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论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

论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摘要:80年代与9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小说创作经历了重大的转型。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创作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探讨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第二章:8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点2.1 文化背景分析2.2 创作风格分析2.3 主题内容分析第三章:9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点3.1 文化背景分析3.2 创作风格分析3.3 主题内容分析第四章: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原因探讨4.1 社会变革影响因素分析4.2 文化思潮影响因素分析第五章: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5.1 对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影响和意义5.2 对主题内容和思想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意义5.3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借鉴第六章:结论6.1 主要研究发现6.2 研究不足之处6.3 研究展望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80年代与9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的变化,并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化背景分析、创作风格分析和主题内容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以全面深入地揭示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
第二章:80年代小说创作的特点2.1 文化背景分析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开放。
这种社会背景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生活、家庭关系、人性等问题。
2.2 创作风格分析8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多样化,注重个体表达和情感描写。
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独特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李碧华以其细腻犀利的笔触,刻画了这座城市的人与事,展现了香港城市精神的不同侧面,让读者在阅读中得以深刻体验香港的独特之处。
李碧华的小说中,城市便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与角色。
作为一个移居香港的作家,她对香港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认同,这种情感直接地融入到她的创作中。
在小说《踮起脚尖爱》中,李碧华以一个普通的妓女为主角,通过她的个人故事展现了香港城市的繁华与荒芜、人性的温情与丑恶。
小说中的香港街头巷尾、背街小巷以及繁忙的市中心,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也反映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多样与矛盾。
同时,李碧华在她的创作中,将城市精神与个体命运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她关注那些生活中默默无闻、为了生存而辛劳工作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命运展现了香港这座城市的恢宏与微妙。
在小说《天地良心》中,李碧华以一份简单的购物清单为线索,描绘了社会经济变迁对不同社会层面人们生活的影响。
小说中的香港社会,既有新移民的苦难与不公,也有企业家的纵横捭阖,这一切都成为构筑城市精神的重要元素。
另外,李碧华的小说中也表现出了香港社会的多元与开放。
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方的城市,香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小说《雾锁南洋》中,李碧华以华侨为主题,展现了香港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小说中的香港成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场所,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也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线索。
通过这种开放的叙事方式,李碧华成功地展现了香港的国际化特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奋斗与困惑。
通过对李碧华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以香港城市精神为支撑,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创作视角,成功地展现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多样性与矛盾,以及其中存在的个体命运与集体命运的关系。
时代潮涌中的自我镜像——对1980、90年代之交苏童小说的一种理解

时代潮涌中的自我镜像——对1980、90年代之交苏童小说的一种理解◎张丛皞摘要:1980、90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学充满着跃动和复杂的变化。
苏童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对先锋文学身以其役的同时,也流露出诸多非先锋的意识和经验。
新奇的城市感官,青春少年的精神缅想,以及对寻根和新写实等思潮风格的涉猎,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这个时期内,苏童小说的气息和主题,在有着相对的整体感的同时,也呈现出某种流动的痕迹,这既是时代的、历史的投影,也是作家个人心态变化的催生使然。
关键词:苏童;时代;精神印记;自我镜像应该说,1980、90年代之交是中国文坛的重要变换期。
从大的文化格局来讲,它是1980年思想性为主体的文学时代,向1990年代商业化为主体的文学时代变动不羁的重要时刻;在文学史线索中,它是先锋文学消退和转向的时间节点。
而对以先锋写作闻名于文坛的苏童而言,他这一时期的创作经常被纳入先锋文学或自我风格流变的阐释学框架中来理解。
这种理解范式固然对苏童小说的创作有相当的解释性和还原性,但也使这一阶段的苏童的文学史理解变得单向度,特别是淡化了对处于重要历史时期的苏童小说的社会时代反应的必要关照。
因而,重返1980、90年代之交的文化、文学现场,挖掘苏童小说创作强烈的先锋性和主体风格之外的气象与特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勘察这一时期苏童创作的复杂性。
一有关城市的感官经验苏童1980、90年代之交的很多创作都会出现明显的年份刻度。
当然,作为新历史主义的写作,时间并不是本源性的存在,很多时候是确立虚幻历史空间的必然需要和写作的个人偏好。
但是,对写051实性的作品而言,也透露出作者以写作铭记时间的某种企图。
苏童很多创作的局部和细节都蕴含了相当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19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和景观差异越来越大。
城市不再是小说的一块幕布、一种背景,而作为主要内容进入作家的视野中。
此类创作是后来蔚为大观的“城市文学”的先声,苏童这一时期的小说明显有对城市的聚焦。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坛上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们对于小说创作的目标、主题和风格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和追求,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首先,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开放的初期,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活力,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很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他们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并呈现社会的变迁,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也更加注重展现个人的成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化的问题。
其次,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在文学风格上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80年代是以“小说的复兴”为主题,许多作家回归现实生活,注重真实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以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节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可贵之处。
而90年代的小说创作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例如张炜的《谢谢你,别来》、亦舒的《爱情最后的终结者》等作品,都在情感描写和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注重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流动。
最后,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文化思潮的影响。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思潮起伏不定的一个时期,包括百花齐放、文化转型、文化焦虑等等,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八十年代的“大众文化热”和“知识分子的自觉”,使得一些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而九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等,使得一些小说在形式和风格上更具前卫性和时代感。
这些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转变,使得小说创作走向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
总之,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 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文艺思 潮。 文艺界(朱光潜、毛星、王元化等等) 开始在反思中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 值和人的权利。 周扬在纪念马克思诞生100周年的学术 报告会上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 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关于人道 主义和异化问题》,对此进行了批判。
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精神生产是 按计划进行的,被看作是很纯洁的,不受 商品意识支配的。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文 学作品成了商品,其生产、销售、消费都 有着浓厚的商业色彩。 《废都》:“当代《金瓶梅》”、“知识分子 灵魂的史诗” 布老虎丛书
大众文化的挤压:过去.文学史基本上关注 的是纯文学史、新文学史传统,但是在90 年代大众文化一直是大众追随的目标,那 些习惯于指点江山的作家感到疑惑,人们 为什么不来读我们的书?
“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 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 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 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 政治后果。”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民间写作立场: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 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 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 风格等方面。 陈思和 庙堂;广场;把自己隐藏在民 间, “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利用这个题材探讨了中国民间对苦难的承 受力和承受态度。
这些作品在揭露现实生活存在的严峻性时 一点也不比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差。但 它驱逐了意识形态化的廉价的天堂预言, 也不像某些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孤愤绝望的 现代战斗立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 拉到了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 的人民表现出独立(而不是借助知识分子 话语)的面对苦难的本色。
第十章 80年代、90年代散文

杨绛
1980年代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它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 《学圃记闲》《“小趋”记情》 《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组成。
在往事追忆中体现出浓厚的知识
杨绛
分子趣味和情怀
不回避对他们身上污垢的抉剔, 表现了浓厚的知识分子的自省反 思意识
满纸温婉言,不做愤懑语
从1978年12月开始创作至1986年8月完成,共150篇,42 万字。先于香港《大公报》单篇刊发,随后由香港三联 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分为《随想录》《探 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本,总题为 《随想录》。《随想录》以其深刻的思想反思在1980年 代文坛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有 不少论者认为它是巴金以散文的形式在其创作道路上树 起的又一座文学丰碑。
余秋雨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 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 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 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 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 山重水复、茫茫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 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 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 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 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 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叙》 )
着眼于探索文化深沉的奥秘与文化 历史的兴衰是余秋雨《文化苦旅》 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他的散文往 往大处着眼,微观落墨。
不管是写《道士塔》《莫高窟》 《白莲洞》《都江堰》,还是《风 雨天一阁》,作者都是通过对历史 留下的遗迹作极具个性的诗性解剖 和文化阐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第六章 八、九十年代的小说

卢新华的《伤痕》:王晓华 妈妈 刘心武《班主任》:班主任张俊石 小流氓宋宝琦 团支书谢惠敏
伤痕文学
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 (1)否定文革。 (2)反个人崇拜。 审美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1)开启悲剧意识。 (2)回归现实主义。
二、“反思小说”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深入与自 然延伸,对极左理性的批判。此 时的文学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向 历史、文化和人的心理反省。
第六章 8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第一个阶段: 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
1、“伤痕小说” 2、“反思小说” 3、“改革小说”
(二)第二个阶段: 从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
1、“寻根”小说 2、“现代派” 小说 3、“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血和泪的文学,感性 的批判。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 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 《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 《伤痕》。
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 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 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 “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 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 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 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 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 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 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 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 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 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 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 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 譬如买药吃掉!”
高晓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
1.《李顺大造屋》:从人生 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住来反思 农民命运。 2.陈奂生系列:《“漏斗户”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 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陈奂生出国》等
当代文学 80-90年代散文

(五)90年代散文概述
1.散文热 作者群体庞大;专门刊物增多;大众传媒钟情 2.“学者散文” 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 张中行、季羡林、余秋雨等。 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将学 者的理性思考与生存的个人感受融合,显示 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 设的情怀。
张中行(1909—2006)
3、抒情散文
真实表露作者自我情感体验, 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独特性强。 代表作家:史铁生、贾平凹、 汪曾祺、张炜等。 《我与地坛》——物我交融——生存感悟— —精神家园 生命叩问 容量丰富 内涵饱满 4、女性散文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中状元是一八四年,离一九0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 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 结长江的狼山。 张謇中状元时四十一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逆 的历史信息。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 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了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才望得到大海。只有在长江边上,才能 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 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新时代的 文明五光十色,强胜弱灭。 ……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 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 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 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 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 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 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总体特征
1.恢复散文文体精神:真实、真诚 2.散文本体意识自觉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 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多元并存异象纷呈——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叙述模式

艺术.在理论和创作上较之前段的相对沉寂而显得愈发热闹.;飞;虽未曾辉煌。
但也有重新走向繁荣的倾向。
这种繁荣带来小说}翔;多元并存异象纷呈艺术形式的不断更新.逐渐形成各种复杂多样的叙述模式.在!的;各种模式的背后.一方面隐藏着传统艺术的积淀.另一方面又:文:体现出作家的艺术创新能力,尽管其形态各异、花样纷呈.但我;宇;——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的叙述模式们仍能从中总结出~定的规律。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纭复杂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叙述模式:一、单一性的线形延伸叙述模式口广州行政学院语言文化教研部闻瑞东这是传统小说惯用的一种叙述模式。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故事往往以情节的方式线性演进。
人物、事件成为核心.人物的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繁荣.这性格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塑造和凸现.而事件成为人物性种繁荣也带来了小说叙述模式的多样化.除传统单一的线形叙格的一个载体.它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过程。
故事述模式外。
一些更为复杂的叙述模式也深为作家们所青睐,包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都严格遵守时间、空间的顺序和逻括交叉-洼的立体重叠叙述模式、蒙太奇的自由组接叙述模式、辑。
其叙述进程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线形特征。
这种模式在传统冥想式的个人化叙述模式等.叙述模式的多元并存对新世纪小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而在当今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中也有一部说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分沿袭传统.对这种模式情有独钟.刘玉堂既是这类作家中较关键词:小说:叙述模式:创作为典型的一个。
他的沂蒙山系列:《温暖的冬天》、《秋天的错误》、《自家人》、《温柔之乡》、《本乡本土》等,编年史般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整个社会处于激荡多变的转型期,各50年代到90年代发生在沂蒙山区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其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各类价值体系俯拾皆是,多元复杂的时叙述采用了单一的线形延伸模式.设置了钓鱼台为典型环境.代造就了多元复杂的艺术。
八、九十年代小说概述

对世界意义和人性的探索 以余华为代表。 表现世界的虚幻感、荒诞感, 人的孤独感、 恐惧感。 表现“人性恶”的主题。
余华先锋小说代表作: 《世事如烟》《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 《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
余华《现实一种》 人性批判:暴力存在的普遍性
“新写实”小说 时间:与先锋小说同期稍后。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格非褐色鸟群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北村施洗的河孙甘露信使之函元叙事叙述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介绍叙述故事的方法和过程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相关背景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
八、九十年代小说 80—90年代小说潮流: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女性写作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刘恒《狗日的粮食》
基本特征 1、内容上,注重表现普通人 的生存状态,逼真、庸常的生活原 态。 2、叙述策略:“零度情感”, 淡化价值立场。
主要缺失: 过于认同民间价值,缺少批判 精神。 缺乏精神上的超越性和提升力 量。
女性写作 界定:女性主体,女性意识, 女性视角,女性经验。剥离社会历 史内容,“私人化”色彩。
高晓声
代表作: 《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
韩少功
主要作品: 《西望茅草地》 《爸爸爸》 《马桥辞典》
《爸爸爸》 韩少功是八十年代中期“寻 根文学”的倡导者之一。《爸爸爸》 是 “寻根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作 品,对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起着 推动作用。
关于“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 急剧变革时期,在现代化和中西文 化碰撞的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 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 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
890年代文学热对比

一、思想根源不同80年代“寻根热”出现的思想根源有:一、寻根文学既是向传统的回归,又是新的现代性观念的表达。
面对着西方文化中心主张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新考察,重点发掘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并在传统文化中找出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理由和依据。
二、对“五四”启蒙主义思想的再思考。
许多知识分子认为,由于20世纪以来不断的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都被遗忘了。
因此,我们今天重拾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反思“五四”及启蒙运动的实质,从而把断裂的文化链条再重新接续上。
三、对国民性、传统儒家文化、乡俗文化的批判。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崛起已被世界所瞩目。
这种经济的生产力和影响力要求并体现了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经济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命脉。
可事实上,长期的批判和人为的破坏,我们和“五千年文明古国”相距甚远,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动机的有力牵引之下,必然是热浪滚滚了。
同时,政府、学界、民间以及文化市场的商业运作也为这次传统文化浪潮推波助澜。
二、表现形式不同作为一种文学主张,文学“寻根”对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并且产生了以汪曾祺、阿城、莫言为代表的重塑中国文学的精神空间和艺术空间的作品创作及以王安忆和韩少功为代表的以文化批判和历史反思为特色的创作。
而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表现形势就趋于多样。
除“孔子热”、“读经热”外,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讲坛热”也应运而生,一时风靡全国。
“寻根热”再次出现,不过,这里的“寻根热”是指姓氏寻根热、祖籍寻根热、族源寻根热等等。
这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种族认同的群体心理趋动。
总的说来,80年代的“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

论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摘要:8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定下“二为方针”的基调,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都刚刚从“文革”的环境中缓下神来,当时文学盛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及先锋小说的涌动。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80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90年代是在先锋小说的进一步升华,继续不断与大众化、本土化的思维相融合,作品强调个体的存在,展现个体的生存欲望、性欲,个体成为生活本身。
关键词:卡夫卡,现实主义,后现代,先锋精神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时候受到卡夫卡的影响较深,同时也是因为刚开始写的都是短篇小说,写作方式上更加自由,不注重人物自己的声音。
到了九十年代在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发现写着写着小说人物都好像有自己的声音,于是一改之前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里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一贯的按照余华自己的“暴君“式思想推动剧情。
叙述手法《现实一种》中里的在文中有一段,皮皮爬到祖母身旁,偷吃一点咸菜。
因此祖母此刻还在眼泪汪汪,她喋喋不休地说着:“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
还有文中,山峰的妻子回到家中,看到了院子里躺着一个小孩,旁边还有些血迹,她走到近旁试探性地叫了几声儿子的名字,儿子没有反应。
这时她似乎略有些放心,仿佛躺着的并不是她的儿子,回到卧室发现儿子不在摇篮里,才知道躺在地上的是自己儿子。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的人,都是非常自私,心里面总是把自己的事情要放在第一位的,其他的就漠不关心。
祖母不关心孙子,山峰的妻子不关心山岗的儿子。
(山岗是山峰的哥哥,双方皆有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在细雨中呼喊》中,一年秋天冯玉青紧紧抱住王跃进的腰,她要求王跃进陪她去做孕检,冯玉青宁愿丧失名誉,克服羞怯去抱住这空荡荡。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革的年代。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认同、审美观念等方面分析这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首先,社会背景是影响小说创作的重要因素。
八十年代初,中国进入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思想解放,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对社会困境产生忧虑和反思。
这一社会背景的差异使得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其次,文化认同的变化也影响了小说创作的走向。
八十年代是文化自由解放的时期,国内外的文化思潮迅速涌入中国,带来了各种新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作家们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追求个体的表达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而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些作家开始回归传统文化,追求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重建。
这种文化认同的变化也导致了小说创作的转变。
另外,审美观念在小说创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八十年代是开放思潮的年代,小说界出现了一批敢于挑战传统艺术规范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结构。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些作家开始回归简约的叙事方式,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描写。
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导致了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呈现出与八十年代有所不同的面貌。
最后,经济因素也不可忽视。
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开放的起步阶段,出版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出现了大量的新人作品。
而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出版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作家们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也难免受到限制。
这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也对小说创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的文学创作在社会背景、文化认同、审美观念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小说创作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0—9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PPT 74张)

事,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
成的创伤,反映了 70 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逆境中人 的生存意志和信念。
• 地点:川西葫芦坝
• 人物:许茂老汉、九个女儿。
• 大姑娘:丈夫金东水(党支部书记)被批斗,含恨离世。
• 四姑娘秀云:被造反起家、窃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职位
的郑百如强行占有,后被迫结婚,不久又遭遗弃。
一、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发展源流 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 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 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 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 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 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 斗》、《献身》、《姻缘》等。
一、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历史根源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 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 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 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 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 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内容简介
• 张老师还没开展工作,班上的团支书谢惠敏就找他来了。谢惠 敏单纯真诚,品行端方。由于投入社会工作的时间、精力多, 学习成绩平平。“四人帮”被揪出之前,她就是班上的团支书。 当时,团市委向光明中学派驻了联络员,联络员经常找她谈话。 之后,张老师跟她就开始显露出某些似乎解释不清的矛盾。譬 如,团组织生活能不能搞爬山活动,女同学夏天可不可以穿短 袖衬衫,等等。直到“四人帮”被揪出,两人的矛盾还没有完 全消除。在要不要批判宋宝琦犯案时被搜出的长篇小说《牛虻》 问题上,谢惠敏主张狠批“黄书”,而张老师却说:“这本 《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他将已被撕掉封面,插图中女 主角的脸上被野蛮地画上八字胡须的小说放进书包,说:“关 于这本书的事儿,咱们改天再谈。”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摘要:中国文学当代文坛风起云涌的潮流更替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使文学内涵进一步深化。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最能充分体现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与九十年代多元化时期文学在小说创作领域方面,创作的社会背景不同,作者创作目的的差异以及创作的选材的迥异,进而使得两个十年的小说走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形成不同的格局。
关键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差异原因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1、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
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2、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
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
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二、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差异成因的探究(一)、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推动八、九十年代小说发展出现不同走向的基础性因素。
1、新时期小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出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潮流,政治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使得80年代小说创作思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更替特征:先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总体走向。
论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

论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80年代和90年代小说创作逐渐发生了转型。
本文将探讨这一转型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一、转型背景在80年代,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
经济、文化和思想上的变革,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界普遍反映出对文学传统的怀疑和挑战,对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想的探索和尝试。
9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进行,市场经济逐渐兴起,对文学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呼声日益高涨,同时,社会现实和文化政治的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二、转型表现1.意识形态的转型80年代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新思潮、民间文学、意识形态解放等特点。
小说家开始对社会现实和荒诞的世界进行反思,对人性和存在保持高度关注。
在文学题材上,87年风波事件的发生,使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天然题材得到了拓展,城市、农村、历史、女性等新的题材开始得到重视。
90年代,小说家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开始从人物、情节和语言上得到更多的关注。
小说家开始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达现实,开创了“乡土”小说和“城市”小说这两种新的文学形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
2.创作方法的转型80年代,小说创作方式开始追求形式的革新。
文学创作追求简洁、明快、精炼的风格,注重情感的真挚,深化人物形象。
代表性的作家有余华、王蒙、苏童等。
90年代,小说创作追求现实的刻画和抒情表达的和谐。
故事情节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代表性的作家有韩寒、典型辉等。
3.主题内容的转型80年代,文学主题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意识和人性关怀。
文学主题是以描写消极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为中心,如“四座城南”,“月亮和六便士”等,意识到个体自由和权利的问题胜过道德,深刻揭示了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性状态。
90年代,文学主题开始关注更加具体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处。
文学主题紧紧围绕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了物质文化、人性状态的内在关系,表现了更多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孩子王》等。
第九章.新潮小说——八九十年代小说

格非的创作
格非的中、短篇作品实验色彩依然十 分鲜明,大多以诗化、玄奇的语言描 写某一种生活状态与情绪体验。短篇 代表作有《褐色鸟群》、《傻瓜的诗 篇》等。 发表于1990年的《敌人》,是格非的也是新时期“先 锋派小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先锋派小说” 的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部作品继承了他中、短篇小说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并 借用家族小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作家为精神作写 照的载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底部和细微之处,揭示了恐 惧、绝望、孤独这些沉埋在人性深处的精神思虑和生存 状态。
3.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它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截然不同 于前此的小说形态,具体有以下的表现: ①这些小说不再沿用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将视角下移, 多从家族甚至精神个体的心路历程来再现历史的真实情境, 即由英雄的历史观转向了人性的历史观; ②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切割、细化历史的趋向,历史 不再作为一个逻辑严密、过程完整的整体出现,即是说作 家们对历史的理解具有了个人化、随机化、感性化的特点; ③在认识、表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们不再操持一种先验 的启蒙理性,而是更多地将历史视做人性、文化、美学价 值的复杂载体,即削弱了对历史认知的工具理性,力图还 原历史自身的审美价值。
2.王蒙小说创作的文体探索
王蒙新时期较早的文体探索集中表现在所谓的“老六篇” 中,即《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布 礼》、《蝴蝶》与《风筝飘带》。大体上都是采用意识 流手法,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 小说《春之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意义: 首先,在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手法的结合上,王蒙 采用了民族化、本土化的立场,在集中反映中国社会的 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对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积极、大 胆地加以应用。 其次,在心理刻画与环境描绘的成功结合上,成为 “中 国式现代派小说”的美学规范和新时期文学的宝贵资源。 再次,在思考社会现实的同时,小说面向历史与未来, 既有冷峻的反思,又有热切的展望,传达出来的情感十 分丰富、真挚。
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特征

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特征
胡艳艳;都培媛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3)001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已经不再有八十年代那样的轰动效应,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形成了迥异于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文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市场化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巨大动力,而现代性则更是中国文学自新文学诞生以来甚至更早时间内持续的现代化诉求.把九十年代的小说放在这样的全球化、市场化,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了期盼世界认同的努力和尝试.在这样的理想下,小说创作在思想表现方面虽然失却了深度模式但是却成就了叙事意义上的另一种成绩.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胡艳艳;都培媛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沂水县委党校,山东沂水27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近代转型期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吴趼人小说《黑籍冤魂》为样本 [J], 吴勤姿
2.叙述自限与干预的失衡:晚清新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吴趼人小说为例 [J], 胡全
章
3.论科学小说与翻新小说的叙事特征∗ [J], 侯运华
4.试论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的叙事特征——以戴维·洛奇的小说为中心 [J], 蒋翃遐
5.追逼九十年代─—关于九十年代小说写作的六个问号 [J], 敬文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摘要:中国文学当代文坛风起云涌的潮流更替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使文学内涵进一步深化。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最能充分体现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与九十年代多元化时期文学在小说创作领域方面,创作的社会背景不同,作者创作目的的差异以及创作的选材的迥异,进而使得两个十年的小说走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形成不同的格局。
关键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差异原因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1、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
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2、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
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
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二、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差异成因的探究(一)、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推动八、九十年代小说发展出现不同走向的基础性因素。
1、新时期小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出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潮流,政治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使得80年代小说创作思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更替特征:先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总体走向。
八十年代的小说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情节,有意识地有历史的眼光观照、审视历史。
多数作品都以“知青”的眼光折射社会现实。
2、九十年代,尤其是1933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
市场经济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背景和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已明显内化为文学的“实体性”内容。
与八十年代文学不同,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创作呈现热点迭出和不断转移的波浪型发展。
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但是由于在商品大潮的挤压和诱惑下,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向媚俗的大众休闲读物靠拢,通俗小说的创作深受作家的青睐。
物质决定意识,小说的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单独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对现实的文字表达。
在八、九十年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格局,表达了各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
(二)创作的不同题材和不同主题是两个十年小说表现出特征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1、粉碎“四人帮”以来,八十年代的作家们获得了题材开掘的勇气与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作家们不再拥挤于狭窄的胡同里,不再麇集于某个中心的周围,而是在纵向和横向上广泛的汲取着生活的丰富养料。
①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的特征走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⑴其前期小说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伤痕小说的思想取向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认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予以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
②例如:卢新华的处女作《伤痕》,形象地概括了“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严重的心灵创伤,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反思小说中张弦的《未完人》、叶蔚林的《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作品,描画出左倾政治、封建特权和潜意识化的封建观念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
⑵八十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作家把对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的挖掘和审视作为小说创作的价值。
寻根小说中阿城的《棋王》、《树王》和《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都是有意于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结晶的作品。
⑶八十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热门话题,一种全面颠覆悲剧的小说创作思潮猛然而生。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叛性;二是实验性。
先锋小说“后新潮”小说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作家的小说在艺术上表现很激进。
例如余华、洪峰以死亡、疯癫、冷漠来表达对自我和人的悲观绝望。
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以揭示社会性压抑为主,作家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地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地触及社会的实质。
表达对社会问题、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
2、九十年代是小说创作多元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小说对现实社会问题,对现代都市物化生活和农村的现实景况的表现,出现新的特点。
世俗化现象,都市日常生活、人的欲望、代替重要社会问题,成为取材的关注点。
由于写作与社会的进行保持着:同步“,并在不同程度上呼应消遣性阅读的需求,作品往往重新被“现实主义”理论和方法整合。
它们的取材和内涵,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是继续维持某种整体性的意识形态经验,来表现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的的错综复杂矛盾,达到虚构性地弥合“发展主意”的现代化目标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遗产之间的裂痕。
在这一批被看做是“主旋律”的作品中有鲜明的表现。
另一是着力表现都市层出不穷的“新”的现象,都市的消遣性生活,市民的生活趣味等,也涉及“体制”外的人和事,如都市白领、个体户、城市“漂流族”等。
③1、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
新写实小说主要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是对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如刘震云的“官人”系列(《单位》、《头人》、《官场》、《官人》等)、陈源武的《万家诉讼》等。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发展中远离了八十年代小说的压抑基调。
2、通俗小说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都市、官场、爱情生活等)取材,迎合大众的口味,作品表现出消遣性。
多数作品纯粹追求感官刺激,庸俗挑逗,消遣调侃的元素与八十年代的“严肃小说”形成反差。
九十年代的小说较之于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题材、形式更为多样化。
新写实小说,通俗小说打破八十年代小说题材的主线——社会问题,题材选择多元化,小说的严肃性趋向淡化,消遣性倾向逐渐加强。
(三)作家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不同,是导致八、九十年代小说两边走向的主观因素。
作家作为小说创作的主体,具有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客体——小说的生产。
④作家的创作目的的的迥异是两个十年小说塑造出现不同格局的主观原因。
1、八十年代,作家们处于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许多作家的创作动机围绕着“为艺术而写作”。
他们追求的是作品能深刻地反映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心理,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的禁区。
作家们创作多以揭示社会问题,纯粹的想唤醒社会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
例如伤痕小说作家,他们的思想取向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
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压抑、批判、悲剧的基调;反思小说家旨在剖露社会历史的沉疴,反抗封建观念对人的腐蚀和戕害。
这类作品有张弦的《被爱情遗落的角落》、《未亡人》、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等;先锋小说家创作旨意是对社会的“挑战”,宣泄自我的情绪。
创作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自我的压抑,如《你别无选择》、《无题的变奏》等。
2、九十年代的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
多数小说家不在为艺术而写作。
在拜金主义的诱惑下,尤其是在应是媒体的诱惑下,许多优秀的小说家开始转向,他们为影视而写作,为迎合视觉感官的享受,为了获得销量,亦不惜放弃创作的初衷和文化判断的意念。
本来就是悲剧性的灵魂的拷问,到头来却完全变作一场热闹的好看的“节目”,作家不但失去了主体的“自我”,也失去了艺术的良心。
⑤多元化时期的小说剥离严肃,压抑,而是充满调侃,嬉笑怒骂的基调,以迎合大众看客的爱好噱头的心理。
由于拜金主义诱惑,王朔等作家对小说塑起一座座“痞子”丰碑,“一点正经也没有”。
例如王朔九十年代水准不齐的小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等,作品中的语言基调与八十年代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是截然相反的,是一种调侃式的,通俗化的表达。
片面地迎合大众的口味,也导致了有些创作出现淡泊、狭隘、怪异的倾向。
二十世纪中国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作家们从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不断地总结小说创作的经验、探讨小说创作的问题。
两个十年的小说虽然在格局和特征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一致丰富了中国文坛,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
注释①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97页②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87页③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334页④参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三编,⑤丁帆《九十年代小说走向在认识》,《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二期150页2009年7月1日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81姓名:洪映如学号:20804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