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内容;(2)学会使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排水体积;(3)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阿基米德原理;(2)运用数学方法计算浮力和排水体积;(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内容;(2)使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排水体积;(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2)如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1)浮力计;(2)液体;(3)物体;(4)排水容器;(5)量筒等。
2. 教学工具:(1)PPT;(2)黑板;(3)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PPT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历程;(2)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际应用。
2. 实验观察:(1)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
3. 数据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推导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4. 计算与应用:(1)教授如何使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排水体积;(2)举例讲解如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根据实验数据,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排水体积;2. 举出一例生活中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现象,并简要说明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1)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2)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报告:(1)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检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教案: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背后原理和推导过程;3.学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阿基米德原理概述;2.阿基米德原理的背后原理和推导过程;3.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实例,如“为什么我们在游泳时能浮在水上”,引起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原理”等问题。
3.实验展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规定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解释实验现象。
4.知识讲解:根据实验现象,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背后原理和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具体内容。
5.举例应用:通过举例解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如船只浮沉、气球升降等,增强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6.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一个与阿基米德原理相关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
鼓励学生锻炼合作与交流能力。
7.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小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能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沉的装置。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8.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思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态度。
2.实验报告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论和思考等内容,评估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评估: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进行评估,包括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思考的创新性和表达的清晰程度等。
五、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水桶、水、各种规定形状的物体;2.课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的概述、背后原理和推导过程的展示;3.实验报告模板。
六、教学延伸:2.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原理的其他实际应用,并鼓励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或研究项目进行探索。
阿基米德原理教师教案设计案例
“阿基米德原理教师教案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浮力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来源。
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1)教师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浮力的计算方法(1)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生练习使用浮力公式计算浮力。
4.浮力应用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浮力应用案例,分享自己的见解。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6.课后作业(1)请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设计一个浮力应用案例。
(2)学生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2)浮力的计算方法:教师用图示和实物模型解释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通过对话让学生理解,“我们把这个公式拆开来理解,ρ液是液体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排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这三个量相乘,我们就得到了浮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补充(1)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用实验和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我有一个装满水的桶,并把一个石头放进去,大家会看到水会溢出来。
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排开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的核心。
”(2)浮力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假设我们有一个木块,它浮在水面上。
我们如何计算它受到的浮力呢?我们要知道水的密度,然后测量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用这两个数据乘以重力加速度,就能得到木块的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
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2)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并可利用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范文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探讨实验现象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金属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观察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2) 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4. 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2) 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措施。
6. 布置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阿基米德原理。
2) 学生设计一个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下节课进行展示。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拓展与延伸:1. 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 学生探讨阿基米德原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八、课堂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学生互相评价,促进课堂氛围的提高。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目标:1.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能够解释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步骤:引入阶段:1. 引入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前置知识,例如物体浮力的概念。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阶段:3.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4. 通过实例解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如为什么沉在水中的物体会浮起来。
5. 展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
实践阶段: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7. 提供实验材料和装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8.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9.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小组间的比较和讨论。
10. 总结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和实验结果,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1. 提问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进行答疑解惑。
扩展阶段:1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3.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文章。
教学资源:1. 实验装置和材料:水槽、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 实验记录表格。
3. 教师准备的幻灯片或板书。
评估方式:1. 学生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2. 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的口头回答。
3. 学生撰写的应用文章。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引入阶段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通过提问、展示有趣的实例等方式。
2. 在探究阶段,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阿基米德原理,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3. 实践阶段的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操作,但要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4. 在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和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5. 扩展阶段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探究物体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本课程是关于探究物体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体浮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学生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情况。
4.学生能够明白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密度、位于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2.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及应用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4.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密度、位于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式1.讲授方式2.实验探究3.讨论交流五、教学流程1.引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入手,比如让学生观察一个浸泡在水中的物体是会浮在水中还是沉入水底,让学生猜想这与什么有关?2.知识点的讲解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材料或图片对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讲解。
可以简单地解释说“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浮力等于液体中排出的重量”、“一个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等等。
3.理论掌握介绍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共同探讨当物体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中浮力的情况,并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计算。
4.实验探究邀请学生参加以下浮力实验,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a)实验材料:一碗水、一个袋子,一枚铅球。
b)实验步骤:① 将一些水倒入碗中,将袋子装满水。
② 将钢球放入袋子内,让学生观察背包的情况。
③ 让学生把球从袋子里拿出来。
拿着铅球,让学生观察袋子内的水位上升。
④ 让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计算一下铅球的体积、重量和袋子中的水位变化,以进一步巩固对原理的理解。
5.总结经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成果,并提出问题,以便让老师进行指导。
六、教学评估1.教学后,测试学生在掌握该主题方面的水平。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教案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内容。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2.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3. 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4. 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内容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水槽等。
3.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内容。
2. 提问: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它有什么作用?二、讲解阿基米德原理1.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内容。
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
三、案例分析1. 利用PPT展示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2. 分析案例中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
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际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六、课后作业1. 请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的浮力。
2. 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指导。
结合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六、教学拓展1. 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历程2. 阿基米德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贡献3. 阿基米德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七、课堂练习1.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阿基米德原理”1.课程背景阿基米德原理是描述浮力的原理,它是基于水的浮力而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船的造型和设计、水灾的防范、城市水利等等,深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具体应用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2.1学生能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原理。
2.2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3学生能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重点3.1 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原理。
3.2 阿基米德实验的展示和解释。
3.3 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难点4.1 阿基米德原理的深层次理解。
4.2 阿基米德实验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4.3 阿基米德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教学方法5.1 观察法: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5.2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亲身感受阿基米德原理。
5.3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6.1 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和原理(1)师生互动,让学生讲解水中物体的浮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阿基米德原理,并进行科学解释。
(3)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阿基米德原理,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6.2 阿基米德实验的展示和解释(1)师生互动,让学生观看阿基米德实验的视频,并进行讨论。
(2)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3)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科学解释。
6.3 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师生互动,让学生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具体案例进行展示。
7.教学评价7.1 通过手工制作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最新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则]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最新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则]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课前准备水槽、水、细线、烧杯(200ml)、小桶、熟鸡蛋、橡皮泥小球、垫木、小木块、玻璃棒、凡士林膏。
三、教学设计思想对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整堂课在实验观察、分析猜测、归纳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的学生活动中展开来。
1、本节课教学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探究规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在自己科学猜想基础上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即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得出物理规律,充分体现“猜想——验证”的物理思维模式。
3、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理念,突出物理规律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结合。
四、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如何用测力计测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的密度?物体漂浮在水中的条件是什么?2、猜想:师:不同的物体一般受到的浮力不同,那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做鸡蛋浮起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观察鸡蛋的浮沉状态,慢慢向水中加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鸡蛋的浮沉状态)师: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讲述死海漂浮故事)师:由以上实验和讲述,你能否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生:(讨论后)可能与物体所浸入的这种液体密度有关。
师:把烧杯底朝下用手慢慢竖直压入槽中,体会烧杯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如何变化?并同时观察水槽中水面的变化?生:下按过程中,手感到烧杯受到向上托的力逐渐增大,同时水槽中的水面逐渐上升。
师:向上托的力增大说明什么?生:浮力增大了。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范文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应用;2.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2.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应用;2. 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
难点:1.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操作与理解;2. 浮力大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产生兴趣。
2. 探究浮力的大小: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结合实验现象,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
4. 应用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实际问题中的浮力大小。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讲解法:详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充分理解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3. 练习法: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铁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及实验现象;3. 教学课件:内容包括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浮力大小计算方法等;4. 练习题: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精选5篇)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物体在什么状况下受浮力的探究,熟悉浮力。
(2)经受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教具容器、乒乓球(或木块)、金属块、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鸡蛋、食盐、溢水杯、小烧杯等。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视频或展现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四、阿基米德原理(二)新课教学(1)板书:1.熟悉浮力,演示图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你是怎样知道它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同学开头可能会以在水中上浮或漂移的物体为主举例,逐步地会有同学意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注:在这里,第2问的提出一是增加同学对第1问的思索深度,二是为后面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做好铺垫;对同学举出的不恰当的例子要准时进行处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怎样知道它是否受到了浮力?(注:要引导同学学会比较推断物体是否受浮力的各种方法的特点,熟悉到用弹簧测力计推断物体是否受浮力有独到的好处)浮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你认为物体在什么状况下会受到浮力?(注:在同学充分争论、感受的基础上让同学进行总结、概括)通过前面的争论我们知道,物体在浸入液体或气体时,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在物理上就叫做浮力。
在试验室里,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测量求出浮力的大小。
在我们举过的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同学一般会想到在各种不怜悯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相同。
](注: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引向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进行比较,使同学养成通过试验讨论问题的习惯)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浮力的大小?(2)板书:2.探究浮力请你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优秀4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篇一训练主题:本单元以“科学家”为主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
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知识链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
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
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一课时【预习案】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
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5.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
把喜欢的词语抄在积累本中。
【探究案】1、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2、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3、通读全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检测案】一读拼音,写词语yě mán chuài kāifān péng wéi gǎn ( ) ( )( ) ()jiū zhùdāo jiàn wēn dù xiào mī mī() ( ) ( )()二选词填空平静安静镇静冷静宁静1、我们应当()地对待别人的批评2、阿基米德推开罗马士兵,指着地上的图形,十分()地说3、夜,()得想一池春水,灯光朦胧,树影婆娑。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初中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
2. 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否是用纯金制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 新课讲授:(1)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介绍实验器材:易拉罐、水桶、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大烧杯、小烧杯、溢水杯等。
(3)演示实验:用手把空易拉罐向下慢慢压入水桶中,观察易拉罐受到的重力变化。
3. 学生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1。
(2)将石块浸入水中,测出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
(3)计算石块排开水的重力G排 = G1 - F浮。
(4)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4. 总结规律:(1)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2)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5. 课堂练习:(1)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公式,能够运用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3. 观察生活中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物理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含义。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阿基米德原理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2. 单位换算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模型等。
3. 练习题。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25分钟)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示例说明。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 各组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学习与讨论(25分钟)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示例说明。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练习与讲解(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范文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入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回顾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浮起来。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浮力的概念。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背景和实验过程。
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含义。
教学方法:1. 采用故事讲述法,生动形象地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三章: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在船舶、潜艇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四章: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实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1.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实验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2. 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中学物理实验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中学物理实验阿基米德原理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观察漂浮物体的现象及其原因;应用浮力平衡原理,掌握研究浮力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反映物体在流体中的浮力的原理,由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所首先发现。
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内容是:被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出的流体的重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弹簧秤或实验室天平一台2、水槽3、棉线一根4、一段多孔管,长大约15cm,直径为7-8mm5、小钢球一盒6、容器一个7、盈盐水(密度为1.20g/cm3)四、实验步骤1、将水槽中的水填至1/2以上,裁剪好棉线,将棉线系于一枚小钢球上,使小钢球悬空于水槽中。
量取小钢球在自由空气中的重量,即为球重m1。
2、将多孔管放入容器中,然后在水龙头下面将容器充满水,再用盖盖好容器。
将容器中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待水的温度稳定后,称得容器加水的重量m2。
3、把容器慢慢放入水槽中,注意不要弄湿多孔管入口处,然后要小心地放下管,以气泡慢慢从许多小孔中排出来。
当管中断气泡已经稳定,浸没在水中的小钢球稳定悬于管内口之时,用浮力天平或弹簧秤称取整个系统的重量m1+Δm。
4、记录下小钢球在水中的位置,计算棉线挂在钢球上的弹性力f,然后把小钢球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并再次记录下小钢球的位置以及记录棉线从重力弯形所产生的弹性力,进行计算,求得钢球所受到的浮力f1。
5、以相同的方式求出1,2,3个钢球在水中的浮力f1,f2,f3。
五、实验结果处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如果在一定的流体中,一物体漂浮于其上,其体积所占的流体的重量(体积乘以密度)就等于物体所受到的重量(浮力)。
计算算出多种情况下的浮力f1,f2,f3,分别计算出f1/m1,f2/m2,f3/m3并记录下来。
六、实验讨论1、从计算数据中可以看到,浮力与浸没于水中的物体的重量成正比,浮力大小是由密度与体积共同决定的,密度越大的物体浸没的深度越浅,浮力越大;密度越小的物体浸没的深度越深,浮力越小。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精选8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精选8篇)《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知道什么状况下物体受浮力;知道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力量目标:能用已把握的学问,依据试验目的,设计、完成试验,得出试验结论并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试验力量,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
3.情感目标:在观看试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育同学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浮力产生的缘由;设计试验,归纳出试验定律。
三、教具: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水、圆柱形金属物(铅块)、石块、细线、小桶、杠杆、篮球、打气筒、气针、气球、长圆柱形玻璃筒。
2.同学用:两人一组。
每组配备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石块、细线、小桶。
四、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
五、课时:1课时六、课型:试验探究课七、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叙述: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
这是一个有关浮力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日我们就来学跟浮力有关的阿基米德原理。
(二) 进行新课:1、什么是浮力?设置情景:如图1所示。
置疑:为什么金属块沉在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充分让同学猜想假设,同学可能会有如下想法:① 木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浮了起来。
② 金属块比木块重,不受浮力。
③ 金属块比木块密度大,不受浮力。
④ 金属块沉在水底,所以未受到水的浮力。
释疑:试验探究1(探究过程如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
) 图2弹簧测力计有示数;图3木块放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无示数; 图4木块比金属块重,却浮在水面; 图5金属块沉入水底,金属盒却浮在水面; 图6加水前后弹簧的形变不同。
图2、图3探究说明猜想①正确,木块在水中受浮力; 图4探究说明猜想②错误; 图5探究说明猜想③错误;图6探究说明猜想④错误,金属块在水中也受浮力。
通过实践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案设计
本次教学的主题是通过实践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中,我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该原理。
通过本次实践,学生们将会了解到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掌握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可助学生培养逻辑性,系统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引入针对学生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基本原理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一些基本原理的简单讲解,包括物体受到浮力的原理、浮力的大小等。
3.展现视频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不同物品上的应用,如船、潜水艇、气球等。
第二课时1.阅读材料提供一些自学材料,引导学生自行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2.实践环节先是以一个实验为例子,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世界中的应用。
学生将会体验到水在不同深度的压力和不同物体的浮力的变化。
3.实践探究以小组进行实践探究,探索浮力和物体结构、物质等的关系,并撰写本学期的学术报告。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深度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第三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的答疑。
针对希望加深理解和提高学术水平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辅导。
三、教学设计和目的此次教学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为主题,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其中,通过实践动手探究、理论知识讲解、实验的呈现而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
此次教学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创造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实践,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认知框架,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此次探究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探索知识,从知识中解决问题”的研究思维模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
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
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
“……10、11、12……20……”。
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
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
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
(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
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
(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
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
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
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自备容器中测定物体全都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学在测定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时,因为杯子太轻,事先在杯子里装了适量的水,测出其重力,再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测其总重,二者之差即是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在实验过程中,一组5人,他们有的提弹簧秤,有的读数,有的记录,同学们对出现的问题时有讨论与争辩。
比如有的同学手持弹簧秤的外壳部位;有的同学用弹簧秤提着物体入水中时太快,造成溢出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不等;……通过争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
)
记录数据
以下是四级学生的实验数据:
第一组:
弹簧秤12N 1.6N
弹簧秤20.1N0.5N
第二组:
弹簧秤12N 1.7N
弹簧秤20.5N0.8N
第三组:
弹簧秤1 1.4N0.2N
弹簧秤20.1N 1.2N
第四组:
弹簧秤1 1.3N0.2N
弹簧秤20.2N 1.3N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1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
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
课堂小结与延伸
教师:(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对以下问题发表意见。
(通过例题,对今天所学进行巩固,同时强化交流与合作及评价意识)
教师:(投影)例: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液体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还需要给出哪些条件?
(此题打破常规,没有采用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未知结果的问题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条件和结果,要求同学们给出其他条件)这道题同样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根据所学浮力知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堂记录在黑板上):
1.液体密度;物体体积
2.液体密度;物体边长
3.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密度
学生:(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
(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9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45人,共分成9个小组),然后予以鼓励(掌声)。
教师: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