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开题报告.pdf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嘉祥县金屯镇中心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嘉祥县金屯镇中心小学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图为开题报告会现场2015年8月30日 11 时,在金屯镇镇中心小学实验室召开了市级规划课题《经典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会.会议由课题主持人吴芳慧主持,聘请高级教师张来路、谢云光同志现场指导,课题组全体成员和全体教师参加。
开题会上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再次进行了研讨.课题实施: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现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不少精神空虚的人。
中华的一些优良传统不少已经在学生身上渐渐看不到了,学生缺乏爱心,缺少集体观念。
为了避免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提倡经典诵读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现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已屡见不鲜,而因不同的情况表现出来的模式又种类繁多,但真正能够有效的开展的案例还真不多。
鉴于此我校教师探索研究经典诵读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研究经典诵读的本质特征,而且还有利于研究出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模式,改善以往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不足,还有利于提高教师文化内涵的修养和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利用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利用这一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波波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唱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经典诗文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根本无从谈起。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
2014年12月28日时,在项城市南顿镇第二初级中学多媒体会议室,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会场内气氛热烈,鲜艳的大红横标“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报告会”高高悬于主席台前。项城市教研室副主任胡新颖、市区各校特邀专家、南顿镇中心校王俊华校长及二中冯保华校长出席本次报告会。学校课题组成员及本校邻校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有课题组成员薛玲玲老师主持。王校长和冯校长分别代表中心校和学校做了表态发言,表达了他们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鲍冬冬宣读了开题论证报告。胡新颖、特邀专家和特邀嘉宾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讨论和点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次会议不仅对课题报告进行充分的论证,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第四部分: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课题的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位居群经之首。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同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以主题为中轴开发和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内实施的一种整体性教学诵读方式,。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思路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儿童读经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今天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
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
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题报告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感知。
而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和理解,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产生共鸣,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情绪认知和情感素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对照组将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
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评估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四、研究内容和步骤1. 文献综述:对经典诵读活动和语文素养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设计经典诵读活动的教学方案和评估指标。
3. 实施课堂教学:在实验组中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记录学生的表现和反馈。
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结果讨论和解释。
5. 结论和教学策略: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教学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参考。
【最新资料】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
开题活动提示: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班主任工作总结专题8篇第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
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帮助他改正。
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
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
尽管这样,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于是我制定出详细的班规,要求学生对照执行,使学生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
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
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
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因为他们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重新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经典诵读是中小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阅读量少、情感交流不足等原因,导致经典诵读的质量和数量逐渐下降,这对于国学传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通过课程开发来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对于推进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XX小学是一所传统教育为主的小学,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学兼优,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计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因此,本研究拟以XX小学为个案,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有效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和国学素养。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1)探究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2)分析XX小学当前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3)构建适合XX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4)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2. 研究内容:(1)了解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明确经典诵读的定义和意义。
(2)分析当前XX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
(3)基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构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
(4)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问卷调查:通过制定适合XX小学的问题,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经典诵读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并查明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专家访谈: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襄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区教科研室批准,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学校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
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有着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高级职称,已撰写多篇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这样强有力的队伍,一定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并且圆满结题。
另外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便捷的网络资源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
三、课题实施(一)课题研究内容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部分内容(共1000字内容),以及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等;三四年级学生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各720字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五六年级学生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各900字内容),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题组将在实践中研究出用于安排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可操作的作息时间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适合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诵读开题报告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人文素养的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四中学一、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传统,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
因此,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是必要的。
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初中阶段诵读诗文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伪劣的文化。
孩子们对“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
”等肆意篡改的顺口溜倒背如流。
可是一部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印数却不到10000册,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因为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
所以要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经典诵读,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我们诵读经典,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经典的诵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经典作品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一些优秀经典作品作为课本的必要的延伸和补充以供学生阅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诵读经典,记忆力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
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要将经典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民族小学杨君华【内容提要】古诗文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
据此“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课题组广泛开展了系列“经典诵读”特色活动,让学生们从小直面经典,把优秀中华古诗文诵读当做校本课程开发,分年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着眼“熏陶”二字,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深化了经典古诗文的综合运用,师生语文能力和品德素养都得到提升。
一、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古诗文经典是“天地间永垂不朽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它们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诵读经典,就是把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新课程改革又对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地位及作用进行了重新确立,将“古诗文经典诵读”提高到“丰富文化积淀、提高写作水平”,“了解中华古文化的丰厚、博大、精深,感悟其中折射出来的民族心路里程”,“培育审美能力、政治素养、人文精神”的层面。
古诗文经典作为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它凝聚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
融汇在经典里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和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
古诗文经典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我校一直进行着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孝篇》《百家姓》《音律启蒙》,唐诗宋词等名篇美文诵读活动,必将成为提高小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
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我们认为,利用青少年学生时期的记忆力,可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当学生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金凤小学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九龙坡区教育科学2009年专项课题《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小学课题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我代表学校宣读《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我校于2008年开始进行了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准备,经过专家评议,2009年10月21日批准立项为九龙坡区教育科研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开题会,我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都在经史子集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谈到典籍,大家至少会想到“四书五经”,“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
“经书”,便涵蕴着常理常道,能教人做事,做人,做学问。
国学大师南怀谨把道家思想喻为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喻为粮食店。
有位研究弗洛伊德的中国学者说:“读了《四书》的人,是永远不要看心理医生的。
”可见,“经书”是让人安身立命的典册,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传承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核心。
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讲到: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
但是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课题组课题类型:省级课题课题负责人:陈烁石力刚开题时间:2011年5月22日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1、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典美文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归位,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从语文学科切入,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可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对于每个学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通过诵读,让学生体味到我国中华经典诗文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情感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开题报告一、《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
”国学经典就是这种足以支撑我们华夏民族的永恒力量,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现在学校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跨世纪的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教育。
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
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能通晓事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修心修志,热于奉献,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国内国际形势,传承国学经典,深化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我校经过多年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发现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是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和智慧的书”,能够使儿童在人格、心灵的塑造、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一流人才。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平罗县通伏小学语文课题组课题类型:小学课题负责人:马雪开题时间:2017年3月6日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1、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
从小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
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下一代的全面素质,继往开来,激活传统,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教育应倍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最近几年来,我县各个学校也相继开展了“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
伴随着优秀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
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
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学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增强文化
自信。
研究内容
调查和分析当前中小学生的诵读经 典教育现状及问题。
对比和分析经过诵读经典教育课程 和活动后的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 养和人格变化。
设计和实施针对不同年级和群体的 诵读经典教育课程和活动。
总结和提炼诵读经典教育的有效策 略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校的角色 和责任。
进度计划
第三阶段(11月):招募实验 学校和教师,进行前测和实验培
训
确定实验学校和教师,并签署合 作协议
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初 始情况
进度计划
组织实验培训,确保教师掌握诵读经典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四阶段(12月):实施教学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按照实验设计实施教学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进度计划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 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研究价值和预期成果 • 研究团队和分工 • 时间安排和进度计划 • 经费预算和资源需求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文化 素养和民族精神。
研究意义
01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开展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课题组
课题类型:省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陈烁石力刚
开题时间:2011年5月22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提出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典美文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
本质的归位,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从语文学科切入,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可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对于每个学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
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
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通过诵读,让学生体味到我国中华经典诗文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情感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校所在地,既是古帝王流放之地,诸多文人墨客再次流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又是诗祖尹吉甫的故乡,有关诗经的传说,诗经的篇目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浓厚的经典文化底蕴。
2、关键词概念及其界定
(1)、中华经典诗文: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
(2)、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
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
主要内容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此为核心内容)。
本课题研究营造“校园文化”指“校园精神文化”。
(3)、农村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立足本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引导学生阅读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
丰富农村小学生的精神生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有关诵读经典诗文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不少,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面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在农村小学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不够的,而把“诵读经典诗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更不多。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
究课题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验研究,来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推进学生对中华经典的热爱和传承,使经典诵读、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终身
发展的自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