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 之,故其易矣。 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则 没身之誓,其有终矣。 又何必深感于此行? ”因命拂琴,鼓《霓 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唏 嘘。 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遽不复至。
这是一段生动感人的文字。它深刻地反映了莺莺之所 以处于矛盾动摇的状态并充满了哀怨,是由于它对“始乱终 弃”的预感,就是说,“始乱终弃”的威胁是造成它上述性格 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所说的“没身之誓,其有终矣”,不 过是一种希望,而在这诀别的时刻强调这一点,正说明它深 感这希望的渺茫。如果说她确信“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 何必深感于此行?那么,她何以在抚琴时“,哀音怨乱”,进而 “遽止”、“投琴”、“泣下流连”呢?事实上这些都正好表现了 莺莺“阴知将诀”—— —被遗弃的预感。我们不防引述陈寅恪 的意见:“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 为也”。崔莺莺在作品中虽然不是寒女,但“始乱终弃”作为 一种社会现象,她当然是有所感知的。她说:“始乱之,终弃 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正说明这种现象对崔莺莺来说是 无法反抗的,是没有力量改变的,她只能痛苦地接受这种极
莺莺是一位大胆追求爱情,勇于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 女性,可是在她的反抗行为中却时时搀杂着犹豫徘徊、动摇 不定、顾虑重重。下面我们就挖掘一下导致莺莺这种双重性 格形成的原因。

拆书-矛盾复杂、色彩浓郁的悲情女子——解读《莺莺传》中崔莺莺形象

拆书-矛盾复杂、色彩浓郁的悲情女子——解读《莺莺传》中崔莺莺形象

矛盾复杂、色彩浓郁的悲情女子——解读《莺莺传》中崔莺莺形象崔莺莺是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中的女主人公,美丽、聪慧、多情,她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莺莺是外表柔情大家闺秀贤淑的大家闺秀,内心却自由独立,并不在乎或者说礼教。

她和张生私相密约、又自荐枕席,完全是一位勇于至上,敢为自己负责的独立女性形象。

我们那时之所以感怀莺莺的魅力,不在于褒扬她的胆识亲见地,而在于探究她思想言行的矛盾无奈,展示一个对立复杂,色调浓郁的悲情女子形象。

莺莺的身世境遇是极可悲悯的,作为已故相国的小虎,兵荒马乱的年代,只能与寡母弱弟,寄居在原野的蒲救寺,她对张生,由防范、推拒、到自荐,其中的矛盾慈悲争扎的心理深可悲悯。

初见张生,莺莺的心中定然不快。

曾经是身份尊贵的相国千金,如今却沦落古刹,为求人庇佑,不得不出头露面拜谢,作为聪慧敏感,自视颇高的少女,莺莺心中的不快而论。

迫于母亲再三威逼,莺莺唯一的虚弱的反抗之举,就是"不加新饰"。

这种女子不修饰姿容,出面见客之举,从礼法来说是不合度的。

从另一角度看,此举似乎也可以被解释为自矜自重,隐含着不因小惠而屈膝迎奉的傲骨。

这次会面的结果,是矜持自重,"常服悴容",却"神情艳异"的莺莺引起了张生不小的热情,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若从莺莺这一面需要考虑,遇见外表潇洒俊秀,内心热烈奔放,又从乱军中李令皙挽救全家的张生,无论就外貌,家世,还是内心安全感,都是不可不动心的,所以才有丫环的"通媒妁之言"的建议。

但是,面对通二姓之好的建议,张生以"媒妁之期三月,则索我于枯鱼之肆"来对达,语言急迫真挚,态度坦诚热情,具有一种威猛跳出世俗的豪放豁达,似乎的确发自内心。

莺莺在感动之余,必然引为同道,答应密约。

然而听到张生慨然依约而至,甲草甲草的内心不由疑惑,担忧张生是否足够豁达。

故而才有在密约后才,赤子斥责之举。

“以乱易乱。

其去几何”,说张生倚仗自己对孤儿寡母的恩德,不经媒妁却私相密约,约会莺莺,是乘人之危,居心不良。

《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崔莺莺是唐代传奇小说中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命运和性格的人物。

她既不同于出身低贱而最后跨进了名门望族中的李娃;也不同于被弃后饮恨而终,仍然燃烧着复仇火焰的霍小玉。

她是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少女,在通过内心的重重矛盾,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以后,却被一个用情不专、负心薄幸的人所抛弃。

这个爱情故事就是如此简单,而且又是中外古今许多爱情小说中反复出现过的情节。

然而一经小说家元稹给以独辟蹊径的艺术处理,或者说他找到了描写莺莺命运和性格特异的角度和色调,却成为一曲凄恻的哀怨的恋诗。

《莺莺传》的独创性在于,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去描写莺莺的爱情生活,而是在感情的流程中,揭示她的内心美。

这当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爱情的特定性出发,表现得有特色;二是把爱情描写作为揭示人物美好灵魂的组成部分来对待。

莺莺出身名门望族。

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自幼就把风神灵秀的莺莺塑造得很美。

因此,莺莺给予我们的深刻印象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

加之封建礼教的熏陶,赋予她举止端庄、沉默寡言的大家风范。

所以在她初见张生时,采取的态度是矜持、防卫、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秘密。

然而在她灵魂深处,却燃烧着青春的烈火,有向往,也有追求,经常以诗言情,属文吟咏,寄托自己潜藏着的思绪。

初见张生虽“双脸销红”,羞于应对,却由于“怨慕者久之”,在面对眼前这位“性温茂,美风容”的年轻书生时,自然产生美好的印象。

张生的《春词》二首,又使她看出了张生才情富赡,“才”与“貌”一经结合,“怨慕”久之的莺莺开始萌发了对张生的感情。

这时的莺莺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喜悦,感到灵魂进入了一个新奇的自由的境界,终于鼓起了回诗约会的勇气。

然而她毕竟是未经世面的纯真少女,一旦张生真的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又感到十分惊惧。

难堪的局面应该怎样收拾呢?倾诉衷情,私订终身,她一时不敢;不关痛痒地虚以应对,又难以表述“怨慕”之情。

这时她采取了完全违反自己初衷的行动,“斥责”张生“非礼之动”。

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崔莺莺是小说《莺莺传》以及《西厢记》中的主要角色,根据相关的描写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个有着反抗精神、向往爱情的知识女性,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

由于崔莺莺身处于相国之家,可以说她从小就受着极为优渥的教育,因而,她也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激情的性格。

总而言之,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还是非常良好的。

说起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很多人都会根据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态度来进行判断。

在小说中,崔莺莺面对着张生的疯狂追求,显示出一种相爱不敢爱的姿态,随后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张生,就开始命令红娘前去关心张生,并且给张生一定的启发和暗示。

虽然崔莺莺并没有直接前去张生的房间中,但也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个有条不紊的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依旧能够掌握分寸,把握好理智。

而崔莺莺其实也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着崔老夫人咄咄逼人的态度,她依旧不曾气馁过,默默地等到着张生的爱情。

总而言之,《莺莺传》和《西厢记》中描绘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崔莺莺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崔莺莺一直都是一个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而在《莺莺传》中,崔莺莺面对张生的薄情寡义也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尽力地让自己变得有骨气。

崔莺莺在被张生抛弃后,面对张生的求见,她并没有放下身段去和他见面,而是直接告诉张生他们已经不复当年。

崔莺莺是小说《莺莺传》以及《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小说中的崔莺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崔莺莺性格特点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温柔、勇敢和叛逆。

小说中,崔莺莺用温柔和美丽深深吸引了进京赶考的张生,张生面对着温柔的崔莺莺也是爱慕不已。

除此之外,崔莺莺则用自己的勇敢默默承受着相思之苦以及崔老夫人的严词,同时崔莺莺也是封建时代中接触的叛逆者,她明明知道和张生不会有结果,但是还不愿意就此放弃这份爱情。

《西厢记》中十分鲜明地塑造出了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崔莺莺有一个温柔的心灵,也有着一种温柔的生活品质。

小说中的崔莺莺和寻常的大家闺秀如出一辙,享受着富贵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并没有富家子弟的习气。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读后感

《莺莺传》,参照译文读完后,心情有点郁闷,突然就想到古时女人命运的悲凉。

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莺莺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莺莺传读后感说起《西厢记》,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崔莺莺与张生在莺莺塔发生的爱情故事。

我虽未曾拜读过《西厢记》,但在传奇小说《莺莺传》中我亦结识了一个徘徊于封建礼教与自己幸福追求之间的崔莺莺,以及那个曾经与她定立山盟海誓,但最终却将她抛弃,甚至粗口相加的张生。

张生因为救崔家于兵乱之中而结识了莺莺。

起初,二人彼此之间产生了好感。

莺莺托自己的婢女红娘给张生传书,但在封建大户人家长大的崔莺莺怎能跳出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的圈子,去大胆的追求一个路过蒲州,借住于普救寺的书生张生呢?于是当张生照着书中的旨意出现在莺莺面前时,得到的只是徘徊于礼教与爱情之间的莺莺的严厉数落,说他是“非礼之动”。

这当然使张生遭受了无比巨大的打击,陷入了对爱情的绝望。

可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推动着莺莺来到了张生的帐前,不堪屈服于礼教,对爱情大胆追求的莺莺开始了与张生的深夜幽会,她敢于反抗,她有对自己的爱情的执著追求,她冲出了封建礼教中的条条框框,但她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她所追求的自由浪漫的爱情。

崔莺莺是值得同情的,她有过对自由的追求,但换回的却是爱人对她的遗弃,她虽然向着冲出封建枷锁的道路前进着,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依然被禁锢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中,对张生的离开,她只好选择无耐的忍受,而对于后来家庭包办她的婚事,她也只能默默的接受。

她内心的种种反抗,斗争,终究不能跳出那个时代,不能跳出她应有的命运。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命运中挣扎的崔莺莺,也写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张生,他在封建主义的理想中,为了追求长安城里的物质生活,抛弃了曾经追求过的伴侣,他同样是受害者,但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行,他甚至对崔莺莺恶语相加,全然不顾以往二人的爱情,叫人憎恶反感,同时又增添了一份对崔莺莺的同情,怜悯之心。

在这个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故事里,封建教化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

谈〈莺莺传〉中莺莺面对情礼的挣扎到释怀分析《莺莺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奇小说,讲述了莺莺与郎官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莺莺面对情感和礼仪的挣扎,最终实现内心的释怀。

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莺莺的内心挣扎及最终的解脱。

首先,莺莺作为一个乡村女子,从小受到传统礼教的熏陶,深信娶夫是妇女的主要责任。

她年轻貌美,本可以选择嫁给青梅竹马的郎官进入官宦人家,过上名门正派的生活。

然而,她却深深地爱上了表哥明珠,陷入了对情感和传统礼教之间的挣扎。

情感使她难以割舍,但礼教又限制了她的选择。

其次,在《莺莺传》中,莺莺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她尽管爱慕明珠,但心中始终有着顾全大局的责任感,认为自己应该依从社会传统,选择郎官。

她面对郎官的示爱,内心矛盾纠结,一方面心生喜悦,另一方面却犹豫不决。

在莺莺和郎官婚期将近时,明珠突然造访,情感与礼教之争更加激烈,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

在明珠离去后,莺莺内心充斥着痛苦和无奈,但她仍然努力选择了嫁给郎官。

然而,莺莺的心中对明珠的爱意无法压抑。

她的内心矛盾使得她在郎官家庭中备受煎熬,并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莺莺的挣扎终于在面对郎官婚约碑时得到了最终的解脱。

她意识到自己对明珠的爱是真挚而深沉的,不可改变,最终选择追随真爱,离开郎官返回了家乡。

在整个故事的过程中,莺莺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彰显了她对情感和礼教的深刻思考。

她不仅仅是单纯的追求个人的情感满足,同时也考虑到了社会和道德伦理的规范。

她对情感和传统礼教之间的冲突的深刻体验,使她逐渐解脱了曲折复杂的心理困扰。

她最终选择真心爱的人,不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达到了内心的释怀。

总而言之,莺莺在《莺莺传》中面临着情感与礼教之间的挣扎,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她最终通过深思熟虑和勇敢选择,实现了内心的释怀。

这一过程既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社会传统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莺莺的故事在表达了对情感自由和传统约束的探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与“礼”的延宕——再说《莺莺传》的悲剧形成

“情”与“礼”的延宕——再说《莺莺传》的悲剧形成
莺 的 初 次 露 面 也是 如此 :
已敏感地察觉 到永诀在 即。从后 文的信 中可知 , 一方 面 , 她对
于 张 生科 举致 仕 、 必然会割舍情爱有清 醒的预料 ; 另一方面 ,
自己有 “ 自献之羞” , 无法名正言顺地嫁于张生为妻 。 悲剧 的模
样 已经 在 她 眼 中形 成 。 而 对 于 莺莺 的愁 绪 , 张 生 再度 以疑 惑 示
2 0 1 4 年l 2 月
中共 山西 省委党 校学报
 ̄ u r na l o f S h a n x i Pr o v i n c i  ̄ Co mmi t t e e P a r t y S c ho o l o f C. P. C
De c . 2 01 4 V0 1 . 3 7 No . 6
第3 7卷 第 6 期
“ 情" 与“ 礼" 的延 宕
再说《 莺莺传》 的 悲剧 形成
齐思 原
( 北京 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 北京 1 0 0 8 7 5 )
对于唐代三大传奇之一 的《 莺莺传》 , 在 漫长的文学批评 史中, 研究 者们多把 焦点定 位在造 成这 出爱情 悲剧 的原 因 上 。从 2 0 世纪 2 0年代 至今 , 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 的看法 : 第

初见之后 , 张生茶饭不思。“ 张 自是惑之 , 愿致其情 , 无由 得也 。” 一个“ 惑” 字暗示 了两人在情礼方面的矛盾 。在张生 , 蠢蠢欲动 的情最终 冲破 了礼 , 于是私见红娘 , 暗递《 春词》 , 而 不采取 合乎礼教 的方式 , “ 若 因媒 氏而娶 , 纳采 问名 , 则l 一数
当莺莺终 于放下礼教大 防 , 自荐枕 席之 时 , 张生“ 又喜 又 骇” , 所谓“ 骇” 正在于 这样 的莺莺 与他心 目中的守礼 之人 相 差极远 。二人共度 了一段幽会 时光 , 然而并不 长久 , 科举的到 来唤起了张生对礼的 回归。科举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承认 方 式, 是 与封建社会其他方面的承认有机联系着 的。 要获得才学 上的承认 , 也必然被要求合乎封建道德 , 进京赶考 的情节 , 从 心理 的层面来看 , 也是张生舍情而赴礼的转变。其后不 久“ 张 志亦 绝矣” , 而滞留蒲州的莺莺则“ 丹诚不泯 ” , 所致 书信情深 意切 , 催人泪下。 事实上 , 早 在 张生 自长 安 返 回 , 两人 第 二 次 同 居时, 莺莺 的神思已不 同于从前 , 欢颜少见, 愁绪浓重。 作为兰心蕙质 的女子 , 莺莺对于二人的关 系是 明晰的, 她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论《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莺莺传》是唐代文人元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悲剧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探讨。

首先,社会等级制度是导致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感情结合,更涉及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联盟。

崔莺莺是贵族之女,而张生是一个穷书生,两人社会地位的悬殊,使得他们的爱情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尽管崔莺莺对张生有深深的情感,但她的家庭无法接受这个婚事,最终使得两人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其次,礼教的束缚也是导致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相对低下,婚姻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崔莺莺虽对张生有情,但在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

当她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时,她无法反抗,只能黯然接受这个结果。

此外,张生的多情也是造成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张生对崔莺莺用情至深,但他的感情却没有得到回应。

他的多情使得他对崔莺莺念念不忘,却也导致他在爱情中受到了痛苦的折磨。

最后,命运的无常也是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崔莺莺和张生两情相悦,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结合。

然而,命运的无常却让他们在历经曲折后最终走到了一起,但幸福却转瞬即逝。

这种命运的无常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悲剧,让人为之感动。

总之,《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悲剧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结果。

从社会等级制度到礼教的束缚,再到张生的多情和命运的无常,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个体在社会等级制度面前的无助。

崔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女子,虽然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但在面对婚姻选择时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张生作为一个穷书生,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压力下,他也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

此外,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礼教对女子的束缚。

崔莺莺虽然对张生有深深的情感,但在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

崔莺莺分析

崔莺莺分析

崔莺莺分析崔莺莺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而张生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一介寒士。

二人于河中府普救寺相遇,便在他们生命的河流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如果说在这之前莺莺和张生的青春是被压抑而沉睡着的,那么这时便因为爱情而苏醒了。

同时,他们的爱情从开始的一刹那就构成了带有反封建意义的叛逆行为。

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在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迫害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也就更加强烈。

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莺莺捍卫自己自由爱情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捍卫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维系着她生命的全部重量。

然而,这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她的叛逆,不只是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不只是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她首先必须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段的习性、教养和观念。

这样使得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

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不只存在于社会上,存在于阶级关系上,存在于她母亲的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

然而,莺莺是勇敢的。

佛殿上,而且是"热孝"中,与张生第一次相遇,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巧妙而大胆地流露了对张生的爱慕。

我们从这里也就看到了莺莺内心潜藏着的对父母许下的那门亲事的不满;"闹道场"一出,她频频顾盼张生,在张生面前全不掩饰她的感情;后来通过红娘传书递简,与张生墙角联诗,月下听琴,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把张生和她的书简对比,不难发现,莺莺的诗意是较张生更为坦露和大胆的。

在红娘的帮助下,她与张生最后私下成亲。

虽然,在莺莺的性格中勇敢与软弱并存,但热情、开朗和勇敢更突出一些。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文学学院07级(1)班何晓青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

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

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

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

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

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

”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

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

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浅论元稹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元稹的《莺莺传》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而究竟是否是张生有意为之还是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在《莺莺传》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艺术立体,因此对于崔莺莺这个形象做了简要论述。

在作品中的崔莺莺是一名冷静且理性的美貌女子,而不是一个充满爱意、感情丰富的恋人。

尽管二人后来成为频繁密会的恋人关系,莺莺也爱着张生,不舍与其别离,但通过作品整体反映出来的崔莺莺的形象是冷静而理性的。

她虽然对张生的离去恋恋不舍,但她并没有挽留张生。

另外,两天之后的十八日,她虽然由红娘引路,去张生的住处,并与其过夜,但整个晚上她没有说一句话。

莺莺当天的表现也与几天前的行动完全不同,从几天前的见面到十八日晚的夜会这期间莺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我们无从得知。

尽管莺莺爱着张生,分手后为其寄去情真意切的回信,但作品中对莺莺的描写处处表现出她是一位没有丝毫的感情动摇的、非常理智的女人,她的行为甚至会动摇人们认为爱情与理智通常是相悖的观念,甚至会产生“莺莺究竟是否真心爱张生”这样的疑问。

也许张生最后离开莺莺也是因为自己对此没有信心的缘故。

在儒家封建秩序严格地起支配作用的时代,莺莺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张生。

崔莺莺的父亲虽然早逝,但莺莺作为名门闺秀,不论从其曾经接受的家庭教育也好还是其他也好,都无法破坏已有的秩序。

尽管作为一个女子,她无法挽留前去赶考的张生,但她将“离别”这一事实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的想法,还是不能不使人怀疑其爱情的真实性。

总之,《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名普通人很难与之匹配的女子。

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举止非常理智,她从不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表露出来。

所以张生即使与她同床共枕对她也没有任何自信。

那么,莺莺与张生是否真正相爱?尽管莺莺没有明确表现出来,甚至于直到最后也没有不顾颜面去求张生,但她确实是真心地爱着张生的.而张生最终也没能猜透莺莺的心思,因此一直怀疑莺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她。

《莺莺传》“反常细节”的心理情态分析——兼谈对“文学本位”的理解

《莺莺传》“反常细节”的心理情态分析——兼谈对“文学本位”的理解
第二处异常是终夜无语。莺莺的这个姿态是在暗示、也是在催促张生就第一 次约会关于“礼法"谈话作承诺。此时仍然想再给他一次机会。潜台词是,如果 说第一次约会张生你还在观望、考虑,那么今夜两人关系已经木已成舟,张生你 是否应该明确表态了?!
可是张生沉浸在“飘飘然"、“犹疑梦寐”的欢乐中,还来不及(或者说本来 就没打算过)想到责任问题。莺莺临别之际,唯有“泪光荧荧然”,因为她付出 最大的努力、打出了最后的底牌,已经无技可施了,却仍没得到张生的承诺,换 言之,可以被“确认"的爱情。这荧荧的眼泪并非不忍离别的情人的泪,而是预 知到离弃的哀怨的泪。于是,第三处异常的解释也就顺利成章了。
那么,如何解释以上“两处疑惑、三点异常"?可以从传统社会中两性关系 规则赋予男、女双方在爱情交往中“态势"的不同来理解。中国传统观念的普遍 规则是,男性在爱情关系中处于主动同时也是支配性的地位,这种强势地位使得 大部分时候是由“他”而不是“她"来决定追求或者离弃。
从张生的角度来看,他初见莺莺就“以词导之’’,这样的孟浪行为恰恰能体 现出此人轻举妄动的性格。如果要作诛心之论,就性格气质而言,一见钟情这枚 硬币的另一面往往就是迅速厌弃。莺莺谨慎而通晓礼法人情,张生的举动恐怕只 会使她看到这份爱情的不可靠。所以,莺莺既要听从内心对爱情的要求,同时在 具体交往过程中还要保持理性,以确保获得成功的爱情。在交往过程中,莺莺时 刻在掂量这次爱情成功的可能性。她要有所确认,所以她从交往的一开始就暗示 张生应该交出一个庄重的承诺,而不只是甜蜜的情话。在张生有意无意地不作回 应之后,莺莺只好用十分反常的种种行为举止,独自努力地去敦促张生“制造" 这种确认。这样,我们所看到的《莺莺传》文本中崔莺莺的行事就超越了一般女 性在爱情中的惯常表现。于是,上述的“两处疑惑、三点异常"就产生了。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双重性格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双重性格
莺莺是一位大胆追求 爱情 ,勇于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 女性 ,可是在她 的反抗行为 中却时下导致莺莺这种双重性 格 形 成 的 原 因 。
二 、双 重 性 格 形 成 的原 因 第一 ,我们看一下莺莺所处的时代特点。莺莺生活在整 个封建社会中政治较开明 ,思想较解放 的唐代。但在婚姻和 恋爱问题上并没有 ,也不可能脱离封建社会的总情形。汉儒 制定 的“三纲五常”等一整套封 建伦理规 范 ,在 当时是 必须 严格遵守 的。它要求妻子要对丈夫片面守贞 ,女子要 “从一
第 31卷 第 4期 2010年 4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1.31 No.4 Apr.2010
浅析《莺莺传 》中崔莺莺 的双 重性格
刘 波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而忠 ”,如果跟人私通 ,又嫁一个丈夫 ,将招来终身不幸 。可 是同样的情况 ,对男子来说 ,不 过是 道德上的小污点 ,即一 般说 的小节问题 ,即使 另娶一个女子 ,也不会影响他在家庭 的统治地位和个人 的功名前程。
关 键 词 : 崔 莺莺 ;封 建礼 教 ;叛 逆 性 格 ;悲剧命 运 中 图分 类 号 :B8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3—2596(2010)04—0108—02
唐 传奇 中元稹 的《莺莺传》展示给我们一个鲜活 的人 物 形像一一崔莺莺 。崔莺莺是唐代贞元年问 的一位大小姐 ,其 父亡故 ,与母崔氏相依为命 ,“财产甚厚 ,多奴仆 ”。将归长安 时路遇兵乱 ,寓居普救寺 ,幸亏张生的保护 ,“遂 不及 于难”。 崔 氏为感激张生 ,让女儿莺莺“出拜尔兄”。莺莺再三推辞不 下 ,终于与张生会面。张生为莺莺 的美貌所打动 ,“愿致其 情”,于是托莺莺 的 、r头红娘捎去《春词》二首 以表其 情。莺 莺答复他一 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诗 ,意 思是约他在 十五 日月夜 于西厢 。张生如约而至,岂料莺莺“端服严容”严厉斥 责 了张生一 番。张生失望而归。但数夕之后 ,莺莺却“敛衾携 枕而去 ”,主动与张生私会 ,从此便“朝隐而 出,暮隐而人 ”。 可不久 张生 “文调及期 ,西去”。第二年 ,张生 因“文战不胜”, “遂止 于京 ”。曾“赠书于崔”,崔莺莺亦有 回复 ,表达由衷的 深情 ,而张生却 已变心 ,把莺莺说成是 “妖孽”,以所谓 “予之 德不足以胜妖孽 ,是用忍情”抛弃 了莺莺。而作者最后却说 : “时人 多许 张 为 善补 过 者 。 ”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元稹《莺莺传》赏析艺术特色《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

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

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

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

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

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

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

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简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简析

当张生与莺莺 的关系日渐密切时 ,老夫人对莺
莺的“ 不轨 ” 行为有所察觉 , 并以不 “ 门当户对 ” 为由 反对这 门婚姻 ,并要 求张 生考取 状元 ,才能迎娶莺 莺, 本应继续斗争下去的莺莺 向老夫人妥协 了 , 使莺 莺的理想婚姻 建立于张 生考 取状元的基础上 ,美好 的爱情 变得前途渺 茫 ,这充 分展 现 了封建礼教教育
Hale Waihona Puke 《 西厢记》 中的老夫人是 一位 思想保守且非常严 厉的母 亲 , 而莺莺则是一位思想开放 、 有叛逆’ 性的女 儿, 在爱情 、 婚 姻这 些问题上两人之间存在着 巨大 的 思想差异和难 以调 和的矛盾冲突 ,但莺莺并没与母
亲发生正面冲突 ,而是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 两人 之
间的关系 , 不至于使母女关 系陷入僵局 。 [ 2 在戏剧开
泡影 , 张生变得非常消沉 , 而 莺莺也 非常苦 闷。在月 夜听琴时莺莺唱道“ 这云似 我罗帏数重 , 只恐怕嫦娥 心动 , 因此上围住 了广寒宫” , 她将 自己比成嫦娥 , 将 代表封 建礼教 的老 夫人 比作围着 广寒宫 的云彩 , 道 出了内心 的痛苦与无奈 ,将情感 与封 建礼 教的冲突 生 动 展 现 出来 。 莺莺邀请张生见面 , 张生如约而至 , 见 面后莺莺 却斥 责他 , “ 既为兄妹 , 何生此心 , 会 后再 勿如此 , 若 更 为之 , 与足下决 无干休 ” , 这 种违心 的斥责将 莺莺 的内心世界生动展现 出来 , 虽然爱慕张生 , 想与张生 相爱终生 , 但又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 不 愿 将 内心 情 感
上具有叛逆精神的光辉女性形象。
真 实表露 出来 , 这 时“ 情” 与“ 礼” 的对 抗处于一 种交 织状态。受到斥责的张生害 了相思病 , 受“ 情” 折磨 的 莺莺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 的束缚 ,主动向张生表 白 爱情 , 自此两人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 , 为 以后的圆满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2)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2)

莺莺人物形象分析(2)莺莺人物形象分析俗话说“好事多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爱情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老夫人运用各种各样的强硬手段企图拆散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嫌弃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因此堂而皇之地抵赖掉原本允诺的佛殿许婚。

与相国夫人强势维护中表联姻的行为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大胆坚定。

可以说,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经历,也正是崔莺莺大胆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经历。

崔莺莺先是和张生隔墙对诗,继而是月下听琴,正是莺莺从一开始对爱情炽热地追求,为她之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埋下了种子。

之后相国老夫人仗势欺人赖婚之后,崔莺莺更是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相约张生。

然而张生应约前来之时, 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责怪红娘,怒斥张生。

在红娘看来,小姐的言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清道不明,其实崔莹莹的这一行为不难理解,她至始至终一直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再加上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这般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

而后崔莺莺的赖简造成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

张生的病情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更是让崔莺莺辗转反侧,坐立难安。

这也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内心人性和外界礼教的激烈冲突。

最终爱情的追求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大无畏地不顾一切地去西厢赴会,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

可以说崔莺莺这一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封建家教的大胆抗争,更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

西厢赴会完美地展现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坚定不移以及为爱的奋不顾身。

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而她并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长亭送别,莺莺又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临别之时的“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莺莺的理性

莺莺的理性

莺莺的理性作者:刘慧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5期摘要:《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形象光彩夺目,她与张生的爱情让人扼腕叹息。

在与张生的爱情中莺莺表现理性,并没有沉浸于逝去的爱情中不能自拔,这使她有了区别于其他女性形象的特质。

关键词:《莺莺传》;崔莺莺;理性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12-01唐传奇《莺莺传》成功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莺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而她身上体现出来的理性和思想上的独立意志使崔莺莺有了区别于其他美女的特质。

莺莺与张生的相识缘于张生帮助崔氏一家免于兵乱,崔母为了表示感激,设宴答谢。

席间崔母命子女拜见救命恩人,但莺莺却“久之辞疾”,直到母亲发怒才“久之乃至”,两个“久之”道出了莺莺的不情不愿。

而且不管按礼还是按理都应该盛装出席的莺莺,却是“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并且对张生这位“恩兄”也是不理不睬,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好奇:“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莺莺在初次登场时没有对张生一见钟情,也没有表现出花痴态,她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冷美人的印象。

而张生却对莺莺一见倾心,不能自拔。

对莺莺不能忘怀的张生向婢女红娘寻求帮助,想通过她来向莺莺传递自己的柔情蜜意。

红娘却是“婢果惊沮,腆然而奔”,但红娘第二天的表现却让人诧异:“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

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昨天还“惊沮”、“ 腆然而奔”的红娘这时却主动替张生想办法,而且提供的方案还很有可行性。

在张生说自己无法忍受明媒正娶的长时间等待时,红娘向张生提了“试为喻情诗以乱之”的大胆建议。

红娘行为的前后矛盾不能不让人怀疑她背后是否有主使人,而若真有主使人也只能是莺莺。

表面上看是张生利用红娘达到了和佳人幽会的目的,实际上莺莺才是红娘的真正操纵者,莺莺通过红娘掌握了与张生交往关系中的主动权。

《西 厢 记》 莺 莺 形 象 分 析

《西 厢 记》 莺 莺 形 象 分 析

《西厢记》莺莺形象分析《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生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有着鲜明、深刻的反封建内涵。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历史上,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西厢记》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西厢记》真正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莺莺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談〈鶯鶯傳〉中鶯鶯面對情、禮的掙扎到釋懷分析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 呂令佳摘要傳奇小說發展至唐代,文學逐漸走向成熟期。

文人將思想與情感寄託於作品中,在人物刻畫以及情節上的轉折,編排也更加飽滿。

傳奇小說的勃興,與唐代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文化的變遷與社會風氣的開放,也間接影響文人的文學創作。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愛情題材的作品也隨之興盛。

作品著重鋪陳,大多是以戀愛的女性一方為主軸,藉以描寫她過往之經歷以呈現故事全貌。

〈鶯鶯傳〉為唐代傳奇的情愛名篇,作品中不單是講述一段男女之情,更是藉由不同面向去思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該如何抉擇? 本文中之論述將聚焦於主角崔鶯鶯,探討這位受到社會價值制約的名門閨秀,面對人生的情愛追求再至自我審視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唐代傳奇、愛情題材、〈鶯鶯傳〉、崔鶯鶯。

壹、前言文學作品能夠間接反映出當代的時事。

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在德宗至敬宗時期最為鼎盛。

隨著唐代社會的變遷與社會風氣的開放,個人主義興起,情感不再受限,而是能自然流露體現於作品之中。

唐代小說家藉著生花妙筆,揮就了許多照耀古今的文學作品,它不僅代表唐代散文的浪漫主義思潮,且充分反應當代商業社會的形形色色,建立了寫實文學的基礎,一方面提高了小說創作藝術,一方面充實了小說的現實內容,造成了它藝術價值的永久不朽。

1傳奇小說中的愛情題材也在此時興起。

葉慶炳曾在談及唐代傳奇時,說到:「至唐代,小說始告成熟;至唐代,國人始懷創作藝術品之心情寫作小說。

」2唐代小說的成熟乃自於在自由思想的環境下寫作,作品更能貼近生活並且引起共鳴。

而文人筆下的愛情故事,代表著唐代的自由戀愛風氣逐漸突破禮教的束縛。

「唐代文人之創作心理乃有雋妙之愛情鋪寫;而唐人傳奇之愛情敘寫,亦能彰顯唐代文人之創作心理。

」3顯示出愛情題材在唐傳奇的提昇,與文人的創作心理有密切關係。

〈鶯鶯傳〉乃唐傳奇的情愛名篇,文中寫出崔鶯鶯與張生兩人之間的情愛糾葛,述說一個受到社會價值制約的名門閨秀,對於情愛的追求與自我探索。

崔鶯鶯為小說中的核心人物,更是貫穿全文的一角。

作者元稹筆下的鶯鶯不僅是艷異動人、敏辯善言、才藝卓絕的外在形象,也保有貞慎自保、愁緒幽邃、深情溫婉的內在性格4。

旁人看來內外條件兼具的女性,面對感情的衝擊,不免也在情路上失足。

崔鶯鶯的感情路,隨著文本鋪敘下來,在不同階段都會同時面臨到情與禮的拉扯。

「情」在此處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感情與情慾,是內在的;「禮」則指的1廖玉蕙,〈唐代傳奇:唐朝的短篇小說〉,時報文化出版,1987.01,頁17。

2葉慶炳,1927年生於浙江餘姚,為台灣學者、散文作家,專精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散文作品以「晚鳴軒」散文聞名。

在其著作《中國文學史》中談及對唐代傳奇的見解,頁457。

3黃美珍,〈由創作新理論唐傳奇愛情小說之藝術特徵〉,《實踐博雅學報》,第十三期,2010.01.31, 頁3-4。

4林秋文,〈文本細讀-論崔鶯鶯的人物樣貌〉,《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卷第二期,2003.08, 頁198-205。

是封建體制下所帶來的規範,是外在的。

在當時的環境下,固有的社會規範是不允許自由戀愛的存在。

因此,崔鶯鶯角色的出現,立刻成為封建社會裡主動追愛的典型代表。

本文擬從初、中及後期三個階段分別來看崔鶯鶯面對「情」、「禮」時的態度,進一步探討她的心路歷程。

貳、初期:情感的萌發元稹筆下的崔鶯鶯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女子,也是本著這樣的人物性格刻劃,使得後續發展變化莫測。

文本寫出她是大家閨秀,因此懂得守禮自持。

然而,另一方面又不惜為愛突破禮教,與張生西廂幽會。

她原先的個性沉靜內斂,卻又在張生出現後變得熱情奔放。

性格與行事作為的反差極大,也顯示出元稹為呈現故事張力,為情節安排作鋪陳,使得故事性更加豐富且達到情感的深度。

崔鶯鶯是一個具有獨特性格的角色,她可以因愛改變自我。

郭豫適指出:「〈鶯鶯傳〉的藝術成就,主要地表現在它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鶯鶯的形象。

這個美麗、深情、多才多藝而又心地善良的女子,在中國古代文學所塑造的女性典型形象畫廊中占有一個顯著的地位。

」5文本中的崔鶯鶯,感性來自於對情欲的嚮往和自我省思,而理性則來自於出身和教養。

我們可以透過文本情節的推展,觀察鶯鶯一次次的情緒變化,顯示出她的人格特質有著不甘屈服於禮教的潛在性格,這樣的想法也在張生到來後多次浮現。

然而,她無法真正做到完全悖離禮教,外在的世界與內心的矛盾形成強烈對比,也造成她與張生分分合合,感情路上開花卻未果。

5郭豫適,筆名余思、于斯,1933年生。

著作有《半磚園文集》、《中國古代小說論集》、《論紅樓夢及其研究》、《中國小說批評史略》。

對於鶯鶯傳的評論,收錄於《中國古代小說論集》中〈一支淒婉動人的戀歌-評唐代小說《鶯鶯傳》〉,頁255。

一、初遇張生由於普救寺遇兵禍之事,張生解救崔氏母子,使得崔氏一家得以平安。

崔母念在張生的救命之恩,特地設宴答謝,並令子女以「仁兄禮奉見」。

兒子歡郎出來相見,而鶯鶯則以身體不適為由,不願出來。

直到母親發怒斥責後,才勉強與張生相見。

母親鄭氏的嚴肅,來自於對禮的堅持,也顯示出重視家庭規範。

禮儀主要是通過示範、灌輸、評價、勸阻等教育方式,要求人們自覺遵行社會所倡導的行為規範,並且糾正那些不合乎規範的行為6。

這一段出場,不但加強了戲劇效果,也烘托出崔鶯鶯的個性,以弟弟順從母命來反襯姐姐的拗逆7。

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溫美。

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

」 久之,辭疾。

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

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 久之,乃至。

8從引文得知,由於深受禮教束縛,鶯鶯在封建家族裡不能任意表達意願,被要求言聽計從,不可忤逆父母。

因此,她總是壓抑著本我。

「久之」,是表達對母親的專制進行無言的抗議。

透過作者的文筆,傳達出當時封建時代的女性,實則在自主意識上相對受到壓迫且處於劣勢。

然而,這場宴席的安排,正是成為這條情路開始的關鍵。

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

顏色艷異,光輝動人。

張驚,為之禮。

9當崔鶯鶯被鄭氏訓斥,理應出來答謝張生的救命之恩時,元稹在此細膩刻畫出崔6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8,頁69。

7鍾慧玲,《為郎憔悴卻羞郎--論「鶯鶯傳」中的人物造型及元稹的愛情觀》,《東海中文學報》, 1994.12,頁46。

8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04,頁192。

9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頁192。

鶯鶯的樣貌,是如此的嬌貴,不用特意裝扮修飾,大家閨秀的氣質也就自然體現。

知者詰之。

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兇行。

余真好色者,而適 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 詰者識之。

10在《鶯鶯傳》故事的開始,便以張生與朋友談論異性作為切入,張生清楚表示自己欣賞容顏美麗的女子,並且對美色的標準訂得很高。

因此,當張生見到鶯鶯的那一刻便迷上了她,對這個看似神秘的女子感到好奇,迫切想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闡明心意。

二、以詩寄情張生對崔鶯鶯的愛慕之心最初並沒有確實傳達,在感到懊惱之際,轉而求助於鶯鶯的貼身婢女紅娘,此角色是作者元稹的巧妙安排。

前文曾提及張生「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

」11對於沒與女子相處過,在情感的傳遞方面也顯得笨拙;而崔鶯鶯則是自持守禮,與張生也僅一面之緣。

因此,紅娘便成為促成張生與鶯鶯這段情緣的關鍵角色。

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非語犯之。

下人之謀,固難入矣。

然 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

不然,則 無由也。

」12張生找上紅娘,託她代為轉告鶯鶯,期盼鶯鶯能夠接受自己的這份心意。

紅娘雖能明白,但她身為鶯鶯的貼身婢女,熟知其貞烈性格且不能隨意作主。

紅娘自知10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04,頁190。

11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頁190。

12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04,頁194-195。

無法給予回覆,打算讓鶯鶯自己作選擇。

她明白主子欣賞具備文采的讀書人,便提議張生不如以詩來寄託愛慕之情。

一方面是製造相識機會,另一面是想測試張生的心意與能耐。

張生欣喜,便立刻綴〈春詞〉二首。

崔鶯鶯在讀過張生的詩句後,在她的心中雖起了漣漪,但同時,卻在貞慎自保與怨慕的情緒間擺盪13。

這樣的衝擊來自於第一次面對情愛,內心的天人交戰。

然而,在情欲驅動之下,她決意衝破禮教的界線,回以〈明月三五夜〉之詩,藉以暗示張生。

此時的情已大過於禮教,也是崔鶯鶯首次為自己作主。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14當鶯鶯寫下〈明月三五夜〉的詩句時,無疑是對愛情的嚮往,她渴望這份情,也渴望這個人。

詩中的「待」與「迎」存著邀請的意味,卻又隱喻被動的等待。

院牆上的花影隨著風輕輕搖動,也暗示鶯鶯的心有所動搖。

崔鶯鶯會有如此大的轉變,來自於張生觸動她深藏內心的情思。

楊昌年在《唐傳奇名篇析評》書中曾提及,崔鶯鶯在〈明月三五夜〉之後主動荐枕行為,雖撤除張生苦苦追求之路障,卻也使得他自以為是,卑劣的人性昇服,不知珍惜,反以得來輕視和忽視。

15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 以弱子幼女見託。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

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 終掠亂以求之。

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姦,不義。

明之於母,則背人之惠,不詳。

將寄於婢僕,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託 短章,願自陳啟。

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糜之詞,以求其必至。

非禮之動, 能不愧心,特願以禮自持,毋及於亂﹗」言畢,翻然而逝。

16張生原以為崔鶯鶯已接受他,卻在他赴約時,鶯鶯訓斥張生以乘人之危達到目的,13 陳宣諭,《「鶯鶯傳」中鶯鶯之情愛追求與失落--以女性自主為思考脈絡》,思辨集,8期,2005.03,頁58。

14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04,頁195。

15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市:里仁書局,2003.09,頁54。

16束忱、張宏生注釋,《新譯唐傳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04,頁195-196。

和亂軍又有何差別?元稹在此處以崔鶯鶯「端服嚴容」的現身,藉以強調事態的嚴重。

鶯鶯斥責張生,其實正是斥責她自己,為她搖蕩引動的春情,也為莽撞的張生提醒了她所闖下的大禍。

17情與禮的矛盾衝突情形,典型地再現了中國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大家閨秀那種特有的舉止矜持而內心充滿渴望的矛盾心態。

18秩序建立奠基於禮的具體實踐,崔鶯鶯訓斥張生,也提醒自己不應為男女情愛而脫離禮教的規範。

雖說緣情以制禮,然而這裡卻凸顯出鶯鶯在面對情感慾望與道德禮教的強烈衝突時,她內心產生的無比掙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