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失业与宏观经济学

失业与宏观经济学

失业与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失业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要全面了解失业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本文将围绕失业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探讨失业的原因、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措施。

一、失业的原因失业通常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

首先,宏观经济波动是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了需求的不稳定性,当经济处于低迷期时,企业的生产需求减少,导致裁员和停工,进而造成失业率上升。

其次,技术进步也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高技术行业的需求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得一部分就业者面临着技能失配的问题,无法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此外,政府政策的不合理以及市场失灵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失业问题的产生。

二、失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失业不仅对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业会导致人们的收入减少,进而减少他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对内需造成冲击。

当消费需要减少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降低,进一步导致企业的生产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失业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失业者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能力,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公平和不稳定的因素。

再次,失业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情绪,引发社会动荡,对社会稳定和治安造成一定的威胁。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失业问题,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扩大内需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等方式来刺激内需,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减轻失业压力。

其次,培训和教育的改革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

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者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可以在税收政策、就业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并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措施来保护失业者的权益。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五)——第五节就业与失业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稳就业、保就业以及控制失业率。

那么什么是就业?什么是失业?什么是失业率?下面就讲解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理论(一)就业的含义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劳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

未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的人,一般可以视为无劳动能力,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承担劳动给付的义务。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二)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概念。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在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部分用于储蓄。

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用公示表达: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十储蓄2、总需求概念。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

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

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与应对策略

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与应对策略

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与应对策略失业是一个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宏观经济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失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并分析其中的应对策略。

一、失业的分类和原因探究1. 失业的分类:宏观经济学将失业分为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三种类型。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则是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的短期性失业;而摩擦性失业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寻找工作的时间周期引起的暂时性失业。

2. 失业原因的探究: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关系引起的。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就会导致失业。

供给方面,教育体制不完善、技能不匹配等因素可能导致人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需求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可能削弱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研究1.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通常情况下,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

这个理论为政府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 失业率的测算:宏观经济学通过测算失业率,为政府制定失业对策提供数据支持。

测算失业率的方法包括调查法、登记法和劳动力市场同步调查方法。

通过实时的失业率数据,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失业状况,并及时采取调控政策。

三、宏观经济学的失业应对策略1. 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扩大经济投资、减税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此外,鼓励创业、支持小微企业等也是促进就业的常用手段。

2. 教育和培训的改革:教育和培训的改革对于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改进教育体系,提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引言:失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分析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观点,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失业的定义与分类失业是指正在找工作的人口中尚未找到合适就业机会的人员。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失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成本,导致短期内个体处于失业状态。

2.结构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等原因导致某些行业或职业需求减少,造成相应的失业现象。

3.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或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导致在非旺季时期出现大量的失业现象。

4.周期性失业: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相关,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

二、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失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框架和理论,用以解释失业的原因与影响。

1.供需不平衡理论供需不平衡理论认为,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需求与供应之间的不均衡。

例如,结构性失业的出现意味着某些行业或职业就业机会减少,与此同时,其他行业或职业的就业机会却增加。

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失业的出现。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指出,不同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受益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年轻人、妇女和少数民族往往更难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他们更容易受到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失业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失业与经济衰退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衰退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经营困难,裁员现象增多,导致大量人口陷入失业。

经济复苏时期,失业率下降。

三、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西方经济学家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1.摩擦性失业应对策略为了解决摩擦性失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下建议:(1)完善求职信息网络:建立健全的求职信息网络,提高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流动效率,减少匹配成本,促进就业。

就业理论与就业问题探讨

就业理论与就业问题探讨

就业理论与就业问题探讨——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对我们的启示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刘云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周娅摘要:西方就业理论从18世纪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萌芽开始至今,各学派深入探讨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各自颇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现今的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辨证地看待西方就业理论的观点,对解决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前瞻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通过对西方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主要观点的总结,结合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系列方案。

关键词:经济学就业理论启示一、引言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古典经济学派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的萌芽开始,到反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双管齐下治理失业问题,这对就业理论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和正在进行经济运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是很有必要的。

但西方就业理论的各种观点提出,都是立足于人口相对较少,资源相对较丰富的这一背景下的。

因此,辨证的看待西方就业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在综合考虑我国资源、人口、地缘等现实背景下,有选择的利用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从而提出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系列方案。

二、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简述1、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过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以他们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主流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在传统的和当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体系和框架中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去对照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前景。

西方失业理论的回顾与我国就业政策的反思

西方失业理论的回顾与我国就业政策的反思

古典 经 济 学 、 恩斯 、 古典 综 合 派 、 凯 新 发展 经 济 学 、 凯 恩斯 主 义 , 到信 息 经济 学的 有 关 理 论 发展 的逻 辑 新 直 框 架 , 思 中国的 对策 , 点 强调 了中 国失业 问题 的特殊 性 , 反 重 并提 出相应 建议 。 [ 关键 词 ]失 业 ; 业 ; 策 ; 力 资本 ; 就 政 人 西方 经 济理 论 [ 图分 类 号 ]F 4 . 中 2 14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编 号 ] 10 —4 3 (0 2 0 0 4 44 2 0 )6—0 3 —0 08 4 致 经 济危 机 , 资 本 主义灭 亡 。但 是发 达 资本 主 义 使 国家 的现实 是不 断 涌现 的小 企 业 吸 纳 了 占总劳 动 力 的 6 %到 8 %的 就业 人 数 , 未 出 现 矛 盾特 别 0 0 并 激化 的情 况 ( 是 发 展 中 国家 的 就 业 问 题 更 加 严 倒 重 )至 少部 分 的原 因与 发达 国家 的干 预政 策有 关 。 ,
3 新古 典学 派 的解 释 .
1 古典 经 济学 的解 释 ,
以马歇 尔 和庇古 为 主要 代 表 , 学 派 从完 全竞 该 争 的市 场结 构 出发 , 为在 这种 市 场上 产 品价 格 和 认 货 币工 资可 以根 据 市 场 供 求 状 况 灵 活 调 整 。劳 动
在古 典 经济 学 时代 , 动 力 相对 稀 缺 , 存 在 劳 不
到 达 到充 分就业 为止 。 当然 , 充分 就业 并 不 排斥 两 种 失 业 的存在 , 是摩 擦 失 业 ; 是 自愿 失业 。这 一 二 是 由英 国经 济 学 家 庇 古 首 先 提 出来 的 。摩 擦 失业 是 指劳 动者 正 常 流 动 过 程 中所 产 生 的失 业 。 自愿 失 业是 有工 作 能力 的人 而 不愿 接 受现 行 的工 资 , 或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与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摘要/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由于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失业问题尤为复杂和突出:r本文以如何解决当前中国的失业问题为出发点和"-1宿点,深人挖掘和系统整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失业理论,给当前中国失业问题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特点的初步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略。

笔者尽量忠实马克思的原著、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式,适当吸收现代经济学的理念和具体分析技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力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自身特色。

/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共分为五章。

L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

首先说明本文的选题意图和研究视角,强调本文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简要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

最后.对本文的结构安排作了说明。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三章内容。

其中,前两章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总体考察了失业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初步理清了马克思失业理论的逻辑结构。

最后一章,对马克思失业理论给予初步评价,既是一个理论总结,又为后续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章资本,’E义失业问题分析。

荫‘先,阐明马克思对失业内涵的科学界定。

探讨了失业产生的利:会经济条件及其历史命运;批判】’马尔萨斯等人的一种错误失业思想,I嘲述了失业实质的内容,jf:从lfl引I}I山“效率型”就业的概念。

从而,解决丁失业和就业的界定问题,为后文的分析准备了条Pl:。

J£次。

在失业实质的基础上,对失业的不I司形式作了科学归类。

一方面说明了资本主义失业的制度根源和·l·符争|ljif水成J14;".力‘l^1.【』土:0,5兜犯l火、ll'.Jq!沦‘。

失业论文(名师推荐10篇)

失业论文(名师推荐10篇)

失业论文(名师推荐10篇)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本篇文章就是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些探讨失业的论文,一起来探讨一下在经济学范畴中,失业这一门课题。

失业论文名师推荐10篇之第一篇: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策略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某些程度上,适当的失业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但过高的失业率则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为了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迫在眉睫。

关键词:失业;因素;影响;基本策略;一、我国失业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

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

根据我国现在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依旧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劳动力的充裕使得很多人仍然处于未就业状态。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1992年之后,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也随之在上升。

尤其2005-2006年的失业人数剧增,虽然之后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依然显示出上升趋势,失业总量还是相当大的。

虽然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已经很高了,但实际失业率还远高于此。

(二)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带来巨大失业问题目前我国有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当地就业,这种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却愈加严重。

以前的农民有大量的农耕用地,而且自己也比较安于现状,安安稳稳地种田。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不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更多希望自己可以过上小康甚至更高层次的生活,于是很多80后的农民不安于在家种田,希望走出去能有更多的打工机会,这些劳动力便会向经济发达一点的城市涌入,造成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中国失业及就业问题分析

中国失业及就业问题分析

失业类型(三)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第一次进入劳动市场寻 找工作或更换工作时,寻找合适的工作暂 时没有而引起的失业。
例如: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摩擦性失业是 市场机制本身引起的,不涉及劳动力供求 关系,它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有关,市场 发育程度越低,发生摩擦性失业的可能性 就大。
失业类型(四)
隐蔽性失业:劳动者表面上就业而实际上 从事与其教育水平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 的一种社会现象。 例如:大学生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不相 符。
失业问题的现状
1. 2. 3.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 城镇再就业压力大 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总量规模压力大
失业人员自身要:
(1)转变就业观念,择业应从社会 需要和自己的实际出发。
(2)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就业基本含义
•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 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2002年至今全国失业就业人数统计表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有 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 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 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 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 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 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 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 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 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 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 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 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从西方经济学看待我国失业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看待我国失业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看待我国失业问题学号:姓名: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

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

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凡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从古典学派到凯恩斯学派,再到新典综合派,许多经济学家都对失业的特征、成因及后果等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精僻的分析,形成为一整套西方失业理论,如萨伊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货币学派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粘性工资理论、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等,并逐步发展。

失业可分为: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

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5)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及政策演进的轨迹,是沿着充分就业—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最新失业理论这条主线发展的,其相应的政策主张是沿着自由放任的就业政策—有效需求不足的需求管理政策—促进就业的人力资本政策—新自由主义的供给管理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对策这一主线发展的。

其失业理论与政策的演进过程反映了西方失业理论沿革和政策的针对性,西方失业理论的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解决方法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研究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研究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研究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帮助失业者在失去工作后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以减轻其生活压力,并促进再就业。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意义、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意义失业保险可以减轻失业者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在失去工作后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从而提高了他们再就业的积极性。

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保险可以提供一定的经济激励,让失业者更愿意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不是长时间依赖社会救济或无所事事。

失业保险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失业者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许多失业者在失业期间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沮丧,不知道如何再就业或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而失业保险可以通过相关机构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失业者重新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失业保险还可以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吸纳失业者再就业。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对于招聘失业者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压力,而失业保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资助和政策支持,减轻企业的招聘成本和风险,从而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不仅是对失业者的一种帮助,更是对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一种推动。

通过失业保险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还可以减少失业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损失,为实现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尽管失业保险有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但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影响了其促进再就业的效果。

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部分特定群体的失业者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保障。

农村劳动力、临时工、自由职业者等特定群体的失业者由于其就业形式的特殊性,难以获得传统的失业保险保障。

这些特定群体的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失业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进而强调了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两个“突出”表明现阶段对我国就业矛盾要高度重视,它关系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理论上回顾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论述,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萨伊(J·B·Say) 最早提出了“充分就业论”。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1803年出版)中提出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

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继萨伊之后,马歇尔的学生庇古(C·A·Pigou)在《论失业问题》(1914年出版)提出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

庇古认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不要劳动,能不能就业,取决于对劳动者的需求方和劳动者的供给方。

凯恩斯 (J·M·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中,在评析庇古的“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自愿失业”论。

首先,他说庇古的就业理论奠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上:“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2.当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他进而分析到第一个假设会由于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二者的相等会受到破坏;第二个假设不仅会由于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而受到限制,而且还会由于劳动者联合成为工会组织而遭受破坏。

基于西方失业理论的中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基于西方失业理论的中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非 公开性 失业会 长期存 在 。 2 .西方 失业理 论对 中国就 业 问题研 究的 意义 西方 失业 理论 不但 从总量 上考 察 了失业 问题 ,
的真正 的失业 , 只会存在 所谓 的 “ 自愿 失业 ”和 “ 摩 而 且也 注意 到 了结 构性 问题 ;不仅 分析 了发 达 国家 擦性失业 ” 2)以凯 恩斯 和托 宾 、杜 生贝等 经济学 的失业 问题 , ;( 而且 也探讨 了发展 中国家 的失业 现象 ;
代 的经济危 机时期 。 目前 ,西方很 多经 济学 派 已经 发 展 中 国家 城市 中 的失 业 和乡村 中的过 剩 劳动力 或
形成 了 自己相对 完善 、自成体 系 的失业 理论 :( ) 1 以经 济学家 萨伊 和庇古 为代表 的传 统失业 理论学 派 认 为在完全竞 争 的条件下 ,不 会存 在 “ 自愿性 ” 非

个 社会 问题 、人 口问题 。仅 从经 济学单 一角 度来
了二元 结构 发展模 式下 的失业 问题 ,刘易 斯等人 认 研究 ,其 结论及 其形 成 的理论体 系难 免偏颇 ,也 很
收 稿 日期 :2 1— 2 2 0 0 1— 2
作者简介 :吴云超 ( 9 7 16 一)男 ,苗族 ,湖南省保靖县人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湘西民族 职业技术学院经济
难用 以全面 和正 确地 指导 、服 务 实践 。且 西方 失业
根据 失业 原 因 的不 同 ,可 以将 我 国 的失业 大致
理论 是 西方 经济 学家 基 于西方 世 界 和部分 发展 中国 分 为 以几种类 型 :( )转型 性失 业 。 由于 经济 体制 1 家 的实 际情 况而 总结 和形 成 的有 关失 业 问题 的系 统 转 型 ( 传统 计划 经 济转 为现代 市 场经 济 )和经 济增 观 点和 看法 ,由于 中 国是 一个 拥 有 1 3亿 人 口的大 长方 式 转型 ( 由粗放 性 经营转 为 集约 性经 营 )所造 国 ,具有 自己 的现实 国情 和 “ 土化 ”特 征 ,因此 成 的城 市部 门 和 国有 企业 等失 业 现象 ;( 本 2)隐蔽 性

我国失业现状若干问题的探究

我国失业现状若干问题的探究

我国失业现状若干问题的探究一、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析介绍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

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

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3.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对经济学失业提出了新的解释。

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失业并非仅仅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所致,而是受到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进行详细分析:一、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所引起的。

其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预期等因素对整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济周期中,失业率的变化往往与宏观经济政策、产出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缓解失业问题的观点。

二、工资粘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并不会立即根据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

相反,工资通常会出现“粘性”,即工资往往并不会迅速下降以适应就业水平的变化。

即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也不会立即转化为工资的调整,从而导致了失业率的变化。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强调了在短期内工资的“粘性”对失业率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需求不足对失业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失业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所致,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活动的减缓,从而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体经济活动的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从而缓解失业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失业的解释不仅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问题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和需求不足理论等观点,丰富了对失业问题的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失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四、结构性失业理论除了经济周期、工资粘性和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结构性失业对失业问题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失业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事关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

然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从1994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为%、%、%。

如何处理经济高增长与失业高增长并存问题对策研究,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中西方失业理论介绍对于中西方失业理论,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研究和借鉴。

(1)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是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办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人口的物质基础;二是关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论述;三是关于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人口问题,未涉及结构性失业人口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失业人口的根源或形成机理不够。

(2)西方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人口现象;既有失业人口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而且,菲利普斯曲线、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对研究我国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

但其缺陷在于: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明显。

每一个学派的理论,都只适合于当时的特定背景。

二是失业理论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角度中心。

西方各学派失业人口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经济学家,未能多学科、多角度地综合研究失业问题。

(3)国内学者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从西方已成熟的理论出发对策研究,系统地整理、介绍西方的失业文献;另一方面从我国失业与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业理论研究与治理模式。

其缺陷在于:描述性、现象性分析较多,很少有理论建树;对于国外有关失业人口理论直接借鉴的较多,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以解决或说明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所提治理对策建议角度单一,可操作性强的不多,等等。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及几点对策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及几点对策

摘要:我国劳动力就业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交通通讯条件差,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备造成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顺畅;劳动就业观念陈旧都是我国劳动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劳动密集型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第14卷第2期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4月Vol.14No.2JournalofChongqing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Apr.,2005文章编号:1672-0067(2005)02-0110-03・经济与管理・就业理论产生于实践之中。

世界各国的就业理论有许多,综合起来看,西方就业理论分成两大流派:一是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一是新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包括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

但从总的趋势看,各流派之间都在不断吸收对方的观点。

一、实践中产生的西方就业理论1、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要代表。

1890年马歇尔发表了《经济学原理》,在这本书中他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后来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它为现代微观经济学搭起了基本框架。

该学派的就业理论从“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的假定出发,提出了以“自动均衡”为核心的就业理论。

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

由于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一旦出现劳动的供求不平衡,出现失业,货币工资就会自行调整下降,它所引起的实际工资的下降促使就业和产量扩大,直到达到充分就业为止。

2、凯恩斯就业理论。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到60年代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经济学原理28失业

经济学原理28失业

经济学原理28失业1. 引言失业是一个经济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普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原理中与失业相关的内容,包括失业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在经济学中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和政策。

2. 失业的定义失业可以理解为就业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通常用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原因将失业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或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例如,某些行业的萧条可能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因为工人无法在这些行业中找到工作,必须转行或接受新的技能培训才能再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搜索成本和工人的流动性不足而导致的失业。

这种失业形式在个体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常常出现,例如求职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暂时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失业,随着经济衰退和复苏的波动而变化。

经济低迷时,企业可能裁员或暂停扩建计划,导致失业率上升;而经济复苏时,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下降。

3. 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类型的失业,原因也有所不同。

结构性失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使一些行业的需求减少,进而导致工人被裁员或无法找到相应岗位。

例如,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工人流动性不足所引起。

求职者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暂时失业。

同时,雇主也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来寻找合适的员工。

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的波动有关。

在经济衰退阶段,公司裁员并减少新的招聘,导致失业率上升。

而在经济复苏时,失业率则会下降。

4. 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和政策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政策。

首先,培训和教育是帮助工人转行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

劳动经济学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就业与失业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市场中的就业与失业现象,并寻求提高就业率和减少失业率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劳动经济学中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一、就业的定义与类型就业是指人们为获得经济收入而从事工作的行为。

就业可以分为正式就业和非正式就业两种类型。

正式就业通常指在合法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其他正规组织中从事的工作,有相应的雇佣合同、社保和福利待遇。

非正式就业则指那些在非正规市场上自由职业或临时性工作的就业形式,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

二、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劳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同时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而就业的增加又可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失业的定义与类型失业是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没有工作就业的状态。

根据原因和程度的不同,失业可以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业变革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或者岗位需求不匹配;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和聘用者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则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失业现象。

四、失业对个体和经济的影响失业对个体和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对个体而言,失业可能导致经济收入的中断,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心理压力,降低幸福感。

同时,长期失业还可能导致技能的落后和就业能力的下降,增加再就业的难度。

对经济而言,高失业率则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福利和救济支出。

此外,失业率的上升还会降低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五、提高就业率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就业率和降低失业率。

首先,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改善教育体系,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客户; 关系管理【论文摘要】: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西方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现象,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各流派颇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这些理论与对策建议对分析、解决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力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经济增长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在对失业现象的解释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与人力政策,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管理政策,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模型,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与高工资失业论等。

可以说,这些理论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具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不适合用来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但其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某些对策建议,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比较突出的,必须置身于我国的客观环境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

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就业矛盾。

目前,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归之于劳动力供给增加和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以下5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带来的就业压力;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复转军人、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需要安置;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就业压力还需从劳动力需求方面寻求缓解压力的办法。

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最主要的是从宏观政策着手,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作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二者的地位经历从并列到从属的转变,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曾经从属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即在保证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失业,这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暗含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增长"的假定,这一假定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就业――增长弹性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及制度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

因此,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选今后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由资本技术密集型引起的就业岗位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需要调整刺激经济增长以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

当然,这并没有否认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

就业问题涉及面广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非常多,但要分清主次,既要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抓根本举措,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

2005年中央政府把新增就业800万人和7%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目标,这标志着就业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的优先解决地位。

我国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周期性失业,再加上前提假设的限制,西方失业模型和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

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基于本国影响就业的客观因素和现实情况,考虑如何全方位治理失业,绝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主要采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总量性失业或者再辅之以减少作为"自然失业"一部分的结构性失业的人力政策。

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中国就业问题置于经济增长、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提出治理失业的对策。

二、我国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多,如人口增长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变动、科学技术进步、自然条件等等,但对于中国而言,影响劳动力就业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如经济体制转型、就业观念传统文化影响等,其中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大矛盾的出现: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传统就业观念落后与新兴劳动力市场现实的矛盾、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

这三大矛盾的结合,决定了我国的劳动就业面临着特殊困境。

1. 体制转型使潜在的失业显性化。

我国目前的下岗失业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追求名义上的充分就业,政府对企业实行就业配额机制,确保职工工作稳定,并通过行政手段安置待业人员,这样的就业安排决定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富余人员。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劳动力需求,原来靠政府维持工资的企业富余人员必然要被剥离出去,从而形成大量失业人员。

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活社会各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但是竞争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淘汰,从而出现大批劳动力的失业。

再者,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使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向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转变。

城乡之间就业的隔离状态被打破,农村劳动力不再局限于离土不离乡,开始流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这就加剧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状态。

经济体制的转轨使计划经济体制下潜藏和累积的就业压力渐次释放出来,隐性失业不断显性化。

据统计,由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失业面(主要包括城市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约占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全社会失业比重约占11%。

既然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保证改革稳定向前,以使国企改革的目标不致落空,又要顾及作为民生之本、安国之基的就业问题,因而,解决体制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实际就转化为政府在就业问题上的制度选择。

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吸收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日趋下降,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和生活费收入,加强体制外经济实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切实保证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就业的各类职工都能进入社保覆盖范围,企业和个人按规定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障金,这应该是体制改革进程中维护社会稳定,摆脱失业压力困境的主要制度选择。

2. 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一方面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需求逐步达到饱和,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传统产业的大量劳动力面临资本与技术的替代,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但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无法及时适应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

这种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的矛盾引起的,与西方新古典综合派以解释滞胀现象而提出的/结构性失业0理论有所不同,用于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人力政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除了对失业者及在业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发展职业介绍所,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之外,还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演变发展规律,解决决劳动力供需矛盾,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

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在1979~2000年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6,第二产业为0.34,第三产业为0.57,这些数字说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表现为剩余劳动力/蓄水池作用,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高于第一产业,但趋向于大幅度降低,中国目前就业的增加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

第三产业既包括诸如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这样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传统部门,也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在内的资本密集程度高的新兴部门。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社区服务业,是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同时还必须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培训从事新兴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就业弹性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选择和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

在产业结构上,要按照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第一、第二产业要向纵深发展;在企业结构上,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吸收就业的主体;在地区结构上,要开发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实现劳动力全方位流动。

其次,中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还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地区间就业压力不等。

东部地区、大城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就业压力大。

必须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消除妨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的体制障碍。

同时要转变劳动者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水利、交通、电信等基础产业设施的投资力度,尽力平衡不同区域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才能使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达到扩大消费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通过加快小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拓宽劳动力在本地区就业的门路,建立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现阶段关键的问题是要为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放宽限制,简化手续,减轻负担,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建立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疏通劳动力需求的信息渠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问题。

3.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难题。

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通过人为地设置制度障碍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乡两个部分,这样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之后,城市就业受到的压力不仅来自城市人口自身,而且还来自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进城务工的农民超过1个亿。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滞后以及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加剧我国就业的矛盾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问题,既要像托达罗分析的那样,同时考虑农业、工业两大部门的发展,又要针对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1)要高度重视农村就业质量。

当前,我国正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政府提供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并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此壮大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