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政实践教学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思政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以我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今后思政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1. 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
方案包括实践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
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充分调研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1)学生自评。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满意度。
(2)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成果等,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进行评价。
(3)实践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实践教学的成果。
三、实践教学的成果1.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2.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4. 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提高了心理素质。
四、实践教学的不足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场地、设备等资源,而学校资源有限,导致部分实践活动难以开展。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塑造、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还有助于树立教育的正确取向。
本研究就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1.了解某中学的德育工作现状;2.探究某中学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改进和完善某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某中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为研究对象,以便全面了解该校的德育现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面向学生,另一份面向教师与学校领导,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看法和意见;2.针对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访谈,与校领导和德育主任交流,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情况。
四、研究结果通过对某中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 德育工作现状1.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展顺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2.德育课程设置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3.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逐步提高。
2. 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繁文缛节化;2.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缺乏有效衔接;3.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
3. 研究结论1.德育工作应该重视目标导向、系统性和科学性;2.应加强德育工作的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3.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
五、研究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明确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2.探索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3.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4.重视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完善德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六、结语本研究旨在探讨某中学的德育工作,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尹辉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尹辉《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纷纷引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灌输的传授方式,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力图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以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题研究的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课题的含义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研究德育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发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
在学校,应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
家庭应以身教为先,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并与学校进行密切沟通与合作。
社会环境应提供良好的道德导向,倡导公德、责任、友善等共同的价值取向。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促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诸多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德育水平不容忽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方法,并报告其实施效果。
二、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因此,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 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应结合学科知识与现实案例。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面对各类道德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导。
三、学校与家庭的合作:1. 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持者。
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形成合力。
通过家校联合会、家长讲座等形式,促进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计划和进展。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家长应该自觉地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只有家庭与学校携手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社会环境营造:1. 公德倡导公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概念界定(1)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是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与明白道理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我们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发现,如果单纯地灌输枯燥的理性,学生根本没兴趣,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教育。
相反,如果运用情感陶冶的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思品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同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同其他各科教学、班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德育任务。
因而,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以及相关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2、背景和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4月,国家教委又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这是继原“教学大纲”后重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学习课程标准,掌握精神实质,指导教学活动,是现阶段的紧迫任务。
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思政课实践教学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的重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本人在本学期参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现将实践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二、实践教学背景及目标1. 实践教学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2. 实践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1. 实践教学内容(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2)开展社会调查: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
(4)主题班会: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实地调查等现场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思政课教学内容。
(2)案例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互动教学: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实践教学成果与评价1. 实践教学成果(1)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们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灵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促进、推动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2、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二)理论依据:1、主体性教育理论。
教学活动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各项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才能收到效果。
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通过交流而发展,应该将学习任务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使学习者结合实际课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间缺乏互动,这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改革,它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把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能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友善、信任、尊重、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改变目前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师生互动无效的种种现象,重塑“互动互利”的师生关系。
其核心是构建“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平台。
只有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课堂才有可能具有真实的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1、课题研究的目标调查各种教学互动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师生的影响,分析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方法和策略,提炼评价有效教学互动的主要标准,进而优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研究》结题报告贾汪区新集中学王秀梅一:内容摘要:作业是教师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思想品德作业忽视了知识的内在价值,轻视了学生认知的过程和方法,也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存在种种弊端。
于是提出“实践性作业”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性作业评价的研究,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载体,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课题提出(一)背景: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
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业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人生需要。
2.传统作业的单一低效。
传统作业观将其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
传统作业存在着诸多弊端,如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业方法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单调乏味;作业形式单一,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了过程的情感体验和能力考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锻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把德育回归生活实践。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作业进行改革,应该放开手去设计一些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实践性作业,与现实生活接轨。
这样才能克服传统作业的单一低效,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3.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追求的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目的。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行动研究法: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制定方案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课题的提出
追求教学的高效,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的有效作用,是每位教师基本要求和职责所在。因此,我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教师反思自我、提高认识、促进成长的需要。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当前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理论日益成熟而教育实践稍显滞后,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这一现状警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各种优势,通过观察、对比、借鉴、研究,力图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做法,为广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基于此,我针对本课题进行了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X年1月——3月)召开会议,制定方案,聘请专家指导,进行理论学习,形成方案。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2X年3月——202X年5月)研究阶段(一)(202X年3月——8月)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2、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节低效现象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研究阶段(二)(202X年9月——202X年5月)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X年5月——7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剔除低效教学行为,积累高效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发挥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快乐。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避免无效教学行为,建构有效教学方式,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参考和借鉴。(2)、课题研究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促学生成长的需要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主持人:柯蔓莉)摘要: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对课堂教学师生灵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操作上,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我国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师生关系不平等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严肃与紧张,师生之间自然就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更不能在平等的关系上探讨知识;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学生自然会对政治课产生厌倦的心理,这也就使学生养成被动、服从、消极和依赖的学习习惯。
其次,生生人际关系往往被忽略或不重视,互动的空间基本上是没有的。
人们要么无视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存在,要么将这种交流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被利用。
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比较单一,简单枯燥,达不到更深层次上的课堂互动价值。
此外,我校的学生均来自普通平民家庭,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刻苦创新和探索的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因此,我们选择这课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与灵动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们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灵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促进、推动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2、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课程思政结题报告
课程思政结题报告
课程思政结题报告
在过去学期开展的课程思政研究中,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体现了良好的学业表现。
我坚持正确的课程思政基本概念,认真探讨课程思政方面的问题,举一反三,解决思政问题。
同时,我在学习上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座谈,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积极学习,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受益这次课程思政学习,我的眼界得以拓宽,思维得以发展,政治理论观念得以比较清晰的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价事物,可为自身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提供基础。
未来,我会继续积极发展自身,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求实地吸取教训,为我的社会投身,为自己谋福利,为国家做贡献!。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校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研究。
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1)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研究内容(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2)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3)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研究(4)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三、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和评价,为改进实践教学提供依据。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其他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4. 行动研究法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四、课题研究过程1. 课题启动阶段(2021年1月-2021年3月)(1)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2)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
(3)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 课题实施阶段(2021年4月-2022年6月)(1)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
(2)收集实践教学数据,包括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问题化研究》结题报告——丰县孙楼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问题化研究》结题报告——丰县孙楼中学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结题报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结题报告兴隆初级中学政史地学科组易尚平一、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评价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大障碍。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改革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紧迫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评价方式会给思想品德课教学以不同的导向作用,教学实践中仍然坚持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方法,从而使教师重智育轻德育,严重弱化了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首先,唯分数论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无赖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
其次,这咱评价方式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唯分数论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培养的仍然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再次,这种评价方式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使新课程理念无法得到落实,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困惑,教师和学生一直处于“应考”状态,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特长得不到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受到抵制。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推行新的评价制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五项工程之一。
近年来,国内对教学评价制度的研究很活跃,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天书生评价、终结性评价,具体方式是有的推行评等制,有的实行鼓励性评语综合评价制,有的实行学分制等。
但都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一套评价机制,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对师生进行定性评价。
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急需建立一套新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校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
拟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简单易操作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以强化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国内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论述近年来,国内关于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研究论述很多,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种评价方法:“笔试评价”。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主持人:柯蔓莉)摘要: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对课堂教学师生灵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操作上,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我国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师生关系不平等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严肃与紧张,师生之间自然就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更不能在平等的关系上探讨知识;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学生自然会对政治课产生厌倦的心理,这也就使学生养成被动、服从、消极和依赖的学习习惯。
其次,生生人际关系往往被忽略或不重视,互动的空间基本上是没有的。
人们要么无视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存在,要么将这种交流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被利用。
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比较单一,简单枯燥,达不到更深层次上的课堂互动价值。
此外,我校的学生均来自普通平民家庭,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刻苦创新和探索的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因此,我们选择这课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与灵动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们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灵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促进、推动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2、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小学教科研课题:《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品德课题申报《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立项号202X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是孩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以往小学生因为品德学科不是文、理主要学科,学生、家长不够重视,课堂教学又是以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较好的完成课前、课后的调查、作业等,合作意识差,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对此,我想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面,通过尝试,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
本文以九峰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采取的措施(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学的第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上,就让同学们自由结合,分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学习小组,自由结合目的是让他们找同学之间合得来的,智趣相投的同伴,这样组内凝聚力强,便于开展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课下一同研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编成六个小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选定小组长,平时小组合作的表现与成绩,用积分量化,期末积分为优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加大了小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意识,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期末汇总学生平时小组学习的积分作为平时成绩。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课堂交流、生生互动的积极性高了,小组社会调查报告都能按时完成,同时各小组有各小组的特点,小组成果汇报展示效果较好、情境剧表演具有创新性,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增强。
小组积分情况、小组的调查报告、小组表演的录像、展示的成果、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对优胜组的表彰资料等收录于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个人成长资料袋,学期末展示,资料袋内容丰富,资料完整齐全,具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家长开放日展示给家长,家长看了也都为自己的孩子的成果感到高兴。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尤其是中职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严重缺乏自信心。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思想品德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主持人:柯蔓莉)摘要: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对课堂教学师生灵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操作上,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我国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师生关系不平等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严肃与紧张,师生之间自然就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更不能在平等的关系上探讨知识;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学生自然会对政治课产生厌倦的心理,这也就使学生养成被动、服从、消极和依赖的学习习惯。
其次,生生人际关系往往被忽略或不重视,互动的空间基本上是没有的.人们要么无视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存在,要么将这种交流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被利用。
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比较单一,简单枯燥,达不到更深层次上的课堂互动价值.此外,我校的学生均来自普通平民家庭,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刻苦创新和探索的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因此,我们选择这课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与灵动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们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灵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促进、推动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2、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主持人:柯蔓莉)摘要: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对课堂教学师生灵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操作上,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我国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师生关系不平等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严肃与紧张,师生之间自然就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更不能在平等的关系上探讨知识;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学生自然会对政治课产生厌倦的心理,这也就使学生养成被动、服从、消极和依赖的学习习惯。
其次,生生人际关系往往被忽略或不重视,互动的空间基本上是没有的。
人们要么无视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存在,要么将这种交流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被利用。
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比较单一,简单枯燥,达不到更深层次上的课堂互动价值。
此外,我校的学生均来自普通平民家庭,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刻苦创新和探索的能力,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因此,我们选择这课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思想品德课堂中互动与灵动策略的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们师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灵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促进、推动的状态,通过这种状态,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2、本课题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与灵动为研究基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为切入点,以教师精心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合作的互动学习氛围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二)理论依据:1、主体性教育理论。
教学活动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各项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才能收到效果。
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通过交流而发展,应该将学习任务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使学习者结合实际课题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间缺乏互动,这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改革,它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把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能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友善、信任、尊重、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改变目前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师生互动无效的种种现象,重塑“互动互利”的师生关系。
其核心是构建“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平台。
只有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课堂才有可能具有真实的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1、课题研究的目标调查各种教学互动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师生的影响,分析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方法和策略,提炼评价有效教学互动的主要标准,进而优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1)研究师生有效互动学习方式,这套方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研究师生有效互动的潜在因素以及激励策略,创设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课堂有效互动的途径。
(3)研究师生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课堂有效互动的内容。
(4)研究课堂有效互动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引导。
3、课题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 跟踪我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深入实践,通过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
采取的具体方法有:(1)文献法:搜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互动与灵动策略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合,探索相关的经验。
(2)调查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
(3)问卷法:(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问卷调查)通过初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心理,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
(4)实验法:在初二年级实施教学,然后测量出学生在实验期间发生的变化;在初二年级的课堂中测量出学生在此期间发生的变化情(5)行动研究法:通过具体实践“互动与灵动策略”课堂教学,深入教学一线,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6)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有关“课堂互动与灵动”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研究的理念。
4、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收集资料,主持人组织本课题的成员进行相关教科研理论的学习与培训。
学习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总结经验和教法异同,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确定教学研究课题,选择探究教学的探究点。
3、主持人开有关课题方面的研讨会,成立课题组,科学分工,责任到人。
主持人:柯蔓莉;课题成员:黎斯华,任金凤具体分工:柯蔓莉:负责召开课题会议,讨论课题名称,确定课题成员,讨论明确各个成员具体分工,写出课题计划书,撰写研究报告和总结,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及教学实践工作。
黎斯华: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以提高组内课题成员的研究能力,并负责相应的教学实践工作。
任金凤:负责课题的统筹、组织工作以及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4、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思品课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研究二,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我们的认为思品课的师生互动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互动过于随意。
教师对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内容、互动的目的、互动的时机、互动的过程没有认真的设想,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改为高密度的提问与回答,致使师生互动不能深入。
其二:互动过于表面。
师生互动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年长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年轻教师面对课堂中的互动不知所措,最终导致我们的“师生互动”只在公开课、优质课中成为一种作秀的工具,只求形式,不讲实效,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其三:互动过于单一。
师生互动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互动一般只局限于师生的问答,形式太过单一,枯燥无味,没有实际考虑学生的需求。
其四:互动过于盲目。
由于教改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的高度关注,使得教师过分强调“师生互动”,不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实际情况,硬性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
介于教学过程的中的尝试与反思我们总结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思品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所需,使得互动没有发挥其有效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思想品德课特殊的中考考试和计分形式,使我们的学科在学生中长期不受重视,学科地位较低,致使缺乏学生的配合与参与,“师生互动”有效性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研究三,分析选择思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一)创设情境、回归生活新课程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隐私受保护》这一章节时,我先播放了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一个片段:杜峰知道杜一诺记日记之后翻箱倒柜地找到杜一诺的日记,并当着杜一诺的面把它撕了。
然后我向学生提问:杜峰这样做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杜峰应该怎样做才合适?面对他人的侵权行为,一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由于例子贴近学生的实际,设问又能把整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的形式得以落实,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拓展了灵动课堂空间。
(二)挖掘学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善于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
因此,我们要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努力形成师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讲到《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化解自己和父母间的冲突”。
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马上沸腾起来,学生积极配合、踊跃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三个目标,即理智和情感体验(好奇、成功等体验);建构知识(掌握化解自己和父母间的冲突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合作)。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有利于新课讲解突破重难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灵动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勇于俯身、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
”[3]教师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不应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当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
要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每位学生,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自己的亲和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