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第4次征求意见稿)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的目的在于,明确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时应达到的差不多标准,以及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和监管要求。

本指引所称的内部模型(或模型)指商业银行用于计量市场风险资本的风险价值(VaR)模型。

本指引所要求的市场风险资本计量范畴包括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四大类不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外汇敞口不在运算范畴之内。

第二章风险因素第五条内部模型在计量不同类不市场风险时,必须包含足够的、能够准确反映可能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暴露产生实质性阻碍的风险因素。

四大风险类不中所包含的风险因素应分不满足如下差不多要求:(一)利率风险1、每一种计价货币的利率所对应的一系列风险因素都应包含在内部模型中。

2、商业银行应采纳业内普遍同意的方法构建内部模型中的收益率曲线。

该收益率曲线应划分为不同的到期时刻,以反映收益率的波动性沿到期时刻的变化;每一个到期时刻都应对应一个风险因素。

3、关于要紧货币和要紧市场的利率变化所产生的较大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采纳至少六个风险因素构建收益率曲线。

风险因素的数量应最终由商业银行交易策略的复杂程度决定。

4、风险因素必须能反映要紧的利差风险。

(二)股票风险1、内部模型须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一个较大股票头寸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2、对每一个股票市场,内部模型中至少须包含一个用于反映股价变动的综合市场风险因素(如股指)。

投资于个股或行业股指的头寸可表述为与该综合市场风险因素相对应的“beta等值”;3、监管机构鼓舞商业银行在内部模型中采纳市场的不同行业所对应风险因素,如制造业、周期性及非周期性行业等;最审慎的做法是对每支股票的波动性都设立风险因素;4、关于一个给定的市场,建模技术的特点及复杂程度应与商业银行对该市场的风险暴露以及个股的集中度相匹配。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17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17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附件2: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附件3: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4: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附件6: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附件7: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8: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9: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10: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附件11: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附件12: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

附件13: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附件14: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

附件15:信息披露要求。

附件16: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

附件17:外部评级使用规范。

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一、核心一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一)直接发行且实缴的。

(二)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实缴资本的数额被列为权益,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和披露。

(三)发行银行或其关联机构不得提供抵押或保证,也不得通过其他安排使其在法律或经济上享有优先受偿权。

(四)没有到期日,且发行时不应造成该工具将被回购、赎回或取消的预期,法律和合同条款也不应包含产生此种预期的规定。

(五)在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受偿顺序排在最后。

所有其他债权偿付后,对剩余资产按所发行股本比例清偿。

(六)该部分资本应首先并按比例承担绝大多数损失,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所有最高质量的资本工具都应按同一顺序等比例吸收损失。

(七)收益分配应当来自于可分配项目。

分配比例完全由银行自由裁量,不以任何形式与发行的数额挂钩,也不应设置上限,但不得超过可分配项目的数额。

(八)在任何情况下,收益分配都不是义务,且不分配不得被视为违约。

(九)不享有任何优先收益分配权,所有最高质量的资本工具的分配权都是平等的。

(十)发行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购买该工具提供融资。

(十一)发行必须得到发行银行的股东大会,或经股东大会授权的董事会或其他人员批准。

2022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第二次阶段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2022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第二次阶段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2022 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第二次阶段练习(含答案及解析)1、在情景分析中,商业银行自身问题造成的流动性危机的状况下的假设是()。

A、大量负债无法展期或者以其他负债替代,必须按期偿还,因此不得不依赖从资金市场大规模融资或者出售流动性资产,从而引起流动性危机B、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适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定期、独立地检查和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确保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强化C、在商业银行自身浮现危机时,其出售资产换取现金的能力有所下降,但在整体市场危机时,这一能力下降得更厉害【参考答案】:A【解析】:通常,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分析可分为两种情景:①商业银行自身问题所造成的流动性危机。

例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严重低下,无法继续产生正常的现金流入,可用资金严重匮乏,而此时大量负债无法展期或者以其他负债替代,必须按期偿还,因此不得不依赖从资金市场大规模融资或者出售流动性资产,从而引起流动性危机。

②整体市场危机。

B 项属于整体市场危机情形的假设; C 项不属于情景假设; D 项是整体市场危机与商业银行自身危机可能浮现的情景的区别。

2、假设某银行当期贷款按五级分类标准分别是:正常类 800 亿元,关注类 200 亿元,次级类 35 亿元,可疑类 lo 亿元,损失类 5 亿元,普通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分别为 40 亿元、 15 亿元、 5 亿元,则该银行当期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

A、20%B、100%C、120%【参考答案】:C【解析】:答案为 D。

不良贷款拔备覆盖率=(普通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404-15+5)/(354-10+5)=120%。

3、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 号),关注类贷款定义为()。

A、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B、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浮现明显问题,彻底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C、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者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者只能收回极少部份【参考答案】:A【解析】:没有试题解析4、下列关于交易账户的说法,正确的是()。

市场风险管理办法

市场风险管理办法

附件市场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和依据为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本行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相关定义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本行市场风险来源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本行经营中承担的主要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三条市场风险范围本办法中市场风险范围包括交易账簿中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指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实物产品,不含黄金)及相关的期权风险,和银行账簿中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不含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具体如下:(一)利率风险。

交易账簿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不利变动可能给本行造成的潜在损失。

(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错配而可能给本行造成的潜在损失。

(三)股票风险。

股票风险是指由于股票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及特定股票风险。

(四)商品风险。

商品风险是指与商品有关契约价值的波动,包括农产品、矿产品、贵金属(不包括黄金)和能源等商品的价格存在变动可能性而产生的风险。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原则(一)独立性原则。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应保持相对独立、有效分离,确保市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二)审慎性原则。

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引言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因素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市场风险管理对于任何机构都至关重要。

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是一套机构内部制定的规范和流程,以管理和控制市场风险。

本文将介绍市场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目标、原则以及具体的措施。

重要性市场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市场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机构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是法规和监管要求的一部分,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控制市场风险,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机构的竞争力。

目标市场风险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帮助金融机构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实现风险收益平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市场风险,以保护机构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

具体目标包括:1. 识别和量化市场风险:通过建立适当的风险指标和模型,识别和量化市场风险,为决策提供依据。

2. 确立风险承受能力:制定风险承受能力限额,明确风险的承受范围,以控制机构风险暴露。

3. 设定风险管理流程:制定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程序,包括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环节。

4. 建立风险管理团队: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工作,确保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5. 与法规要求保持一致:确保市场风险管理制度符合法规和监管要求,遵守相关规定,减少法律风险。

原则1. 独立性原则:市场风险管理团队应独立于交易和投资部门,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保持独立的风险监督和评估。

2. 全面性原则: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应全面覆盖所有的交易和投资活动,并包括对各类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

3. 风险透明度原则: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应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包括管理层、内部员工和监管机构。

4. 风险控制原则: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应建立风险控制措施,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工具,控制风险暴露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7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7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附件2: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附件3: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4: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附件6: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附件7: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8: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9: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10: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附件11: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附件12: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

附件13: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附件14: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

附件15:信息披露要求。

附件16: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

附件17:外部评级使用规范。

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一、核心一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一)直接发行且实缴的。

(二)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实缴资本的数额被列为权益,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和披露。

(三)发行银行或其关联机构不得提供抵押或保证,也不得通过其他安排使其在法律或经济上享有优先受偿权。

(四)没有到期日,且发行时不应造成该工具将被回购、赎回或取消的预期,法律和合同条款也不应包含产生此种预期的规定。

(五)在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受偿顺序排在最后。

所有其他债权偿付后,对剩余资产按所发行股本比例清偿。

(六)该部分资本应首先并按比例承担绝大多数损失,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所有最高质量的资本工具都应按同一顺序等比例吸收损失。

(七)收益分配应当来自于可分配项目。

分配比例完全由银行自由裁量,不以任何形式与发行的数额挂钩,也不应设置上限,但不得超过可分配项目的数额。

(八)在任何情况下,收益分配都不是义务,且不分配不得被视为违约。

(九)不享有任何优先收益分配权,所有最高质量的资本工具的分配权都是平等的。

(十)发行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购买该工具提供融资。

(十一)发行必须得到发行银行的股东大会,或经股东大会授权的董事会或其他人员批准。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最新全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最新全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 (2)第一节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2)第二节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4)第三节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5)第三章资本定义 (6)第一节资本组成 (6)第二节资本扣除项 (7)第三节少数股东资本的处理 (9)第四节特殊规定 (10)第四章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11)第一节一般规定 (11)第二节权重法 (12)第三节内部评级法 (17)第五章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21)第一节一般规定 (21)第二节标准法 (22)第三节内部模型法 (23)第六章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23)第一节一般规定 (24)第二节基本指标法 (24)第三节标准法 (25)第四节高级计量法 (26)第七章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26)第一节一般规定 (26)第二节治理结构 (27)第三节风险评估 (30)第四节资本规划 (32)第五节监测和报告 (33)第八章监督检查 (35)第一节监督检查内容 (35)第二节监督检查程序 (36)第三节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38)第四节监管措施 (38)第九章信息披露 (41)第十章附则 (43)附件1 资本工具合格标准附件2 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附件3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附件4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附件5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附件6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附件7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附件8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附件9 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附件10 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附件11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附件12 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附件13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附件14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附件15信息披露要求附件16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附件17外部评级使用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附件6: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一、总体要求(一)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二)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确保可实施。

2.有效性原则。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手续完备,确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3.审慎性原则。

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保守估计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4.一致性原则。

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自行估计的信用风险缓释折扣系数,应对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所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都使用此折扣系数。

5.独立性原则。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实质的正相关性。

(三)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一般要求:1.商业银行应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确保认可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且相关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2.商业银行应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信用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

3.商业银行不能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

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只能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或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反映一次。

4.商业银行应保守地估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综合考虑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

5.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管理制度、审查和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确保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

二、合格抵质押品(一)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

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应在本附件第六部分规定范围认定合格抵质押品,并应同时满足本部分(二)和(三)中的有关要求。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可在符合本部分(二)和(三)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

企业模型风险管理办法

企业模型风险管理办法

企业模型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模型风险管理,规范模型开发、验证、监控和退出的流程,提高模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企业开展模型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模型开发、验证、监控和退出等。

第三条模型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对模型的开发、验证、监控和退出等环节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二)审慎性:在模型风险管理活动中,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性质、规模和可能性;(三)独立性:确保模型风险管理活动的独立性,防止利益冲突;(四)有效性:确保模型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提高模型风险管理的水平。

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模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等。

第二章模型开发与验证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立模型开发管理制度,明确模型开发的目标、需求、流程、方法和质量控制等要求。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模型验证制度,明确模型验证的目标、流程、方法和质量控制等要求。

第七条模型开发与验证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科学性:模型开发与验证应当基于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论;(二)准确性:模型开发与验证应当确保模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一致性:模型开发与验证应当确保模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四)适应性:模型开发与验证应当考虑模型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适应性;(五)透明性:模型开发与验证应当保持透明性,便于外部监督和内部审计。

第三章模型监控与退出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模型监控制度,明确模型监控的目标、流程、方法和质量控制等要求。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模型退出制度,明确模型退出的条件、流程、方法和质量控制等要求。

第十条模型监控与退出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及时性:模型监控与退出应当及时发现和处理模型风险;(二)全面性:模型监控与退出应当全面覆盖模型的各个风险点;(三)动态性:模型监控与退出应当根据市场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四)预警性:模型监控与退出应当具备预警功能,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五)合规性:模型监控与退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客户信用评级中,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

A.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B.单一借款人的违约频率和该借款人所有债项的违约频率C.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这些借款人所有债项的违约概率D.单一借款人的违约频率和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频率【答案】 A2、在业务外包过程中,由于供应商工作人员的过错造成供应中断,引起银行部分支付业务无法正常运行造成严重损失。

此事件对应的操作风险成因是()。

A.外部事件B.人员因素C.系统缺陷D.违反内部流程【答案】 A3、原银监会规定,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的监管标准是不低于()。

A.4%B.3%C.5%D.6%【答案】 A4、某客户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其中有1200万元国债质押,其余是保证。

假如该客户违约概率为1%,贷款违约损失率为40%,则该笔贷款的预期损失是()。

A.8万元B.7.2万元C.4.8万元D.3.2万元【答案】 D5、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内部模型法覆盖率应不低于()。

A.20%B.30%C.50%D.100%【答案】 C6、以下不属于市场风险的是()。

A.利率风险B.汇率风险C.信用风险D.股票价格风险【答案】 C7、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压力测试的目的是()。

A.进行有效的事后检验B.研究过去已经发生的市场突变C.分析资产组合历史的损益分布D.评估银行在极端不利情况下的损失承受能力【答案】 D8、下列关于专有信息和保密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专有信息的特点是如果与竞争者共享,会导致银行在这些产品和系统的投资价值下降,并进而削弱其竞争地位B.有关客户的信息经常是保密的C.某些项目为保密信息和专有信息,银行可以不披露具体的项目D.专有和保密信息必须对要求披露的信息进行一性信息披露,不用解释未披露的事实和原因【答案】 D9、《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是()正式施行的。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信用风险指的是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在借贷和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包括借款方无法偿还借款或投资方无法追回投资的风险。

为了监管金融机构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各国监管机构普遍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

监管机构对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有着一系列的监管要求,目的是保障评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下面将对监管要求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评级策略,并对评级结果进行监督。

这样可以确保评级过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减少内部操纵风险。

其次,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评级模型和评级标准。

评级模型是评估客户信用风险的核心工具,需要基于充分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

评级标准是评判借款方信用状况的依据,需要明确地界定各个评级等级的含义和标准。

第三,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对评级结果进行有效的验证和验证。

验证评级是评估评级模型和标准准确性和有效性的过程,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测和对实际违约情况的监测来进行。

验证结果将帮助金融机构改进评级体系,并及时发现和纠正评级的偏差和问题。

第四,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评级结果的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

评级结果需要定期审查和更新,以反映借款方和市场风险的变化。

金融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减少信用风险的损失。

第五,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风险报告和信息披露机制。

金融机构应及时向监管机构和公众披露与评级相关的风险信息,包括评级结果、评级变动和评级模型的变化等。

监管机构将根据这些信息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

最后,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内部控制和审计机制。

内部控制是保证评级过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需要确保评级过程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审计机制可以对评级体系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估,检查评级结果的合理性和评级过程的合规性。

总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监管要求旨在保障评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一、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定义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需承担的市场风险资本。

在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中,需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市场风险监管要求等因素。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

二、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1. 标准法标准法是一种常用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方法,它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所需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

标准法主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暴露、市场波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因素。

2. 内部模型法内部模型法是一种基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方法。

内部模型法主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模型、市场风险参数等因素。

内部模型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准确的评估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并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

3. 外部评级法外部评级法是一种基于金融机构外部评级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方法。

外部评级法主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外部评级等因素。

外部评级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直观的了解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并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

三、监管当局的要求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

因此,监管当局对于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要求也十分重视。

监管当局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和要求进行明确;二是对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和控制,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四、影响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具有重要影响。

正确的计算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估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水平,并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以满足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一)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一)

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一)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在金融领域,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是指金融机构为应对市场风险而需要持有的资本。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变动和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金融损失风险。

为了确保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部门需要规定金融机构持有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

本文将详细讨论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简单标准法(Standardized Approach)•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基于标准市场风险权重,这些权重由监管机构预设并适用于特定的资产类别。

•根据此方法,金融机构持有的市场相关资产根据其风险权重计算出资本要求,然后将所有风险权重相加得到总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

基础内部模型法(Basic Internal Model Approach)•基础内部模型法是根据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模型来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

•金融机构的内部模型需要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并符合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内部模型法的计算结果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测量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机构内部的市场风险。

进一步细分的内部模型法(Internal Models Approach Plus)•进一步细分的内部模型法是在基础内部模型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作出差异化的资本要求。

•不同的资产类别根据其特定的市场风险指标和相关参数进行计算,使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更加精确和敏感。

综合市场风险方法(Comprehensive Risk Measure)•综合市场风险方法是一种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综合方法,将多个风险指标综合考虑来评估市场风险。

•该方法综合了风险价值、风险敞口、历史模拟等多种不同的风险测量方法,以得到更全面、准确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结果。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计算方法(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计算方法是专门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计算方法。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市场风险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重要风险,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资产价值损失。

为了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市场风险进行了监管。

其中,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是监管机构中一种重要的管理和监管手段。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是指金融机构在管理和控制市场风险时,使用自身内部开发的模型进行风险测量和监控,以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同时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的市场风险。

下面将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监管实践,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监管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监管要求包括模型设计与验证、数据要求、风险度量指标和监管报告。

模型设计与验证是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核心要求。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市场风险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建立适用于自身的市场风险模型。

模型的设计应当合理、科学,并与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相适应。

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和预期。

数据要求是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基础要求。

金融机构需要保证使用的数据完整、准确,并覆盖所涉及的市场风险,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商品等资产。

对于模型中使用的敏感性方案和参数,金融机构应当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并确保其准确计算和及时更新。

风险度量指标是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关键要求。

金融机构需要使用适当的风险度量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测量,常用的指标包括价值风险价值风险(VaR)和(条件)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并确保其准确、科学地反映市场风险的水平。

监管报告是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监管要求之一、金融机构需要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定期向监管机构提交市场风险模型的报告,并提供市场风险量化结果、敏感性分析和其他附加信息。

监管报告是监管机构了解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状况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应当按时、如实地履行报告义务。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根据监管要求,银行在使用IRB方法进行信用评级时需要遵守一系列
的风险缓释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银行能够适当地评估和管理信用风险,从而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将其整合到其整体
风险管理体系中。

这包括制定适当的风险策略、政策和流程,并配备足够
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来执行这些策略。

其次,银行需要确保评估信用风险的评级模型能够准确地刻画风险。

监管要求银行使用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来开发模型,并使用可靠的数据集
来校准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另外,银行还需要确保评级模型能够辨别出各种类型的风险因素,并
对其进行适当的定量评估。

这包括评估借款人的能力和意愿履行财务义务
的能力,评估担保品的价值和可变现性,以及评估贷款和债券组合的多样
性和流动性。

此外,银行还需要对评级结果进行适当的验收测试和灵敏度分析。


意味着银行需要确保评级结果对不同的输入变量具有适当的鲁棒性,以便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能够准确地评估信用风险。

最后,银行需要确保其评级结果和相关信息能够被内部和外部的相关
方所理解和接受。

这包括银行内部的决策者和风险管理人员,以及监管机
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总的来说,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风险缓释监管要求是为了确保银行
能够准确地评估和管理信用风险,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银行需要建
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确保评级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并保证评级结
果和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够在复杂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内部模型法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内部模型法

201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内部模型法1.内部模型法定义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是指商业银行基于内部模型体系开展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将计量结果应用于资本计量的全过程,包括市场风险组织治理架构、政策流程、计量方法、IT系统与数据等。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是指根据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框架要求,基于一系列输入要素(包括市场数据、交易数据、参数设置和假设前提),用于计量市场风险导致未来潜在损失的金融模型,主要包括VaR值等风险计量模型、金融工具估值模型、市场数据构建模型等。

2.实施要素(1)风险因素识别与构建在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框架下,市场风险分为四大类,即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商品风险,同时对于交易账户利率相关产品和权益相关产品,进一步将发行人个体特定因素导致的不利价格变动风险界定为特定风险。

对于各类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计量,最终将通过每一个具体的风险因素的设计,在风险计量系统中予以反映。

①利率风险为全面反映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模型应涵盖每一种计价币种的利率风险因素,能够反映主要的利差风险,采用业务普遍接受的方法构建收益率曲线,且每一收益率曲线不少于六个期限的风险因素。

从风险识别和风险因素构建角度,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曲线及相关波动率风险因素变动所引起的潜在损失,其中利率曲线变动可进一步划分为一般风险和特定风险。

②汇率风险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内部模型应包含与所持有的每一种风险暴露较大的外币(包括黄金)与本币汇率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汇率风险主要包括汇率及其波动率风险因素。

其中汇率风险因素包括各币种对的即期汇率,以及远期汇率;汇率相关波动率风险因素,主要是指外汇期权产品的隐含波动率,每个货币对又区分价值状况和到期期限两个维度。

③股票风险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应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个较大股票头寸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监管鼓励商业银行在内部模型中使用市场的不同行业所对应的风险因素,如制造业、周期性及非周期性行业等;最审慎的做法是对每只股票的波动性都设立风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1: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一、内部模型法应涵盖的风险因素(一)利率风险1.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应涵盖每一种计价货币的利率所对应的一系列风险因素。

2.商业银行应使用业内普遍接受的方法构建内部模型使用的收益率曲线。

该收益率曲线应划分为不同的到期时间,以反映收益率的波动性沿到期时间的变化;每个到期时间都应对应一个风险因素。

3.对于风险暴露较大的主要货币和主要市场的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应使用至少六个风险因素构建收益率曲线。

风险因素的数量应最终由商业银行交易策略的复杂程度决定。

4.风险因素应能反映主要的利差风险。

(二)股票风险1.商业银行的内部模型应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个较大股票头寸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2.对每个股票市场,内部模型中至少应包含一个用于反映股价变动的综合市场风险因素(如股指)。

投资于个股或行业股指的头寸可表述为与该综合市场风险因素相对应的“贝塔(beta)等值”。

3.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在内部模型中使用市场的不同行业所对应的风险因素,如制造业、周期性及非周期性行业等;最审慎的做法是对每支股票的波动性都设立风险因素。

4.对于一个给定的市场,建模技术的特点及复杂程度应与商业银行对该市场的风险暴露以及个股的集中度相匹配。

(三)汇率风险1.内部模型中应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一种风险暴露较大的外币(包括黄金)与本币汇率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四)商品风险1.内部模型应包含与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每个较大商品头寸所属交易市场相对应的风险因素。

2.对于以商品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头寸相对有限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简化的风险因素界定方法。

即对有风险暴露的每种商品的价格都确定一个对应的风险因素;如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商品头寸较小,也可采用一个风险因素作为一系列相关商品的风险因素。

3.对于交易比较活跃的商品,内部模型应考虑衍生品头寸(如远期、掉期)和实物商品之间“便利收益率”的不同。

(五)其他1.内部模型应包含能有效反映与上述四大类别市场风险相关的期权性风险、基差风险和相关性风险等风险因素。

2.原则上,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定价和估值模型中的风险因素都应包含在内部模型中。

如未包含,则应说明其合理性。

二、内部模型法的最低定性要求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应满足银监会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和本办法的具体要求,并符合以下定性要求:(一)资本计量应与其日常市场风险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包括:1.资本计量应基于日常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而非针对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算特别改进过的模型。

2.模型应完全融入商业银行的日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并作为提交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的基础。

模型结果应作为市场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3. 风险计量系统应与交易限额结合使用。

交易限额与模型的联系应该保持一致,并被高级管理层所理解。

(二)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市场风险每日报告应由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审阅,且该管理人员应有足够授权强制减少单个交易员的头寸和整个银行的风险暴露。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于业务部门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

该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设计和实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每日编制并分析基于风险计量模型输出结果的报告。

(四)商业银行应拥有足够的能在交易、风险控制、审计和后台工作中使用复杂模型的员工。

(五)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要求定期进行压力测试。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足够支持其内部模型运行的信息系统。

(七)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内部模型应足够文档化,相关的文档应具备足够的细节。

三、内部模型法的最低定量要求(一)商业银行可使用任何能够反映其所有主要风险的模型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等。

(二)商业银行如采用内部模型法,其最低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风险价值及压力风险价值之和,一般风险价值和压力风险价值(sVaR)的计算应符合本办法的最低定量标准。

(三)商业银行应在每个交易日计算一般风险价值,使用单尾、99%的置信区间。

(四)计算一般风险价值时,商业银行使用的持有期应为10个交易日。

商业银行可使用更短的持有期并将结果转换为10天的持有期(如使用时间平方根法),但应定期向银监会证明此种方法的合理性。

(五)计算一般风险价值采用的观察期应符合下列要求:1. 观察期长度应至少为一年(或250个交易日)。

2. 使用加权法或其他类似方法处理历史数据,有效观察期至少为一年,即当使用加权法时,历史数据点的加权平均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商业银行可使用不完全满足上述第2项要求的其他加权法处理历史数据,但应确保计算得出的资本要求不低于按上述第2项计算的结果。

(六)在计算一般风险价值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对其现有的资产组合计算压力风险价值,压力风险价值应覆盖商业银行所有的主要市场风险。

(七)压力风险价值的计算要求包括:1.应至少每周计算压力风险价值。

2.选用给商业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连续的12个月期间作为显著金融压力情景,并使用经该期间历史数据校准后的数据作为计算基础。

3.选用的连续12个月的压力期间是指包括极端金融压力事件的连续期间,若极端压力事件的持续期间少于12个月,银行应使用适当方法将期间扩展至12个月。

4.选用的连续12个月的压力期间应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组合相关。

5.商业银行选取压力期间的方法须经银监会认可。

商业银行应将按认可方法确定的压力期间报备银监会,并须定期对其进行审核。

(八)商业银行应确保用于内部模型的数据的可靠性。

在无法取得可靠数据时,可使用替代数据或其他合理的风险价值计量技术。

商业银行应能够证明使用技术的合理性,并且不会实质性地低估风险。

(九)商业银行应至少每月更新一次数据集。

如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动使商业银行需更频繁地更新才能确保风险价值模型数据的审慎性,则应提高更新频率。

数据集更新流程应足够灵活以适应提高更新频率的要求。

四、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的要求(一)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的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二)除符合本附件关于内部模型法最低定性和定量要求外,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内部模型应包含能反映所有引起价格风险的重要因素,并且可对市场状况和交易组合变化做出反应,并符合以下要求;否则,商业银行应使用标准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1. 可解释交易组合的历史价格变化。

2. 可反映集中度风险。

3. 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保持稳健。

4. 可反映与基础工具相关的基差风险。

5. 可反映事件风险。

6. 已通过返回检验验证。

内部模型应保守地估计由流动性较差或价格透明度有限的头寸带来的风险。

五、内部模型法计量新增风险资本的要求(一)商业银行如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应同时使用内部模型计量新增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模型未能覆盖新增风险的,则应采用标准法计算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新增风险是指未被风险价值模型计量的与利率类及股票类产品相关的违约和评级迁移风险。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新增风险,应覆盖利率类新增风险;经银监会认可,可覆盖股票类新增风险。

(二)新增风险资本计算的持有期为1年,置信区间为99.9%。

(三)新增风险的资本要求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1. 过去十二周的新增风险均值。

2. 最近一次计算得到的新增风险价值。

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周计算一次新增风险的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计量新增风险的模型应满足在1年持有期内恒定风险水平的假设条件,并根据集中度、风险对冲策略和期权特征加以调整;同时也应反映可能影响多个证券发行人的市场性事件。

(四)商业银行的新增风险模型应充分考虑产品或组合的流动性期限。

流动性期限是指在压力市场条件下,以不影响市场价格为前提,平仓或完全对冲新增风险所需的期限。

1.流动性期限可以按照头寸或者组合为单位进行估计;如果以组合为单位估计流动性期限,应对组合的划分方法予以清晰定义,以合理反映不同组合的流动性期限差异。

2.对非投资级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产品和从未大幅下跌过的产品的流动性期限应予以审慎估计。

3.流动性期限不得低于3个月。

商业银行的新增风险模型应充分考虑违约和评级迁移事件的相关性,但不得考虑新增风险与其它市场风险因素的对冲或分散化效应。

(五)轧差计算仅适用于同一产品的多空头寸;产品的基差风险、优先级结构、评级、期限和轧差误差都须予以合理计量。

(六)商业银行的新增风险模型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考虑动态对冲策略的对冲效果,而不将其作为对冲误差处理:1.动态对冲策略一致地应用于交易账户的所有相关头寸。

2.证明采用动态对冲策略是一种较好的风险管理方法。

3.证明对冲工具有足够流动性以保证即便在压力市场条件下仍然能够采取动态对冲策略管理风险。

六、返回检验要求(一)商业银行应比较每日的损益数据与内部模型产生的风险价值数据,进行返回检验,依据最近一年内突破次数确定市场风险资本计算的附加因子,并按季度将返回检验结果及附加因子调整情况报告银监会。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返回检验结果和附加因子调整情况进行监督。

(二)符合以下情况的,商业银行可向银监会申请不根据实际突破次数调整附加因子:1.商业银行如能合理说明其使用的模型基本稳健,以及突破事件只属暂时性质,则银监会可以决定不将该突破事件计入突破次数。

2.当金融市场发生实质性的制度转变时,市场数据的波动与相关系数的重大变化可能引发短时间内的大量突破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可要求商业银行尽快把制度转变的因素纳入其内部模型,这一过程中可暂不调高附加因子。

(三)内部模型的返回检验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1.商业银行应每日计算基于T-1日头寸的风险价值与T日的损益数据并进行比较,如损失超过风险价值则称为发生一次突破。

2.上述风险价值的持有期为1天,置信区间、计算方法以及使用的历史数据期限等参数应与使用内部模型法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所用参数保持一致。

3.突破的统计方法采用简单突破法,即每季度末统计过去250个交易日的返回检验结果中总计发生的突破次数。

4.商业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实施内部模型法时,应建立返回检验流程,并积累至少一年的返回检验结果数据。

(四)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商业银行应对相关的利率和股票类子组合进行返回检验。

(五)商业银行应建立返回检验的文档管理和报告制度。

1.商业银行应对返回检验过程及结果建立完整的书面文档记录,以供内部管理、外部审计和银监会查阅使用。

2.返回检验突破事件发生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商业银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层成员。

3.商业银行正式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后,应每季度将过去250个交易日的返回检验结果报告提交银监会。

(六)按照过去250个交易日的返回检验突破次数,其结果可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三个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