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劳动价值论(精品)

合集下载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中是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家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包含着几个重要的内容:商品、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以及价值规律等多个方面。

劳动价值理论对之后的经济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相应的,近现代很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批判,质疑它的科学性,但是只要正确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西方经济学家的诘难也会迎刃而解。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理论来源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中是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没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政治经济学也无从谈起,因此,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就是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大厦,也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大厦的核心和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贯彻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他运用这种方法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从而在《资本论》的理论逻辑中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阐述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或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他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在于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武器。

马克思想要说明资本家和劳动大众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想要说明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是由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想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使命都必须要研究抽象的经济基础理论——劳动价值理论。

没有劳动价值理论也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理论,更不可能说明资本家对劳动大众的剥削本质。

马克思说:“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众所周知,在经济学史上,有很多的经济学家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没有劳动价值理论同样可以发现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精)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精)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 论
——研究财富形式及其来源的 理论(生产理论)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主题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起始范畴 关于社会财富形式的学说 关于劳动形式的学说 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 关于商品和货币存在条件和存在历史的学说 关于货币职能的学说 关于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学说 关于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学说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

四、最早的价值形式与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的联系 五、价值形式理论实现了货币理论的创新 六、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1、商品拜物教性质 2、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商品交换过程是人与人的生产关 系物化为物与物的关系 (1)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价值等同性的形式 (2)劳动量的等同性取得了价值量等同性的形式 (3)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4)各种经济关系都物化了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



二、发展中的局部质变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三、发展到根本质变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三、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一般等价物的变动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2、交换价值过渡到价格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 ——关于商品存在条件和存在历史的学说



二、商品交换的历史历史 1、人类最早的劳动成果交换是产品交换 2、物品彼此让渡的条件 (1)产品的差异性 (2)产品的占有者彼此当作外人 3、商品交换起点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商品交换的起点是原是公有制 (2)彼此当作外人不等于私有制 (3)商品交换起点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重大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价值论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的背景1.《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页。

)。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编辑出版,但他对马克思的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

1954-1961年,苏共中央编译局按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内容重新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页。

)。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

2.1949年至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劳动价值理论》PPT课件

《劳动价值理论》PPT课件
•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价值 •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内容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的二重性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同一劳动具有两面性:
• 具体劳动:具体的不同形式的劳动 •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 素



不同形式的劳动,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案例 5
“财产性收入”被写进十七大报告中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 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 热烈讨第二论讲 和劳动全价值社理会论 的强烈关注。
上面这些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 题?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如 何正确认识马 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信用货币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当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货币的五种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货币的出现, 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B.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C. 价值规律的作用: •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二讲 劳动价值理论
D.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 阻碍技术进步 •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可能引起社会生产比例失调, 造成社会劳动和资源的浪费

劳动价值论PPT课件

劳动价值论PPT课件
第一,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的分配。 第二,刺激作用:商品生产者为了多获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的价格。这不仅对技术进步产生了 巨大的刺激作用,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分化作用: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效用价值论(使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效用, 效用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以门格尔、庞
巴维克等奥国学派为代表。
供求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即价值实体是供求,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汇点就是价值所在。以
马歇尔为代表。
2007年2月
2
第2页/共35页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 1、价值的质:价值的含义(55页)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
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007年2月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
7
第7页/共35页
(4)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 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 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 (1)区分经济学上的“价值”和作为日常生活用语的“价值”的含义
• 经济学上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 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见交换价值,或 其货币表现价格)
• 日常生活用语的“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 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 使用价值(54页)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使用 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认为如果一个人生产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白银并运来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明显是错的,因为配第并没有考虑到银矿资源的稀缺性和此行业的垄断性。

从劳动工人所得的工资来看,在田间种地和在秘鲁开矿所得的薪水是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农田农场主和银矿场主所得到的利润来看,两者并不相等。

配第还指出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但未能把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区分开来。

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他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并实际上把地租看作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主张赋税要以地租及其派生物(地上所种的具体农产品)收入为征收对象。

他的论述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开创性的见解。

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摆脱了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

)的影响,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之后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些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亚当·斯密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一、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问题现代社会的人们,并不是生活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自然看到的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与马克思所能看到和预想的不同,而且有些人从这些表象观察人手来理解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劳动。

「一种观点是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否定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科技是生产力就不能成立,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就无从得来,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就不能存在,所以创造价值的劳动应该是社会活劳动。

我们知道,生产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力量,仅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力量。

因此,把科学技术作为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

另外,如果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则必然得出价值等于使用价值的荒谬结论,从而必然导致否定商品的二因素。

显然一结论是错误的。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生产要素创造财富(或价值)。

这种观点从现代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出发,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有许多局限,应该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联合劳动。

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同时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不全面的。

必须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辨证统一,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即认为只有联合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真正源泉。

显然,这些观点都是片面地从现象出发,或静态地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

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坚持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实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科学真理。

它一方面为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乃至一切剥削制度,论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另一方面为人们从深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促进其健康高效地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武器。

劳动价值论PPT课件

劳动价值论PPT课件
3
一、商品(Commodity)的二重性(两因素)
2. 交换价值 (exchange value, or value in exchange) 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
比例; 交换价值随时间地点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
一、商品(Commodity)的二重性(两因素)
3. 价值(value) 价值是交换价值围绕波动的中心,调节交换价值运动
12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2. 扩大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
13
或=1件上衣 或=10磅茶叶 或=40磅咖啡 或=1夸特小麦 或=2盎司金 或=2吨铁 或=其他商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3. 一般价值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2盎司金=
2吨铁= 其他商品=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各种有用的具体劳动的总和,构成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6
二、劳动的二重性 (duality of labor)
2. 抽象劳动(abstract labor) 人类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由私人劳动和
8
三、商品的价值量 (quantity of value)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simple labor & complicated labor) 无需经过特殊培训就能从事的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折算为简单劳动是一个社会过程。
通 需 要 的 货 币 量
同 一 单 位 货 币 的 流 通 速 度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第一篇: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劳动价值论”新认识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人类劳动本身是一种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关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知识价值论的观点,只是同物质产品一样即使人类的劳动成果,又是价值载体,价值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来实现。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50年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时代,人们大部分利用体力劳动创造应有的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跨时代的几次革命都证明了知识创造价值的真谛。

很多人确实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指的只是体力劳动,更何况产生于那样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

虽然我们身处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生产的条件,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理应受到重视。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并不能用“知识价值论”完全取代“劳动价值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已经表明,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即知识自然属于抽象劳动,它也是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知识依然是通过劳动来衡量,“知识价值论”也就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单独存在。

最后,从最初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来讲。

虽然知识和技术成为当今时代的首要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

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来实现,进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仅仅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成分。

所以,归根结底,价值还是劳动所创造,“知识价值论”不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价值意味着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因此,它并不是被人们通常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在这里其价值定义与普通人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中确不包含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

物质的有用属性,即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份的人类劳动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而且属性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其它自然力帮助。

因此,劳动也具有二重性,一种是作为与物质的使用价值(具体财富)转化率相关的劳动,这种劳动不可计量,一种作为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的社会关系的劳动,即为作价值(交换价值)的劳动,作为价值的劳动是按社会俗约关系确定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只要交换成功存在一种无差别的社会性质。

作为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意味着人支配人的权力。

马克思认为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社会关系——价值,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说这些属性的转化率。

也就是说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所谓的生产总值或者说总生产涵数是压根不存在。

现代经济学或多或少,就是马克思批判的商品(货币)拜物教。

由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劳动价值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理论。

如果说货币是符号,那么商品也可以看成是符号,其数值的增加,只意味着人支配人劳动时间的时间的沿长,正如汇率包含任何物质性一样,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国雇佣劳动交换的比例。

由于马克思有一个结论:“无论生产力如何变化,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内所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

”自然推出,价值的增值,实际上代表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生产,即现在所谓的GDP增长。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生产(GDP)增值只要不能继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得瘫痪。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三、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商品的价值量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其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活劳动和物化的劳动均 能创造价值。 2.依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生产者努力去改进技术,逐渐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提高劳动 生产率,在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是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能够存在的 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2.具体劳动 (1)含义 ①是从劳动的 具体形态考察的。(是 看得见的) ②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③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轻重不同的劳动,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比如,木匠劳动的目的是制作某木器。劳动对象是木料,使用的工具是斧子,锯子等。这种在一定的具 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4.价值
(1)概念
(2)理解 ①商品的价值通过 交换得到体现。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 作为商品,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 对立的,是 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而商品购买者则是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卖者必须让渡商品 的使用价值,买者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兼得,要得到一方,必须以 放弃另一方为前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商品的内在矛盾 得到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1.商品两要素与劳动二重性关系 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课件

《劳动价值论》课件
《劳动价值论》ppt课件
目录
• 劳动价值论的概述 •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 • 对劳动价值论的评价与展望 • 案例分析
01
劳动价值论的概述
劳动价值论的定义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 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量。
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为理解市场 经济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详细描述
该企业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创造价 值,其中劳动在各个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工人的操 作、技术人员的研发、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等。
案例二:某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总结词
通过分析某行业的市场竞争,探讨劳动价值论在市场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该行业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投入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营销等,这些 都需要劳动的参与。劳动价值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 理的经营策略。
03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和供求关系自发地起作用,调节生产和流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政府宏观干预 ,以克服其消极影响。
价值创造与价值量
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指通过劳动过程创造 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或服 务,从而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和交
换价值的过程。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 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生产该商品 的劳动者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价值论(精品)

劳动价值论(精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通常人类劳动的凝聚,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与量的角度来讲的。

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能够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与,因劳动价值论此能够在不一致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一致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情况。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因此不一致,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一致,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价值及其质与量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一致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大概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为熟悉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一定量的商品,比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者y量绸缎或者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类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

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者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因此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比如小麦与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比如何,总是能够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

本文针对这一理论的若干观点提出三点不同看法:第一,使用价值不仅具有同质性,而且是交换的核心内容,因此,不能排除使用价值在交换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第二,同一人类劳动并不能创造等量的价值,这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矛盾的;第三,价值“转形”之后,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因此,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本文认为,决定交换价值的是一般使用价值。

一般使用价值实体是由要素共同创造的。

在供求平衡状态下,等量要素创造等量一般使用价值,活劳动只是创造一般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素。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理论;使用价值;价值价值理论,更切恰地说,应该叫关于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即交换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理论。

从现象上看,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

在商品经济中,不同质的物品或活动总是相互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

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和普遍现象。

经济理论认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问题在于,价值“藏在深闺人不识”,它究竟是狸猫还是太子,各说不一。

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

然而,它作为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却不无可商榷之处。

一、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吗?劳动价值论的经典作家在论证“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命题时,一般都把排除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可能性作为“序曲”奏响的。

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学派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理由的差异。

古典学派的理由也不能成立,但这里我们撇开不谈。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不可比的,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所以它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即人类劳动本身。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商品原来是这样的……
价值 商品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使用价值
而在当今社会中,
资本主义生产力进入匀速发展的阶段,这不同 于劳动价值论形成时的生产力爆发性提高的社 会发展阶段,是社会由动荡趋于稳定的前提。 工人阶级的谈判能力不断增强,缓解社会矛盾 的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劳动价值论 的内涵加深 许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 (1)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劳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范畴;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商品具有两因素; (3)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理论; (4)总体劳动者的理论; (5)商品的价值定义; (6)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7)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8)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 (9)资本家的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的二重性; (10)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决定”的意义。
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又应该承认: 确实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出 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基本停留在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关于一般劳动的已有结论上。 为了以后长远发展,现在的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反思
现在,我们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就必须要弄清楚: 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还是否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 这些都必须通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才能做出科学回答,以 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谢谢观看!
50 40 30 20 10 0 1st Qtr 2nd Qtr

《劳动价值论》课件

《劳动价值论》课件

04
CHAPTER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与影响
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解释商品交换
劳动价值论可以解释商品 交换的原理,即商品的价 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揭示市场价格机制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市场价 格机制的实质,即市场价 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
分析经济发展趋势
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分析 经济发展趋势,解释经济 增长和衰退的原因。
03
CHAPTER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强调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强 调劳动时间和市场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 的,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 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生产过程中 的其他费用等。
价值的本质
价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统一,是商品经济中最 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 商品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 一。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
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
02
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解
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1.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有序地运行由价值规律原理可知,商品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实现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自身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此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它要求生产者以市场的供需作为晴雨表,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

特别要注意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的是科技的进步。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自觉地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道路。

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则必须依靠市场来实现,确切地说是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一个良好、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原则,防止欺诈和投机取巧等不法行为。

二是有健全的各类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并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市场建设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2,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收人分配不公、借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漏洞来投机取巧以谋非法暴利、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等。

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是简单地归结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或者是某些人的冷酷无情,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思想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导向领域的问题。

从1978年我国实行的走出去、迎进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们已对姓资姓社的问题喋喋不休,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更加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以西方的某些思想观念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领域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进而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祟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

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

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劳动价值论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及其质和量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

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于是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

”由这个等式,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推论:“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

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 那么,这“第三种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首先排除了商劳动价值论品的天然属性:“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 而“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

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

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

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那么,现在还剩下什么?“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接下来,马克思谈到了商品价值量的问题:“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 为了避免误解,他进一步写道:“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 接下来,马克思又分析了影响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例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

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

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

杰科布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

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

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80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

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

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转化为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

” 经过这样的分析后,马克思得出结论:“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

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他这样写道:“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而且不只是简单地为别人。

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

但不管是作为代役租的粮食,还是作为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对什么是“财富”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产品的具体的、直接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直接表现,人们既不追究“一般财富”的概念,也不存在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致富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