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献资料

合集下载

查阅文献, 谈谈我国明朝时期( 1 368 年―1644年)

查阅文献, 谈谈我国明朝时期( 1 368 年―1644年)

查阅文献, 谈谈我国明朝时期( 1 368 年―1644年)起源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人民受到空前压迫。

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

郭子兴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

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

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1360年,鄱阳湖水战使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1363年,陈友谅败亡。

1364年,朱元璋称王,史称“西吴”,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明朝的建立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

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

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胡惟庸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

《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

《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

《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明实录》是明朝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作用不亚于《魏书》和《后汉书》,是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明实录》从明朝朝廷制定的角度出发,形成了特殊的体裁和体例,加深了人们对明朝历史的认知,并为今后的明史研究和比较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实录》具有成书的特点,基本定型而不易改,可以说是一部集中而系统地反映明朝各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官方文献。

《明实录》有较长的历史,从明朝初期开始编制,最终由明朝朝廷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687年)完成整理,共具有一万五千多页,长达三千页。

其编撰从明宣宗以及朝廷制定开始,将历史史料整理形成体例。

《明实录》体裁和内容分为天文历法、朝廷制度、人物传记、史实载事、经史记年、金石碑刻、类书录表等六大部分,其中有58种体裁,记载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

在历史记述上,《明实录》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既有提及正史的书信,也有传世的历史史料,并有审定的文献、考·核的书信、公文等,以及王公贵族的个人笔记、传说等故事性叙述。

《明实录》有许多独特的体例,其中最重要的有:一是章、节、条例、段落格式,这种格式相对定型,有一定的顺序和先后次序;二是细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记载清楚明了;三是以叙事顺序为主,以传记体为重要体裁,以叙事体例为主要手段,作者的叙述力量较强;四是有较强艺术表达力,具有较强的诗意美学。

由此可见,《明实录》的体裁与体例,不仅在架构上丰富了明史的内涵,也为今后的明史研究和比较历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实录》的编撰者引用了大量史料,整理了大量历史片段,形成了体裁和体例,是一部集中、系统反映明朝历史状况的官方文献。

总之,《明实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而且还因其独具一格的体裁和体例而受到极高的赞誉,为研究明史和历史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明实录》将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比较和挖掘历史知识,成为明史研究者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朝的史书与文献整理

明朝的史书与文献整理

明朝的史书与文献整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明代的史书与文献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整理明代的史书与文献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明代史书的特点明代的史书可以分为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两类。

官修史书是由明代官方编纂的,如《明史》、《永乐大典》等,这些史书的编纂过程严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

而私修史书则由一些学者或文人自行编纂,如《明史纂要》等,这些史书主要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关注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在整理明代史书时,需要注意史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史书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相互矛盾之处,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真实的历史情况。

同时,史书中可能存在一些主观色彩或偏见,需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不能单纯地将史书中的记载当作定论。

二、明代文献的重要性除了史书之外,明代的文献也是了解明代历史的重要来源。

文献包括官方公文、文件、朝廷记载等,这些文献记录了明代政府的政策、决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

文献的整理需要关注其真实性和权威性,需要慎重考证文献的来源和可信度。

对于研究者来说,明代文献的利用非常重要。

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了解明代政府的运转机制、官员的个人履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

同时,明代文献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代的科举制度、科技发展、文化艺术等。

三、整理明代史书与文献的挑战整理明代史书与文献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明代的史书和文献数量庞大,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整理。

其次,史书和文献的保存状况可能不尽理想,存在着丢失、破损等情况,这给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在不同的史书和文献中可能有不同的记载,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真实的情况。

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加强对史书和文献的保护和保存工作,避免进一步丢失和破损。

关于明孝陵的古籍文献

关于明孝陵的古籍文献

关于明孝陵的古籍文献
1、《明史》:作为官修史书,对明孝陵的记载较为全面。

其中包括了明孝陵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祭祀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大明一统志》:作为明朝官修的地方志,详细记录了南京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包括了明孝陵的修建背景、建筑特点、历史沿革等内容。

3、《思陵录》:此书为明万历年间官员李沂所著,主要记录了明孝陵的历史和祭祀制度。

其中对明孝陵的建筑规模、祭祀礼仪、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4、《南都志》:此书为明朝官员陈沂所著,是一部专门记载南京的地方志。

其中包括了明孝陵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

5、《南京通志》:此书为清朝学者张九钺所著,是一部关于南京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

其中对明孝陵的建筑规模、历史沿革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此外,还有一些私人笔记、地方志等文献也对明孝陵的历史和建筑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记载。

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

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

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的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至今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然而,由于历经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面临了诸多困难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的现状以及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一、明朝历史文献与史料的特点明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因此其历史文献与史料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明朝的史书和编年体史料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明实录》、《明史》等重要史书,记录了明朝统治者的政绩和历史事件。

其次,明朝的文学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

此外,官方的文书档案、信函等也是了解明朝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渠道。

二、保存明朝历史文献与史料的困难尽管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丰富多样,但由于历经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文献和史料遗失或毁损,保存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明朝政权的更迭导致了许多档案文书的流失,其中一些被明朝末期的李自成起义军烧毁。

其次,在明朝末年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动乱中,很多历史文献和史料被破坏或丢失。

另外,由于历史时期的限制,保存技术和条件有限,导致许多文献和史料无法得到妥善保存。

三、明朝历史文献与史料的保存现状尽管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一些重要的文献和史料。

首先,国家档案局、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机构都收藏着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明朝文献和史料,这些机构通过专业的保存、整理和展示手段,使得这些文献和史料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传承。

此外,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的明朝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一些珍贵的文献和史料得以重新被发现和研究。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料保存现状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文献和史料仍然处于散失状态,需要加大寻找和整理的力度,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利用。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类书是古籍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索的一种知识性资料汇编,具有百科性质和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籍。

1、永乐大典(明朝)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囊括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及百科文献。

2、四库全书(清朝)
古人把著着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主要为经典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史部包括了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包含了典章制度及其沿革演变的专题史和制度史;子部,诸子百家之部,又被视作是杂部;集部收录各种诗文集和评论集。

3、天工开物(明朝)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4、梦溪笔谈(宋朝)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5、文献通考(元朝)
记载了上古至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有24门
6、艺文类聚(宋朝)
《艺文类聚》是一部综合性类书,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9、太平御览(宋朝)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

10、册府元龟(宋朝)
《册府元龟》,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汉族史学类书。

记载明代地理的书籍 -回复

记载明代地理的书籍 -回复

记载明代地理的书籍-回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很多重要的地理书籍被撰写出版。

这些书籍记录了当时中国地理的特点、风貌以及各地的资源分布和文化特色。

以下是一些记载明代地理的书籍的例子。

首先,明代最重要的地理著作之一是《皇明志》。

这本书是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撰写,详细记载了明朝时期的各个地理区域、山川、河流、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况。

《皇明志》是一部系统性的地理学著作,为后世研究明代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另外,明代地理学家徐渭的《江南水利志》也是一本重要的地理著作。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明代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水系、水资源以及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情况。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的著作对于研究明代水利发展的历史、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明代地理学家郑曾的《北都大观》也是一本具有重要地位的地理著作。

该书主要描述了明代北京的地理特点、城市规划、名胜古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作为明代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郑曾的著作为后世研究明代北京的发展和城市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作者的地理著作也值得一提。

明代地理学家罗泌的《罗正经山水志》详细记录了明代的山水风貌。

明代地理学家杨慎的《杨存中河湖志》则重点描述了中国的河湖地理信息。

这些书籍丰富了明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明代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地理著作的内容和背景。

这些著作不仅仅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更是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窗口。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时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总之,明代地理书籍的记载提供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和研究资料,对于研究明代地理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书籍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明代地理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研究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明代时期中国地理的特点和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明清史料笔记

明清史料笔记

明清史料笔记明清时期的史料笔记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这些笔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明清史料笔记的介绍。

一、《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该书记载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述。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事件,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二、《明实录》《明实录》是明朝官方的历史记载,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十三朝的实录。

该书记载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皇帝的诏令、奏疏、批复等文件,以及官方的文告、人事任免等。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

三、《明通鉴》《明通鉴》是一部明代编年史,由清代学者夏燮编纂。

该书以《明史》为基础,补充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事件,以及一些官方文献和私家著述。

该书从明朝开国一直写到崇祯末年,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述。

该书的优点在于记述详细、全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

四、《清史稿》《清史稿》是清亡后官方的历史记载,包括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等九朝的历史。

该书记载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皇帝的诏令、奏疏、批复等文件,以及官方的文告、人事任免等。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参考。

五、《燕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是一部描述北京岁时节令的笔记,作者刘侗在书中对北京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考证。

该书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和特点,以及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和特色小吃等。

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也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关于明清历史经典书籍

关于明清历史经典书籍

关于明清历史经典书籍
1.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编著,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至明崇祯帝自缢这 276 年的历史。

该书以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将明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详细叙述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2. 《清史稿》:赵尔巽等编撰,是一部记录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有五百三十六卷。

该书较为系统地记录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这 296 年的历史,是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3.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4. 《南明史》:顾诚著,该书引用方志达 237 种,引用书目达 579 种,几乎遍查南明义军所至的每一州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佳作。

这些书籍都是研究明清历史的重要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文献:明朝的政治体制》

《历史文献:明朝的政治体制》

《历史文献:明朝的政治体制》1. 引言1.1 概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体制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政治体制以皇权为核心,辅以丞相制度、官制和选官制度等要素。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机构体系。

明朝政治体制旨在维护皇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在政治上,明朝注重中央集权,通过设立各种职能部门来管理国家事务。

地方行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监督。

同时,在封建等级制度和僧侣与吏治机构上都有所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明朝的政治体制展开详细探讨。

首先,将介绍明朝政治体制的概况以及相关背景知识,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将探究与皇权相关联的丞相制度以及官制与中央官僚机构。

然后我们将关注地方行政与地方官员选拔两个主题进行论述。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朝政府的组织与职能分工,包括六部制度及其职责、封建等级制度的运作以及寺院和吏治机构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将分析明朝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涵盖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开国皇帝朱棣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原因分析,以及后期明朝政治衰落原因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对于研究明朝政治体制价值与意义,并探讨其在历史演进中所带来的启示和教训,同时也会提及明朝政治体制对现实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明朝政治体制,并从历史角度探讨其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明朝政治体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权的特点,并为今天的社会和政府提供有益启示。

此外,本文还将总结研究明朝政治体制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并探讨其对于现实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政治问题提供借鉴。

2. 明朝的政治体制2.1 皇权与丞相制度明朝的政治体制主要以皇权为核心。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丞相制度。

丞相作为皇帝身边的首席辅助官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参与政策决策,并监督官员的表现。

明朝历史简介资料历史朝代大全教育知识

明朝历史简介资料历史朝代大全教育知识

明朝历史简介资料历史朝代大全教育知识明朝(公元1368年_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__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

太祖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

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

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

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文即位。

此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____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____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____年)迁都至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历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

公元1449年,瓦剌部进军南犯,英宗与宦官王振领兵五十万出击,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所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

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瓦剌军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

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果断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景泰帝),组织全城军民准备与敌决战。

经过艰苦的战斗,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

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与明朝议和。

英宗回国后,于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帮助下夺回了政权,成为了__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

明朝饮食文献辑录

明朝饮食文献辑录

明朝饮食文献辑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明朝时期,人们对于饮食的关注和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大量珍贵的饮食文献。

本文将对明朝饮食文献进行辑录,以展示明朝时期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一、《翰墨厅食谱》《翰墨厅食谱》是一本明朝时期的食谱,作者是明代官员徐宾。

这本食谱共分为八卷,收录了丰富的菜肴和食品制作方法。

其中包括了宫廷的御膳菜肴,以及各地的特色美食。

《翰墨厅食谱》详细描述了食材的采购、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为后世研究明代饮食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随园食谱》《随园食谱》是明代文人袁枚的作品,收录了大量的饮食制作方法和菜肴介绍。

这本食谱以丰富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的插图展现了明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随园食谱》中不仅收录了宫廷御膳,还包括了民间小吃和地方特色菜肴,为研究明代时期的饮食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一本明代农业技术书籍,作者是宋应星。

这本书中不仅囊括了农业方面的知识,还对明代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齐民要术》中介绍了种植技术、养殖方法,以及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利用方式。

通过《齐民要术》,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时期农民饮食的特点和变化。

四、《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志书,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地理、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内容。

在《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明朝时期饮食的记载。

这些记载包括了各地特色的食材、烹饪方法,以及人们对于饮食的信仰和独特的饮食习俗。

通过《山海经》中的饮食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和发展变化。

五、《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明代宫廷音乐方面的专著,作者是明代音乐家赵景翼。

尽管这本书主要讨论音乐,但其中也收录了关于宫廷饮食的资料。

《太和正音谱》中描述了宫廷宴会上的美食和酒水,并提供了详细的配方和烹饪方法,展示了明代宫廷饮食的丰富多样。

六、《御膳房食谱》《御膳房食谱》是明代宫廷食谱的代表作,收录了大量宫廷御膳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巧。

明代史籍介绍

明代史籍介绍

明代史籍介绍明代史学研究与史籍⾸先书籍有: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民出版社,2003年。

黄彰健《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吴晗《记明实录》,《读史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

陈学霖《<明实录>与明初史事研究》,载《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载⽒著《史林漫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

⼭根幸夫《中国史研究⼊门》明代部分明代史籍概况:张岱《瑯嬛⽂集》卷⼀《⽯匮书⾃序》:有明⼀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百⼋⼗年,总成⼀诬妄之世界。

(《张岱诗⽂集》,夏咸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9页)王世贞《弇⼭堂别集》卷⼆⼗《史乘考误⼀》: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纂修实录。

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已。

其于左右史记⾔动,阙如也。

是故,⽆所考⽽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不敢书。

⽽其甚者,当笔之⼠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所避⽽不欲书,即书,故⽆当也。

史失求诸野乎?然⽽野史之弊三:⼀⽈挟隙⽽多诬。

其著⼈⾮能称公平贤者,寄雌黄于睚眦,若《双溪杂记》(王琼)、《琐缀录》(尹直)之类是也;⼆⽈轻听⽽多⾇。

其⼈⽣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遂述之,若《枝⼭野记》(祝枝⼭)、《翦胜野闻》(徐祯卿)之类是也;三⽈好怪⽽多诞。

或创为幽异可愕,以媚其⼈之好,不核⽽遂书之,若《客座新闻》(沈周)、《庚已编》(陆粲)之类是也。

⽆已求之家乘铭状乎?此谀枯⾻、谒⾦⾔⽿。

虽然,国史⼈恣⽽善蔽真,其叙章典、述⽂献,不可废也;野史⼈臆⽽善失真,其征是⾮,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谀⽽善溢真,其讃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第361页)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启祯野乘序》:呜呼!史家之难,其莫难于真伪之辨乎?史家之取征者有三:国史也,家史也,野史也。

于斯三者,考核真伪,凿凿如⾦⽯,然后可以据事迹、定褒贬。

明代的皇家藏书与文献

明代的皇家藏书与文献

明代的皇家藏书与文献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皇室对于文化和文献的重视,使得皇家藏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数量。

明代的皇家藏书馆以及传世下来的文献,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文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皇家藏书馆及其规模明代的皇家藏书馆为宫廷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明代皇帝学习和参考的重要场所。

而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则是紫禁城内的文渊阁。

文渊阁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明太祖朱棣时修建后才成为宫廷内最重要的藏书馆。

文渊阁的建筑规模宏大,有着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精美的装饰。

据史料记载,文渊阁内理书架达700余面,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其中既有古代典籍,也有当时最新的著作。

文渊阁的藏书以文史为主,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曲赋等各个方面的作品。

此外,文渊阁也收藏了不少出版物、艺术品以及地理、地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除了文渊阁,明代的皇家藏书馆还有其他一些分馆,比如翰林院内的藏书楼、内东华门的内藏书院等等,它们都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

二、皇家藏书的珍贵性明代的皇家藏书数量庞大,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收藏的书籍和文献的珍贵性。

明代皇家对于文化和文献的重视,使得皇帝亲自下令搜集珍贵书籍,并且对于捐赠的文献也给予重视和保护。

明代的皇家藏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古代经典和文献,比如《易经》、《尚书》、《诗经》等;第二,历代名家和学者的著作,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和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第三,各个领域的学术著作,比如医学、农学、地理学等等。

这些皇家藏书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其中一些书籍在明代时已经非常稀有,而今天更是珍贵的文物。

这些珍贵书籍的保存,为后人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参考。

三、文献的传承与研究明代的皇家藏书不仅仅是保存文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后世文献的传承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很多明代的文献在明朝末年和清朝早期遭到了破坏和散失。

然而,幸运的是,一些明代皇家藏书得以保存下来,并在后世被人发现和研究。

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编纂

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编纂

明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编纂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献和史书编纂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就明朝的历史文献的形成与保存、史书编纂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明朝历史文献的形成与保存明朝时期,历史文献的形成与保存仍然延续了以往朝代的传统。

官方的历史文献主要包括官修史书、奏疏、谥录以及皇帝诏敕等。

此外,还有一些私家记载、家谱以及地方志等非官方的历史文献。

明代的官修史书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史》,是明朝最后一部官修的大型通史,以朱彝尊为主编,收入对朝代历史、皇帝事迹、重要事件等进行全面的记载。

此外,还有一些编纂自《明史》的别史、别编,对明朝历史的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进行研究和记载。

除了官方的历史文献外,明代还存在一些私家记载和家谱。

这些类别的历史文献主要由士人、官员和名臣所编纂,以记录家族的兴衰、家族成员的事迹以及一些重要事件的记载。

这些历史文献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对研究明代社会、人文风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时期,地方志的编纂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些地方志是对各地社会经济、地理环境以及重大事件的详细记载,为研究明代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明朝的地方志较之前的朝代更为详实,对研究当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明朝史书编纂的特点明朝的史书编纂具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和文化氛围。

一方面,明代的史书编纂延续了以往朝代的传统,重视正史的编修和官修的方式。

官修的史书具有严肃和权威性的特点,往往为皇帝所主导,赋予了政治意义和正统性。

另一方面,明代也兴起了私家编纂的史书,一些有学术造诣的士人开始关注个人素质、道德品质,创作了一些讲求文义和文风的历史著作。

明代的史书编纂还具有重视地方史志和人物事迹的特点。

与以往朝代相比,明代的史书对地方志和人物传记有着更为详实和全面的记载。

这体现了明代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注重个体功绩和成就,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范例。

明朝云南汛塘制度 文献综述

明朝云南汛塘制度 文献综述

明朝云南汛塘制度文献综述
明朝云南汛塘制度是指明朝时期在云南地区实行的一种灌溉水利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利用水资源,保证农田灌溉用水,提高农业生产。

有关明朝云南汛塘制度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但是通过研究一些相关的文献和史料,可以对该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云南志》是明代官修地方志之一,其中对云南汛塘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记载。

该志中指出,明朝时期云南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利工程,特别是对灌溉系统进行了规划和组织。

云南地区的灌溉系统主要由汛塘组成,每个汛塘都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维护和管理。

这些汛塘不仅用于灌溉农田,还起到了防洪和储水的作用。

此外,云南地区还建立了水利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灌溉系统。

在《云南瑶池志》中也有一些关于云南汛塘制度的记载。

该志记载了云南地区瑶池的历史和灌溉系统的构建。

瑶池是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由一系列汛塘和渠道组成的灌溉系统。

《云南瑶池志》详细描述了瑶池的规模、修建过程及灌溉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和农业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云南汛塘制度。

他们通过对史料和现存的水利工程的考察研究,对云南汛塘制度的发展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们认为,云南汛塘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云南地区的灌溉效果,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明朝云南汛塘制度是一种灌溉水利管理制度,在文献中有一定的记载。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该制度在云南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和作用。

引用《明史·舆服志》 文献格式

引用《明史·舆服志》 文献格式

《明史·舆服志》是明朝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时期的地理、州县情况,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史书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了解古代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明史·舆服志》的编纂背景《明史·舆服志》的编纂始于明成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终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

此书在历经数朝数代人的编纂工作后,终于完成,成为了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明朝时期地理、行政、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史书。

二、《明史·舆服志》的内容《明史·舆服志》一共分为三十六卷,其中包括了明朝时期的各种州县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情况、历史沿革、人文地理特点、资源分布、经济状况等详尽的记载。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古代我国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明史·舆服志》的意义1.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史·舆服志》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资料,通过对其中的地理、行政、经济等方面的详细记载,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2.反映了明朝时期的地理、行政、经济情况《明史·舆服志》中包括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对于古代我国地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中还包括了明朝时期各地的行政、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当时各个地区的状况,为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对我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明史·舆服志》的详细地理记载,对于我国历史地理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部史书的记载,可以对古代我国的地理、资源、人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为我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结语《明史·舆服志》作为一部重要的明朝史书,对于研究明朝历史、了解古代我国的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明朝的历史文化与文献典籍

明朝的历史文化与文献典籍

明朝的历史文化与文献典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持续了276年之久。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文化和珍贵典籍留传至今,为我们了解明朝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明朝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在明朝的艺术领域,绘画、诗词和戏曲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绘画方面,明朝的画家们注重表现对象的神情和气氛,他们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来展现出物品的形态和特点。

明朝的画家们还善于运用多种画法,如工笔、写意和水墨画等,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

在诗词方面,明朝有着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

在戏曲方面,明朝的京剧和晋剧等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的历史文化还表现在其建筑风格和制度方面。

明朝的建筑风格兼收并蓄,既有北方的宏伟和雄伟,又有南方的精致和秀美。

明朝最著名的建筑是北京的故宫和洪武大殿,它们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明朝的制度方面,科举制度是其最重要的一项,它使得人才得以充分选拔,并在中国的历史上持续存在了数百年之久。

明朝的历史文化还体现在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上。

明朝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献典籍,如《青词》、《集韵》、《顾炎武文集》等。

这些文献典籍收集了当时的重要文化信息和思想理论,为后人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明朝的文献典籍还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记载和文字资料,如《明史》、《明遗民录》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朝的历史文化和文献典籍的保护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尽力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使其能够继续为人们所学习和研究。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研究明朝的历史文化和文献典籍,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之,明朝的历史文化和文献典籍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明朝的艺术、建筑、制度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记载明朝衣食住行的古籍

记载明朝衣食住行的古籍

记载明朝衣食住行的古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其中,关于明朝衣食住行的古籍更是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记载明朝衣食住行的古籍的介绍,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一窥明代人民的生活。

首先,要提到的是《明宪宗实录》,它是明朝最早的实录编纂集,共有45卷,记载了从景泰元年到正统十八年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宫廷生活的细节。

在《明宪宗实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皇帝的衣食起居,以及宫廷中的礼仪制度。

例如,明朝皇帝的朝服饰品非常讲究,其中尤以礼服最为重要。

礼服由多层衣物组成,材质和颜色都有严格规定,而且它们的数量和分布位置与君臣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宫廷中的仪式也是细致而繁琐的,每一项仪式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以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另一本重要的古籍是《明遗民先生实录》,它是以明朝郑述撰写的家国利禄为主题的书籍。

《明遗民先生实录》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记载,展示了明代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人民对于衣食住行的追求。

在衣物方面,明代人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更注重面料的品质和颜色的搭配。

而在食物方面,明代人民通常以米饭、面粉、鱼类、蔬菜和水果为主要食物,肉类则是富裕层次才享受得起的奢侈品。

此外,《明遗民先生实录》还详细记录了明代人的住房结构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交通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

除了这些专门记载明朝衣食住行的古籍之外,还有一些通史和地方志也可以提供我们许多有关明代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比如,《明史》是明朝的官修史书,它详细记录了明朝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中,对于明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有相应的记载。

此外,《崇祯志》是明末清初编修的一部地方志,它以明末崇祯年间为背景,记录了当时地方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这些史书和地方志都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加细致和具体的明朝人民的生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文献资料第一节基本史料明实录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国史”,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

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实录》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实录》十卷;《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明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实录》七十卷;《明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实录》八卷;《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

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

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虽未单独修纂,却也未废年号。

崇祯朝明亡,故无官修实录。

明制,新皇帝登极后,即诏修前朝实录。

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

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事,并派遣官吏、国子生等分赴各地访求前朝事迹,札送史馆。

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二本,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旁椒园。

正本嘉靖前藏于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后,藏于皇史宬。

副本初藏于古今通集库,后改藏于内阁。

《明太祖实录》凡三修。

《明史·艺文志》记:《明太祖实录》二五七卷。

建文元年(1399)董伦等修。

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重修。

九年(1411)胡广等复修。

起元至正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

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①今所见之《明太祖实录》,即三修本,前二修本则均已不得见其书。

《明太祖实录》三修本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

自建文元年初修之始,至永乐三修告竣,二十年间三成其书。

中经“靖难”之役燕王夺位,政事、人事变动甚大,因而引起对本书的各种议论,加之历来史家多称颂建文“宽仁”,不满于燕王夺位后对建文遗臣之杀戮,故多指斥永乐中之三修,“事皆改窜,罪在重修”①。

然而究其修纂史实,并不尽如此。

《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前后凡三年。

当洪武晚年,太子朱标病逝,太孙朱允炆年幼,诸王觊觎皇位,藩衅已萌。

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命曹国公李景隆突执周王,废为庶人,数日后,便有“征江西处士杨士奇充实录纂修官”之命②。

至建文元年正月正式开局修书,则同月又废代王。

四月湘王自焚,五月废齐王,六月废岷王,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靖难”之役爆发。

建文三年十二月书成上呈时,则燕王挥师南下,战局已定。

半年后燕师入南京。

由此可知,其一修《明太祖实录》始于“靖难”起兵之前夕,终于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修成的《明太祖实录》中,对于燕王及诸藩的记述,自然会多有指斥之处。

因此燕王夺位后,“以前任知府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论死籍没”③。

既然《明太祖实录》中有此记述,燕王朱棣夺位后必然亟命修改,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尚不足一年。

①利用这次改修《明太祖实录》以正其夺位之名,这与当时大戮建文遗臣目的乃是一致的。

这次重修,前后仅用了八个月,至永乐元年六月即匆匆成书。

全书一百八十三卷,分写一百六十五册,此即所谓《明太祖实录》二修本。

②从修纂时间及过程来看,这并非一次真正的重修,而只是在原书基础之上,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而已。

这是出于当时形势所需,“又成于急促,未及精详”③。

因此便决定了此书必然还将有第三次修纂。

《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纂始于永乐九年,至十六年五月书成,历时六年七个月。

全书计二百五十七卷,分写二百五十册,又有《宝训》十五卷,分写十五册。

④①张岱:《琅嬛文集》卷三《征修明史檄》。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监修实录》。

③《监修实录》作叶仲惠。

今据《明史》卷一四三本传改。

①《明太宗实录》卷十三,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己未。

②李景隆、解缙:《进实录表》,影印本《明太祖实录》卷首。

③《明太宗实录》卷一二○,永乐九年十月乙巳。

④夏原吉:《进实录表》,《明太祖实录》卷首。

这次修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当时全体内阁成员几乎都参与了修纂工作;再是监修官姚广孝和夏原吉均直接参与修纂工作。

从这三次修书参与的人员来看,虽然主要修纂者人数相当,但情况却有所不同。

一修、三修用人较为精当,二修人数虽多,却有不少挂名而实未与者。

如《进实录表》中所列之王景、胡俨、杨荣、金幼孜等,《明太宗实录》、《明史》等书均未记其与修之事。

其领衔监修者李景隆才品均劣,又多用监生、生员,此为永乐之初,史官乏人,且当时在政局变动之后,人心未定,岂能尽心于考订编修国史。

至三修之时,朱棣已用胡广之言,停止追治所谓“奸党”,时当永乐盛世,所用多为当时名臣,着力于“访问考稽,从实修纂、补遗、润色,次第成书”①。

因此三修本从内容上不仅较前二修丰富,而且较前二修为好。

《明太祖实录》一修、二修本今均已不得见其书。

《明太祖实录》二修书成,即焚一修本,为使不留改动之痕迹。

但三修书成,却并未焚二修本。

是以二修本曾传至明末。

明末清初顾炎武曾记:“闻之前辈老先生曰:《太祖实录》凡三修。

一修于建文之时,则其书已焚,不存于世矣。

再修于永乐之初,则昔时大梁宗正西亭曾有其书,而洪水滔天之后,遂不可问。

”②明实录中另一部被改修的是《明光宗实录》。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实录仅八卷,但却经历二修。

《明史·艺文志》记:《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1623)叶向高等修成。

有熹宗御制序。

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向高本并贮皇史宬。

③《明光宗实录》的改修,源于明万历以后的党争。

据史载初修本出于周炳漠、张鼐之手,而由叶向高裁定。

“初,天启时,诏修《光宗实录》,礼部侍郎周炳谟载神宗时储位臲■及‘妖书’、‘梃击’诸事,直笔无所阿。

其后忠贤盗柄,御史石三畏劾削炳谟职。

忠贤使其党重修,是非倒置。

”①对此,叶向高早有所虑,曾说:“光宗在位仅一月,实录所载多潜邸时事,然其间亦有干碍而难直书,牵连而难尽书。

脱稿日余与同官互阅,皆以为允。

而自余归后,言者哄然,以张差、进药、移宫三事为非是,得旨改正。

”②张差即“梃击”之主犯,进药即“红丸”案。

这明末三案是阉党与东林党冲突之焦点。

待到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大肆诛灭东林党人后,便必然要改述其史事。

朱国桢《皇明大政记》称:“光宗在位止一月。

实录先上,以‘三案’改修。

盖群奸仗魏逆之势恣行如此。

首先建议者黄承昊也,把持涂改者霍维华、谢启光、徐绍吉也。

”①姚广孝:《与夏尚书》,《明经世文编》卷十三。

②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答汤荆岘书》。

③《明史》卷九七《艺文志》。

①《明史》卷二五一《文震孟传》。

②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十三。

阉党所篡改,以“三案”史事为主,但光宗在位仅一月,为太子时有“梃击”案,即位后有“红丸”案,死后又有“移宫”案,贯穿其全部活动,实属大事,是非亦明。

阉党所改之《光宗实录》,“不为人采信,明史馆不予传录,故终于湮没无传也”③。

今所见《明光宗实录》乃叶向高等原修本。

明十三朝实录,除《明太祖实录》、《明光宗实录》经重修外,余皆无重修本。

清人徐乾学曾对明诸朝实录给予概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

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

莫疏于万历,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

其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

仁、宣、英、宪胜于文皇,正德、隆庆劣于世庙,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

④此为就明实录本身之比较而言,至于明实录之史料价值,则自明朝以来,史家多有所议论,且多批评之辞,惟明史家王世贞及清人万斯同较为公允。

王世贞称:“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

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

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

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

”“虽然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

”①万斯同虽对明实录“暗于大而明于小,详于细而略于巨”②给予批评,但仍对其有推崇之论:“吾少馆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

长游四方,从故家求遗书,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莫不网罗参互,而要以实录为指归。

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所增饰者也。

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

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

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

”③明实录从《太祖实录》起便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成为后世研究有明一代典制的最主要史料。

明实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收有重要人物传记,其中虽间有隐讳失实之处,但仍保留了较为丰富之史料,成为后人纂修明史列传及研究这些人物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对于明实录中保存的史料,不同研究范围的人,见解也不相同。

总括来看,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③影印本《明光宗实录校勘记》。

①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史乘考误一》。

②万斯同:《群书疑辨》卷十二《读太租实录》。

③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八《万先生斯同传》。

《皇明宝训》《皇明宝训》与明实录一样,亦为明代之官修正史。

有明一代先后共修有十三朝宝训:《明太祖宝训》十五卷,今存六卷;《明太宗宝训》五卷;《明仁宗宝训》二卷;《明宣宗宝训》五卷;《明英宗宝训》三卷;《明宪宗宝训》三卷;《明孝宗宝训》三卷;《明武宗宝训》二卷;《明世宗宝训》九卷;《明穆宗宝训》二卷;《明神宗宝训》十二卷,今存十一、十二卷,共十二页;《明光宗宝训》一卷,已残,存七页;《明熹宗宝训》四卷,存五十三页。

明制,宝训与实录同时修纂。

其制始于永乐中三修《太祖实录》。

夏原吉《进实录表》中称:谨撰述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计二百五册,宝训五十七卷,计十五册,谨伏阙上进。

①表中所称宝训五十七卷,今已不存。

待到万历年间吕本校订刊行《皇明宝训》时,《太祖宝训》仅存六卷,自太祖至穆宗共四十卷。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刊本,台湾影印出版。

所谓宝训,即为皇帝语录,按照内容分类辑录。

这些内容实录中均有记述,文字也尽相同,不过将“上曰”之类,改为“太祖曰”罢了。

但是宝训集中了皇帝的言论,又分类开列,易检索,易读,作为“遗之子孙”的训条,既实用又方便。

以《太祖宝训》为例,卷一:论治道、敬天、孝思、谨好尚、谦德、经国、封建、兴学;卷二:尊儒术、圣学、褒功臣、教太子诸王、正家道、厚俗、议礼、兴礼乐、崇教化;卷三:任官、守法、求言、纳谏、去谗佞、却贡献、勤民、理财、节俭;卷四:戒奢侈、励忠节、报功、警戒、弭灾异、屏异端、评古、仁政;卷五:求贤、恤刑、赏罚、宽赋、恩泽、赈贷、保全功臣、礼前代、礼臣下、训将士;卷六:谕群臣、武备、驭夷狄、怀远人、①《明太祖实录》卷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