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解释意思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白鹿洞书院揭示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白鹿洞书院揭示》讲解
《⽩⿅洞书院揭⽰》讲解《⽩⿅洞书院揭⽰》也叫《⽩⿅洞书院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才⽽制定的教育⽅针和学⽣守则。
⼀开始朱熹就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即让学⽣明确“义理”、“明⼈伦”。
五教之⽬:“⽗⼦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的⽬的就是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之间应该有亲情,君⾂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尊卑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
就批判了当时以科举为⽬的的学校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这样,那怎么样去开展教育呢?也就是说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什么样的次序开展呢?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先要⼴博的学习,遇到不懂的要详细的请教,同时也应勤勉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忠实的⾏事。
对于教育对象道德的培养,有哪些基本要求?在“修⾝”⽅⾯,修⾝之要:“⾔忠信,⾏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也就是说语⾔要忠诚⽼实、⾏为要敦厚严肃,要压抑⾃⼰的欲望和怒⽓,改变⾃⼰的错误从⽽使⾃⼰向善。
在“处事”⽅⾯,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请都应该是为了匡扶正义,⽽不是为了个⼈利益,应该是为了明辨真理,⽽不是为了⼀⼰私利。
在“接物”⽅⾯,接物之要:“⼰所不欲,勿施于⼈。
⾏有不得,反求诸⼰”。
⾃⼰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凡是⾏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
最终要达到⼀个什么⽬的呢?“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然后推以及⼈,⾮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已也”。
教育的最终⽬的,不是要⼈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个⼈利益,⽽是为了让⼈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推⼰及⼈,成为对社会有⽤的⼈。
虽然以上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典籍中出现,但是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并⽤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使得书院教育逐步⾛上法制化的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学规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其教育理念和学规也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秉承“明德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了学术规范,还包括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要制定全面的学规,不仅注重学术规范,还要注重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白鹿洞书院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了“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严格的,但也是公平的。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要在严格管理的注重公平公正,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
内容有以下五方面: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
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学规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参考译文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
这就是“五教”的纲目。
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刚瞅见这篇揭示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拉回了古代的学堂。
那里面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常啊,看似简单,其实是把咱们人在社会里不同角色该遵守的基本准则都给划拉出来了。
就说这父子之间的亲情吧,这是天性,哪有孩子生下来就跟爹妈的感情是乱套的呢?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儿,可现在有时候也能听到些个不孝子的事儿,真要是按照这揭示里说的好好去遵循,这种糟心事估计能少不少。
再说说君臣有义这一条。
咱现在没了古代那种君臣关系,可往大了说,就像咱在单位里和领导的关系,那也得有点“义”在里头。
不是说盲目地服从,而是各司其职,互相尊重,领导带着大家好好往前走,员工也努力工作,这才是和谐的关系嘛。
夫妇有别这一点,在现代也有新的理解。
不是说男尊女卑那种区别,而是男女在家庭里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两口子得互相理解包容,丈夫可能力气大些多承担点体力活,妻子心思细腻就多照顾点家庭里的琐事,这都是一种默契的分工。
长幼有序也是。
尊敬长辈这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在家里听长辈的唠叨别不耐烦,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长幼有序的体现。
要是没了这顺序,那家庭和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朋友有信就更不用说了,谁愿意交个整天骗自己的朋友呢?诚实信任才是友谊的基石。
还有后面提到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啊。
博学就像先把知识的大网铺开,什么都了解一点,就像吃饭一样,不挑食才能营养均衡。
审问就是别光听人家说啥是啥,得问个为什么。
慎思就像是把知识在脑袋里过一遍,好好琢磨琢磨。
明辨呢,就是得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最后笃行,这可太重要了,学了知识就得用啊,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
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学了不少东西,可到用的时候就怂了,以后可得按照这个顺序好好改进改进。
最后那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啊,行笃敬啊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咱自己立了个镜子,时不时照照自己。
第七章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七章第三节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初为私人读书养性之所,北宋初年由于朝廷赐书,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中期以后,书院渐趋衰微,南宋时期朱熹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以后的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
其内容有:(1)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规范了书院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展洞书院揭示》中的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白展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不仅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介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私学,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白鹿洞村。
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洞书院曾是一所规模庞大、名声显赫的私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白鹿洞书院,学生不仅学习经典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其教育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影响深远。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代表之一,其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范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学规,这些学规不仅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更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有效性。
通过遵守学规,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和经验对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学规是高校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师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学规规定了学校内师生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规,可以有效管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规可以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规可以约束和纠正高校师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学术氛围和管理效率。
学规可以帮助高校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学规体系,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中。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教育理念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教育理念王雅克【摘要】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
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4)001【总页数】5【关键词】朱熹;儒家;教育理念《宋元学案》对朱熹及其学术是这样评价的:“杨文靖公(时)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1]卷48“致广大,尽精微”的闽学由于朱熹的教育活动得以发扬光大。
关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前辈学者多有分析与论述,仅就笔者接触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论著而言,譬如:《朱熹思想研究》[2]中,探讨了朱熹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读书方法等;《中国古代教育史》[3]探讨的是朱熹的教育思想,但侧重于朱熹的为学方法、教育纲领以及教学与读书法;《中国教育思想史》[4]涉及到的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在于对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讨论以及朱熹的教学方式;《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5]一书中除了将《白鹿洞书院学规》与《白鹿洞书院揭示》(以下简称《揭示》)相比较,最终确定《揭示》的提法更为合理之外,对《揭示》所反映出来的朱熹的教育理念没有进一步分析;而《南宋教育思想》[6]一书中涉及到的是朱熹关于教育的作用、儿童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教学方法、读书法等方面的论述。
前辈学者已深入研究了朱熹教育思想的诸多方面,然对其人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则稍显不足。
笔者认为,作为大教育家的朱熹,其教育理念更集中、更直接地体现在《揭示》中。
虽然赵显圭在《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7]中对《揭示》有过阐述,但笔者认为对朱熹教育理念的挖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以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①另,如果从书院史的研究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白新良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中,涉及到朱熹的教育思想时,讨论了朱熹倡导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品德修养等方面,对《揭示》的内涵挖掘不足;《白鹿洞书院史略》(李才栋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虽然涉及到相关的德育思想,但是以《揭示》为中心探讨的还是不够;《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章柳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提到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主要实施的是人伦纲常之道的教育以及理学教育,对教育理念未加探讨;《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12月版)从宏观方面勾勒书院的发展与沿革,对朱熹及其《揭示》的教育思想分析得不够深入;《中国书院制度考略》(张正藩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只提到了《揭示》以礼教为先,其余未论。
诗词中的白鹿洞书院
诗词中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它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 940 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
在诗词中,白鹿洞书院也被多次提及。
宋代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句话强调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表达了白鹿洞书院对于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视。
明代李梦阳在《白鹿洞别诸生》中写道:“东南自有匡庐山,遂与天台石桥连。
”这句诗描绘了白鹿洞书院所在的匡庐山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清代袁枚在《白鹿洞书院》中写道:“书院清池绕,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描绘了白鹿洞书院清幽的环境和源源不断的文化传承。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古老书院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并且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意义白鹿洞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相传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建。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白鹿洞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启示:1. 重视学生教育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弘扬儒学精神。
在白鹿洞书院内,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白鹿洞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管理。
这些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还包括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白鹿洞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首先呢,这书院揭示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学究在你耳边大声说:“小子,听好了,咱做人做事得有个准则!”它里面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像是给人际关系画了一幅超级详细的地图。
我就想啊,这古人考虑得可真周全,从家庭里的父子、夫妇、长幼关系,到社会上的君臣、朋友关系,全给你规定好了该怎么相处。
不过细想一下,这其实也挺实用的。
就拿朋友有信来说吧,现在社会上要是人人都能做到对朋友讲信用,那得多和谐啊,哪还会有那么多因为不讲信用而闹掰的朋友呢?然后“为学之序”又像是一个学习的秘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一个学习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走向知识的高峰。
博学嘛,就像是往自己的小脑袋瓜里拼命装东西,啥知识都先往里塞。
就像我平时刷各种小视频,看各种杂书,这也算是一种博学吧。
不过光塞可不行,还得审问,这就好比是吃到嘴里的东西得嚼一嚼,问问自己这玩意儿到底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慎思呢,那就是要细细琢磨了,不能囫囵吞枣。
我就经常犯这毛病,看了就过了,没好好思考。
明辨就更厉害了,得从一堆信息里分辨出好坏真假,现在网上信息那么杂,这一点可太重要了。
最后笃行,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生活里去。
这整个学习的顺序走下来,感觉要是真能做到,那不得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啊。
再说说“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就是在教咱们怎么修炼自己的品德了。
言忠信,就是说话得靠谱,不能满嘴跑火车。
我就见过那种说话没个准的人,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这是一种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这个有点难哦,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欲望。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这就是没做到惩忿啊。
迁善改过就像是给自己的品德打补丁,发现自己哪里不好了,就赶紧改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也是满满的生活智慧。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学规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规范,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管理工具。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明确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才华发展。
这一宗旨,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广泛的知识结构,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严格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对师生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对学习、生活和校风校纪都有详细的要求。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严格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
三、注重个性,尊重差异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着重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尊重差异。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四、注重德育,强化思想教育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德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注重德育,强化思想教育。
要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重视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为行之始,行为学之成”。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重视专业,提高教学水平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专业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弘扬孔孟之道,提倡“以正其身,以正其家,以正其国,以及知明天下”的教育目标。
这种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鹿洞书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范性的学习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和自主。
白鹿洞书院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负责于教育”,“不敢怠于教”,要求教师要“严于教学”。
这种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求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白鹿洞书院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校要“规齐而后文雅”,要求教师要“事敬以远”,学生要“自治以行”。
这种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家人间要相亲相爱,领导下属间要讲忠义讲礼义,丈夫和妻子责任分工不同,内外有别,长幼间要尊卑有序,朋友间要讲诚信之德。
也就是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柔,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互相讲诚信。
此句在《礼义.昏义》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皆有论述,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时用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尧舜:唐尧和虞舜。
二人都是古代圣君。
契:人名,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
司徒:官职名,主管教育,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教育部长。
传说在尧舜时代有一农官,名为后稷。
教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人类才得以生存繁殖。
但是光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不明白做人的道理,那就近似于动物了。
所以尧舜帝很担心,便派契担任司徒一职,教导百姓,教的便是这五种伦常教育。
学者学的也就是这些。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
学习也要讲究方法和顺序,以下五点: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首先,要博览群书,要广泛的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
问题解决后,要谨慎认真的思考,要学会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后便是实践履行,对于所有的嘉言懿训都应当实践笃行,不能只是空谈。
学、问、思、辨,所以穷理也。
句子选自《礼记.中庸》。
文章旨在教人如何做到真诚,其中所讲的方法对后人的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世接物,亦各有要。
若要实践履行,要切实去做的事情,则从涵养德性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到处世接物,都各有要点。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行笃敬。
言语要忠厚诚实,做事要忠厚切实慎重。
惩忿窒欲出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惩:阻止。
窒:压抑。
意为要收敛,要防范,要平息愤恨,克制情欲,端正个人品德。
迁善改过:改正过失,走上正途。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此句出自董仲舒,在《汉书》和《春秋繁露》中均有不同记载。
意为:匡扶正义不是为了获取利益,传播和广布真理也不要计较功劳和名声。
这是处事要明白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推己及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出自《孟子》。
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对别人好却得不到回报,那就要反问一下自己了。
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的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会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