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学特征及实例
现当代文学第九节 九十年代小说
2 代的变迁和上海的发展变化历程,
从女性视角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 中的附属地位及其悲剧命运,彰显
4 女性的生命意识。
四、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类型之 二:女性写作
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 90年代崛起成名的女作家
• 陈染《私人生活》倪拗拗 •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多米
一、九十年代小说的文化语境
现代人面临着商品、物质和权力等对人 性、独立性越来越严重的挤压和销蚀。 文学在九十年代由“中心”彻底退居 “边缘”。
二、90年代人文精神之争
• 人文精神“楷模作家”:史铁生 、张承志、余秋雨、张炜 P311-317
• 反讽式写作:王小波P318、王朔 • “废墟” 写作:贾平凹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
《顽主》
于观、马青、杨重不务正业,办 三T公司(替人解难、替人解闷、 替人受过)。对传统规范不屑一 顾,专干荒唐事。 • “顽主”躲避崇高、反抗权威, 生存于孤独的悬浮状态,缺乏精 神支点。
• P323
三、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类型之一: 新生代小说
1、新生代作家
一批出生于60年代的青年作家从个人立 场出发,展示年轻一代的人生与追求、 情感与心态,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那 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 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余华
“活着”就是处于历史边缘的小人物 的终极目标与理想。
“作家要向人们展示高尚”,历经苦 难而又坦然自若地活着,本身就是一
种高尚。
三、创作特色 1、“无我”的叙述方式
以不介入的方式、日常化的口 语,让福贵讲述自己的人生故 事,让人物的苦难不加节制地 呈现出来,使苦难的呈现获得
90年代的小说-(二王现象)解析
是的,亵渎神圣是他们常用的一招。所以要讲什么玩文学, 正是要捅破文学的时时绷得紧紧的外皮。我们必须公正地说, 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比如江青和林彪摆出了多么神圣的 样子演出了多么拙劣和倒胃口的闹剧。我们的政治运动一次 又一次地与多么神圣的东西主义、忠诚、党籍、称号直到生 命开了玩笑是他们先残酷地玩¡¯了起来的!其次才有王朔。
王小波认为让小说来负道义责任,那就如希腊人所 说,鞍子扣到头上来了。但这是仅就文学内部而言。 从整个社会而言,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为文的人身 上还是不大对头。从另一方面来看,负道义责任可 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的艺术标准。
我自己以为自己的本义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 而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刻意的说教。我的写作态 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 良的青年。
欲望想象
(一)性想象
从1993年东征的陕军开始,到布老虎丛书,再到90 年代的《上海宝贝》,对文学中性描写的争论从没 停过。
《废都》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偷版、盗版约有 1000多万册。《废都》最让人非议的是口口口口口 (作者删去×××字)。贾平凹既是作者又是删者, 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双重权威身份,他在文本中设置 了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一个任何读者都可以参与 进去的关于性的想象空间。
90年代的性文学热点,所利用的正是道德失范时期, 人们对欲望的盲目沉溺与无限追逐。其对性的粗鄙 展示,完全失去了释放生命原欲的意义。
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作家 1993年深圳文稿拍卖会。 1993年9月28日,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周洪签定了中
国大陆第一份购买作家的合同。 许多作家开始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职业,甚至自称
是码字师傅。
读者
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用于工作和家务的时间不断 减少,特别是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拥有较多闲暇时间提供 了保障。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简答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小说、诗歌等传统文体中,也体现在戏剧、散文等其他文体中。
三、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90年代文学创作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人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既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个性化与多样性90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文学作品的类型和题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
五、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9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同时,这些作品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六、艺术创新与探索90年代文学创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叙事结构的变革、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意象的运用等,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七、结语总之,90年代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人性的挖掘,也有对社会的批判。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专题请简述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90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 多元化:9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对传统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也有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尝试和创新。
2. 深入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0年代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个体与社会的
关系,深入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的尊严和价值等问题。
3. 强烈的反思意识: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4.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90年代的文学作品也呈现
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既有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新诠释。
5. 语言创新和实验:许多作家在语言上进行创新和实验,尝试用新的语言形式和技巧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得9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独具
特色。
6. 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9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进行
了深入的关注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时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7. 形式创新与探索:许多作家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形式限制,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总体来说,90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主题、风格、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九十年代小说》课件
九十年代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命 运的刻画,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九十年代小说的社会价值
社会批判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不公、腐 败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 思考。
文化传承
九十年代小说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 化的挖掘和反思,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和进步。
代表作品
特点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 性的复杂,语言风格独特,受到读者 喜爱。
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 、王朔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等。
九十年代小说的繁荣
繁荣表现
九十年代小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 局面,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涌
现。
代表作品
苏童的《红粉》、阿城的《棋王》 、刘震云的《手机》等。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
05
代文学的影响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启示一
文学应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变迁。
启示二
文学创作应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启示三
文学应追求创新和突破,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和手法。
九十年代小说对当代文学的推动
推动一
九十年代小说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二
九十年代小说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鹿原》
总结词
展现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和生 活方式的史诗性作品
详细描述
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对白鹿原上 两个家族的几代人的命运变迁的描绘 ,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在历史变迁中 的社会矛盾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展现中国农村改革和普通人奋斗历程的现实主义小说
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
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第一篇: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提要:“90年代”这一语汇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更是一种时代风尚、潮流、趋势等诸种特征的总汇。
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特征是:1.话语格局的多样化;2.语境的碎片化;3.话语关系的演变,即作者写作与读者阅读的关系,就是作者是以教化、训诫、鼓励读者为己任;4.批评的尴尬,它难以使作者满意又对读者有教益;5.文学的图像化追求;6.政治话语支配转为商业话语的渗入;7.深度美学转为“镜式”美学;8.失语状态下的话语,即作者在创作时,有时就真的有不知道自己应怎样言说才好的感觉。
这种即时性的审视可能给未来几年的文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90年代”这一语汇对于我们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更是一种时代风尚、潮流、趋势等等的概念,可以说,它是上述诸种时代特征的总汇。
当80年代的时代快车驶过时,人们一方面会对新的种种变化感到惊诧,另一方面却也可以从“改革”、“开放”,乃至70年代末延续下来的“拨乱反正”的话语中,找到诸种变化的内在脉搏。
而在当今,其实90年代才刚刚经历半程,按通常的以10年作为一个年代的惯常理解来说,它才只是“半个”年代,可就是在这较短时段内的变化却使我们有时有耳晕目眩之感,这有些象崔健一首歌中所唱的:“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基于这一状况,论者拟从当今中国文学中的现状来分析、指出它的一些趋势。
这并不是表明论者自命为独具慧眼,而是感到由于自己无法直接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学的现象世界,只好找一些“眼镜”,由这些“眼镜”来过滤掉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再使论者欲图认识的对象显得醒目。
冀望不高,庶几可以差强人意。
以下,可从八个方面来论析。
一、话语格局的多样化文学话语的格局,在90年代以前的中国当代文坛基本上是双向的,至少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如此。
远的不说,只从70和80年代来看,“四人帮”垄断文坛霸权时,是以所谓的文艺上的路线斗争来划线的,搞的是什么样板戏、“三突出”一类,文学话语就是帮内话语与帮外话语之争。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简述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1.引言1.1 概述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外在文化的浸润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文化背景。
这种社会变革的浪潮也深刻地影响了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展现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拷问。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思潮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家们开始表达对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反思,并探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其次,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九十年代的作家们敢于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当下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呼吁。
另外,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叛达到了高峰,他们试图打破旧有的文化束缚,寻找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他们以自由的姿态大胆探索,追求个体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这种反叛和思考的精神使得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总而言之,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展示出了独特的风貌。
作家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质疑和拷问,呈现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并展示出反叛和思考的精神。
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承载着时代的变革和个体的心声,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审视社会的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文章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实验性。
与此前的文学作品相比,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许多作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和结构方式。
首先,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这种非线性结构往往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手法,将故事情节进行打散和重新组织,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读者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线之间进行跳跃阅读,体验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感。
90年代文学作品
90年代文学作品
在90年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富有活力的特点,包
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类型。
这些作品不仅关注现实社会,还包
含了对历史、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其中,《余华》的小说《活着》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一部作品,其
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历经战争、政治运动和家庭悲欢离合后依然保持
人性尊严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的描述,作者余华深
刻地反映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存状态和个人内心变化。
其对
人性自由、生死、爱情等主题的思考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此外,《北岛》的诗歌作品《波》、《故乡》、《记忆》等,将
诗歌的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并通过语言的感悟和形式的独特运用,
进一步发掘了诗歌所能带来的表达力和情感冲击力。
《三毛》的散文
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第一次到巴黎去》等,则在描写自然景观
和异域文化的同时,表达了拼搏奋斗、追求梦想和个性追求等散文的
主题。
90年代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多元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文学
表现的不同需求,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方面。
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指引读者关注放眼当下,把握时代脉搏的价值观,同时引领着读者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
之间的互动情感。
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状况
•
张悦然,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 毕业。已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葵花走失在1890》、《 张悦然 十爱》。长篇小说《樱桃之远》、 《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 图文小说集《红鞋》,主编主题书 《鲤》系列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 的青年作家之一, 2006年12月 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 豪榜”重磅发布,张悦然以300万 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 23位,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五大女性作家”
• 夏果果 ,陕西人,曾任《爱人》、《知音女孩》 等杂志编辑。著有《碎》、《今世为贵妃》。即将 出版《城市小贱人》。她的文字唯美、大气,是陕 西新一代青年作家的实力派代表,媒体把他与安妮 宝贝、沧月、郭妮、张悦然一并称作 • 安妮宝贝 ,原名励婕,一名在网络上四处飘荡的 人。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 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是2000年国内风头最 健的网络文学作者。职业曾经历金融、编辑、广告, 现在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 编辑。著有八月未央》、《彼岸花》、《告别薇安》 《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记》、《莲花》 等。
• 郭妮简介:著有《麻雀要革命①②③④》、《天使街23号① ②③④》、《恶魔的法则①②》、《壁花小姐奇遇记①②③》 等书,主编MOOK《火星少女》,目前在创作《再见,苏非 斯》,《帝凰高中》系列。被文学界、媒体、评论界评为“第 三代青春文学第一偶像”。其小说的版权被香港、台湾以及法 国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其中台湾版已出版。郭妮成为到目前 为止被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版权最多的青春偶像 作家。 沧月 2002年末,连续在台湾和大陆出版武侠作品《幻世》 《沧海》《雪满天山》《听雪楼系列》等等,同时顺利通过 了入学考试,在浙大开始建筑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深造。先以 武侠成名,后转涉奇幻写作,均取得好成绩,多本各个出版 社编的2002、2003年度网络佳作选编均收入所写的文章。大 陆的《幻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底出版《听雪楼· 血 薇》-新世界出版社 2005年出版《镜· 双城》和《花镜》。 2006年出版《七夜雪》等。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一、背景·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也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
·“文学商业化”倾向是文学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
·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作品: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小说、历史题材、反腐题材、少数民族文学。
二、主要内容(一)新写实小说·特点:注重写实性,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主要作家:1. 刘恒(1954-):原名刘冠军,作品多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擅长用写实的笔触生动传达生活原色。
代表作《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被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菊豆》)。
描写生存状态与关注食与性。
通过对女人母性与悲惨命运揭示民以食为天。
2. 池莉(1957-):代表作《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描写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无可奈何的平凡与烦恼,呈现出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小姐,你早》、《生活秀》。
近期有变化的作品是《你以为你是谁》对人生严肃哲学命题展开更深刻的探寻。
3. 方方(1955-)原名汪芳,代表作《风景》,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4. 刘震云(1958-):代表作《一地鸡毛》,擅长以朴实的笔墨苗雪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擅长用反讽来叙述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出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波澜。
(二)先锋小说1. 苏童(1903-):代表作《妻妾成群》(以历史颓败刻画,温馨而伤感。
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
带有一种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意象。
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米》(带有欺诈、诱惑、阴谋、复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浓郁感伤。
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一、90年代文学创作背景1. 社会变革:我国在90年代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迅速。
2. 文学环境: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90年代文学创作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化的特征。
二、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1. 反传统、反古典:90年代文学作家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和古典文学题材,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题材表现手法,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和批判。
2. 现实主义:90年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真实生活的描写和关注社会现实,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和批判精神。
3.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90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选择和风格创新,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尝试了更多的实验性与探索性,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文学形态。
4. 心理描写和个体意识:90年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表现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品中心理描写更加真实细腻,展现了更加深刻的人物心灵世界。
5. 文化多元与全球化:90年代文学作家开始接触到更加广泛的国际文化与文学,作品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视野和风格。
三、90年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1. 《余华作品集》: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成为了90年代我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2. 《王蒙作品集》:王蒙的作品《黄河青山》以其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成为了90年代我国文学的又一代表作品。
3. 《韩寒作品集》:韩寒以其简洁直白的文风和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观察成为了90年代我国文学的新生代代表作家,作品《三重门》等成为了当时青年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四、90年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1. 社会意义:90年代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与开放化使得我国文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动力,成为推动我国文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90年代诗歌概况
90年代诗歌概况
9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
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
90年代的诗歌作品展现了思想的开放和个体的自由,诗人们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个体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表达了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同时,他们也追求个人独白式的表达方式,对传统诗歌形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在90年代的诗歌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其中代
表性的诗人有北岛、余秋雨、海子、西岳、唐晓阳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批判精神,直指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此外,在9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诗歌流派,比如“新魏晋”派、“废墟诗派”等,他们通过独特的诗歌语
言和意象,呈现出对时代变迁和人性困境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90年代的诗歌在探索语言和形式、表达思想和情
感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它们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不仅为读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许多作家选择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反映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李敬泽的小说《远方的鼓声》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揭示了社会转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另外,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了一种对个体情感的关注。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作家们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彩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情感困惑和冲突。
例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引起了读者对个体情感的深思。
此外,在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构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许多作家选择以历史事件或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过去的再现和解读,探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中国历史上的红高粱革命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家族的故事的叙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复杂。
总的来说,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和风格,既关注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复杂性,又关注个体情感和传统文化的重构。
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二、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1、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三元鼎立格局 的形成。
①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 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 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②中国的大众通俗文学经历了“从支流到合流再到主流”这样 一个曲折的过程。进入90年代后,大众通俗文学以颇具规模的文化 市场为依托,更加锐不可当,颇顺利地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不 作家弃雅从俗,从雅文学队伍中分化出去,加盟大众通俗文学创 作阵营。 ③主流意识形态文带有强烈的中心意识形态色彩,是国家权威 意志和利益、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在文学上的代表。
在情节处理方面,几乎看不到贯穿始终的一条情节线索,
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许多人在同一背景下活动。不过,尽管文 学形态改变了,但“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这种现实 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
②现实主义创作实践:
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张炜的《九月寓 言》、贾平凹的《怀念狼》、张平的《抉择》、王蒙的《季 节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池莉的《来来往往》、 张洁的《无字》,以及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大厂》、 《穷人》、《年前年后》、《破产》,刘醒龙的《分享艰 难》、《威风凛凛》,李贯通的《天缺一角》等。
②对于“人文精神”的界定:袁进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 在’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王蒙则强调:“人 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 ③讨论的焦点问题: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 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 值和功能。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 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摘要:一、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和特点1.社会背景2.文化特点二、代表人物及作品1.贾平凹《废都》2.阿城《棋王》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三、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影响和意义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文: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被称为“文化大散文”。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一大亮点。
一、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和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思维方式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大散文应运而生,它以更为广泛的知识面、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更加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开始摆脱了政治因素的束缚,更加关注人性、关注生活,散文创作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2.文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反思,对现实生活进行关照和评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人物有贾平凹、阿城和马尔克斯等。
1.贾平凹《废都》贾平凹的《废都》是一部以西安古城为背景的散文集,通过对西安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古城的热爱和忧虑。
这部作品被誉为“城市散文”的代表作。
2.阿城《棋王》阿城的《棋王》以中国象棋为线索,通过讲述棋王一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这部作品被誉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作。
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散文作品,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90年代小说简述
2、描摹凡俗小人物
抛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将民间生活 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剔除英雄色彩和不食人间烟火成分,描绘普通平凡、 甘于庸常、顺应承受着生活愚弄的小人物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主人公小林在单位打开水扫办公室, 替领导搬家,不断地小心翼翼地与 同事们“通气” 替老婆跑调动、给孩子办入托、排 队买大白菜、买炭送老师……
《长恨歌》集合了王安忆对于上海全部的认 识和想象
叙事方式:冷静、实在、密不透风、细腻, 以绵密的语言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将人物与 上海历史、文化精神融合
综合使用象征、隐喻、移情等手段,淋漓尽 致地呈现丰富多彩、贴近事物精神本质的意 象群,描写生活琐事、人物心境
四、长篇小说
(一)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县王家堡村人 82年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惊心动 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 里》、《平凡的世界》等 创作的主旋律:深刻理解农民对生活状况 的焦灼与痛苦,农村中小知识分子对于生 活幸福的追求、人格解放的渴望和对于文 明的接受和向往
2、90年代女性写作 探讨女性性别意识和内心世界以及心路历程 探讨女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女人与自我 在女性自我探索中,有的描述女性身体语言 包括性心理、性体验 “个人化写作”特征强化 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海男、张欣、 须兰以及被称作美女作家的卫慧等
林白的小说具有诗化和情绪化的抒情特点, 《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子弹穿过苹果》、 《守望空心岁月》等表现了她心中完美的女 性形象与男性中心社会的强烈冲突,《一个 人的战争》描写女性个人成长史,以表现女 性的性体验和身体感受而令人侧目
方方的《风景》
汉口河南棚子的一个码头工人 的家庭,全家11口人挤在13平 米的小屋里 “小屋里有一张大床和一张矮矮的小饭桌。装衣物的 木盆和纸盒堆在屋角。父亲为两个女儿搭了个极小 的阁楼。其余的7个儿子排一溜的睡在夜晚临时搭的 地铺上。父亲每天睡觉前点点数,知道儿女都活着 就行了。然后他一头倒下枕在母亲的胳膊上呼呼地 打起鼾来,每7分钟一趟的火车也惊不醒”。
5.九十年代文学背景与小说
(二)多元化
(三)世纪末情绪
三、小说类型
1、新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说 2、新字号小说
新历史小说 新体验 新状态……
3、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刘醒龙《分享艰难》 “河北三驾马车”:谈歌《大厂》,何申《年前 年后》,关仁山《破产》等
4、人文主义创作 5、女性主义创作
第十二章 九十年代文学环境与小说
一、文学背景
政治经济: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农业——工商业, 改革开放使封闭的伦理社会——开放的法制社会。
思想文化:
多元化:官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注 个人化
二、文学特征
(一)媚俗注
人文精神大讨论 动机:追求经济利益 内容:性与暴力 形式:趣味性、故事性、写实倾向
九十年代文学特征及实例
九十年代文化艺术特征九十年代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个性化、创新性的重要特点。
以下主要是九十年代文学领域涉及的某方面特征,九十年代文学状况在知识界两大分化一个是93年到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再就是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讨论。
九十年代文学领域, 80年代所提出的“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学”的“人的文学”观,这个口号走到了尽头。
“五四”以来,“大写”,即抽象的人,就是我们整个文化和文学制度的根本基础,而到了九十年代,面临着阶层的分化、地域的差别,特别是西方以大写的人、抽象、普遍的“人权”对中国的挤压,即洋鬼子不准某人姓自己姓,那个大写的、抽象的人面临着根本的危机,这种危机首先表现在文学领域。
用今天的话来说,九十年代虽然高举着“大写的人”的旗帜,但总起来说发展模式恰恰“不以人为本”。
20世纪九十年代忽然兴起的散文热。
其实是散文文体自身特质与商业社会文化需求的一次历史性的际会。
概而言之,原因有三:一是商业文化的多元需求使然;二是对极左路线话语权威的规避与消解;三是散文自身的文体特质具有承载这一使命的美学功能。
学者散文热潮的涌动是以一批被称为“老生代”的老一辈学者散文创作的“复活”为开端的。
至九十年代,以戏剧理论家余秋雨《文化苦旅》为标志,一大批“中生代”学人也开始加入学者散文创作的行列,他们的创作不仅紧跟“老生代”步伐,而且加入了当今学人特有的心境和对社会人生的独到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趋向。
进人世纪之交,一批更年轻的“新生代”学人又为学者散文创作带来了更清新的空气有的论者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领袖风骚”的就是学者散文,已经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总体表现特征之一”。
学者散文的界定应从主体和文本表现形态特征这两个方面加以限制;学者散文的兴起既与学者散文主体的生存境遇发生巨大变化相关,又与散文体式本身特征相关;学者散文的题材取向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内在原因;学者散文在创作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非体验、非抒情、知性、叙述自由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十年代文化艺术特征
九十年代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个性化、创新性的重要特点。以下主要是九十年代文学领域涉及的某方面特征,九十年代文学状况在知识界两大分化一个是93年到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再就是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讨论。
九十年代文学领域, 80年代所提出的“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学”的“人的文学”观,这个口号走到了尽头。 “五四”以来,“大写”,即抽象的人,就是我们整个文化和文学制度的根本基础,而到了九十年代,面临着阶层的分化、地域的差别,特别是西方以大写的人、抽象、普遍的“人权”对中国的挤压,即洋鬼子不准某人姓自己姓,那个大写的、抽象的人面临着根本的危机,这种危机首先表现在文学领域。用今天的话来说,九十年代虽然高举着“大写的人”的旗帜,但总起来说发展模式恰恰 “不以人为本”。
这个时期的长篇小说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还有《白鹿原》、《废都》、《心灵史》、《长恨歌》、《马桥词典》、《尘埃落定》等,都源于九十年代“人的文学”的危机。
九十年代市场化进程背的创新从而促使社会关系的调整。在这个意义上,人道、人性和人权都不是普遍的,而是现实政治的安排。普遍人性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话语,为强者所主宰,这一点在国际关系中表现得最明显,一方面是西方霸权势力不断用“人权”压制中国,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信奉抽象、普遍的人,结果在人家的压制之下往往就是理屈词穷。
20世纪九十年代忽然兴起的散文热。其实是散文文体自身特质与商业社会文化需求的一次历史性的际会。概而言之,原因有三:一是商业文化的多元需求使然;二是对极左路线话语权威的规避与消解;三是散文自身的文体特质具有承载这一使命的美学功能。
学者散文热潮的涌动是以一批被称为“老生代”的老一辈学者散文创作的“复活”为开端的。至九十年代,以戏剧理论家余秋雨《文化苦旅》为标志,一大批“中生代”学人也开始加入学者散文创作的行列,他们的创作不仅紧跟“老生代”步伐,而且加入了当今学人特有的心境和对社会人生的独到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趋向。进人世纪之交,一批更年轻的“新生代”学人又为学者散文创作带来了更清新的空气有的论者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领袖风骚”的就是学者散文,已经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总体表现特征之一”。学者散文的界定应从主体和文本表现形态特征这两个方面加以限制;学者散文的兴起既与学者散文主体的生存境遇发生巨大变化相关,又与散文体式本身特征相关;学者散文的题材取向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内在原因;学者散文在创作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非体验、非抒情、知性、叙述自由等特征。
九十年代来,在儒家思想之后,出现了儒家现代化的思想,整个文化界都是软弱无力的小资文化占主流地位,而这些看似高雅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普遍的人的价值观的变种,与之相反,历史唯物主义在被僵化地理解之后,则被抛弃了。结果,我们整个知识界不会从社会制度变迁的角度去分析现实、去了解历史,甚至关于经济学这个马克思所谓最现实的学科,也竟然是关于人性自私、人性的偏好如此类的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经济学科已经脱离现实出现严重倒退的水平。而《白鹿原》就很鲜明地表现了小资的文化杂烩,所以它看起来有一点《金瓶梅》, 有一点《聊斋》,也有一点《93年》,总之比较松散,但核心是一种肤浅的知识分子人性论。这样的小说,在90 年代也鹤立鸡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