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2b99c5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f.png)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白鹿洞的传说故事
![白鹿洞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c1598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3.png)
白鹿洞的传说故事
白鹿洞是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一处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海会镇。
关于白鹿洞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庐山五老峰下住着一位叫李渤的学者。
他性好读书,博学多才,白天出门劳作,晚上就在家读书。
他读书十分刻苦,经常秉烛夜读到天亮。
有一天,李渤正在家中读书,突然一只白鹿闯了进来。
李渤十分惊奇,但见这只白鹿通体雪白,没有一根杂毛,两只眼睛如同黑宝石一般闪亮。
白鹿见了李渤,也不惊慌,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他。
李渤见白鹿十分可爱,便走上前去抚摸它。
白鹿也不反抗,任由李渤抚摸。
李渤见白鹿如此温顺,便对它说:“你是不是饿了?我这里有一些食物,你可以吃。
”白鹿听了,点了点头,走到李渤身边吃了起来。
从那以后,白鹿每天都来到李渤家,和他一起读书。
李渤也对白鹿十分照顾,每天都会给它准备食物。
渐渐地,李渤和白鹿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李渤对白鹿说:“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白鹿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去。
于是,李渤带着白鹿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
李渤和白鹿游历了许多地方,见识了许多风土人情。
他们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渤和白鹿的故事,便在庐山五老峰下修建了白鹿洞书院,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e6a3af74f111f18583d05a5b.png)
鹿
键 词
洞
书朱 院熹
揭
示
壹
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 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 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 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 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 大书院"。
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 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 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 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 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 的标准。
伍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关
鹿
键 词
洞
书朱 院熹
揭
示
一、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 道也。"
长幼有序 1.长辈要自律自重,堪称晚辈的榜样 2.晚辈要谦恭好学,听从长辈的教诲
二、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 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 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 措也。
六、总结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 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 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 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 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 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故事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34c29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7.png)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故事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浙江省乐清市的一处历史名胜,也是中国文化
人的一处重要的朝圣地。
它曾经是南宋时期学士书院,文化氛围浓厚,被誉为“东南第一书院”。
在明清时期,这里被定为进士考试的考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白鹿洞书院占地面积广达100余亩,建筑群依山傍水,环境清幽
宜人。
这里的主要建筑群有白鹿洞、白鹿塔、岳王庙、棠溪浴池等。
据传说,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一座道观,建于唐朝,是一位名叫张先
生的道士所建。
南宋时,有一位名叫洪咨夔的学者以自己的私邸为书院,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子,正式开启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故事。
白鹿洞书院曾经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云集之地,学者们在此崇尚
道德、礼仪、文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教育体制。
不
少文人墨客闻名当时,如诗人陆游、文学家吴敬梓等都曾在此求学、
著述。
到了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发展壮大,被列为国家考试的
重要考场之一。
古时候,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选拔官吏的制度,而白鹿洞书院就成为当时南方的四大省级考场之一。
每年的科举考试
吸引了众多考生前来应考,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为了自己的个人
前途,有的则是为了报效国家和民族,大家都希望能在这里获取一份
荣誉和成就。
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白鹿洞书院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每年,数以万计的文化爱好者和书法家、文学家聚集于此,欣赏历史文化,感受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
白鹿洞
书院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文学涵养和品格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https://img.taocdn.com/s3/m/3f6ade1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a.png)
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白鹿洞书院之白鹿洞、思贤台棂星门牌坊的左边便是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入内左边房子为泮池旁的“泮斋”,右边房子为“憩斋”,是老师的卧室。
再前便是二层的阁楼“御书阁”又名藏书阁,经过下面的门道,便看见园子前方的明伦堂,这里就是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授课的课堂。
绕过明伦堂,后面山体开有一洞穴,这就是白鹿洞,洞内有一石鹿,鹿后有一石碑,这洞是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今星子县)知府王溱开挖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工匠琢石鹿置于洞内,并作《石鹿记》立石碑于石鹿后。
这俩位官老爷都做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王溱建洞之初,洞顶只是一个平台,二十年后,第三个官老爷:明嘉靖三十年(1551)江西巡按曹汴到此一游时又手多多在平台上修建一座木亭,名为“思贤亭”。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第四个官老爷:江西参议葛寅亮,以另类的手法也实现了千载留名的“到此一游”:叫手下马仔把石鹿移出挖个坑埋了,之后又有不少大师在此挥毫留个印记。
世间的事,真是有那么巧的,1982年,在维修礼圣殿时于二米深的泥土下发现了这只石鹿,又重新置于洞内。
今天当游人站于此地,回顾着历史,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1:2:3:御书阁(藏书阁)4:御书阁(藏书阁)5:6:7:8:9:10:明伦堂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思贤台23:24:25:26:27:前为明伦堂,远处为御书阁28:礼圣殿29:30:碑廊31:32:老照片来自网络图片说明:位于白鹿洞书院明伦堂后面的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
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e96f957fddccda38376baf69.png)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白鹿洞书院,位于星子县白鹿镇。
始建于南唐,在当年李渤读书之处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朱熹知南康军时达到鼎盛时期,与宋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
关于他与白鹿洞书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渤,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
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
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
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群,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
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
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为主人购买纸墨笔砚。
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
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
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书院大门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矫若游龙,鲜有人知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之手书。
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昧请他题字留念。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c13da3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b.png)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白鹿洞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一北路,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书院遗址。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据《福州府志》记载,白鹿洞书院最早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当时由湖广黄冈人郭泄以及琅琊琅琊士康元吉等人共同创办。
建院之初,白鹿洞书院以招收学子、培养人才为宗旨,迅速成为当地知名的学府。
清代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格局,是当时福建省内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书院之一。
二、建筑风格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风格融汇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色,充分展现了福建古代建筑的魅力。
整个书院主要由三进院落组成,前厅庑殿,布局严谨有序。
主体建筑采用红砖木构结构,建筑风格匠心独运,雕梁画栋、彩绘饰物精美华丽。
尤其是书院的正殿,其建筑形式独特,屋顶呈折角状,檐部影翘,给人以峻拔、雄伟之感。
除了建筑本身的独特之处之外,书院内还保存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如石碑、匾额、字画等,这些都为深入了解白鹿洞书院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三、文化意义白鹿洞书院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见证了古代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白鹿洞书院曾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孕育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对于当地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白鹿洞书院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总结白鹿洞书院作为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历史渊源的延续,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文化意义的深远影响,使得白鹿洞书院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学术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白鹿洞书院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领略到这段历史的魅力与智慧。
书院3白鹿洞书院
![书院3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9295a51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a.png)
书院3白鹿洞书院
书院是宋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
其中被推崇为“四大书院之首”,“海内外书院第一”的当属江西省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
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后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而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来历:唐德宗年间,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
他们还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虽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由于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为白鹿洞书院,檐下石额上“白鹿洞书院”五字由赵朴初提字,院内明伦堂前竖立着一座王阳明先生的雕像。
书院“进士榜”上写着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江西所有中过进士的名单,其中从白鹿洞书院走出的进士就有102名,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名字如:晏殊、朱熹、王守仁、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等等先贤们。
白鹿洞出人才!
单位管理将书院比喻成古代中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白鹿洞书院简史 据五卷本白鹿洞书院志编
![白鹿洞书院简史 据五卷本白鹿洞书院志编](https://img.taocdn.com/s3/m/50e311d50b1c59eef9c7b480.png)
白鹿洞书院简史据五卷本白鹿洞书院志编白鹿洞书院简史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载: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
朱熹在《延和殿奏事》中提到“遂立簧舍”,也就是指办了学校。
李渤兄弟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
他们兄弟隐居的山谷,被称为白鹿洞。
五代时,白鹿洞先由杨吴江州得阳县管辖,南唐李氏代杨吴,又改隶南唐江州奉化军德化县管辖。
南唐异元四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起了庐山国学,白鹿洞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
这是一所与当时建立在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秦淮河畔国子监相类似的学校,故后来有的史书也称白鹿国学为“辟雍”。
南唐朝廷派遣国子助教前来庐山国学,主持国学行政和教学工作。
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以主教授。
建隆二年(961),南唐中主(元宗)李碌由金陵迁都南昌途中曾住落星诸(即当时德化县星子镇,现星子县城)。
李碌及随行在游览庐山的同时,视察了庐山国学。
他看到了学生江为的题壁诗“吟登萧寺旎檀阁,醉倚王家敢帽筵”非常赞赏。
五代,中原战乱频繁,政权更替不已,经济、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唐、吴越因偏安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华夏经济的重心所在。
在发展文化、学术方面,南唐更为突出。
江西是南唐君臣藉此与中原抗衡的后方,南昌又曾是南唐的南都,庐山是李瀑、李惺两位君主发迹之地,他们又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因此,在他们的极力倡导和关注下,庐山国学成为五代时期一所著名的大学和南唐重要文化学术中心之一。
庐山国学生徒,最多时达好几百人,平时保持百余人不等,这些生徒不乏知名人士,如李中、刘钧、杨徽之、刘式、江为、伍乔、夏宝松、殷鸽、何昼等。
其教授内容除传授与阅读儒家孔孟经书外,也学习史籍、诗文,以及诸子百家文集。
据史料记载,庐山国学诸生中,有的长于军事、政治;有的“精于经史、能为文章,’;有的以文学盛名;更多的则能诗,善诗,以诗名扬四方。
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导游词
![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a27fce5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d.png)
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江西山水秀美的景区——白鹿洞书院。
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同探寻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一、书院的建立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明代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唐寅的家族所建。
唐寅以其高超的书法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在文坛上广受好评,被誉为“唐家三杰”之一。
他的家族以南明郎中唐嗣容为代表,是在明代后期文化昌盛时期的知名文人家族。
唐寅的家族因贫困移居到江西南昌,并在白鹿洞附近寻找生计。
随后便在这里建造了书院,以便在此学习,休息和交流文化。
书院也成为了唐寅等人的文化聚集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前来。
二、建筑特色白鹿洞书院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时期的古代传统式样。
书院建筑结构合理,气势恢宏,形态独特,颇具古典巴比伦风格。
书院靠山而建,南门设在凸岩之下。
穿过南门进入,首先眼前是一间充满韵味的“春梦楼”,再行分头走过去,便是碑坊正龛门前,两侧是书院募捐碑和唐嗣容家塾碑。
书院北门联曰:“回首峰前,宛然更有兰亭意;一探洞中,别具龙舟梦。
”三、文化特色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就和里程碑。
书院内陈列着唐寅的书法作品和著名诗词,包括《白鹿洞书院图》等。
这些文化珍品是中国书法、绘画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
这些思想和传统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重要活动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胜地,也是赏识文化艺术的人士的聚集地。
每年书院都会举办许多重要活动和文化节庆,吸引着众多文艺爱好者和游客的到来。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白鹿洞书院诗歌节”。
在诗歌节期间,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会在书院内作诗,共赏诗词之美。
这样的活动除了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为文学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儒家书院学派:白鹿洞书院
![儒家书院学派: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de33a8add5bbfd0a78567366.png)
儒家书院学派: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乡的交界处,全院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宋朝,乃理学家朱熹讲学之所,宋朝时,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可见当时他在中国文学界地位之显赫。
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
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
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长庆年间(821—824),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遍植花木。
从此,白鹿洞名垂一时,逐渐成为四乡文人往还之地。
南唐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这是一所与南京金陵、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北宋初年,又将庐山国学加以扩充,改名为“白鹿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编制课程,制订学规,收聚图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元代白鹿洞书院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但崔翼假守是郡,书院继续维修和开办讲学。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24年(1898)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于光绪29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管理。
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能实现。
白鹿洞书院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
它有着颇具实力的师资,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资生徒读书的图书,教学经典所需的学田。
因此,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曾为封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
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讲学与影响
![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讲学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14ba44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a.png)
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讲学与影响1.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背景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所著名的书院,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明代,最为著名的是其创办人陆九渊及其讲学与影响。
白鹿洞书院的建立背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2. 陆九渊及其学术成就陆九渊(1509年-1578年),字伯和,号百川,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
他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化人物。
陆九渊早年师从王守仁,深受王守仁理学思想影响。
他在教育事业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江南一代宗师”。
3. 白鹿洞书院的创立与发展3.1 创办初期白鹿洞书院最初是在明嘉靖年间由陆九渊创办的私塾。
当时他在家中教授一些有志于读书求学的学生,并以自己家中所在地“白鹿洞”为书院的名称。
书院的规模较小,但陆九渊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水平备受学生们的赞赏,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求学。
3.2 发展壮大陆九渊在教育事业上非常有激情和热情,他不仅注重教育内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的精神,鼓励学生们勤奋好学、努力实践。
陆九渊还在书院内设立了各种研究机构和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4. 白鹿洞书院对当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4.1 文化传承白鹿洞书院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机构,在当地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陆九渊及其弟子们对儒家经典、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与研究,白鹿洞书院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4.2 社会影响白鹿洞书院不仅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陆九渊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白鹿洞书院培养出的学生们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
5. 白鹿洞书院与其他书院的比较5.1 地理位置与规模白鹿洞书院地处江南地区,周边有许多著名的书院。
与其他书院相比,白鹿洞书院规模较小,但在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面堪比其他著名书院。
校规写在联合国的墙上的白鹿洞书院发展史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的故事
![校规写在联合国的墙上的白鹿洞书院发展史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615fc0ebd64783e09122bda.png)
校规写在联合国的墙上的白鹿洞书院发展史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的故事本文导读:主讲人蔡厚淳,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寻庐讲坛》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文津讲坛》讲座嘉宾。
1200年前,九江有一所举世闻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它是南宋学子心中的“北大清华”,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都是这所学校的“客座教授”。
1200年后,它所宣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墙上!千百年来拜访这里的人络绎不绝,这个地方到底蕴含了怎样的吸引力?“多少个了不起”牛学校、牛老师、牛学规走过绿树成荫,来到刻有“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前,今天的探访由此开始。
远观进士榜,近看明伦堂,蔡厚淳教授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开始为我们揭开了这所千年书院的神秘面纱。
“ 古代为了科举考试,诞生了很多书院。
南宋时期是中国书院最鼎盛的时候,比较知名的就有4000多所,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大书院,特别是白鹿洞书院。
古人给它的点赞用了两句话,叫做‘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清代学者王昶,在编撰《天下书院总志》时,曾在序言里提到,白鹿洞书院“揽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白鹿洞书院的渊流千载,得益于它悠远的历史,同时也少不了它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而提到白鹿洞书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大理学家朱熹。
北宋末年战乱,白鹿洞书院这个地方曾全部毁掉,荒芜了将近百年,朱熹来了以后,曾四处打听这个地方,但是没找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找到,所以他就决定要重新恢复,重新重建这里。
南宋淳熙六年三月(1179年),朱熹以“秘书郎权知南康军州事”的身份抵达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就职,时年49岁。
此时,白鹿洞书院已经废坏达120年之久,仅有地基石础还能依稀辨得出曾经的规模。
或许是学人的天性使然?朱熹上任不久,便把目光深深地投向了它。
他一面连续上书朝廷寻求支持,一面派人着手筹措兴复书院之事。
但是,向朝廷呈报的计划、设想均石沉大海,并未得到当局的支持,相反却“朝野喧传以为怪事”。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cafee938c5da50e2524d7fca.png)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白鹿洞书院揭示[1]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著名的思想家。
朱熹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文学上强调文道统一,重道德修养,以致用为主,反对浮华。
其诗文创作均有一定成就。
有《朱文公文集》。
早在唐代九江就出现了书院的最初形态,李渤就曾在此读书。
南唐昇元年间,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开始在白鹿洞“建学置田”,正式称为“庐山国学”,这是庐山第一所学校。
北宋在统一大部分国土后,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
北宋末年,因金兵南下,庐山的建筑包括白鹿洞书院被战火毁坏。
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九江星子县),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这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淳熙六年至八年(1179—1181)朱熹任职于南康军期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重建院宇、筹措院田、聚书、立师、聚徒、订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立课程等。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后来书院的发展、学校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2],长幼有序[3],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4]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5]之,慎思[6]之,明辨[7]之,笃行[8]之。
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
![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325c25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4.png)
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宋朱熹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留下的诗句。
白鹿洞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
传说南塘的读书人李渤曾在庐山五老峰下读书,他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后因金兵入侵,书院荒废。
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
重视教育的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学生,并划拨田产给书院经营。
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于是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
朱熹苦心孤诣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后经宋理宗抄录成为当时全国4600多所书院通行的校规,一直沿用到清朝,影响后世几百年。
白鹿洞书院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享誉海外。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级政府多次修缮,1988年白鹿洞书院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
中国书院遗迹追踪(四)——白鹿洞书院
![中国书院遗迹追踪(四)——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a761ae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2.png)
中国书院遗迹追踪(四)——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
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
事实上,没有一所古代书院是连续办下来的。
1、白鹿洞书院正门
2、白鹿洞书院的白鹿
栩栩如生的白鹿,却代表了封建迷信的思想。
传说当年的李渤曾在此养一只白鹿,纸笔墨用完了,就派白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买,鹿角上挂着一个小篮子,文具店老板认识这只白鹿,便将文具放入篮中,交其带给主人,白鹿洞的命名也因此而来。
眼前这两只白鹿是书院从地中海地区买来的,游人要再花两块钱才能参观。
据说目前只有地中海地区才产白鹿,那么,不知古代中国的白鹿是传说呢,还是确有其物。
3、白鹿洞书院的朱熹雕像
注:本文图片及文字皆选自《休闲读品·天下》(第二辑)之《书院,中国思想能飞多高》。
白鹿洞书院记趣_1
![白鹿洞书院记趣_1](https://img.taocdn.com/s3/m/4878a42ba1c7aa00b52acbe9.png)
≤黄天浩≥
??进了书院大门穿过礼圣讲学的殿堂,里边果然有一山洞,原先洞在房中,在石洞的正中,一只活泼可爱的石鹿向人而立。又听说那个地址本无洞,这石洞是后来为了让白鹿洞名符其实而专门建造,为了纪念白鹿和他的主人“白鹿先生”人们在此建洞立鹿。
??在中国历史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日子里,这只能干驯良而又带有仙气的白鹿,竟然被人打掉了一只鹿角,此刻的这支鹿角是后来补上去的。千年的朗朗书声之地,也受到了野蛮的破坏,真是有辱斯文。
白鹿洞书院记趣
??庐山处处是佳境,关于念书人来讲,到得庐山,任何地址不去犹可,白鹿洞书院是非去不可的。何况,白鹿洞书院又可上了邮票,庐山尽管屡上邮票,可这书院仍是第一次。
??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相传自唐朝以后那个地址确实是文人雅士讲学念书之地。宋朝大文学家,曾在湖南岳麓山开办书院的朱熹,也曾在那个地址讲,名人效应嘛。
??后来人们看重那个地址“无市井之喧”的宁静,便在那个地址修筑书院,因为李渤的缘故,还有李渤的神麓,人们便取名“白麓洞书院”。
??听着导游的故事,我已然站在书院门厅前,我一直玩味着,如此一个史实,要说名望,这朱熹要比那唐朝的李渤闻名多了,在那个地址不管导游仍是游人,一样人都不谈朱熹的理学,却津津乐道李渤的白鹿。许多的游览者也对康熙皇帝所赐“学达性天”的牌匾毫不睬会,而对导游讲的和导游书中所写的白鹿的故事倒颇感爱好。中国的地名大多都有故事,那个神鹿的故事不管真伪,都是故事,确实是在今天人们对动物的爱惜意识可谓强之百倍,也无人能将一只鹿训化得能够给人打工。可是游览者对这些是不予追究的,我是来旅行的,若是遇事较真,那还哪来的游兴,哪里还有神话故事。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https://img.taocdn.com/s3/m/4530a1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7.png)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郭宏达唐宋白鹿洞白鹿洞书院肇始于唐,办国学于五代,定名于北宋赐敕,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江西省北部清奇峻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一山谷盆地中。
四山环合,林谷幽邃,山清水秀,一水中通,水声潺潺,怡情养性。
这里曾被称为“小琅环”之地,“琅环”之地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白鹿洞辖区近3000亩原始生态森林与庐山17万亩原始生态林融为一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植着众多的名贵树木,千年古松、樟树遮蔽云日,气势雄伟;桂花盛开,飘香十里;方竹幽幽,清香四溢。
各种动物穿梭林中,怡然自得,慢悠悠;各类小鸟琴瑟和鸣,你方唱罢我登场。
白鹿洞宛如天成,这真是“天开白鹿洞”。
李渤读书白鹿洞与“白鹿传说”陈舜俞《庐山志》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白鹿洞,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出入相随,常帮渤到山外购物,疑是“神鹿”。
又因此地林谷幽邃,四山环合,俯视似洞,“洞”以“白鹿”为名。
长庆年间(821—824),李渤为江州(今九江,距离白鹿洞约35公里)刺史,为纪念他青少年时期在白鹿洞读书,遂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一些读书人效法李渤之举,来此隐居读书、讲学。
白鹿洞成为一处游学之地。
五代时期,颜真卿后裔族人弟子在此读书30多年。
五代创办“庐山国学”五代时期,南唐朝廷在白鹿洞创办“庐山国学”,或曰“白鹿国学”,并派国子监九经李善道、朱弼主持讲学于白鹿洞,“庐山国学”与京陵“国子监”齐名,开启了白鹿洞书院古代高等教育,千年学府自此开始。
“白鹿国学”维持了36年,为南唐朝廷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经济、文学人才,也使得南唐朝廷与北宋抗衡延续了几十年。
北宋敕赐文脉盛北宋初年,江州地方人士在南唐“庐山国学”旧址白鹿洞建起了学馆,称之为书堂或书院。
太平兴国二年(977),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情况向宋廷作了报告,并请求皇帝给予赐额、赐名、赐书。
宋太宗赵光义批准了他的请求,下令将国子监刻印本《九经》(《九经》是五代中期冯道等人主持刻印的《诗》《书》《易》《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目)等书敕赐给白鹿洞书院“驿送至洞”,便于生徒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白鹿洞书院,位于星子县白鹿镇。
始建于南唐,在当年李渤读书之处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在朱熹知南康军时达到鼎盛时期,与宋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唐贞元年间,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台榭,植花木。
关于他与白鹿洞书院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正值青春年少的李渤,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山洞一步。
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
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李渤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
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李渤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掩着书睡熟了。
这时乌云四起,山雨欲来,白鹿当即一声鸣叫,唤来五老峰头的鹿群,簇拥着李渤遮风挡雨。
李渤醒来,感动地抚摸着满身淋湿的白鹿,流出了热泪。
从此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为主人购买纸墨笔砚。
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
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
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书院大门匾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矫若游龙,鲜有人知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之手书。
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一天来到书院巡学,一位学子冒昧请他题字留念。
当他得知这位学子与自己同名同姓时,便饶有兴趣地口出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要求这位学子对上一联。
学子一听,明白上联之意,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的。
下联一出,众差役齐声吆喝“大胆”,吓得这位学子跪伏在地。
李梦阳向众吏忙摆手示意,爽朗地说笑道:“无妨,无妨!对仗工整,学子有才!”
于是泼墨挥毫欣然写下了这五个大字,悬挂于门顶匾额之上,并世代相传至今。
撰文/李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