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介绍共26页

合集下载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少阴病类方证
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副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2 麻黄附子汤方证: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少阴)
3 白通汤方证:少阴病表证明显而又见下利者(少阴太阴)
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5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少阴太阴)
6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少阴太阴阳明)
7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微急者(少阴)
8 乌头汤方证: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少阴)
9 乌头桂枝汤方证:乌头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腹痛里寒重外证也明显者(少阴)
10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汤方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少阴)
11 桂枝附子汤方证: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少阴)
12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小便自利,大便便干者(少阴太阴)
13 甘草附子汤方证:表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4 天雄散方证: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5 真武汤方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少阴太阴)。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股骨头坏死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一)、桂枝汤类方证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4枚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散寒降逆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4枚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温随解表
麻黄到H辛附子浸
表邪未解
水潟不化
中闽彝熟
74
化渥解表
五苓散
彝都汗出
244
痛凌熟
386
表邪未解邪熟令吉胸
痛彝熟、心下因鞭
134
潟结和表
大陷胸潟
赞熟
W
熟入血室
^得寒熟,鼓作有畤
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潟
熟郁表狸
幅而赞熟
379
清熟散邪
表邪入桂
⅛⅛滞中脱
^寒赞熟,汗出不解,心中痞粮
165
潟熟解表
大柴胡潟
麻黄溪
邪热郁阻
心烦喜幅,或胸中烦而不幅
96
疏利邪熟
小柴胡渴
邪热冬吉滞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103
清下热邪
大柴胡潟
熟接心神
胸满娟鹫……艳^
107
清熟短釐
柴胡加⅛t骨牡蟠潟
随热内遏
往来寒熟,心烦者
147
疏解陶郁
柴胡桂枝乾其潟
熟接胸膈
心下痞鞭而满……,心烦不得安
158
消痞溺熟
甘草溺心渴
熟接胸膈
虚短不得眠
76
清热除烦
悯更益烦…急欲^水,反不解渴者
141
解娟彝水
文蛤散
水热内令吉
化水和表
五苓散
水欲内停
服浮,烦渴者
72
温化水混
五苓散
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
74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156
短熟IiE
桂都燃盛
大娟渴不解
26
清熟生津除
白虎加人梦渴
大渴,舌上乾燥而烦
168
口燥短,心烦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一、桂枝汤方证: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僵痛、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常自汗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宜发汗;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和解其外)。

二、麻黄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阳明病,脉浮、无汗、喘。

三、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汗出。

五、小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

六、大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

七、桃核承气汤方证: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八、抵当汤(丸)方证:脉沉、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黄)。

九、桂枝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十、桂加白术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

十一、甘草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有微肿。

十二、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汗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汗出、喘、无大热;(桂枝证误下)汗出、喘、无大热。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脉微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形似疟一日再发。

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伤寒若吐若下后)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阳明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通玄医道通玄医道 2023-02-09 06:48 发表于山东《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50味主药适应症导读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来源|青竹医社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伤寒论)

伤寒论(伤寒论)

伤寒论(傷寒論)<目录><篇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属性: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14.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伤寒论方证介绍

伤寒论方证介绍

概说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 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1、成因:外寒直中太阴;邪由他经传入(太阳、阳明、少阳、)。
2、病位:脾经、脾、四肢(脾主四肢)
3、生理:太阴主管水液最多,少阴、厥阴次之。
①大陷胸汤 ②小陷胸汤
9、结胸病 (邪气与与痰水结于胸隔脘腹) 辩证要点:主治邪热与水饮停于胸隔脘腹,颈项不柔和,汗出,胸痛,气短,烦躁 组成:大黄 葶苈子 芒硝 杏仁 甘遂 白蜜 辩证要点:主治痰热结于心下,胸脘痞闷,按之痛,咳黄痰 组成:瓜蒌20g 半夏12g 黄连6g
10、心下痞---泻心汤证(表邪未解,误用下法,痰湿郁热蕴结)
3、猪苓汤证 辩证要点:热在下焦,小便不利(伴尿道涩痛),口渴欲饮,心烦 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1、阳明腑实证
①大承气汤:热盛、大便不畅均有
组成: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②小承气汤:大便不畅为主,并兼有热盛 组成:大黄 枳实 厚朴
③调味承气汤:热盛为主,并兼有大便不畅 组成:大黄 芒硝 甘草
伤寒论方证介绍
程德均 2020.4.12
概述
《伤寒论》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其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另一 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全书10 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思考
1.《伤寒论》 与《黄帝内经》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里的六经是病理变化,
Ⅰ 阳明经证(葛根汤、桂枝汤)
阳明本证
阳明热证

阳 明 腑 证
1、栀子豉汤证 辩证要点:热在上焦,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 组成:栀子14枚 香豉4合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二.少阳阳明类方证1 大柴胡汤方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少阳阳明)2 柴胡加芒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少阳阳明)3 柴胡龙骨牡蛎汤方证:小柴胡汤证见气上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太阳少阳阳明)三.正阳阳明病类方1 瓜蒂散方证:胸脘满闷,欲吐不能吐者(阳明病)2 一物瓜蒂散方证: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阳明)3 白虎汤方证: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注:汗出身热烦躁)(阳明病)4 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阳明太阴)5 调胃承气汤方证: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阳明病)6 小承气汤方证: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阳明病)7大承气汤方证:里实热大便难者。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濈然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吴太阳证者。

5)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6)发热者,手足辄辄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7)不大便五六日,饶肚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8)病人打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得解,腹满痛者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13)少阴病,传为阳明,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14)少阴病,传为阳明,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15)下利,脉滑数或脉坚而滑,不欲食者。

8 厚朴三物汤方证:胸腹胀满明显,大便闭结者(阳明)9 大黄甘草汤方证: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

(阳明)10 麻子仁丸方证: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阳明)11 下瘀血汤方证:少腹硬满,大便干结者(阳明)12 桃核承气汤方证: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太阳阳明)13 大黄牡丹皮汤方证: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阳明)14 抵当汤方证: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伤寒论方证六经病提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汤方证桂枝汤类方证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胸阳被遏,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1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受损,心失所养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麻黄汤类方证葛根汤类方证栀子汤类方证五苓散类方证泻心汤类方证陷胸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

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伤寒论方证概述(下篇)用方治病时,应先解决好治病的目的是什么?对正邪关系的认识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关系到治病的全局,而带有战略思想意义在内。

根据古代医学家认识,治病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促使其阴阳自和而已。

这是因为致病的原因虽有不同,但归纳起来无不与阴阳失调有关。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张介宾注解这句话时说:“万事万变,既皆本于阴阳,而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于此。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

”这是使用经方的第二个问题。

1、治病须先从阴阳入手由此可见,治病先从阴阳入手,就达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

例如:论中所说的“急下存阴之法”、“急温存阳之法”,以及桂枝、麻黄、白虎、柴胡等种种方证,无不围绕阴阳不和的问题而作出治疗的决定。

《伤寒论》第58条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仲景指出治病之法虽有千头万绪,然而其最终目的必须使阴阳自和,而病才能自愈。

阴阳自和,是靠脏腑功能内部调节作用实观的,必要时也须辅助药物治疗,如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补不足,损有余,使其人由阴阳不和而变成阴阳自和为目的。

意在言外,作者有强调内因的思想在内,故才称之为“阴阳自和”。

为了说明阴阳自和的意义,现附病案如下:辽宁省营口县张某,男,35岁。

患温热病,经治疗两月,它证皆除,惟遗有“呃”发作不止,饮食俱废,诸医束手。

不得已,经人介绍新民县某老医生,专程来治。

诊视毕,语其家人曰:此病汗、下之治屡用,津伤而胃气耗,今稀粥尚不能进,况于药乎?嘱浓煎大米,令饮其汤,少调洋参末,每日服三次,至第五日,呃止而思食。

有魏医者问老医曰:公之方无非是轻描淡写,竟治愈大病,能为余辈言耶?老医叹曰:《伤寒论》不云乎“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此证胃阴虚而胃气耗,阴虚则津少而气逆,气耗则胃弱而不食。

伤寒论方证结构图 精美彩图打印版

伤寒论方证结构图 精美彩图打印版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兼证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经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本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麻黄汤兼证1葛根汤2大青龙汤证证3小青龙汤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腑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太枝子豉汤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变1桂枝甘草汤2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1苓桂术甘汤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阳虚兼水气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脾虚: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小建中汤3桂枝人参汤阳证肾阳虚:1干姜附子汤2茯苓四逆汤3真武汤1甘草干姜汤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4炙甘草汤证结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2大陷胸丸胸3小陷胸汤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脏结证热痞:1大黄黄连泻心汤2附子泻心汤痞寒热错杂: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水痞:五苓散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上寒下热:黄连汤火逆证本证:小柴胡汤少柴胡桂枝汤兼大柴胡汤阳变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加龙牡汤热1栀子豉汤2白虎汤本证3白虎加人参汤4猪苓汤阳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实润导法:1麻子仁丸2蜜煎方猪胆证证寒证:吴茱萸汤虚证:湿热发黄1茵陈蒿汤2栀子柏皮汤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明发寒湿发黄变黄被火发黄证合病发黄:小柴胡汤兼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血衄血证下血证阴变桂枝加大黄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太阴发黄证:1四逆汤2白通汤寒热1乌梅丸2麻黄升麻汤寒3通脉四逆汤本错杂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1当归四逆汤2吴茱萸汤本化5附子汤6真武汤厥证寒证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9正气虚陷热厥:轻证重证:白虎汤少热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化猪苓汤证逆痰逆:瓜蒂散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水厥茯苓甘草汤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伤血动津哕而腹满咽1猪肤汤2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2栀子豉汤痛4苦酒汤5半夏汤6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利下利: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本证:四逆辈太太阴兼表证:桂枝汤兼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阴变桂枝加大黄汤证太阴发黄证:1理中汤2四逆汤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4四逆加人参汤5桂枝汤阴1枳实栀子汤阳2小柴胡汤3理中汤易4牡蛎泽泻散5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的方证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
一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的基础理论概念 方证是《 有桂枝证( 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 赵开美本以下同)、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 柴胡证( 104条 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实际《 共有260方都是 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方都是“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的内容,这便是《 的主要构成。凡读过《 的内容,这便是《伤》的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 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的 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 特点,也即构成《 特点,也即构成《伤》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 点。
乌头:味辛,温。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 乌头:味辛, 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 寒湿痹。 寒湿痹。 匮腹满寒疝宿食》 17条 腹痛,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第17条:腹痛,脉弦而 ……即为寒疝 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 即为寒疝, 紧,……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 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百合洗方证、文蛤散证、狼牙汤证、大猪胆汁方证、 百合洗方证、文蛤散证、狼牙汤证、大猪胆汁方证、 红蓝花酒证、雄黄熏方证、蛇床子散方证、 红蓝花酒证、雄黄熏方证、蛇床子散方证、诃梨勒 散方证、鸡屎白散方证、蜜煎导方证、烧裈散方证、 散方证、鸡屎白散方证、蜜煎导方证、烧裈散方证、 甘草汤方证 保有很多单方方证, 《伤》保有很多单方方证,说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标准化

《伤寒论》常用方证提要

《伤寒论》常用方证提要

《伤寒论》常用方证提要1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面色青灰,痰鸣声、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

2舌苔白水滑+腹泻=苓桂术甘汤。

3心中烦躁、尿黄、苔黄,脉数(黄连)+胃脘满闷(半夏)+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无光、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干姜)=半夏泻心汤。

4胸腹撑胀满闷,有气塞感,嗳气频繁,反酸严重:半夏厚朴汤。

5心律不齐+水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体水滑腻)=苓桂术甘汤。

6眼底出血,视物模糊不清(眩、冒)+水舌=五苓散。

7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8急性泪腺炎案:无汗而头痛、无汗而眼痛,脉浮紧(麻黄)+大量眼泪、大便稀溏、水舌(半夏、干姜、细辛)+局部灼热感,巩膜充血红赤,心中烦(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

9淋巴结肿大疼痛:连翘。

10生活压力大,经常心情郁闷,胁部塞堵胀满,脉弦(四逆散)+心烦、焦虑、口苦(黄芩、连翘、栀子)+胃脘塞堵胀满,纳呆,时时恶心(半夏厚朴汤)=解郁汤+除烦汤。

解忧郁、抗焦虑。

11头蒙、头晕、头痛(冒)+面部浮肿、时出汗(水汗)、水舌=苓桂术甘汤。

12恶寒(风)+发热+汗出=桂枝汤。

13间歇发热2年,时轻时重,体温37.2°,脉弦细(柴胡)+口苦、咽干、心烦、失眠(黄芩)+干呕(半夏、生姜)+精神不振(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

14头昏、头晕(冒)+关节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日2次+水舌=泽泻汤。

15头痛+伤寒史、无汗而头痛、无汗而鼻塞鼻涕、无汗而恶寒(麻黄)=葛根汤或麻黄汤。

16头痛+干呕+水舌=吴茱萸汤。

17汗出而头痛、脉浮=桂枝汤。

18头昏、头蒙(冒)+水舌=泽泻汤。

19头痛+恶心干呕+水舌=吴茱萸汤。

20严重失眠+时感周身寒热交替发作,关脉弦,时有心慌心悸+水舌(焦虑症)=柴龙牡。

21失眠+阵阵烦热、手心发热、阵阵汗出,口干舌燥,时觉心烦焦虑,尿黄,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高血压=黄连解毒汤。

22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