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失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就会有不同的类型"
如果从主观上划分,可以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所谓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导致的失业。
所谓非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却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失业。
从形成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一)摩擦性失业
即便劳动力市场处在均衡状态,即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正好相等,也总会有一些人处于转换职业之中,或者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因用工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这些就是摩擦性失业。
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产业结构会不断改变,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者就要求劳动力重新加以配置,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动,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出现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这一失业的特点是,失业缺乏现有空缺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即技能性失调。
(三)季节性失业
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称为季节性失业。
例如,有些行业或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动而波动,如旅游业、建筑业等。
(四)周期性失业
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一般认为它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而当经济处于景气或繁荣时,总需求旺盛,生产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也迅速增加"然而,对于就业的考察单单看失业是不够完整和全面的,因此,本文将在下面的论述中把就业与失业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就业(失业)问题的研究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注意到有关劳动力市场失灵引起的就业问题,把由于工会垄断、信息不完全等造成的工资刚性,看作是引起就业问题的原因,因而承认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新古典综合派的托宾和希克斯,分别对劳动力市场的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结构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托宾认为,劳动力市场中,按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工种
的不同形成各个局部市场,各局部市场劳动力的供求不具有替代性,从而导致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形成结构性失业。
如果这时的货币工资率稳定不变,或有一个较稳定的流行工资率和物价水平,而失业数大于职位空缺数,则存在非自愿失业,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失衡,没有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这时二者相等,则失业属于自愿失业,消除非自愿失业,需要国家干预。
他认为,宏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需要运用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理论,通过一般均衡市场就业分析,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需求不足造成劳动力市场上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供给学派则认为,就业问题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凯恩斯后的自由主义思潮,货币主义和合理预期学派,也对就业问题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另外,关于通货膨胀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也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得出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的结论,以上是围绕发达国家成型市场结构进行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帕廷金、克劳威尔、莱荣霍夫德等为代表的非均衡分析,综合考虑产品、劳动力、货币市场的共同作用,对就业问题作了总结性分析,非均衡实际上是一种非瓦尔拉的均衡,是存在某种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均衡,是存在失业和短缺的均衡"即在价格不具有自行调整作用的前提下,如果经济中存在供给与需求的不相等,而且这种不相等恢复到相等的状态,则各种经济力量就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
非均衡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名义需求受工资率及其变动的限制、有效需求受产量和收入及其变动的限制,对实际就业率起作用的,不是对劳动力的名义需求,而是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产量和收入是由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力市场单独决定的。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实际工资率的调整来消除,因为它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而造成的,(3)货币作为经济的传导机制是造成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方面(4)劳动力市的非均衡性,即价格刚性的存在,使失业状况更加难以改善。
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主要围绕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发展的过程,是投入和产出结构变化的过程,同时,一般经济条件、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等情况也相应变化,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增长的结果。
按照体系来划分,西方发展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涉及的问题很多,如经济发展与资本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外资利用等,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与就业有关。
2.2制度学派对就业(失业)问题的观点
西方主流经济学受个体主义观点支配,较少考虑制度、社会实践和历史对我们思想、观念及
行为的影响,或假定这些因素不变,因而对很多现实的经济问题,主流经济学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制度主义经济学更适用于分析就业问题,旧制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一30年代,其创始者是凡勃伦,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芒斯、密契尔、米恩斯和约摩克拉克等。
新制度学派始于60年代,加尔布雷斯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制度学派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制度是社会现象或社会心理、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等的表现,是通过传统!习惯或法律约束的作用,力图形成固定的、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这个错综复杂、有时易变的世界里,正是这种高度的固定性和规范化,才使社会科学有了运用于一切实践的可能。
舒尔茨把制度分为四种:(1)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2)影响生产要素占有者之间风险分配的制度(合同、股份、租赁、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保险项日);(3)把功能性的收入和个人收人联系起来的制度(财产,包括继承法、资历和其他一些劳动的权力);(4)构成公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基础的制度(公路、机场、学校、农业实验站等) 总的来说,上述这些理论大都是循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考察影响和决定失业的因素,缺乏微观基础。
例如:凯恩斯用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解释了失业的存在和持续,但他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工资刚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