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及解决机制

浅析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及解决机制摘要:公众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由来已久,本文通过探讨国外不同做法,以期能为实现我国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一、我国现状近些年,随着许霆案、张金柱案、药家鑫案的落幕,舆论监督介入司法审判已悄然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对于司法公正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公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国外协调模式1、大陆法系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通过宪法及其下位法律规定媒体和法院的权利义务,使二者相互牵制,以实现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平衡。
依照德国法律的规定,媒体享有通过评价进而形成自己意见的权利,不仅可以对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案件加以报道,还可以对其进行评价,任何机构都有提供给新闻机构代表相关资讯、满足其履行公共任务所需资讯的义务。
但同时规定法庭享有决定审判是否公开的权利及禁止媒体拍照录音、录像和其后的传播行为的权利。
2、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实行陪审团制度,陪审团负责案件事实认定,法官负责法律适用,因此形成了以保护陪审团不受外界影响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调和方法和策略。
英国在防止媒体影响司法独立方面,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通过制定《藐视法庭法》及其他一些限制性法规,规定媒体不能发表任何损害公平审理的意见并设立了“报道限制”原则,如涉及儿童、青少年、性犯罪、严重欺诈内容的案件通常是不允许报道的;二是规定藐视法庭罪;三是赋予法院签署限制令或禁言令的权利,以防止诉讼参与人和大众传媒泄露或传播有关信息。
在限制媒体权利的同时赋予媒体辩护权,即媒体报道是属于公正准确地报道公开审判的法律程序、讨论公共事务的情况时,不构成藐视法庭罪。
3、国际公约1994年,22个国家的知名法律专家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开会,专门讨论媒介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新闻媒体与司法独立关系的基本原则》(亦称《马德里原则》)。
浅析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而默默在心中作出预期的量刑。然而 , 大众在面对那些微小复 伤 , 为此 , 者将肇事 司机和 自行车主 一起 告上法庭 , 求 偷车 并要
目前我国关于媒体的法律规 范还不 够健 全 , 者认 为我 国 笔 应尽快出台《 新闻法》 我 国应该通过法律 手段来调和司法与传 。 媒的关 系, 过法律 法规 来对舆 论监督权的行使和传媒业的 发 通 展进行 规范 , 规范其与 司法的关系 , 健全关 于传媒业 的法律规 范, 尤其是应 当健全那些关于新闻舆论 监督的规范 。
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判断, 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第三 , 目前舆论监督关注的对象 多为社会影 响重大的刑事
新 闻媒 体虽然常 秉承着公 正客 观的报道原则 , 体的社会责 但媒 出来 , 而这些又极 易激起社会 民众 的情绪 , 当这 些情绪形成 强 大 的社 会意识流时 , 就会给法官和法院带来压 力。泉州市一 名 小 偷因偷 窃自行车被车主发现 ,他在逃 逸的过程 中被货车 撞 赔 偿。对于这个案 件 , 一些媒体在报道 时采用 了“ 离奇案件 ” 、 “ 偷车贼 状告车主 ” 等字眼 , 明显的倾向性 , 会给大众 造 带有 这 成这样一种观念 , 似乎破坏社会秩序的偷车者就不应该 向车主 提 出索赔 , 如若他提 出索赔好像就是天 方夜谭 , 德层面 上 从道 说, 媒体就在一定程度上剥夺 了偷车者的申辩权利 。
近年来 , 随着媒体 自身活 力的增强 , 对审判 公开的原 则逐 步 得到落实 , 然而 日益严重 的司法腐败现象 却层 出不 穷 , 这 在 种复杂的环 境下 , 被称为“ 第四种权 力” 的媒体对 司法的监督力 度 正在不断地扩大 , 而司法与媒体 的关 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
一
相应的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产生强大的心理压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摘要】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司法决策往往受到舆论的影响,可能导致公正性受到挑战。
社会舆论也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如造成法官主观判决和影响司法独立。
为了引导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维护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平衡。
舆论还可以推动司法改革的进程。
综合评述来看,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双刃剑,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引导和监督,以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关键词】司法公正,社会舆论,案例分析,负面影响,措施,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平衡,司法改革,推动作用,综合评述。
1. 引言1.1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在当今社会日益增强,它不仅可以对司法案件的裁决产生直接的影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机构和司法人员的决策和行为。
社会舆论可以通过舆论导向、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等方式,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和维护。
在一些重大案件中,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和批评,往往会对司法机构产生一定的压力,甚至导致判决结果受到影响。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
舆论的监督作用可以促使司法机构和司法人员更加谨慎公正地处理案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发生。
舆论也可以成为司法改革的推动力量,倡导社会公正和法治精神。
在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中,既有负面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司法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 正文2.1 司法决策受舆论影响的案例分析司法决策受舆论影响的案例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2007年的“香港女童谋杀案”。
在这起案件中,一名六岁的女童被绑架、性侵并被杀害。
案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愤怒,舆论一致要求严惩凶手。
由于舆论的强大影响力,案件被迅速转移到高等法院审理,并最终导致凶手被判处死刑。
规范舆论监督,保障司法独立

规范舆论监督,保障司法独立摘要: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媒体对法院审判案件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传媒利用其直观、快速的特点对发生的事件作出广泛、迅速、连续的传播。
司法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而媒体和大众追求的是一种感观上的公正,是一种道德和情感评价。
但这两种公正在本质上是相容的。
理论实践都表明,舆论监督和司法作为现代社会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两大公器,在价值层面上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根本目标与价值追求,在本质上两者之间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划分新闻监督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合理界限,从而兼顾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司法独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正义,并且”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
”提倡舆论监督,就是要让普通民众看见正义、感受正义、批判非正义。
如何划分新闻监督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合理界限,兼顾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司法独立是法制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这表明我国宪法确认司法独立为一项基本宪法原则。
总的来说,司法独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它任何机关不能行使;二是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而不受立法行政或上级法院、其他法官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其他的上司”。
舆论监督源于我国宪法,即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舆论监督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一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
浅议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4 . 制 约 性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 的缺失 ,导致缺乏对媒体 和网络的有效监管 ,从而使舆论监督 常常超 出了其应有
的职能 ,使得 言论过 于 “ 自由” ,进而干扰 了司法人 员手 中正 当的权利 ,影 响了司法独 立权 的行使。如 果不能做到 司法公正 ,就会导致无法有效保 障当事人 的合法权益 。嘲
正 ,从而保护利益受损人的合法利益 ,维 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 的和谐发展。
2 . 互 动 性
互联 网的迅速发展 ,使 网络舆论监督在众 多的媒体监督形式 中脱颖而 出。网络舆论监督是在传统媒 介基础之上发展 而来 的 ,虽然两者在形式上和方 向上有所不 同 ,但在 司法监督上 ,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
( 二) 舆论监督 的特点
随着媒体 行业的快速发展 ,舆论监督作为人 民群众行使 言论 自由权 和知情 权的特别手段 ,也出现 了
一
些新的特点。
1 . 广 泛 性
舆 论监督是社会公众行使言论 自由权 的重要手段 ,人 民群众 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 ,对社会生活 中出现 的大量 司法腐败 以及 司法不公 正的现象进行评论和抨击 ,从而引起相关部 门和人们 的普遍重视 , 借助舆论强大而广泛 的压力 ,会 迫使有 害社 会公平 、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法行为得 以及时并有效 的纠
使 司法机关更独立 、 公 正地行 使司法权 。 但 目前 由于缺乏对新闻舆论的有效监督 和规范管理 , 使得舆 论 “ 绑
架”司法公正 的现象屡见不鲜 。
一
、
舆论监督 的概念和特 点
( 一 ) 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监督 是特定 的社会公众群体通过新 闻、网络等媒体对 当下现实 生活中各种违 法违 纪 、渎职腐败 行为等进行揭露 、报道 、评论或者抨击 ,以实现监督司法的 目的。
辩论舆论对司法利大于弊

舆论对司法利大于弊2分30秒陈词: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听了对方的精彩陈词,有几点让我不敢苟同。
我们今天说舆论对司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标准主要是舆论对司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2003年3月孙志刚事件发生后,4月,题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文章在《南方周末》登出,引发全国关于收容遣送制度的热议。
5月,北京大学八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废除了一部法律,孙志刚事件——生命谱写中国法制进程,围观彰显舆论监督力量。
2003年,李桂芳因行窃被抓获,由于办案人员的“不作为”,李桂芳的女儿李思怡独自饿死在家中。
四川媒体记者采访了此事后在报社压力下未能发出稿件,遂在网络发出文章,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网络上自发的组织纪念思怡。
在舆论的压力下,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的民警以涉嫌玩忽职守罪被提起公诉。
2006年唐慧案中,唐慧为被迫卖淫的女儿多次上访,却被当地公安局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处以劳动教养。
唐慧被判劳教后,普通民众、意见领袖、官方媒体都纷纷为唐慧发声。
巨大舆论关注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2008年4月,案件由当地检察院向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几名犯人分获死刑、无期徒刑等罪名。
2007年12月一审,许霆因恶意取款被判处无期徒刑以来,舆论普遍认为许霆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较轻,呼吁重刑的不合理性。
截止12月24日网易网友的投票结果显示,93%的网友认为许霆不该获重刑。
重审判决改判5年有期徒刑,这正是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推动2009年“躲猫猫”事件的产生加之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推动了我国将严禁刑讯逼供列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法院的权力是人民交与的,所以人民理所当然地对司法行为有监督权。
舆论的存在为案件的公正处理提供了极佳的外界助力,也监督着司法人员严格公正廉洁高效处理各种纠纷。
最新-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精品

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摘要随着依法治国建设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迅速传播,人们的法律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逐渐增加。
文章通过司法案件,分析当今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从法学角度分析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就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促进司法公正独立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司法审判;公正舆论监督是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它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以案例分析我国社会舆论干预司法的现状媒体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是大众。
近几年来,许多案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分成各种观点激烈评论,甚至偶尔也出现一边倒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干预司法裁判。
比如,发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彭宇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引导舆论对法院施压,他向媒体表达自己是做好事,没有撞到人,而一些媒体则不加考察直接进行报道,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社会舆论的抨击使一审法院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证据充分的条件下,却搬出经验法则进行事实推断,最终使一起简单的侵权案件演变为一场道德论战譹訛。
还有同年的唐慧案,正是由于部分网络媒体对唐慧的同情心理,导致案件初期民意和社会舆论一边倒地支持唐慧,对其非法闹访行为却忽视不见。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媒体引导判断、民愤干涉司法的情况下,对司法实施舆论压力,产生了很多负面问题。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因此,司法机关听取群众意见,并不代表案件走向或者判决结果就要被民众的情绪所左右。
二、从法学角度看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一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我国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善。
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

岫I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霪篓翼霪霪瑟瑟罢覆黧夏霪纛渤己o、o年9月(下)i▲{;I占缸会镒汹函汹缢翰毯瑟醴绣罄毡翘幽遴。
山三:!:=:2:!!!!!竺2::苎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卢亮姜钧户旯要钧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新媒介都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社会守望者,传承教育,舆论监督的责任.然而,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甚至有时无法达到司法公正。
在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司法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司法活动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40-01一、司法独立概述司法独立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司法独断的主张之一,它的提出具有针对性与革命性,促进了西方实现自由民主的目标。
司法独立具体内涵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不受非法约束。
司法独立已经成为人类司法目标与现代法治国家行使法律时普遍使用的宪法原则。
司法独立始于远古社会,有首长或部落族长对内部斗争进行调停。
随着社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渐渐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审判活动。
但当时司法活动比较复杂琐碎,所以分派给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并受到各方的阻碍,宗教的干预比较严重。
知道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思想”理论,才逐渐形成近代司法权的概念。
正义性、独立性是司法互动本质要求。
离开独立性,正义性也无从谈起。
孟德斯鸠对司法的独立性提出了恰当的阐释:“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这说明司法独立的意义重大。
只有做到司法独立,法官才能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公正、客观地进行审判。
李昌奎案看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影响

李昌奎案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摘要]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昌奎案终以改判死刑落下帷幕。
再审的结果改变了二审的结论,这被看做舆论对司法的又一次胜利。
近年来,“许霆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案件的出现,被大多数人看做是民意推动了司法公正,然而,“全民狂欢”的背后,恐怕受伤最大的是司法独立的发展。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在宪法条文中均有明确规定,同样受宪法保护,目的也均是维持社会公正,本文旨在从李昌奎案出发,探讨两者冲突与平衡关系。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李昌奎,宪法一、李昌奎案简介2009年5月,遇难昭通巧家县鹦哥村的李昌奎因为感情纠纷强奸了同村的王家飞并杀害了她和她3岁的弟弟王家红。
2010年7月,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并赔偿王家民事赔偿3万元。
今年3月,云南省高院改判李昌奎死缓。
云南省高院在(2010)云高刑终字第1314号判决书中,完全认可了昭通市中院查明的事实,但认为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且李昌奎事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因此改判李昌奎死缓。
在药家鑫被判死刑立即执行风波未了之际,李昌奎的死缓引发舆论哗然。
王家对二审判决坚决不服,6月20号左右,王家飞的哥哥开始在各大网站发帖,此事迅速引爆,短短几天,就有数十万的回复。
而网友的回复几乎是一边倒的喊杀声。
随后昆明当地一家媒体介入报道。
7月4日,新华社报道,各地媒体跟进,案件影响越来越大,云南省高院也被推到风口浪尖。
7月6日,云南省高院专门召开了一次新闻通气会,分管刑事审判的副院长赵建生和新闻发言人田成有以及刑四庭赵林公开回应李昌奎案改判问题,并解释了相关改判理由。
同时声明此案正在审查过程中,希望大家保持理性。
但云南省高院这次新闻通气会的澄清和解释,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
7月13日,云南省高院正式作出再审决定,《再审决定书》称,根据《刑事诉讼法》204条第三项,即“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决定另行组成合议庭再审。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近几年,随着我国传媒技术的提高,传媒手段的多元化,社会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在我国的司法监督体制中的地位日趋上升;正本清源,社会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即促进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过度的舆论监督会干扰司法独立,错误的舆论会妨碍司法公正;今天我们判断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该看社会舆论对司法过程、司法体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长效性的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我方认为,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理由有三;1、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司法公正起促进作用,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适当监督,使司法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使其司法过程公开透明,促进司法过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体制的完善;而司法机关以及司法工作人员在舆论的影响下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使司法人员依法办事,对司法腐败能有效抑制,促进司法过程的公正化发展;2、社会舆论是现阶段下最有效的权力制衡手段;平民与权力阶层的冲突能够促进司法独立;在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大陆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的现象,影响司法人员和司法结果;平民掌握话语权,通过社会舆论聚集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能够与权力阶层进行博弈,与权力阶层所存在的冲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权力的不正当使用,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3、社会舆论能够促进司法精神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完善;从长远来看,随着司法独立的日趋成熟,司法体制日趋完善,也不需要舆论的力量来平衡会妨碍司法公正的力量,这时社会舆论对具体的案件影响减小,在此过程中,社会舆论在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尊重法律风气的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民众通过关注司法,提升民众本身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意识,促进司法人员在长期监督下坚持司法公正的行为方式,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精神得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对司法体制的长远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反驳:社会舆论影响判罚1、证明最后的判罚结果确实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是具有损害性的结果,可以说民众是监督作用,促进结果的公正化您方说…… ,那我方也可以说最终的结果是公正的,社会舆论发挥了监督作用达到了结果公正;所以这样论证没意义2、证明最后不好的结果是社会舆论导致的,而不是司法人员的判罚不当,不是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主动权在法官手里,综合的结果;一类较为轻松的作出判决,二类人情和法理的剧烈冲突,社会对法理人情的大讨论,是的结果更加公正3、即便社会舆论真的导致一些案件判罚不当,但是社会舆论影响了多少判罚结果,对方能够举出的也只是一些个例;美国仅暴力案年逾一百五十万,有多少是因为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使其结果不公;仅一个南中级京法院交通案件12342,全国超过300个中级法院,庞大的案件数量,请拿出数据告诉我,社会舆论究竟引导了多少的不公正司法;。
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

~
中图分 类号 : 9 6 D 1 司法独 立概 述
标。 司法 独立具 体内涵 是指 : 司法机 关按照 公平 公正原则 依法独 以说新 闻舆论 监督 也是 公 民知情权 的 一种延伸 和拓 展 。我 国出 立行使 司法 权力 , 不受非 法约束 。 司法 独立 已经成 为人类 司法 目 现 了很多违 背信 心公 开, 视群众 之情权 的案 例 。 河南某 官员 蔑 如
调停 。 随着 社会生 产与管理 的 需要, 渐需要 一个专 门的组织 进 社会现 象 。信息 公开有助 于 促进 社会的平 衡发 展 。 渐 行 审判 活动 。 当时司法 活动 比较 复杂琐 碎 , 以分派给 地方 行 但 所
政 长官管 理 , 并受 到各 方的f 碍 , j 且 宗教 的干 预 比较 严重 。知道法 国哲学家孟德 斯鸠提 出“ 三权思 想” 理论 , 才逐 渐形成近 代司法权 义性 也无从 谈起 。 孟德斯 鸠对 司法的 独立性提 出 了恰 当的 阐释:
随着 改革 开放的发 展 , 国媒体也 探寻 突破原来 的模式 , 我 越 体的报 道 ,使 司法公 开。通 过媒 体对 司法界 先进 人物事 迹的 颂 来越 多地媒 体注 重 自身发挥舆论监 督功能 , 大多数媒 体开始 了专 扬, 树立 法院 公正执 法的 良好形 象 。
门的舆 论监 督栏 目。如 《 南方周末》是严肃 大报 , 中央 电视 台 的
标与现 代法 治 国家 行使法 律时普 遍使用 的宪 法原则 。
论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

民众 对案 件 审理结 果 的可 接 受 性 , 考 虑 案 件 法 律 效
也 没有 哪一 种制 度像 司法 独立 那样 锻造 着法 律运 作 的 政 治空 间和 专 业 意蕴 o [ t 3 《 宪法》 第 1 2 6条 明确 赋
一
、
舆 论 监 督 与 司法 独 立 的 关 系 现 状
公 正 。但 是 , 舆论 监督 为 司法公 正搭 桥铺 路 的 同时 , 新 闻 自由和 司法 独立 也 发 生 着 严 重 的 冲 突 , 尤其 是
司法独 立是 现代 法治 国家 普遍 承认 的基本法 治 原 则 。在人 类 的发 展 史 上 , 没 有 哪 一种 法 律 理 念 像 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3年 0 3月
论 社 会 舆 论 监 督 与 司 法 独 立 的 平衡
杨 馨 淼 宋文华。
( 1 .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 院 法学 系, 天津 3 0 0 3 8 7 ; 2 . 济 南 市 中级 人 民法 院 民二 庭 , 山东 济 南 2 5 0 0 0 1 )
摘 要 : 舆论 监 督 与司法 独立 共 同维护 着 司法公 正 , 促 进 我 国法 治建设 。在 我 国舆论 监督 体 制 缺 乏规 范 、 司法公 信 力 尚需提 高 的前提 下 , 司法 独立 与公 正原 则 并不 能得 到 充分 的贯 彻 , 这影响 了 我 国社 会 主义 法治建 设 的进程 。这 就 需要 我们 在进 行 制度 构 建 时, 寻 找 舆论 监 督 和 司 法独 立 之 间 的平衡 , 既充 分发 挥 舆论监 督 对 司法公 正 的促 进 作用 , 又 避 免不 当 的舆论 监 督妨 碍 司法独 立 。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第一刘涌案引发的思考
•正确完整的信息披露——维护公众知情权——坚信审判公正——维护法律权威
•“鉴于其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本案的具体情况”
第二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内涵和关系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关系
•动态的平衡关系。
•舆论监督不当,则形成冲突;监督得当,有利于实现阳光下的审判,推动司法进步。
•两者最终的价值立足点是一致的——促进司法公正,社会公正。
•注:公开审判原则;建立相应制度
第三舆论监督的优点
•对抗上级法院,其他公权机关
•法官真正具有法律与职业素养所要求的独立性,则不会影响独立
第四近期动态
•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要求加强对司法的监督。
•十七大报告: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新闻媒体的监督是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的良药和促进剂。
第五案情链接
•孙志刚案件
•湖北女教师黄静案件。
论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2019年05月(中)法制博览法治论坛论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刘倩倩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逐步渗入各个行业和领域,对司法公正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提高司法透明度,进而更具公信力。
然其消极一面体现在网民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无法从专业角度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在此情况下网络舆论的过度干预会为公正司法带来社会压力。
本文在阐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哪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措施,以期使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影响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150-01作者简介:刘倩倩(1995-),女,汉族,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在读。
一、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含义(一)网络舆论的含义舆论,是指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于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应。
而网络舆论则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趋于一致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网络舆论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舆论强调道德和精神上的自我约束,注重自发表达想法、交流意见,但也受到法律的限制。
(二)司法公正的含义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司法公正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
其主体是以法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其对象包括各类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有利于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指司法的准则是遵守法律,除此之外,司法活动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干涉。
我国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浅论我国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摘要】在司法不公开、司法公信力不彰的当下中国,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独立,笔者试从张显案谈起,试图探讨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并寻找处理我国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张显案;司法独立;舆论监督一、问题的提出2012年7月31日,药家鑫父亲诉张显名誉侵权案在西安雁塔法院开庭宣判,要求被告张显在判决生效后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在其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上连续三十日分别刊登致歉声明。
张显作为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的被害人张妙代理人的过程中,始终把自己这一方定位为“弱势”,利用微博和博客表达死者家属的质疑,暗示药家是军二代、官二代和富二代的身份,把药家与死者一方的矛盾摆上了台面,引起舆论一边倒的主张严惩药家鑫,并一定程度上阻挠了药家与死者家属的庭外和解。
张显后来承认,他所发布的关于药家有背景等信息,“有的是从微博后面评论里转帖来的”,“没有时间核实”。
虽然张显本意是监督法院公正审判,但不实言论确实对舆论有巨大的煽动作用,进而对药家鑫案的审判造成了一定影响。
事实上,舆论不应当成为左右司法的工具。
审判案件的过程本应是:公众笃信法律,相信司法机关会秉持公正立场,遵循法治路径进行处理,案件最终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
在司法不公开、司法公信力不彰的当下中国,应该如何规范法庭外言论,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张显案或许是反思这个问题的良机。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1、相关概念“舆论”,中国古代又称“舆诵”、“清议”,指公众对社会上有争议问题的大体相同的言论。
“监督”,据我国《辞源》的解释是指监察督促之意,在现代社会,其含义则更丰富、更深刻。
“舆论监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新闻监督”或“媒介监督”,是指广播、电视、报刊、社会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
司法独立,是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之基本法律准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
浅论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影响

浅论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影响摘要:社会舆论在为民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司法界出了诸多难题。
我们在享用社会舆论给我们酣畅淋漓的表达机会时,也要注意它的阴影是否伤害了司法公正。
司法活动独立的实现并不是远离社会舆论,而应适当利用社会舆论,坚守自己的阵地。
关键词:社会舆论司法活动Abstract: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for democracy in greater contribution, but also give a judiciary many problems. We all enjoy social public opinion to us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sweat, also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its shadow is hurt the judicial justic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judicial activities and not far away from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and should be the appropriate use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stick to your own position.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judicial activities综观近年来中国的司法实践,许多标志性的法律事(案)件,经由媒体和舆论的报道、重述或者放大,在不同的层面和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自我反思或转变。
但另一方面,“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制造出了一系列违背司法正义的冤假错案。
如果说前者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后者却暴露出中国法制建设中的种种瓶颈。
一、社会舆论为什么会影响司法活动(一)人治思想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人治思想,使人们并没有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摘要:近年来“媒体审判”“舆论审判”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社会现象,从\汶川特大地震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充分联动,到\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发挥的重要作用,再到2021年此起彼伏的社会群体事件。
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强大传播功能和舆论影响力,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司法。
舆论与司法看似对立其实是统一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保障社会正义,二者在实践中,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既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作用。
因此,如何使司法和网络媒体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寻求两者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舆论、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影响司法公正与社会舆论监督是现代各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
所谓社会舆论,是指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整合而成,是相当数量人的共同意志的外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了解到一些新闻或公众事件,并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互联网提供的言论自由的平台,有利于网民的交流。
所以说,现在的社会舆论不局限于新闻舆论,还有网络舆论等。
网络舆论,就是指网民以博客、微博、跟帖、留言等方式,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网络话题等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尤其是微博,现在有九成的用户在用微博了解新闻,微博上,每个人都形成了1一个“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微博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突发事件的传播舆论中心。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人们对司法审判活动格外关心,加之社会舆论监督的日益活跃,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之间的冲突将更加明显和频繁。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及公众舆论的关注扩大了案件的社会影响,在司法案件被社会高度关注的情况下,案件引发的连锁效应往往超出案件本身。
例如,一宗性质恶劣的案件发生时,媒体和公众往往不满足于知晓如何定罪如何量刑,还倾向于追查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尤其是背后是否有“保护伞”),以及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是否干扰到案件的公正审判;当地及上级党委政府、公安、检察院等各种政治力量在案件中的表现、行为及程序的合法性等也经常成为众矢之的。
从药家鑫案看社会舆论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从药家鑫案看社会舆论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147 财政税务学院财政1302班颜新1307010216 摘要:在司法实践当中,公众一方面呼吁司法的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不断去影响司法的公正,这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充分尊重司法的独立判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社会舆论司法独立司法公正案情简介: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
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这样一起很普通的恶性杀人案件,最终却演变成高潮迭起、悬念频出、众人瞩目、民众情绪激动的案件?人们在“似是”的争论和对各种表象的猜测中,对法院的审理程序和最终可能的判决结果充满了“疑邻偷斧”般的怀疑和不信任,甚至有人在无端的开始指责、攻击和谩骂法官的公正性,大肆攻击我们的司法制度。
一、案件分析(一)关于药家鑫案件判决的几点争议1、药家鑫是否构成自首我国刑法中,自首指犯罪人自动投案之后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坦白指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本案中药家鑫于10月22日因有重大作案嫌疑被抓获,同时供述的是警方已查明的事实,应该构成刑法中的坦白而绝非公诉人所称的自首。
2、药家鑫是否应适用死刑立即执行我国刑法第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即故意杀人的,首先应考虑死刑,若有其他情节再考虑其他法定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摘要】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作为民主法治社会的两大基本要素,在终极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二者在现实运作中又常常表现出冲突的一面,但这种冲突是可以平衡化解的,它们最终能够实现协调互动。
【关键词】社会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协调互动一、引言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持刀捅刺被害人数刀致其当场死亡。
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药家鑫提起上诉,要求从轻处罚,但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死刑判决。
此案审判的全过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包括微博等网络媒介在内的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监督力量。
在高度凸显国家权力公信力的司法领域,尤其是最有可能触及社会矛盾焦点的刑事司法领域,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更为明显,“药家鑫案”的死刑判决无疑受到了舆论监督的影响。
二、社会舆论监督概述(一)社会舆论与社会舆论监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舆论是指多数人的言论或意见,而社会舆论通常指在较大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规模效应的舆论。
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不同群体、阶层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的个别或综合表达。
社会舆论属于表层意识的范畴,“表层意识,是说它处于社会意识活动的表面部位,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影响”[1],这就决定了它在整体上是一种感性认识,是非理性的、不确定的。
我国的政治制度没有采用西方的分权制衡原则,而是以彰显社会主义特色的权力监督原则为基石。
当代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类,而社会舆论监督就是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
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同时明确赋予公民以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这自然就衍生出人民群众对代自己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的监督权,相当多数的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就形成了舆论监督。
(二)社会舆论监督的特点社会舆论监督在现代传媒的引导下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和局限:1.监督范围的广泛性和公开性舆论监督不仅能够反映舆情民意而且可以矫正执政得失,已经越来越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国家权力涉足的各个领域。
舆论监督采用各种公开化的方式,逐步拓展其掌控的话语空间,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其中,迫使公权力的灰暗面见诸于阳光。
2.监督效果的轰动性和导向性舆论监督往往集中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公众最为关心的领域,一旦某些突出反映社会矛盾的事件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就会产生轰动性效果;而媒体则可能对业已形成的社会舆论进行具有价值倾向性的引导,煽动属于表层意识的社会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3.监督性质的非专业性和非强制性公众因为能力所限只能从普通角度甚至是用道德标准评价法律问题,这就导致社会舆论往往与专业人员的意见形成强烈的反差。
舆论监督不同于国家权力自身的监督,它不具有强制性,其监督效应是通过营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国家权力妥协来间接实现的。
三、司法独立原则概述(一)司法独立的含义司法独立理论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他主张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相互分立、彼此制约,以实现国家权力的配置平衡。
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独立已经成为政治制度架构的一项基本原则。
理论上讲,司法独立有三层基本内涵:第一,司法权独立。
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司法权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是独立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不得对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横加干涉;司法权也独立于政党、团体、社会舆论等其他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司法权的运作不受意识形态、党派偏见和媒体舆论的左右。
第二,法院独立。
这是指在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法院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级法院不能随意干涉下级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只能通过上诉审或者再审的方式对下级法院的裁判进行监督;下级法院也不能任意将案件交予上级法院审理或者请示如何对个案作出裁判。
第三,法官独立。
法官独立是实质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与基础。
“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
司法审判讲究的是亲历性,只有经历过庭审的法官才能通过对全案证据的审查在内心形成确信,据此独立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干涉和阻碍。
当然,法官独立并不意味着法官不受监督和约束。
(二)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法治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司法最终裁判,法官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终局调停人,是社会正义良知的最后守护者。
切实贯彻司法独立原则,能够保证司法公正、防止权力滥用、实现权力平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司法独立主要指审判权的独立。
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上级法院通过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对下级法院的裁判进行监督,能够及时纠正确有错误的裁判,以充分保证司法公正,切实落实司法责任。
我国的司法独立较之于西方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方面,政治上不独立,人民法院必须接受党的政治领导,司法权仅仅独立于行政权,并未独立于立法权,司法机关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法官的任免也由权力机关决定;另一方面,法官不独立,法官裁判案件必须经过审核和批准并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发布才具有法律效力,必要时审判委员会的意见可以直接代替法官的裁判。
四、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社会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因此,社会舆论自然会对作为国家权力一大分支的司法权进行监督,尤其在中国现实司法状况堪忧的情形下,舆论的实时监控会更多地集中于司法领域,日益加强的舆论监督确实对司法独立产生了一定影响,二者既有契合点也有分歧点。
(一)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契合点1.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防治和矫正司法偏差目前,我国司法领域内时常会发生“金钱案”、“权力案”等腐败案件,司法的公正性受到了广泛质疑,而社会舆论作为一股强劲的监督力量可以遏制司法腐败。
由于传媒报道的渗透与扩大,审判权的行使过程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下,公众合理地发表意见会营造出一定程度的舆论压力,法官就会更加审慎地依法裁判案件,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司法偏差,“司法为民”的公正廉洁状态会得到真正实现。
而司法公正恰好是法院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法官中立地判断是非的良好状态的外在反映,司法公正彰显着司法的独立性。
2.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增强司法透明度,减少司法专横和武断“任何权力都有可能被滥用”。
利用社会舆论来监督司法,一方面,有助于为司法权建立系统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司法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遏制司法腐败的发生。
另一方面,司法公开又可以促使司法权履行职责,最大限度的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在透明的天窗下司法专横、司法武断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公民的合法权利可以得到切实保障。
司法公开、透明的程度是司法独立的重要衡量标准,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开、透明的同时,也推动着司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
3.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推动司法改革,强化司法公信力当前,司法改革的主题之一就是完善司法独立制度。
舆论监督是司法改革的外部助推力,公众对司法现状的批评与诟病会促使司法系统内部产生改革的驱动力,而司法改革的马车必然会沿着司法独立的道路前进,这是法治的大势所趋。
司法独立可以实现“三权”配置的均衡,翦剪除我国长久以来行政兼理司法的弊病,避免出现一个机关集中行使“三权”的独裁和专制局面;从反面来看,司法不独立,司法权就会被立法权和行政权蚕食、扭曲而变得更加弱势,法律就会因失去守卫者而形同虚设。
司法独立制度的完善会逐步增强司法的权威性,司法权不再恣意妄为,公众会越来越相信裁判的公正性,司法的社会公信力自然会得到强化,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也会实现统一。
(二)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分歧点1.“舆论审判”时有发生,逼迫司法迎合主流民意舆论审判指新闻媒介及因其传播形成的社会舆论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定性分析,对涉案人员定罪量刑,先于司法机关进行“审判”的现象。
近年来,传媒主导的舆论对司法的关注越来越多,舆论监督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救济途径,有些时候甚至超越了司法权威。
但是,过度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激化了社会舆论,对司法权的正当行使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药家鑫案”中,“微博舆论”先于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判”,将司法裁判置于预先选定的结果下,严重破坏了无罪推定原则,对司法独立的撼动是显而易见的。
2.用道德情感品评法律问题,给审判工作施加了巨大压力大部分公民对精英化的司法审判并不熟悉,本能地倾向于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标准看待法律问题。
而媒体却通过道德性议程设置和选择性客观报道,将“道德审判”的潜在可能性植入了业已形成的舆论压力中,并将压力通过法院间接地施加给法官。
在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前任何人不得判定被告人有罪,这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
公众可以对案件发表适度的道德评价和法律意见,但是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媒体应当自我规制,不能将零散的个人看法集中扩大为统一的预决意见,并试图左右法官的最终判决,而是应当尽可能保证法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消极、中立地进行裁判。
五、实现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协调互动的建议作为民主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大基本要素,社会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在终极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抑制公权力膨胀,防止其侵害和挤压私权利,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从本质上看,司法权的消极性和封闭性对舆论监督有着天然的排斥力;而社会舆论正逐步从主流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单纯地充当“政治喉舌”,这就导致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产生了碰撞和冲突。
“但就整体而言,二者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不存在根本的紧张关系”,[2]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
(一)对社会舆论监督的规制公众虽然是舆论监督的主体,但并不起直接作用,公众往往借助新闻媒介这一公共话语资源表达民意,利用传媒的传播及辐射效应监督公权力,因此,规制舆论监督的核心在于对传媒的规制。
首先,完善传媒立法。
虽然新闻自由在我国受到诸多限制,但都停留在政策层面,只有专门性立法才能合理确定新闻自由的边界,使媒体有法可守、有章可循;同时,立法也可以确立媒体监督的法律地位,保障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完善传媒立法已刻不容缓。
其次,督促传媒自律。
新闻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职业,只有具备不为利禄所诱,不为强权所屈的品格才能不辱使命。
传媒的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政治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传媒维系自身独立品性的保证。
第三,推动制度构建。
构建完备的舆论监督制度既可以保障监督权的实现,又能够避免其对司法产生负面影响。
建立诸如新闻记者采访、监督信息反馈、监督责任追究、新闻信息更正等一系列机制来强化对传媒行为的合理约束,是提高舆论监督整体水平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