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简介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2223a4dc770bf78a6529542a.png)
萨达姆· 侯赛因
1937年4月出生在萨拉赫丁省提克里特的一个农民 家庭,自幼丧父,靠叔父抚养成人。萨达姆18岁就积 极投身政治运动,20岁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并很 快跻身复兴社会党领导人之列。
1960年萨达姆在开罗大学攻读法律。此后,他在复兴社会党内的职务迅速提 升。1969年,他当选为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伊第二号人物。 1979年,萨达姆登上总统宝座,同时还担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 总理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的职务,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8年的战争使伊拉克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1990年,萨达姆派军队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战争爆发后,联合国随 即对伊拉克采取全面制裁。 美军2003年4月9日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后,包括萨达姆父子在内的伊拉 克前高官突然集体“蒸发”。 在美军和伊各政治派别的合力围捕下,萨达姆的 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7月22日被美军打死。2003年12月14日,萨达姆在家乡提克 里特被捕。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绞刑,同年12月30日执行。行刑当
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 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石油产量由战 前的600万桶下降到战后的200万桶。 伊拉克也损失惨重,伤亡和被俘人员48万人,损 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 石油产量由战前的360万桶降到战后的260万桶,石油 收入不及战前的20%,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直接经济损 失达2400多亿美元,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至少推迟了 20到30年。
二、两伊战争的原因
1.领土争端:阿拉伯河主权之争
2.宗教矛盾:
⑴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歧
什叶派:拥护宗教领袖 逊尼派:更服从政府
《两伊战 争》 学历案
![《两伊战 争》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236f3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c.png)
《两伊战争》学历案一、两伊战争的背景两伊战争,一场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漫长而残酷的军事冲突,给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就必须先了解其复杂的背景。
伊朗和伊拉克在历史、宗教、民族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和分歧。
宗教方面,伊朗主要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而伊拉克则是什叶派和逊尼派并存,教派之间的差异和权力争夺成为了潜在的冲突根源。
在民族构成上,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一直谋求更多的自治权利,这也引发了伊拉克政府的担忧和采取强硬措施,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政治方面,两国在地区影响力和领导权的争夺上也互不相让。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希望通过扩大伊拉克的影响力来确立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而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也试图将其伊斯兰革命的理念向外传播。
此外,边境争端也是引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国在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上存在长期争议,这条河流对于双方的经济和战略意义重大。
二、两伊战争的导火索两伊战争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 1980 年 9 月 22 日,伊拉克率先对伊朗发动了军事进攻。
伊拉克方面的主要动机包括担心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会蔓延到伊拉克,影响其国内的政治稳定;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边境争端,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以及希望通过战争削弱伊朗的实力,提升伊拉克在地区的地位。
而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伊拉克的进攻被伊朗视为对其主权和尊严的严重侵犯,从而引发了两国之间长达八年的激烈战争。
三、两伊战争的进程两伊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凭借其相对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推进并占领了伊朗的一些领土。
然而,伊朗凭借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宗教信仰,迅速组织了抵抗,并逐步扭转了战局。
在战争中期,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伊朗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伊拉克则采取了防御策略。
双方在战场上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战争变得极为残酷和血腥。
人教版选修《两伊战争》课件
![人教版选修《两伊战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a63d0b58fb770bf68a551d.png)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4c112c6b783e0912a2162a42.png)
小视频
化学武器
被化学武器所杀害的伊朗士兵
两伊战争的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 成经济的全面倒退。 2.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4.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 件。
袭船战
袭击对方经济和民用目标,伊拉克发动袭 船战。为了改变陆地战场失利的局势, 1984 年 4 , 5 月间,伊拉克率先发动了袭船战,开始封锁伊 朗的主要石油出口基地哈尔克岛,并频繁攻击和 袭扰来往于该岛的油轮,企图逼迫伊朗罢战言和。 伊朗为寻求报复,也对伊拉克石油设施和油轮进 行攻击,由于伊拉克石油输出以地下管道为主, 所以损失不大。伊朗遂开始针对所有支持伊拉克 的第三国商船和油轮,一经发现便和伊拉克商船 一样进行攻击。这样,双方袭船战越来越激烈。 1984年就有69艘商船和油轮遭到袭击,1985年为 53 艘, 1986 年达到 106 艘,其中由伊朗进行的袭 击增加了三倍。这种毫无限制的、针对没有任何 武装的民用商船和非军事目标,以及针对非交战 国和中立国船只所进行的攻击和袭扰,遭到国际 舆论的谴责。
两伊战争(公元1980—1988年)
![两伊战争(公元1980—1988年)](https://img.taocdn.com/s3/m/0f448bc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c.png)
两伊战争(公元1980—1988年)两伊战争,是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虽然都是穆斯林国家,但分属两个教派。
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属于什叶派;伊拉克约有一半居民属于什叶派,而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却属于另一个教派——逊尼派。
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与伊朗领袖霍梅尼之间积怨很深。
1975年,侯赛因曾下令驱逐在伊拉克流亡的霍梅尼。
霍上台后,把“推翻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当成行动目标。
民族纠纷也使这两个国家的积怨加深。
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伊拉克主要是阿拉伯人,两国境内均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进行反政府的活动。
所有这些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张。
从1980年4月开始,两伊边境地区便时有冲突。
8、9月间冲突规模已发展到战争的边缘。
伊拉克要求伊朗军队退出大、小通布等3岛,归还占领伊拉克边境的1300平方公里土地,阿拉伯河重归伊拉克控制。
伊朗则宣布“不放弃一寸领土”。
在9月上旬的冲突中,伊拉克占领了伊朗霍拉姆沙赫尔附近地区约210平方公里的土地。
9月22日,伊拉克总统侯赛因下达了对伊朗的这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令,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这天中午,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备黑兰附近机场及设拉子、沙鲁希、大不里士、克尔曼沙赫和阿瓦士等地的机场和空军基地,还轰炸了炼油中心阿巴丹等地的石油设施。
伊朗军队不甘示弱,陆海空三军于当天下午一齐出动,进行猛烈反击:伊朗的“鬼怪”式战斗轰炸机袭击了伊拉克的两个空军基地;炮兵击落伊拉克飞机6架,海军击沉伊拉克导弹炮艇4艘。
23日清晨,伊拉克集中两个多装甲师的优势兵力,重点攻打北线的席林堡,并很快占领该地区。
此后,伊拉克部队沿边界线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北线从伊朗边境城市席林堡攻击前进;中线向梅赫兰和提斯孚尔等战略要地进攻;南线重点围攻伊朗石油主要产地胡齐斯坦省的3战略要地——炼油中心阿巴丹、重要港口霍拉姆沙赫尔和省会阿瓦士。
两伊战争简介
![两伊战争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c57f60443323968011c92d2.png)
两伊战争简介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两伊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两伊战争分析中文名称:两伊战争参战部队:伊朗伊拉克战争结果:两败俱伤时间:1980年地点:阿拉伯河人物:霍梅尼萨达姆;侯赛因两伊战争详情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
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
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
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
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
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
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
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
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
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
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
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
历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课下提升演练ppt
![历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课下提升演练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6dd2d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7.png)
伊朗的武器装备也来自多个国家,包括苏联、中国、法国和美国等。伊朗的导弹 技术主要来自中国和苏联,而其电子战和情报战技术则主要来自美国和法国。
04
影响与结果
对地区的影响和地缘政治影响
地区动荡
两伊战争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动荡,推动了地区局势的紧张和 不稳定。
地缘政治影响
战争对地区内的国家间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地缘 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
历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 争课下提升演练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两伊战争背景介绍 • 战争过程概述 • 武器装备与技术应用 • 影响与结果 • 历史意义与教训
01
两伊战争背景介绍
定义和时间范围
定义
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期间,伊朗 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情报战
情报战在两伊战争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双方都通过间谍活动、情报 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对方的重要情报,并据此采取行动。
03
网络战
虽然网络战在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广泛认知,但双方都使用了网
络攻击手段来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
武器装备的来源和制造
伊拉克
伊拉克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苏联、中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其中,伊拉克的坦 克和导弹技术主要来自苏联和中国,而其电子战和情报战技术则主要来自美国和 法国。
05
历史意义与教训
对战争的反思和评价
政治影响
两伊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中东 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巩固了地区势力。
军事影响
两伊战争中使用了许多现代化武器和战术,对当时的军事技术 和战略思想产生了影响。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49c2c3651eb91a37f1115c8f.png)
两伊战争在1980年9月,奉行泛阿拉伯主义及逊尼派当道的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在邻近的伊拉克乘伊朗革命内乱而入侵,企图扼杀还在襁褓当中的革命。
伊朗“受到刺激”,伊朗人与他们的新政府团结起来阻止伊拉克入侵,后来更逆转了伊拉克的进攻。
至1982年初,伊朗几乎完全收复所有伊拉克侵占的领土。
如同人质危机那样,两伊战争为政权提供了激发革命热情和巩固革命派的机会。
虽然两伊战争造成了庞大的经济损失和破坏,但战争“复原了民族团结及伊斯兰革命的动力”、“抑制了难以应付的争论和纠纷”。
国际均势伊朗伊斯兰革命对于80年代的国际均势上的影响巨大,这也改变了非穆斯林世界人民对伊斯兰教的认识,更多人对伊斯兰教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不论那是基于同情还是怀有敌意。
甚至有猜测指革命可能会改变“世界的均势,希特勒征服欧洲以来的政治事件都比不上它”。
伊斯兰共和国以“既不倚东,也不靠西”的口号将自身定位为革命明灯,号召中东以至全世界推翻资本主义、美国的影响力及社会上的不公。
伊朗革命领袖在第三世界支持与穆斯林无关的革命团体,也寻求他们的支持,波斯湾与两伊战争伊朗革命派明确地号召波斯湾地区推翻君主政体,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即伊朗),使由逊尼派主导的阿拉伯邻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响起了警钟,这些国家都是君主政体,国内又有为数不少的什叶派民众。
在接下来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有数以百万计的伤亡。
虽然战争是因为伊拉克入侵伊朗而爆发,但是大部分的战斗都是在伊朗收复了失地及伊拉克提出了和约后发生的,伊拉克提出的和约被霍梅尼拒绝,他又宣称“巴格达政权必须被推翻,并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才是和平的唯一条件。
不过战争在伊拉克没有发生伊斯兰革命的状况下结束。
美国和伊朗关系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和美国由盟友变成仇敌。
伊朗革命派希望把国王引渡回国行刑,美国总统卡特不再支持国王和帮助他重返权力宝座。
身患癌症的国王要求入境美国就医,德黑兰的美国使馆人员反对这个请求,他们坚持要稳定美国和过渡革命政府之间的关系。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f11dcd3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c.png)
(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 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
对霍梅尼狂热崇拜的伊朗民众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 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 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 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 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 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 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 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 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 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 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两伊战争的起因有几点 两伊战争简介
![两伊战争的起因有几点 两伊战争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e5d134c10a6f524cdbf850e.png)
两伊战争的起因有几点两伊战争简介本文导读: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
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
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
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
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
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
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
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
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
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盛大阅兵式。
战争起因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
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
西亚
![西亚](https://img.taocdn.com/s3/m/abf8b7114431b90d6c85c7e7.png)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以色列气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但 由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 的农业成就.以色列2/3的地区是沙漠,全 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 人年均水资源仅为370立方米,是我国人年 均量的1/7.以色列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 条件下,节水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色列 农业节水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
(2)石油王国 ) 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财富,石油储
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沙特阿拉伯年产原油占 世界原油产量的 1/9,位于世界前列. 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经济来源,石油及石油产 品占出口总额的90%.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为沙特 阿拉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沙特阿拉 伯沿海湾地区人民靠捕鱼,捞虾,采珍珠过日子的生 活.目前,这个石油王国的经济已向多样化发展,除 了石油,石油化工工业外,建设了世界最大的 海水淡化工厂,还在发展钢铁,炼铝,水泥,电力等 工业.
五海三洲之地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 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 海峡与大西洋相连通. 海峡与大西洋相连通.
地形:高原为主,平原狭小.死海湖面海拔 为一415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气 候
特征: 特征 炎热干燥
类 型
沙特阿拉伯半岛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沙特阿拉伯半岛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 伊朗高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 ) 气温(C)
25 20 15 10
地中海气候
降水(毫米) 降水(毫米)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2223a4dc770bf78a6529542a.png)
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 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石油产量由战 前的600万桶下降到战后的200万桶。 伊拉克也损失惨重,伤亡和被俘人员48万人,损 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 石油产量由战前的360万桶降到战后的260万桶,石油 收入不及战前的20%,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直接经济损 失达2400多亿美元,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至少推迟了 20到名获释的伊朗战俘与家 人拥抱痛哭。
2002年7月21日,伊拉克 和伊朗交换了两伊战争中 两国死去士兵的1736具遗 骨后,一名伊拉克妇女伏 在丈夫的棺材上痛哭。
五、地区冲突的原因与教训(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 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 ②领土(能源)争端 ③宗教冲突 ④民族矛盾 ⑤国家领导人的地区霸权主义 ⑥大国力量的介入 2.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 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 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 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 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 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 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 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 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 而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 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 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 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 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 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 信心
第6课 两伊战争1
![第6课 两伊战争1](https://img.taocdn.com/s3/m/c89f9d19fad6195f312ba66a.png)
第6 课两伊战争一、矛盾重重的邻国:【领土争端、宗教争端、民族纠纷】 矛盾重重的邻国: 领土争端、宗教争端、民族纠纷】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2000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公元前 2000 年先后建立被誉为“ 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的巴比伦王国、 年先后建立被誉为 “ 四大文明古国 ” 之一的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和 后巴比伦王国。
中国古称伊拉克为黑衣大食。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 后巴比伦王国 。
中国古称伊拉克为黑衣大食 。
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 ,我国汉史称安息。
两国相邻, 史的文明古国 ,史称波斯,我国汉史称安息 。
两国相邻 ,共同边界绵 1200公里 长约100 公里, 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 延 1200 公里 , 长约 100 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 两国都是穆斯林教徒, 居民几乎都信仰伊斯兰教。
界 。
两国都是穆斯林教徒 , 居民几乎都信仰伊斯兰教 。
1、领土(石油)争端:焦点是阿拉伯河主权归属 领土(石油)争端: 两伊之间最突出的领土争端源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
两伊之间最突出的领土争端源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
阿拉伯河是由 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流而成,最后注入波斯湾。
全长 千米,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流而成,最后注入波斯湾。
全长205千米,其 千米 千米在伊拉克境内, 千米为两伊界河 千米为两伊界河。
中100千米在伊拉克境内,10千米为两伊界河。
千米在伊拉克境内 阿拉伯河的重要性:两伊的主要通道;临河的石油资源。
阿拉伯河的重要性:两伊的主要通道;临河的石油资源。
1975年协议:以该河主航道中心线作为分界线,伊朗把土地给伊拉克 1975年协议:以该河主航道中心线作为分界线, 年协议 作为补偿; 作为补偿; 矛盾激化:伊朗始终没有兑现土地补偿承诺,1979年 矛盾激化:伊朗始终没有兑现土地补偿承诺,1979年,伊拉克总统萨 达姆表示以武力解决领土争端。
历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
![历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975add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c.png)
两国矛盾的起源
两国的矛盾起源于领土争端、宗 教信仰、民族矛盾等多方面因素
。
伊朗和伊拉克在领土归属、资源 分配、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分歧
。
两国的政治体制、民族分布、历 史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导致
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02
战争爆发
战争的导火索
伊朗革命
伊朗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宗教领袖霍梅尼成功夺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这使 得伊朗国内局势更加紧张,矛盾激化。
伊拉克入侵伊朗
伊拉克支持伊朗国内反对派,并入侵伊朗领土。这成为两伊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战争规模
两伊战争历时八年,双方损失 惨重,伤亡人数超过百万。
经济破坏
对伊朗的影响
两伊战争使得伊朗的经济遭到了重创,其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 坏。此外,这场战争还使得伊朗的社会矛盾激化,为日后的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
对伊拉克的影响
虽然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这场战争也使得伊拉克的经济遭到了重创,其经 济一度陷入了严重的困境。此外,这场战争还使得伊拉克的社会矛盾加剧,为日后的政治 动荡埋下了隐患。
突。
石油战略意义
战争发生时,波斯湾地区的石油 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这场战争也与全球石油战略密切
相关。
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01
军事技术的重要性
两伊战争中,伊朗和伊拉克都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武器和战术,这启示我
们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的重要性。
02
情报信息的作用
双方在战争中都强调了情报信息的作用,通过间谍活动和电子战来获取
04
战争结果及影响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d2245604e87101f69e319560.png)
起 因
•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 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 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 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 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 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 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 获得地区霸权地位。 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 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 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 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 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 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 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 年 月 日 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 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起 因
•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侯赛因试图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 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 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 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 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 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 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 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 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 朗政权。 而在 年 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 发动进攻。 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 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最新人教版选修三 5.6两伊战争 作业
![最新人教版选修三 5.6两伊战争 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1e4be235168884868762d69a.png)
第六课两伊战争记一记两伊战争知识结构填一填两伊战争答题术语1.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双方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
2.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间较长、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局部战争。
3.两伊都地处美苏全球战略中极其重要的海湾地区,美苏虽表面上声明保持中立,不直接介入,但实际上却利用战争机会加紧了对海湾地区的争夺,排挤对方。
辨一辨1.伊斯兰教两大教派在对宗教教义的解释上存在不同,对政权的态度也不同。
什叶派更推崇和信奉宗教领袖,而逊尼派更愿意服从世俗政权。
2.正确认识两伊战争的根源。
研一研1.材料一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
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
材料二(两伊战争)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即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什么影响?答案:(1)宗教教派分歧;民族问题。
(2)推迟了中东和平进程,引起中东地区新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
2.两伊战争和印巴战争的比较材料一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文明。
……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尼赫鲁和萨达姆思想的共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5.6第五单元两伊战争
![5.6第五单元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fbbc251f59eef8c75fbfb3e7.png)
一、战争特点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间较长、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间较长、 规模最大、 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
二、战争起因
1、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试图完全控制波 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 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位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 南部。由底格里斯河、 南部。由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卡伦河 汇流而成,全长约190公里。 190公里 汇流而成,全长约190公里。下游为伊朗和 伊拉克界河。伊拉克曾经长期完全占据此河, 伊拉克界河。伊拉克曾经长期完全占据此河, 后来由伊朗占据。 后来由伊朗占据。目前两国对于此河归属仍 有争议。 有争议。
二、战争起因
2、两伊国内复杂的宗教纷争。 两伊国内复杂的宗教纷争。
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 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 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 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 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 广到整个中东地区。 广到整个中东地区。
原教旨主义: 原教旨主义: 原教旨主义最早产生于美国基督新 教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用现代哲学、 教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用现代哲学、 历史和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传统教义和 圣经》的现象进行批判。 《圣经》的现象进行批判。 原教旨主义强调宗教经典的绝对权 将其作为超越时空的永恒真理。 威,将其作为超越时空的永恒真理。 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穆斯林属于原 教旨主义信徒。 教旨主义信徒。
二、战争起因
2、两伊国内复杂的宗教纷争。 两伊国内复杂的宗教纷争。
1979年初,霍梅尼领导了一场“ 1979年初,霍梅尼领导了一场“伊斯兰 年初 革命” 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 2500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 革命”。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代 之以原教旨主义的社会文化。 之以原教旨主义的社会文化。 霍梅尼不但在伊朗推行革命, 霍梅尼不但在伊朗推行革命,也试图将 伊斯兰革命输出到其他伊斯兰教国家。 伊斯兰革命输出到其他伊斯兰教国家。这引 起了伊拉克的担忧,因此, 起了伊拉克的担忧,因此,伊拉克强烈压制 本国的什叶派穆斯林。 本国的什叶派穆斯林。
两伊战争概述
![两伊战争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d9bb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5.png)
两伊战争概述历史与地理背景伊拉克伊拉克除了东北部的扎格洛斯(Zagros)山脉之外,境内大部分是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所冲积成广大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除此之外,两河流域下游区、现通称为库兹斯坦(Khuzestan)地区的地下,储存了大量的石油与天然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大油田区。
但也由於美索不达米亚太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加上人口、粮食生产及石油等资源引人窥伺,因此这里自古以来便常遭到外族的入侵。
现居住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主要是阿拉伯人,另外还有五分之一强的库德人,主要分布在北部。
宗教上伊拉克主要属于回教中的主流派(Sunni逊尼派),但因多数统治者并不仰赖神权政治、长期被否定宗教的社会主义政党所统治,加上教育的普及,伊拉克人对宗教相当漠然。
1519年后此区归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直到一战结束后被英国划归托管地;1932年伊拉克独立,但这个英国掌控的王室政府在1958年被推翻后才算真正的独立。
经过多年的政争与内乱,由巴斯党(Baath Party)夺得政权,1975年结束长达15年的库德族内战后才逐渐安定。
此时伊拉克不过是个中东小国,国防战力相当低落,但藉由石油收入短短数年内兴起为中东地区一强。
1980年战争爆发时,伊国际关系方面,由於苏联在库尔德族内战时予以许多协助,因此伊拉克的立场亲苏。
但伊拉克与其他国家也保持一定关系,因为视库兹斯坦区域为该国传统领土,因此与伊朗及科威特间关系交为紧张。
伊朗伊朗是中东历史强国波斯的发源处,地理上由巨大的山脉及山间盆地群所构成的高原,平均高度海拔900到1500公尺间,有1/6的土地是沙漠,仅里海周围与波斯湾沿岸有较大的湿润平原,特别是库兹斯坦。
经济方面基本上是半农半牧,近年来则以石油输出为主,但开采不如库兹斯坦的平原区油田。
文化方面,伊朗的前身波斯在西元前6世纪建立庞大的帝国,此后就一直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势力。
西元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成为回教文化圈的一员,但因为回教初期的内乱造成回教世界的大分裂:波斯区域成为拥护号称先知穆罕默德神圣血脉的少数派(Shi’ite什叶派)活跃区域,此后在回教世界中可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伊战争简介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两伊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两伊战争分析中文名称:两伊战争
参战部队:伊朗伊拉克
战争结果:两败俱伤
时间:1980年
地点:阿拉伯河
人物:霍梅尼萨达姆;侯赛因
两伊战争详情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
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
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
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
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
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
在前线集结
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
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
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
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
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
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
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
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
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
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
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
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
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
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
至1984
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
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
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
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
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
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
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
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
城战”。
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
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
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
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
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
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
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
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
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两
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两伊战争的结果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
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
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
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
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
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
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两伊战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