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融资分析
中国高铁融资分析

3
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为高铁项目 融资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实现融资渠道多元 化。
04
CATALOGUE
中国高铁融资的未来展望
创新融资方式
多元化融资渠道
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 方式筹集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高铁建设。
PPP模式推广
中国高铁运营速度世界领先,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50公里/ 小时。同时,高铁运营组织高效,列车正点率较高。
高铁客流量
中国高铁客流量巨大,每年发送旅客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 和。高铁已成为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国际市场份额
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凭借 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运营经验,赢得了许多 国家的青睐。
02
债务重组与置换
对于已经存在的债务,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或置换的方式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债务成本。
03
债务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对债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
。
加强政策支持
税收优惠政策
对高铁建设和运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部分税 费、延长税收优惠期限等。
财政补贴政策
根据高铁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项目建设。
财政造成较大负担。
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03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高铁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风险
的防范和化解能力有限。
政策风险问题
政策调整影响
国家对高铁建设的政策调整可能对在建和拟建项目产生影响,如 投资规模、建设时序等方面。
土地政策变化
土地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高铁项目的用地规划和建设进度,加大 项目实施难度。
证券投资案例分析京沪高铁启示

证券投资案例分析京沪高铁启示
京沪高铁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区域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客源充沛,经营效益持续稳步增长,是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
“京沪高铁”具有稳定成长性,它的上市为我国股市注入了绩优蓝筹股,有利于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铁路运输主业资本扩张、高效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列车开行效率和高铁服务品质,为广大旅客创造更加美好的旅行生活;有利于国铁企业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形成行业示范效应;有利于建设安全高效、服务优质、业绩优良的世界一流高速铁路标杆企业。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京沪高铁公司上市,是国铁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推动股份制改造决策部署,实现优质资产股改上市的重要举措,是国铁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资本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在我国京沪高铁公司上市后,将利用募集资金扩大经营范围,收购京福客专安徽公司部分股权,运营管理其管内的合蚌高铁、合福铁路安徽段、郑阜铁路安徽段和商合杭铁路安徽段等高铁,增强辐射效应,带动相关线路持续发展。
同时,将继续发挥委托铁路局运输管理优势,保障运输安全,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通过全面实施电子客票、差异化需求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充分发挥京沪高铁品牌优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营效益,服务社会,回报股东,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企业。
最新-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风险控制对策 精品

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风险控制对策一、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概况及政府投融资现状一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概况京沪高速铁路在我国铁路专线中十分重要,属于四纵客运专线之一。
京沪高速铁路以其资金庞大、建设里程长、建设标准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规划项目之一。
这条线路的起点是北京南站,中间经过21个停靠站,最终到达上海虹桥站,总里程长达1318公里,贯穿京、津、上三个直辖市,同时跨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线路的跨越性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线路上的23个车站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在沿线旅客需求迅速增长的趋势下,更多的经济新区将会围绕这些车站诞生。
京沪高铁的建成,有利于沿线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城乡规划的优化调整,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二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政府投融资现状为了更好地支持京沪高铁的建设,国家共投入资金22094亿元人民币,是除三峡工程之外最大的项目投资。
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是政府通过投融资手段融合从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多元化渠道获得的。
在该项目建设开始阶段,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要负责线路建设过程中的集资和线路完工后的运行情况跟踪,同时还需要确保出资者的资产保值和增值。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由平安保险、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参股。
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100亿元,其中,铁道部投入资金400亿元,占35的股份;以平安保险为首的11家公司共投资160亿元,占1393的股份,仅次于铁道部成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江苏、山东、河北、安徽等省市的地方政府投资占20左右;四大国有银行中,工行、农行和中行三大行分别投入资金100亿元,占9的股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投入资金100亿元,占9的股份。
此外,海外基金会也投入部分资金。
从该项目的基本投融资结构可以看出,最大的出资方是政府,民营资本投资所占比重较小。
但与其他高铁项目相比,中央政府出资比重已有所降低,地方政府及民营资本的投资比重相应提高。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融资问题分析

发展方向.进行高速铁路建设,实现客货运输分离,不仅是缓解我国铁路运力紧 张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经济发从铁路发展的历史来看,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所需资金数额巨大, 因此资金投入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这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 积极拓宽铁路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备界的资本参与铁路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铁路开始积极探索铁路融资的新途径,通过利用外资、合资建路和上市融资等 多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铁路的 建设发展。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铁道部确定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 市场化运作”的铁路投融资改革总体思路。目前,我国铁路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多 元化程度和市场化融资程度都比较低,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宽铁路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 这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提出的建设“四纵四横”8条客运专线,构建客运快速运输网络目标的必然要求, 也是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铁路运力紧张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高速铁路建设及其 资金需求的特点,借鉴了国外各国高速铁路筹资建设的经验,并参考了国内铁路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同时,结合对债权融资、权益融资,项目融资等可 选择的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遇到的诸多融资问 题。在文章最后提出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采取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设想,希望 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融资和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2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
论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和研究 目的;第二章阐述了高速铁路建设融资的相关理论,为以后各章展开研究奠定了 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对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国内外动因的分析,提出中国铁路 快速发展的方向是进行高速铁路建设。同时指出进行高速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难 题是建设资金短缺,为以后各章深入分析高速铁路建设融资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 第四章承上启下,在全文中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对中国铁路现行融资体制及其问 题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融资问题的多种方式;第五章进一步提出用资产证券化 方式推动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发展,并提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资产证券化融资 的设想;第六章结合前面所阐述内容,总结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需要进一步
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模式浅析

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模式浅析摘要:高速铁路建设存在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施工规模大、融资困难等特征,尤其是投融资领域所遭遇的瓶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速铁路建设的潜在规模和质量。
如何构建科学可操作的运作机制,通过合理内化铁路外部效益有效提高铁路项目的资本筹集能力和收益水平,是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模式筹划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高速铁路;投融资模式;PPP1.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现状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根据党的十九大对于建设交通强国的阶段战略部署,第一个阶段,用15年(2020-20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第二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2036-2050年)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以高铁事业为代表的铁路行业发展无论在建设规模或是运营质量上仍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速铁路建设存在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施工规模大、融资困难等特征,投融资领域所遭遇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影响高速铁路建设的规模和质量。
具有政府投资主体作用不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融资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政府举债不规范、债务负担较重等问题。
随着央地事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交通运输的转型发展,传统高速铁路投融资模式很难支撑未来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较大资金缺口需通过市场融资加以解决,需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探索高速铁路投融资发展的新模式。
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可操作的运作机制,通过合理内化铁路外部效益有效提高铁路项目的资本筹集能力和收益水平,是项目投融资模式筹划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高速铁路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2.1投融资模式受限,投资主体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合理伴随着高速铁路发展的同时,高速铁路建设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尤其是在高速铁路项目的投融资上,主要表现在投资主体构成单调、融资方式单一、退出机制不合理、投资管理不够完善等方面。
京沪高速铁路融资分析

京沪高速铁路融资分析文件组成及目录:北京-上海的铁路运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原有铁路运输逐渐显示出不适应运输增长的需要,在这条通道上,再修建一条高速铁路显得越来越迫切。
经过长达16年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终于在今年的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
一、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京沪线既有铁路全长1463公里,既是客运快速线路,也是货运重载铁路,大部分区段客车最高允许速度达140—160公里/小时,货运牵引定数5300吨,是全国铁路装备水平最高、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在铁路网中作用突出,主通道地位明显,是我国北方各省区通往华东地区的必经之路,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
2003年,华东地区经京沪铁路向区外发送旅客5100万人,占该地区铁路对外发送量的89%,2005年向区外发送旅客5470万人。
从京沪铁路向华东地区输送货物总量来看,输送煤炭11200万吨,占56.3%,石油1060万吨,占79.2%,非金属矿石1120万吨,占67.6%:木材740万吨,占80.3%:粮食1020万吨,占68.4%。
2005年,全线平均客运密度双向4512万人/公里,平均货运密度为6181万吨,分别为全路平均的4.9倍和2.1倍,运能缺口高达50%左右,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极为突出,一直处于限制型运输状态。
为扩大运输能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努力适应沿线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要求,铁道部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重载和提速为目标,不断对京沪线进行强化改造,使运输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区间最大运行图确定列车对数由107对提高到137对,货物列车牵引定数由4000吨提高到5300吨,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由100公里/小时提高到140—160公里/小时。
但是,这一系列提速改造措施只是缓解了运能的紧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能缺口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我国旅客运输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促使运输服务向扩大运输能力、提供多样化产品、多元化功能以及多层次服务方向发展。
京沪高铁2020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

京沪高铁2020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一、资产结构分析1.资产构成基本情况京沪高铁2020年资产总额为30,086,331.14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1,025,087.28万元,主要以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为主,分别占流动资产的77.55%、12.64%和9.33%。
非流动资产为29,061,243.86万元,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为主,分别占非流动资产的79.32%、20.31%和0.33%。
资产构成表(万元)项目名称2019年2020年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总资产18,515,136.5 100.00 30,086,331.14 100.00 流动资产1,081,354.91 5.84 1,025,087.28 3.41 货币资金926,582.59 5.00 794,964.56 2.64 其他应收款31,428 0.17 129,530.06 0.43 应收账款120,752.62 0.65 95,669.71 0.32 非流动资产17,433,781.59 94.16 29,061,243.86 96.59 固定资产13,048,690.72 70.48 23,051,271.43 76.62 无形资产4,298,577.14 23.22 5,903,559.46 19.62 其他非流动资产77,862.33 0.42 95,122.34 0.322.流动资产构成特点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约占流动资产的77.55%,表明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
但应当关注货币性资产的投向。
企业流动资产中被别人占用的、应当收回的资产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21.97%,应当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关注应收款项的质量。
流动资产构成表(万元)项目名称2019年2020年数值百分比(%) 数值百分比(%)流动资产1,081,354.91 100.00 1,025,087.28 100.00 货币资金926,582.59 85.69 794,964.56 77.55 其他应收款31,428 2.91 129,530.06 12.64 应收账款120,752.62 11.17 95,669.71 9.33 其他流动资产2,591.69 0.24 4,889.39 0.48 预付款项0 - 33.56 0.003.资产的增减变化2020年总资产为30,086,331.14万元,与2019年的18,515,136.5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62.5%。
高速铁路PPP融资模式案例分析

高速铁路PPP融资模式案例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速铁路建设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高速铁路建设成本高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国家开始采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融资模式来建设高速铁路项目。
本文将以某国家高速铁路PPP融资模式为例,探讨其优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项目的社会效益。
PPP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通过PPP模式,可以将部分政府责任转移给私营企业,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采用PPP融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促进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某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决定采用PPP融资模式建设一条高速铁路。
该高铁线路全长约200公里,预计投资总额为100亿元。
以下是该案例的分析:该高铁项目采用了公私合营的融资方式。
政府占有一定的股份,私营企业则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获得收益。
项目还采用了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手段,以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1)技术难度大:该高铁项目穿越的地形复杂,需要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引进先进技术,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拆迁成本高:由于项目沿线涉及大量居民区、工厂等,拆迁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用了货币补偿与房屋置换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加强与居民、工厂等方面的沟通协商,以降低拆迁成本。
(3)运营风险大:高铁运营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通过多元化经营、严格成本控制等多项措施,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该高铁项目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铁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了当地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铁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
601816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财务分析结论报告

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财务分析综合报告一、实现利润分析2023年三季度利润总额为501,930.76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151,933.24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2.3倍。
利润总额主要来自于内部经营业务。
在营业收入迅速扩大的同时,营业利润也迅猛增加,经营业务开展得很好。
二、成本费用分析2023年三季度营业成本为575,242.64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483,828.58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8.89%。
2023年三季度管理费用为19,997.22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19,651.15万元相比有所增长,增长1.76%。
2023年三季度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2%,与2022年三季度的2.69%相比有所降低,降低0.97个百分点。
营业利润有所提高,管理费用支出控制较好。
2023年三季度财务费用为56,219.28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74,151.73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24.18%。
三、资产结构分析2023年三季度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项目较少,资产的盈利能力较强,资产结构合理。
从流动资产与收入变化情况来看,流动资产增长快于营业收入增长,资产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但应收账款增长过快,盈利真实性值得怀疑。
与2022年三季度相比,资产结构并没有优化。
四、偿债能力分析从支付能力来看,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是有现金支付能力的,其现金支付能力为1,056,885.83万元。
企业负债经营为正效应,增加负债有可能给企业创造利润。
五、盈利能力分析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为43.28%,总资产报酬率为7.71%,净资产收益率为6.99%,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6.27%。
企业实际投入到企业自身经营业务的资产为29,207,762.7万元,经营资产的收益率为6.88%。
六、营运能力分析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总资产周转次数为0.16次,比2022年三季度周转速度加快,周转天数从3583.47天缩短到2278.20天。
京沪高铁大融资

京沪高铁大融资中国铁路建设皇冠上的明珠,能否成为中国铁路改革的突破口?经过十余年的漫长争论之后,京沪高铁项目终于在2021年岁末进入了启动倒计时。
2021年10月22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此拉开了这场铁路与资本盛宴的序幕。
无论从哪个角度,京沪高速铁路都注定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2200亿元的造价,全长1318公里、贯穿七省市,创下中国最长高速铁路的纪录,曾经陷入走磁悬浮还是轮轨路线的技术之争。
现在它牵动了14个部委、7个省市的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领衔,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为第一副组长,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担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参与者包括途经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相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负责人。
这个领导小组将“统筹指导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而对熟知中国铁路历史的人们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则是传闻中的三大银行、保险机构甚至海外投资机构入股能否最终实现。
一位跟踪研究中国铁路数十年之久的业内资深人士称,京沪高铁项目如果引资成功,将在中国铁路行业开创出一个新的合资模式。
它未来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以及运营模式,都将对中国铁路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财经》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京沪高铁的引资工作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之中,银行、保险、社保以及海外投资均曾表示过投资京沪高铁的兴趣;截至目前,建行、中行、工行已经表达了投资意向,但仍未签订正式合同,各家银行拟投入资金均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消息人士透露,如引资谈判获得成功,京沪高铁项目将由铁道部投资400亿元,市场投资者总计投资400亿元,加上沿线地方以土地、拆迁等折价入股约200亿元,总计资本金为1000亿元,接近京沪高铁总投资额的一半,达到了启动标准。
随着领导小组的成立,入资进程有望加快。
“早则今年年底,迟则明年年初,公司将正式挂牌成立。
”上述消息人士称。
新合资模式中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合资铁路的尝试。
京沪铁路泰康投资100亿元

2007.4.23泰康牵头百亿保险资金砸向京沪高铁本报记者孙轲北京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近日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受托发行了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3年期债券——“泰康开泰铁路融资计划”,该计划总额达100亿元,预定投资收益率约为4%。
12家保险公司参与认购了该100亿元铁路债券。
债券发行人为铁道部;该计划的委托人和受托人,分别为12家保险公司和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工商银行为资金托管人,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担任独立监督人。
但泰康方面表示,目前其仅与12家保险公司签订了意向书,投资计划内部的细节问题仍在讨论中。
铁道部相关负责人随后向本报确认,泰康开泰铁路融资计划所募资金,的确将投向京沪高速铁路基础建设项目。
但由于国家发改委尚未结束对该项目的系列审批手续,故其不便透露细节。
但该负责人亦表示,若不出意外,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动工,投资计划亦将随之启动。
这一铁路债计划,是继保监会2006年3月出台《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后,首个正式签约的保险资金运作的基础设施项目。
保险公司投资京沪高速铁路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在铁路建设时期,以债权形式投资,等铁路建成后,以债权换取铁路经营公司一定的股权。
但参与该计划的保险公司人士否认了这一说法,“作为一个融资计划,泰康开泰属于定向募集,不会有下一阶段的增发,如果保险公司想继续增加投资,只能等待发行新的产品,同时该计划也没有考虑过将来债权转股权的事宜。
”此前,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保险资金将向京沪铁路改造项目投资800亿元,占该项目全部投资额的50%。
上述人士透露,下一阶段仍有可能由保险业受托继续发行二期、三期铁路债券。
《管理办法》上称,除债权投资外,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还可以采取股权和物权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副主任曾于瑾透露,保监会正在谈判保险公司投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股权事宜,且进展比较顺利。
据知情人士透露,日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保、泰康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已组成了专门的论证小组,对保险资金如何以股权方式投资京沪高铁进行研究论证。
京沪高铁2021年一季度财务分析报告

9,593,912.86 15,059,574.32
支付的各项税费
(元 )
729,510,512.84 948,277,545.43 303,612,297.47 543,645,703.91 890,030,950.0
同比 -13.90% -72.02% -15.68% -3.35% -50.10% -18.04%
2021-03-31 2020-12-31 2020-09-30 2020-06-30 2020-03-31
销售商品、提供 劳务收到的现金 4,700,379,163.68 7,395,882,929.96 5,846,545,530.01 3,052,233,698.32 5,459,064,192.86
基 本 每 股 收 益 (元 )
0.0066
0.0283
0.0268
0.0041
0.0069
稀 释 每 股 收 益 (元 )
0.0066
0.0283
0.0268
0.0041
0.0069
综合收益总额 (元 ) 125,987,577.35 1,234,177,691.12 1,165,340,481.76 -11,749,566.8 112,757,866.23
营业利润 (元 ) 355,896,853.85 1,785,234,971.44 1,699,425,039.66 192,244,508.85 351,250,900.05
营 业 外 收 入 (元 )
673.44
23,163.52
20,723.44
12,860.0
13,172.5
利润总额 (元 ) 354,574,227.29 1,785,134,918.29 1,699,347,532.01 192,226,603.29 351,264,072.55
601816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量报告

京沪高铁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量报告一、现金流入结构分析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入为1,487,328.43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672,389.98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1.21倍。
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为1,090,873.3万元,它是企业当期现金流入的最主要来源,约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总额的73.34%。
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产生的现金能够满足经营活动的现金支出需求,经营活动现金净增加675,161.4万元。
企业通过增加负债所取得的现金也占不小比重,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总额的26.1%。
但企业增加的负债所取得的现金,仍然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资金需求。
二、现金流出结构分析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出为1,579,967.45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719,006.7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1.2倍。
最大的现金流出项目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占现金流出总额的16.14%。
三、现金流动的稳定性分析2023年三季度,营业收到的现金有较大幅度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稳定性提高。
2023年三季度,工资性支出有较大幅度增加,现金流出的刚性明显增强。
2023年三季度,现金流入项目从大到小依次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出项目从大到小依次是: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四、现金流动的协调性评价2023年三季度京沪高铁投资活动需要资金15,133.65万元;经营活动创造资金675,161.4万元。
投资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能够被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满足。
2023年三季度京沪高铁筹资活动需要净支付资金752,666.77万元,总体来看,当期经营、投资、融资活动使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减少。
五、现金流量的变化2023年三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负92,639.02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负46,616.72万元相比现金净亏空有较大幅度增加,增加98.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沪高速铁路融资分析文件组成及目录:北京-上海的铁路运输通道,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原有铁路运输逐渐显示出不适应运输增长的需要,在这条通道上,再修建一条高速铁路显得越来越迫切。
经过长达16年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终于在今年的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
一、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京沪线既有铁路全长1463公里,既是客运快速线路,也是货运重载铁路,大部分区段客车最高允许速度达140—160公里/小时,货运牵引定数5300吨,是全国铁路装备水平最高、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在铁路网中作用突出,主通道地位明显,是我国北方各省区通往华东地区的必经之路,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
2003年,华东地区经京沪铁路向区外发送旅客5100万人,占该地区铁路对外发送量的89%,2005年向区外发送旅客5470万人。
从京沪铁路向华东地区输送货物总量来看,输送煤炭11200万吨,占56.3%,石油1060万吨,占79.2%,非金属矿石1120万吨,占67.6%:木材740万吨,占80.3%:粮食1020万吨,占68.4%。
2005年,全线平均客运密度双向4512万人/公里,平均货运密度为6181万吨,分别为全路平均的4.9倍和2.1倍,运能缺口高达50%左右,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极为突出,一直处于限制型运输状态。
为扩大运输能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努力适应沿线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要求,铁道部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重载和提速为目标,不断对京沪线进行强化改造,使运输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区间最大运行图确定列车对数由107对提高到137对,货物列车牵引定数由4000吨提高到5300吨,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由100公里/小时提高到140—160公里/小时。
但是,这一系列提速改造措施只是缓解了运能的紧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能缺口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我国旅客运输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促使运输服务向扩大运输能力、提供多样化产品、多元化功能以及多层次服务方向发展。
随着运输市场的不断发育,各种运输工具的旅行速度、旅行环境、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方便程度等,将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主要因素,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的需求已经日趋重要。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交通基础设施的供应水平和能力必须适度朝前,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铁路也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和货物运输需求将分别达到40亿人和40亿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和4%。
我国铁路将面临运量快速增长,运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双重压力,必须提供足够的运输能力和高质量的运输服务,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新建一条京沪高速铁路变得越来越紧迫。
由于上述诸多重要原因,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得到了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重视,并纳入了我国“十一五”规划,2006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立项。
根据我国目前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规律研究分析,京沪高速铁路项目融资的思路不外乎是,按照“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法人资本及国外投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展多种投资渠道”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出资方式,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权益、债务融资,实现多元投资主体、多种筹资渠道、多样融资方式。
二、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的参与方德法日竞标京沪高铁高达1200亿元的投资对于掌握高速铁路技术的德、法、日三国的吸引是巨大的,三国有理由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
王德荣透露,京记高铁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论证阶段,接下来将决定采用哪国的技术以及如何多渠道筹措资金。
王德荣告诉记者,温家宝总理在去年12月1日告诉来访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就将实行公开招标。
目前来看,三国技术各有千秋,在制动系统、动力系统、车厢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四个技术核心方面几乎不相上下。
法国TGV技术、德国ICE技术和日本新干线时速都可以达到300公里,符合中国的要求,法国的控制技术比较先进,德国的传动部分比较先进,日本的运营经验和管理则比较成熟,而且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式也不会造成动力浪费,代表调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最终的决定因素只有两点:价格和技术转让。
从中国高速铁路长远发展来看,后者才是最关键因素。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三家已经开始竞相推销其技术。
2003年9月,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华向中国推销其高速的铁路技术,并在上海乘坐磁悬浮列车。
他一再强调,德国除了磁悬浮列车,还有高速轮轨技术。
12月,德国BWG、普弗莱德尔和西门子三家公司宣布,将在广州成立“德国高速倡导组织”,并与广东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广州建立实力中心,德方将通过该中心向中国国有和地方的铁路运营单位提供支持和技术决窍。
在去年6月第5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设备展览会上,阿尔斯通表示关注京沪高速已经十几年了。
而且该公司已经向西班牙、韩国转让了高速铁路技术。
王德荣坦言,日本在技术转让方面是极其保守的。
另外,日本在向中国推销其新干线技术时,遭遇了强大的民意阻碍,但是高层对此表现得仍很积极。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在谈到这一竞争格局时表示,政治考虑也是国家决策中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变量。
王德荣说,政治因素虽不是绝对因素,但肯定不会排除。
三、京沪高速铁路项目融资的构成三种融资渠道同时进行“我认为,三种融资渠道会同时进行。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鲍新中说,在吸纳民间资本、法人资本和国外投资这三种融资渠道中,法人资本肯定是要介入的。
如果通过吸纳民间资本进行融资,就要公开发行股票,但股票的资金量对于这个项目来说,也是比较有限的,因为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容量有限。
所以以吸纳民间资本这种形式融资所占比重不会很大。
相比之下,国外投资的机会很大,因为国外投资的资金量会大一些。
民间资本不会出现在投资主体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我国的铁路建设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垄断的状态之中,原来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进行投资,虽然很早以前政府就允许民间资本可以投资铁路,但人们投资的兴趣始终不是很旺盛。
也可以说铁路的修建一直都是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下。
他认为,由于修建铁路所需的资金非常的庞大,民间资本在资金上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再加上有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可能不愿意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铁路,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民间资本不会出现在京沪高铁的投资主体内。
吸引外资数目不宜过大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集资渠道,来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他表示,投资的分配目前还难以预测,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多少是由我国整体发展和政策考虑的。
对于外资,吸引是可以的,但数目不一定过大,因为铁路的主动权还是应该由国内掌握,国家铁路就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
发行债券可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也可利用项目融资(BOT)方式、设立投资基金,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
四,融资方式的比较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资金将采取市场化融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法人资本及国外投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展多种投资渠道。
然而,尽管目前在政策层面,对非公资本进入铁路并没有禁区,但现实的原因是铁路建设资金需求一般较大,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就要倾其所有,而对于铁路来说,这些资金只是沧海一粟,并不能解决多大问题。
此外,民间资本进入后,还要考虑对项目的控制权,由于民间资本的分散性以及目前的铁路管理体制,即铁道部仍是所有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就使得问题复杂起来。
五,项目风险分担目前,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仍然是铁道部门的行政隶属单位,既不具备法人财产权利,也非规范的市场主体。
一言以蔽之,铁路系统仍然处于严重的政企不分状态。
无论民营资本还是其他出资人,在铁路运输企业既非法人实体,亦非市场主体的状况下进入铁路,则意味着民营、外资企业相应丧失了对自己财产行使的完整法人权利。
另外,每个铁路局的真实所得并非其收入。
铁路系统目前仍是核算主行业盈亏,而非企业盈亏。
其程序是:各铁路局将收入统一交给铁道部,铁道部根据运营情况按一定系数返还。
比如,某铁路局向铁道部上缴100万元收入,如果返还系数为60%,铁道部就将60万元返还该局。
一般而言,条件越好,系数会比较低;而条件艰苦的路段,返还系数甚至会超过100%。
这意味着每个局的收入并非真实的所得,每个局也都不能称为真正的企业,民资当然无法忍受这种清算体制。
因为资本的天性是追求利润,投资铁路的诱惑不外是稳定的收益。
且不说投资铁路的收益不稳定,当投资者连自己经营的收入、成本和利润都无法控制和无法真实化,又如何指望他们毫无顾忌地对铁路投资呢?因此,铁道部难以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体制和机制的诸种障碍。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成熟的背景下,铁路的政企不分体制正越来越不适应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企合一的铁路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实行这种体制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干大事,而且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是现在看来这种体制已不适应现实了。
在铁路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的情况下,铁路试图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方式,从外界融到充足建设资金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因此,现在铁道部要做的应该坚决进行改革,实现政企分开。
中国铁路只有首先进行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为大规模融资奠定制度条件和前提,才能最终实现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