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
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一、大臣谥号大全及解释谥号这个东西呀,可有趣啦。
它就像是给大臣们的一个特殊标签,总结他们的一生呢。
先说“文”这个谥号,这可是个相当不错的谥号哦。
一般那些有学问、善于治理国家、品德高尚的大臣可能会被谥为“文”。
比如说欧阳修,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超高,在政治上也有很多贡献,要是给他谥号,“文”就很合适。
“文”字谥号的大臣,往往在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当时的社会。
再说说“武”。
这个谥号给那些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的大臣。
像岳飞,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国家,那是相当厉害。
被谥为“武”的大臣,他们的勇猛和军事才能是非常出众的,他们是国家的保护神,只要有他们在,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
还有“忠”。
这个谥号表示大臣对君主、对国家忠心耿耿。
像诸葛亮,他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心天地可鉴。
得到“忠”这个谥号的大臣,他们心里想的永远是君主和国家的利益,为了这个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
“孝”这个谥号呢,大臣要是以孝顺闻名,对待家人,尤其是父母非常好,也可能得到这个谥号。
虽然在朝堂上大臣们忙着处理国家大事,但要是在家庭里也是个孝顺的人,这也是值得表彰的。
“正”也常常被用作谥号。
那些为人正直,在官场中刚正不阿的大臣可能被谥为“正”。
他们不与那些奸臣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原则,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树,不管风吹雨打都不动摇。
“庄”谥号的大臣呢,他们往往有着严肃庄重的态度。
在朝堂上,他们以一种威严的形象示人,处理事情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让人敬重。
“恭”,被谥为这个字的大臣通常是那种恭敬有礼的人。
对待君主恭敬,对待同僚也很有礼貌,他们就像一股温和的风,给朝堂带来和谐的氛围。
“敬”也是一个谥号。
大臣要是敬业,对自己的职责充满敬畏,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就可能被谥为“敬”。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国家机器的运转。
“惠”这个谥号的大臣,往往是对百姓有恩惠的。
他们可能推行了一些利民的政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百姓也会很感激他们。
历代文臣最强谥号文正、忠献、忠武,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
历代文臣最强谥号文正、忠献、忠武,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对于一个人的终极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不仅帝王们都有,文臣武将们也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谥号,只有那些对于王朝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可以获封谥号,文武文武,文臣以文字开头,武将则以武字开头,还有一些以忠为开头,搭配各种字就成为文成武将的谥号了,当然除了美谥之外,还有恶谥,赐给一些罪大恶极的人。
当然谥号众多,自然要比个高低,其中文臣中的谥号有文正、文忠、忠武、文臣、文襄、文端、忠献等等,那么这些谥号中,谁才是真正排名第一的谥号呢?宋朝之前:忠武被视为最高谥号其实早在宋朝之前,文臣们的谥号很多,大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排名第一的说法,因为每个人的谥号都比较随意,没有风一二三四等级,都是根据其功绩和能力来给予,因此没有完全排名第一的说法,而且还有单字的谥号,比如杜如晦谥号“成”、秦琼谥号“壮”、魏征谥号“文贞”、高士廉谥号“文献”、房玄龄谥号“文昭”、虞世南谥号“文懿”等等,这些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功绩和能力其实都很重要,不过却没有以谥号进行区分等级,谥号只是代表他们的功绩。
如果说唐朝之前真正可以拿得出手的,被视为最高的谥号,那就“忠武”了,第一个获得“忠武”这个谥号的是汉朝的莎车王延,似乎并不是很有名,他是匈奴人,因为“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去世后被追谥为“忠武”。
而在他之后得到“忠武”人,很多都是大家家喻户晓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司马师、温峤、王猛、高长恭、尉迟恭、郭子仪等等,尤其是司马师,当时司马家已经位极人臣,就差篡位了,而给自己人司马师上谥号“忠武”,也是他们肯定这个谥号是他们所认定的最高谥号了。
两宋时期:忠献是当之无愧的最高谥号有人说两宋时期,最高的谥号莫过于单字“文”了,虽然地位看上去有些超然,但实际上也超然不到哪里去,单获“文”谥号的有王安石,当然他比较特殊,其余获得“文”这个谥号的有欧阳修、杨亿、王洙等等,他们都是文学家,因此给他们单个的“文”主要体现他们在文学方面的突出,至于其他方面不太明显,因此不会在加其他字。
谥号等级---从一个人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谥号等级---从⼀个⼈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们对他的评价宋朝和明朝的谥号的规则,有些差不多.两朝为汉族正统.清朝谥号封得太泛滥了,最⾼级别"⽂正"居然谥⼋⼈.乾隆还乱封了⼀阵明末烈⼠.宋朝的⼤体规则:⽂官杰出的⼈员,谥号⽂字开头,武官杰出的⼈员,谥号武字开头(注意是杰出的⼈员,如果不杰出,也许有谥号,但是不见得是⽂武开头了~~ 经统计,宋朝得"⽂某"谥号者140+,得"武某"谥号者20+⽂官单谥"⽂"⼀个字为最⾼.武官单谥"武"⼀个字为最⾼.两字谥号中,⽂后⾯的第⼆字,按照⾼低顺序排队,依次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两字谥号中,武后⾯的第⼆字,按照⾼低顺序排队,依次为另:⽂武⾂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注意:本⽂中的宋朝,是除开前期得谥的,因为到宋朝中期,才开始有系统的法则⽐如:⽂官王安⽯----王⽂公----这是宋朝官员评价的最⾼级别了,⾮常稀少!范仲淹----范⽂正公----能单谥的毕竟很少.⽂正⼆字,实际上应该也能排第⼀了.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个谥号--⽂正。
⽽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的。
在历史上,能得到⽂正这个谥号的⼈,⼤多都是当时⽂⼈敬仰的对象。
司马光第⼀次提出了:“⽂正是谥之极美,⽆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道德的极⾄。
经过他的宣扬,⽂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极美的谥号。
皇帝不肯轻易给⼈。
韩琦----韩忠献公----这个是通谥中的第⼆位.韩琦在北宋的地位,直追范仲淹.欧阳修----欧阳⽂忠公----⽂忠排第⼆司马光----司马⽂忠公苏轼----苏⽂忠公苏辙----苏⽂定----他在政治上不怎么样.所以这个"定"排第⼏呢........曾巩----曾⽂定----同上⽂天祥死节,宋⽆谥武官⾼怀德---⾼武穆公----穆在武将中才排第三(除单谥外)岳飞----岳武穆王----后来改"忠武"----这是通谥中的最⾼级别韩世忠----韩忠武王----与岳飞⼀样张浚----张忠献公----通谥中的第⼆刘锜----刘武穆公----同样也是南宋的抗⾦将领.⾟弃疾---⾟忠敏----通谥中的第四-----⼀代⽂豪,却是武官另:秦桧----谥"丑谬----哎,这个谥号才叫⽜明朝官员没有单谥,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官李善长因罪似乎没谥号----否则当为明百官谥号之⾸李东阳----李⽂正公----明朝谥号最⾼的⽂官----当时李公弥留之际,得之死后将有此谥,喜极⽽泣----可以看出"⽂正"的地位张居正----张⽂忠公-----后来谥号被朝廷收回于谦----于忠肃公----通谥中的第三王守仁----王⽂成伯----著名的⽂⼈阳明先⽣,做的官却是兵部主事杨⼀清----杨⽂襄公武官徐达----徐武宁王----应该是明朝谥号最⾼的武官常遇春----常忠武王----这是通谥中的最⾼级别戚继光----戚武毅公袁崇焕因罪似乎没谥号明朝武将的第⼆字的排名,例如"宁,毅",哪位朋友能帮我找找附 <谥表法>_这个在古代前期很流⾏,后期就有点乱了.....所以宋明两朝基本不怎么看重了 靖民则法⽈皇化合神者⽈皇 德象天地⽈帝德合天者⽈帝 仁义所往⽈王 ⽴志及觽⽈公 执应⼋⽅⽈侯 赏庆刑威⽈君从之成髃⽈君 扬善赋简⽈圣敬宾厚礼⽈圣 照临四⽅⽈明谮诉不⾏⽈明果虑果远⽈明 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 绥柔⼠民⽈德谏争不威⽈德 刚强直理⽈武威强敌德⽈武克定祸乱⽈武刑民克服⽈武夸志多穷⽈武 安民⽴政⽈成 渊源流通⽈康温柔好乐⽈康安乐抚民⽈康合民安乐⽈康 布德执义⽈穆中情见貌⽈穆 容仪恭美⽈昭昭德有劳⽈昭圣闻周达⽈昭 治⽽⽆眚⽈平执事有制⽈平布纲治纪⽈平克定祸乱⽈平 由义⽽济⽈景耆意⼤虑⽈景布义⾏刚⽈景 清⽩守节⽈贞⼤虑克就⽈贞不隐⽆屈⽈贞 辟⼟服远⽈桓克敬动民⽈桓辟⼟兼国⽈桓 能思辩觽⽈元⾏义说民⽈元始建国都⽈元主义⾏德⽈元 圣善周闻⽈宣 兵甲亟作⽈庄叡圉克服⽈庄胜敌志强⽈庄死于原野⽈庄屡征杀伐⽈庄武⽽不遂⽈庄 柔质慈民⽈惠爱民好与⽈惠 夙夜警戒⽈敬合善典法⽈敬 刚德克就⽈肃执⼼决断⽈肃 不⽣其国⽈声 爱民好治⽈戴典礼不愆⽈戴 未家短折⽈伤 短折不成⽈殇 隐拂不成⽈隐不显⼫国⽈隐见美坚长⽈隐 官⼈应实⽈知 肆⾏劳祀⽈悼年中早夭⽈悼恐惧从处⽈悼 凶年⽆⾕⽈荒外内从乱⽈荒好乐怠政⽈荒 在国遭忧⽈愍在国逢傦⽈愍祸乱⽅作⽈愍使民悲伤⽈愍 贞⼼⼤度⽈匡 德正应和⽈莫 施勤⽆私⽈类 啬于赐与⽈爱 危⾝奉上⽈忠 克威捷⾏⽈魏克威惠礼⽈魏 教诲不倦⽈长 肇敏⾏成⽈直 好廉⾃克⽈节 好更改旧⽈易 爱民在刑⽈克 ⼀德不懈⽈简平易不訾⽈简 尊贤贵义⽈恭敬事供上⽈恭尊贤敬让⽈恭既过能改⽈恭执事坚固⽈恭爱民长弟⽈恭 执礼御宾⽈恭芘亲之阙⽈恭尊贤让善⽈恭 威仪悉备⽈钦 ⼤虑静民⽈定纯⾏不爽⽈定安民⼤虑⽈定安民法古⽈定 辟地有德⽈襄甲冑有劳⽈襄 ⼩⼼畏忌⽈僖 质渊受谏⽈厘有罚⽽还⽈厘 温柔贤善⽈懿 聪明叡哲⽈献知质有圣⽈献 五宗安之⽈孝慈惠爱亲⽈孝秉德不回⽈孝协时肇享⽈孝 执⼼克庄⽈齐资辅共就⽈齐 甄⼼动惧⽈顷敏以敬慎⽈顷 柔德安觽⽈靖恭⼰鲜⾔⽈靖宽乐令终⽈靖 威德刚武⽈圉 弥年寿考⽈胡保民耆艾⽈胡 追补前过⽈刚 猛以刚果⽈威猛以强果⽈威强义执正⽈威 治典不杀⽈ ⼤虑⾏节⽈考 治民克尽⽈使 好和不争⽈安 道德纯⼀⽈思⼤省兆民⽈思外内思索⽈思追悔前过⽈思 ⾏见中外⽈悫 状古述今⽈誉 昭功宁民⽈商 克杀秉政⽈夷安⼼好静⽈夷 执义扬善⽈怀热识折⽈怀 述义不克⽈丁 有功安民⽈烈秉德尊业⽈烈 刚克为伐⽈翼思虑深远⽈翼 外内贞复⽈⽩ 不勤成名⽈灵死⽽志成⽈灵死见神能⽈灵乱⽽不损⽈灵好祭⿁怪⽈灵极知⿁神⽈灵 杀戮⽆辜⽈厉 愎很遂过⽈刺不思忘爱⽈刺 蚤孤短折⽈哀恭仁短折⽈哀 好变动民⽈躁 不悔前过⽈戾 壅遏不通⽈幽蚤孤铺位⽈幽动祭乱常⽈幽 柔质受谏⽈慧 名实不爽⽈质 温良好乐⽈良 慈和篃服⽈顺嵯痛然⽈顺 博闻多能⽈宪 满志多穷⽈惑 思虑不爽⽈厚 好内远礼⽈炀去礼远觽⽈炀 内外宾服⽈正 彰义揜过⽈坚 华⾔⽆实⽈夸 逆天虐民⽈抗 名与实爽⽈缪 择善⽽从⽈⽐ 武⽽不遂⽈壮 好巧⾃是⽈专 和,会也。
明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为什么会是他?
明朝第⼀个获得“⽂正”谥号的⼤⾂,为什么会是他?⽂/营三千⾃两宋以来,直到明清两朝,“⽂正”⼆字都是⽂⾂最⾼等级的谥号。
司马光认为:“谥之美者,极于⽂正”,⽣封公孤,死谥⽂正,是读书⼈梦寐以求的事。
也因此,帝王们都将“⽂正”看得极重,不轻易予⼈。
就拿明朝来说,明朝开国百年,竟然⽆⼀⼈得谥⽂正,直到正德年间,才有⼀⼈,获得了“⽂正”殊荣。
这⼈是谁?他⼜凭什么能成为明朝的“⽂正”第⼀⼈呢?这位⼤⾂,就是以“李公谋、刘公断,谢公犹侃侃”着称的刘李谢三⼈内阁中的“李公谋”李东阳。
他⼆⼗岁时即⾼中⼆甲第⼀,选庶吉⼠,弘治朝⼊内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正德年间,⼜封少傅兼太⼦太傅,可谓平步青云。
但⼤明朝的⾼官为数也不少,李东阳有何特别之处,能脱颖⽽出,获得“⽂正”谥号呢?其实李东阳⽂名虽盛,但施政能⼒并不强,他⾃⼰亦承认:“吾于⽂翰,颇有⼀⽇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杨廷和)。
”⽽当时的另⼀⼤⾂王琼,更是在⾃⼰的笔记中嘲讽李东阳对于当时的胡虏外患束⼿⽆策。
更何况,在正德初年,太监刘瑾刚刚得势时,众⼤⾂⼀起上疏请求诛杀刘瑾,其他⼤⾂都群情激昂,只有李东阳⼀⼈态度暧昧,这次⾏动也最终失败。
刘瑾⽤事期间,李东阳也落了个“依附阉党”的⼤污点,为了明哲保⾝,他竟然在草拟的圣旨中夸刘瑾“刚明正直,为国除弊”。
这样的⼈,怎么能配得上“⽂正”⼆字?也正因为此,当时有⼈就作了⾸打油诗嘲讽他道:“⽂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正却难当。
⼤风吹倒梧桐树,⾃有旁⼈论短长。
”其实细细想来,李东阳能获得⽂正谥号的缘由,其实颇为复杂。
⾸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个谥号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脱不开的关系。
(《甲申⼗同年图》中的李东阳形象)之前说了,在刘瑾初得势的时候,百官曾有⼀次诛杀刘瑾的计划,失败之后,这些官员⾃然贬的贬、⾛的⾛,朝中⽼⾂⼏乎凋零殆尽。
待刘瑾被千⼑万剐,官场⼜是⼀次洗牌,在这个经历了两次换⾎的正德朝局,李东阳已是个少见的“不倒翁”。
权阉刚刚垮台,在这个朝政混乱、动荡不安的时期,必须使得局势能够迅速安定下来,因此,内阁的稳定就成了重中之重,⽽内阁⾸辅兼三朝⽼⾂李东阳正是内阁的主⼼⾻。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是指中国历史上皇帝给予其臣子的荣誉称号,它们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
常用谥号有:
1. 玄德:指“显贤”、“高贵”,强调该人物的正直正义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2. 文昭:指“仁慈”、“公正”,强调该人物的品德修养和好文章的能力。
3. 忠武:指“忠诚”、“勇武”,强调该人物的忠诚与军事能力。
4. 正则:指“正义”、“刚毅”,强调该人物的正义正直和刚强不屈的精神。
5. 仁宗:指“仁慈”、“智慧”,强调该人物的仁慈大度和智慧精明。
6. 文宗:指“文明”、“智慧”,强调该人物的文明礼仪和智慧才华。
7. 孝悌:指“孝顺”、“节操”,强调该人物的孝顺敬老和节操品德。
8. 正礼:指“端庄”、“尊贵”,强调该人物的端庄典雅和尊贵高贵。
谥号』文正:中国古代大臣为何都想得到“文正”谥号?
谥号』文正:中国古代大臣为何都想得到“文正”谥号?上图是刘伯温的墓碑,其中的“文成”就是他的谥号古代的统治阶级最看重什么?生前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死后青史留名,千古歌颂。
在世时他们权势滔天,过得自然逍遥无比,而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还会给予哀荣,这哀荣便是今天给您介绍的“谥号”。
最早的谥号就是为了表彰周公和姜太公这两位功勋彪炳的大臣谥号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由于周公旦和太公望对周王室有大功(周公辅佐成王,奠定王朝基础;姜太公在牧野大败纣王军队,开创王朝篇章),所以周天子在他们死后给予谥号作为褒奖,这就是谥号的起源。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睳谥法。
谥者,行之夡;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名谓号谥。
”《逸周书》《逸周书·谥法解》中对谥号也解释的很清楚,就是古代立有大功的臣子死后赐给他们“善号”来表彰功绩。
早期皇帝和大臣都用谥号,后来皇帝采用庙号,谥号就逐渐成为大臣的死后荣誉。
谥号用字极为考究简短,可谓是汉字注解的精华,毕竟一个字或数个字就浓缩概括了死者的一生,每一个字都意义深远。
而且大臣们也把这谥号当成终极荣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臣们对谥号如此追捧?首先谥号稀有,谥号一般来说分为私谥和公谥,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或士大夫死后,他的同僚、门生们私人拟定的谥号;而公谥则是朝廷颁发,皇帝认证,以后要载入史籍,从重要性来说就天差地别。
而且私谥不为官方所承认,所以古代提谥号均以公谥为准。
但公谥不好拿,只有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的人才有资格获得。
在汉朝和晋初,只有侯以上的爵位才资格获得谥号,这也是李广虽然战功卓著,但依旧没有谥号的原因。
唐朝时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谥号,明清时期将标准提升到了一品,除非你官至宰辅,这谥号的事儿就不用想了。
所以谥号也代表着咖位和朝廷地位,这也就难怪官员们对此眼热羡慕不已了。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有哪些人题主自己一查就出来。
我来说它为什么这么牛好了。
在真正的历史上,谥号的高低是因为被谥人的功过评价而变化的,而不是被谥者的功过完全由谥号来决定。
谥号和被谥者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母校和毕业生的关系——大家当然都想挤进名校;如果不十分了解一个人,听说他出身名校,多少都会高看一眼;同样的,名校入学的选拔标准也会更为严格。
但名校为什么会成为名校呢?还是因为校友牛逼啊!“文正”就是一所名校。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他在明清以前,并没有那么超然的地位。
大约徘徊在top10那个圈子左右——但自称top10的学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文正”及其前身“文贞”,还有文字头的文忠、文献、文惠;武字头的武惠、武穆;忠字头的忠定、忠敏等;甚至杂牌军元献、贞惠、宣靖等。
哪个就一定比哪个高吗?谁也不服谁的。
以答主比较熟地北宋为例,配享太庙的顶级名臣里,石熙载谥元懿,曾公亮谥宣靖,就一定比文字头差吗?不一定。
文字头顶多就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扶持”,但你也拦不住人家地方高校也能出名人啊。
北宋的top1是谁呢?好多人提到过了,支持率最高的是“忠献”。
优秀校友开国元勋赵普同学、三朝首相拥立首功韩琦同学。
……问题是晚节不保。
因为该校的“著名校友”还包括秦侩(后来被开除校籍了)、史弥远等。
这就很尴尬了。
尽管开除校籍了,但大家都知道秦侩曾经是你家的学生啊。
于是南宋以后,“忠献”一蹶不振,再也没人愿意用这个谥号了(史弥远谥忠献,据说本来就有用秦侩的谥号恶心他的意思……)顶级名校出缺,“文正”才慢慢抬头,一步一步变成top1,top2的名校(武将部分这里不讨论)。
这里面包括著名校友司马光同学不遗余力的推崇——“谥之美者,极于文正”。
名人效应,如同广告一般一炮打响。
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历代的学生争气啊!以答主自己的私心,其中最优秀者,还是首推范文正。
明代李东阳得谥文正,时人认为名不副实,嘲讽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清朝谥号中的三个“最高级”:文正、文忠与文襄之比较
清朝谥号中的三个“最高级”:文正、文忠与文襄之比较清朝在“文”字开头的谥号中,可以说以文正、文忠和文襄三个级别最高,名臣数量也最多。
其中,“文正”级别和标准可谓最高,但获谥大臣中滥竽充数者亦有之;获谥“文忠”者皆为名臣,含金量最高;而“文襄”到了晚清时要求被提高,难度可谓最大。
一、“文正”:级别标准最高“文正”的级别和标准可谓最高,“惟`文正'二字不敢拟,悉出特恩。
”有清一代共有8人获得此谥号。
清代谥号“文正”的8位大臣其中,名臣有汤斌(理学名臣)、刘统勋(治世能臣)、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但也有如曹振镛(私德尚可,但政绩平平)和4位以帝师身份受谥的大臣(嘉庆帝师朱珪、咸丰帝师杜受田、同治帝师李鸿藻、光绪帝师孙家鼐),他们其实与“文正”的标准相差有些大,有“名不副实”之嫌。
二、“文忠”:含金量最高“文忠”的级别仅次于文正,清代共有10人获此谥号。
清代获谥“文忠”的10位大臣相比获谥“文正”的8位大臣,这10位获谥“文忠”的大臣含金量高了许多,除了非翰林出身的周天爵最后特谥“文忠”外(平定太平天国中年仅八十仍冲锋在前,最后病死军中),其他诸臣皆有功于社稷,都可谓实至名归。
三、“文襄”:晚清时期要求最高“文襄”主要是赐给文能安邦武能开疆的大臣,共有14人得此谥号。
清代获谥“文襄”的14位大臣清朝前中期得谥“文襄”的名臣有图海(平定吴三桂)、福康安(一生征战南北)、兆惠(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于敏中(状元宰相)等,而晚清就只有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张之洞(特谥)二人获此谥号。
咸丰帝时对获谥“文襄”的要求有所提高:“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全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正是咸丰对“襄”字的特殊规定,晚清得谥“文襄”者仅二人,而张之洞的“文襄”还是“特谥”。
附:古代文臣武将的谥号等级。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核心提示:谥号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号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史记.郑世家》:'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謚号。
'《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泰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 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
'《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吕大防、刘挚、范纯仁和苏轼兄弟先后被贬谪。
'古人对谥号含义的总结: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崇:能修其官曰崇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大:则天法尧曰大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道:以德化民曰道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鼎:追改前过曰鼎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干:犯国之纪曰干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革:献敏成行曰革公:立志及众曰公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暠:综善典法曰暠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怀: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荒: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徽:元德充美曰徽惠: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惑: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基:德性温恭曰基坚: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俭: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度曰俭;举事有经曰俭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节: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节;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介:执一不迁曰介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靖: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开:信道轻仕曰开凯:中心乐易曰凯康: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务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考: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克: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宽: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匡: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旷:审音知化曰旷类: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理: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良: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密: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闵:慈仁不寿曰闵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轻輶恭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迁:博物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强: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
谥号』文正:宋仁宗一朝谥号为“文正”的两个半大臣?[北宋]
谥号』文正:宋仁宗一朝谥号为“文正”的两个半大臣?[北宋]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
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而历朝历代的文人做官后,都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那么在宋仁宗一朝,有没有大臣获此殊荣呢?有,而且还不止一人。
谥号“文正”有多难,一千年只有28人《逸周书·谥法解》(以下简称《谥法》)中,关于文和正的解释。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想要获得“文”的谥号,不仅需要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还要品德道德一流,并且忠、孝、仁、义、礼、智、信七样全占,才能有机会得到“文”的谥号。
如果说“文”是道德博闻,那“正”则是靖共其位,这“文正”便是文人道德的极致,能够配得上“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则应当是当朝德才兼备者中最卓越者。
清朝的曾国藩对大清有再造之功,得到了“文正”的谥号;李中堂李鸿章当了一辈子的裱糊匠和背锅侠,最终也只得到一个“文忠”,座次明显在曾国藩之下。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得“文正”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明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清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在宋代之前“文正”谥号本不叫这个名,而是叫做“文贞”,等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他叫赵祯,为了避讳,才将“文贞”才改为“文正”的,整个宋朝得文正谥号的只有9人。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新东方在线刘春先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
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
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故事解读: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
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
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
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景】讲究道义,坚持自我,有始有终,好话坏话都说在明处。
代表人物:汉景帝【庄】做事认真,稳重,谨慎;也有曾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成功的意思。
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正】人品靠得住,行事有规矩,懂分寸,大家都很服气。
清朝谥号
清朝谥号为"文正"的八个官员2009-01-12 13:14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
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
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清代死后谥号文正的只有八个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但其中的曹振镛却是名不副实的,他唯唯诺诺,一意奉上,因此,对于他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
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
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
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
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
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
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
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康熙五年(1666年)拜孙奇逢为师。
清顺治九年进士,任国史院检讨。
顺治十二年,出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头骡子,主仆各坐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
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充《明史》总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升任内阁学士,是年出任江寜巡抚。
古代文人最高的谥号是“文正”,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26人有幸获得
古代文人最高的谥号是“文正”,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26人有幸获得记得上学时一次期末考试,有这样一道语文试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那篇文章,作者是谁”。
我填写的答案是:“出自《岳阳楼记》,作者范文正”。
等卷子发下来,见“范文正”上面被老师用红笔打了个大大的八叉,还扣了1分。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我心里不服,便去找老师,用指头指着课本下面的注释小字,一字一顿地念道:“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念完后,便盯着老师的眼睛说:“范仲淹,也叫范文正。
”老师仰着头,想了一会儿说道:“考试得按规定的标准来!标准答案是要求回答作者的姓名。
”顿了顿,又说:“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不是名字。
”那么,什么是谥号呢?老师说的到底对不对?谥号是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呢?什么是谥号谥,读作shì(音同“是”),《尔雅·释诂》:“谥,静也。
”疏:“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诔,读作lěi(音同“垒”),本义是对死者生前事迹用文字进行叙述,以表示哀悼,即今之致悼辞。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死则静,在下葬之前,要用文辞来列叙死者的生平事迹,并且赞美其德行。
古代书法:谥《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
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
所以,品行高尚的人就得到大名号,品行低下的就得到小名号。
由此看来,所谓谥号,就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进行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西周青铜器大凡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总有种种行迹。
在他死后,凭他一生的事迹,好的,予以褒扬;恶的,予以贬责,这就是谥,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盖棺定论”。
谥号产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
清朝大臣的谥号从大到小?
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在次为文成然后是文忠
清朝大臣的谥号从大到小?
满意答案
zhengjouda2
05.12
zhengjouda2
采纳率:53%等级:12
已帮助:11026人
私信TA向TA提问
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在次为文成,然后是文忠。以上四个为最高的谥号。在往下是: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阿桂是乾隆朝武英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定伊犁、讨缅甸、平定大小金川,战功赫赫,封诚谋英勇公。嘉庆二年八月病逝。赠太保,谥文成。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文正”,自宋朝开始,是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从宋到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
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博弈之后的安慰奖“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
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的评选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最早还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
按程序,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报呈皇帝批准。
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
且程序复杂。
1052年,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去世,仁宗亲自赐谥“文正”,明显是因为师生情谊想开后门,激起了朝野一片反对之声。
这时候,司马光站了出来。
“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要知道,此时宋朝仅有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
死谥当文正:古代文臣死后的最高荣誉“文正”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谥号
死谥当文正:古代文臣死后的最高荣誉“文正”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谥号本文导读:谥法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发展东晋时期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
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
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唐朝时期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
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
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期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
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时期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
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简单谈谈中国历史上的庙号和谥号,庙号开始的时候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而谥号才是开始的对一个人逝去以后用最精炼的文字对其进行盖棺论定的方式。
能得到文这个谥号的都是平生功业,人望较高的。
因为在谥法里“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庙号起源与商,但周到秦接近1000年不实行庙号,谥号起源于周,但秦朝也不实行。
汉朝开国之后,庙号谥号都恢复了,但庙号还算严格遵照原义没有滥上。
只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才有庙号。
所以当时谥号是评价一个皇帝平生的主要方式。
而庙号只是对有大功的皇帝永远祭祀用的。
后世庙号泛滥,所有做过皇帝的不出意外都有庙号,商朝所用的“太高世中”这些字就不够了,所以以前用于谥号的文武等等字就被用在庙号上了。
正好历史上庙号文宗的有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都不算有作为的君主而显得文弱或受制于人,所以文宗这个庙号给人的感觉就不好了。
其实给逝去皇帝上庙号也会受很多先例的影响,本来中宗是最开始的四个庙号之一,中兴者曰中,可唐中宗之后就无人庙号为中了,了。
因为再叫中宗就感觉自己做皇帝也就跟唐中宗李显一个水平。
文宗这个庙号也是一样,前有开头之后,后世皇帝感觉跟前面的文宗处境差不多的就跟着上文宗庙号了。
从而强化了文宗给人文弱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作者:板桥霜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07期
“文正”,自宋朝开始,是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从宋到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
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博弈之后的安慰奖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
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的评选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最早还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
按程序,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报呈皇帝批准。
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
且程序复杂。
1052年,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去世,仁宗亲自赐谥“文正”,明显是因为师生情谊想开后门,激起了朝野一片反对之声。
这时候,司马光站了出来。
“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要知道,此时宋朝仅有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
最后仁宗皇帝实在没办法,给了夏竦个“文庄”才算平息了朝议。
有意思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一个谥号“文正”,一个谥号“文”,一字之差,却藏着多少风波故事。
有人认为,朝廷在这里只说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避免对政治做出评价。
越到后来,“文正”越成为一颗安抚有功之臣、平衡朝臣关系的糖果。
明武宗时,大学士李东阳就得过安慰奖。
大学士杨一清回忆,李东阳行将就木前,一直为谥号担忧,自己向老李表示,朝廷会给他“文正”的谥号。
这时奇迹发生了,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
因为刘瑾乱政时,李东阳一味妥协退让,饱受后人嘲弄:“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后人笔记中也说“长沙李文正,林下每谈及正德初年,未尝不恸哭”。
“平生不见陈近南,纵使英雄也枉然。
”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死后,也获得了郑克塽老爸郑经发出的一枚“文正”赠谥。
追谥——帝王的终极杀招
不过随着皇权的集中,后来的“文正”都是在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皇帝爱谁谁。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也是名臣了,去世后,徽宗前往祭奠,夫人郭氏哭拜,乞三事,第一个就是于谥中带一正字。
但徽宗不敢答应,说要经过一些程序讨论。
最后,赵挺之得到的谥号是“清宪”,连“文”字都没有给他。
徽宗在这里看似公正,但转身就把蔡京之弟蔡卞给了个“文正”。
晚清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他哪料得到自己身后,仅得谥“文襄”,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一点。
清朝一共有八个“文正”,其中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获谥,而曹振镛、王文韶更是被公认为信奉“多磕头少说话”的庸才,居然也能入围,让“文正”二字愈发掉价,更显帝王的随心随欲。
不过,这仍算不上终极杀招,最厉害的应该是追谥。
如清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汤斌,就是在死后快50年了,才由乾隆帝想起来追认的。
当时“文字狱”酷烈,乾隆以汤斌为对象,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
用邹容的说法,汤斌虽属“人中虽贤”者,不过是“驯静奴隶”也。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老师,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十族”。
朱棣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很敬佩方孝孺,但也只能做到把建文朝众臣的家属释放还乡。
直到南明弘光帝时期,才追谥方孝孺为“文正”。
这里面也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当时南明建都南京,仅有半壁江山,追谥方孝孺也能笼络南方的民心。
条条框框外的变通和贿赂
用今人观念,像于谦这样的功臣,哪怕英宗皇帝不待见他,但后世追赐个“文正”是没问题的吧?如海瑞这样的清官,是不是也该来一发“文正”?就还偏偏不行!
在明朝,规定文官如果是进士、并且曾经在翰林院供职,死后才能赐谥以“文”字开头。
海瑞只是举人出身,死后最高也只能谥以“忠”字开头的“忠介”;于谦没有进过翰林院,死后谥号是“忠愍”,后世皇帝想追封,也做不到。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死后得谥“孝肃”,但老百姓觉得太低了,就把“文正”以民间的形式加封其身。
《三侠五义》中就虚构了个宁老先生,给包拯起了个“文正”的字。
在文官系统,“文正”是最高荣誉。
在武将那边,“忠武”则是顶尖谥号了。
尉迟恭、郭子仪、韩世忠、岳飞、常遇春莫不如是。
有意思的是,岳飞平反那会儿,大臣最初为岳飞拟定的谥号是“忠愍”,和当年的寇准一样。
但是“愍”的含义是“使民悲伤”,宋孝宗认为这是在骂宋高宗,亲自干预谥号为“武穆”,这个谥号是一种明显贬低,因为“武穆”在武将谥号里仅排名第三。
宋宁宗时,韩琦后人曾孙韩侂胄竭力争取,将岳飞的謚号改为“忠武”。
自然是想借岳飞这面大旗进行政治动员,完成恢复中原的梦想。
毕竟,“临危奉上曰忠”,国家发生大变故时大臣才有机会得到一个“忠×”的谥号,太平时节基本拿不到。
而淮军名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死后,朝廷有关人物曾暗示他的家人,拟定刘的谥号为“庄肃”,但其家人不解官场风情,没有好好“表示”,结果“庄肃”变成了“壮肃”。
一字之差,意味迥然,这个生前得意于从武职成功转型到文职的“抚台大人”,还是被打入了“四肢发达”者的另册。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