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鹿洞书院揭示

合集下载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 谥曰文. 配祀十哲.弘谋按学也者. 所以学为人也。

天下无伦外之人。

故自无伦外之学。

朱子首列五教。

所以揭明学之本指。

而因及为学之序。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

则学之大纲毕举。

彻上彻下。

更无余事矣。

弘谋辑养正规。

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

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

则教子弟得所向方。

自孩提以来。

就其所知爱亲敬长。

告以此为人之始。

即为学之基。

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 汩乱其良知。

庶耳所习闻。

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

敬敷五教。

即此是也。

学者. 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

亦有五焉。

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 四者. 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

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 接物. 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 窒欲。

迁善. 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 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 而责其身以必然. 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 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 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条列于右. 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 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 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 则彼所为规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白鹿洞书院揭示》讲解

《白鹿洞书院揭示》讲解

《⽩⿅洞书院揭⽰》讲解《⽩⿅洞书院揭⽰》也叫《⽩⿅洞书院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才⽽制定的教育⽅针和学⽣守则。

⼀开始朱熹就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即让学⽣明确“义理”、“明⼈伦”。

五教之⽬:“⽗⼦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的⽬的就是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之间应该有亲情,君⾂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尊卑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

就批判了当时以科举为⽬的的学校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这样,那怎么样去开展教育呢?也就是说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什么样的次序开展呢?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先要⼴博的学习,遇到不懂的要详细的请教,同时也应勤勉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忠实的⾏事。

对于教育对象道德的培养,有哪些基本要求?在“修⾝”⽅⾯,修⾝之要:“⾔忠信,⾏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也就是说语⾔要忠诚⽼实、⾏为要敦厚严肃,要压抑⾃⼰的欲望和怒⽓,改变⾃⼰的错误从⽽使⾃⼰向善。

在“处事”⽅⾯,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请都应该是为了匡扶正义,⽽不是为了个⼈利益,应该是为了明辨真理,⽽不是为了⼀⼰私利。

在“接物”⽅⾯,接物之要:“⼰所不欲,勿施于⼈。

⾏有不得,反求诸⼰”。

⾃⼰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凡是⾏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

最终要达到⼀个什么⽬的呢?“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然后推以及⼈,⾮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已也”。

教育的最终⽬的,不是要⼈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个⼈利益,⽽是为了让⼈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推⼰及⼈,成为对社会有⽤的⼈。

虽然以上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典籍中出现,但是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并⽤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使得书院教育逐步⾛上法制化的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这篇揭示,我第一感觉就是老祖宗们可真讲究,对读书人的要求那是全方位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短短几句,就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给捋得明明白白。

就像现在,虽然没有君臣这一说了,但在工作里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要互相尊重、尽责嘛。

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兄弟姐妹长幼有序不争不抢,朋友之间讲诚信不坑不骗,这要是都做到了,那整个社会得多么和谐呀。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感觉就像是一个学霸养成手册。

博学就是得广泛学习,啥知识都得去沾沾边儿,不能只守着自己那一小片天地。

审问就是要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这一点我可太有感触了。

有时候自己瞎琢磨半天,其实问一下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慎思和明辨就更厉害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仔细思考,分辨出对错好坏。

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谣言也不少,如果没有这慎思和明辨的能力,那就很容易被带偏了。

最后笃行,就是得把学到的、想明白的东西付诸实践,不能光纸上谈兵。

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知识,可不去水里扑腾两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又在教我们做人的态度了。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严肃认真,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觉得这一点可太难了,谁还没个小脾气呢?看到喜欢的东西谁不想立马拥有呢?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学会控制,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佩服这篇揭示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系统性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只强调学习知识或者只强调品德修养,而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就像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品德,那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坏蛋,指不定做出什么坏事呢;而光有品德没有知识,那也很难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所以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关
鹿
键 词

书朱 院熹



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 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 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 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 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 大书院"。
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 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 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 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 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 的标准。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关
鹿
键 词

书朱 院熹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 道也。"
长幼有序 1.长辈要自律自重,堪称晚辈的榜样 2.晚辈要谦恭好学,听从长辈的教诲
二、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 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 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 措也。
六、总结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 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 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 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 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 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白鹿洞书院及《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学规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参考译文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

这就是“五教”的纲目。

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刚瞅见这篇揭示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拉回了古代的学堂。

那里面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常啊,看似简单,其实是把咱们人在社会里不同角色该遵守的基本准则都给划拉出来了。

就说这父子之间的亲情吧,这是天性,哪有孩子生下来就跟爹妈的感情是乱套的呢?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儿,可现在有时候也能听到些个不孝子的事儿,真要是按照这揭示里说的好好去遵循,这种糟心事估计能少不少。

再说说君臣有义这一条。

咱现在没了古代那种君臣关系,可往大了说,就像咱在单位里和领导的关系,那也得有点“义”在里头。

不是说盲目地服从,而是各司其职,互相尊重,领导带着大家好好往前走,员工也努力工作,这才是和谐的关系嘛。

夫妇有别这一点,在现代也有新的理解。

不是说男尊女卑那种区别,而是男女在家庭里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两口子得互相理解包容,丈夫可能力气大些多承担点体力活,妻子心思细腻就多照顾点家庭里的琐事,这都是一种默契的分工。

长幼有序也是。

尊敬长辈这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在家里听长辈的唠叨别不耐烦,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长幼有序的体现。

要是没了这顺序,那家庭和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朋友有信就更不用说了,谁愿意交个整天骗自己的朋友呢?诚实信任才是友谊的基石。

还有后面提到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啊。

博学就像先把知识的大网铺开,什么都了解一点,就像吃饭一样,不挑食才能营养均衡。

审问就是别光听人家说啥是啥,得问个为什么。

慎思就像是把知识在脑袋里过一遍,好好琢磨琢磨。

明辨呢,就是得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最后笃行,这可太重要了,学了知识就得用啊,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

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学了不少东西,可到用的时候就怂了,以后可得按照这个顺序好好改进改进。

最后那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啊,行笃敬啊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咱自己立了个镜子,时不时照照自己。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白鹿洞书院》及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接着分析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学规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借鉴白鹿洞书院经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路。

最后总结指出,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高校环境。

通过学习和借鉴白鹿洞书院的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学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借鉴经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水平。

1. 引言1.1 介绍《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书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元朝至明初,是由元朝宰相范仲淹亲自主持建立的。

它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规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主张“格物致知、明道达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强调德育为本、才艺兼修。

学生在书院生活中不仅要刻苦读书,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道德观念。

书院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介绍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估的过程。

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拟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教学活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监督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方向与目标,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介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私学,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白鹿洞村。

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洞书院曾是一所规模庞大、名声显赫的私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白鹿洞书院,学生不仅学习经典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其教育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影响深远。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代表之一,其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范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学规,这些学规不仅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更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有效性。

通过遵守学规,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和经验对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学规是高校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师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学规规定了学校内师生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规,可以有效管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规可以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规可以约束和纠正高校师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学术氛围和管理效率。

学规可以帮助高校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学规体系,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中。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作者:外语语文出自:海纳百川浏览/评论:100/0 日期:2010年12月3日18:39《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

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

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

它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

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本人觉得古代书院的教育方针及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看以下:首先﹐现代教育较重视传授知识和实际技能﹐从好处来说﹐是能够培养和训练科学和技术人才﹐这在现代社会来说﹐固然有其价值﹐然而﹐代价往往是对人的道德价值重视得不够﹐以致只讲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如做个良好公民﹑不妨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之类。

这种社会﹐其实并不符合我们道德意识的彻底反省﹐并不是使人趋向于成就圆满人格的理想社会。

其次﹐现代教育特重理性﹐相对来说﹐却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白鹿洞书院揭示,我就像被拉进了一场古代学霸们的思想派对。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啊,一上来就给人一种特别正经、特别严肃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老学究站在你面前,眼镜都快滑到鼻尖了,然后一字一顿地跟你说:“小子,听好了,这做人做学问可是有大讲究的。

”先说它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简直就是古代人际关系的一本超级说明书啊。

你看,父子之间要有亲情,这多自然又多重要啊。

要是父子之间天天跟仇人似的,那家庭得多乱套。

君臣有义呢,放在现在咱没有君臣那套了,可理解成上下级之间得有规矩、有原则。

夫妇有别,这可不是说歧视女性或者男性啥的,就是夫妻之间有各自的角色和分工,要互相尊重。

长幼有序嘛,就是让小的尊重老的,不然一个家里、一个社会到处都是没大没小的,那不就成了一锅乱粥?朋友有信就更好理解了,答应朋友的事得做到啊,要是老骗朋友,那谁还跟你玩啊。

然后说到“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给求学的人画了一张超详细的地图。

博学就像你出门旅行,要到处去看看,收集各种知识宝藏。

审问呢,就好比你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不能光傻看,得问个明白啊。

慎思,就像你得到了各种信息,得小心翼翼地在脑子里琢磨琢磨,不能人云亦云。

明辨就是要分清对错好坏,别被那些歪理邪说给骗了。

最后笃行,那就是你想好了、确定了,就得脚踏实地去做啊,光说不练那可是假把式。

再看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简直是给自己打造完美人格的秘籍啊。

说话要忠诚守信,不能满嘴跑火车。

做事呢要认真恭敬,这是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谁要是整天被愤怒和欲望牵着鼻子走,那肯定成不了啥大事。

迁善改过就更厉害了,看到好的就赶紧学,自己错了就麻溜地改,这才是有上进心的表现。

最后“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在现在这个社会听起来有点太“高大上”了,毕竟大家都在追求利益。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篇一》《白鹿洞书院揭示》,初读它时,感觉就像是一位古板的老学究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着大道理。

但仔细研读之后,才发现这里面可大有乾坤呢。

这书院揭示里提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不就是在给我们画一个人际关系的大饼吗?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现在谁还讲究这个呀。

就拿“君臣有义”来说,现在哪有什么君臣呀,这不是封建糟粕吗?可是,我觉得吧,如果把“君臣”换个现代的说法,比如上下级关系呢?那这“义”字可就太重要了。

我就想起我之前在一个小组作业里,组长就像是那个“君”,我们组员就是“臣”。

组长分配任务的时候,有个组员觉得不合理,当场就跟组长杠上了,结果作业完成得一塌糊涂。

这要是大家都明白点这种“义”,互相理解配合一下,也不至于这样啊。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可真是步步紧逼,一环扣一环啊。

就像玩游戏闯关似的,首先得博学,啥都得知道点。

我就想起我自己,平时就喜欢在网上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今天看个宇宙探秘,明天看个历史奇闻,这也许就算是博学的第一步吧。

然后呢,审问之。

我经常在看了一些东西后,心里就会产生疑问。

比如说看到有人说某种植物能包治百病,我就会想,这可能吗?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这就是审问。

慎思之呢,就是得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我就会去查资料,看看科学研究是怎么说的,而不是盲目相信。

明辨之就是要分清是非对错啦。

最后笃行之,这可难倒我了。

我经常想好了要做什么,比如每天早起背单词,可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可真是把我的小毛病都给指出来了。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是古代的东西,但是就像一把古老的钥匙,也许能打开我们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和自我提升的大门呢。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篇二》《白鹿洞书院揭示》,说真的,读它的时候我那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一开始看到那些规规矩矩的条文,我心里就想,这不是在给人上紧箍咒吗?什么“五教之目”,感觉像是要把人框在一个刻板的框架里。

白鹿洞书院揭示_图文

白鹿洞书院揭示_图文
后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最后一段翻译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 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 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 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7.关于白鹿洞书院,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 五老峰南麓。
B.朱熹曾在此处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 鹿先生,后白鹿洞书院由此得名。
C.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 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D.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
8.《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正其义不谋其
•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 。”
求学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 为了匡复正义,而不是为了谋 取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辩 真理,而不是为了计较一己的 功名。
•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
前两句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仲 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 出自《中庸二十章》
1.它说出了学习的规律过 程。
2.它表明学习应当要“知 行合一”,学习的最终出路 是为了实践。
•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 改过 。”
前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 敬,虽州里行乎哉?’ ” 后两句在《周易》里有论述,但原文 出自周敦颐《通书》:“君子乾乾, 不惜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而后至 。”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并且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意义白鹿洞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相传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建。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白鹿洞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启示:1. 重视学生教育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弘扬儒学精神。

在白鹿洞书院内,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白鹿洞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管理。

这些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还包括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白鹿洞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首先呢,这书院揭示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学究在你耳边大声说:“小子,听好了,咱做人做事得有个准则!”它里面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像是给人际关系画了一幅超级详细的地图。

我就想啊,这古人考虑得可真周全,从家庭里的父子、夫妇、长幼关系,到社会上的君臣、朋友关系,全给你规定好了该怎么相处。

不过细想一下,这其实也挺实用的。

就拿朋友有信来说吧,现在社会上要是人人都能做到对朋友讲信用,那得多和谐啊,哪还会有那么多因为不讲信用而闹掰的朋友呢?然后“为学之序”又像是一个学习的秘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一个学习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走向知识的高峰。

博学嘛,就像是往自己的小脑袋瓜里拼命装东西,啥知识都先往里塞。

就像我平时刷各种小视频,看各种杂书,这也算是一种博学吧。

不过光塞可不行,还得审问,这就好比是吃到嘴里的东西得嚼一嚼,问问自己这玩意儿到底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慎思呢,那就是要细细琢磨了,不能囫囵吞枣。

我就经常犯这毛病,看了就过了,没好好思考。

明辨就更厉害了,得从一堆信息里分辨出好坏真假,现在网上信息那么杂,这一点可太重要了。

最后笃行,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生活里去。

这整个学习的顺序走下来,感觉要是真能做到,那不得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啊。

再说说“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就是在教咱们怎么修炼自己的品德了。

言忠信,就是说话得靠谱,不能满嘴跑火车。

我就见过那种说话没个准的人,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这是一种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这个有点难哦,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欲望。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这就是没做到惩忿啊。

迁善改过就像是给自己的品德打补丁,发现自己哪里不好了,就赶紧改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也是满满的生活智慧。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弘扬孔孟之道,提倡“以正其身,以正其家,以正其国,以及知明天下”的教育目标。

这种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鹿洞书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范性的学习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和自主。

白鹿洞书院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负责于教育”,“不敢怠于教”,要求教师要“严于教学”。

这种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求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白鹿洞书院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校要“规齐而后文雅”,要求教师要“事敬以远”,学生要“自治以行”。

这种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一、引言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所知名私立学校,其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管理中,学规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学规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它约束了学校学生的行为、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及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及其管理白鹿洞书院成立于唐代的文宗时期,是一所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私立学校。

在白鹿洞书院的管理中,学规是至关重要的。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包括了学生入学要求、学习的基本规范、生活的规则等内容,这些规定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学生需要遵守学规,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理。

在白鹿洞书院的管理中,学规的制定是经过精心思考和长期实践的。

学规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纳入了统一的管理框架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遵循规范,维护学校的秩序和稳定。

学规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品行表现等进行了约束和激励,使得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得到了有效地管理和调控。

从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可以发现,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启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借鉴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经验,现代高校同样需要建立健全的学规制度,明确学生的入学要求、学习和生活规范,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导和规范。

2. 学规的制定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实践,尊重历史和传统,同时也要结合现实和发展的需求,使学规更好地适应当代高校的特点和要求。

3. 学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制度化表现。

学规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全校师生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全校人共同遵循的管理规范。

4. 学规的管理需要注重激励和约束并重,既要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处理,也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5. 学校的学规管理需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学规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

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

宋代著名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

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上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

其别如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上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

上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上接物之要。

”[1](р204)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

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白鹿洞书院教条》成为了历代书院学规的典范。

各书院大师纷纷依照此例,将自己的讲学宗旨,进德和为学的基本要求及书院生活的基本守则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各异的书院教学制度和书院办学理念。

我国古代大学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其理念都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中国现代大学理念中国现代的大学发展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基本线索是民末清初学习日本,五四之后学习美国,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

中国现代的大学的办学者,大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受过良好的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而从一开始就能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办学者的开阔的视野与先进的理念,致使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起点并不低。

以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改革为起点,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尚不足百年,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北大、清华、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为杰出代表的现代大学,并造就了一代代学术大师和一批批优秀学子。

究其原因,是这些大学的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蔡元培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校自治”的大学理念1912年,蔡元培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首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大学令》,就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明确了“学”与“术”的分离,确定了大学的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并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采取“教授治校”的制度。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受命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大力推行欧美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大力主张学术研究及学术研究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大学管理的“教授治校”的制度,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并确立了大学之为大他还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业。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即强调大学不是贩卖文凭的机关,大学生不是在熬资格,也不是在死记硬北教师的讲义,而是把学校作为在教师指导下自由研究学问的地方。

这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的非功利性。

在谈到学术自由时,他指出:“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为大学。

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客观存在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

苟其确有所见,而方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有绝对自由,丝毫不受政治、宗教、历史纠纷或传统观念的干扰。

即使产生了对立的观点,也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说明,避免混战。

”(二)梅贻琦倡导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1931年至1948年,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十分强调清华大学应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积极倡导以“通才教育,教授治校”为核心的大学理念。

他认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专门作《大学一解》一文,系统地阐述其通识教育思想。

文章以《大学》开章明义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其通识教育理念的基本思想。

他指出:“今日之大学教育,聚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

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之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意义之范围。

”梅贻琦还精辟地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

而重心所寄。

应在通而不在专”。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那么何谓通识教育呢?梅贻琦认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

”此外他还深刻地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三)张伯苓倡导的“允公允能,育才救国”的大学理念张伯苓于1904年创办了南开大学,并于1919年至1948年期间长期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他积极倡导以“允公允能,育才救国”为核心的大学理念。

在南大建校之处,他就把“允公允能”作为南开大学的校训,并指出:“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而南开学校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五个方面的训练,这五项训练即“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和培养救国力量”,“上述五项训练,一以‘功能’二字为依归。

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众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故本校成立之初,即橥‘公能’二义,作为校训。

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

“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

(四)孙中山倡导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大学理念孙中山先生在创办中山大学时借《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名言,确立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中大校训,把它作为立大志者学习和成才的必由之路,明确了中山大学的办学思路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博学的知识、好学的精神、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孙中山作为革命家,他同时认为大学是培养革命人才的地方。

他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有志的人本不少,但是他们那种立志的旧思想,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和近代的思想,大不相同。

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

“我们中国青年应该有的志愿”,“是要把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

让将来的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古今人物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

“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摘自《孙中山演说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大学理念,既继承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又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革命创新,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结合。

(五)竺可桢倡导的“求是和牺牲精神,学业与道德并重“的大学理念竺可桢先生在1936年至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以“求是和牺牲精神,学业与道德并重”为主的大学理念。

他指出:“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 of 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是求是,可谓不约而同”。

这充分体现了竺可桢倡导的求是精神是对西方先进大学理念进行吸纳与融合的结果。

他精辟地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做实验。

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惟有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精神”。

“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后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厉害的气概,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