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合集下载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事记有哪些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事记有哪些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事记有哪些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12期编者按: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注定要载入史册。

改革开放30年,有太多值得铭记的大事件。

本期特选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领域的一些大事件,与读者一起回顾3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之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中国由此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不断充实完善。

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卫生局大 事 记

卫生局大 事 记

大事记(1987~2007)1987年:7月,洪源机械厂职工家属从菜市场购回含有甲胺磷的空心菜,食后造成五户15人食物中毒;是年,人民医院率先在娄底地区开展了首例断指再植术获成功。

1988年:人民医院首次试行职工入股分配、还本付息的方式,集资20万元购进1台日本产高档B超机。

1989年:妇幼保健所连续4年来,分别获得“全国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湖南省卫生文明先进单位”称号;是年,涟源市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县(市)。

1990年:3月,涟源市计划免疫工作,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审评,“四苗”(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疫苗)覆盖率达100%,顺利通过以县为单位“四苗”接种率第一个85%部级验收;是年,田心乡人民政府无偿划拨百坪村百川山、止渴岭等53.3公顷荒山荒地给田心卫生院作为中药生产基地,田心卫生院提供中药材种子、技术、化肥,并负责中药材收购,以承包的方式租赁给当地农民种植,年产值达150万元。

1991年:8月,涟源市人民群众开始食用加碘盐,以预防“地甲病”发生;是年,涟源市境内无白喉病状态;是年,涟源市计划免疫工作顺利通过以县为单位“四苗”接种率第二个85%省级验收。

1992年:10月,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首例腹膜透析治疗病例;11月,全省环境卫生工作会议在涟源召开;是年,涟源市境内达到了全省消灭麻风病标准,此后未发生过新发病例。

1993年:6月,涟源市人民医院代表队,在全省“三基”竞赛中,获县(市)级团体总分第一名、理论第一名、操作第三名;是年,涟源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省卫生厅评审验收全面达标,成为娄底地区第一个达标的县(市);是年,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卫生与安全,在全市开始推广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是年,人民医院率先在娄底地区开展了高颈段脊髓肿瘤切除术获成功;1994年:4月,涟源市共投资1078万元,在石马山境内建成“湖南省回春堂制药厂”并正式投产,生产范围有中成药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和糖浆剂,年产值达1000万元;6月,涟源市中医院代表队,在全省中医“三基”竞赛中,获县(市)级团体总分第三名;7月,山塘、四古等地发生钩体病局部流行,共发病118例;12月,人民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二级甲等”医院,成为娄底地区首家达标的“二级甲等”医院;是年,人民医院率先在娄底地区开展了首例心脏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获成功;是年,七星乡同方村村民,食用自产小麦制品后,56人中有54人发生食物中毒。

中国医改大事记

中国医改大事记

1951~1953
政 务 院 公 布了《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劳 动 保 险 条 例》,标志着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为支撑的劳保 医疗制度的建立。1952年6月27日,周恩来总理签 发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 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决定自1952年7月开始实行以国家干部为主体、财 政提供经费的公费医疗制度。次年1月,劳动部颁 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把劳 保医疗制度惠及到全民所有制的直系亲属。
2007
医改协调小组委 内的多家海内外 《关于深化医药 面向全社会征求
2015~2016
落实“十二五医改规划”和 业并驾齐驱。中办、国办 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 法和成熟经验,有利于加 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 坚实基础。
4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992
国 务 院 下发《 关于 深 化 卫 见》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 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 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
2009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 《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出台。新医改方案获原则通过,并宣布今后3年内将 入8500亿元,目标之一就是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 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2012~2014
国务院出台《“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 实施方案》,全面部署2012-2015年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医改进入新的实施阶段。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医改 四大主要工作任务。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卫生事业 经历了三个重大改革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49-1979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十 年;第二个 阶段 是19 79 -2 0 0 9 年,即改革 开放后的三十年;第三个阶段是从20 09 年至今,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 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 0 0 9〕6号),拉 开了我 国 新 一 轮 医 药 卫 生体 制 改革,即第 三个 阶 段 医 改 的大幕。

国家医疗保障工作要闻大事记2021年

国家医疗保障工作要闻大事记2021年

国家医疗保障工作要闻大事记(2021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资金共同承担,居民个人不负担。

截至3月底,国家医保局预付资金超过240亿元,做到了“钱等疫苗”。

2、1月21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确定基本保障内涵,厘清待遇支付边界,明确政策调整权限,规范决策制度流程。

6月份,印发《贯彻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对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进行了部署。

3、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2号),为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提供基本遵循。

4、2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系统第一部行政法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为医保制度步入法治化奠定了基石。

《条例》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5、4月12日,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1〕27号),部署下一阶段落实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

6、4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要求建立完善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统筹保障机制,改革个人账户,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

7、4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青海省全面上线运行。

青海省成为全国首个医保信息平台业务功能全省全覆盖的省份。

8、4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医保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21〕31号),为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供总体规范和要求。

9、6月11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规范了医疗保障领域行政处罚程序。

药事管理与法规

药事管理与法规
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认为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 成功的。
?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
二、药品监督管理组织
(一)历史沿革 (二)现行机构
1. 主管机关 2. 行政监督 3. 技术监督 4. 有关部门
13
(一)新中国药监组织历史沿革
1.初步建立时期(1949~1957) 2.调整变化时期(1958~1998) 3.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9至今)
? 垂直管理阶段( 2000~2008) ? 分级(属地)管理阶段( 2008至今)
14
1.初步建立时期
? 1949年12月,卫生部设药政管理处 ? 1950年,接管国民党政府设在上海的药
品、食品检验局,建立国家药品检验所 ? 1953年5月,药政管理处改为药政管理司 ? 1954年,各省设立药品检验部门 ? 1956年底完成全国药品检验系统建设 ? 1957年,药政管理司改为药政管理局
④稽查局
? 拟订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药品、医疗器 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稽查制度并监督 实施;组织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 妆品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重大违法案件;组织实 施相关的稽查抽验,发布质量公告和抽验结果; 组织对有关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和产品质量 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对产品召回进行监督; 组织拟订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审查办 法和审查标准并监督实施;承担互联网药品信息 服务和交易行为的监督工作;承担中药材专业市 场监管工作;指导和监督地方稽查执法、案件查 处、应急处理、产品召回和广告审批工作;承办 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②药品注册司(中药民族药监管司)
? 组织拟订药品、药用辅料的国家标准和研究指 导原则;组织拟订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 容器产品目录、药用要求、标准和研究指导原 则;承担药品、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 器、药用辅料的注册工作;组织拟订非处方药 物目录;组织拟订药物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 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负责组织和管 理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工作;指导和监督医疗机 构配制制剂的注册工作,负责医疗机构配制制 剂跨省区调剂的审批工作;负责药品进口管理 工作;组织实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组织拟订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1994年大事记

1994年大事记

1994年大事记
摘要:
1.1994 年我国政治事件
2.1994 年我国经济事件
3.1994 年我国科技事件
4.1994 年我国文化事件
5.1994 年我国社会事件
正文:
1994 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政治方面,199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和决议,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经济方面,1994 年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成功地应对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挑战,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在科技方面,1994 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和载人飞船,提高了国家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同时,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文化方面,1994 年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艺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在社会方面,1994 年我国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我国加强了社会治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壮丽70年,医卫谱新篇

壮丽70年,医卫谱新篇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邱婷婷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医务人员只有10万人,每万人只有2张住院床位,技术水平低下,医药和设备产业几乎是一纸空白,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较低。

70年过去,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已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这一切成果,都离不开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

1950年1950年8月,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基本方针。

会后各级卫生部门开始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同时在全国开始建立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成立防疫队伍,并开始加强医学教育,大力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人员。

此次会议不仅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1952年春,美国在侵朝战争中发动细菌战。

在保家卫国的浪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7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我国科技文化和医药卫生事业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为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期特别策划将为读者呈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波澜壮阔的70年风雨历程中的大事记,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壮丽70年, 医卫谱新篇潮中,人民群众把在全国城乡广泛兴起的卫生防疫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3月14日,由周恩来任主委的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全国的爱国卫生运动。

同年底,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在毛建国初期,奠定发展基础泽东的号召下,爱国卫生运动迅速掀起高潮,极大地改变了城乡卫生面貌。

1956年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要负责医疗,并且要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从而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

改革开放三十年蚌埠三院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蚌埠三院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蚌埠三院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市三院逐步发展壮大,门急诊病人量始终居于全省同级医院的前列,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在全省市级医疗机构中首家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现已发展成为皖北地区影响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

一、目前情况介绍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增名“蚌埠市中心医院”。

医院始建于1954年4月,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现已发展成为专业科室齐全、人才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专业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皖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

医院设置有24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5个专业研究所、18个行政职能科室。

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医疗机构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任务考核优秀单位,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医院本着“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思路,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

神经外科多次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并在省卫生厅第二周期重点专科评审中通过专家组审核,被评为“学科建设成效突出”科室。

目前,医院神经外科、骨科、烧伤整形科、神经内科、急诊科ICU病房、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中西医结合科等9个科室创建为省、市重点学科。

医院设备先进,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引进的价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已投入使用,拥有1.5T磁共振成像仪、16排螺旋CT扫描仪、大型血管造影系统、直接式数字摄片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胃肠机、脑室镜系列、ASA手术导航系统、腹腔镜系列、手术显微镜等万元以上设备400余件(台),总价值超亿元。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以“诚信医院”建设取信于民,以“优质、高效、低耗、便捷”服务于民,大力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先后有6项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内先进、省内领先”。

2021年第四季度大事记

2021年第四季度大事记

2021年第四季度大事记一、国内政治大事1. 全国“两会”召开: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政府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项议程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政策、改革方案等重要议题。

2. 高级别外交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多个国家,与各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包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1. 全球经济复苏:随着全球疫苗接种进展和经济恢复措施的实施,全球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多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呈现积极的复苏迹象。

2. 跨区域贸易协定签署: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区域贸易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3. 能源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在2021年第四季度出现明显上涨,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三、科技创新与发展1. 人工智能领域进展:在2021年第四季度,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包括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等。

2. 数字货币发展:多个国家开始探索和研发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数字支付和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3. 科技创新政策出台: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四、社会民生改革与发展1. 教育领域改革:中国政府加大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推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公平发展。

2. 医疗卫生改革:中国政府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3. 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五、社会安全与法治建设1. 社会治安维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法治建设推进: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和透明度。

1966大事记

1966大事记

1966大事记(原创版)目录1.引言: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

2.文化大革命:1966年,中国开始了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科技发展:1966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如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4.社会变革:196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

5.结语: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文一、引言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

在这一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中国开始了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变得不稳定,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受阻。

同时,文化大革命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三、科技发展1966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在这一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自主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还在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变革196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

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城市改革则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此外,中国还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五、结语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和社会变革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科技发展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023年国家大事一览表

2023年国家大事一览表

2023年国家大事一览表202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各个领域都将迎来重大转折点。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展示2023年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大事,带给您对这一年的全面了解。

一、外交与国际关系2023年,中国外交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即将发生的国际大事:1. 东京奥运会:2023年,首都东京将举办盛大的奥运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

作为东道主国,日本将为这一盛事做好各项准备,并通过奥运会提升国际形象。

2.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一直备受全球关注,2023年将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年。

两国将继续就经济、贸易、气候变化等重要议题展开对话与合作。

3. 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生效:2023年1月,RCEP将正式生效,这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自贸协定,涵盖了包括中国、东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

二、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国将继续推进内外资企业平等对待,改革开放政策也将持续深化。

以下是2023年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大事:1. 创新驱动战略:2023年,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 扩大内需:中国将继续推动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推动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

3. “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将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倡议的建设,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

三、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将持续推进,以下是2023年相关领域的一些重要大事:1. 5G网络覆盖全国:2023年,中国将加快5G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从而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

2. 物联网的普及:物联网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2023年继续普及。

各个行业将更广泛地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生产力和效益。

1985年社会大事记

1985年社会大事记

1985年社会大事记一、国内政治1.1 起草宪法•1985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起草宪法草案。

•1985年9月,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1.2 颁布新宪法•1985年12月4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新宪法。

•新宪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发展2.1 经济改革开放•1985年1月1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的若干措施的决定》,推动经济改革开放。

•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的发展。

2.2 科技进步•1985年,中国成立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领域的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加快了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2.3 农村改革•1985年,中国推行农村经济改革试验,鼓励农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改革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并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社会发展3.1 城镇化进程•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

•许多农民纷纷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3.2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的阴影逐渐淡化。

•社会秩序得到恢复,文化艺术活动开始逐渐恢复和繁荣起来。

3.3 教育改革•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政府重视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4 卫生事业的发展•1985年,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了医疗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

•政府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改善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医疗保障的能力。

四、国际关系4.1 中印边境问题•1985年,中国和印度重新开展边境谈判,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

•双方通过外交途径,努力缓解紧张局势,并在边境地区实现了相对稳定。

4.2 对外援助•1985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援助事务,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1990年大事记

1990年大事记

1990年大事记摘要:1.1990 年国内外重要事件概述2.1990 年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情况3.1990 年我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4.1990 年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正文:1990 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开端,这一年在国际和国内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在这一年,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同时在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国际事务中,我国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首先,在政治方面,1990 年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

在这一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此外,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积极开展外交工作,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其次,在经济方面,1990 年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年,国家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通知》等政策,进一步降低关税,优化外贸结构。

同时,我国加大了对内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科技方面,1990 年我国在航天、通信、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实现了国内卫星通信的突破。

此外,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事业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1990 年我国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措施。

在教育领域,我国开始实施“八五”计划,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在卫生事业方面,我国积极推行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在国际事务中,1990 年我国积极参与多边国际事务,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这一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展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友好形象。

此外,我国还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医疗保障百年大事记 1921-2021

医疗保障百年大事记 1921-2021
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医疗 保障
百年大事记
1921-2021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 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 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下,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取得了 辉煌成就,构建了世界上规模 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人民群 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增强。在建党100周年之 际,本刊特梳理我国医疗保障 领域100年大事记,以此向中国 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关于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 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 发,我国开始探索实施重特 大疾病医疗救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整合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健 全全民医保体系。
2013年
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 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 保超13亿人。
2014年
《社会救助暂行办 法》颁布施行。
2015年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 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 见的通知》发布,医疗救助制度实 现城乡统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全面开展。
《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的意见》发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制度全面推进。
开展长护险试点
2016年
《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的意见》发布,城乡 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进入快 车道。
《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开始 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 要》印发,作为推进健康中国 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劳动人民委员部创建, 图为旧址原貌仿造建筑。
1933年,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
1955年,工人在车间工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早雏形
1955年
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成立联合保健 站,这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最早 雏形。

中国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国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国医药发展大事记
以下是中国医药发展的重要事件: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支持医药事业,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并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1958年,中国政府实施大跃进政策,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农
村大规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并扩大农村医疗服务覆盖面。

- 196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为中国医学科研和教育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医药事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药品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 2009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引起了国
内外的关注,也加速了中国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 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取代原国家卫生和计划
生育委员会,负责卫生健康事业的管理和领导。

- 2018年,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实行了药品零差率政策,旨
在降低药品价格,改善患者用药环境。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通过大规模的检测、隔离
和疫苗研发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并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冠疫苗。

这些事件以及其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改善医疗条件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到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价格控制,中国的医药事业逐步发展壮大,为国家的健康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深圳医改10年大事记

深圳医改10年大事记

深圳医改10年大事记2018年2月9日,深圳市发布《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将于3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首部地方性的家庭医生服务技术标准。

6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建市以来的首次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全面部署“健康深圳”建设,提出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努力建设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城市,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6月27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

7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和排名,深圳在总分排名中位列第一。

9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印发《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办法(试行)》。

9月10日,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委印发《深圳市社康中心公开招聘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一次性生活补助发放实施细则》,自2017 年起,对通过公开招聘到社康中心工作、取得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由社康中心同级财政分别给予25 万元、30 万元、35 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分5 年发放。

9月19日,市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印发《深圳市基层医疗集团所属社康中心全科医生聘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指导意见(试行)》,实行评聘结合,打破社康中心全科医生聘任高级职称的职数限制。

10月18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举行基层医疗集团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签订仪式,将此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9家基层医疗集团。

10月19日,经市政府批准,市卫生计生委印发《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继推行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后,开始医用耗材采购“动手术”,总体要求是规范耗材采购和交易,降低采购成本以及继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

11月5日,经市政府批准,市卫生计生委印发《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强化行动方案》,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促进示范工程、拓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保疾病向促健康转变。

凝练药学学科技术 、提升临床服务能力

凝练药学学科技术 、提升临床服务能力
提供门诊、院外管理
患者院外管理 门诊患者管理 社区患者管理
临床 药师
慢病 管理 药师
科研 药师
信息 药师
血药浓度测定 基因型检测 PPK/PD 组学 ......
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软件开发 知识库的扩充 大数据获取 ......
、药、护及技等专家组
成的团队。
全国开展药学门诊情况
➢ 调查全国108家医院,电话接通率为100%,19.5%(21家)医院开立药学服务 门诊;43.5%(47家)医院设有门诊药学咨询窗口;37.0%(40家)表示无药学 收费服务或药学咨询门诊。
➢ 开设药学门诊的医院其收费标准多样:一般综合门诊、专科门诊以挂号费 (3.5元-100元)形式按次收费;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综合门诊按时长收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综合门诊按医事服务费项目整体收费;一般联 合门诊药师不单独收费。
2. 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管理 差错报告与管理、ADR监测与管 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保障患者用到有效安全且经

济的药物
3. 药学服务与标准化建设
门诊、住院、急诊、临床药学、 药学服务方面,将启动各项药学服务标准制定
用药咨询和PIVAS的服务与标准 工作,以后无论在哪家医院门诊或住院都将享受

到统一规划高标准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周博雅,田月,韩容,赵志刚,中国药学服务门诊开展及收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 药品评价, 2017,14(2):8-13.
医保 控费
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减少基金不合理支出,提高使用率, 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药师是医保的守门人
医保控费
医改-医保相关大事记-医疗服务和控费两方面要结合
公立医院面临转变
卫生服务体系功能拓展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1949年一1978年,中国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4月14日,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在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4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省的镇江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同时对改革试点的目标、原则、内容、有关政策进行了部署。

▲1996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做出规划:“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规划还提出“要实行预防为主方针,保健和医疗并重。

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

“九五”期间基本做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完善县、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1996年4月8日,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试点地区的领导同志。

会议在总结1994年12月开始的江西九江市、江苏镇江市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要求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并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199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主要内容、试点有关政策等都作了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1949年一1978年,中国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4月14日,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在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4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省的镇江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同时对改革试点的目标、原则、内容、有关政策进行了部署。

▲1996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做出规划:“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规划还提出“要实行预防为主方针,保健和医疗并重。

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

“九五”期间基本做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完善县、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1996年4月8日,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试点地区的领导同志。

会议在总结1994年12月开始的江西九江市、江苏镇江市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要求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并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199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主要内容、试点有关政策等都作了规定。

通过这次会议使医疗保险改革的试点城市扩大到40多个。

▲1996年10月2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医疗保险改革扩大试点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医疗保险改革要探索和建立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机制,探索和建立医患双方医疗费约束机制,探索和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

▲1997年1月15日,为解决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多方因素对医疗保险改革进程的制约,中共中央、国务院研究并发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拉开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的大幕,也为下一步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环境问题,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进行创造了条件。

▲1997年3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重点抓好50多个城市的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管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提高服务水平。

”▲1998年10月2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讨论稿)》。

▲1998年11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讨论稿)》。

▲1998年11月26—2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讨论和研究《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及有关政策措施;部署了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

《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根据《决定》确认,这次改革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考虑财政、企业和个人承受能力,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999年4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关于我国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药管字[1999]120号)。

通过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水平。

▲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医改全面启动。

此次医改的主要措施包括: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加强监管,实行医药分家等。

▲2000年7月24—26日,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面推进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李岚清强调要充分认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医改全面启动。

此次医改的主要措施包括: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加强监管,实行医药分家等。

▲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开始新农合试点。

同年,SARS疫情在中国蔓延,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开始受到关注。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原人事部等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

主要任务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标志新一轮医改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2006年8月17日:工作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

明确了第一阶段工作,分为管理和运行机制、卫生投入机制、医疗保障体制和药品市场监管四个专题研究组。

▲2006年9月,中国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

▲2006年9月26日:工作小组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主页上开通“我为医改建言献策”栏目,并公布了热线电话,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六家研究机构对医改进行独立、平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后来研究机构增加到九家。

同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医改座谈会,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讨论医改方案。

▲2007年3月23日:工作小组委托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麦肯锡(中国)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七家国内外机构开展“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框架设计”的独立平行研究。

▲2007年9月28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讨论修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

▲2008年1月14日、15日: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两次主持座谈会,分别听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对工作小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建议意见。

▲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工作小组关于医改方案的汇报,根据与会国务院领导的意见,对医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2008年4月11日和15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两次主持召开医改工作座谈会,就医改征求意见稿听取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负责人、教师、城镇居民、农民、农民工等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决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8年10月14日:发改委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新一轮医改大方向逐渐明朗。

以“四梁八柱”为主体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始在网络上征求意见。

▲2009年1月21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新医改方案获得原则通过。

▲2009年4月6日,令亿万国民高度关注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正式公布。

方案指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更详细的医改大事记:此文发表于2005年12月《当代医学》总第97期1979:初试呼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卫生部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根据党和国家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管理全国卫生事业,开展防病治病工作,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3月21日~4月2日,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方面,要建设全国三分之一的重点县。

1979年,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旋又开展“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且开始尝试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