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ppt

合集下载

周敦颐

周敦颐

《通书》的圣学
• • • • •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一“诚者,圣人之本”, 二“思者,圣功之本”, 三“中者,圣人之事”, 四“无欲,圣学之要”,
• 这一切都可以以“诚”来贯穿,所以说 “诚”是《通书》的核心观点。在周敦颐 看来,“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通书· 诚下第二》)。
• 1031年,15岁。父亲去世。舅氏龙图阁学士郑向 接其母子入京。龙图公知先生远器,爱之如子。 • 1036年,20岁。始冠,行谊早闻于时。龙图公以 叙例应荫子,乃奏补先生,试将作监主簿(从九品,管理祭 祀用品)。娶陆氏,职方郎中参之女。不久,舅舅便 病逝于杭州知府任上,葬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 江)。 • 1037年,21岁,母亲去世,葬润州丹徒县。居润 守丧,读书鹤林寺。时范文正公、胡文恭公诸名 士与之游。独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怀刺渴先生, 足三及门而不得见。荆公患曰:“吾独不可求之六 经乎?”
人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多欲,虽有存焉者亦寡矣。 予讲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则诚立明通。诚 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 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张子宗范有行有文,背山面水,山之 麓构亭甚清净。余偶坐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对颐求说, 故书以记之。
• 1046年,30岁,程珦知虔州兴国县,兼辅 南安军事,二人因以相识。程珦视敦颐之 气貌,即觉非同寻常,“与语,果知道者, 因与为友”。 并令二子颢、颐师事之,时 大程年15,小程年14。《明道传》云:“自十 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 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 1050年,34岁,改郴州桂阳令。 • 1054年,38岁。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 县。 • 1056年,40岁。迁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 (今四川合川县)判官。

爱莲说-周敦颐-图文赏析

爱莲说-周敦颐-图文赏析
周 敦 颐 ·

爱 莲 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Βιβλιοθήκη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予 谓 菊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牡 丹
/article/7446 /article/7447 /article/7445 /nvx/2070.html /nx/1953.html /qsn/1733.html /xsqy/xsqy4765.html
莲 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简介: 周敦颐 宋代道洲(现在 湖南省道县)人,字 茂叔,哲学家,因 他世居道县濂溪, 后居庐山莲花峰前, 峰下有溪,也命名 为濂溪,学者就称 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 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 理。《爱莲说》说爱好莲花, 就是说问题。

第二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太极”说

第二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太极”说

三、立诚 主静的伦理思想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发挥了《中 庸》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有一种 超然的本性,叫做“诚”,这个诚是 绝对致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他 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 资始。乾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诚斯立焉,纯粹致善者也”。这 是说“诚是圣人的根本”。
为了达到“诚”的道德境界,周敦颐 继承了古代儒家“中庸”,道家“清 静”和佛教“寂静”的禁欲主义说教, 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封建道德的 修养方法。
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到极 点则静,静便生阴,静到极点又动起来, 一动一静,互为根本,便分化出阴阳二 气。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水、 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按顺序发生 作用,便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这样,阴 阳五行等精细材料,巧妙而神奇地结合 起来,便构成了万物,具有阳性的成为 男性,具有阴性的成为女性,阴阳二气 交互作用,生成万物,万物又生生不己, 于是变化也就无穷无尽,宇宙的生成公 式便可概括为“无 论
周敦颐的唯心主 义本体论的代表 作是其《太极图 说》,此书有图 有说,为论述宇 宙本体生成万物 的变化过程的图 式。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 “无极而为太极”。“无极”指无形 无象的最高实体,是世界的本源。 “太极”指混浊未分的状态。“无极” 是比“太极”更高一层次的概念。
第二节 周敦颐 的唯心主义的“太极”说
一、周敦颐的生平及其著作
周敦颐,方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今湖 南道县),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 1017年)死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 终年57岁。他曾建书堂于庐山麓,堂前有 溪,仿其乡里濂溪之名,命名濂溪书堂。 晚年定居于此,后人又称为濂溪先生,其 学为濂学。
周敦颐的一生,未做什么大官,著作也不 甚多,现存的主要有《太极图说》,仅250 余字;《通书》四十篇,合计不到三千字。 其著作虽字数不多,但影响甚大,被说成 是“得圣贤不传之学”,是上接《论语》、 《孟子》,凌驾汉唐诸儒学说。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 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创始人或奠基人。

爱莲说周敦颐

爱莲说周敦颐

直:挺立的样子。
该)。宜:当。众:众多。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 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 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 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 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 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周敦颐
周敦颐
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 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 《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 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 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 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 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 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 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自:自从。
亵玩:玩弄。
独:只,仅仅。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爱莲说》—优质课ppt课件

《爱莲说》—优质课ppt课件

读懂意思
结合课下注释,自讲意思
甚:很; 观:观赏; 谓:认为; 者:……的人; 闻:听说
参考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 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读准字音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学们,唐朝的刘禹锡借陋室言君子之志,那 么宋朝的周敦颐会借莲花言什么志呢?让我一 起走进《爱莲说》……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 周敦颐
学习目标
1.积累雅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品析名句,感受莲花形象。 3.把握主旨,理解托物言志的要点。 4.感受作者的情操美,培养君子人格。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作品,疏通文意, 背诵全文, 感受莲花形象。
了解背景
周敦颐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 得到人民的赞赏,他在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曾于 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 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 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 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挥笔 写下《爱莲说》。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 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 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誉为 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 安的风气。暮春时节,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 求富贵的世风。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 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随堂练习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 排比、比喻
“莲之爱,同予者……宜乎众矣。” 反衬
“同予者何人?”
反问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惋惜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鄙视 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赞美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指唐朝
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 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爱莲说》 ppt课件

《爱莲说》 ppt课件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 只要后 者再向 前几步 。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 开始的 。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 不是一 飞就到 的,而 是他们 在同伴 誉就很 难挽回 。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 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 都像演 员一样 ,为了 合乎剧 情而认 真地表 演着。 61、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 什么环 境下都 能够生 存下去 的人。5、心情 就像衣 服,脏 了就拿 去洗洗 ,晒晒 ,阳光 自然就 会蔓延 开来。 阳光那 么好, 何必自 寻烦恼 ,过好 每一个 当下, 一万个 美丽的 未来抵 不过一 个温暖 的现在 。
62、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 。原来 爱的太 深,心 有坠落 的感觉 。 63、命运不是一个机遇的问题,而是 一个选 择问题 ;它不 是我们 要等待 的东西 ,而是 我们要 实现的 东西。
64、每一个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 倍的赏 赐。 65、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爱莲说
ūí • 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
义哲学家。字茂叔,湖 南道州人。晚年在庐山 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 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 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 大影响。谥号“元公”,著《周敦颐 集》
“说”:
古代的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 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 说文。
我认 为,菊是 花中的隐 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 子。
ī叹词
宾语前置标志
噫!菊之爱,
ǎ少
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应当
唉,对于菊花的喜 爱,陶渊明以后就 很少听到了。对于 莲花的喜爱,像我 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呢?对于牡丹的喜 爱,当然人很多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爱莲说 〔宋〕周敦颐
2.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
[答案]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二)吴中的梅花,玄墓和光复两座山的最出名;刚进入春天游人便会聚集在一起,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山的梅花并不比玄墓山和光复山的逊色,但是在偏僻荒远的太湖之中,游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我近年来常常舍弃玄墓山和光复山,而到洞庭山(赏梅花)。
2.[“思考探究”第三题]《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案] “出淤泥而不染”,即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即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夸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即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即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被环境影响,保持清白、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值得每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①蕃(fán):多。
②独:只。
③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④染:沾染(污秽)。

宋周敦颐

宋周敦颐

问: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 出淤泥而不染 孤芳自享。 孤芳自享。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作业
•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 之 : ① “ 水陆草木之花 ” ; ② “ 予独爱莲之 出泥而不染” 出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 ①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② “ 三人 必有我师焉” 行,必有我师焉”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鲜 : ① “ 陶后鲜有闻 ” ; ② “ 芳草鲜美 , 落 英缤纷” 英缤纷” 中通外直” 度不中而轻发” 中:①“中通外直” ②“度不中而轻发” 学而不思则罔” 而 : ① “ 学而不思则罔 ” ; ② “ 出淤泥而不 染” • 2背诵课文
菊: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 有 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 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 莲: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 何 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 牡丹: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 乎 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 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谢谢! 谢谢!
关于体裁“说”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 直 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 接说明事物 论述道理 借人 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借事 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我们曾经学过的“说”: 韩愈的《

理学大师周敦颐

理学大师周敦颐

評價(續)
有一位老者初時跟程伊川同學,總 不領悟,便扶杖去訪濂溪。濂溪說: 「我老了,須把道理講清楚。」便 留他對床夜話。過了三天,此人忽 覺恍有所得,自言如頓見天的廣大。 再去洛陽看伊川時,伊川刮目相看, 問道:「你莫不是從周茂叔那裡來 嗎?」
伍、周敦頤Vs理學
中華思想史發展過程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 (百家爭鳴,而其中又以儒、 道、墨、法四家對後世影嚮最大。 ) 漢武帝時,武帝罷絕百家,獨尊儒術 魏晉時期由於政局混亂,人民生活流離, 於是都紛紛趨向道家學說(玄學:儒、釋 道)唐代,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得 到並行發展。 宋朝學者在研究儒家經 典時,亦受到三家融洽的影嚮,於是出現 了宋明時的理學。 清代就以考據學為 主,提倡經世致用之說。
世人盛愛牡丹:
牡丹花非常艷麗,給人雍容華貴的感 覺,世人視為「富貴」的象徵。 (群芳譜)曰:「唐宋時,洛陽之花 為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陽花。」 白居易(買花)詩:「帝城春欲暮, 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 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君子:
明朝神宗萬歷年間,黃鳳池輯錄了 《梅竹蘭菊四譜》,陳儒題稱為「四 君」,以這四種植物來標榜君子的清 高品德 梅:花瓣雪白帶紅,深淺有致,在嚴 寒之下仍能盛開,突顯其堅貞耐寒, 不為艱難的性格。所謂「不經一番寒 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即「生於 憂患」之意。 蘭:古人認為空谷幽蘭如君子的德性。 蘭花姿態嫻雅,色彩淡素,幽香清遠, 具觀賞價值。
何謂理學 ? 1.東漢以來,學者治經專重訓詁、考據, 希望有補秦火焚書後之殘篇斷簡。 2.宋代,學者已厭煩鑽研此道,宋儒解 釋儒家經典,著重在闡揚義理,故有 「理學」之稱。
理學開山祖
1.北宋真、仁二朝皇帝統治期間,出現 了一批承接韓愈“道統說”的學者。 他們在學風上不重訓詁而重義理,而 是借用儒家經典來發動建造自己的精 神革命。而周敦頤堪稱首位起來闡發 心性義理之學的人。 2.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頤、程顥對他哲 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 揚。南宋時許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 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 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 之間矣”。

周敦颐《爱莲说》课件

周敦颐《爱莲说》课件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作者以花喻人,引出自己独爱莲花。
结尾议论
作者感叹真正爱莲的人很少,而爱富 贵的人却很多,进一步强调了文章的 主旨。
主体部分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 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庸劣世态的 憎恶。其中,以菊和牡丹作为衬托, 突出了莲花的君子品格。
03
莲的象征意义
莲的文化内涵
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
周敦颐提出"太极"概念,认为太 极是宇宙生成的本原,是阴阳二 气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太极动 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交
感化生万物。
强调"中正仁义"
周敦颐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中 正仁义"等儒家思想。他认为人 应该追求中正之道,秉持仁义之 心,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爱莲说》的思想内涵
01
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
像莲花一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执着。
对现代人的启示
坚守道德底线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和《爱莲说》中的君子形象,启示现代人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要坚守 道德底线,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
追求精神独立
莲花在污浊环境中依然保持清白和高洁的品质,激励着现代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精 神上的独立和自主。
艺术表现力
周敦颐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莲花的 形象,并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突 出了莲花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其卓 越的艺术表现力。
05
思想内涵与启示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以"诚"为核心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以"诚"为核心 ,强调真诚、诚实、诚信等品质 的重要性。他认为"诚"是天地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不 攀 附 权 贵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陶渊明为何爱菊? 世人为何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丹?
隐 逸 者
君 子
富 贵 者
托物
言志 赞美
惋惜
陶渊明爱菊(鲜) 隐逸者

(正衬)
十分
花 喻
世人爱牡丹(众)
富贵者 鄙视

(反衬)
予独爱莲 (无) 君子
情有 独钟
(突出)
主题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 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 的意义,表明作者不慕荣利、洁身 自好的生活态度,否定了趋炎附势、 追名逐利的行为。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
之甚花蕃。多,晋可爱陶渊者
值 得
明独爱菊。自 李唐唐来代,世人盛
爱牡丹。 多
水上、地上 各种草木的花, 值得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 独爱菊。自唐朝 以来,世上的人 们多很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沾染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
淤泥而不染,濯 里长出来却不受污
清涟而不妖, 洗涤 中通外直,美不丽而不
染,在清水里洗涤 却不显得妖艳;茎 梗中间贯通,不长
长蔓清枝蔓不,长枝亭枝,节亭香净远植庄益到,重远更处加枝播挺,蔓洁枝净越发节 地; 站清香香 在;气 那笔远 里
可树远立观而不可 地,只能在远处观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当然很多了。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莲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 (美名远播)
风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清高)

托物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
亵玩焉。
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它。
亲近而不庄重
认为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 菊,是 花中的 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 富贵者;莲, 是花中的君子。
品德高尚 的人
Yī叹词
噫!菊之爱, Xiǎn少,难得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应当
宜乎众矣。
周 敦 颐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 县)人,字茂叔,谥号元 公. 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的开山鼻祖,文学家、著 名的哲学家。
说 “

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 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与现 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 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