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
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
荀子与柏拉图道德思想的比较及现实意义
荀子与柏拉图道德思想的比较及现实意义
唐秀玲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1
【摘要】荀子和柏拉图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他们提出了大致相同的道德理想和高尚道德境界的实现途径,但同时也有着不同的道德起源观和其道德理想实现与幻灭的不同结局.其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唐秀玲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8
【相关文献】
1."风俗美"阐释——以柏拉图和荀子为例的两种美学传统比较 [J], 周江
2.人成于乐——荀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比较 [J], 易林梅;叶慧;周静;戴建丽
3.人成于乐——荀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比较 [J], 易林梅;叶慧;周静;戴建丽
4.荀子与柏拉图“节制”观之比较 [J], 陈沛琦
5.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J], 张家悦; 丁维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精选资料
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精选资料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具有总结式的贡献。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们都是乱世求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一是寄希望于圣主明君;二是寄希望于教育,通过礼法教育培养治国人才。
具体来说两者有以下的相通处:一、强调”分”的社会建构观念荀子和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共同特点是,社会由不同的等级组成,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各等级之间互不逾越、互不侵犯。
同时各等级之间又互相合作,和谐共存的,用荀子的话就是“群”而“分”。
荀子注意到,人类不同于动物而且优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能群”,人类是群体性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何以能结成一个群体呢?回答是“分”,这里的“分”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
正如荀子所言:“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出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富国》)那么“分”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荀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分何以能行?曰:义”(《王制》);另一个是:“分莫大于礼”(《非相》)。
显然,前者主“义”,侧重于道德教化;后者主“礼”,侧重于礼法制度。
1荀子通过阐述“群”和“分”的关系以及维系“分”的方式为自己的社会建构的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奴隶除外)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其中统治者指哲学家,他们是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是生来含黄金的人。
他们具有智慧的美德,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武士属于第二等级,是生来含白银的人,是次优的人物,他们具有勇敢的德性,他们主要负责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
处于第三等级的是生产者,主要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生来具有铜和铁,他们的美德是节制,他们的职责是从事劳动,以供养第一、二等级的人。
这三个等级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互不干预其他等级的事务,和谐相处,这就是正义。
2二、“圣王”和“哲学王”的相似处之所以拿“圣王”和“哲学王”进行比较,主要因为两者有以下的相似处:(1)两者均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孔子与柏拉图对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渊源。
本文将从两位哲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切入,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形式,对孔子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和发展一一做出比较和分析,虽然两位哲人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和谐国家,他们思想相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大同;正义;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皆为人類史中著名的思想家,亦是中西方文化源头的奠基者。
孔子的“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1]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都是其典型代表。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则源于《理想国》,其“正义”论的思想更是影响了西方人千百年来在政治思想上的精神流变,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其范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格拉齐斯基在《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中说:“对柏拉图的观点有如此罕见的经久不息且十分现实的兴趣,原因在于他创作的深度和涉及的大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永久性的意义,而他都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的开端。
”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个人出身以及当时所面临社会矛盾都有相似之处,加之两人相似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相近看法,因此制定的目标和实现方也产生了许多共通之处。
在诸多相似与共通之外,亦有一些不同点,但两者的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充满“正义”的和谐国家。
一、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公元前8到2世纪属于人类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则是它的高峰期,在此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柏拉图。
[2]在此时间内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此后人类历史的每次新飞跃前,人类都要回忆这时期,以便从中获得启迪。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代哲学家,他们的伦理政治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孔子和柏拉图伦理政治思想的比较及其现实意义的讨论。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是以德治国,个体的修养与道德品质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基石。
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规范的仪式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起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提出了“仁”的理念,强调爱和道德的追求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德性和才能,进而造就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
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则更注重理性的追求和政治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智慧是理性追求的对象,通过实现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一个理想国应该建立在智慧和公正的基础上,并由哲学家王者领导。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真理和智慧,因此只有哲学家才能领导国家,并通过智慧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这两位思想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有以下几点比较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至关重要。
孔子强调个体的德行和修养的培养,柏拉图则强调个体的智慧和真理的理解。
他们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才能,柏拉图则认为只有智者才能成为领导者并指导教育。
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差异:在目标上有所不同。
孔子的目标是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通过仁义礼智等德行来规范行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柏拉图则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推崇理性追求和哲学家王者的统治。
在方法上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通过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质;而柏拉图则通过推崇哲学家王者的领导,通过智慧和真理来实现政治的理想。
这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对现实意义深远。
孔子的伦理思想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庄子都是各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二者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契合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以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为主题,分析二者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提出在当代思想交流中的启示。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为《对话录》,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通过对话形式,揭示了他对于美、善、真、理念、灵魂等概念的思考。
他认为世界乃至物质世界皆是理念的影响下才显现出来,而知识的获得应该通过理念的追寻和思考来实现。
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逍遥游”的观念,强调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强调自由、无为和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柏拉图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对话态势。
柏拉图追求理念的至善,而庄子强调内心的自由和超然,两者在对于“无为”与“理念”的思考上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二者的思想融合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当代世界的启示,如何在追求真理与内心自由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结语
柏拉图与庄子的思想是古代世界思想的瑰宝,它们的对话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二者思想中汲取智慧,寻求真理与内心自由的平衡,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思想世界。
以上是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的部分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与反思。
希望这篇文章符合您的要求。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调整或添加内容,请告诉我。
荀子与柏拉图体育思想差异的比较分析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10), 2059-2063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pphttps:///10.12677/acpp.2023.1210339荀子与柏拉图体育思想差异的比较分析黄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崇左收稿日期:2023年9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3日摘要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取长补短。
对荀子与柏拉图体育思想差异性比较,找寻其差异中的共性,对我们当代体育思想具有启发性。
发现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在德性育人、社会治理方面发挥其功效。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
体育锻炼也因为其“双向效应”原则提醒我们体育锻炼方式、项目因人而异。
关键词体育思想,比较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Sports Ideology between Xunzi and PlatoBin Hua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Received: Sep. 20th, 2023; accepted: Oct. 11th, 2023; published: Oct. 23rd, 2023AbstractThe purpos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s to draw on strengths and compensate for weaknesse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ports between Xunzi and Plato, we can search for commonalities within their differences, which can be inspiring for contemporary sports ideology.It is discovered that sports not only contribute to physical fitness, but also have effects on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However,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The principle of “dual-effect”reminds us that the ways and types of physical exercise should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KeywordsSports Ideology, Comparison黄斌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取长补短。
人如何走向道德之途?r——荀子与柏拉图之间的一种可能对话
人如何走向道德之途?r——荀子与柏拉图之间的一种可能对话孙伟【摘要】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古代儒家荀子来说,人如何走上道德之路无疑是他们哲学和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对于柏拉图来说,理性是克服欲望的主导力量,而正义就是理性与欲望和激情保持平衡和谐关系的一种状态.对于荀子来说,义虽然是人内在的理性能力,但这一理性能力必须要得到外在礼仪制度的辅助才能成为克服欲望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荀子的礼义要比柏拉图的正义更具有实践哲学的特质.在理性的形而上本源方面,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理性的根源,而达到善的理念的方式是通过辩证推理等过程而实现的;荀子则认为"道"是理性和礼义的根源,人可以通过"虚壹而静"的过程逐渐达到对于"道"的认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荀子,他们都既要为现实世界的德性实践活动寻找伦理价值的规范,也同样要为这种伦理的规范探求最终的形而上依据,并由此而构建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正义;礼义;理性;荀子;柏拉图【作者】孙伟【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2一、欲望的克服何以可能?——正义与礼义柏拉图认为,正义同时存在于国家和个人之中。
对于国家而言,正义就是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
”[1](P154)柏拉图接着具体说道: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它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蛊惑怂恿,企图爬上军人等级,或者一个军人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护国者等级,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我看你也会觉得这种交换和干涉会意味着国家的毁灭吧。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作者:张家悦丁维光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09期摘要:孔子与柏拉图作为同时期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伦理政治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
但由于他们之间的具体观念受到不同政治背景的影响其内容又不尽相同,在对国家德性的规定和论证以及对法律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奠定了今后中西政治思想截然不同的走向。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以德治国;仁;礼;善;正义中图分类号:D9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09.0701 德治的基本内容1.1 孔子的“仁”与“礼”1.1.1 “仁”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和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仁”被提及的次数达到上百次,可见“仁”的核心地位。
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并认为“爱人”是其基本内涵。
孔子对“爱人”作出如下解释:对于“爱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提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成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爱人”应由爱亲近之人提升至爱众人。
孔子提出“爱人”的基本途径是“忠”和“恕”,要做到推己及人。
以此可以看出,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实际上就是希望人们通过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来达到爱人,从而达到“仁”。
1.1.2 “礼”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关于“礼”的起源,被广泛认可的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郭沫若的观点,他认为“礼”是由最早祭祀祖先的礼仪规范而来的。
后经过周公的整理与加工,成为包涵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法规。
第二种观点由杨向奎提出。
杨向奎认为,“礼”起源于最早的商贸往来,并在周公的整理下削弱了其中的商业性质;后经孔子加工后,“礼”才成为完全的礼仪而摆脱了其商业性。
虽然这两种观点对于“礼”的起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都承认“礼”到了周公时代,已经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及文化意义。
1.1.3 “仁”与“礼”的关系如果将“仁”看作是以德治国所追求的精神层面,那么“礼”就相当于以德治国在制度层面的追求。
论柏拉图与孟子政治哲学的异同
新东方》2019年第摘要:柏拉图和孟子作为人类文明的导师,古希腊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元典型人物,二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各自文明的品格、旨趣和特质。
在二人宏大的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不仅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也体现出不谋而合的相似性和泾渭分明的差异性。
在这些相似性与差异性当中,我们既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共识,也看到了东西方文明在思想源头处就产生了路径的分野。
通过对二人政治哲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洞见东西方文明的共识与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孟子;理想国;仁政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9)02-0046-06代力阳黄思玉论柏拉图与孟子政治哲学的异同收稿日期:2019-03-01作者简介:代力阳,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黄思玉,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助教。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7.“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人类诸多文明形态面对同样的终极问题,通过各自视角和途径去分析、建构各自的文明模型与样态。
虽然路径不同,但方向一致。
也正因为如此,文明间的比较与互鉴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①通过对柏拉图和孟子二人政治哲学的比较,可以见微知著,洞见东西文明间的共识与差异。
一、柏拉图与孟子政治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命题必然产生于对时代问题的关切。
柏拉图和孟子的政治哲学正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环境而提出的。
社会的纷乱、政治的无序、“邪说暴行”的流行,种种社会问题促使柏拉图和孟子等人思考什么是个人的良善和国家的正义的问题。
(一)柏拉图“理想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柏拉图(前427—前347)生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时期,28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雅典人口急剧衰减、经济凋敝和社会问题丛生。
在青年时期,柏拉图就见证了城邦政治所上演的一幕幕“舞台秀”: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
柏拉图与孔子的人治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柏拉图和孔子虽然在时空上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是在政治伦理思想上却有很多值得联系和可比较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二人思想的比较,可以得出中西方政治伦理思想以及中西文化与哲学的鲜明不同;其次,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能够得出二者政治理论思想中超越时间、思想和文化疆域的共同本质与共同使命。
本文试图超越历史与时空探究政治统治形式和内容的变化,试图得出政治伦理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内在的伦理秩序的结论,不管是柏拉图还是孔子都认为伦理秩序能够决定政治秩序。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人治思想目录1.引言 (1)1.1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论证方法 (1)1.4国内外对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 (2)2.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3)2.1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2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4)3.柏拉图和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比较 (5)3.1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相同点 (5)3.2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不同点 (6)4.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1.引言1.1选题背景孔子和柏拉图都处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奠基性阶段,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华夏大地正处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集权的社会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在各国游说试图建立维护本阶级的社会制度,同时我们也开始在积极探索维护封建社会发展的方式,这一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政”,刚好可以成为封建统治的一把利器。
同样,在遥远的西方社会,柏拉图所处的时代也正是由城邦制度向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说二人的思想奠定了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社会的发展方向,由此形成了当今东西方社会思想上独特的方向。
1.2 选题意义在本文针对于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物柏拉图和东方文化的奠基者孔子为例,试图去探讨东西方在“人治”思维上的差异性,最重要的意义有一下四点:一、丰富思想理论研究,用人治思维的视角去看待柏拉图和孔子的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丰富和拓展。
柏拉图和孔子的“理想国”的相似性的比较_教育和艺术
柏拉图和孔子的“理想国”的相似性的比较_教育和艺术论文导读::理想国”形成背景的相似性。
对社会秩序、和谐盛世的共同追求。
也整整延续了几千年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论文关键词:形成背景,社会秩序,和谐社会,教育和艺术关于“理想国”的构建,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柏拉图和孔子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奠基者,就做出了自己的设想。
虽然所处的时空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他们都在追求着一个同样的梦想——和谐之家、理想之国。
这是人类的智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就做出的构想,也整整延续了几千年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因为两位巨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的“理想国”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出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一、“理想国”形成背景的相似性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奠基人,柏拉图和孔子几乎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国”,他们的出发点都在于纠正时弊,恢复政治生活的秩序,而且都是在游说过程中宣传自己的思想,最终选择了向学生传授的方式传递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民主制度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之际。
在战争后期,雅典的盟国纷纷反叛脱离,甚至发生了暴动。
政局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势力频繁更迭,人民也处在纷繁的战乱中,不得安宁。
面对着政治制度的瓦解,雅典城邦的繁荣不再,柏拉图便开始积极需求一种解救的方法。
斯巴达的社会制度便成为了柏拉图设计“理想国”的标准和典范。
现实社会的混乱,民主制度的衰败教育和艺术,让他更加渴求完型对这种理想城邦的构建。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愤然离开雅典。
公元前387年到公元前361年的二十几年之间,年届60仍然不顾生命危险三访叙拉古城。
他劝说叙拉古城邦的统治者狄奥尼修一世用最佳法律来治理国家和淡化统治者个人的利益,后来和后继者狄奥尼修二世交谈哲学、数学,研究几何学。
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试图将叙拉古建成一个强大的君主立宪国,实现他的理想国构想,而且还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给君主,期望能辅佐君主成为他理想国中的“哲王”,真正成为理想城邦的统治者。
对孔子“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相似点及原因分析
对孔子“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相似点及原因分析作者:张炜钰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6期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分别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让人惊讶的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文章主要分析两位先哲思想上的相似点及其原因,探究二人的共通之处,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同世界理想国和谐社会正义社会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20-02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礼记·礼运》中是这样写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反映了百姓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向往。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至今都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名著。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
[2]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小到婚姻、家庭,大到道德、教育,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必读的哲学经典。
孔子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具体的构想上有以下几个相似之处:一、相似的社会分工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他对这个社会的内部分工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首先按照年龄划分,老、中、青及儿童都被涵盖在内,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老有所终,青壮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社会效力,从而使孩子们得以健康地成长。
:古代中西方类比题[试题9]
古代中西方类比题例题一:孔子与柏拉图历史活动及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源的地位。
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和“”仁政,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④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⑥影响:影响东西方文化的走赂,在东西方文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①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
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②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例题二: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专题练习:(一)(13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下图①至③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材料:①②(1)将三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的代号填入下表中适当的位置。
(3分)国家(朝代、城邦)希腊(雅典)西周秦朝政治文明成果(2)图②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图③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
它对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6分)(二)材料一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都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伟大代表,两位思想家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分析这些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语》。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者爱人,礼者顺序,忠信为上,孝悌为本,同时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
而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等著作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美、善是一体的,理性和道德是统一的,主张哲学家王者。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感官世界、超越个人私欲的智慧。
孔子与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和理性,并且都主张以德治国。
我们来比较两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君主专制,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国,通过道德作用来统治百姓。
孔子也主张尊重传统,提倡贵族政治,主张“有德者君子,无德者小人”。
而柏拉图则主张哲学王,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通过哲学思维来领导国家,实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制度。
两位思想家对于政治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孔子主张以贵族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而柏拉图主张以哲学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我们来探讨两位思想家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则为当今政治体制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思路,他的政治体制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政治建设都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强调了道德、理性和社会秩序。
两人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孔子强调以仁义治国,而柏拉图主张以哲学王统治。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人类社会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都提出了他们的政治哲学体系。
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希腊文明,孔子的儒家学说与柏拉图的柏拉图主义,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反映了政治哲学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表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则极具现实意义。
首先是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比较。
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
他的伦理思想注重道德与个人修养,著重在自我修养、自我约束上,提倡自觉、自省、自律,主张自身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承担起自身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相比之下,柏拉图更关注道德上层次的问题。
他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精神指引来引导人类行为,以达到人类的“灵魂洁净”。
他认为人类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还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存在应该被视为人的最高精神形态。
因此,他特别强调宇宙中精神的价值,倡导奉献和同情心等高尚品质。
可以看出,孔子的伦理思想注重个人的内部世界,关注个人的情感、道德,强调对自己的管教;而柏拉图注重人类的精神境界,关注人类的价值、奉献和同情心等高尚品质,强调人类的自我超越。
其次是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
孔子的政治思想突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大同世界,认为仁政是一切政治行为的不二标准。
在孔子的眼中,政治的根本所在是不可违背的道德,这种道德基础来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人类前进的光明大道。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一种“哲人治国”的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具有哲学家的思想和品格素质。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精神上的上层阶级来支配和管理的,同时强调理想国家应有的“权利”,即柏拉图所提出的“智者至上”的观念,这种权利并不是取得政治权力那种权利,而是知识、理性和哲学的权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权利。
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注重以仁的标准为核心,将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政治化;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则把理性和哲学视为执政者最重要的素质,更多强调文化与知识。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伦理和政治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他们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社会和谐。
他强调了仁德、孝顺、忠诚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柏拉图也认为个人的德行和智慧是实现公正和正义的基础。
他认为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和智慧。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治的理想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孔子主张君主制,并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德之道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
柏拉图则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国家模型,主张通过哲学统治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他认为只有智者才能真正理解公正和正义,并为之服务。
孔子和柏拉图在一些具体的政治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注重实际的政治运作,他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尊重传统,重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
柏拉图则更加理想化,他认为统治者应当追求智慧和真理,不受民众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他们都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个人品德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只有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社会的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也具有启示意义。
孔子的理念强调了君主的仁德,这对于培养政治家的品德和素质有重要启示。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模型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探索更公正和平等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关联与异同
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关联与异同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探究柏拉图哲学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着与中国古代思想之间的关联与异同。
首先,柏拉图的理念中存在着一种超越与世俗的观念,这与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道家思想有些相似。
道家强调个体与宇宙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认为真实的世界是超越于现象世界之上的。
这种超越的观念与道家的境界相通,都展现了一种对于超越性的追求。
然而,柏拉图的理念中更加注重的是理性和智慧的追求,而道家更重视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德。
其次,柏拉图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灵魂与真理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追求智慧才能够获得真理的观点。
这与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儒家有一些共同之处。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真理和理想境界。
虽然柏拉图的重点更加强调智慧和理性的追求,而儒家更注重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实践,但两者都希望通过人的努力来达到真理和理想。
这展示了两种思想体系在对于人性和真理的认知上的共通点。
然而,在关于政治和社会组织方面,柏拉图的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柏拉图强调了理想国家的构建,认为只有通过哲学家统治才能够实现正义与公平。
他认为个体应向理性和智慧屈服,遵循智者的指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儒家则强调礼仪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礼乐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
虽然两种思想都展现了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但其在实施上的方式和原理存在着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与异同。
柏拉图的超越观念与道家的境界思想相通,但在其追求智慧和理性的重点上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柏拉图对于理想国家和治理方式的思考与中国古代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无论是共享的超越性理念还是对人性和真理的认知,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凸显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并都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之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从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权力观念、社会治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展开探讨。
孔子注重仁义道德、重视人伦关系,强调仁者爱人;而柏拉图则提倡理性统治、追求公正与智慧。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致力于塑造理想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
通过对孔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的异同进行总结,指出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展望未来,并为新时代的政治伦理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通过对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可以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政治伦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比较,引言,简介,研究意义,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权力观念,社会治理观念,道德观念,结论,异同,现实社会,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简介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世界两位伟大哲学家,他们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提出了“仁”的道德观念和“中庸”思想。
而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创立了以“理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主张统治者应具备哲学家的智慧和道德。
本文将对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权力观念、社会治理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从中寻找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孔子与柏拉图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思想演变过程。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探讨二者在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权力观念、社会治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深入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和柏拉图各自的思想特点,同时也可以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伦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孔子与柏拉图作为古代思想家,在道德修养、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荀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分别在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的地位,虽然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在治国思想上却有很大的相通处。
面对当今日益多元的的文化背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本文从荀子和柏拉图的治国理念入手,以期达到对两者的全面了解。
关键词:荀子柏拉图社会建构相通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具有总结式的贡献。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们都是乱世求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一是寄希望于圣主明君;二是寄希望于教育,通过礼法教育培养治国人才。
具体来说两者有以下的相通处:
一、强调”分”的社会建构观念
荀子和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共同特点是,社会由不同的等级组成,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各等级之间互不逾越、互不侵犯。
同时各等级之间又互相合作,和谐共存的,用荀子的话就是“群”而“分”。
荀子注意到,人类不同于动物而且优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能群”,人类是群体性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何以能结成一个群体呢?回答是“分”,这里的“分”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
正如荀子所言:“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出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富国》)那么“分”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荀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分何以能行?曰:义”(《王制》);另一个是:“分莫大于礼”(《非相》)。
显然,前者主“义”,侧重于道德教化;后者主“礼”,侧重于礼法制度。
1荀子通过阐述“群”和“分”的关系以及维系“分”的方式为自己的社会建构的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奴隶除外)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其中统治者指哲学家,他们是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是生来含黄金的人。
他们具有智慧的美德,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武士属于第二等级,是生来含白银的人,是次优的人物,他们具有勇敢的德性,他们主要负责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
处于第三等级的是生产者,主要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生来具有铜和铁,他们的美德是节制,他们的职责是从事劳动,以供养第一、二等级的人。
这三个等级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互不干预其他等级的事务,和谐相处,这就是正义。
2
二、“圣王”和“哲学王”的相似处
之所以拿“圣王”和“哲学王”进行比较,主要因为两者有以下的相似处:
(1)两者均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荀子的心目中,“圣人”被等同于“圣王”。
这是因为,在他看来,既然圣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智慧,就应当成为一个国家和整个天下的领导者。
而圣人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方式就是“隆礼重法”,即通过礼法并重的方式来建构国家体系。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柏拉图一生所追求的政治理念。
这是由于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相”世界(理念世界)是知识的对象;另一个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现象世界。
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的原型,现实世界是以理念世界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4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掌握了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端,并找出相应的救治对策,所以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这就是哲学王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成为哲学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首先成为哲学家。
“哲学王”的基本含义就是让哲学家做统治者,或让统治者爱上哲学而成为哲学家。
(2)由“圣王”和“哲学王”统治之下的理想社会蓝图具有相似处
在荀子的设想中,圣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多而化一”,也就是“公”,它的理想境界就是“大同”世界。
柏拉图也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哲学王统治下的理想国的图景:国家地理面积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
国家公民分为
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德性。
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统治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理想国特别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可见”大同”世界和”理想国”都体现了一种人类共同体,都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公”是它们的一个根本特点。
只不过,理想国的“公”与大同世界的“公”并不完全等同。
但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它们在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特别是对乌托邦思想,都具有深远影响。
(3)“圣王”和“哲学王”尽管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但都可以得到一种“变相”的实现。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圣王”,却出现了大批“王圣”,即帝王自居为“圣王”,或为其臣下吹捧为“圣王”。
这些都不过是假圣王。
圣王的本意是“圣人最适合当王”,但历史却造成了“帝王最适合当圣王”。
从而美化了君主形象,强化了君主专制。
“哲学王”在西方历史上也有相同的遭遇。
中世纪的“教皇”可视为“哲学王”的一种折射。
总之,不管是“圣王”,还是“哲学王”,实质上都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内圣”与“外王”。
这两方面虽然可以从理论上结合,但在实践中总是很难结合,造成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最终使圣学、哲学失去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的色彩。
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4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冯达文,郭启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赵敦华.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0(4)
[7]肖永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价值问题评述[J].通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
[8]谢德宝.先秦儒家思想与古希腊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冰:黑龙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