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_夜吴舟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沁园春·雪》课文简析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诗人描写那些美景?假设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整体理解。
诗人是带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写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词句)有主旨句吗?4诗歌是用来品读的:(朗读训练)朗读技巧(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悲、喜、愁、怒)(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
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三)、根据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语调抑扬顿挫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优秀课件).ppt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热爱、赞美
11
拓展延伸
是啊,“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回顾 你学过的古诗,有哪些诗句里传达了大地的美妙 的乐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 南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滁州西涧》)
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
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19
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境?
作者着力表•提现示夜1的:静诗谧中、写美了丽哪,些传景达物出?
•
2:营造怎样的氛围?
对自然的• 热爱和他3:安运适用、了宁哪静些的修感辞受?。
20
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夜的静谧)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夜的美丽) 溪水 月色 大河 青草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 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18
2.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材、 用词等方面考虑)
•诗歌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
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
意境深远。•第提一示节1中:,诗平中静写的了河哪水些仿景佛悄物悄?进入 梦乡,松林•不再欢响,2:夜营莺造停止怎歌样唱的,氛秧围鸡?也不 再欢嚷,调•动视觉和听3:觉运器用官发了挥哪作些用修,辞不?言静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 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 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8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 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 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
9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名师讲堂: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word文档资料
名师讲堂: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内容预览: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目标定位】学习这两首外国诗歌,应结合他们共同的写作内容——田园诗入手,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他们的异同点。
应重在引导揣摩语句,深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的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品味诗歌的语言,悉心咀嚼,反复推敲,琢磨诗意诗情,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在比较阅读与拓展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同热爱。
【内容品析】1、《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诗人以精细的观察八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
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注意氛围,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蛐蛐的乐音”的美妙;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以“人门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蝈蝈和蛐蛐》,和 《夜》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主旨 诗人所描绘的夜景,是静谧的,又是 美丽的,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 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 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 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 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 使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 的底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渲染了“蝈蝈的乐 音”浓郁。喜悦的 感情色彩。
大地的诗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诗人在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让冬天“蛐蛐的哥儿”呼应盛夏“蝈蝈的 乐音”,在诗人的心灵在交织成一首此起 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的”“从来没有停 息”的“大地的诗歌”
主题
•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有广大深邃, 世事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 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从而鼓舞人们欢 乐地对待生活。
夜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 诗人,他的诗感情 真挚,格调清新, 并擅长描绘大自然 景色。被首诗的内容,并 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 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 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 名诗篇,处女作《哦,孤独》颂 诗《夜莺颂》,《蝈蝈与蛐蛐》 选自《诗歌》。可惜正当他初展 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 时年才25岁。
•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 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 诗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从高理性。 • 常以“美的梦幻”“自由的理想”来表 现“永恒的没得世界”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夏夜的蝉鸣声和蟋蟀的叫声是夜晚的独特乐章,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而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描写蝈蝈和蛐蛐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外国诗歌,感受不同地域的夜晚之美。
第一首诗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蝈蝈》(To Grasshopper),这首诗描绘了蝈蝈在夏夜中欢快的歌唱和跳跃,表达了生命的活力和乐观的态度。
济慈在诗中写道:“Happy little Grasshopper! / Linkèd to green daysfor a thousand years, / Singing together! / Joy is thine, and Joy is mine.”(快乐的小蝈蝈!/ 与绿色的日子相连一千年,/ 在一起欢唱!/ 快乐属于你,也属于我。
)诗人用“Happy”、“Joy”来形容蝈蝈的歌唱和跳跃,表达了他们带给夜晚的快乐。
蝈蝈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夏天的绿色和生命的活力,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和儿时的回忆。
第二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蛐蛐夜》(The Oven Bird),这首诗将夜晚的寂静和蛐蛐的歌声相对比,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变化和人类的思考。
弗罗斯特在诗中写道:“The question that he frames in all but words /Is what to make of a diminished thing.”(他用无言的方式提出的问题是 /如何对待减少了的事物。
)通过描写蛐蛐夜里的寂静和思考的问题,弗罗斯特让读者思考自然中的变化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蛐蛐的歌声在诗中扮演着引导人们思考的角色,象征着对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这两首诗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蝈蝈和蛐蛐,但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类对大自然的思考。
在夏夜中,蝈蝈和蛐蛐的歌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鼓舞着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变化。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蝈蝈与蛐蛐、夜》外国诗两首课件PPT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夜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 斯诗人,他的诗 感情真挚,格调 清新,并擅长描 绘大自然景色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 景。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 境?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 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欢迎下载!
灿烂的星
灿烂的星!我祈求象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象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 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
问题研究: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 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诗歌的涵义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 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 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 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 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 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 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 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岁。
蝈蝈和蛐蛐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 当骄阳炎炎使百鸟昏晕,. 躲进了树荫,却有个声音 在草地边、树篙闻飘荡不止; 那是蝈蝈在领喝,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 因为如果它唱得疲倦过分, 就在草寸下享受片刻的闲适。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 在寂寞的冬夜里,当霜雪 织出一片静寂,炉边的蛐蛐 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 使人在睡意朦胧中恍惚听得, 绿草如茵的山坡上蝈蝈的歌曲。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xiugai )
作者简介
189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
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
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
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
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
《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
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自读,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 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这 首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问题探究
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 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 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是一曲对大自然的颂 歌,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 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 由衷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 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 面别具匠心?
迁移训练
读<<田园乐>>,说出本文的思想感情,赏析其 中名句,并试着改写成七言。
田园乐 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作业
1、练习三,任选一题。
2、给红色的字注音:
昏晕 树篱
栖息
撒下
喧响
3、解释词语
沉醉:
栖息:
喧响:
4、读背两首诗。
草茸茸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 写的夜景,本诗展示了夜的什 么特点?
静谧 美丽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 安适、宁静的心态。
结构解读
第一节 描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寂静中,溪水在轻轻地歌唱。
第三节 第四节
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 的美丽。 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 到美丽的月色。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夜》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夜》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经过朗读,感受诗歌抽象,领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进步本人的审美认识。
学习方法1.朗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宗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言语特点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2.自查材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材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糼爱好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着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终身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颜色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久的美,一如温顺、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弥漫着和进步的自在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在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久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
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
他五岁开始浏览,八九岁就能写诗。
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正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他的诗初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誉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集团,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蝈蝈与蛐蛐》阅读附答案
《蝈蝈与蛐蛐》阅读附答案蝈蝈与蛐蛐分别是什么?大家晓得吗?下面为大家带来《蝈蝈与蛐蛐》阅读附答案,仅供参考,但愿能够帮到大家。
大地的诗歌历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暗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拂,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浸于盛夏的奢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历来没有平息:在孤单的冬季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步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恍如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9、品析以下诗句中的加点的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4分)在孤单的冬季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步我的品析:升高的暖气20、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21、蛐蛐的歌儿,在逐步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恍如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有人认为这节诗是本诗最精巧的处所,你赞成这类看法吗?为何?(3分)22、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两种极其往常的昆虫的叫声,来讴歌生命。
为何只勾画夏、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季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年龄两季呢?(4分)《蝈蝈与蛐蛐》阅读附答案:19、孤单严霜等词表现了严冬孤单宁静的冷清景象。
弹字用得准确,表现了声音的轻盈。
炉边升高的暖气写出了冬季夜晚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
20、美妙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由于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成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成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讴歌大自然的无穷美妙和勃勃微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穷酷爱和由衷讴歌之情。
21、提醒:赞成这类看法。
由于蛐蛐的歌儿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恍如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句将蝈蝈与蛐蛐连成一体,更表明大地的诗歌历来不会死亡,历来没有平息。
22、蝈蝈的乐音是在春季的繁华以后奏响的,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的时候,蝈蝈就在树篱上纵情地欢唱。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题目简介本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学习到英语诗歌形式、意义及相关知识,了解诗歌在不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及感受。
教学目标1.了解英语诗歌的基本构成和特征,掌握诗歌朗诵技巧;2.了解《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情节和形式,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意识;4.通过本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应该掌握《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形式、技巧和意义,了解诗歌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
2.学生应该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和朗读,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英语文字,抽象表达出非物质文化的和文化特征,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2.强化对《蝈蝈》与《蛐蛐》夜中句子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教师通过介绍《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情节和形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文化意识。
b.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朗读《蝈蝈》与《蛐蛐》夜,了解诗歌基本意义和朗诵技巧。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a.教师撰写相关教学手册,要求学生对手册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b.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写出对《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理解和背景信息。
3.朗读和模仿(20分钟)a.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朗读材料和参考答案,朗读《蝈蝈》与《蛐蛐》夜。
b.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提高英语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30分钟)a.要求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课前准备的模板,写出对《蝈蝈》与《蛐蛐》夜的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b.要求学生向同学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英语口语和文化交流能力。
5.总结(10分钟)a.教师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蝈蝈》与《蛐蛐》夜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试题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试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
níng( )成昏yūn( ) 夜yīng( ) 微yàng( )【答案】凝晕莺漾【解析】此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难度不大注意“昏晕”“ 晕”为多音字。
níng(凝)成昏yūn(晕) 夜yīng(莺) 微yàng(漾)2.《蝈蝈与蛐蛐》作者是(),他是()的浪漫主义诗人。
《夜》作者是(),他是()诗人【答案】济慈英国叶赛宁俄罗斯【解析】《蝈蝈与蛐蛐》作者是济慈,他是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
《夜》作者是叶赛宁,他是俄罗斯诗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B.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C.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D.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男女运动员一共夺得17枚金牌。
【答案】D【解析】A.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搭配不当,“循循善诱的教导”不能出现在眼前。
)B.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语序不当,把“四位”放到“优秀”前面。
)C.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滥用介词导致没有主语,修改时可以去掉“从”“中”两字。
)4.中学生问路,得体的说法是()A.喂!去长江路怎么走?B.老头!我去长江路,怎么走?C.阿姨,请问去长江路怎么走?D.小孩,长江路在哪儿?【答案】C【解析】此类试题考查是否注意礼貌用语,语气是否委婉得体。
A.喂!去长江路怎么走?(没有称呼,用“喂!”不礼貌。
)B.老头!我去长江路,怎么走?(称呼不礼貌。
)C.阿姨,请问去长江路怎么走?(有称呼,“请问”有礼貌。
)D.小孩,长江路在哪儿?(称呼没礼貌,问路不明晰。
)5.下列各项中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变换成反问句: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B.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 中间。
பைடு நூலகம்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2、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这两幅画面。 3、画出诗中体现主旨的句子,体 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 反复诵读,感受画面美
2、本诗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自主探究,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优美的田园小 诗,请同学们做表格按照内容、 景物描写、感情、构思写法比 较两首诗的异同。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 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文字唱响诗情
美好的诗歌总是动人心弦的,既 然在这首诗中蝈蝈和蛐蛐就是大自 然的歌手,你们可以为这两位歌手 写一段歌词吗?
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被誉 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 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 诗集《亡灵节》出版,其显著特 点是热爱祖国和大自然。1924年 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 酒馆之音》。诗人创作高峰期, 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 《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 维埃俄罗斯》等。 叶赛宁的诗歌是扎根于乡村田园的。他曾自 豪地宣布:“我是乡村最后一位诗人”;“我 的父亲是个农民,而我呢,是农民的儿子”
听读课文: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蝈蝈与蛐蛐 (济慈)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 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 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 飘荡,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 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4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 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 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蝈蝈与蛐蛐
济慈(1795~1821)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 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 目的巨星。他的诗歌想象丰富, 诗中有画,色彩感强,有一种 永恒的美,多体现对自然、自 由的向往。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 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 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