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分子发光分析

合集下载

分子发光分析法五种去活化过程

分子发光分析法五种去活化过程

分子发光分析法五种去活化过程
一、表面活性剂洗涤
表面活性剂洗涤是一种常见的去活化过程,洗涤分子表面上的污染物,降低并去除和阻止分子表面上的污染物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分子活性剂洗
涤试剂可以根据需要分类,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混
合表面活性剂。

通常情况下,洗涤剂应与活性剂结合,以提高洗涤效率,
同时具有良好的低温过程安全。

表面活性剂洗涤可以减少分子表面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样品的发光特性,如改善发射光谱,提高发射效率,并可能
改善分子检测的灵敏度。

二、抗化学处理
抗化学处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在分子表面涂覆一层屏蔽膜,阻
止日常活动(如体积缩小,局部温度升高等)对分子表面造成的影响,从
而保持稳定性和发光性质。

抗化学处理可以在低温下进行,不改变分子组成,而且耐受性更好。

三、光致化学聚合
光致化学聚合是将分子用光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光谱来影响分子的
特性,使其可以在恒定的环境中提供更稳定的发光性能。

四、气氛处理
气氛处理是指在恒定温度和压力的环境下,利用气体作用去活化分子
表面。

该过程可以去除表面污染物,改善发光特性,如改善发射光谱或提
高发射效率。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3.检测器 3.检测器
荧光计采用光电管作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采用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 电感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 device, CCD)
四、荧光分析方法与应用
1. 特点: 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光度法 A = lg I0/I = KC 荧光法 I= KC
(c) 刚性平面结构:可减少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刚性平面结构:
(d) 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效应:给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 如苯胺和苯酚荧光较强,而硝基苯为非荧光物质 (e)重原子效应 )重原子效应: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3)荧光螯合物 荧光螯合物
I p = 2 . 3ϕ p I o c
式中:Ip 为磷光效率,Io 为激发光的强度人为磷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b为 试样池的光程。在一定的条件下,ϕ 、I p、 、b均为常数,因此上式可写成: κ
I p = Kc
根据上式可以用磷光强度对磷光物质浓度制作定量分析的标准曲线
2. 温度对磷光强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磷光逐渐增强 温度对磷光强度的影响: 3.重原子效应: 3.重原子效应:重原子的高核电荷使磷光分子的电子能级交错,容易引 重原子效应 起或增强磷光分子的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使S 起或增强磷光分子的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使S1→ T1的体系间窜跃 概率增大,有利于增大磷光效率。 4.室温磷光 4.室温磷光 (1)固体基质:在室温下以固体基质吸附磷光体,增加分子刚性、减少三重 态猝灭等非辐射跃迁,从而提高磷光量子效率。 (2)胶束增稳:利用表面活性剂在临界浓度形成具多相性的胶束,改变磷光 体的微环境、增加定向约束力,从而减小内转换和碰撞等去活化的几率,提 高三重态的稳定性。 (3)敏化磷光: 激发三重态将能量转移于另一易发磷光的受体,让其法磷光

《分子发光》课件

《分子发光》课件
详细描述
荧光光谱法利用某些物质吸收光后, 能以荧光的形式重新发射出特定波长 的光,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可以分析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磷光光谱法
总结词
一种测量物质在激发态的磷光发射光谱的方法。
详细描述
磷光光谱法利用物质吸收光后,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以磷光的形式缓慢地释放出 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测量磷光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详细介绍了分子发光的原理、发光机制以及在各个领域的 应用,是学习分子发光的基础教材。
《荧光染料与荧光分析法》
系统介绍了荧光染料的基本性质、合成方法以及荧光分析 法的应用,对于深入了解荧光染料在分子发光领域的作用 很有帮助。
"分子发光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发光机制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的发光材 料、发光过程的理论模型等。
激发态的稳定性
激发态是相对不稳定的, 分子会通过各种方式释放 能量并回到基态。
分子发光的辐射过程
辐射跃迁
激发态的分子通过释放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这 个过程称为辐射跃迁。
光子的产生
当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能量并以 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
光子性质
光子具有特定的波长(或频率),与其所属的分 子和激发态有关。
THANKS
感谢观看
《分子发光》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分子发光的概述 • 分子发光的原理 • 分子发光的技术与方法 • 分子发光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分子发光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分子发光的概述
分子发光的基本概念
分子发光是指分子在吸收能量 后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 程。
分子发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 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如萤火 虫、发光菌、荧光棒等。

第四章 荧光

第四章 荧光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
LOGO
第一节 概述
一、分子发光 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能量跃迁到较高的电子激 发态后,在返回电子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 发态后,在返回电子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 二、分子发光类型 1、 按激发模式 ①光致发光 :分子因吸收外来辐射的光子能量而被激 发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发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化学发光: ②化学发光:分子的激发能量是由反应的化学能量提 供的发光现象。 供的发光现象。
LOGO
c 取代基之间形成氢键
加强了分子刚性结构和增强荧光强度。 加强了分子刚性结构和增强荧光强度。 d 异构体的影响 顺式和反式同分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荧光强度。 顺式和反式同分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荧光强度。
H C C H
H C C H
LOGO
③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效应 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给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 a 给电子基团常使荧光增强;
LOGO
内转换 S2 S1 能 量 吸 收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λ3
二、分子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 1、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荧光(磷光)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 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 ),化合物发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 射的荧光(磷光) 射的荧光(磷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 图中曲线I 线 (图中曲线I )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 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LOGO
磷光发射: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基态( 跃迁); 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的可能过程: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S0→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 动弛豫→ 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光照停止后, 发光速度很慢: 光照停止后, 可持续一段时间。 可持续一段时间。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两种常用的分子光学技术。

它们都是利用自由基反应的原理测定物质的技术。

分子发光分析法是基于激发分子发射光,从而测定物质浓度的技术。

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分子发射剂与被测物质反应,当被测物质与分子发
射剂反应后,分子发射剂会被激发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而这些发射
出的光则可以用来测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激发分子吸收光来测定物质浓度的技术。

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分子发射剂,它能把一种特定的波长的光吸收,而
这种光则能够激发被测物质。

当被测物质激发后,它会吸收一定波长
的光,而这些被吸收的光则可以用来测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分子发光分析法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各有优劣,它们都可以用来测定物质的浓度,但都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
分子发光分析法在测定低浓度物质时会有一定的误差,而分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则受到测量物质种类的限制。

因此,在选择物质浓度检测的
技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以得到更准确的测定结果。

仪器分析-第四章-荧光光谱

仪器分析-第四章-荧光光谱
二、分子荧光的发生(产生)过程
(一)分子能级与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1、分子能级的跃迁 (1)每个分子具有严格分立的电子能级(其中包括振动及转动能级) (2)基态分子吸收了特征频率能量之后,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即处于不同的激发态。

E0
E1
ΔE= E1- E0
2、分子的激发态
①基态时,电子在各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存在,即某一给定的轨道中两个电子自旋配对。 ②所有的电子自旋配对的分子电子态称为基态单重态(S0)。 ③处于S0配对电子中,某一个电子受激跃迁到高能级,自旋不变,称为激发单重态(S1, S2, S3 )
二、荧光分析与应用
1.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为什么?( 在黑背景下) 检测下限:0.1~0.1g/cm-3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物质种类,环境)
>1000
6.4
5.2
0.068
0.053
0.093
P/F
0.0023
0.014
0.23
1.4
2.5
2.6
τ F(s)
二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溶剂极性增大,荧光光谱红移.荧光强度减弱。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率增加。荧光量子产率下降.荧光强度减弱。 3.溶液pH 对具有有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第四章 分子发光(荧光及磷光)
分子荧光:Fluorescence 分子磷光:Phosphorescence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Fluorescence)的发现 当紫外线照射到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会发射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而当外光源停止照射时,所发射的光线随之消失,这种光线称之为荧光。 1757年西班牙医生及植物学家N.Monardes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但此后进展缓慢。 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发现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能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引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他是第一个提出荧光作为分析手段的人。 1867年, Goppelsroder首次利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测定,首次荧光分析工作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分子发光

分子发光

( 3)基态单重态到激发单重态的激发为允许跃迁,基 态单重态到激发三重态的激发为禁阻跃迁。
(4)激发三重态的能量较激发单重态的能量低。
2、分子能级结构与分子发射光谱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
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荧光、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振动弛豫(VR)、内转化(ic)、体系间 窜跃(isc)等。
A
(2.3 A) 2 (2.3 A)3 I f I o [2.3 A ] 2 3
如果吸光度A<0.05, 方括号中其他各项与第一项相比 均可忽略:
I f 2.3 I o A
由于A=bc,故在实验条件固定时,荧光强度与浓
度成正比,即:
I f 2.3I 0 A
抗体、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示意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2. 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1)跃迁类型 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激发,然后经过
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跃迁,再发生 跃迁而得到荧光。
(2)共轭效应 容易实现激发 的芳香族化合物容易发生荧光。 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荧光效率将增大,主要是由于增大荧 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
类型 转入三重态猝灭: 溶解氧与荧光物质。 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猝灭: 猝灭剂与荧光物质。 浓度较高单重激发态的分子在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发生荧光之前和未激发的荧光 物质分子碰撞而引起的自猝灭。 29
二、荧光分析仪
Cary Eclipse 荧光分光光度计 荧光、磷光化学/生物发光 美国瓦里安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抗磁性。
当分子吸收能量后,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电子自旋方

第四章荧光分析法。

第四章荧光分析法。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S2*

S1*
T2* T1*
量 吸 收
发 射
外转换


射 振动弛豫 磷


S0 l 1
l 2 l 2
l3
(二)荧光的产生
5、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间产生相互 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淬灭”。 6、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 跃迁。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三、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荧光效率 (二)荧光寿命 (三)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态 M=2S+1
(二)荧光的产生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S2*
S1*
T2*

T1*





外转换



磷 振动弛豫


S0 l 1
l 2 l 2
l3
(二)荧光的产生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通过辐射跃迁和非辐射 跃迁的形式释放多余能量而返回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荧光、延迟荧光、磷光发射。 无辐射跃迁指以热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 内部能量转换、体系间跨越、外部能量转换。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二)荧光的产生
1、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S1→S0跃迁),发射波长λ′2 的荧光。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光致发光按激发态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

本章讨论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分析法。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一、概述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早在16世纪,人们观察到当紫外和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时。

这些物质就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而当照射停止时,物质的发光也随之很快消失。

到1852年才由斯托克斯(Stokes)给予了解释,即它是物质在吸收了光能后发射出的分子荧光。

斯托克斯在对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864年提出可将荧光作为一种分析手段。

1867年Goppelsroder应用铝—桑色素络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了测定。

进入20世纪,随着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荧光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光谱分析手段。

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它的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较分光光度法好。

虽然能产生强荧光的化合物相对较少,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不如分光光度法广泛,但由于它的高灵敏度以及许多重要的生物物质都具有荧光性质。

使得该方法在药物、临床、环境、食品的微量、痕量分析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

根据保里不相容原理,基态分子的每一个轨道中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因而大多数基态分子处于单重态(2S+1=1),基态单重态以S0表示。

当物质受光照射时,基态分子吸收光能就会产生电子能级跃迁而处于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以S1、S2表示。

第四章 发光中心与发光光谱

第四章 发光中心与发光光谱

宽带发射(钛—蓝宝石激光器)
2)d3组态
基态能级为4A2 满足∆S=0的跃迁为
低强度吸收(宇称禁戒) 在Al2O3:Cr3+中跃迁发射来自 于2E→4A2 激发态寿命为几个毫秒 Cr3+,3d3在氧化物中的吸收光谱
3)d5组态
基态能级6A1,所有的光吸收跃迁都即使宇 称禁戒的,又是自旋禁戒的,然而可以观察 到自旋6重态到自旋4重态的跃迁。
A)4fn组态内跃迁
• 光谱项 • 基态能级2S+1LJ,
– 当4f电子数大于7时,J=L+S – 当4f电子数小于7时,J=L-S – 如Eu3+,根据洪特规则,能量 最低的光谱项为7F,电子数为 6个,小于7,J=L-S=3-3=0, 基态能级为7F0
第四章 分立发光中心发光
1、概念 2、分立发光中心分类 3、电子云膨胀效应 4、晶体场 5、过渡金属能级结构 6、稀土能级结构
1、概念
1 某些半导体只有通过掺杂才能获得高效发光(ZnS:Cu) 2 半导体带间跃只能产生一种发光颜色,掺杂可获得多种 颜色(ZnS: Re) 发光中心是指半导体中杂质或杂质与缺陷形成的复合体, 其中进行辐射复合,产生特征发光。 发光中心可理解为类-受主态,可能处于带隙中靠近价带的 位置,也可能处于价带以下芯能级位置。 发光中心在晶格中并不是孤立的,受周围基质晶格离子的 影响不同,发光中心的能级状态不同。分为分立中心和复 合中心。
分立发光中心类型
分类方法一、根据电子跃迁情况分类
(箭头向右表示吸收,向左表示发射)
1) 2)
1s ⇔ 2 p
ns 2 ⇔ nsnp
色心跃迁,例如: F心:卤素化合物(例如KCl)中 普遍存在的卤素空位(Cl离子空位)俘获一个电子 形成F心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
分子发光分析法是一种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发和荧光等光学原理,可准确、灵敏地检测某一特定识别序列的DNA或RNA,根据检测结果用于病原
体的鉴定、对感染过程的追踪及毒素的检测等方面的实验。

首先,分子发光分析是一种特殊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通过向样品中添加放射
性标记的双链DNA探针,由特定酶解离双链,探针与核酸结合,可以检测出特定序列的DNA或RNA。

使用这一技术,可以追踪影响基因表达和变异的基因或基因产物。

其次,分子发光分析法还可以用于检测DNA片段和品种变异,从而便于理解特
定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定义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节点。

通过研究其他物种的变化,可以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和免疫过程。

综上所述,分子发光分析法在病原体鉴定、追踪感染过程、毒素检测和基因变
异检测等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分子发光分析法检测精准、信息丰富,已经成为全球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章荧光分析法

第四章荧光分析法
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荧光增强,利用这一特点可 以间接测定金属离子。
N O Al/3 8-羟基喹啉-铝
N OH 8-羟基喹啉
弱荧光物质
强荧光物质,
4.取代基效应
①给电子基团 -OH、-OR、 -NH2、-NHR、-NR2等,由 于p-π共轭,增加了π电子的共轭程度,使荧光强度增大, 荧光波长长移。
级的分布。
基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和第一电子激发态中 振动能级的分布情况是类似的。 因此荧光发射光 谱的形状和荧光激发光谱的形状极为相似。
蒽的能级跃迁
激发光谱:S0(V=0)→S1*(V=1,2,3,4) 荧光光谱:S1*(V=0)→S0(V=1,2,3,4)
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的镜像关系 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的镜像关系
经振动驰豫到 T1最低振动能级,从T1最低振动能
级回到基态S0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的光叫磷光。 磷光的波长比荧光还要长。 磷光发射的持续时间为10-4 ~10S左右,故 外部激发光源停止照射后,磷光还会持续一段时 间。 在室温下能产生磷光的物质很少,故磷光分 析法的应用不如荧光分析法广泛。
2.无辐射跃迁:振动弛豫(VR)、内部转化
级的低振动能层与较低电子能级的高振动能层相
重叠时,则电子可在重叠的能层之间通过振动耦
合产生无辐射跃迁,如S2-S1;T2-T1。 处于各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都可以通过一系 列内转移及振动弛豫,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
(3) 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onversion,ISC) 当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层有较大重叠时,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吸收一定的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 到激发态,然后以光辐射的形式从激发态回到基态, 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包括荧光和磷光。在荧光

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分析
3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
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荧光、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振动弛豫(VR)、内转化(ic)、
体系间窜跃(isc)等。
4
三重态能级低于单重态 (Hund规则)
激发单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仍然配对, 为单重态,称为激发单 重态,以S1,S2…表示
一、概述 定义: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吸收了 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至 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便发出 一定波长的光。这种吸收化学能使分子发光的过 程称为化学发光。利用化学发光反应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发光分析法。 特点:p62
2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
二、基本原理 (一)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 能快速释放出足够的能量。化学反应必须提 供足够的激发能,激发能主要来源于反应焓。 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使化学反应的能 量至少能被一种物质所接受并生成激发态。 激发态能释放光子或能够转移它的能量给另 一个分子,而使该分子激发,然后以辐射光子的 形式回到基态。
23
第二节
磷光分析法
四、室温磷光 由于低温磷光需要低温实验装置,溶剂选择的限制 等因素,从而发展了多种室温磷光法(RTP)。 (1)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SS-RTP) 此法基于测量室温下吸附于固体基质上的有机化合 物所发射的磷光。所用的载体种类较多,有纤维素载体 (如滤纸、玻璃纤维)、无机载体(如硅胶、氧化铝) 以及有机载体(如乙酸钠、聚合物、纤维素膜)等。理 想的载体是既能将分析物质牢固地束缚在表面或基质中 以增加其刚性,并能减小三重态的碰撞猝灭等非辐射去 活化过程,而本身又不产生磷光背景。

第四章 分子光谱法

第四章 分子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 化学发光光谱
一、概述
分子和原子一样,也有它的特征分子能级, 分子和原子一样 ,也有它的特征分子能级 , 分子内 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 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 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 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 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因此分子具有电子能 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就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 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就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 即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即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分子吸收能量同样具有量子化的 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二个能级之差的能量,符合: 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二个能级之差的能量,符合: ⊿E=E2-E1=hν=hc/λ = 由于三种能级跃迁所需能量不同, 由于三种能级跃迁所需能量不同,所以需要不同波长 的电磁辐射使它们跃迁, 的电磁辐射使它们跃迁,即在不同的光学区域出现吸收或 发射谱带。 发射谱带。
第一节
紫外-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分子吸收19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分子吸收 75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吸收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中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 是研究物质电子光谱的分析方法, 迁,是研究物质电子光谱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 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 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可以鉴定和测定大量 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 分子磷光:处于最低单重激发态的分子以无辐 分子磷光: 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一最低三重激发态, 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一最低三重激发态,再由三重 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而发出的光。 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而发出的光。 分子荧光和磷光同属光致发光, 分子荧光和磷光同属光致发光,磷光发射则 在超过10-5s后发生,并且在激发的电磁辐射停止 后发生, 在超过 后发生 照射后,仍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照射后,仍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3. 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 化学发光: 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 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

分子发光分析法概况课件

分子发光分析法概况课件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高灵敏度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具 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 检测出低浓度的目标物

选择性
某些发光分子可以与目 标物发生特异性反应, 从而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操作简便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操 作简单,所需仪器设备 相对简单,便于现场快
速检测。
缺点
背景干扰
发光分析法容易受到环 境背景光的影响,如日 光、荧光等,导致检测
01
02
研发能够延长发光分子寿命 的技术,以减少检测过程中
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03
04
克服背景干扰
研究和发展能够有效排除背 景光干扰的技术和方法,以 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发光分析法在环 境监测、生物医药、食品安 全等领域的应用,以满足更
广泛的需求。
06 结论
总结分子发光分析法的概况与重要性
结果不稳定。
发光衰减
某些发光分子的发光强 度会随时间衰减,影响 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成本较高
某些高灵敏度的发光分 子和仪器设备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
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延长发光寿命
进一步研发具有更高灵敏度 和选择性的发光分子,以满 足更低检测限和更高准确性
的需求。
新型的分子发光分析方法和技术不断 涌现,如荧光免疫分析、荧光偏振免 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
02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分子发光的过程与机制
01
分子发光是指分子吸收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由激 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光子的过程。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由分子结构理论,主要讨论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一系列的振动、转动能级; 用S0表示基态;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表示;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表示; V=0,1,2,3表示振动能级。
2014-12-7
2014-12-7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环境因素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溶剂的影响
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使同一种荧光物质 在不同的溶剂中的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强度都会有显著的不同 如8-巯基喹啉在下列四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情况 溶剂 介电常数 荧光峰λ /nm 荧光效率
S1
能 量 吸 收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 2014-12-7 1
l2
l 2
l3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 s。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的自旋状态。如S1—T1 S2
2014-12-7
φf 0.07 0.18 0.93
λ /nm 283 316 342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 的相互作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 有相似结构,荧光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2014-12-7
(4)取代基效应:芳环族化合物苯环上不同取代 基对该化合物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有很大的影响 ,可归为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给电子基团常常使荧光增强; 第二,吸电子基团会减弱甚至破坏荧光; 第三,同电子体系相互作用小的取代基和烷基对 发光影响不明显; 第四,将一个高原子序数的原子引入,常常增强磷 光而减弱荧光; 第五,双取代和多取代较难预测,但若能增加分子 的平面性,则荧光增强,反之,则荧光减弱。
能 量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越 发 射 荧 光 磷 光 内转换
S1
吸 收
T1
T2
外转换
振动弛豫
S0
l2014-12-7 1
l2
l 2
l3
二、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荧光(磷光):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如何选择?
620
2014-12-7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
能级图l
2
,l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 荧光(如l ‘2 )。
S2
能 量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越 发 射 荧 光 发 射 磷 光 内转换
2014-12-7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 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S0→T1 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见能级图);
2014-12-7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pH值。 如苯酚在酸性溶液中呈现荧光,但在碱性溶液中,无荧光
再如 苯胺在pH7~12溶液中有蓝色荧光,而在pH小于2大于
13的溶液中都不发荧光。 另外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形成的发光螯合物也受到溶液的
pH影响
2014-12-7
4.内滤光作用和自吸收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 的荧光的物质,就会使荧光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内滤光作 用”,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收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 收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S2
能 量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越 发 射 荧 光
内转换
S1
吸 收
外转换
S0
发 射 磷 光
T1
T2
振动弛豫
l1
2014-12-7
l2
l 2
l3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S2
2014-12-7
一、 仪器与结构流程 instrument and general process molecular luminescence 二、 荧光分析法和应用 fluorescence analysis and analysis application 第二节 三、 磷光分析法及应用 分子荧光与磷光分析法 phosphorescenc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analysis
能 量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越 发 射 荧 光 发 射 磷 光 内转换
S1
吸 收
T1
T2
外转换
振动弛豫
S0
l2014-12-7 1
l2
l 2
l3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l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荧光 的发射波长比吸收波长要长; l ‘2 > l 2 > l 1 ;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非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非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窜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激发态 → 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 ( 见下页能级图 ) ;速度最 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2014-12-7
内转换 S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越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关 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factor influenced fluorescence
四氯化碳
氯仿 丙酮
2.24
5.2 21.5
390
398 405
0.002
0.041 0.055

2014-12-7
38.8
410
0.064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一般来说,溶液的荧光强度 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3. 溶液pH
带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大多数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一
般都与溶液的pH有关,因此在荧光分析中要严格控制溶液的
第四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第一节 分子荧光与磷光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一、分子荧光与磷光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2014-12-7
二、荧光分析方法与应用
1. 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检测下限:0.1~0.001g/cm-3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激发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
2014-12-7
2.定量依据与方法
(1)定量依据
当荧光物质浓度很小时,荧光强度If与荧光物质浓度c之间的 关系式为 If=2.3φ fI0ε bc 式中:φf为荧光效率,I0为激发光的强度,ε荧光物质的摩尔 吸收系数,b为试样池的光程,c为荧光物质的浓度。 在一定条件下,φ f、I0、ε 、b均为常数,所以上式可写成 If=Kc 即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 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只限于极稀的溶液。 对于较浓溶液,会产生浓度猝灭现象。
2014-12-7
5.溶液荧光的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荧 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荧光猝灭。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 质称为猝灭剂。
(1)碰撞猝灭
(2)静态猝灭 (3)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4)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5)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M+hγ—M*,M*+Q—M+热
M+Q—MQ 非荧光 三重态O2 M+Q—发生电子转移 荧光物质浓度较高
第四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2014-12-7
一、仪器结构流程
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激发光源、样品 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基本流程如图: 单色器:选择激发光波长 的第一单色器和选择发射 光 ( 测量 ) 波长的第二单色 器; 光源:氙灯和高压汞灯 样品池:石英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I或III)。
2014-12-7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