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的讲解:分别讲解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简短介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国内外影响: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在国际和国内方面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全球化等。
(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探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等,以及这些趋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用性拓展: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原因及影响等核心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具体的社会生活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回顾历史,探究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 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提示: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 等方面找原因。
二、头脑中的变化
街 头 阅 报
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 影片。 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 馆摄制。这部影片内容取材于东汉 末年刘备的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 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 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家黄忠。这部影 片的放映轰动了北京。这部电影放 映表明中国电影事业从此开始了。
辩证看历史
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 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 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 冲击的?
通讯方式的转变
转变
驿站和民间信局
清末台湾率先,民国 时期,国国时期的接线员
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 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 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 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 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
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的报道
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的变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婚姻的 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 在男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 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新闻、工 商、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走进场景,感受历史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 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婚姻观的变化
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 作《玩偶之家》。在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寻找自主的人 格,摆脱痛苦的婚姻家庭而出走,成为觉醒了的青年仿效 的榜样。当时青年为摆脱大家的束缚和不如意的婚姻,纷 纷效法“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科学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尊孔复古时代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
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考点】2. (2分)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
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考点】3. (2分)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 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 . 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 . 乘坐地铁出行【考点】4. (2分)“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 . 时间观念的增强C . 通讯手段的进步D . 消费观念的变化【考点】5. (2分)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考点】6. (2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A . 大众传媒的发展B . 社会习俗的变化C . 教育观念的更新D . 娱乐方式的丰富【考点】7. (2分)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8. (2分) (2015九上·萧山期中)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4 大题 19 题课前自主梳理(总分 13 分,共 3 题)1. (4分) 19世纪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____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____随之传入中国。
2. (4分) 传统社会里,政府公文和私人信件常通过____和________传递。
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____。
民国时期,“________”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专营权得到强化。
3. (5分) 辛亥革命以后,____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改用“____”“____”等表示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________,点点滴滴革新,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迈向____。
课堂合作研习(总分 36 分,共 8 题)4. (4分)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原因是()A. 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 工业文明的洗礼C.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 军阀割据和混战5. (4分)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 轮船、飞机B. 汽车、火车C. 轮船、火车D. 汽车、轮船6. (4分)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拍电报B. 写封书信C. 上网D. 打长途电话7. (4分) 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 作揖B. 下跪C. 叩拜D. 握手8. (4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9. (4分)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8九上·丽水期末)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③看《申报》了解时政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考点】2. (2分)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两处B . 三处C . 四处D . 五处【考点】3. (2分)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③D . ①④【考点】4. (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 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 . 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 .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 . 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考点】5. (2分)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阅读各类报刊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 . ②③④B . ①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考点】6. (2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 . 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考点】7. (2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A . 老爷B . 大人C . 先生D . 陛下【考点】8. (2分)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考点】9. (2分)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 . ①②③④B . ①②C . ③④D . ①②④【考点】10. (2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 . 保国会B . 兴中会C . 同盟会D . 国民党【考点】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11. (10分) (2017九上·台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doc
《作船於壹中的程金住淫》同罗例嵌洒灯是:序情市玲成麻谿中号复掾之至J,艘一、选择题1.(2013年浙江丽水中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①人们出行乘火车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是对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1917年”这一时间定语。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 年,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A.女子无才便是德B.树贞节牌坊C.三从四德D.妇女放足【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3.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作揖B.下跪C.叩拜D.握手【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4.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解析】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正确答案是B。
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解析】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
“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是C。
6.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轮船、飞机B.汽车、火车C.轮船、火车D.汽车、轮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活动2【讲授】走进场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思考: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图片展示《定军山》的简介提问:除了看电影、拍照片之外,当时大多数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什么?(读报纸——图片)2.民主观念的影响(1)展示漫画,提问: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布置学生阅读“阅读卡”中的内容,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对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记忆逐步转变为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通过史料来推断和解释历史现象。
8.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9. 女性地位的变动: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包括教育、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10. 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学生需要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助教学材料、历史文献等途径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清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通过知识点梳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体验这些历史变迁。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最新教育文档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科学时代 C.民主共和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1.如下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2.“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火车轮船的传入B.大众传媒的兴起C.有线电报的出现D.社会习俗的变化3.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慈禧厉行节约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汽车售价昂贵D.中国不需要汽车4.与下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5.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6.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照相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7.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8.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导致这些变革的原因主要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工业革命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二、非选择题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解放生产力D、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不平凡的变化说明了---------()①改革开放是正确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作的政策、决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③公有制经济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奠定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是--------------------------------------------------------------------------------- ()A、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美正式建交C、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D、与苏联等26国建立外交关系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进行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B、建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C、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D、改革开放5、我国的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开放了沿海的许多港口6、关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这种生产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户所采用②它是一种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大锅饭形式③农民开始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大大提高④这种制度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2005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6周年纪念日,在6年前的这一天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在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这一事件反映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这一现象反映了()A.慈禧厉行节约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汽车售价昂贵D.中国不需要汽车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A.拍电报B.写封书信C.上网D.移动电话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悄悄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 认识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情况, 妇女地位提升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一样角度察看问题、剖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 : 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 经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揭露发生变化的原由, 感觉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向; 运用比较的方法, 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别。
感情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培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目光评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意义。
2 学情剖析, 理本课课题是悄悄转变的社会生活, 所以 , 在教课中不时到处要切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和剖析惹起变化的原由。
这是源于生活, 追根朔源。
3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 : 认识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课难点 :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由。
4教课过程4.1 第一学时教课活动活动 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认识。
能够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 , 而后发问学生 : “是谁抢了黄包车夫的买卖 ?”进而引入主题。
活动 2【讲解】新课教课[ 生活中的变化 ]1.新的交统统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信工具来揭露变化的原由。
( 联系工业革命 )(2)联合图 7-44 、7-45 阅读课文 , 让学生疏别饰演不一样身份的人( 如饰演慈禧太后、守旧大臣、开通人士、在北京念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 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应对这类交通或通信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余同学逐个评论表演的同学, 指引学生踊跃参加讲堂教学。
为学生展现某交通或通信工具传入中国后, 中国人民从误会到渐渐习惯和接受这类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 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采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旧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某某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某某”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
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
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X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
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 (Yāpiàn Zhànzhēng)后 通商口岸
第九页,共22页。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 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 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shícháng)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这说明(shuōmíng) 什么?
说明当时开始冲破家庭的阻 挠,争取婚姻自由
第十二页,共22页。
祥子原来在刘四爷的车行里拉车,虎妞与刘四 爷共同(gòngtóng)管理着车行 这说明(shuōmíng)什么?
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第十三页,共22页。
结婚后,祥子平时碰到一些(yīxiē)事情都要 与虎妞商量,买车也一样
第十页,共22页。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lǎo ye),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第十一页,共22页。
祥子在刘四爷的车行,由于(yóuyú)非常勤快, 接触多了虎妞渐渐喜欢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给他, 可刘四爷却坚决不同意,但没有用,结果虎妞还是 毅然嫁给了祥子。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报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
到各省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话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
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
D.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12.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
14.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杭铁路
D.京九铁路
15.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粤汉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平汉铁路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
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
材料三: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
李鸿章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
张之洞调查发现:“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7.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
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18. 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图1轿子图2马车图3汽车图4火车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
《最初的纪元》
(1)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试卷答案
1.D
2.D
3.D
4.C
5.B
6.D
7.A
8.B
9.A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16. (1)史实1: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史实2:第一台蒸汽机车。
(2)主要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
(3)影响: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统治者思想上保守愚昧,洋务企业所需成本高,管理制度(或政治)腐败。
因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7. (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
(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