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周敦颐清廉为官对当前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启示

周敦颐清廉为官对当前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启示

l 5一
箸半 餐淡菜 盘 。事 冗不 知精力 倦 , 官 清赢 得 梦魂 “ 大义” , 不惜个 人 的“ 小 利” , 这 是非常难 能可贵 、 安, 故人 欲问吾何 况 , 为道 舂陵 只一 般。 ” “ 官清赢 令人敬佩 的。在今 天 的现 实生 活 巾, 无论 是党 内
得梦魂安” , 是 周敦 颐一生 清廉 的真 实写 照 , 也应 还是社会 上 , 存 在 着阿 谀奉 承 、 溜须 拍 马之 徒 , 存

人” , 在东南亚被誉为 “ 亚圣” 。周 敦颐一生重德
周敦 颐 5 0岁时 给族人 写过 一首诗 : “ 老 子生
治、 倡正气 、 主廉 洁 、 讲 官德 , 以仁 为 己任 , 遵 道 不 来骨性寒 , 宦 性不 改 旧儒 酸 , 停 杯 厌饮 香醪 水 , 举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l 一1 0 [ 作者 简介] 王琳 ( 1 9 5 8一) , 男, 中共九 江市委 党校 副校 长, 教授 。
老》 ) 。法家 的另 一 代 表 人 物 管 子 认 为 “ 国有 四 称赞说 : “ 其 廉士也” 。在任湖南汝城县令 时 , 也 只 维” , 即礼 、 义、 廉、 耻( 《 管子 ・ 牧 民》 ) 。
有一个 高 四尺 、 宽 五尺 的木 柜伴 随 , 用 以存 放 文 衣物 , 无 多余 物件 。对 此 , 大 文豪 黄庭 坚 的评 北宋 时期 大 思 想 家 周 敦 颐 ( 1 0 1 7年 一1 0 7 3 件、 年) 是 我国宋 明理学 的开 山鼻祖 , 被誉 为 “ 孔 孟后 价是“ 闻茂叔 ( 濂溪先生字茂叔 ) 之风犹 足律贪 ” 。
劣 的标准 。春秋 战 国时期 , 诸 子 百家 关 于 “ 廉” 的 史上留下 了清 廉 的好名 声 。据史 料 记载 , 周 敦 颐

道学宗主周敦颐的为人做官之道

道学宗主周敦颐的为人做官之道

道学宗主周敦颐的为人做官之道曾建开宋代大儒周敦颐是湖南永州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

他是中国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

北宋庆历元年至庆历四年(1041-1044)周敦颐从江西永修县主簿任上转任萍乡芦溪镇市征局监税,此期间,他利用公余之暇,在市征局公斋与众多袁州进士一同讲学,从而开启了他兴办教育的生涯。

周敦颐一生官位不显,著述也不多,仅有《太极图说》、《通书》、《拙赋》、《爱莲说》、《养心亭说》、《彭推官诗序》、少量书札及诗词三十余首,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000字左右,但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夫之曾拟一长联称赞他“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

”周敦颐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廉修身周敦颐的思想包括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养心亭说》及《爱莲说》等著作当中。

周敦颐认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应该有贪欲之心。

《通书》中有《颜子第二十三章》:“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

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爱可求而异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耳。

”这是周敦颐论颜回一生“安贫乐道”的言论。

颜回的行为,为周敦颐树立了道德标杆。

后来程顥、程颐兄弟二人在周敦颐处求学时,周子经常让二程兄弟思考孔子与颜子所乐何事。

宋嘉祐元年,周敦颐署合州判官。

合州士人张宗范宅中建有一亭,张求他题亭名并求说。

于是,周敦颐为其亭题名“养心”,并为其撰《养心亭说》。

在此文中,他提出了“无欲”说。

文中,他先是引用孟子的“寡欲”说,接着在此基础上立论:“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

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周敦颐廉政思想述评

周敦颐廉政思想述评

第16卷第3期2017年6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BEI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 16 No. 3J un. 2017周敦颐廉政思想述评兰群(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安黴淮北235000)摘要:宋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周敦颐一生正直不阿,虽然担任的官阶职务不高,但是却开创了宋明理学。

在周敦颐的学说中,廉政思想是阐述较多的内容,包含了立诚、法莲、公正、仁爱等,这对今时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周敦颐;廉政思想;述评中图分类号:B244.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275(2017)03-0018-02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017年5月5日,卒于1073年6月7 日,享年57岁,原名惇实,后为避英宗藩邸旧讳而改名敦颐,因晚年建濂溪学堂于庐山脚下讲学,故 后人又称其濂溪先生。

他出生于一个历代书香仕宦之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更被宋明理学奉为开创者和先驱,先后担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主薄、南安军司理参军、湖南郴州郴县县令、桂阳 令、洪州南县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邵州知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等地方官员,其一生为官大都职级较低,但却以清廉著称于时。

其流传于世的著述仅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合计6000多字,但经过朱熹等人的阐发,构成了庞大的思想体系,成为闻名的宋明理学,也 影响了南宋以后的思想学术。

后人对周敦颐的成就给予颇高评价,如黄震评价其说:诸子之书,与 凡文集之行于世者,或累千百言而仅一二合于理,或一意而敷绎至千百言,独周子文约理精,言有尽而理无穷,盖《易》《诗》《语》《孟》之流,孔孟以来,一 人而已,若阐性命之根源,多圣贤之未发,尤有功于孔孟,较之圣帝明王之事业,所谓揭中天之日月哉丨”[1]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评价其:惟先生崛起千载后,独得微旨于残编断简之中……则可见先生之所以为治者,皆非私知之所出,孔孟之意,于以复 明。

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

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

“ 周子之 以 学, 诚为本。 ( ” 宋元学案・ 《 濂溪学案》“ 既是 望、 ) 诚” 心灵净化的精神状态。因而,一” “ 的关键在“ 无欲”做 , 人生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源泉。“ 诚而已 圣, 到“ 无欲” 才能做到圣贤。 这也是周敦颐对《 孟子》 寡欲说的 矣。 诚, ‘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 通书- ” 诚下》 诚者, 发展。《 ) “ 圣人 养心亭说》 明确指出: “ 孟子日:养心莫善于寡欲。 ‘
及几任县令 。 后任南安军司里参军, 晚年任广东转运判官、 “ 的境界 诚” 广东提刑、 知南康军。 虽然官职不大. 但他所到之处皆有实 方面。 周敦颐以“ 无妄” 诚”将天道之“ 落实 释“ , 诚”

绩。清代张伯行叹道:故当其出, “ 则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于性命层面。身端, “ 心诚之谓也。 诚心, 复其不善之动而已 当其处. 则胸怀洒落, 故光风霁月。” 出” “ 谓为官处理政事 矣。 不善之动息于外, 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 精明强干, 业绩惊人;处” “ 则言其平时为人心怀坦荡, 操守 动, 妄也; 妄复, 则无妄矣 ; 无妄, 则诚矣。( ” 通书. 《 家人睽复 慎严, 人品极高。 事实上, 周敦颐不仅为官处理政事的政绩 无妄》 无妄” ) “ 原是《 周易》 六十四卦之一, 意为合于天道, 无
中图分 类 号 :B 4 . 2 J2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4 7 8 ( 0 1 0 — 0 2 0 10 — 37 2 1 ) 1 0 7 — 3
( 《 诚上》 ) 圣人之为圣人, 就在于圣人达到了 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 早年曾任洪州分宁县主薄 之本。” 通书.
收 稿 日期 :0 0 1— 1 2 1— 0 0

周敦颐“莲品”与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研究

周敦颐“莲品”与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研究

周敦颐“莲品”与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研究作者:唐厚裕朱雪芳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德不配位”是政治生态污浊的一大特征,加强道德品行教育既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点,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基础环节。

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对湖南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深远。

岳麓书院湘学人才第一牌位的理学鼻祖周敦颐以君子之道为基础,把如何修为成君子的哲学命题引入官场,形成政治“莲品”:“廉”“洁”“憂”。

作为君子品格的缩影、官德政德的重要密码、政治文化的厚实底蕴,“莲品”无疑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坐标。

关键词:君子;《爱莲说》;“莲品”;政治生态;道德基因政治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官德政德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

借助渗透在血脉里的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共识以提升官德水准,进而凝聚政治共识,很有启迪意义。

北宋中期兴起的理学把孔孟儒学推向了一个新形态,开山鼻祖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托《爱莲说》以载道,展“廉”“洁”“忧”之“莲品”;新时代我们“爱莲悟道”,“莲品”作为官德政德的重要道德基因,是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的宝贵素材。

一、“廉”“洁”“忧”:“莲品”的核心要义君子是我国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诗经》《尚书》把君子定格为“在位者”即统治阶级成员,与百姓“小人”“庶民”相对应。

在孔子阐发下,君子开始注重人的德性,及至孟子、荀子,君子兼容“德”“位”,贪腐之官乃“德不配位”。

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君子之道作为文化基因、伦理道德标杆一直世代传承、引领社会文明,“为官者—正人君子”深深根植于我国社会和百姓认知之中。

“北宋五子”第一杰、理学开山周敦颐围绕“小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儒家人品等级和“见贤思齐”的道德品格升华路径,以六千余字建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人格理想目标,从天道、人道、政道三维阐释和发展儒家人品思想,形成人生如何修养的体系,重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格力量,从而把孔孟儒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建构了理学的核心骨架——濂学。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的论文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的论文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周软颐;教育思想;伦理思想论文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大多数人是以伦理为基础来论述其他们的教育思想的.理学莫基人周孰颐,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过教育工作,但他的教育伦理思想却十分丰富.因此.很有必要从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目的伦理、道德教育伦理,教学伦理等方面对周孰颐的教育伦理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些思想中尽管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但总体上是瑕不掩玉.,此外,关于周教颐的教育伦理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当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教颐(1017-1073 )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名敦颐。

他于宋真宗天喜元年生于道州(今湖南道县)的营乐里波溪保,又名波溪。

周敦颐长期仕事主簿、县令、参军,州通判、提点刑狱等工作,每到一地都力主建学校,“个人亦收授生徒,讲论学术,培养人才,是一个官吏兼教育家。

”周敦颐一生著述颇丰,留存至今的有《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以及少量的文、诗、赋、书集、题名等,皆收入《周敦颐集》中。

周敦颐改道教《无极图》为论证宇宙本体及其发展的《太极图》,建立了一个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开创了理学的先声。

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哲学理论体系中。

笔者认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包括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目的伦理、德育伦理和教学伦理等方面。

一、教师职业伦理思想周敦颐十分重视教师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

他指出,天下最尊贵的是道德,最难得的是人才。

人最难的是道德有于身。

使道德有于身,没有师友是得不到的。

他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己!”至尊至贵者,无过道德,有道有德,全靠师友。

可见,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是周敦颐教育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周教颐的教师兀处业道德思想主要有:1、教师的职贵是教人为善的,首先必须树立教师道德形象。

周敦颐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教天下人为善的,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姓名:卢运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史指导教师:赵国权【摘要】重视德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千年因袭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的荡涤冲刷,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合理继承和发展古人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对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非常重视道德建构和道德修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

他所强调的尚“中”、贵“诚”、重“公”的道德价值取向,所倡导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方法,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在其后也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不仅在道德理论建设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宋明理学史上也享有开山之祖的独特地位。

即使是到了今天, 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探讨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综合北宋时期的政教特点和周敦颐授业为官的经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详细地分析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宇宙论、人性论和贯通天道与人道的“诚”学思想。

第三部分分别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揭示周敦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

第四部分论述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如教育目标多层次化、强调榜样示范作用、尊师重道等等。

关键词:周敦颐,道德教育II ABSTRACT Attention to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Millennium inherited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profound, although the clean up after storms washed thousands of years, still shines with bright light of wisdom. Currently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ancients’ moral reasonabl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study the moral educationand its value today, in line with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ral education system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the founder of Song and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Zhou attached greatimportance to moral construc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formed a complete and systemic ethics system. He emphasized the "moderation", "sincerity" and "justic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advocated some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methods such as "quiet anger and control one's passion", "change one's evil ways and reform" ,these thinking not only had extensive attention at that time, and also produced a extremely profound influence later; Not only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moral theory construction, but also have the unique status of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history of the fathers . Even today, they still have not ignored reality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sections of the study Zhou Moral Education.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Zhou background, integrated features and ag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fficial Zhou Tuition discusses two aspects of the experi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Zhou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cosmology, human nature, and through Heaven and humanity's "sincerity." III Part III, respectively,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ont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explore the aspects to reveal the moral Zhoueducational concepts.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such as multi-level of educational goals, respecting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and so on. KEY WORDS: Zhou Dunyi; moral education绪言(一)选题缘由重视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千年因袭的优良传统。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人,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更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

周敦颐在世仅57年,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248字,但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夫之曾称赞道:“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

”周敦颐的思想包括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养心亭说》及《爱莲说》等著作当中。

究其一生,周敦颐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周敦颐思想的历史地位(一)创理学一脉。

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

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

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以承接韩愈的“道统说”为引,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革新活动。

周敦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善微言,绝之久矣。

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这说明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学说的人,他打破了“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放光明。

周敦颐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张栻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

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伟大贡献。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提供了核心和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鼻祖。

(二)开湖湘新风。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的文化基础。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周敦颐作为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建构,是对中国以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可贵之处是“独立”;完善过程是“修养”;终极状态是“和谐”。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塑造理性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公无私、诚实守信、人格独立、修身养性、身心和谐,无不与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相对应。

标签:周敦颐;理想人格;当代启示人格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既具有感觉、意志和情感等机能的全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人格被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深入探究。

在当代,人格在心理学上即指个性。

个性是“在某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1]。

理想人格是特定时期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体现,表达了社会存在与发展对人的要求。

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又名廉溪先生,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他所开创的理学,起“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作用。

为学,他知识渊博,独树一帜;为官,他胸怀洒落,清正廉洁[2]。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又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

分析周敦颐的人格思想,对于当代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人生的意义何在?人怎样成为一个完人?如何处理义利关系?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任何社会阶级或集团,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作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的周敦颐通过他的著作与为官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想人格思想: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难能可贵是“独立”;完善途径是“修养”;完美状态是“和谐”。

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当代价值

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当代价值

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当代价值
曾长秋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7(0)4
【摘要】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创立了理学的思想体系.他非常重视对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如他提倡的尚中贵和、博爱大众、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严于自律、人格独立等精神,不乏优秀成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现代道德伦理价值,值得我们吸收.【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曾长秋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院,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周敦颐爱廉思想的当代价值
2.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反思
3.周敦颐的"君子人格"与"君子之政"及其当代价值
4.周敦颐的德业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5.周敦颐“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当代价值

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当代价值

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当代价值作者:曾长秋来源:《船山学刊》2017年第04期摘要: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创立了理学的思想体系。

他非常重视对道德伦理问题的研究,如他提倡的尚中贵和、博爱大众、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严于自律、人格独立等精神,不乏优秀成分。

它们所体现出来的现代道德伦理价值,值得我们吸收。

关键词:周敦颐;道德精神;当代价值周敦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合流儒、道、释而成一家,开宋明理学之先河。

其传世著作少而精,200多字的《太极图说》、100多字的《爱莲说》和不满3000字的《通书》(又名《易通》),博大精深,对后世800余年的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道德精神亦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周敦颐其人及主要论著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今湖南道县人。

因他的家门口有一条濂溪经过,人称濂溪先生,其学派也被称为“濂学”。

他当过30多年的地方官,始终未显达。

可贵的是,他一生潜心学问,苦读经书,钻研并领悟《周易》,把《中庸》的“诚”、《易传》的“太极”、《老子》的“无极”,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一体,并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以及封建社会的人伦道德,作了系统的阐释。

其中不乏有特色的见解,因而遂成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周敦颐的学识,有儒家的本源和道家的背景,对易学下过很深的功夫;也有释学的渊源,如《爱莲说》就透露出佛教思想的光芒。

他的人品,可从苏东坡的诗中得到佐证:“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黄庭坚则称赞他:“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太极图说》《易通》《爱莲说》《拙赋》等。

文章皆短,数量不多,却对后辈理学家有很大影响。

如朱熹在《伊洛渊源录》和《近思录》中,就把周子(敦颐)列为榜首。

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奠基人,最大贡献就在于写《太极图说》,为儒学创建了一个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论体系。

《太极图说》包括“图”和“说”两部分,“图”指太极图,“说”指图之后的文字解说。

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

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

作者: 周欣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永州425100
出版物刊名: 船山学刊
页码: 72-7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周敦颐;官德;“志伊尹之志”;诚心端身;爱民务实
摘要:周敦颐将“为官重德”视为官德的基本原则,提出官员不仅要“诚心端身”,消解内心的不妄之念,而且要以“仁爱之心”,做到“爱民务实”,把为人谋利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志伊尹之志”。

“致公无私”,以谋私利、谋官位为耻;勤政廉洁,不受外界诱惑,对行贿、腐败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

这些思想为现代官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

他是宋代仁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推动者。

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了“以道德修身,以德治国”的理念,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宋代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影响了今天的中国教育。

周敦颐认为,道德教育是以道德为核心,追求身心健康的教育。

他认为,人们必须学会自律、节制和知行合
一,以克服欲望、培养道德品质,以求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应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另外,周敦颐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自然为基础,让学生熟悉自然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

他认为,学生应该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此外,周敦颐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从实践中研究,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周敦颐的道德教育思想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广泛认可,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道家和其他古代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
今天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敦颐的德业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周敦颐的德业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志 向伊 尹 ” 的 为政 动 机
心之所 向、 意之所往之谓志。 志乃古人治学为人 、 从业理事等行为之发端 , 意向之究竟 , 善恶所由分 ,
亦畏 口 当下所谓行 为动机。 周敦颐从政志向如何? 他在《 通书 ・ 志学》 中明示心迹 : “ 志伊尹之所 志 , 学颜子之 所学 。 ” l l 表明 自己以伊尹之 志为志 , _ 以颜渊之学 为学 。 颜渊乃夫子高足 , 以安贫乐道著称 ; 伊 尹乃一代
周敦颐结合自己为官执事的政治生活将生命之道与执事之德融通为一凝炼为以德立业以业显德的德业伦理精神这种生命伦理精神并非一般的职业道德规范因为论及职业往往是挣钱谋生的代名词周敦颐将其入仕做官视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道义使命具有至高无上的人生价值绝非为稻粱谋更勿论与民争利的政治砝码在他的人生价值观中如通书师友下所言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1148明确将道德仁义具现于个体当下生命之身并以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凸显人身难能可贵之价值所在
不仅以道学宗主名扬寰宇 , 而且经年累月仕宦 , 从业政绩显赫—— 睛 】 张伯行赞日 : “ 故 当其 出, 则政事精
绝, 宦业过人 ; 当其处 , 则胸怀洒落 , 如光风霁月。 ” [ 1 1 , 笛 就是说周子人世为官 , 行政能力过人 , 执事业绩不 凡; 居家为民 , 胸次坦荡磊落 , 人品若清风明月 。 可谓出处 皆得其宜 。 学界对周敦颐之道学理路研究颇丰 , 但对其 “ 精绝 ” 之“ 政事 ” 、 “ 过人” 之“ 宦业” 涉猎不多 , 本文希冀于此 做些探究 , 并着重诠释其为政之道 , 研 习其德业精神。 笔者认为 , 这一德业精神是贯穿周子立身处世 、 为官执事 的生命主线 , 探析这种精神不仅 是对古代贤俊的历史追忆 , 更可为当下的道德治理与官德建设 以资明鉴。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育 目标 , 先 觉 觉 后 觉 , 以“ 暗者 求 于 明” 为道 德 教 育 原 则 , 建 了“ 畿慎 动” “ 构 研 、 迁善 改过 ” 的教 学 方 法 。这 些 思 想 为 现 代 道 德 教 育 提供 了可 资借 鉴 的 丰 富 资 源 。
[ 关键 词] 周敦颐; 道德教育; 迁善改过 [ 中图分类 号] B4. [文献标 志码 ] A 242
e i a d “e r n h o d e sa o r cig t efu t” vl n ” lanig t eg o n s ndc re tn h a ls .Th s d a r vd h e o re v i bl o d r r le u ain e eie sp o iet er s u c sa al efrmo e nmo a d c to . a Ke y wor s:Z uDun i d ho y ;morle c t n;lani h o d e sa o rcig t efuls a du ai o e r ngt eg o n s ndc r etn h a t
第 4 卷
第 3 期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RN FC N RA O THUN V R IYOFF R S R OU AlO E T LS U I E ST O E T Y&T C O O Y(oi cne) E HN L G Sc 1 i cs aS e
诸 己 , 可 实 现 其 善 良人 性 的 道 德 潜 能 …一 “ 皆 可 即 人
以 为 尧 舜 ” 。
汉儒 董 仲舒 把 人 性 比于 禾 , 比于 米 。提 出“ 善 米 出 禾 中 , 禾 未 可 全 为 米 也 。 善 出 于 性 中 , 性 未 可 而 而 全 善 也 。善 与 米 , 之 所 继 天 而 成 于 外 , 在 天 所 为 人 非 之 内 也 。 天 之 所 为 , 所 至 而 止 。 《 秋 繁 露 ・深 察 有 ”春 名 号 》 出 于 禾 , 禾 不 可 能 全 是 米 ; 出 于 性 , 性 米 而 善 而

论周敦颐廉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周敦颐廉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周敦颐廉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代宗师周敦颐开辟了理学思想的源流成为世人尊奉的理学开山祖师,因其洁身自好、清净自守的行政作风广受赞誉。

他一生为官为学重正气、讲官德,形成了“以德生廉”“以诚养廉”“以仁促廉”“以法保廉”“以俭助廉”等博大而深远的廉洁思想体系。

挖掘和发扬周敦颐的廉洁思想,对于当前抓好制度规范和思想道德提升这两把反腐倡廉利刃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标签:周敦颐;廉洁思想;现代价值1.以德生廉“德”在甲骨文中表示行为要正且目不斜视,后来金文中给目的下面加了“心”字底,意味着不仅目要正,且心要正,这才配得上为德。

《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

”《说文解字》析“德”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

”由此可见,“德”一直与美好心灵和正直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敦颐廉洁思想正是在“德”中孕育而成。

周敦颐注入儒学以新的元素,提出了以德为福的道德思想,把幸福与道德连在一起,唤醒了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新思考。

他提出了“德”“得”合一思想,指出有德才能得天下,告诫君王应该“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他坚信武王灭殷获万民人心是因其主观因素——“德”的作用。

周敦颐进一步指出福祸与德行是相依相存的,“德”是因,“得”为果,“福德果报”,认为无德便无福。

那么何为幸福?如何在廉洁中感受和享受幸福呢?周敦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提出了德福统一的思想。

他告诫人们:人生不应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中,富贵并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不能给人带来最大和持久的快乐。

周子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中以颜回为例:“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在这里,周敦颐将道德提到天地间最尊贵的地位,将人们的幸福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通书·志第十》中大力赞赏商朝著名贤相伊尹,周子说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研学周敦颐的总结思想

研学周敦颐的总结思想

研学周敦颐的总结思想周敦颐是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担任过宰相的职位,对当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思想体系包括了三个方面,即道德政治思想、历史哲学思想和人性教育思想。

下面将对他的思想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首先是周敦颐的道德政治思想。

在道德方面,周敦颐主张人应该恪守德行,追求仁爱和道义的高尚品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道德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外界的法律和规则所强加的束缚。

他主张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善,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政治方面,周敦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强调国家政治要以仁政为核心,以民为本,为人民谋福祉。

他批判了以权谋私的政治行为,认为政治应该是一种高尚的事业,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他还提出了贤人统治的理念,认为只有德者才能成为国家的领导者,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其次是周敦颐的历史哲学思想。

他主张以古为鉴,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

他认为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是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和反思,才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抉择。

他强调历史是一部哲学的教科书,它可以启迪智慧,指导人们的行为。

周敦颐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历史是“承天立地之作”,承载了天地万物的演化和变化。

他主张通过观察历史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历史学和人文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周敦颐的人性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才能和潜力。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

他提出了“教授以事而不授以法”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才干。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总的来说,周敦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道德政治思想、历史哲学思想和人性教育思想。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将儒家的仁义道德与历史哲学和人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早年曾任洪州分宁县主薄及几任县令,后任南安军司里参军,晚年任广东转运判官、广东提刑、知南康军。

虽然官职不大,但他所到之处皆有实绩。

清代张伯行叹道:“故当其出,则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当其处,则胸怀洒落,故光风霁月。

”“出”谓为官处理政事精明强干,业绩惊人;“处”则言其平时为人心怀坦荡,操守慎严,人品极高。

事实上,周敦颐不仅为官处理政事的政绩卓越,而且官德思想在他的著作、诗文等中也有所阐述:“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通书·师友上》)“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通书·师友下》)周敦颐秉承儒家入世的精神,认为最受崇敬的东西不是官职,而是道德,官员只有身体力行道德才能显示出自身的尊贵,“德”体现在官员身上就是“诚心端身”。

一、诚心端身源自《中庸》的“诚”是周敦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明初学者薛瑄说:“《通书》一‘诚’字括尽。

”黄宗羲谓:“周子之学,以诚为本。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诚”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源泉。

“圣,诚而已矣。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通书·诚下》)“诚者,圣人之本。

”(《通书·诚上》)圣人之为圣人,就在于圣人达到了“诚”的境界。

一方面,周敦颐以“无妄”释“诚”,将天道之“诚”落实于性命层面。

“身端,心诚之谓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无妄”原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意为合于天道,无违天命。

周敦颐将“无妄”和“诚”结合起来,以“无妄”规定“诚”,并对“无妄”作了进一步诠释,人心之未发,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一旦心动而不善就会造成内心的紊乱,这就是“妄”。

如果将造成心理失衡、虚假无据的“妄”复归原处,就是“无妄”。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周易·序卦》)无妄则回归了人心纯粹的本然状态,就是复归纯粹至善的境界,从而达到了“诚”。

另一方面,把“诚”的道德本性归结为“无欲”,认为“无欲”是“成圣”的必要前提。

“‘圣可学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请闻焉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圣学》)“一为要”是指一种没有欲望、心灵净化的精神状态。

因而,“一”的关键在“无欲”,做到“无欲”才能做到圣贤。

这也是周敦颐对《孟子》寡欲说的发展。

《养心亭说》明确指出:“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2011年第1期(复总第79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No.1,2011(rest.tot No.79)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收稿日期:2010-10-0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周敦颐官德思想与现代践行研究》(10C0726)作者简介:周欣(1985-),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永州425100)摘要:周敦颐将“为官重德”视为官德的基本原则,提出官员不仅要“诚心端身”,消解内心的不妄之念,而且要以“仁爱之心”,做到“爱民务实”,把为人谋利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志伊尹之志”,“致公无私”,以谋私利、谋官位为耻;勤政廉洁,不受外界诱惑,对行贿、腐败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

这些思想为现代官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周敦颐;官德;“志伊尹之志”;诚心端身;爱民务实中图分类号:B2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1-0072-03周欣72--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

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养心之道就是寡欲以至于无欲,最终达到圣人境界。

这说明,周敦颐所说的“无欲”仍是以《孟子》思想体系中的良知良能为逻辑前提,依靠自身修养以成就圣贤人格的理论主张。

如果说,“诚心”是“内得于己”的德性修养,那么“纯心”的目的则是“外得于人”的自我实现,其道德理想设计的基本指向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解决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所谓“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通书·治》)为什么只有“心纯”才能贤才辅呢?为何贤才辅是天下治的条件呢?朱熹说得很好:“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之也。

”人君之心纯而不杂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条件。

也就是说,若官员以“诚”取信于人,就能得到臣的纯心辅佐,也就不需要人人提耳而教。

那么,纯心包括哪些内容呢?周敦颐从三个方面作了规定:“从心术言,仁义礼智皆备;从方法言,动静处置得宜;从仪容言,言貌视听不逾规范。

”[1]这三个方面正是我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本点,但是周敦颐突出了关键性的一点:纯其心,无疑是对儒家思想的改进。

二、爱民务实周敦颐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周辅成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贺州桂岭县令。

父亲去世后,得到在京为官的龙图阁学士的舅父郑珦推荐入仕。

他博学力文,自然领会到了民本思想对为官的重要性。

他认为:“得其位,施其泽,及生民者代有之。

”如果谋其政,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又怎么能收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呢?“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通书·顺化》)这段文字讲述从天道到人事的生成化育过程:其一,以仁义为内在的资质,生成化育的结果是在“不见其迹,莫知其然”的神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其二,人所做的只能是顺应神化,培养内在的德性,以仁、义道德治国,感化百姓,安定百姓。

其三,尽管有些事并不能做好,但只要官员去努力,就会影响其他人。

所谓“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通书·陋》)“实胜,善也;名胜,耻也。

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

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

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通书·务实》)“实”即务实,“名”指虚名。

《释文》:“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民且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

”为官之道在于道德培养和切实践行,只有戒浮、戒躁,重实际、务实事,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爱民务实”的精髓又在于“拙“:“人谓予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者。

”予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

呜呼!天下拙,刑政彻。

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拙赋》)《拙赋》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在湖南永州所作。

由于虔州失火,周敦颐对移永州。

从虔州到永州,虽然职位没有变化,然而永州属南蛮之地,实则已经贬官,此时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永州,柳宗元曾写了一篇“乞巧”为题,以自己的愚拙与巧夫、贵者进行比较的《乞巧文》。

同样是在永州,周敦颐提出“拙”是为官的标准:“巧者好张扬夸大,言多文饰;拙者注重实际,不在言词。

巧者因为时刻要突出自己和表现自己,挖空心思,所以身心劳苦;拙者因无私心,没有额外负担,所以轻松安逸。

巧者一切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不顾天理人情,所以常做坏事;拙者不因私害公,所以常做好事。

巧者处处为己,机关算尽,往往灾祸及身;拙者不求多得,奉公守法,身家康泰。

”[2]如果为官者皆“拙”,社会也就真正和谐了。

实际上,“爱民务实”的价值选择仍未脱离传统德治模式中的君主施恩于民的思路,但是要求为者官仁慈爱民,还利于民的处事方式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

尽管在封建社会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伦理选择方针,但只有民为“主”,官才会为“仆”;只有以民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将“执政为民”等理念落到实处。

三、致公无私如果“爱民务实”是官德的价值支柱,那么“致公无私”则是民德的具体凸显,因为“为民之心”集中体现为“为公之心”,其基本内涵就是“志伊尹之志”———致力于治理国家、增进百姓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

众所周知,传统政治伦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情主义,往往是以“私情”而非“公情”为人伦关系的起点,以己为中心而依此推出社会结构。

《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亦以亲疏为先后。

《孟子·73--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的准则。

周敦颐在官德思想中一方面继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论,另一方面凸出“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

端本,诚心而已矣。

则必善。

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钱穆先生对此解释说:“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亦已难易亲疏为先后,尧让天下于舜,实不难。

能不传其子丹未则难。

舜让天下于禹,亦不难。

而不传其子商均则难。

父子之亲,而不能传其位,斯诚难矣。

然尚有难者。

尧能识舜之贤,舜能识禹之贤,共事难而犹易。

尧舜不能教其子亦为贤,斯则实难。

孔子能教颜渊成亚圣,然不能教其子伯鱼亦为亚圣,此非难乎。

以父子之亲而不能教,夫妇尤然。

故濂溪谓家难而天下易。

惟其亲,故见难。

濂溪此言,诚足以为千古之名言矣。

”[3]家人亲而义难胜情,天下疏而公难制私。

亲疏则是治理天下困难的原因,这也是历代王朝兴衰的症结所在。

因此,为官者要向内心德性上求陶冶修养,反求诸己,消解内心不善之念,克制自身与道德相违背的一切私念和私欲:“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通书·公》)在他看来,“公”是天德在圣人身上的表现,天生万物,地成万物,可谓公而无私。

同时,又把“公”分为“于己之公”与“于人之公”:“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能公于人也。

”(《通书·公明》)事实上,“公于己者公于人”是对董仲舒“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的发挥,也是对官德中“治下不治上,正人不正己”的颠覆。

四、勤政廉洁周敦颐官职并不显赫,但他勤政廉洁,故而成为儒家学者从政的典范。

他在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中以莲花寓意人生,名为写莲,实则写君子和写自己的人格、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