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合集下载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克孜尔石窟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扬场》、《宰鹅》、《持锤杀牛》
技法:写意线描为主。多用弧线,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疏简粗狂。色彩以红黑搭配为主,也是信手涂抹式,色面与线形常不合,艺术效果朴拙生动。
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补充:竹林七贤是七位浪漫文人······P42
技法:肖像画手法把握人物特征。分割式布局。
3、北朝娄睿墓壁画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注:“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薄衣帖体,衣纹稠密,如出水中”)
(二)绘画理论
在玄学佛理思潮、品藻清淡之风中,随着绘画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显现,绘画地位大大提高。艺术创作实践日益繁盛;鉴赏、收藏、品评风气逐渐展开;绘画理论在这一时代应运而生。

中国美术史----朝代分析

中国美术史----朝代分析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新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而兴,出现了新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一批艺术石窟,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1、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

2、以线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3、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趋于成熟,出现了顾恺之等杰出画家.4、山水画萌芽。

山水逐渐从人物画种而兴起。

5、建立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形.出现了一批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如王微《叙画》、谢赫《画品》和,宗炳《画山水序》.总之,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对唐以及以后来中国绘画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艺术(绘画)从雅拙走向成熟的桥梁.第一批画家出现”士大夫”三国: 曹不兴(佛画)西晋: 卫协、张墨(人、佛)东晋: 戴逵父子顾恺之三绝1、画出人的内在2、传神(眼神)3、高古游丝描4、“春蚕吐丝”般的线描5、画法画理:体现了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烈女仁智图>“顾陆” 密体”张僧繇(南朝) ——吴道子(唐)” 疏体陆探微”秀骨清像”“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书法“二王”:王羲之《兰亭序帖》王献之《中秋帖》唐代绘画方面: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后而加以发扬.2、山水画在晋以后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花鸟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4、石窟陵墓壁画到初盛都有新的发展.5、唐代的绘画实践显示了唐代美学的实绩.人物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还不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发展.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的时期.宗教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世俗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反映贵族生活.晚唐仕女画发展,周妨《簪化仕女图》.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尝试由2D 转向3D 构图金碧山水王维创破墨“泼墨山水”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花鸟画薜稷(鹤)、韩幹(马)、韩滉(牛)书法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P148五代十国1、各小王朝的贵族地主阶级,自知其权势不保、用“及时行乐”来求精神的解脱.绘画上山水花鸟画的兴盛2、山水方面画家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状貌、气候特点,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并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皴、擦、点、染的技巧.3、花鸟方面,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宗教画相应衰落.人物画继承唐遗风,细润精雅的格调占上风,能反映揭示社会本质.院体画和风俗画出现.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 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 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 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 本。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 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 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 道子的疏体。其理论著作有《论画》、 《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

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 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 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 象的体验、观察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 思,即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 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女史箴图》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2、卫协,西晋画家。师法曹不兴,擅 绘道释人物故事,东晋顾恺之深受其影 响,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评云: “古法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 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画迹有《上林苑图》、《七佛图》,作 道释人物,冠绝当代,人称“画圣”。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动乱年代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 1、“玄学”的兴起 2、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三、艺术成就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2、佛教艺术的兴起 3、人物画的新发展 4、山水画的独立 5、最早的画论、理论家的出现 6、书法:王羲之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时代新风的开启者
1、曹不兴(弗兴),三国时东吴的著名的画 家,也是画史最早记载以佛画知名的画家。作 巨幅画像,心敏手运,须臾而成。历史上称其 为“佛画之祖”。 “落墨为蝇”:相传孙权命曹不兴画屏风,图 》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 徐显秀墓壁画生动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 丰富豪华的生活场景,准确地反映了各 色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北齐社会 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极为难得的视觉形 象史资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解析 空间 。
木板漆绘——司马金龙墓漆屏风
• 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 西南。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墓葬规模较 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 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 代绘画实物。 • 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 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 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 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 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 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二、魏晋南北朝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
• 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 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 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 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 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 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 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 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 石窟中是罕见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国美术史汇总

中国美术史汇总

中国美术史汇总一、魏晋南北朝-隋唐绘画1、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2、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创造了水墨山水派。

3、李思训,唐代书画家。

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

4、吴道子,唐代画家。

5、张萱,著名作品是《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6、周昉,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7、阎立本作品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8、韩滉代表作《五牛图》。

9、韩干,唐画家。

代表作《照夜白图》《牧马图》。

10、卫贤《高士图》。

11、荆浩,开创以描绘高山峻岭为特色的北方山水画派。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12、关仝五代后梁画家。

13、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

存世作品多为摹本《宫中图》、《苏武李陵逢聚图》、《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太真上马图》。

15、顾闳中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16、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

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

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

17、黄荃:五代十国西蜀画家代表作《写生珍禽图》。

18黄居寀:〔五代〕代表作《山泽惊鹊图》。

19董源:中国五代南唐画家。

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

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代表作《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

20巨然,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

存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图》等。

二、两宋画家1文同:苏轼的表兄。

代表作《墨竹图》2刘永年:《家鹅图》轴相传为其所绘。

3许道宁: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4李公麟: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五马图》为其代表作。

5、王诜:字晋卿,代表作《溪山秋霁图》6、李成:五代及北宋画家,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摘要:一、中国美术史简介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2.夏商周美术3.秦汉美术4.魏晋南北朝美术5.隋唐美术6.五代十国美术7.宋元美术8.明清美术9.近现代美术正文: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美术史简介中国美术史是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丰富的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原始美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彩陶、岩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为后来的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夏商周美术夏商周美术以青铜器、玉器、壁画等为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形式美和工艺技巧,呈现出神秘、庄重的风格。

3.秦汉美术秦汉美术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在题材、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4.魏晋南北朝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以书法、绘画、雕塑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个性表现和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隋唐美术隋唐美术以壁画、雕塑、书法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形式美和技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6.五代十国美术五代十国美术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笔墨技巧,推动了美术的发展。

7.宋元美术宋元美术以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意境、意趣,注重笔墨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明清美术明清美术以版画、年画、壁画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9.近现代美术近现代美术以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注重创新和个性,吸收了西方艺术手法,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始凿的石窟有15处, 其中最有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①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②甘肃敦煌石窟 ③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④河南龙门石窟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

中国美术史里的时间排序【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美术史的时间排序1.原始美术2.先秦美术3.汉代美术4.魏晋南北朝美术5.隋唐美术6.五代十国美术7.宋代美术8.元代美术9.明代美术10.清代美术三、结论正文中国美术史是对中国历史上美术发展的研究和总结。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美术经历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史,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时间排序,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的美术特点。

首先,原始美术是中国美术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美术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如原始陶器艺术,早期的陶器简单粗劣、种类少,到第二个时期,陶器开始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品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到第三个时期,陶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使得陶器艺术更加精美。

其次,先秦美术是以青铜器艺术为主要代表。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铭文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如商代的神秘、周代的严谨等。

接着是汉代美术,汉代美术以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为主要代表。

这些作品以写实手法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魏晋南北朝美术以佛教艺术为主要代表。

佛教的传入,使得美术创作队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

佛教艺术作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直接去感化芸芸众生,对后世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美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辉煌时期,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主要代表。

在这个时期,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绘画技法更加成熟,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阎立本的《步辇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五代十国美术以文人画为主要代表,这一时期的画家多为文人士大夫,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注重表现个性和抒发情感。

宋代美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宫廷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代表。

在这个时期,绘画技法更加成熟,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清照的《夜泊牛渚怀古》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作的主⼒仍然是⼯匠,但史书缺乏记载,⽆从查考。

⽂⼈中乃⾄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

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绘画⾝价已不同于以前。

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

两晋画家⼤增,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

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要贡献在于创⽴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协始精”。

东晋王?、王羲之、王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觉地将书画⽂结合在⼀起的书画家,王⽒的理论与实践对⽂⼈画的发展⽆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戴逵(?-396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亳县)⼈,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能⿎琴,⼯书画,精雕刻,巧艺靡不毕⼯,堪称⽂艺全才。

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夹纻漆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物画家和⼭⽔画家。

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炳、谢灵运等⼈继承,成为⼭⽔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戴逵之⼦戴勃、戴顒,也是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笔“笔迹劲利,如锥⼑焉,似觉⽣动”。

与顾恺之、张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年),字少⽂,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终⽣隐居,不乐为官。

好⼭⽔,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理,所著《画⼭⽔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理论⽂章,影响深远。

这篇画论提出了⼀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以神法道⽽贤者通,⼭⽔以形媚道⽽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的⼼灵,“澄怀观道”;第⼆,⾸次明确提出⼭⽔画透视原理的运⽤:“竖画三⼨,当千仞之⾼;横墨数尺,体百⾥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然加⼯提炼;第四,把“畅神”即陶冶情操的作⽤视为⼭⽔画的⾸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年),字景⽞,⼭东琅琊临沂⼈。

少好学,⽆不通览,善属⽂,能书画,解⾳律、医⽅、阴阳术数。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 墓葬美术在接受汉魏传统文化影响下不断演变发展。 • 佛教传入后,随着大量寺院、石窟的建造,佛教雕绘迅速发展,专业
画家也在佛教美术中施展才华,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审美风范的样式, 石窟寺艺术在中原文化与国外文化碰撞交流中吸收新元素,踏上本土 化历程。
第一节 绘画
• 卷轴绘画 • 三国两晋画家及传世作品 • 曹不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亦名弗
第九窟西壁胁侍菩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第八窟北壁坐佛局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及东立佛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残卷)
《北齐校书图》局部
墓室壁画
• 汉魏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民众迁往局势相 对稳定的西北和东北地区,促进了当地文 化的发展。汉代中原地区的墓室壁画装饰 的传统在这些地区延续发展。
• 西北地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到新疆吐鲁番一带。这 一地区的壁画墓主要是魏晋与五凉时期的,较有代 表性的有嘉峪关新城曹魏墓、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 以及十六国时期的酒泉丁家闸5号墓和新疆吐鲁番 地区的哈拉和卓北凉墓等。
画史与画论
• 顾恺之的传世画论有《论画》、《魏晋胜 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 。顾恺之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 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 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提出“以形写神”、 “悟对通神” 、“迁想妙得”等观点,是谢赫 “六法”产生的基础,对中国画创作及其 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
北齐壁画墓—— 娄睿墓壁画
门吏图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 壁画局部,墓主人徐显秀夫妇
陵墓砖画
• 南京古为六朝都城,一些高等级的墓葬集中在该区,如西善桥、 鹤仙坳、金家村、吴家村、油坊村等南朝王侯陵墓。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 ,正如“春蚕吐丝”一样,称为“春蚕吐丝描”。
2021/3/11
10
顾恺之-女史箴图
2021/3/11
11
顾恺之-洛神赋图
2021/3/1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主讲:李亚慧
2021/3/11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 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 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 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 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衣出水”。“曹家样”
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
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
交融的艺术风格。
2021/3/11
16
2021/3/11
17
一、绘画
• 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王 微等人的山水画理论文章是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的重大成果 ,成为后世美术理论的优秀先导,其观点历经一千多年的 美术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
12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2021/3/11
13
陆探微
南朝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 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 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 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 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画风在艺术表 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风尚相关 。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绘画既得线条 的力度之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3. 王献之:其书法体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容颜,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 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4. 卫恒:西晋书法家。《四体书势》,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重要理论著作, 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
宣示表 钟繇
兰亭序 王羲之
三、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兴盛,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的民族艺术。佛教美 术一般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 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郊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迄今
(名词解释:补充)
曹衣出水:糅合中西绘画风格,创造出一种薄衣贴体,衣纹稠密,如出水 中的“曹衣出水”式绘画风格,在雕塑和绘画中影响很大。
21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 熟,并各自形成体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 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5.张僧繇:萧梁时期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 寺壁画为主。他苦学成才,长于写真, 并善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6、曹仲达:本是西域曹国人,佛像画最为突 出。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 折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 被誉为“曹家样”,与唐代画家吴道子 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 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后世尊他 为“书圣”,并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 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 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中国美术史重点总结

中国美术史重点总结

中国美术史重点总结(一) 新时代石器时代美术:1.仰韶文化彩陶 : 半坡类型庙底沟马家窑:舞蹈彩纹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1.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

创造出一种薄衣贴体、衣纹稠密、如初水中的“曹衣出水”式绘画风格。

3 谢赫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绘画理论专著。

六法论:(1)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2) 骨法用笔,指国画钩线、点戳,用笔应有动物的“骨力”,以比拟用笔的功力。

(3) 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4) 随类赋彩,是指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5) 经营位置,根据画面内容的需要和故事情节的变化,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与空间处理在同一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6) 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

写亦解作摹。

(二)绘画吴道子创造的宗教风格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家样”作品:《送子天王图》《搜山图》《观音图》张萱,《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按乐仕女图》临摹作品:《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青绿山水派 :展子虔唐朝时期的李思训及他的儿子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一脉。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 书法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东方画赞碑》《颜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三) 五代绘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指的是黄筌和徐熙。

(四) 赵佶《瑞鹤卷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南宋四家: 李唐、马远、刘松年、夏圭元四家:倪瓒、吴镇、黄公望、王蒙(五)、明代美术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六)、清代美术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 朱耷又称八大山人)清初四王:王鉴、王翚、王原祁、王时敏金陵八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中国美术史重点总结。

中国美术史纲要任务及相关介绍

中国美术史纲要任务及相关介绍

中国美术史纲要任务及相关介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1.曹不兴:最有声誉的画家,也是记载中最早以佛画知名的画家。

他所画的佛像被称为“曹家样”,这种被其弟子发扬光大。

2.卫协:作品常见著作有《诗北风图》《史记伍子胥图》《醉客图》《神仙图》《张仪像》《史记列女图》《楞严七佛》3.顾恺之:代表作品《洛神赋》《女史箴》《烈女图》顾恺之最大的成就不仅于此,还在于他提出的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新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

他和陆探微是任务密体化风格的代表。

4.陆探微:师承顾恺之,在其画风上有所发展,用线“行笔紧细。

”人物造型“秀骨清象”给人仍觉生动之感。

五作品传世。

5.张僧瑶:绘画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人称“张家样”。

绘画艺术特色:○1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自己的东西○2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体现面关系的“凹凸法”与绘画中,塑造的人物和花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6.谢赫: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角系统的美术史论专著,在画史上校友不朽的声誉。

他提出了标程千古的六法论,刘发的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臵、传移模写。

六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准则其余的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7.曹仲达:中亚至内地的域外画家,善画佛像有“曹衣出水”之说“8.宗炳:晚年着《画山水序》除了论述与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以外还提出山水画艺术“畅神说”的功能观9.王微:宋代画家著书《叙画》也是早起山水画的重要文献二、隋唐美术1、阎立本:贵族出生,供职于朝廷曾画过歌颂开国立业的勋臣肖像《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昭陵列像图》、今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职工图》《历代帝王图》2、尉迟乙僧:初唐时期来自西域的画家他和阎立本分别代表初唐时期西域和中原的两种画风,他们风别代表着初唐美术的新水平。

3、阎立德4、吴道子:流传于今的作品有《鬼伯》《搜山图》《送子天王图》因其画笔法早年长临摹顾恺之、陆探微的画,行笔相当细密中年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性自创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被人称为“吴带当风”。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④ 棉织工艺
据《梁书·高昌传》记载,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新疆的棉纺织品 大量传入中原,当时新疆地区种的是小棉铃的非洲棉(俗称“小棉”),这种棉产量 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 新疆地区得到推广。 到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棉纺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南朝的统治者们也多服用 棉布,但由于棉布在当时还不能大量生产,运输不易,棉布的使用还不普遍,只是作 为珍品赠送。如陈姚察的门弟曾送他一匹“南布”,“南布”就是棉布,当时对棉布 还不以棉称之。 经过东南亚传入华南的亚洲棉(俗称“中棉”),其质量优于非洲棉。这种棉花 古代叫“古贝”,也有的文献写作“吉贝”。《梁书·林邑传》曾有关于棉花的记载, “吉贝,树名也,其花成时如鹅毳(cui),抽其绪纺之以织布,洁白与紵(zhu)布不 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也”。 三国时期,棉花的种植已遍及珠江、闽江流域。
一、绪言
本 章 要 点
1、织绣 2、陶瓷 3、漆器 4、石雕 5、金属工艺 6、玉器
1、织绣
织 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丝织工艺 ②麻织工艺 ③毛织工艺 ④棉织工艺 ⑤刺绣工艺 ⑥印染工艺 ⑦染织装饰纹样 ⑧纺织技术革新
织绣概况
官府 机构:各政权往往设立丝织作坊 生产:工匠多、产量高 品种 官府:重纹彩——锦罗绫绮 民间:多无纹——绢縑 出土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民丰尼雅、青海都兰热水、甘肃敦煌莫高窟
蜡缬毛织物
制造年代: 北朝 材料: 毛 收藏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此处所列举两款均为中国古代蜡染织物,它们都以朴实、单纯、可爱见长。 “蜡缬”以“蜡”防染,具体方法是先将蜡加热熔化,然后以专门的工具“蜡刀”代笔沾液体蜡画图案于毛或 丝、棉等天然纤维织物之上,干后投入染缸。因蜡干后极易断裂,裂缝处也会渗入染液,因此有不规则细纹出 现,它们令蜡染独具韵味。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长达三百年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美术创作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的美术主要表现为奠基性质的新石器时代的瓮棺铭、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三国时期的壁画、魏晋的残卷、绘画艺术的萌芽,在彩绘陶塑和木雕方面均有所成就。

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供品、佛教器物的繁荣,汉族与初期民族相融合的多元文化、多元信仰氛围,魏晋时期能使陶塑、壁画出现一定的宗教气息。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受到民族大移动的影响,造成了对文化和艺术的破坏和重建。

南北朝时期美术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南朝陶塑、佛像、壁画、织锦、绘画艺术世代相承,继承了魏晋时期的艺术成果,愈加成熟。

北朝壁画形式的连续性逐渐断绝,画风略显僵硬。

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陶塑、饰品、佛像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发达的艺术门类之一。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巅峰时期,处于全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王朝时期。

在继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加强官方艺术的统一规划。

继以宫廷陶瓷、细木雕、
佛像、壁画、绘画、刻石等。

另外,这个时期对敦煌莫高窟的开发,也为陶塑和壁画艺术提供了顶级的创作机会。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发展是具有多元化、变化、再生性、多方面综合性的。

这个时期的美术,不仅是中国美术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中国美术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一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主要画人物,也是记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东吴)卫协西晋画家,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他的创作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绘画的特点被顾恺之概括为“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绘画理论家。

(《画云台山记》《论画》)a 顾恺之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最大的艺术成就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b 在他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是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壁画;c 代表作《女史箴图》(唐摹本)是依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共九段,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是一幅插图画;《洛神赋图》(宋摹本)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列女传·仁智图》;d 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迁想妙得的理论;e 艺术特点:注重线造型人物造型的准确;画面呈现“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体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秀雅和高贵;把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也兼作风俗画和宗教画,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一笔画”的笔法,创造的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对崇尚玄学、重清议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概括)。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样式之一,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性和写实性。

顾恺之、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而张僧繇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梁元帝萧绎精通绘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职贡图》(宋摹本)被认为出自他的笔下。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四大样之二)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4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公元220年至581年)一、名词解释1.《孝子画像石棺》答:《孝子画像石棺》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城郊出土,后流落于海外。

线刻画刻在石棺的两帮外侧。

内容为孝子故事,表现舜、郭巨、董永、蔡顺、王琳等的行孝事迹。

每幅故事上方有一榜题。

两帮自前向后各有三组连续性画面。

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故事。

采用阴线刻画形象,象外减地的方法。

此棺线刻画在线的运用上十分成功。

精细绵密而又富有韧性的线条,赋予人物的肌肤以丰润的弹性质感。

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发展的面貌。

2.张家样答:张家样,南朝萧梁时期画家张僧繇所创的佛教人物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

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

在“张家样”中,张僧繇吸取天竺凹凸花之绘法,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形象,人物形象具丰腴美,故唐代理论家评他“得其肉”,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

此“张家样”式,是张僧繇区别于其他人物画大家的明显标志。

3.娄叡墓壁画答:娄叡墓壁画为北齐墓室壁画。

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

该墓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的砖构单室墓。

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

该壁画或绘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或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等。

手法写实,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

布局延续了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人间—地下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着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4.顾陆答:顾陆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顾恺之、陆探微。

陆探微的人物画师法顾恺之,顾恺之、陆探微二人画风皆为笔迹周密的“密体”,因而并称“顾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工艺美术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的界定 从公元220年曹魏取代汉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 一全国,共369年。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公元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公元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京建立偏安的晋王朝, 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国家, 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以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 ,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继而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 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二、毛纺织工艺 织品有:呢布,组织细密,呈色均匀;罽(ji),薄细 柔软;褐,斜纹或方格,如粗毛呢。同时,毛毯广为 应用。南北朝时,西北民族编制毛毯,用“之”字形 打结,底经底纬斜纹组织,便于采用简易机械代替手 工操作,从而提高产量。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漆画,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 展,主要涂画在棺椁(guo音 果)、屏风等木魏墓木板漆绘,有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椁 等内容。另有神话故事、生 活图像,也有描绘墓主人形 象的。
漆色较多,鲜艳明快,勾画 细致认真。
江西科技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漆器 三国尚承汉制。晋代以豪华奇巧著称。皇家婚 礼所用漆器应有尽有,品种有漆杯、漆碗、漆盘香 奁,镜匣、熏笼、衣簏等。纹样有蟠螭、文虎、鸾 凤、华虫、花鸟、山林、云气、忠孝、四神等。 晋代漆器,生产管理有法令规定:“欲作漆器 卖者,各注主吏者名乃得作家。当用淳漆着布,器 成,以朱漆题年、月、姓名。”要求艺人保证商品 质量。晋代漆器有漆盘、漆碟、漆耳杯、漆勺、漆 镜奁、漆剑鞘、贴金铜顶漆盒等,漆色纹饰清晰, 明显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
【名称】列女仁智图 【类别】书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顾恺之作品 【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一节
绘画艺术
【简介】绢本,墨笔淡着色,纵25.8cm,横417.8cm《列女仁智图》卷旧传东晋顾 恺之作。 根据《列女仁智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 的原本应当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世在反复传摩中所附加 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 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 画像石一脉相承。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陆探微
第一节
绘画艺术
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 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 “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 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画中人物个个形象瘦削,体质赢弱,宽衣博带,姿态 滞洒,无疑是反映这一审美时尚的典型作品。 陆氏画风在艺术表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风尚相 关。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绘画既得线条的力度之 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宗炳《画山水序》
第一节
画学论著
宗炳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则与玄学互为连类而相比附, 因此宗炳的主张受玄学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但是,他提出的“应会 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 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则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 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 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 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女史箴图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女史箴图
【名称】:女史箴图 【类别】:字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 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 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 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时 代简介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 代 简 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 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 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 无本体终极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 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 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曹仲达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 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 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的画论
第一节
画学论著
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
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洛神赋图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名称】:洛神赋图 【类别】:字画
第一节
绘画艺术
【年代】: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绢本,设色,
纵27.1cm,横572.8cm。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 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 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 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 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 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在此,顾恺之明 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 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 中”。在阐明表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顾恺之论画的 重要性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张僧繇
第一节
绘画艺术
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笔迹 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张僧繇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 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肖 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他画的龙非常殊妙。 相传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给其中的二条龙点上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云驾 雾地飞到天上去了,而未点睛者仍在墙壁上。 据传他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 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 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 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桤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 循环的“密体”画法。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卫协
第一节
绘画艺术
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 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 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 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 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 形成最有影响。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顾恺之
第一节
中 国 美 术 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 国 美 术 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2 3
第一节
绘画艺术
第二节
画学论著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书法艺术及书法理论 佛教壁画 佛教建筑
4
5 6
小 结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时 代简介
魏晋南北朝美术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 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 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西元 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 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称东晋。西元420年,刘 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西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西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 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夏、前赵、后赵、前秦、后 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 、西凉、南凉、北凉等十六国。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 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 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 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於邺(今河北临漳 西南),史称东魏。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 都长安,史称西魏。 北齐,西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於长安,史称北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