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1,2,3》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灵活运用,角度关系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和体验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形和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5.3.2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临渭区三马路中学张伟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剪纸、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广泛性、应用性,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知规律——运用规律的思维方法,促进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和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
四、教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五、学法: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学会与他人合作。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沿着“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方法归纳”的模式,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概括平行线的特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画好的一组平行线、剪刀、量角器等。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20张。
七、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一)、目标预习、自主探究(二)、合作交流、课堂展示(三)、目标检测、拓展升华(四)、颗粒归仓、感悟收获(五)、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第一环节:目标预习、自主探究1、 活动内容:通过有趣的实际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10°。
五步法教你讲好平行线性质1,2,3的教案
五步法教你讲好平行线性质1,2,3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行线性质1、2、3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熟练应用基本定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平行线性质的概念和性质,如何运用基本定理解决问题。
2.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和掌握平行线性质。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材、教具和课件,编写好教学PPT。
2. 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学习材料和习题,做好预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一些简单的生活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平行线性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例如:铁路的平行轨道、路边的电线塔、电线杆等。
2. 学习要点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性质1、2和3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些概念和性质的内涵和实际操作。
3. 知识巩固利用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和分析问题,发现和应用平行线性质1、2、3的基本定理,巩固知识点。
例如:问题:如图,长方形ABCD中,AE=BF,DE=CD-5,求CD的长度。
解答:1. 作BF交DE于M;2. 连BM,连接MC;3. △BMC中,BC=BM;4. 四边形ACMD中,对角线AC和MD互相平分,AM=MC,CD=AM+MD;5. △AFB中,AE=BF,△AEM≌△BFM,AM=BM;6. 根据1和3,可以得到CD=MC+MD=BC+MD=BD=AD+AB=AE+BF+DC;7. 根据平行线性质1,AE∥BF,可以得到角ADE=角BDC,△ADE≌△BDC;8. 根据△ADE≌△BDC和2,可以得到DC=AE+DE=BF+CD-5,即CD=DC+5=AE+BF+CD。
4. 创新拓展利用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和意义,并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
例如:以四边形ABCD为底面,侧面为倾斜角为45°的棱锥,利用平行线性质解决棱锥的面积和体积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 新知探索:
- 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性质:
-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3. 实例解析: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 练习巩固:
-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深理解。
5. 小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
四、作业布置
- 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研讨说课教学课件
5.3.1 平行线的性质
第2课时
课件
平行性质
平行线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1
【相关概念】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图,已知:AB// CD ,那么∠ 3与∠ 2有什么关系? 例如:∵AB//CD,
D. 100°
1 【例题讲解】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例2】如图, AB//CD,AD//BC.
求证:∠A=∠C.
证明:∵AB//CD(已知), ∴∠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D//BC(已知), ∴∠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C(同角的补角相等).
答:∠2 =110º.因为AB∥CD, ∠1和∠2是内错角,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得到∠1=∠2. 因为∠1=110º,所以∠2 =110º.
例题
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2)从∠1=110º.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答:∠3 =110º.因为AB∥CD, ∠1和∠3是同位角,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得到∠1=∠3. 因为∠1=110º,所以∠3 =110º.
练习
已知:如图,∠AGD=∠ACB,∠1=∠2,CD与EF平行吗?为什 么? 答:CD∥EF.
理由如下: ∵ ∠AGD =∠ACB , ∴ GD∥BC. ∵∠1和∠3是内错角,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 ∴∠2=∠3. ∵∠2和∠3是同位角, ∴ C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B 3
2
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线》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判断直线是否平行;
3. 能够画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二、教学内容
1.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判断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3. 画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复学生之前学过的相
关知识,如直线、角等,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进行回忆。
步骤二:呈现
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片或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两条平行线的样例,并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步骤三: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结合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详细讲解如何判断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如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同位角等。
同时,教师重点讲解画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法,如使用直尺和铅笔。
步骤四:示范与练
教师进行示范,以一些简单直线的情况为例,演示如何判断直线是否平行和如何画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然后,让学生进行练,在纸上画出一些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步骤五: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或作业形式,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巩固练,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程度。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工具
1. 平行线的图片或示意图;
2. 直尺和纸。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
2.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3. 分析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线》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①运用已学知识推导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②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③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习者分析:通过课前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云平台收集并分析学生学情数据(包括知识储备和活动经验基础两个方面)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是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教学难点是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智慧学习环境进行展示交流、小组互评等活动,进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通过精准测评、分层练习检测学生能否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复习回顾该环节包括阅读理解、作业、提问与理答三个学习活动。
①阅读理解:课前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创建并推送学习任务单及检测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
②作业:学生完成并提交检测题,教师利用云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精准掌握学生学情。
③提问与理答: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回顾,通过个别提问,交流学习困惑,进一步了解学情,为后续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第二环节:新知探究该环节通过完成两个探究任务来达成第1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探究任务,主要通过作业、讨论与交流、汇报与成果展示等学习活动完成。
①作业。
教师安排第一个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通过动手测量获得感性体验,帮助学生得出猜想。
)作业内容:学生利用练习本中的直线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 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图中的八个角。
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1:找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务2:观察每组同位角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说出你的猜想任务3: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你的猜想还成立吗?②讨论与交流。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将结果拍照上传至云平台,并浏览其他小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协同建构,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合作的能力。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平行线的基本概念之后的一个单元。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引导、启发、激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验证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自主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如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等。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猜想,并尝试用已知知识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必修课时】第1课时【课程标准要求】课标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课程标准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状况和认知特点,本部分侧重于合理推理,即通过归纳和类比,结合经验和直觉,推断图形的某些属性,同时渗透演绎推理的相关思想。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程是《汉语图板必修2》第2章第2节的内容。
在系统研究了第一章人口和第二章第一节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后,本节主要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
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中,城市化的内涵是基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征是关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关键。
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它需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什么是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城市化。
第2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对其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在学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体验的基础:7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探索和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一些直观的活动体验,具有一定的图形识别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到解释论证的必要性;同时,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与交流,七年级学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c层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较强,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习惯方面较a层,b 层学生好,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3课时)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 与直线a 、b 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总结平行线的性质.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3如何理解并记忆性质2、3,谈谈你的看法! (1)性质2、3分别已知什么?得出什么? (2)它与前面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 (3)性质2、3的应用格式. ∵a //b (已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 //b (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ab3 c124性活动4解决问题.问题1: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梯形的两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注意启发学生回答为什么,进一步细化为较为详细的推理,并书写出.〔解答〕因为ABCD是梯形.所以AD//BC.所以∠A+∠B=180°,∠D+∠C=180°.又∠A=115°,∠D=100°.所以∠B=65°,∠C=80°.问题2: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根据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容易得到∠B和∠C相等,于是得到∠C=142°问题3: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BCA DB C学生活动设计:从图中可以看出:∠1与∠3是同位角,因为AB 与DE 是平行的,所以∠1=∠3.又因为∠1=∠2,∠3=∠4,所以可得出∠2=∠4.又因为∠2与∠4是同位角,所以BC ∥EF .教师活动设计:这个问题是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用到的是平行线的特征;反过来,由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用到的是直线平行的条件.同学们要弄清这两者的区别.〔解答〕略. 问题4:如图,若AB //CD ,你能确定∠B 、∠D 与∠BED 的大小关系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活动设计:由于有平行线,所以要用平行的知识,而∠B 、∠D 与∠DEB 这三个角不是三类角中的任何一类,因此要考虑构造图形,若过点E 作EF //AB ,则由AB //CD 得到EF //CD ,于是图中出现三条平行线,同时出现了三类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 =∠BEF 、∠D =∠DEF ,因此∠B +∠D =∠BEF +∠DEF =∠DEB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特别是构造图形这个环节,适当引导,让学生养成“缺什么补什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答〕过点E 作EF //AB . 所以∠B =∠BEF . 因为AB //CD . 所以EF //CD . 所以∠D =∠DEF .所以∠B +∠D =∠BEF +∠DEF =∠DEB .即∠B +∠D =∠DEB . 变式思考:如图,AB //CD ,探索∠B 、∠D 与∠BED 的大小关系(∠B +∠D +∠DEB =360°).四、小结与作业.FBDCEAEDCB A小结: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证平行,用判定.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知平行,用性质.作业:习题5.3.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其综合运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1.如图1,(1)∵(已知),∴().(2)∵(已知),∴().(3)∵(已知),∴().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图2 图3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邻补角定义),∴(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图7(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8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各等于多少度?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扩展(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如图11,(1)∵(已知),∴().(2)∵(已知),∴().(3)∵(已知),∴().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投影6)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图12(2)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二)选做题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作业答案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12.(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10.3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10.3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第十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
I. 教学目标
A.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B.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II. 教学内容
A. 平行线的定义
B.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 同位角相等
2. 内错角相等
3. 同旁内角互补
C.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III. 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B. 新课讲解(25分钟)
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行线。
2. 通过实例和动画展示,讲解平行线的三个基本性质。
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C. 实践操作(15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D.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IV. 教学评估
A.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B. 分析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V. 教学反思
A.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B.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性质有“示范”的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关系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是平面几何图形的一个重要内容个学习简单逻辑推理的素材,它不但为三角形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有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
这一过程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渗透了简单的推理,体现了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研究与发现过程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合作交流探究。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板书设计:5.3.1 平行线的性质已知结论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平行线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模型等,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图形,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验证这些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平行线的性质一、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河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5节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四、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
《平行线的性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华师大版 (1)
平行线的性质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在学生会画平行线的基础上,会用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做题。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的第三课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角、相交线及相交线所成的角、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按照先“认识平行线,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
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计算或说明。
3、中招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近七年中招考试中考查5次,4次在填空题中出现,1次在选择题中出现。
题目较简单,分值均为3分。
4、学情分析学生在做题时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容易混淆,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2、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三、评价任务1、向同桌说出平行线的性质的概念,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2、通过实例,探究出有理数除法法则。
会把有理数除法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重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及倒数的概念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0不能作除数以及0没有倒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有一个因数是0,积就为0. 2、有理数乘法运算律:a ×b = b ×a (a ×b )×c = a ×(b ×c ). a ×(b+c )=a × b + a ×c 3、计算(分组练习,然后交流)(见ppt )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1)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孩,每个小孩分到几个苹果?(2)怎样计算下列各式?(-6)÷3 6÷(-3) (-6)÷(-3)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将结果与同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1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
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确定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性的判定方法,分别是什么?
(1)你认为三种判定方法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在三种判定方法中的条件下,都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观察思考、猜想性质
1、(出示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图片)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那些角?同位角有哪些?
(2) 每对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谁来大胆的猜一猜?
(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活动2:证明猜想、得出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你的猜想正确吗?动手画两条平行线a、b,并画第三条直线c与它们相截,标出形成的8个角,哪些是同位角?用你手中的工具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自己画图证明猜想。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观是否准确标记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能否正确使用工具比较角的大小。
2、你能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验证方法吗
给学会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果出现操作或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予指正。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①度量法,用两角器测量。
②叠合法,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等。
3、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动手作截线d再次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方案进行说明,学生可能作出多个图形,分别进行验证,发现同位角相等的数量关系。
4、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你发现的结论吗?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述性质1吗?
(如图:如果a//b,那么∠1= ∠2)
活动3:应用转化,推出性质
上节课,我们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你能否由性质1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之间和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呢?
1、结合图形请完成以下推理过程,并仿照这一过程试写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
(1)如图,已知:a// b 那么∠3与∠2有什么关系
∵a∥b ()
∴∠1= ∠2( ),
又∵∠3 = ___(对顶角相等),
∴∠2 = ∠3.()
结论:平行的性质2:
语言表达为:
(2)类比性质2的推理过程,试写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
结论:平行线的性质3:
语言表达为:
(3)教师板书平行线的第三个性质
2、分组讨论: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比较
三、展示点评,精讲点拨
例 (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
得∠A=100°,∠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
度?
教师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
②∠A 与∠D 、∠B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
呢?为什么?
四、检测反馈,总结提升 例1 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若∠1=110º.
则∠2=( );∠3=( );∠4=( ).
2.:如图,BCD 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 的度数.
E 21
D
C B A
E D
C
B A
1234D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