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15 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合集下载

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演替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6.1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定居
❖ 繁殖体迁移到新的地点后,进入定居过程。
❖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 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的生境。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6.1 森林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 定居能否成功
❖ 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率)与发芽的条件 即发芽力保存期的长短,发芽率的高低,繁 殖体所处生境中的水、温、空气诸因子的适 宜与否和稳定程度
❖ 林木分化反映出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剧烈的 生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
❖ 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 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 “自然稀疏”。
森林群落竞争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6.1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反应
❖ 通过定居过程,群落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 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不断进行,原来的生 境条件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反 应”。
发育盛期
❖ 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定型,相对的比较一致,这些 种类在同一类型的其他群落中,分布也是均匀和具 有其一致性,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他群落。
❖ 其次,这一时期中群落的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 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每一层都有一定的植物 种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结构特点。群落的生活型 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具有较典型的 特点。
以及竞争中处于弱势等因素的有力补偿。 。
单元顶极论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等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它是指一个区域的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的发展过程,与植物区系的进化有关。
狭义森林演替:乔木层发生优势种变化

09.第八章 森林群落

09.第八章 森林群落

第九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

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

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

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

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森林植物群落概念(⼀)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个概念能让所有⽣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境下⽣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活在同⼀⽣境⽽彼此相互作⽤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地区或整个地球表⾯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定的植物、动物、微⽣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要特征。

2具有⼀定的群落结构:如⽣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定的外貌:⼀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重⼤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壤等都经过了⽣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物群落并⾮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机环境;第⼆,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定的分布范围:任⼀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境上,不同群落的⽣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然分类;⾼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的重要性,演替被类⽐为个体发育。

树木群落知识点总结

树木群落知识点总结

树木群落知识点总结一、树木群落的构成1. 树木种类树木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境条件下,树木群落的构成会有所不同。

树木种类可以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乔木是树木群落的主要构成部分,常见的包括桦木、松树、柏树、柳树等。

2. 群落结构树木群落的结构包括植被层次和物种组成等方面。

植被层次可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不同层次的植被对光照和水分的利用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空间结构。

不同树木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树木群落的结构。

3. 功能组成树木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功能角色,包括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等。

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树木群落的功能组成。

二、树木群落的生态功能1. 气候调节树木群落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了气候调节的作用。

树木的树冠和树干能够对阳光进行反射和吸收,降低了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形成了微气候,有利于保持地区气候的稳定性。

2. 水土保持树木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生态景观树木群落对于地形地貌的塑造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树木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姿态,为人们提供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群落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通过维持树木群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维护和保护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树木群落的动态过程树木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树木种类和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开始时,树种的数量较少,树木群落的生态结构相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群落的植被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2. 竞争与协同树木群落中的不同树木种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协同的关系,它们通过对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竞争与协同,共同构成了树木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过程。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定稿)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定稿)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2、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3、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4、异株克生:指植物的根、芽、叶和花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抑制和对抗作用或者某些有益的作用。

5、建群种:指在创造群落特有环境条件以及引起群落种类组成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

6、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7、生态型:指同种植物的不同立体由于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在生理、生态和形态方面各异的类型形态。

8、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所形成的群落与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0、自然稀疏:指在一定密度的森林内,随着林龄增大和林木生长而出现的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11、竞争:指植物不同个体间为利用环境的能量和资源而发生的相互关系。

12、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13、物候:指植物生长期适应于一年中的寒暑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14、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着的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的总称。

15、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人为排放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持续一定时间,破坏了大气中原来成分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并对人的健康、生物的生长、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发生危害的条件。

16、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食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

17、自然整枝:当林分密度较大时,随林木生长树冠下部枝条因光照不足而枯死的现象。

18、郁闭度:指树冠郁闭的程度,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19、有效积温:植物某一发育时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沈阳农业大学851森林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沈阳农业大学851森林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沈阳农业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沈阳农业大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森林生态学
本考试大纲由林学院(单位)于2016年6月20日通过。

一、考试性质
本科目考试大纲主要针对本校学术型硕士(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及其相关专业)初试时的专业基础课——森林生态学,总分值为150分。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森林生态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基础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
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林学学科的基本素质,并有利于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择优选拔。

二、考查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核报考本校学术型硕士(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本科毕业生是否掌握了本科期间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森林生态学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关键知识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考查考生是否具备继续进行硕士学历教育和培养的潜质。

包括掌握森林与环境、森林种群、森林群落和森林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适用范围
精都考研。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持久在必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状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之杨若古兰创作2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3种群:在必定的空间内,能够彼此杂交、具有必定结构和必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彼此感化,具有必定的形状结构和养分结构,履行必定的功能.5生物地球化学轮回: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零碎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分歧养分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零碎中的这类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轮回.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上限,上上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类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含最适生存区.7叶面积指数:必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概况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构成要素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平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类能量转换连续依附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养分链.因为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构成的链锁状结构.10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波动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11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养分级或某平生态零碎无机物资的总量.12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种群值以k暗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加,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13生态入侵:指因为人类有认识或有认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竭扩大,分布区慢慢稳步的扩展,这个景象叫生态入侵.1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次要条理中的上风种.1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感化的因子叫生态因子.19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本而发生的彼此排斥的景象.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抵偿感化和不成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抵偿感化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缺乏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抵偿.如植物进行光合感化时,添加CO2的浓度可在必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缺乏;不成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克不及完好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感化中,CO2浓度的添加其实不克不及完好替代光照的感化.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呵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和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构成的群落和生态零碎.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条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零碎多样性.意义: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分歧?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步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感化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顺行发展,厚度添加,肥力提高;对环境具有强烈的改做感化,构成特有的群落环境;群落向中生化的方向发展;森林群落结构日趋复杂化;物种多样性添加,群落生产力提高4.森林生态零碎普通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零碎中的功能感化如何?答:包含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接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感化,制作干物资及储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资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无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资,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零碎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资.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加模型及逻辑斯蒂增加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答:指数增加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加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天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加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本限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加过程.逻辑斯蒂增加模型为,K为环境容纳量,其他各项含义同上式.逻辑斯蒂增加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必定环境资本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加过程.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状及生理特征?答:形状特征: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感化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8.何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简述其发生的缘由?答:随着地球概况环境条件的差别,植被类型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表示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为三向地带性.植被在纬度方向上的变更规律主如果纬度方向上温度变更的结果;经度方向上主如果由临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变更的结果;垂直方向上,温度或降水都呈有规律的变更,共同感化的结果构成了垂直方向上的植被分布.9.举例说明生态零碎保持本身波动平衡的机制?答:天然生态零碎的发展过程老是趋向于内部坚持必定的平衡关系,使零碎内部各成分间处于彼此调和波动的形态,生态零碎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保持本身波动平衡的,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按捺这一过程的进行的景象.如,草原生态零碎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绝对平衡的,因为某种缘由导致草食动物数量添加后,草食动物数量的添加必定导致草原生产力的降低,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降低,又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初从头达回到一种波动平衡形态.10.简述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并说明其生态意义?答:森林的垂直结构是指森林群落地上与地下的分层结构,地上包含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地下指分歧植物根系的垂直分布.意义:明显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本的能力;减缓了竞争.11.简述森林生物地球化学轮回的效能?答:未经干扰的天然森林生态零碎内,养分能够无效地积累和保管;贫养土地上森林对养分的坚持能力可以弥补养分缺乏的成绩.森林生物地球化学轮回的效能,为当前的环境成绩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法子.12.说明林分密度调节机制及其意义?①减少每株林木获得水分和养分能力,用每株林木的缓慢生长,坚持现有种群数量不变.②不竭减少林木株数,坚持林分波动性,把无限的资本集中到良好个体上.13.举例说明森林演替①森林演替是指在一个地段上,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所替代的过程.14.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堆叠部分窄.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堆叠部分宽.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分歧层之间缺乏关联.④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层内堆叠部分宽.⑤乔木层树种分布堆叠部分宽,而低矮的植被层表示出明显的成群景象.⑥各层均不见任何成群景象或互相排斥的情况.⑦种沿环境梯度变更表示出上述6种格局的各种配合.15.何谓森林生态零碎的波动性?①恒定性②持续性③惯性④伸缩性⑤振幅⑥轮回波动性⑦轨道波动性①森林凋落物分解太慢,归还森林的大部分养分长时期不克不及介入流通,养分轮回和森林生产力就会降低.未分解的凋落物持久积累在森林地被物里,对土壤有不良影响.过厚的死地被物可能太湿,酸度大,生长季节里地温也低,如许根系的发育不良,林木得不到更多的养分,生长缓慢.②若凋落物分解太快,释放的养分过多,植物和土壤也难以将其保存住,养分将会从根际淋洗掉.过快的分解形成无机物资的损失,也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土壤肥力和抗侵蚀能力降低,和土壤其他方面的不良后果. 17.地形要素的生态感化(1)坡向次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惹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更.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表示出必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品种.(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活动,控制着物资的淋溶、侵蚀的强弱和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品种、数量、分布和形状.(3)坡位分歧,其阳光、水分和土壤情况也有很大差别.普通来讲,从山脊到坡角,全部生境朝着昏暗、湿润的方向发展.(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更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发生变更,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发生响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绝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完好,动植物类型越多.18.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识表记标帜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在必定波动形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须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身分.20.简述生态零碎的碳轮回途径(1)陆地:大气co2经陆生植物光合感化进入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co2方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从头返回大气.(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co2经水生植物光合感化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co2方式进入水体.(3)水体中co2和大气中co2通过扩散而彼此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co2介入生态零碎碳轮回,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零碎碳轮回.三、论述题1.论述森林生态零碎的碳轮回过程和如何评价森林生态零碎在全球碳轮回中的感化?答:森林生态零碎的碳轮回过程:森林植物通过光合感化从大气接收CO2,合成无机物资,一部分存贮在植物体内,其中一部分被花费者取食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植物与动物体内的碳最初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从头释放到大气中;植物在进行光合感化接收CO2的同时,也通过呼吸感化向大气释放CO2.一个具体的森林生态零碎是一个碳源还是一个碳汇,主如果比较森林生态零碎的碳的总的接收速率和总释放速率,接收速率如果大于释放速率,该森林为碳汇,如果相反,则是碳源.总接收速率与总释放速率的差为可用净光合速率与森林土壤的呼吸速率之差,可用这一差值来评价森林生态零碎调节大气的感化.2.有人说森林是一个“小水库”,有人说森林是一个“抽水机”,试分析这两种说法存在缘由,并谈谈你本人的观点?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1)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感化,缘由在于: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枯落物的吸水感化,森林植物对水轮回的影响等.因为具有水源涵养感化,森林可以耽误流域的出水期,在非降旱季节仍有水流出,所以森林是小水库.(2)森林也是抽水机森林的存在可以添加林地的蒸发散量,添加水的耗费量,使从流域流出的水量减少,是以,森林也是抽水机.观察者所处地位分歧,对森林的这两方面感化的认识分歧.3.在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发生水灾以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呵护工程”,用你所学的生态学常识论述其意义?答:森林植被的水土坚持感化也受到了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添加,导致河床不竭提高,蓄洪能力不竭降低.是以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致此次洪水发生的次要缘由.缘由如下:(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2)死地被物接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死地被物对地表土壤及土壤孔隙结构有呵护感化;(4)森林土壤腐殖质多,土壤疏松,大孔隙多,有益于降水的入渗;(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反对感化使地表径流减弱;.同时,天然林除了具有上述的感化以外,它还有保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及其他野生产品等多方面的感化,实施天然林呵护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种感化得到很好的呵护和发挥(5分).纵上所述,实施“天然林呵护工程”具有非常次要的意义.4.“地球正在变暖”曾经成为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共识,论述其发生的缘由及森林生态零碎在按捺地球变暖方面的感化?答:缘由在于地球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添加,其中CO2浓度的添加最为明显.地球概况温度之所以能够坚持在一个绝对波动的范围以内是因为“温室效应”的存在,因为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添加使得“温室效应”得到加强,导致地球温度逐步添加.地添加次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陆地生态零碎,主如果森林生态零碎的破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按捺温室效应的发生.通过人工造林或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零碎,来添加森林的覆被率;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森林生态零碎的生产力;呵护现有的各种森林生态零碎,以延缓已固定碳的释放过程.5.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呵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缘由?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和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构成的群落和生态零碎.意义:1).各种生物构成的生物整体控制和调节着影响地球环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共同保持着一个适合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2).各种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及各种原材料.3).各种生物构成的丰富的天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憩息的场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4).很多生物可能具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某些功能或特此外遗传信息,这些功能和遗传信息在将来将被开发和利用. 5).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包管了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灾祸,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管上去,继续它们的功能,使天然界的动态平衡不致遭到破坏.6.根据森林生态零碎的结构和特征论述退化森林生态零碎恢复的结构标记和功能标记及其恢复手段①结构标记: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分布格局、生态位宽度、数量动态变更.②功能标记:生物量与生产力、环境特征和效益、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演替方向.③恢复手段:加快森林生态计谋工程的建设.现有天然林的呵护.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零碎的建设.7.以一个森林生态零碎为例,分析说明一个生态零碎的实质特征(1)从范围看,任何一个森林生态零碎部分布在必定的天然区域内;(2)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感化将co2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无机物资,各莳植食性动物依附绿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资和能量的来源;(3)通过这类养分联系,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才干构成一个天然零碎.在这个天然零碎中,物资不竭地轮回,能量不竭地流动.生态零碎就是在必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资轮回和能量流动而彼此感化的一个天然零碎.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含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因为热量带沿纬度变更而变更,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更顺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顺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南方针叶林-苔原.(2)经度地带性是因为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顺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顺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顺次是森林-草原-荒漠.(3)垂直地带性是因为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顺次变更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顺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顺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一方面,使群落表示为逐步改变的连续带.(1).天然群落的鸿沟在多数情形下是不清晰的. 虽然在池边、海岸有比较明显的鸿沟,在此植被是间断的,群落鸿沟是彼此交错、逐步过渡的.(2).通常每一物种都有其他物种相伴出现,彼此间分布堆叠.(3).一些物种只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繁荣,另一些种适应性和分布很广.(4).某一物种在某一特定群落中占上风,而另一种在此外群落中占上风.另一方面.(1).每一群落与邻近的很类似,随着距离的加大,区别也就变大.有时,上层上风植物已变成另一种,但其林冠下的植物仍是无机结合的群落.(2).群落连续体也必须有端,一端的物种组合与另一端必定有明显区别.是以,可以以必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因而可知:(1).群落的连续性其实纷歧定要排斥不连续性或间断性.(2).群落构成随环境梯度的逐步变更其实纷歧定要排斥各种群落的绝对独立性.(3).邻近群落的类似性也纷歧定要排斥相隔远的群落间明显的不类似性.量变与量变的统一及其彼此转化,渐变的积累可以构成突变,这是对立统一的体现.从这类哲学观点出发,个体论与机体论的对立,也纷歧定要互相排斥,不成两立. (1)环境变更不管是群落内部环境还是气候环境都是影响植物个体、种群生存和群落建立与持续存在的基本力量.环境变更必定惹起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更,使业已建立的植被波动性受到破坏.(2) 物种侵入新侵入的物种因为其在资本利用、繁殖扩散等方面独特的生理功能会与本来物种构成新的竞争格局,并改变群落的结构,进而使群落的功能发生改变.(3)人为活动人为干扰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理环境,也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种构成,从而使曾经建立的植被的波动性受到威逼.人为干扰对于植被的感化和影响还与干扰的方式和强度有关.例如:放牧对于草原群落的影响与放牧强度有关.适度的人为干扰对某些植被类型的波动有积极感化.1、生态学:研讨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关系的科学2、森林:森林是由其构成部分——生物(包含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动物、微生物等)与四周环境(光、水、土壤等)彼此感化构成的生态零碎3、森林生态零碎服务功能:森林生态零碎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零碎与生态过程所构成及保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条件与功效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讨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彼此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零碎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彼此感化的统一体来研讨,研讨森林生态零碎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讨零碎中物资轮回与能量转化过程,零碎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四周的空间,和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构成要素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成缺少的环境要素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发生的各种影响12主导因子: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须,但在必定条件下必定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感化,这类起次要感化的因子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克不及生存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常常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更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更时生物能坚持本人结构的完好性和功能的波动性.18适应性:是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示出彼此之间的彼此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20趋同适应(生活型)分歧品种的生物因为持久生活在不异或类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示出类似的适应性特征的景象21生活型:按趋同感化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附近的同种生物持久生活在分歧的环境条件下表示出分歧的适应特征的景象23生态型:经天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构成的生态、形状和生理特性分歧的可以遗传的类群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25光抵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感化较弱,当光合感化合成的无机物刚好与呼吸感化的耗费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抵偿点.。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中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根据森林生态学的原理,这些森林可以根据不同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中国主要的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一、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包括南方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南方平原常绿阔叶林。

南方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山地地区,如云贵高原、云南山地、广西山地等。

这种林型的主要特征是树木高大,物种丰富,林冠层密闭,自然更新能力较强。

常见的树种有大叶黄杨、福建柏、毛白杨等。

南方平原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平原地区,如江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

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高大,物种组成简单,林冠开散,自然更新能力较弱。

常见的树种有冠毛悬钩子、水蒲桃、臭椿等。

二、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方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北方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如黄土高原、长白山地区等。

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高度适中,物种相对贫乏,自然更新能力较好。

常见的树种包括榆树、山梅花、灰杨等。

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和长白山地区。

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种多样性高,同时包括了针叶树和阔叶树两种类型,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常见的树种有红松、白桦、黄杨等。

三、针叶林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高山地区和寒温带地区,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高山针叶林和北方寒带针叶林。

高山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秦岭横断山区等。

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矮小,物种相对贫乏,林冠层疏松,自然更新能力较弱。

常见的树种有云杉、琼岛松、岷江松等。

北方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矮小,物种相对贫乏,林冠层相对密集,自然更新能力较弱。

常见的树种包括落叶松、云杉、红松等。

以上是中国主要的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考试试卷(710)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考试试卷(710)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0分,每题5分)1. 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取大量的水分。

()答案:错误解析: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水分、获取大量的盐离子,以保证体内盐分的平衡。

2. 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答案:错误解析:3. 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

()答案:错误解析: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变化。

4.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错误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不仅仅指物理环境。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Rescue effect挽救效应[山东大学2018研]答案:挽救效应是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一个迁移到某岛屿的物种可能早已存在于该岛屿上,因而具有降低该物种从该岛屿上灭绝机会的效应。

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由于迁移率较大,拯救效应也越大。

解析:空2. 生态效率答案: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实际利用的能量占可利用能量的百分率。

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各参数的比值。

解析:空3. 密度制约因素答案: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在种群自然调节中,其作用与种群密度有关系的那些调节因素,如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密度本身自动限制了种群的进一步增长,种群的自我调节和自动稳态机制有一部分基于密度制约原理。

解析:空4. 适应辐射[四川大学2017研]答案:适应辐射也称趋异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些变异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结果使得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差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

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群落”一词最早由德国植物学家以本纳定义,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多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单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根据群落内植物的特点、物种组成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群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是生物繁衍和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群落通常以植物覆盖和土壤为基础,以动植物相互作用和共生关系为特征。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森林群落的特征不同。

例如,温带针叶林群落主要生长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中,树木高大、分布范围广,植被覆盖度高;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则主要分布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周期较短。

2. 草原群落草原群落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季风气候区域的生态系统中,以草本植物和少量灌木为主要植物群落,覆盖大面积的地表。

草原群落是以草为主要植物,覆盖率约占土地面积的40%以上。

草原群落的特征在于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的物种与数量都比较单一,草原入侵种的次数很少,因此草原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

3. 水生群落水生群落是指生长在水中或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植物群落,如浮萍群落、水蕹群落、芦苇群落等。

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如具有较浅的根系和充气的茎,可以保证其充分的光能和养分供应。

4. 湿地群落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海湾等。

湿地群落是以湿地为生境的动、植物群落。

湿地环境酸碱度比较高,土壤过程复杂,条件苛刻,物种多样性较高。

据统计,野生动植物中有60%以上的物种需要依赖湿地生态系统生存。

5. 沙漠群落沙漠群落是指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群落。

沙漠环境通常是干燥、缺水、光线强烈和土壤贫瘠,生物物种较少,植被矮小、分散。

沙漠群落中的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干旱的环境下存活和繁殖。

例如,仙人掌和龙舌兰可以储存大量水分,在植物干季时用于生命活动。

6. 城市群落城市群落是由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生态系统。

城市群落通常由建筑、道路、商业区、人口集中的居住区等构成,内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或改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干暖河谷小叶灌丛还魂草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school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school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synecologycommunityecology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即是群落生态学
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3
理解
强调了各种生物能有规律地共存在一定的空间里, 而不是各自独立地任意散布在地球上。我们在实 际研究中区分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群落,但应 注意其中的联系。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
4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 Phytoeoenos)
群落对环境的改造 作用有助于改善人 居环境。如:(1)城 市森林公园与环城 林带;(2)农田防风 固沙林。
12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生存。 生物群落是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但不是任意组合便 是一个群落,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 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哪些种群能够组合在一起构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 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 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因 此,研究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是阐明群落形 成机制的重要内容。
2000~4000 英国国家调查
400
热带次生雨 林
200~1000
美国(锯材、杆材) 400~800
混交落叶林 200~800 瑞典国家调查
138
中国常用标准
热带雨林
2500~4000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概念编辑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system)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科学。

2内容编辑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森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

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产所,因而营树栖和攀缘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活的种类特别多,如犀鸟、避役、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

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

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3组成编辑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

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4格局过程编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

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学:15 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森林生态学:15 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 分布:北美中东部、欧洲及我国温带沿 海地区
• 组成:壳斗科的山毛榉属、栎属、栗属, 桦木科、槭树科、杨柳科、椴属
• 动物:鹿、獐、棕熊、野猪、狐、松鼠、 野鸡、鸟、昆虫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 分布:亚欧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 间,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 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也有少量分布
• 组成: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 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squarrasa + Artemisia frigida
•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11 针叶林 植被型 29 暖性针叶林 (植被亚型) 暖性常绿针叶林 (群系组) 暖性松林 群 系 550 马尾松林(Form. Pinus massoniana) (亚群系) 白栎—胡枝子—马尾松林 (群丛组) 群 丛 几千 映山红马尾松林 (亚群丛)
3.1 群落的分类
•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 的实体,象有机体和种群一样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 统 因此,不同群落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界限,群落是间断、 可分的,可以象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 代表人物:美F E Clements(1916,1920) 苏V N Sukachev(1910) 美C Elton 法J BraunBlanquet(1913) 德Mobius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 分布:南美洲亚马逊盆地、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 一些岛屿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第十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分布遵循一定规律。

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条件下形成的。

依据不同气候特征和相应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等主要类型。

其中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滨海木本植物群落,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成为最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

10.1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10.1.1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提供多样的生活条件。

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不难理解,作为各种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产物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分布也必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这就是说,一方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又都有与它相适应的地理空间位置。

森林植被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它应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和森林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和彼此对应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而不同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不同,适生的植被、树种也不同。

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性,对于林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10.1.1.1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广域的(地带性)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也有与地方性(地域性)的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相适应,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上生长着不同的森林植物类型,这种木本植物类型所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是广域(广大空间)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称为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forest)
•森林(forest)
• 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林地面积约 6109hm2,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45.8%。
• 1985年,森林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31.7%。
• 森林每年生产的有机物质58109t,占全 球有机物质总产量的56.8%。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 分布:亚欧大陆东岸北纬22~40之 间,非洲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大 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也有少量分布
• 组成: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 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种的生活型 常绿林 落叶林 林地 草地 荒原 草甸等
草甸
•荒漠(desert)
•荒漠(desert)
• 分布:从亚热带干旱区延伸到温带干旱 地区
• 植物: 荒漠灌木及半灌木 肉质植物 短命植物与类短命植物
• 动物: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
新疆乌什塔拉荒漠
西藏高寒荒漠
•苔原(tundra)
2.2 水生生物群落
• 淡水湿地生物群落 • 滨海湿地生物群落 • 海洋生物群落
3.1 群落的分类
•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 的实体,象有机体和种群一样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 统 因此,不同群落之间有明显的空间界限,群落是间断、 可分的,可以象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 代表人物:美F E Clements(1916,1920) 苏V N Sukachev(1910) 美C Elton 法J BraunBlanquet(1913) 德Mobius
• 分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 组成:松、云杉、冷杉、铁杉、落叶松 • 动物:驼鹿、马鹿、驯鹿、黑貂、猞猁、
雪兔、松鼠、鼯鼠、松鸡、飞龙,土壤动 物,昆虫
•草地(grassland)
• 草原(grassland) 欧亚大陆草原(steppe) 北美大陆草原(prairie) 南美草原(pampas) ——稀树草原(savanna)
•水平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陆地表面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经度 或纬度的递变,而引起植被沿经度纬度呈水平交替 的现象 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引起热量沿纬度的变化, 从赤道到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 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和苔原 经度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引起的水分沿 经度的变化,由沿海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依次 分布森林、草原和荒漠
•淡水湿地生物群落
•滨海湿地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
2.3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
• 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 温带草原区域 • 温带荒漠区域 •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3 森林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的是当地降水特点 ☆大陆性气候区,垂直带往往受到破坏 ☆高山上光照强烈,紫外线多,空气较稀薄,与极地
条件有很大的区别 ☆垂直带的厚度远较水平带窄
2 主要群落类型与分布
2.1 陆地生物群落 森林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落叶阔叶林(decidous broad-leaved forest)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草地 稀树草原(parkland) 草原(steppe) 荒漠(desert) 苔原(tundra)
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相关性:
直带的基带与所在 纬度的水平地带性 群落一致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 升,垂直带谱的群 落类型与随纬度增 加的水平地带性群 落类型相似
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差异
☆垂直带永远不能完全符号水平带 ☆最理想的垂直带是热带岛屿山地,但这里温度条件
缺乏年变化 ☆各地垂直带的降水状况(特别是季节变化),反映
• 分布:北美中东部、欧洲及我国温带沿 海地区
• 组成:壳斗科的山毛榉属、栎属、栗属, 桦木科、槭树科、杨柳科、椴属
• 动物:鹿、獐、棕熊、野猪、狐、松鼠、 野鸡、鸟、昆虫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北方针叶林(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南美 非洲 澳洲 • 草甸(meadow)
•草地(grassland)
• 世界草原总面积约2.4107km2,占陆地 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是天然放牧场 • 动物区系丰富,大型哺乳动物(长颈鹿、
野驴、黄羊、野牛等),啮齿类、鸟类、 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欧亚大草原
典型草原
稀树草原
第八章 群落的类型及分布
1 群落的分布规律 2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与分布 3 森林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 群落的分布格局
1.1 影响群落分布的因素 主导因素(直接因素):热量、降水 而水热状况受海陆分布、大气循环和太阳高度角 导致太阳辐射的季节分配等间接因素的影响 1.2 群落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随着地球表面环境条件的差异,植物群落类型呈 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植物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出现 的更替现象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降水量先增 后降,光照增强、风力加大、土壤呈带状分布 其基带为水平地带性植被,往上逐渐向高纬度类 型发展,并有旱生化趋势 以热带山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地带性最为完整
台 湾
植被垂
玉 直带谱 山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
• 分布:南美洲亚马逊盆地、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 一些岛屿
• 特点: 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45000种以上 群落结构复杂 乔木的特殊构造 板状根、裸芽、乔木叶片大小形 状一致、茎花、多昆虫传粉 无明显季节交替 生产力水平高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