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简介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因终生未离开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简介无非是两个方面——思想和作品。
周敦颐是儒家思想先行者,著名的理学家,生于1017年天禧元年,北宋道州人士。
周敦颐从小勤奋好学,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懂,并研究其本质,这对于以后周敦颐成为理学家成为了很大的助力,他8岁时就才华过人,聪明伶俐,仁义有孝心,深得龙图阁学士郑向喜爱。
庆历六年,大理寺臣程响也夸他绝非寻常人,并于周敦颐结交为友。
周敦颐一生研究理学,并作品繁多。
儿时的周敦颐很喜欢白莲,就此有了以后的《爱莲说》,词中表露了周敦颐不喜名利,像白莲一般洁身自爱的节操。
周敦颐的理学作品《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被后人编成了《周子全书》。
《周元公集》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以平静为主,事实上周敦颐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平静为主,这也符合了理学的本质文笔。
《太极图说》是为《太极图》写的说明,讲的是:太极是宇宙的根源,阴阳之气,五行构成人和万物,该作品对于后人的影响很大。
《通书》源自于易经。
古代人看风水,算卦的人也不少,周敦颐把儒家的思想和易经的心得合在了一起,编成了本书。
周敦颐出过很多论断,把儒学推进了另一个境界。
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为后世人所不断推敲。
总体来说,周敦颐为理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实是把道学,儒学,佛学等思想汇聚在了一体。
从周敦颐的简介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思想上超时代的人。
周敦颐的故事公元1021年,周敦颐时年4岁,重阳节时,父亲周辅成和几位好友饮酒聊天,看着远处怡人的风景,心情十分畅快。
村前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周辅成和他朋友的兴趣。
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想出别致的名字,大家抓耳挠腮没有头绪。
此时,正在一旁玩耍的周敦颐沉思了一会,脱口而出说,东边的土墩叫木星,南边的土墩叫火星,西边的土墩叫水星,北边的土墩叫金星,中间的土墩叫木星。
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
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周敦颐是理学思想的开启者。
关于周敦颐的简介有哪些?他有哪些代表作品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周敦颐的个人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
周敦颐(1017~1073年)宋代思想家、理学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在郑的抚育下成长。
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
爱莲说周敦颐
直:挺立的样子。
该)。宜:当。众:众多。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 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 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 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 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 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周敦颐
周敦颐
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 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 《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 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 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 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 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 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 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自:自从。
亵玩:玩弄。
独:只,仅仅。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咏荷诗歌之爱莲说翻译赏析【宋】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 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 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啊!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 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 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正可与这篇小 品参 照阅读,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饱含激情,由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 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言下虽流露出一种孤 掌难鸣的哀怨,但一语暗讽,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给读者留下联翩的浮想。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全文仅一百 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 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 手 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备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对寄“隐逸者”、“富贵者”、 “君 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 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 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周敦颐通书原文译文
周敦颐通书原文译文【实用版】目录1.周敦颐及其《通书》简介2.《通书》原文及译文概述3.《通书》原文及译文的详细内容4.《通书》的价值和影响正文周敦颐(1017-1073),字伯温,南宋初年著名哲学家,被尊奉为“濂溪先生”。
他是儒家“濂学”派的创立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敦颐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其中《通书》是他晚年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很高哲学价值的论文集。
《通书》原文共四十篇,内容涉及宇宙观、人性论、道德观等多个方面。
在《通书》中,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太极而生,太极则是无极的化身。
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书》原文及译文的详细内容如下:(1)原文:“天道无极,而太极生两仪。
”译文:天道是无穷无尽的,而太极是天道的体现,由太极产生了阴阳两仪。
(2)原文:“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译文:阴阳两仪相互作用,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分别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形成了八卦。
(3)原文:“天地设位,造化育物。
”译文:天地各自有其定位,共同孕育万物,推动万物生长。
(4)原文:“人禀天地之性,其至善者,得其性之正。
”译文:人性来源于天地,人性的本质是善,至善者是得到天地之性的纯正之人。
《通书》的价值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宇宙观方面,《通书》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德观方面,《通书》强调人性本善,提倡道德修养,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术影响方面,《通书》的学术观点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很多研究方向,如太极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等。
总之,《通书》是周敦颐晚年的著作,内容涉及宇宙观、人性论、道德观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敦颐的简介
周敦颐的简介周敦颐(256年-194年),字梁恪,号敦威、先諭,沛郡薛人(今河北唐县),属楚国。
汉著名思想家,劝学家,由郑玄改其名敦颐。
一、仕途1、建兴初年两汉初期,继任大夫。
官至谏议大夫。
受汉朝尊称先諭,排行第一,对汉朝政治和社会有过不小的影响。
2、哀帝时期元帝即位后,周敦颐官至司空,是汉朝最尊贵的职位。
并曾多次出行进谒元帝。
3、景帝时期景帝即位后,周敦颐年老体衰,病重,官改为博士,准许可以休息。
4、定王后期定王时期,周敦颐因病去世。
是西汉的经学大师。
二、思想1、孟子的影响周敦颐多得孟子的影响,他认为政治应当体现内外之理,以保证变革有序,实行改革时要有耐心,不可急功近利。
2、坚持正明原则遵循正明原则,把尊帝之敬当为最高权利,周敦颐称呼mp3汉朝皇帝为“先生”,表示最崇敬的态度。
3、尊重人性周敦颐强调,不应该做不利于民众的事,尊重人性,不能苛求。
而要注重维持民众的利益,做好民众的容莱。
4、强调包容他主张政府准容的态度。
他认为要平等地思考各家之间的关系,包容对立面,构建良好的整体关系。
五、传承1、影响弘传周敦颐基于汉朝社会环境,肩负着思想领导和政治指导的职责,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成为古代思想史上重要形象之一。
2、著作继承周敦颐著有《先胜春秋》,这部典籍,把他的思想及开拓精神传达给后世,并且被认为是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3、丛书延续周敦颐的思想,也流传于文化圈的很多丛书中。
例如晋代的丛书《玄门九经》和《志林》,都是有关周敦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4、启发作用周敦颐的思想,被后世所广泛认可,他深入浅出地讲授思想,给后世提出了思考,启发人们把握科学观点,遵守平衡原则。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又名敦实,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出生在广西贺州桂岭镇,祖籍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理学派开山鼻祖。
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世家。
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
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
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北宋著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
北宋著名哲学家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周敦颐的人物事迹本文导读: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现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
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带着许多书本,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思考。
千里投亲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终于来到了舅舅郑向家。
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
爱之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
景祐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
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初入仕途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兴教办学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
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关于周敦颐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呢
关于周敦颐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呢周敦颐,字子昂,北宋文学家、哲学家、书画家、音乐家,文学、艺术、哲学、音乐、历史多方面才能集于一身。
他的名言“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至今。
周敦颐的早年经历周敦颐生于北宋仁宗宝祐元年(979年),出生于陕西渭南润州县(今陕西省润州市华州区)。
他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孩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人的影响下,他十分重视学习,还自学了音乐和书法。
周敦颐的成就周敦颐还是一位无数才华的文学家,他除了擅长绘画、音乐和书法外,还在哲学和历史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他的书法中,他更注重笔墨的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意境高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绘画方面,他更加注重画面的情感表现和哲学意蕴,画面通常带有极强的寓意和感染力。
在哲学方面,他成为了中国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主张以仁爱为中心,提倡“天人合一”的探索和思考,也包含了隐约的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周敦颐还有一项非常出色的成就是他的音乐才华。
他是一位擅长演奏许多乐器的音乐家,他还创作了一些优美的歌曲和器乐,创作风格表现出他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洞察力和充满诗意的情感。
周敦颐的逝世周敦颐逝世于北宋元祐九年(1074年),已年逾八十。
在他生前,他的思想和艺术在文化圈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的思想和艺术灵感,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断发展。
结语周敦颐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艺思想家,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性质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哲学上,他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这使得他的名字和作品在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誉和尊崇。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周敦颐(1890-1976),字仲谋,号惠颐,四川松滋人,汉族,现代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周敦颐,中国近代第一位受到正大学术界尊重与肯定的文豪。
他见证了中国帝制向民主民生改革转型的历史空间,从封建社会的终曲到近代浮躁民族的苦难;把老舍的农民文学告诉国人“什么是文A”,把宋《论语》的千古智慧告诉国人“什么是文化”;他是作为晚清民族脱胎换骨之活学者,他不仅是文艺、思想、教育、理论宝库,更能将这些陈述变为实践,使它们在中国现代文化改革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周敦颐从小立志探索现代文明,九岁上学便具有初步的文学素养。
15岁当选四川省文坛靑年功臣,凭借胸襟开朗的精神气质、直爽向上的精神风范以及辩证的思维能力,在广大文豪青年中得以突出显著,引起新思潮的关注。
1912年,周敦颐考入了仰恩洋学院,在这里遇到了诸多晚清新思潮的宗师,结识了诸多前行者,他们共同谋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新式洞察,仗欢天下新思想旗帜,树立致益于古今中外,公道良善美德政府新拓荒者的芬芳。
也正在此时,周敦颐在此时此地,他终于找到了一片新森林,自由飞翔,把狂草野花灌溉蒸腾;开拓出一片新净土,乘风破浪,展示出理性且有灵动的充分智慧。
1917年,周敦颐考取教育科研进入北京师大任教,每天讲课的时候总以“行厚以义”的传统精神来谆谆善诱学生,让他们明白:要获得新的现代文化改革,必须牢记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他在北外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出席1918年国民大会,展示中国改革道路的谋略。
1920年,他创立了以语文视野为主的“民智”学社,把中国文艺的思想修养奠定下来,他萌发出“新文学家”的概念,其追求是“以属社会的广泛术物性和浓厚的个人术物感来作文”,他的文学以及文艺的成就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新民文化的发展,令许多人感动激发。
1921年,他出版《新论》,提倡“民本主义”,提倡“民意由社会主义出发,厚植民脉”。
在他策划下发动的“民学运动”改革了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为开启中国文化的蓝图完成了初步工作,受到政府、学术界和民众的热切关注。
周敦颐传翻译
周敦颐传翻译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乎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安远郴之桂阳而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⑸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死不足惜矣,莫忘公言⑹之。
”二年果存有得。
徙言南昌,南昌人皆曰:“就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于⑺得可证矣。
”富家大姓、黠吏无赖,惴惴矣不独以触怒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推官,事不经手,吏不敢然。
虽⑻下之,民不敢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⑼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实乃大悟,谓其手曰:“吾几失掉君矣,今而后无之周茂叔也。
”熙宁初,言郴州。
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中转推官,殿中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刑戮辛劳虽瘅疠保险离,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欲南康军。
抃再镇蜀,将疏用之,却未而卒,年五十七。
翻译:周敦颐,字田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省道县),原名叫做宽大,因为忌讳宋英宗赵曙的名字(赵曙原名宗实)而更名叫敦颐。
因为当时出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尚的所推荐,出任了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的主簿。
当时分后宁县有个案子甩了很久都不能获得公正裁决,周敦颐至了以后只审问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分割确切了,县里的人说道:“连那些裁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
”部使者(巡查地方的使者,)阳入他至南安(今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出任军司理曹参军(类似今天的地方法院院长)。
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必判死罪,但中转并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相等于今天的交通运输局)王逵想要重判,王逵就是个残暴凶狠的官吏,没有人愿和他之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论,王逵不听到,周敦颐就丢下笏板回去了家,急于辞官,并且说道:“像是这样还出搞什么官呀,依靠杀人的作法去赚取政绩,讨好上级,这样的犯罪行为我搞没。
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摘要:
一、周敦颐及其爱莲说简介
二、爱莲说的主要内容
三、爱莲说所表达的思想及影响
四、结论
正文:
周敦颐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世界。
他的代表作《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一种高洁、坚贞、不媚不俗的品格追求。
《爱莲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周敦颐描述了莲花的美丽和生长环境。
莲花生长在池塘中,虽然环境污浊,但莲花却能保持自己的清洁,盛开得鲜艳美丽。
其次,周敦颐将莲花与世俗之人进行了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现象。
他认为,莲花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莲花的花瓣却不染尘埃,这正是莲花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
最后,周敦颐借莲花之美,表达了自己对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的赞美。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像莲花一样,身处世俗之中,却不为世俗所染,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质。
《爱莲说》表达了周敦颐对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的赞美,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批判,以及对高洁、坚贞、不媚不俗品格的追求。
这篇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佳作。
综上所述,《爱莲说》是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道德品质
高尚的人的赞美,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批判,以及对高洁、坚贞、不媚不俗品格的追求。
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
三一文库()〔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周敦颐简介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1]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代表作《周元公集》周子之学以主静为宗。
平生精粹,尽於《太极图说》《通书》之中。
词章非所留意,故当时未有文集,《周元公集》为编修朱筠家藏本。
《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通书》《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
学易经,搞预测的也多,搞风水、看相算命的还不少,但究竟研究得怎么样?这些预测大师的境界、文化、气质就未必能高明起来。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在通过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将其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
这四十章里,融通了儒释道的根本精神,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练在一起。
《爱莲说》《爱莲说》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中表示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周敦颐背景简介: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我总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逸隐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豪贵人;而莲花,则可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
唉!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又有谁呢?而爱牡丹的人,倒是多得很哪!注释: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重要的儒家学派,学者以“理”或“道”为哲学基本范畴,探讨“性命义理”,故称“理学”,又称“道学”。
理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宋理宗赵昀时,曾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后经金、元、至明末清初逐渐衰落。
唐中叶以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思想领域中儒、佛、道三家长期又斗争又融合的结果,为新儒学的产生准备了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条件。
唐代孔颖达修《五经正义》,对汉、魏以来的经学作了总结,旧儒学走上了末路。
从宋代开始,学者突破旧注疏的束缚,凭己意自由说经,形成了怀疑古代儒家经典的风气。
此后,不少学者依据儒经,进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各自建立起理论体系,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的流派。
理学即是其中的一个学派。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1017~1073),道州(今湖南道县)濂溪人,也称濂溪先生。
他吸取道家学说,糅合《周易》,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后来成为理学家的经典文献。
与周敦颐约略同时的理学家邵雍(1011~1077),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以阐发《周易》经义,又与道教结合,构成数的图式,形成了新的象数学。
邵雍提出的天地运化,道在物先等自然观和宇宙论,为其他理学家所推崇。
张载(1020~1077),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原,世称横渠先生。
著有《正蒙》、《经学理窟》等,融合自己对于《周易》、《中庸》、《周礼》等经义的解释,提出了关于“气”、人性、义理和封建伦常等理论。
程颢、程颐兄弟,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有对论、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
南宋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二程的学说,又吸取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学说,完成了集大成的历史使命。
故宋代理学又被人们或称为程朱理学。
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创立了“心学”学派,一度在学术上与朱学并立。
周敦颐通书原文译文
周敦颐通书原文译文摘要:一、周敦颐及其《通书》简介二、《通书》原文概述三、《通书》原文译文正文:一、周敦颐及其《通书》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年),字茂叔,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北宋道学(理学)的创立者之一,与程颢、程颐、张载等齐名,被尊称为“五子”之一。
周敦颐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其中《通书》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阐述了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通书》原文概述《通书》共分为40 篇,主要内容包括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
在宇宙观方面,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观念,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交而生万物。
在人生观方面,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学习、修炼来发扬光大。
在道德观方面,他倡导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美德,强调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三、《通书》原文译文由于《通书》原文较长,以下仅选取部分原文进行译文展示:1.“无极而太极。
”译文:宇宙起源于无极的太极。
2.“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译文:太极动起来就产生阳,静止时就产生阴。
3.“阴阳相交而生万物。
”译文:阴阳相互交流、结合,从而产生万物。
4.“人性本善,习相远。
”译文: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变得很大。
5.“道义者,天下之达道。
”译文:道义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原则。
6.“和为贵。
”译文:和谐共处是最可贵的。
7.“信者,言必行,行必果。
”译文:讲信用的人,说出的话一定会实行,做的事情一定会取得成果。
以上仅是《通书》原文的部分译文,更多内容需要深入研究。
周敦颐的简介资料
周敦颐的简介资料周敦颐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是北宋初期的文化名人,曾经担任过太子少傅、中书舍人等职务。
周敦颐除了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之外,他还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周敦颐生于唐朝末年,出自文化名门的家庭,是中国文化史上闻名的周氏族人。
他幼年时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喜欢读书的特点,十分勤奋刻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敦颐的才华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文人学士之一。
在文化艺术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擅长诗词、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尤其是周敦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他代表着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史上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儒家经典是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周易》。
周敦颐认为,“易者,道之图也”,并将《周易》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拓展。
周敦颐在文化和哲学方面的成就远非止此。
他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爱莲说》和《通书》,这两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爱莲说》和《通书》这两部作品,它们的题材比较复杂,包含了周敦颐的哲学思考、文艺创作以及历史文化的描绘等多个方面。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对于人生境遇的不同理念,从而表达了他的文化与哲学观点。
而《通书》则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哲学著作,其中主要介绍了周敦颐对于《周易》、《尚书》等多部儒家经典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表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继承。
在周敦颐的成就和影响方面,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他的学派与弟子。
除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之外,周敦颐在北宋时期建立了一支文化思想派别,被称为周家学派。
该学派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灵性境界,对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然美学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
爱莲说写作背景
爱莲说的创作背景
•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 • 为了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之情,创作了《爱莲说》
爱莲说的创作动机
• 通过赞美莲花的君子品质,讽刺官场中的腐化现象 • 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倡导仁爱和正直的品格
03
爱莲说的主题与象征意义
爱莲说的主题:君子之爱
君子之爱的内涵
• 忠诚正直,不为名利所动 • 关爱百姓,以民为本 • 追求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品格
• 散文作品以论说为主,阐述自己的哲 学思想 • 散文风格简练明快,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
周敦颐的个性特点与思想
周敦颐的个,精通经史子集 • 关爱百姓,深得民心
周敦颐的思想体系
• 提出了“太极”的概念,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 强调“诚”的重要性,认为诚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 倡导“仁爱”精神,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周敦颐的仕宦生涯
• 年轻时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官员 • 在官场中表现出正直的品质,深受百姓爱戴 • 担任过多个官职,如知州、知府等,政绩显著
周敦颐的思想转变
• 在仕宦生涯中,逐渐认识到政治腐败的危害 • 转向学术研究,探讨道德伦理和治国理念 • 创立了濂溪学派,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弟子
爱莲说创作的具体背景与动机
范之作
• 爱莲说的文学价值 • 散文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散文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爱莲说是北宋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品,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影响
爱莲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爱莲说成为了后世文人咏叹和模仿的典范 • 爱莲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被后世文学作品所继承和发扬
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 后世诗人在创作中,经常引用爱莲说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 爱莲说对后世诗人的品格修养和审美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世人。
那么,《爱莲说》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根由是什么?莲花对周敦颐又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影响呢?
早在周敦颐孝顺的时候,他的叔叔郑祥就已经在为他的妹妹和侄子,孤儿寡母操心了。
周敦颐制服满后,郑立即派周敦颐同父异母的弟弟吕敦文带着他的姐姐、外甥邓颐、敦本(后去世)、外甥女到衡州西湖郑宅(地点在华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衡阳青少年宫一带),亲自教导、监督他的外甥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力培养他们。
从这里,周敦颐开始了他在衡阳的学习历程。
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深得叔父宠爱。
更重要的是,他学习努力,非常享受。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文言文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周敦颐简介
2.周敦颐的成就
3.周敦颐的文学作品
4.周敦颐的翻译作品
5.周敦颐的影响
正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文学创作和古籍翻译,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敦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文学创作,二是他的古籍翻译。
在文学创作方面,周敦颐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其中以《爱莲说》最为著名。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世俗偏见的批判,被誉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古籍翻译方面,周敦颐是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他翻译的《古兰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兰经》汉译本,对后世的伊斯兰教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敦颐的翻译作品除了《古兰经》外,还有《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
他的翻译注重保留原文的语句和意义,而又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深受后人的推崇。
周敦颐的翻译作品,不仅对我国的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周敦颐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仅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作品,
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
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