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岭头节
广西各市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广西各市传统节日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 10 月月 28 日至 30 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1 / 12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 10 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贵港 - 节日荔枝节荔枝成熟时节荔枝之乡麻垌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以荔枝款待,客归,主人又以荔枝馈赠。
壮族的传统节日_节日习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一些节日。
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尝新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广西钦州家乡的风俗3段作文

广西钦州家乡的风俗3段作文我的家乡钦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美丽海滨城市。
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它们如同色彩斑斓的拼图,拼凑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
说起钦州的风俗,首先得聊聊那热闹非凡的“岭头节”。
每年农历八月到十月,各个村落就像被点燃的篝火,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岭头节”可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聚会,它更像是一场全村出动的盛大狂欢。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父母回到老家村子里过岭头节。
刚进村口,就能感受到那不一样的氛围。
村口的大榕树下,搭起了一个临时的舞台,几个年轻人正忙着调试音响设备。
沿着村里的小路走进去,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红灯笼,那红色的光芒在傍晚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一路上,不时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欢笑声和鞭炮声,让人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想要加入这场狂欢。
我们来到亲戚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
走进厨房一看,哇!灶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金黄酥脆的炸鸡翅,香气扑鼻的白切鸡,还有那油亮油亮的红烧肉。
亲戚们忙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快来尝尝刚出锅的粽子,这可是专门为岭头节准备的!”表嫂热情地招呼着我。
我接过粽子,剥开粽叶,咬上一口,那软糯的糯米和香甜的馅料在嘴里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村里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
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精彩的表演。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
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脸上的表情生动活泼,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接着,一位老者走上舞台,唱起了古老的歌谣。
他的声音低沉而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村子的历史和故事。
在这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岭头节,钦州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唱采茶戏。
这可是老人们的最爱。
每到闲暇时光,村里的戏班子就会搭起舞台,为大家表演采茶戏。
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看戏。
舞台上,演员们扮相精美,唱腔婉转。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韵味。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

民族文化情感里的奇葩——壮族歌圩她是人们劳作时从心底传出的希望之音,节日聚会时欢唱的喜庆之乐,择配传情时灵动的热烈之曲,她是壮乡人民的情感依托——歌圩。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一、歌圩的历史渊源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活动。
在红水河流域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县一带,每年新春到来之际,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的“蛙婆节”,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整个活动以崇蛙、奉祀“蛙婆”(又称“青蛙姑娘”)为中心,贯穿于正月始末。
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发生了各种演变——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
例如“蚂拐节”在“祭蚂拐”期间,人们装牛扮马,或舞起斗笠簸箕,或男女盘歌对答;在“葬蚂拐”之后,青年们跳起“蚂拐舞”,这就是祭典中伴随产生的自娱形式——由“娱神”向“娱人”、由“舞化”向“歌化”发展。
广西钦州市壮族民间,每年中秋前后举行的“跳岭头节”,据清道光《钦州志》卷一记载:是期,“延巫者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歌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曰:跳岭头。
曰不如此不丰稔”。
反映了原始祭祀仪式从“娱神”到“娱人”、从“群舞”到“群歌”、从“舞化”到“歌化”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的过程。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跳岭头

跳岭头四帅造型一、跳岭头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和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间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
跳岭头主要分布在浦北县南到安石、大成、张黄,西到北通、白石水,北到小江、三合、福旺等流行客家话的乡镇村屯。
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近百个。
此外,灵山县、钦南区、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布。
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
浦北县濒临北部湾黄金海岸,位于广西南部六万山余脉,属钦州市管辖,东接博白,南连合浦,西邻灵山,北与贵港市、玉林市、横县毗邻。
县城距北海、钦州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均为120公里,距黎(塘)湛(江)铁路石南站80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209公里。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17平方公里,辖16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小江镇,总人口80万人。
浦北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l一23℃,无霜期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 600毫米,适宜亚热带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生长,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香蕉之乡,全县种植的水果多达20个品种。
三师照二、跳岭头的历史渊源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跳岭头习俗与当地的巫觋事鬼和古代的傩俗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钦州志》:“延巫者著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欢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日跳岭头,日不如此不丰稔。
”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
”钦州市久隆乡跳岭头老艺人罗菜春(1904—1985)回忆,年幼时曾听村中父老说:“傩就是跳岭头,跳岭头就是傩。
”“跳岭头”传承了古代傩戏的许多特征,演出时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棠,手持大刀、长剑、利斧、摇铃等器,以方言演唱,这就要首先提“跳岭头”用到的工具。
我的家乡最美之钦州

我的家乡最美之钦州作者:洪乃璎等来源:《学苑创造·A版》2014年第05期上一次,咱们欣赏(xīn shǎnɡ)了首府南宁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尝(chánɡ)”了南宁的特色美食。
现在咱们来到了美丽的海滨(bīn)城市——钦州。
那么,钦州又有哪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和垂涎欲滴(chuí xián yù dī)的美食呢?快来听听钦州市第一小学二(1)班、二(2)班、二(4)班和二(6)班的小朋友们的介绍吧。
洪乃璎: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三娘湾(wān)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海水湛(zhàn)蓝湛蓝的,水光接天,漂亮极了!一层一层的海浪轰隆隆(hōnɡ lōnɡ lōnɡ)地拍打在礁(jiāo)石上,壮观极了!颜川恒:我觉得三娘湾千奇百怪的石头才吸引人呢!比如母猪石、观潮(cháo)石等,其中以“三娘石”最具代表性。
关于三娘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有三位仙女下凡来到钦州,见这里景色很美,便决定嫁(jià)给这里的渔民,不回天上了。
玉帝久等不见仙女归来,便掀(xiān)起大风大浪,把很多出海的渔民,包括三位仙女的丈夫都淹(yān)死了。
三位仙女苦苦等待丈夫归来,时间久了,便化成了三块石头,后来人们就把这片海湾称为“三娘湾”。
叶紫露:嘿!坐上渔船去深海区看海豚(tún),那才带劲呢!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坐着渔船出海,就看见了四条海豚,有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还有一条是粉红色的呢!它们一会儿你追我赶,一会儿腾(ténɡ)空跃(yuè)起,一会儿来亲亲我们的船,你说好不好玩?李溪:我觉得八寨(zhài)沟也很好玩,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芬芳,天空湛蓝深远,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chè)见底的湖水,还有将军潭(tán)、仙女潭等天然游泳池呢!林梓珊:你们说的都是市区外的美景,我来说说市区里的吧!平时吃完晚饭,我喜欢和家人一起去白石湖公园散步。
广西灵山岭头节

广西灵山“领头”节我来自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山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它不是什么发达的城市,农业占了它经济发展的大部分,但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们每天都很勤勤恳恳劳作,过着很淳朴的生活。
在灵山,最大的民俗节日是“领头节”。
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参与庆祝。
“岭头节”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已存在的历史很悠久。
领头节的时间一般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每个村过节的时间不同。
但节日当天,主人都会用佳肴来款待八方宾客,不管什么亲朋友好友都受欢迎。
而他们通常会带上一箱水果送给主人,以表示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宾客的人来得越多,主人就越显面子,所以,只要有一个人认识主人,都会邀请自己的朋友一块去,而不管你认不认识主人,都可以跟着你的朋友一起赴宴。
宴会的排场都很大,多的百来桌,少的三五桌,每一桌菜肴都会很丰富,鸡鸭鱼牛等样样必备,就连过年都要逊色一截。
主人忙上跑下,应付亲朋好友,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新朋友”。
所以,来客不用考虑不认识主人的尴尬场面出现,既然去了,没有人会问你是谁,来自何方,你只管放心开怀,有酒喝酒,有菜夹菜,大家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佳节,气氛越是热闹就表示越吉利。
过领头节不仅仅只是吃一顿大餐罢了,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目是“跳岭头”。
以前,“跳岭头”多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上演时间则从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余月。
“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
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每年持续时间约两个月,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大的节日,所以乡间称之为“岭头节”。
轮到“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大宴宾客,俗称“吃庙”,据说,谁家邀请到的宾客最多,谁家当年就最有运气。
民间民俗

(三)从现有节目和表演形式分析,跳岭头大致 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 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娱神。从《三师舞》、 《四师舞》、《五雷舞》中看到古代越人崇拜天、 地、水、雷的痕迹。 第二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歌舞性和娱乐性增 强了,出现了“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 遂假夫妻,父母兄弟恬不为怪”的盛况。 第三阶段,约在明清之间,这是跳岭头大转变时 期,从媚神、娱神为主的祭祀性舞蹈演变为带着一 定祭祀内容的以娱人为主的风俗舞蹈。
民间民俗“跳岭头”
——广西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之一
• 目录 –总体概括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风俗简介 –历史介绍 –主要内容 –主要特征 –文化价值
一、总体概括: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 “傩 舞”、“颂鼓”、“跳鬼僮” ,约形成于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它是一 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祭祀活动,是 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经过几千年的流 传,它已经成为华夏民族普遍的仪俗。当代学者 称之为“傩文化”。
二、跳岭头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一)跳岭头是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 钦北区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民 有“岭头大过年”的俗语。据统计,目前全 县 有跳岭头班子19个,风格各异、丰富多彩, 传统节目近百个。此外,灵山县、钦南区、 钦北区的壮族和汉族村寨也有跳岭头文化分 布。
(二)浦北县是跳岭头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浦北
(三) “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 “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 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 故又称“还年例”。
四、历史介绍 :
(一)从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 年)卷一《风俗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 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 记载看,钦州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 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人固有一死,而葬礼是我们跟逝去的人最后的道别,所以很多地方的习俗都对它很重视,那么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广西钦州的丧葬习俗旧时钦州丧葬礼俗,大致为:1、病人弥留之际,家属到场送终;2、人死后,即为死者理发(或梳头)、更衣,派人或发电函将死讯告知亲友,请僧道做“斋”,家人披麻戴孝。
后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入棺。
3、出丧;4、死后第七日起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天一祭,俗称“做七”;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设祭,称“做周年”或“脱服”。
50年代起,逐步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灵牌;用花圈挽轴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
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但在乡村中,由于各种原因,大都仍用土葬。
丧葬礼仪中的迷信活动则有所革除。
广西钦州婚嫁习俗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
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4.男方择吉日,将议定聘金和新郎生辰的庚帖放入小匣子内,连同财礼、点品由媒人护送至女家。
女家收下聘金、财礼、点品和男庚帖后,原匣内放入女庚帖,连同回送的衣着、喜果,由媒人带转,俗称“定亲”;5.成亲之日,男女双方各自设宴请客。
男方发花轿至女家,新娘开容(又称“开颜”,即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梳妆,拜别,红巾蒙面上轿;6.轿至男家,新郎出,向花轿三揖,谓“拜轿神”。
伴娘搀出新娘,依次唱拜天地、祖宗、父母后,新人对拜。
拜毕,新郎引新娘进入新房;7.第三日,与亲族分辈依次礼见后,新郎新娘双双去岳家,俗称“三朝回门”。
至此,旧式嫁娶礼仪才告结束。
贫穷人家婚嫁礼仪大同小异,限于条件,仪式、酒席从简。
解放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
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逐渐增多。
钦州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钦州民俗文化调研报告“镪咚镪、咚镪咚镪、咚咚隆咚镪……”当天晚上,一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从大片村的一处山岭上传来,循声而去,几名身着精致彩色古装的壮族男性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闻鼓起舞。
只见舞蹈动作朴素刚劲,时而快跳,舞姿独特,腾挪跳跃,诙谐有趣,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
“跳岭头的习俗据说有几百年历史了,尽管我们村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但从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到月底,各村都有吃岭头,跳岭头的习俗。
”村民吴坤章告诉记者,跳岭头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的仪式,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跳岭头’又称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是每年的农历八月份到十一月份在某州的钦北、钦南、灵山和浦北等地的壮、汉两族民间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某州跳岭头的仪式有,出(跳)三师、出(跳)四师、三元相(夫)、跳五雷等。
”某某镇大片村委会原支书吴金章介绍,在今后还将借助岭头节这一传统节日,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来宣传和推广大片村的金花茶、土猪、土鸡、清水鱼等特色产业。
据悉,某州“跳岭头”于2006年被确认为第一批某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4年底被确认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卷一《风俗志》记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流传至今至少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在乡间村落之间的集体祭祀活动,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为“跳岭头”。
“跳岭头”是脱胎于傩巫文化的产物,是戴面具舞蹈表演的融宗教性、戏剧性于一体的前戏剧形态。
盛行于北部湾地区的“跳岭头”,为了驱邪祈福,从最初的宗教酬神祭仪逐渐演变到今天富有娱乐性的地域文化活动。
跳岭头仪式的鬼神观念与音声表达

第35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mzsfxyxb@163.com(总第120期)天,第一天由老街管理队组织采买食材,安排晚上街道每户成员聚餐的事宜。
第二、第三天,每家每户都会自行准备丰盛的酒菜,宴请自家的亲朋好友一起过节,交流感情。
节日期间,老街管理队还请了附近英学村的跳岭头师公队举办仪式活动。
第一天上午,英学村师公到那彭镇老街的社王庙旁用竹子搭建上坛——摆放三清神像、果肉供品、香纸蜡烛等,下坛——供奉瘟主邪神,镇压鬼邪,用竹片搭建简易的“龙船”。
下午两位师公开始祭拜社王,喃念《社王科》《疏文》,以向社王祈请仪式的时间、人数、目的等。
第二天凌晨至早晨,由掌坛师公和助手(师公)进行开坛和请神仪式,目的是请祖师护法,净祭坛四周后开坛、安坛,请灯主、功曹等各神入坛参加仪式活动,使用《收坛秘法》《领头灯筵科》。
下午掌坛师公和助手(师公)先在上坛内作法,领兵收妖,两位师公带领其他装扮成土地公、土地婆、三元、四帅以及拿锣鼓、大钹乐器,手推“龙船”的岭头队员给每户村民扫屋驱邪,领头队员先是入屋赶鬼邪,再把每户供奉在门口的用草绳扎成的“鬼邪”象征物收入“龙船”,然后师公在每户家宅门口画符捉鬼驱邪、隔煞净屋,并给每户发天师符和驱邪符保家宅平安,最后燃放鞭炮。
老街内的130多户都扫屋驱邪“洁净”后,岭头队回到下坛,由掌坛师公念咒把鬼邪收押到瘟王大旗脚下。
晚上是跳岭头最有娱乐性的唱神和跳神环节。
唱神主要在上坛内进行(岭地晚上没有路灯,只有祭坛内的灯照能看经书内容),跳神则在上下坛之间的空地上进行。
这阶段使用的经书有《领头灯筵科》《领头唱脚》,内容都是请神入坛,歌颂各路神的功绩。
其过程有跳三师、三元、四帅、云梯、四师、舞旗、铲路二郎、走罡(跳十帅)、出女、跳四官五官、捉精等。
“跳”是指表演、舞蹈、杂耍之意。
有些边唱(念)边跳,有些只跳不唱,还有些则只唱不跳。
唱神和跳神环节直至第三天凌晨两三点才结束。
第三天上午,两位岭头队员一人戴三元面具一人戴小鬼面具表演捉精过程,一位师公念诵《领头唱脚》的“捉精口诀”科目,目的是再一次把妖精、鬼怪等捉到“龙船”上。
广西灵山领头节作文

广西灵山领头节作文吃庙在灵山又称“吃岭头”,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
灵山各地都有农历八、九月吃“岭头节”的习俗,特别是在中秋节前后几天,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好不热闹。
据记载,“跳岭头”又叫“傩舞”、“跳鬼僮”,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是古代农村为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而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其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是类似于舞蹈的祭祀活动,故称为“跳岭头”。
随着时代的进步,跳岭头活动转移到庙等公共场所开展,加上活动期间少不了吃喝,民间俗称“吃庙”。
随车来到了这里,恰逢是该村“吃岭头”的日子,只见街上水果、香烛、菜等节日用品满目琳琅,人群熙熙攘攘,个个忙着“抢”买东西,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整个集市充满节日的喜庆。
“今晚一定要到啊”兴致勃勃的先生一边打电话一边对我们说:“每年我们家‘吃岭头’,来的都是些亲朋好友,我们这里基本每个村‘吃岭头’的日期都不同,从初八一直到十九基本每天都有人‘吃岭头’,由于朋友多,这段时间基本每天都得去‘吃节’”。
像先生这个情况在这里很平常,看着买菜的人个个都是用车拉的,基本都准备的好几座的菜。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手里有了余钱,对亲友往来沟通聚会越来越重视,“吃岭头”成了亲朋好友叙旧的舞台,人们会趁这个机会话家常、增友情、谈生意等等。
吃庙可以增进亲情,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吃庙是结交朋友的平台,来者为客,之前不管相识与否,却一定把酒言欢;千百年来农村吃庙更是形成了一种互相谦让的默契,邻近村子吃庙的日子相互错开,既能够相互拜访、又不出现相互争客的现象,实现共赢。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吃庙之俗已在灵山人心中根深蒂固,成了灵山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节。
关于岭头节的作文

关于岭头节的作文在我们这儿,有一个超级有趣的节日——岭头节,那可是充满了神秘和欢乐的盛会,就像一场被时光珍藏的民俗狂欢派对。
岭头节一到,整个村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热闹非凡。
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为了一场盛大的演出做准备。
先说说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吧。
各种特色小吃在岭头节上争奇斗艳,好像在进行一场美食选美大赛。
最让我着迷的就是那香喷喷的糍粑了。
糍粑白白胖胖的,躺在盘子里,就像一个个慵懒的小团子。
咬上一口,软糯香甜,那口感就像是云朵在嘴里散开,再加上一点芝麻糖或者花生碎,简直是舌尖上的天堂。
还有那炸得金黄酥脆的虾饼,虾的鲜味被牢牢锁在饼里,每一口都能听到“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是虾在饼里欢快地唱歌。
再瞧瞧那些祭祀的仪式,那可真是神秘又庄重。
大人们都一脸严肃,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和神灵进行一场秘密的对话。
各种祭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有水果、鸡鸭鱼肉,感觉就像是给神灵准备的一场豪华盛宴。
那些祭品的摆盘都很有讲究,水果要堆得像小山一样,红红绿绿的特别好看。
鸡鸭则要被处理得干干净净,仿佛要把最好的东西献给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我呢,就像个好奇的小侦探,在一旁偷偷观察,虽然不太懂那些仪式的含义,但却被那种神秘的氛围深深吸引。
到了晚上,岭头节的高潮就来了。
大家围坐在一起,观看那些精彩的表演。
最受欢迎的就是傩舞表演了。
那些舞者戴着奇奇怪怪的面具,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跳起来的时候就像一群来自神秘世界的精灵。
他们的动作时而刚劲有力,像勇士在战斗;时而又轻柔舒缓,像仙女在翩翩起舞。
我和小伙伴们总是挤在最前面,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还有那些唱师公戏的演员们,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虽然我有时候听不太懂唱的是什么内容,但那独特的韵味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我的心里。
岭头节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环节,那就是走亲访友。
这个时候,村子里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社交场。
大家穿着新衣服,带着笑容,挨家挨户地串门。
岭头节作文

岭头节作文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特别热闹、特别有趣的节日,那就是岭头节。
岭头节一般在农历的八月或者九月举办,具体的日子每个村子都不太一样。
这岭头节啊,那可是比过年还热闹呢!一到这个时候,村子里就像炸开了锅,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记得有一年岭头节,我特意回了老家。
还没进村呢,就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岭头节来啦,快来欢乐呀!”我心里那个激动呀,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刚进村口,就看到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
有卖糖葫芦的,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芒,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有卖玩具的,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人眼花缭乱,小孩子们围在摊前,眼睛都看直了;还有卖衣服的,花花绿绿的衣服随风飘动,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我顺着人流往前走,只见村里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大大的舞台。
舞台上,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正在表演着精彩的节目。
有唱歌的,那歌声嘹亮动听,仿佛要把天空都穿透;有跳舞的,那舞姿轻盈优美,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表演杂技的,演员们在空中翻腾跳跃,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引得台下的观众阵阵惊呼。
我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亲戚家。
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香喷喷的粽子,那糯米软糯香甜,里面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猪肉、绿豆、板栗等等,咬上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有金黄酥脆的油炸果子,一口下去,“嘎吱”作响,那香味在嘴里弥漫开来,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热气腾腾的鸡汤,那鸡汤鲜美无比,鸡肉炖得鲜嫩多汁,喝上一口,感觉全身都暖和起来了。
亲戚们看到我来了,都热情地招呼我坐下。
大家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天,笑声不断。
大人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
我听着他们的聊天,感受着这浓浓的亲情,心里别提多温暖了。
吃完饭后,我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去逛村子。
我们来到了村里的一棵老树下,据说这棵树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树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悠闲地摇着扇子,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钦州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式比较研究

Songs Bimonthly
钦州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式比较研究
●卢 纯
[摘 要]钦州部分地区壮族和汉族一直有过岭头节的习俗,在每年农历八九月都会有街社、村寨请师 公举办一场跳岭头仪式。跳岭头仪式的目的在于祈福和驱鬼(邪),仪式程序、表演、动作都围 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主要展示了当地壮族与汉族对“人 - 鬼 - 神”的信仰观念。在钦州地区, 随着壮族与汉族交往日益密切,跳岭头已经成为当地汉族与壮族文化信仰认同的一种表现, 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信仰习俗。
[关键词]跳岭头;壮族;汉族;信仰认同;比较研究
钦州地处中国中西南沿海,位于广西南部, 先秦时期属于百越之地。秦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立 郡县后,开始有中原人南迁,并与当地越人杂居。 历 史 上 ,钦 州 的 壮 族 和 汉 族 一 直 有 交 往 ,“ 它(钦 州)是 中 原 汉 族 人 民 南 迁‘ 与 越 杂 处 ’,促 进 岭 南 的开发和壮汉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融的一个缩 影。”①至今钦州部分壮族和汉族地区仍然保留着 过岭头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八九月都会有街社、 村寨请师公举办一场祈福驱邪的仪式,由于仪式 中有许多跳舞娱神的内容,并且多在村边岭地的 庙坛边举行,所以当地人常称为跳岭头、岭头节、 跳庙,还因为仪式的目的是进行每年的祈福还 愿 ,且“ 历 代 遵 循 ,已 成 惯 例 ”②,故 也 有 人 称 为 还 年例、大排年例。本文通过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 式 的 比 较 分 析 ,探 讨 钦 州 壮 族 、汉 族 在 族 际 交 往 过程中所体现的地域信仰认同。
三位岭头队员一起唱《领头灯筵科》中的“灯头请 圣文”,内容主要是通过开灯引路,把众神请到上 坛前,集福灯筵。跳灯请神仪式则是两位师公主 持,爱上坛前进行跳灯表演,目的是供神茶果,请 神领灯、护灯。
家乡的风俗一岭头节作文

家乡的风俗一岭头节作文《家乡的风俗——岭头节》我的家乡,有一个特别热闹、特别有趣的节日,那就是岭头节!一说起岭头节呀,我的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兴奋得直蹦跶!岭头节一般在秋天,那时候,田里的庄稼都收得差不多啦,大家都有空闲时间,正好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
这岭头节呀,就像是我们家乡人的一场盛大派对!在岭头节的前几天,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乎起来啦。
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什么香喷喷的粽子啦,甜滋滋的糍粑啦,光是闻着那味儿,我的口水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爸爸呢,则忙着打扫院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终于,岭头节到啦!这天一大早,我就被外面的锣鼓声给吵醒了。
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胡乱穿上衣服,就往外跑。
哇!大街上可热闹啦!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看到一群小孩在路边玩耍,他们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我跑过去问:“你们玩得这么开心,难道不想去看表演吗?”他们笑着说:“表演什么时候都能看,现在我们先玩个痛快!”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了舞龙舞狮的队伍。
那龙和狮子活灵活现的,好像真的要飞起来、跳起来一样!舞龙的叔叔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可他们的脸上却满是自豪和喜悦,难道他们不累吗?舞狮的哥哥们身手敏捷,在高桩上跳来跳去,我真担心他们会掉下来,可他们却如履平地,这得练多久才能有这样的本事呀?再往前走,就是唱戏的舞台啦。
台上的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唱着我听不懂的戏词,可那声音真好听,就像黄莺在唱歌。
台下的爷爷奶奶们听得可入迷了,他们有的眯着眼睛,有的跟着哼唱,难道他们都能听懂吗?走着走着,我碰到了我的好朋友小明。
他拉着我就往一个方向跑,边跑边说:“快,那边在举行拔河比赛,可精彩啦!”我们跑到那里,只见两边的人都紧紧地握着绳子,脚蹬着地,身子往后倾。
“加油!加油!”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每个人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脸憋得通红,难道他们就不怕手被绳子磨破吗?到了晚上,还有烟花表演呢!那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钦州岭头节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
11汉本一班黄明丽 1101105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当地人们称为岭头。
岭头节又称“跳岭头”,“跳大排”“跳大庙”等,因多在野外的岭坡上进行而得名,一般在农历的八到十月间(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左右)举行,是人民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和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
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甚至有的人家把这个节日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一年中人们会举行两次祭拜活动,在春季的祭拜称之为春社,春社一般比价简单。
只是祭拜社王(土地神)以祈求丰收。
秋季的祭拜称之为秋社。
秋社就是我们所说的岭头。
在岭头到来之前,当地人们每家交点份子钱给操办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当地人们称他们为“甲头”,甲头是轮流当的,今年是这几户人家负责,那么下一年就要交到下几户人家手里。
甲头就负责把人们的钱收集起来,然后去买牲口(一般是猪),宰了后拿去祭拜社王(土地神),感谢土地神的眷顾,让庄稼丰收。
用来祭拜的祭品称为社肉。
祭拜之后由甲头把社肉分成等分,分回到每家每户手中。
因为人多,所以每家能分到社肉最多就是一两斤左右,但是只要是交了钱的都会有社肉,不会少了谁家的。
人们把分到的社肉和葱一起煮来吃,一般不放别的调料,听大人说,社肉是带有社王灵气的,放配料会掩盖社肉的灵气。
吃了社肉可以让小孩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老人吃了身体健康,脱灾脱难。
到了岭头当天,每家每户都会为晚上准备丰盛的晚宴。
在晚上还没到来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表演傩戏,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服装等。
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
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表演傩戏的人,要去到每家每户,进到每家每户的房里,为人们驱赶走不好的东西,祈祷平安。
当扮演角色的人们全都出来之后,家里就要开始放鞭炮。
而人们扮演的傩神又要走进第二家,直到全部走完。
所以,岭头当天都是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
到了晚上是岭头节最热闹的时候。
每家每户都有丰盛的晚宴,然后这家的亲朋好友都会陆续来到,当然亲朋好友也不会空手而来,都会带上一些水果、饼干、糖果,还有自己做的粽子之类的东西来,以表心意。
晚宴都很隆重,但是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家有经济实力就做得很大,就像一场小酒席,有8-10桌人。
有的比较小3-4桌。
整个晚上都是其乐融融的氛围。
然而在晚宴结束的时候,主人家会在客人回家时,送上一些自己包的粽子或者菜肴作为回礼。
所谓礼尚往来。
但是现在的人们,大多没什么时间包粽子,大多都会到街上买些饼干、水果之类代替作为回礼。
在晚宴进行的差不多时,社王庙那边的山坡上有活动也慢慢开始进行了。
这就是“跳岭头”。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
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跳岭头要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
开始跳了之后就一直跳到天明。
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
这一套舞是按照农民们的日常生活编出来的。
从早上起床,梳头、洗衣做饭、下地干活、收工、吃晚饭到睡觉,一套舞下来就是一天的生活情景。
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
跳岭头要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
开始跳了之后就一直跳到天明。
当地人为庆祝丰收,还会请有名声的采茶班子过来唱戏。
一般会唱上一个多月,直到岭头节全部结束。
每天晚上都很热闹,大人、小孩、老人们都自己带上小板凳找地方坐下,认真听戏。
而戏得内容多种多样,有笑话、故事、有时候还有演些古代著名戏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等。
人们被戏曲深深吸引。
小孩则主要是想出来玩的,看看演戏的人,买点小吃。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