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B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速越大。 -
29
2. 风向形成的三种情况之二: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hPa)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0页试题调研答疑解惑
-
8
密度减少
密度增加
密度减少
密度增加 冷却
B
密度减少 受热
A -
密度增加 冷却
C 9
低气压 密度减少
①
高气压 密度②增加
低气压 密度减少
③
密高度气增压加 冷却
B
密低度气减压少 受热
A -
密高度气增压加 冷却
C 10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冷却
-
16
1、不同时段,海陆 的温差会有变化吗?
2、请运用热力环流
的原理画出海陆间大气运
动的示意图。
-
17
(高压) (低压)
陆地
海风
热 (低压)
(高压)
-
冷 海1洋8
(低压) (高压)
陆地
陆风
冷(高压) (低压)热 -
海1洋9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河流
[练习]分析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大气污染严重程度 日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
20
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大气污染日变化特点: ⑴ 白天因受 河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
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流 层
对流层顶到 50~55km
原因:主要靠O3吸收太阳 紫外线增温
②水气、杂质少, 能见度好,利于高 空飞行。
①对流运动显著
对
高纬___8_~_9_k_m__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o
②大气质量的3/4几乎
流 中纬___1_0_~_1_2_k_m_
(-0.6 C/100m)
全部的水气、杂质
层
原因:直接热源是_地__面__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注:“巴山”指巴蜀之地地势平坦的谷 地地区
48
3.城市风
郊区
市区
郊区
49
4.其他
如:沙漠与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50
[典型例题]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据 图回答1~2题。
1.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
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的是( B )
27
28
思考1: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 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
用(保温作用)强。 29
思考:
2.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 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的散射作用 3.为什么太阳光日出日落时呈红色而白天其它时候呈 白色,?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14
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5
(一)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层
对 流 层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红外线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与风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特别提醒(关注右图4个关键点)①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上升而降低(高空气压总比近地面气压低;高压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在同一水平上比较)②等压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规律: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为高气压区,向下凸为低气压区③建立气温、气压、等压面弯曲的关联。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④热力环流形成的实质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地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与水面之间、裸地与绿地之间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热力环流①海陆风:“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前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
海陆风示意图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水域)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海水比热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
白天,陆地和海洋共同升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在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晚上,陆地和海洋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
3
4
5
6
7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温和等温线
8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
太
阳
辐
射向宇宙空间
射
地 面 削弱作用、 水
收
汽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垂直分层、气温、逆温、等温线 2、热力环流: 气压、等压面、垂直气流、等压线、风、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风向、风力、“三力” 3、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4、季风环流: 季节性高低压中心、冬夏季风
22
微专题:气温
1、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 3、等温线图图的判读。 4、气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
时
间 气温的年较差 变
气 温
化 气温的年际变化
的
时 空
空 气温的垂直分布
分间
布变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形成、影响
化
气温的水平分布
(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拓展: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 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主要 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 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第7讲 大气的分层和大气运动-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7讲大气的分层和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包含二氧化碳0.033%)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气无色无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跃的惰性气体。
因为其常作为保护气体,例如氮气填充粮仓使粮食不发霉。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得气温升高。
4、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少,但非常重要。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制雨的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互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A对流层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③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④云雨雾雪天气变化都在对流层⑤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约17千米,高纬约为8千米。
※补充知识:理解逆温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叫做逆温。
逆温不是大气污染,但逆温会加剧大气污染。
2、B平流层①大气的热量来自于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③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④水汽和杂质少,能见度高,适合飞机安全飞行3、C高层大气①平流层以上统称为高层大气②温度自下向上,先降低后升高③在80到500千米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讯。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1、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尘埃将太阳辐射散向四面八方。
2、保温作用①地面辐射经过大气时,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吸收75%-95%),使得大气增温。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共59张PPT)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图中A为 反射 ,是大气中的 云层 和较大的尘埃对 可见光 的作用。 (2)图中B为 散射 ,是大气中的 空气分子 或 细小尘埃 对可见光的作用。 (3)图中C为 吸收 ,是 臭氧 对紫外线、 水汽 和 二氧化碳 对红外线的作用,对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 作
用不大。 (4)影响: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
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 “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 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 利影响。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 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 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 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作用过程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反射等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 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 况。水面、裸地、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 影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 面辐射释放的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 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析解决问题。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 识 整 合]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热源: 太阳辐射 。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1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运动
课时质量评价
A.春季的低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3.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第二节 大气运动
第(1)题: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旺盛 挥发
第二节 大气运动
第(2)题: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秋冬
有色金 属冶炼
(1)__C__ (2)__B__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的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 方。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考向2 风向的判断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
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据此完成2~3题。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2.能正确反映图中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第12课时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教学案(含解析)
第12课时热力环流与等压面1.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成因:□04地面冷热不均。
(2)图中曲线为□05等压面。
(3)等压面向上弯曲,形成□06高压;等压面向□07下弯曲,形成低压。
(4)填图,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提示:顺时针画箭头。
)2.典型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0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夜晚为顺时针,白天为逆时针。
)(2)城市风与郊区相比,城市气温较□03高,降水较□04多。
城市风的形成与城市□05热岛效应有关,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城市为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
)(3)山谷风受山谷风的影响,谷地夜晚降水较□06多。
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白天空气沿山坡爬升,夜晚空气沿山坡下沉。
)考点十四热力环流研究发现,我国河西走廊西部某绿洲,昼夜气温均比周围戈壁荒漠低,夏季甚至低30 ℃。
蒸发量和沿海湿润地区相当,比荒漠戈壁少一半。
夏季,绿洲与绿洲沙漠过渡带之间形成小的热力环流——绿洲环流。
据此完成(1)~(3)题。
(1)绿洲温度低是因为( )A.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 B.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C.林木削弱了太阳辐射 D.地面反射和植物反射(2)绿洲环流大气运动的特点是( )A.绿洲气流白天上升,夜晚下沉B.过渡带气流白天上升,夜晚下沉C.绿洲气流全天上升,过渡带全天下沉D.绿洲气流全天下沉,过渡带全天上升(3)绿洲蒸发量较小的原因是( )①过渡带气流阻碍沙漠干热空气的影响②绿洲垂直方向气流抑制了空气上下交换③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④温度低,空气容纳水汽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3(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大气热力环流与风
(1)(温压关系)下垫面温度低的地方形成低压,温度高的地方形成高压。(×)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
(3)(气压分布)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形式与对应高空是相同的。
(×)
(4)(气压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
(5)(气压分布)无论是近地面还是高空,高压总是比低压的气压高。 (×)
地转偏 向力
随纬度增加
北半球向 右 偏,
始终与风向
不影响风速
而增加,赤道
南半球向 左 偏,
_垂__直__
的大小
上为零
赤道上不偏转
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 Nhomakorabea风速
风向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与其他两力共同
始终与风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
摩擦力 向_相__反__ 大,摩擦力越大;反之
使风速_减__小__ 作用,使风向斜
A.①
B.②
C.③
D.④
4.8月7日该湖湖滨地区陆风转为湖风的时间出现在
A.0时前后 B.7时前后 C.10时前后
D.17时前后
() ()
5.沙漠的治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湖区周边的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
A.湖陆风减弱
B.气温日较差增大
C.空气湿度减小
D.湖相沉积物出露面积增大
解析:第3题,8月7日该地平均气温要高于5月26日,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于湖泊,故①③表示8月7日,①表示沙漠,③表示湖泊;②④表示5月26日, 5月气温上升,沙漠气温上升快,湖泊气温上升慢,②表示沙漠,④表示湖
D错。
答案:1.D 2.C
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有一常年积水的大型湖泊, 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比现代湖面高出数米。湖泊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湖 盆边缘仍有淡水出露,为今后治理沙漠提供了条件。下图表示某年5月26日和8 月7日该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3~5题。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逆温 ?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 狭义: 海拔升高,气温升高 强逆温 广义: 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的幅度小于0.6℃ 弱逆温
四、通过阅读P45,能够判断瑞丽秋冬季节多雾属于哪种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 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一般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 消失。 近地面的空气常因气温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大雾。秋冬季 早晨的雾多且浓就是这个道理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大气圈
AQI是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的简称,是新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用于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一、通过绘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描述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二、通过绘制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描述对流层厚度的时空变化;
三、通过绘制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判断当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 变化不满足问题一的规律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三、说出高压、低压对应的天气状况;
热低升降水;冷高降干晴;
四、绘制并描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如图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低空等压面分布状态示意图”。
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对太平洋两岸气候的影响是( A )
A. 热带太平洋西部降水增多 B. 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干旱程度减弱
C. 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D. 南美洲西岸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2) 该城市可能是( B )
A. 乌鲁木齐 B. 北京
C. 上海
D. 广州
热岛效应常见对策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人工废气热; 高耗能企业搬至郊区,疏散人口; 通风廊道的建设;
山谷风 P50(2022湖南); 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 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比海洋增温快,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 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 形成
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海风
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 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
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考点一线串]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 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指点迷津] (1)图中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图
中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 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 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响时
夹角 压;南半球反之
图示
[技法一招鲜]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 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bpa):
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解析:第(1)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大部分太阳辐射① 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④,地面增温后又以地面辐射②的形式 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②后增温。第(2)题,近地面 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②。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 大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故气温低。 答案:(1)B (2)B (3)B
(1)对表格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增加,海陆热力差异变小
B.7月份,在海平面上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C.7月温差大于1月,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D.1月大陆作为冷源、海洋作为热源在不同海拔上
总是存在的
(2)下列等压面示意图能正确反映高空海陆差异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第(1)题,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差变化有大有小, 趋势表现不明显;7月份温差最大的在海拔1 500米,海陆 热力差异最大;7月温差大,但冬夏季风的强弱与气压差 有关;在不同海拔,1月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大陆 作为冷源,海洋作为热源。第(2)题,从表格中可以获得1 月和7月不同海拔的气温值,1月1 500米和5 500米都是大 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气压高低相同。
考纲 下载
考纲 解读
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 因和直接原因。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应用: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第二章
第一
自然地
讲
理环境
大气
中的物
的受 热过
质运动
程、
和能量
热力 环流
交换
与风
夯基础 析考点 明考向 强专项 提能力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气温较高;上凸者为海洋 (湖泊),气温较低。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高;上凸者 为陆地,气温低。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郊区,气温 较低: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空气分子 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 散射
射具有选择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红外线 , 臭氧 吸收紫外线,
吸收 吸收具有
选性择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的大部分以 大气逆辐射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 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 地面 散失的热量,这种作用被 称为大气的“ 温室效应 ”。
5.意义 降低 白天气温, 提高 夜间温度,缩小气温日较差。
[考点一线串]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
Ⅰ
太阳辐射
大地 增温
大地暖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
Ⅱ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后增温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
大气还
Ⅲ
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 大气逆辐射
()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处附近的等压 线最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第(2) 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 线,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 45°,即为风向。
答案:(1)A (2)A
[例1] (2011·大纲全国高考)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 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 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 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 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 大气层 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 太阳辐射 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 大气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
特点
反射 云层 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风向
与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风
F1(水平气压梯度力)、 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 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斜交
[特别关注]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
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
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 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大地
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 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 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技法一招鲜]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 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 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 影响 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
外
[技法一招鲜] 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 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 1.判读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 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 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近地面大气的稳定状况和对流强烈程度取决于 大气的垂直温差。若大气层上冷下热,温差越大, 对流越旺盛。若大气层上热下冷即出现逆温现象, 大气状况十分稳定。
向低压且与等 梯度力影响时
压线垂直
风压规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 受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与
立,右边为高压; 力与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
左边为低压,南 共同影响时 平行
半球反之
受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与 在北半球背风而
力、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 立,左前方为低
和摩擦力共同影 有一个 压,右后方为高
海拔(米) 3 000 5 500 9 000
月份
1月 7月 1月 7月 1月 7月
(1)亚欧 大陆
-1.3 13.9 -16.5 -4.3 -41.8 -28.1
(2)太平洋
-0.3 8.6
-14.5 -6.8 -38.5 -33.0
(1)-(2)
-1.0 5.3
-2.0 2.5
-3.3 4.9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3)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 B.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应用闯一关] 1.(2012·海淀模拟)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
(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