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散文研究
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散文研究
三、散文表现形态(二)
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 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代表作:
丁玲 《牛栅小品》、 杨绛《干校六记》 巴金 《随想录》、 陈白尘《云梦断忆》
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 如 《元帅外交家》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论文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 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碎片》《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行者无疆》 《千年等一回》《出走十五年》等。 余秋雨是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 经发表,便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且众说纷纭,莫衷 一是。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 (1992年)震动文坛。至今出版的散文集 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 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千年 一叹》《行者无疆》。
贾平凹
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 《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 《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 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 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腊月·正 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 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 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论家奖。
新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第二节 巴金挽悼散文 第三节 余秋雨文化散文 第四节 全方位的报告文学
、散文表现形态(一)
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 心灵的窗扉,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 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 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 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 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 的闸门。代表作有: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是用手摇式电话,先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某个地方或单位,用了半天才接通。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母亲河你是大地的母亲,无时无刻的滋润着我们,你使花儿朝气蓬勃;使小草昂首挺立;是一棵小树变成茁壮的参天大树,使我们变得富有就像我所说的,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我们呢,却只顾着自己享受你所带来的条件,快乐的生活着。
以前的你,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游过大江南北,向我们招着手,哼着小调儿欢快的走了,而如今,你已“血流满面”,身上早已脏兮兮的了,我想:你是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以前的你,朝气蓬勃,现在的你意不堪一击!而我也只能用一段顺口溜来描述你的现状: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这首顺口溜表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提倡大家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河!八十年代散文:八十年代记忆咋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凉凉的况味。
雨下得还挺密的只需听那窗外的淅淅沥沥便知道了。
睡觉前和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
这时一首老歌从我窗前飘过。
是八十年代的老歌《站台》。
这时候我的思绪又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又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让人思念的年代。
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
那种痴迷度一点也不亚于九十年代的歌手和现在的超级女声。
那时人们写诗、念诗、背诗。
空气里也弥漫着诗情。
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偶像就是像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等能写出好诗的人。
八十代有一种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名字叫“小人书”,那时也有人称之为连环画。
记得小时候,能有几本“小人书”看不知有多高兴。
一放学我们就会跑到集市上去租书看。
有时候去迟了,只有扫兴而归。
也许正因为有了那个年代喜欢看“小人书”的习惯,所以现在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细细咀嚼文学带来的惬意。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杨绛
1980年代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它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 《学圃记闲》《“小趋”记情》 《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组成。
在往事追忆中体现出浓厚的知识
杨绛
分子趣味和情怀
不回避对他们身上污垢的抉剔, 表现了浓厚的知识分子的自省反 思意识
满纸温婉言,不做愤懑语
从1978年12月开始创作至1986年8月完成,共150篇,42 万字。先于香港《大公报》单篇刊发,随后由香港三联 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分为《随想录》《探 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本,总题为 《随想录》。《随想录》以其深刻的思想反思在1980年 代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有 不少论者认为它是巴金以散文的形式在其创作道路上树 起的又一座文学丰碑。
余秋雨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 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 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 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 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 山重水复、茫茫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 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 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 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 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 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叙》 )
着眼于探索文化深沉的奥秘与文化 历史的兴衰是余秋雨《文化苦旅》 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他的散文往 往大处着眼,微观落墨。
不管是写《道士塔》《莫高窟》 《白莲洞》《都江堰》,还是《风 雨天一阁》,作者都是通过对历史 留下的遗迹作极具个性的诗性解剖 和文化阐释。
第十章 80年代、90散文
张中行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 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大家。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 学系,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 园三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 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直至1997年。 张中行治学61年,上世纪80年代开 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 话》、《负暄续话》、《负暄三 话》、《禅外说禅》、《说梦草》、 《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 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 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 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 作品选》(八卷,共406万字)。
2、创作特色 (1)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2) 《随想录》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文体自然,笔 墨自由。A 对真实的书写与强调。 B 随心而创作, 题材的多样化。 其散文在新时期较早地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 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另外,《随想录》 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也具有某种“转型”意 义 ,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 而进入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 。
关于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汪曾祺散文的小品性质首先便在于自由,题材 不拘,挥洒自如,乐用一种近无结构的“随笔 体”;一般写得较为平淡,只就眼前景写心中 情 ,这种小品风与作者淡泊、宁静、具有道 家风范的超脱性情相对应。 摘自周荷初《汪曾祺散文管窥》《当代文坛》 93.4期
关于张中行的评论
2、特色 (1)将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相叠加,从中探寻中国文人 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2)强烈的理性色彩与浓厚的抒情性。 (3)宏大的叙述风格。 3、正确看待余秋雨散文在当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时
代因素,文体自觉,自我性灵 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
当代文学 80-90年代散文
(五)90年代散文概述
1.散文热 作者群体庞大;专门刊物增多;大众传媒钟情 2.“学者散文” 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 张中行、季羡林、余秋雨等。 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将学 者的理性思考与生存的个人感受融合,显示 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 设的情怀。
张中行(1909—2006)
3、抒情散文
真实表露作者自我情感体验, 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独特性强。 代表作家:史铁生、贾平凹、 汪曾祺、张炜等。 《我与地坛》——物我交融——生存感悟— —精神家园 生命叩问 容量丰富 内涵饱满 4、女性散文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中状元是一八四年,离一九0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 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 结长江的狼山。 张謇中状元时四十一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逆 的历史信息。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 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了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才望得到大海。只有在长江边上,才能 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 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新时代的 文明五光十色,强胜弱灭。 ……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 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 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 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 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 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 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总体特征
1.恢复散文文体精神:真实、真诚 2.散文本体意识自觉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 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
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X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X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X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X 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
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与后期。
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略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闲适性”散文
而, 这时期 的闲适性 散 文 , 多 的表 现是 告 别 “ 大 更 宏 叙 事” 的创作模 式 , 不再 附 和 当局 的政 治 意识 形 态 , 与同时代流行 的思 想 潮流保 持 距 离 , 注重 追 求 自然
地抒 发个人 内心情 感 , 抒发 一种边缘 、 独立 的人生 体
验 与人 生思考 。作 家们在追 求朴实 和浑厚生 活气 息
收 稿 日期 : 0 9 2 5 2 0 ~O —2
总体上看 , 与其他创作 领域相 比 , 十 年代散 文 八 的发展 相对滞后 。有着 闲适 取 向的散 文创作 更是 少 数, 此回忆性 质的 闲适性散 文 。主要 描述 个人 体
的同时 , 通过对 社会 和 人深 刻 体察 后冷 静 理智 的叙 述 , 真切 地 表达 了 回归 人 性 、 求 自然 的 良好 愿 更 追 望 。不 过 , 当时其他 文类 在 “ 痕 ‘ 思 ” 与 伤 反 潮流 挟 裹 中的呐喊有所 不 同, 整体 创作处 于时代 的边 缘 。 从 八十年代 散文 的整 体 创作 来看 , 闲适 性 散 文
的发展 经历 了一个 复 杂 的过程 。八 十年 代 初期 , 在 整个社会 和文学界 “ 伤痕” “ 、 反思” “ 、 寻根” 文学 思 等 潮语境下 , 闲适” 得微不足道 , “ 显 一度 占主流 的是 十
七年期 间受到大 力 提倡 的所 谓杨 朔 模式 散 文 , 到 直 巴金《 随想 录》 出现 , 的 才引发一 场写真 实 、 真话 的 说 散文革命 , 开始 了真 正 意义 上 的散 文创 新 。到 了八 十年代 中期 , 受到现代 主义思潮 的冲击 , 散文 文体 对 的讨论所 导致的观 念 的更 新 , 动着 散 文创 作进 入 推 个异常 活跃 和异 常纷 杂 的时期 。正是有 了中期 的 动荡 , 才给八 十年 代后 期 闲适 性 散文 的 兴起 提供 了 生长的土壤 。但值 得 注意 的是 , 十 年代 后期 兴 起 八 的闲适性散文 , 大多是 以前受冷 落的名家 旧作 ( 如周 作 人 、 语堂 、 林 梁实 秋 、 张爱 玲等 人 的作 品) 真正 当 , 代作 家的作 品并 不多 , 而这 也恰 好反 映 出孙 犁 、 平 贾 凹等作家在这 方面创作 的重要性 和独特性 。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1节 90年代散文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1节 90年代散文
二、余秋雨、张中行的散文
1、概述: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 出现了 “学者散文”或“大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开阔了作者表 现和思考的疆域。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修养和人 生阅历的学者介入散文,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 和文化分量,显示了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和参与现实文化的“民间情怀”。
3.4 张中行散文行文活泼,或从一首古诗、一则典故入手,谈古论今, 指西道东;或呼唤科学、民主精神,鞭挞封建专制;或批评假药、假酒 、假文凭,反对假话;婉如一幅幅世象漫画,把人间的各种嘴脸暴露无 遗。冷静的评述来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哲思和审美情趣,也向读者展现了 他的学识和人生态度,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张中行的文化随笔尤为 突出的一个优点即是行文较为活泼,少了一般言理散文的学究气。
生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当初其 实是作为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被推到史铁生的面前的 。他的思考是要为“不自杀”找到充分的理由,为“活下 去”找到充足的根据。
《我与地坛》、《好运设计》、《对话四则》等一系列的 散文,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在看似超脱的文字下面潜藏的内 心激流,理性的史铁生和感性的史铁生日日夜夜互相辩驳 、安慰、鼓励。史铁生的生死追问从来不是坐而论道,枯 谈玄理,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思考都 是为了让世俗中的自己从内心活得更坦然,更理直气壮! 他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超越自我超越困境。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80年代散文变革的起点是对60年代散文模式的反叛,要求回到个人体验,回到日常事态和心绪,要求对个人生活、情绪和心境进行书写。
这导致80你打你对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叙事形态的报告文学和议论形态的杂文从散文中剥离,提出抒情散文、艺术散文和美文的概念。
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的散文随笔刊物,其主要作家有巴金,孙犁,杨绛,汪曾祺,黄裳等老作家,还有张杰,贾平凹,王英琦等青年作家。
老作家的作品,多半写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回忆亲朋旧友,处理当代史,尤其是文革有关伤害和苦难的记忆,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
在写作上主要继承现代文学中二三十年代散文的流脉,接续散文写个人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传统。
90年代出现了散文热,二三十年代那些主要写日常生活,具有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出来。
大量的学者积极参与散文写作,使得随笔成为散文中的主体,那些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化散文或者是大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一些老作家在回忆往事的文章中,或悲悼怀念亲友,或记叙个人琐碎片段的经历,或对所见所闻的事情发表感言,用轻松随意的问题来直接讲述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对反思文革提供了真切的个人经验。
这些作品主要有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萧乾的《北京城杂忆》《未带地图的旅人》丁玲的《牛棚小品》等。
后来90年代还有季羡林的《牛棚杂记》韦君宜的《思痛录》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
巴金有《随想录》,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某些思想的批判,对亲友的追忆,还有对自我的拷问,用朴实流畅的文字直白地讲述出来,因而被称为是“说真话的大书”。
其在严格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省中,坚持着对理性人性的坚定信仰。
代表有《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孙犁在文革结束后进入散文随笔写作的高峰期,其风格平淡古朴,却耐人寻味,和巴金的热情峻急形成对比。
其在对往事故人的回忆中,透露出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用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悲喜。
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
论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摘要:8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定下“二为方针”的基调,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都刚刚从“文革”的环境中缓下神来,当时文学盛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及先锋小说的涌动。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80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90年代是在先锋小说的进一步升华,继续不断与大众化、本土化的思维相融合,作品强调个体的存在,展现个体的生存欲望、性欲,个体成为生活本身。
关键词:卡夫卡,现实主义,后现代,先锋精神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时候受到卡夫卡的影响较深,同时也是因为刚开始写的都是短篇小说,写作方式上更加自由,不注重人物自己的声音。
到了九十年代在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发现写着写着小说人物都好像有自己的声音,于是一改之前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里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一贯的按照余华自己的“暴君“式思想推动剧情。
叙述手法《现实一种》中里的在文中有一段,皮皮爬到祖母身旁,偷吃一点咸菜。
因此祖母此刻还在眼泪汪汪,她喋喋不休地说着:“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
还有文中,山峰的妻子回到家中,看到了院子里躺着一个小孩,旁边还有些血迹,她走到近旁试探性地叫了几声儿子的名字,儿子没有反应。
这时她似乎略有些放心,仿佛躺着的并不是她的儿子,回到卧室发现儿子不在摇篮里,才知道躺在地上的是自己儿子。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的人,都是非常自私,心里面总是把自己的事情要放在第一位的,其他的就漠不关心。
祖母不关心孙子,山峰的妻子不关心山岗的儿子。
(山岗是山峰的哥哥,双方皆有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在细雨中呼喊》中,一年秋天冯玉青紧紧抱住王跃进的腰,她要求王跃进陪她去做孕检,冯玉青宁愿丧失名誉,克服羞怯去抱住这空荡荡。
20世纪九十年代散文批评研究略论
起 r他们 的高度重视。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不顾 自身条件 的限
制 ,不 顾 自己 已在 其 它研 究 领 域 所 取 得 的成 就 ( 如林非在鲁迅研究方
翻 翻 目
面已取得较 大成就 ,著 有 《 鲁迅
门庭 若市 的 “ 公众空 间” ,成为市 场的 “ 宠儿” ,形 成 了~股 “ 散 文
热”( 至 今余 温尚存) ,这 股 “ 散文热 ”作 为九十年代 文学实践 中一 个
醒 目而 主 要 的 现 象 已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l 】 。 也有 散 文 家 欣 喜 地 向 人 们 宣 告 :散文 这 颗 “ 被 冷 落 在 文 学 深 宫 里 的 明珠 , 如今 被 大 众捧 在 蓝 天 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力量非常薄弱 ,专 门研究散文理论的人员不仅少 ,而且多处于业 余研究状 态 ,理论层次 基本上 停 留在创 作谈或读 后感等 较浅 的层面
上,这就致使 散文理论一直处于一种贫弱状态 。其实 ,散文理论界的
一
些 有识 之士 ( 像林非 、楼肇 明 、佘树 森 、孙 绍振 、吴周文 、刘锡 庆 、傅德岷 、范培松等人)早在八十年代 中后期 ,就已经开始意识到 中国散文理论 研究 的这种贫弱 态势 ,也 就是说 ,散 文无理论 、无体
思 ,继续探 索发展 的趋 势分不 开
的。 “ 这个阶段 ( 指1 9 9 0年 之 后 ) 理 论 批 评 的 反 思 具 有 两 个 指
“ 最末 这 二十 年 , 由于 当今 时代
性 质 所 决 定 ,未 来 的 文 艺 学 发 展 将 不 是 由 多 元 走 向一 统 ,而 是 走
80、90年代散文
余秋雨
探索文化历史的兴衰是余秋雨《文 化苦旅》的主要思想。他的散文往 往大处着眼,微处落墨。
不管是《道士塔》《莫高窟》《白 莲洞》《都江堰》,还是《风雨天 一阁》,作者都是对历史留下的遗 迹作极具个性的诗性解剖和文化阐 释。
《文化苦旅》在文体上也有新探索。 文字中融入文化、历史、心灵等多 方位的阐释。旨意大开大合,文笔 纵横捭阖,显示出解放散文的雄心 和魄力。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故事+诗性 语言+文化感叹”的流水线生产模 式,有些篇章抒情过于泛滥、不加 节制,甚至有些矫情。
董桥 兰人,原名简敏媜)从台 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 在佛光山担任佛经诠释工 作,后任联合文学杂志社 编辑。1986年后从事专 业创作。第一本散文集 《水问》收入了她大学四 年写的35篇散文,内容虽 然局限于校园生活,但反 映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 心灵成长的轨迹。 简媜的散文表现出强烈的 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
.
1980年代,以一批老作家的回忆和悼念性散文最 引人注目。冰心、巴金、孙犁、萧乾、陈白尘、柯 灵、杨绛、汪曾祺、黄裳等人,都有回忆性散文发 表,因而有论者认为“老年散文”成就突出是这一 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孙犁 1980年代有散文集《晚华集》 《秀露集》《澹定集》《老荒集》 《陋巷集》《如云集》《尺泽集》 等。 孙犁晚年的散文充满哀伤悲凉的 思想情感,风格沉郁凝重。 《亡人逸事》《乡里旧闻》是其 中的代表,它们通过对凡人琐事 的追忆,描摹抒发时代的沧桑悲 凉与人事的忧伤喟叹,渗透着深 深的悲剧气息。 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长与鲁迅散 文的韵味相融合,拓展了他的创 作视野,丰富了他的创作内涵。
孙犁
杨绛在1980年代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 《学圃记闲》《“小趋”记情》 《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组 成。 《干校六记》是个相当个人化的文 本,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体现出浓厚 的知识分子趣味和情怀。 冷静平淡,娓娓而谈,精致简洁, 有时又伴以诙谐幽默,显示了在极 端荒谬的岁月中、在人性极端扭曲 之时,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追求。
论九十年代中国学者散文
别 强 。 到 了 九 十 年 代 ,这 种 状 况 有 了 明 显 的 改 变 ,一 些 作 家 开 始 转 向 ,他 们 大 胆 地 消 解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抹 平 深 度 、 意 义 和 价 值 ,信 守 游 戏 和 玩 的 人 生 哲 学 及 其 理 想 。 即 使 不 是 这 样 偏
王兆 胜
16 93年 生 。汉 族 , 山东 蓬 莱 人 。 副 编 审 .文 学 博 士 。 中 国 社 告 科 学院 ( 国 社会 中
科 学》 杂 志 工作 。 主要 研 究方 向是林 语 堂和 2 O世 纪 中 国散 文。
长 期 以来 ,散 文 一 直 没 有 引 起 研 究 者 足 够 的重 视 ,那 么 ,作 为 散 文 的 一 个 分 支 — — 学 者 散 文 更 是 倍 受 学 界 冷 落 。 近 些 年 ,有 人 逐 渐 开 始 探 讨 学 者 散 文 .并 试 图对 它 的定 义 和 范畴 进 行 界 定 ,这 是 一项 很 有意 义 的工 作 。遗 憾 的是 ,直 至 今 日人 们 对学 者 散 文 的 认 识 还 是 众说 纷 纭 ,未 能 取 得 令 人 信 服 的 一 致 看 法 。有 人 过 于简 略 和 随 意 地 理 解 学 者 散 文 , 如 洪 子 诚 竞将 经 济 学 家 樊 纲 写 的 经 济 学 论 文 札 记 当 成 学 者 散 文 . 还 有 人 又 比 较 复 杂 地 理 解 学 者 散 文 .如 喻
文 .更 谈 不 上 学 者 散 文 了 。
在 九 十 年 代 之 前 ,学 者 散 文尽 管 相 当 发 达 , 出现 了许 多 经 典 作 家 作 品 ,但 相 对 来 说 其 特
点 是 比较 分 散 ,作 家 、读 者 和评 论 家 的 自觉 意识 也 比 较 淡 弱 。而 到 了 九 十 年 代 ,学 者 散 文 才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
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
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第十章 80-90年代散文
余秋雨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 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 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 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 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 山重水复、茫茫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 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 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 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 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 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创作群体和作品数量的庞大让人瞠目结舌,有人甚 至把这一时期散文热的现象称为“世纪末的狂欢”。
这一时期不仅创作队伍和数量庞杂,同时取材风格 迥异多元,尤其分类更是五花八门。有所谓的女性 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女人书简》、筱敏的《西陲五题》 《家》《规矩》、张抗抗的《牡丹 的拒绝》、苏叶的《车辚辚马萧 萧》、蒋子丹的《女人四十》等都 是其代表性的作品
是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 表
文化散文往往通过对历史文化的 考察,流露出对千古兴亡与历史 沧桑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深沉体 悟的历史忧思。
跨文体散文
跨文体散文是以作家张承志的 《荒芜英雄路》、韩少功的 《夜行者梦语》和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为代表。
跨文体散文的创作者们都是当 代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们在小 说创作的同时兼顾散文创作, 借助散文这种更直接更方便的 表达形式来对历史文化和当下 社会做独具个性的思考与反思。
文化—心理积淀。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就在于 写山水不是山水,写历史不是 历史,而是浸润着浓厚的文化 精神和心理积淀的山水与历史。
《文化苦旅》也体现在文体意义上的 有意探索和突破。
九十年代散文主题的思考
九十年代散文主题的思考
贾焕亭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6()3
【摘要】九十年代散文主题的思考贾焕亭80年代,是散文嬗变的时代,是散文观念更新的时代,是散文创作冲出旧套路、不拘一格、开拓思路和视野、自由潇洒地抒写自我的时代;但也是疏离现实社会、膨胀“自我”倾向开始冒头的时代。
90年代,是散文走红的时代,是对散文的艺术形式...
【总页数】3页(P58-60)
【关键词】九十年代;散文;主题;思考
【作者】贾焕亭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职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对高校散文主题写作的思考 [J], 赵琴玉
2.散文:文学的轻骑兵——『散文的魅力』主题美文阅读赏析 [J], 牛锐
3.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散文复习——以"听雨"主题散文教学为例 [J], 纪顺
4.“主题阅读”统领下初中散文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J], 周烽
5.聚焦语用主题,引导散文阅读——主题阅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J], 汤嘉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随想录》
《随想录》: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 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篇散文,共42万字。 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 刊上,后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 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 以《随想录》为总题出版。
《随想录》艺术成就
追求无技巧的最高境界 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统一, 是一种无雕琢的自然美,是 自然天成的,以文字本色反 映生活色彩。
贾平凹
(1952—— )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少时家贫。小学在村祠堂读书,中学生 活是在离家15里的镇上度过。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初中未读完便失学回家务农。1972年,就读于西北 大学中文系,热中于写文学创作。 1975年西北大学 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 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 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新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第二节 巴金挽悼散文 第三节 余秋雨文化散文 第四节 全方位的报告文学
、散文表现形态(一)
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 心灵的窗扉,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 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 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 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 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 的闸门。代表作有:
三、散文表现形态(五)
7.女性散文凸起 女性散文为本时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察人生,以自身的 经历体验女性的心理,传达女性特有的对美的追求 与理解,把笔触伸向女性隐秘的世界,展示女性私 人空间,表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女性散文 集是对五四散文张扬个性,主张人的解放传统的继 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超越。
4.杂文恢复生机: 孙犁《云斋琐谈》、 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 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 黄裳《谈焚书》 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
三、散文表现形态(三)
5. 报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 徐迟 《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 钱刚 《唐山大地震》 戴厚春《百万大裁军》 张天来 《划破夜幕的陨星》 何建明 《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
《随想录》意义
A: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 “讲真话的大书”,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 和文学自身的范畴。
B: 是巴金晚年对人生探索与总结的记录。巴金说:“在我, 自信和宣传的时期已经过去,如今是总结的时候了。”他把 这个总结看作他“这一生的收支总帐”,是他“这一代作家 留给后人的遗嘱”。
巴金《怀念萧珊》 、 《忆胡风》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魂》
三、散文表现形态(二)
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 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代表作:
丁玲 《牛栅小品》、 杨绛《干校六记》 巴金 《随想录》、 陈白尘《云梦断忆》
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 如 《元帅外交家》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贾平凹
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 《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 《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 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 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 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分难过!—— 《十年一梦》
只有在反胡风和反右运动中,我写过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 文章,说是划清界限,难道不就是“下井落投石”?— —《怀念非英兄》
另如《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怀念胡 风》等文
《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 赵瑜 《中国要害》 《但悲不见九州同》
《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 《第二国策》 《太行山断裂》
三、散文表现形态(四)
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 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 多出自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 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 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 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 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因 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 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代表作家:余秋雨、张中行、金克木等。
C:是对文革的理性反思。巴金在《随想录》中有不少篇章都 是记录文革给他的家庭、亲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和“四人帮” 及其所推行的极左路线造成的民族灾难。更为令人警醒的是, “文革”遗毒并未因“文革”的结束而消失。基于此种认识, 巴金老人不止一次的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为世人留下 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意在避免“文革”悲剧重演。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随想录》是巴金用纸和笔和着血泪建立起的 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巴金的《随想录》
《随想录》作为巴金晚 年叩问、探索、总结历 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 录,对历史与人生作出 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 反思。解剖自我、怀念 旧人、自我忏悔,敢于 说真话,反思文革。其 中《怀念萧珊》《小狗 包弟》《“文革”博物 馆》《说真话》等影响 较大。
文革中摄于萧珊追悼会上
内容
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 Nhomakorabea套封建货色,林 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一生都为之 困扰的一件事,小时候在父亲的衙门看到犯人挨了打还 要谢恩)—《一颗桃核的喜剧》
代表作家:王英琦、斯予、苏叶、唐敏、马瑞芳
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以中 青年作家为主力。
富有影响的散文集有: 巴金《随想录》 陈白尘《云梦断忆》 杨绛《干校六记》 贾平凹《爱的踪迹》 曹明华《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
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 重散文的审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