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讲义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1 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29a61e4202020740be1e9bc2.png)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4e3b903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f.png)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 谥曰文. 配祀十哲.弘谋按学也者. 所以学为人也。
天下无伦外之人。
故自无伦外之学。
朱子首列五教。
所以揭明学之本指。
而因及为学之序。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
则学之大纲毕举。
彻上彻下。
更无余事矣。
弘谋辑养正规。
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
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
则教子弟得所向方。
自孩提以来。
就其所知爱亲敬长。
告以此为人之始。
即为学之基。
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 汩乱其良知。
庶耳所习闻。
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
敬敷五教。
即此是也。
学者. 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
亦有五焉。
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 四者. 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
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 接物. 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 窒欲。
迁善. 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 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 而责其身以必然. 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 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 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条列于右. 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 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 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 则彼所为规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谈谈对《朱子家训》和《白鹿洞书院讲义》的理解和感悟
![谈谈对《朱子家训》和《白鹿洞书院讲义》的理解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7cfc5ad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7.png)
谈谈对《朱子家训》和《白鹿洞书院讲义》的理解和感悟这几天我看了几本书,其中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
这本书有《朱子家训》的原文、解释和一些小故事,从这里面教育我们要做个节俭、宽容、善良、正直的人。
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指教育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热爱劳动,增加责任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指每一粒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很不容易,我们不能浪费,吃饭时吃多少装多少,而且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能剩。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是指别人开心的事,不能有妒忌心;别人有伤心的事,也不能有喜幸心,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是说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看到,不是真正的善良,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而不是要得到别人的赞扬。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和这本书相比还有很多缺点。
所以,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对有需要的朋友多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
总之,《朱子家训》这本书就是教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家都来看看吧!《白鹿洞书院讲义》的理解和感悟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从他的《白鹿洞书院讲义》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
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3cbb7a5de45c3b3567ec8be9.png)
一、单选
1.白鹿洞因唐代的( )在此读书,养一 白鹿自娱,又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而 得名。 A.李白 B.白居易 C.李渤 D.王勃 2.对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今 天应采取( )的态度。 A.照搬照抄 B.全盘否定 C.怀疑与批判 D.借鉴与扬弃
3.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穷理四法的 顺序是( )。 A.学、思、问、辨 B.学、问、思、辨 C.学、思、辨、问 D.问、学、辨、思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 改仲晦,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著名的思想家。南宋淳熙 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 江西省星子县),共三年时间。 朱熹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 文学上强调文道统一,重道德修养,以 致用为主,反对浮华。诗文也有一定成 就。
2.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阶段 唐代奠基。李渤养白鹿。 第二个阶段 五代开始办学。李昇创建‚庐山 国学‛(又称‚匡山国子监‛、 ‚庐山书堂‛。 第三个阶段 976年北宋占领江州,‚庐山国 学‛被毁。当地人建‚白鹿洞书 院。‛
第四个阶段 南宋辉煌: 朱熹连上两个奏折获准复建。 兼任洞主、亲订洞规、置田建屋、 充实图书、亲临讲课。 广邀学者到书院讲学。讲会、会讲、 陆九渊讲‚义利之辨‛。 求学真诚、治学氛围宽松自由、师 生关系平等民主。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 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 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 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 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译:如果各位学子能够共同研读,遵守 执行,并约束自身,那么在他思想行 动的时候,如果他感到谨慎和恐惧, 是因为从这些法则中找到戒训。如果 不是这样,甚至做出了违背这个教条 的事,那么这个揭示作为法则,必然 也能对他起着引导作用,因而是不能 忽略的。各位学子谨记这个教条吧!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a3c1d83a6c30c2259019ea1.png)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搜集的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白鹿洞书院导游词讲解(一)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创始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
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
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
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
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第七章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七章 第三节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987c5263647d27284a735145.png)
第七章第三节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初为私人读书养性之所,北宋初年由于朝廷赐书,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中期以后,书院渐趋衰微,南宋时期朱熹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以后的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
其内容有:(1)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规范了书院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展洞书院揭示》中的这些思想都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朱熹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白展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不仅对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译文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ca0a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d.png)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译文本次讲义主要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以下是每个语句的译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练习,这不是非常愉快的吗?”2.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巧言令色虽然美,却不能代表仁慈。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明白了一件事情,不如喜欢这件事的人,喜欢这件事的人,不如享受这件事情的人。
”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彻底不了解别人才是问题。
”6.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食而信,行而达。
”孔子说:“君子谋划着实践道德而不是谋求食物。
他们自给自足、诚实可信,走过了一切路程。
”7.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慈的人不会烦恼,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没有意义,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将会惨败。
”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经常温习旧知识并掌握新知识,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老师。
”10. 子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孔子说:“如果不去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11. 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说:“真正明白事情的人不会说太多,说了太多的人是不明白的。
”1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谐但不同,小人合而不和。
”1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练习,这不是非常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人们对你的无知不能让你心痛,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
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讲学与影响
![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讲学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14ba44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a.png)
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讲学与影响1.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背景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所著名的书院,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明代,最为著名的是其创办人陆九渊及其讲学与影响。
白鹿洞书院的建立背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2. 陆九渊及其学术成就陆九渊(1509年-1578年),字伯和,号百川,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
他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化人物。
陆九渊早年师从王守仁,深受王守仁理学思想影响。
他在教育事业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江南一代宗师”。
3. 白鹿洞书院的创立与发展3.1 创办初期白鹿洞书院最初是在明嘉靖年间由陆九渊创办的私塾。
当时他在家中教授一些有志于读书求学的学生,并以自己家中所在地“白鹿洞”为书院的名称。
书院的规模较小,但陆九渊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水平备受学生们的赞赏,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求学。
3.2 发展壮大陆九渊在教育事业上非常有激情和热情,他不仅注重教育内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精神,鼓励学生们勤奋好学、努力实践。
陆九渊还在书院内设立了各种研究机构和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4. 白鹿洞书院对当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4.1 文化传承白鹿洞书院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机构,在当地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陆九渊及其弟子们对儒家经典、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与研究,白鹿洞书院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4.2 社会影响白鹿洞书院不仅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陆九渊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白鹿洞书院培养出的学生们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
5. 白鹿洞书院与其他书院的比较5.1 地理位置与规模白鹿洞书院地处江南地区,周边有许多著名的书院。
与其他书院相比,白鹿洞书院规模较小,但在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面堪比其他著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导游 白鹿洞讲解词
![白鹿洞书院导游 白鹿洞讲解词](https://img.taocdn.com/s3/m/729e966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e.png)
白鹿洞书院导游白鹿洞讲解词一、引言白鹿洞书院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广陵东路,是中国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一处庄严肃穆的教育圣地。
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本次导游将为大家带来白鹿洞书院的详细讲解,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座古老而美丽的书院。
二、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与背景1. 建院背景白鹿洞书院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扬州是文化繁荣的著名古城,有许多文人墨客聚集于此。
白鹿洞书院应运而生,成为一座重要的学府。
书院的建立旨在培养后继有才之人,传播儒家文化,维护社会稳定。
2. 文化底蕴白鹿洞书院秉承传统文化,弘扬儒家思想。
书院内有众多的碑刻和文物,记录了历代学子的学术成果和思想观点。
书院还设有讲堂、藏书楼、学生宿舍等功能区域,完整地展示了古代书院的布局和功能。
三、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风格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美丽,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书院的主体建筑由大门、牌坊、中庭、讲堂、房舍等组成。
主体建筑均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青砖瓦砌筑,建筑风格典雅古朴。
1. 大门白鹿洞书院的大门古朴而庄重,门楣上刻有“白鹿洞书院”几个大字,表明了书院的身份和地位。
门内是一条宽敞的石板路,两旁是绿草如茵的庭院和精心修剪的花卉。
大门是进入书院的起点,也是参观者的第一印象。
2. 牌坊进入书院后,便会看到一座雄伟的牌坊,牌坊上刻有书院的名字和创院宗旨。
牌坊象征着书院的崇高理想和追求,也是书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庭书院的中庭是集中活动和交流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场所。
中庭铺有青石板,四周种植了花草,净水池中有着一群游荡的白鹿。
中庭的景色优美,让人心旷神怡。
4. 讲堂书院的讲堂是学习和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们听讲解、学习知识的地方。
讲堂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建筑相似,但内部装饰更加精美,有着精美的木雕和壁画,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书院3白鹿洞书院
![书院3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9295a51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a.png)
书院3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宋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
其中被推崇为“四大书院之首”,“海内外书院第一”的当属江西省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
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后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而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来历:唐德宗年间,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
他们还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虽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由于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为白鹿洞书院,檐下石额上“白鹿洞书院”五字由赵朴初提字,院内明伦堂前竖立着一座王阳明先生的雕像。
书院“进士榜”上写着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江西所有中过进士的名单,其中从白鹿洞书院走出的进士就有102名,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名字如:晏殊、朱熹、王守仁、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等等先贤们。
白鹿洞出人才!
单位管理将书院比喻成古代中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庐山白鹿洞书院PPT学习教案
![庐山白鹿洞书院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b25a6bcc22bcd127ff0c39.png)
会计学
1
三、宋明理学
学习要求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 基本主张(一)程朱理学
(二)陆王心学 (三)历史影响
第1页/共16页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
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形成,为儒学
理论化思辨化奠定基础。
2、成就
:(1)开创于北宋时期 代表人物:程颐、程颢
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
为
知行合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第10页/共16页
鹅湖之辩
鹅湖寺——鹅湖书院
通过“鹅湖之辩”,你 能发现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异同吗?
1175年4月,陆九渊与 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 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 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王守仁(阳明先生) (1472—1529)
第9页/共16页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
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王阳明
(1)在陆九渊、王阳明看来,什么是“理”?
知。
——程颐
物而穷达其到理较也高。的境—界—朱
(2)在程颐、朱熹看来,第6如页/何共1达6页熹到“理蕴”含的着境实界事?求是精神
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讲学的地方
《四书》即《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由 朱熹编订的儒学教科书
第7页/共16页
(二)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1.开创者:陆九渊(时间:南宋)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https://img.taocdn.com/s3/m/3f6ade1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a.png)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棂星门牌坊的左边便是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入内左边房子为泮池旁的“泮斋”,右边房子为“憩斋”,是老师的卧室。
再前便是二层的阁楼“御书阁”又名藏书阁,经过下面的门道,便看见园子前方的明伦堂,这里就是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授课的课堂。
绕过明伦堂,后面山体开有一洞穴,这就是白鹿洞,洞内有一石鹿,鹿后有一石碑,这洞是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今星子县)知府王溱开挖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匠琢石鹿置于洞内,并作《石鹿记》立石碑于石鹿后。
这俩位官老爷都做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王溱建洞之初,洞顶只是一个平台,二十年后,第三个官老爷:明嘉靖三十年(1551)江西巡按曹汴到此一游时又手多多在平台上修建一座木亭,名为“思贤亭”。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第四个官老爷:江西参议葛寅亮,以另类的手法也实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叫手下马仔把石鹿移出挖个坑埋了,之后又有不少大师在此挥毫留个印记。
世间的事,真是有那么巧的,1982年,在维修礼圣殿时于二米深的泥土下发现了这只石鹿,又重新置于洞内。
今天当游人站于此地,回顾着历史,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1:2:3:御书阁(藏书阁)4:御书阁(藏书阁)5:6:7:8:9:10:明伦堂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思贤台23:24:25:26:27:前为明伦堂,远处为御书阁28:礼圣殿29:30:碑廊31:32:老照片来自网络图片说明:位于白鹿洞书院明伦堂后面的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
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12007a748e9951e79b892770.png)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 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 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 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敬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 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 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 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 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例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 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 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 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故不得 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朱子全書卷七十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鹿洞書院學規
(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 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使舜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五焉。其別如左: (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 別如左: (三)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四)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7825fb8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8.png)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理学家朱熹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讲过学。
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
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
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
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
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
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
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
”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
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
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
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
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
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鹅湖之会与白鹿洞讲学
![鹅湖之会与白鹿洞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e3552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a.png)
鹅湖之会与白鹿洞讲学夜读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其中引述的王阳明诗句提到朱熹与陆九渊的两件事:鹅湖之会和白鹿洞讲学。
查有关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的资料,弄明白了来龙去脉,对朱熹和二陆顿生敬意。
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理论一直存在争论。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与朱熹、张轼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自浙江东阳来到福建崇安与朱熹相会,二人在寒泉精舍相聚四十多日,共同编订《近思录》,于五月初完成初稿。
五月十六日,朱熹送吕祖谦到信州(州治在今江西上饶)的鹅湖寺。
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吕祖谦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
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
鹅湖寺在今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初名仁寿院,后因山名而改称鹅湖寺。
不过,据传说,鹅湖山最早名荷湖山。
山上有一湖,多生荷,夏日荷花盛开,蔚为壮观,故名荷湖。
东晋时,有一对红鹅带着群鹅白日飞升,荷湖遂改名鹅湖。
在这座有着道教传说的佛寺中,被后人称为南宋儒学双璧的朱陆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读书和观察事物,积累经验,分析、综合、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强调“心即理”,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心明则自然明白万事万物之理,不必多读书,也不必过多考察外界事物,明理重在去心之蔽。
辩论中,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甚至互有讥讽,不欢而散。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虽然学术主张不同,却彼此尊重。
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南康军初置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管辖江州的都昌、洪州的建昌、江州的星子,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地方穷困但有军事意义。
在屡次请辞不准后,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朱熹启程前往江西上任,二月四日到达鹅湖寺待命。
朱熹在鹅湖寺逗留期间,陆九龄(字子寿)专程来看望他。
朱熹深为感动,用三年多前鹅湖之会时陆九龄所作的一首诗的原韵和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鹅湖寺和陆子寿》: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https://img.taocdn.com/s3/m/7fd3595ff524ccbff02184c1.png)
白鹿洞书院听讲记【文/张辉诚】联合文学 2007/10/31今日所能见白鹿洞书院,乃临溪而建,古木林立,风清荫凉,穿过明代文学家李梦阳高书大楷「白鹿洞书院」山门,眼前一条石径,右下方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左边便是白墙,不一会儿朝溪流敞开的第一道院落大门即是先贤书院...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江西庐山)、嵩阳(河南登封)、岳麓(湖南长沙)、睢阳(河南商丘)书院,大多依附名山而建,又各有著名学者主持讲学而著称,书院教育本有别于国家制式教育,崇尚自由讲学学风,久而久之便为当权者所不容,明朝张居正、魏忠贤皆曾禁毁天下书院,清代则透过收编书院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以收拢士心消除异说,此风一行,书院风貌自与原本精神有所不同了。
四大书院中,又以朱熹曾重建、住讲过的白鹿洞书院尤为著名。
白鹿洞书院位于名胜庐山五老峰东南山麓,据陈舜俞《庐山志》载唐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曾在此隐居耕读,豢养一只温驯白鹿,灵敏能听驱使,山民目为神鹿,彼时称山凹为洞,故有白鹿洞之称。
南唐李氏(李后主煜即南唐最后一名国君)期间于升元四年(940)在此建立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乃国都金陵国子监平行的学校机构。
北宋初年,才又在荒废的庐山国学旧址上建起了书院,到了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今九江、星子、庐山一带),派官员修复,自任洞主,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苦心经营,白鹿洞书院名声遂潮涌鹊起,天下闻名。
今日所能见白鹿洞书院,乃临溪而建,古木林立,风清荫凉,穿过明代文学家李梦阳高书大楷「白鹿洞书院」山门,眼前一条石径,右下方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左边便是白墙,不一会儿朝溪流敞开的第一道院落大门即是先贤书院(朱子纪念馆),足踏凸石径再往前紧挨邻立即一座明代黄石棂星门,门后即孔庙,孔庙边即白鹿洞书院,内有明伦堂,即朱熹讲学之处,白鹿洞书院边为紫阳书院,内有一现代讲堂,再旁边乃延宾馆,延宾馆前有一栋二层楼白色洋楼,乃蒋公于抗日时宣布抗战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洞书院讲义
陆九渊
某虽少服父兄师友之训,不敢自弃;而顽钝疏拙,学不加进。
每怀愧惕,恐卒负其初心。
方将求针砭镌磨于四方师友,冀获开发,以免罪戾。
此来得从郡侯秘书至白鹿书堂,群贤毕集,瞻睹盛观,窃自庆幸。
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讲席,以吐所闻。
顾惟庸虚,何敢当此。
辞避再三,不得所请。
取《论语》中一章,陈平日之所感,以应嘉命,亦幸有以教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
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
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
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
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科举取士久矣,名卿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
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
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
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
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
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心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秘书先生起废以新斯堂,其意笃矣。
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愿与诸君勉之,以毋负其志。
淳熈辛丑春二月,陆兄子静来自金谿,其徒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实从。
十日丁亥,熹率寮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书院,请得一言,以警学者。
子静既不鄙而惠许之;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
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
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复请子静笔之于简而受藏之。
凡我同志,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则庶乎其可不迷于入德之方矣。
新安朱熹识。
——全文摘自涂又光先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史论》(第三版)第152-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