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记论述

合集下载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它由纪传体的历史记载、太史公自己的评述与时文杂录组成,共分为十二本。

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围绕着历史、传统、政治、道德和人性等方面展开,以下将对其主要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1.历史观:《史记》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兼并史观”和“强权史观”。

其中,“兼并史观”强调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定,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强权史观”强调君王的权力和国家的强盛,强调君权至上,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君主的能力。

2.立国之道:《史记》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治理的关键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德行。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兵法和历史上伟大君主的经验都用来论证这一点。

他认为强大的君主应当崇尚法治和法制建设,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3.人性观:《史记》则剖析了人性的深层次,认为人性的本质即利益、权力和欲望。

司马迁认为权力的集中和欲望的膨胀是导致社会混乱和战乱的主要原因。

4.政治哲学:《史记》对政治哲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权力的运行和管理上。

司马迁关注的是君主如何得到权力、维护权力、运用权力和剥夺权力等问题。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转移应该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动乱。

5.历史节奏和变迁:《史记》通过对历史的记述,展示了历史的循环和变迁。

作者认为历史会重复,国家的兴衰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上到下的,是由君主的才能和品德决定的。

司马迁希望通过记载历史和启示后世,使得人们能够认清历史的规律,以避免重蹈覆辙。

6.道德观:《史记》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古代君主的评价上,司马迁对儒家的正统道德观持支持态度,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义和礼仪的原则来管理国家和处理民众的关系。

他通过论述古代君主的崇德行善和仁政,力图推崇一种正义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观、立国之道、人性观、政治哲学、历史节奏和变迁以及道德观等方面。

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史记》是魏晋时代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类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史书之一,使中国历史文学艺术飞跃史各方面都有极大成就,其艺术成就在传统文学史有重要的影响。

一、史学视角1、活泼的视角,以构建广阔的历史知识体系。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开创了史学技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以记录历史的方式,形成一种活泼的视角,努力记载下多彩的历史文化,构建广阔的历史知识体系,而且更能体现出过去世界的兴衰,展示出时代的变迁。

2、确认历史文学研究的三大受性格。

《史记》对历史文学研究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文章结构清晰,分类恰当,且言辞简练,体现了准确性、系统性、权威性这三大文学研究受性格。

二、编纂成就1、实现了“史学十分章”的理论。

《史记》的编纂成就是史学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其中首次实现了“史学十分章”的理论,把历史文献记载分为十部分:太史公书、公羊传、谷梁传、子路传、春秋穀梁传、周书、书策、禹贡、尚书以及世家,它使历史的叙事和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2、介绍了关于历史的内容,井然有序。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但介绍了许多关于历史的内容,而且以独特的技巧使其井然有序,通过把许多历史内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出来,使历史被表现出来,引人入胜,是介绍历史的有效工具。

三、抒情成就1、融合到历史的表达中去。

《史记》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思想,谈及历史的同时融入了抒情的文字,淡淡的抒情为记叙活灵活现,更增添历史对人们叙事情节的催人泪下。

2、强调历史情怀与历史认同感。

除了运用抒情的描写式表现历史之外,《史记》更加强调历史情怀与历史认同感,以节日之间的搭配、地域之间的联著、皇帝之间的称谓以及时代上的年令因素等等多种多样的历史元素,使人们更加能够连系到历史的精髓。

总体来说,司马迁的《史记》改写了历史叙述的方式,从而催生出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新一轮革新,其史学、编纂以及抒情艺术成就显而易见,对当时的历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被视为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它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史记》强调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中国历史分为三纪六序,强调了历史的持续性和衍变。

他把秦朝视为天命所归,而西汉则是延续了这一天命的正统王朝。

司马迁对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天意所归,符合天人合一的道理。

其次,《史记》强调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司马迁对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君主的执政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述评。

他提出了“五德”说,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德行,以治理国家。

司马迁批评了秦朝暴虐专制的政治制度,提倡了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对西汉王朝的仁政充满赞美。

他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认为德治是根本,法治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史记》强调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描写了历史上一系列重要人物的事迹,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评价,展示了个人的才能和德行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司马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他褒贬分明,以表彰那些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昏庸无道的君主和奸佞小人。

第四,《史记》强调历史的教训和警示。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认识到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得失优劣。

他以司马迁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警告后人要慎重对待历史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和亲民度量的重要性,同时亦提醒后人应当时常反省,遵循仁义道德的原则。

最后,《史记》思想内容中还包括它对于文化和学问的重视。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史学宗师”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他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学问积累的重要性,他亲自完成了整个《史记》的编纂工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其思想内容主要包含了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延续性、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历史的教训和警示以及对于文化和学问的重视。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摘要:
一、《史记》的人物描写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3.运用互见法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4.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5.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二、《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价值
1.突出人物主要特点
2.强化人物性格的对比和衬托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4.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正文: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其作者司马迁凭借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史记》的写人艺术入手,探讨其人物描写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首先,《史记》在描写人物时,具有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司马迁在写人时,往往会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通过这种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全面,也能够让读者更加
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次,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他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情、语言等方面的细腻描绘,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特别是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风神和个性。

此外,司马迁在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

他通过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论述史记在历史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论述史记在历史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它在历史学方面做出了以下主要贡献: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风格:《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形式,将历史人物的传记与历史事件的记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种风格使得历史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生平故事了解到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提出了"纪实"的史学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了史书应该以"纪实"为根本,追求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

他认为历史的任务是将过去的事件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以便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引入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仅关注他们的政治成就,还注重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行的评价。

司马迁提出了"得失荣辱、功过利害、行迹时伦"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入了史料的分类和整理: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史料分为纪、表、书、传、世家、列传等不同的类别,使得历史资料更加系统化和有条理。

他还通过整理史料,补充了以前历史记载的不足,对于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注重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在《史记》中,司马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他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动因和后果,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影响,对于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史记在历史学方面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它创新的写作风格、追求纪实的史学观念、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分类整理史料和注重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这些贡献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启示。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原创实用版)目录1.史记的概述2.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3.史记写人艺术的具体表现4.史记写人艺术的影响和价值正文【史记的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作者是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更以其独特的写人艺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史记》的写人艺术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司马迁在刻画历史人物时,力求真实,不虚美,不隐恶。

他以客观的态度,全面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举止。

2.个性化:司马迁在描绘历史人物时,注重个性化,使得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立体性:司马迁在刻画历史人物时,注重历史的纵深感,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人物的立体形象。

【史记写人艺术的具体表现】在《史记》中,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1.生动的肖像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通过这一描写,展示了项羽的英武和勇猛。

2.传神的言行举止:司马迁在描绘人物时,注重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陈涉世家》中陈胜的号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言行,充分展现了陈胜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深刻的心理描绘:司马迁擅长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滑稽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展现了滑稽人物的智慧和机智。

【史记写人艺术的影响和价值】《史记》的写人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历史文学作品提供了典范。

同时,《史记》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写人艺术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中的写人艺术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探讨其在描绘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现历史风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1. 描绘人物形象《史记》以纪传体形式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作者司马迁通过精心构思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外貌特征、身世背景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首先,在描绘外貌特征方面,《史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描述刘邦时,作者称其为“髦士”,这一词语既表达了刘邦豪爽大气、机智过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描写项羽时,则使用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以突显其狡黠多变的个性。

其次,在揭示人物身世背景方面,《史记》通过详细的家世和官职背景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成长环境和历史地位。

例如,在描写刘邦时,作者详细叙述了他的出身贫寒、曾经做过小吏等经历,使读者对刘邦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霸业一统天下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展现人物关系方面,《史记》通过对人物之间亲友、师徒、敌对等关系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

例如,在描写项羽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时,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二人既是战友又是死敌的复杂情感,让读者对两位历史巨擘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塑造人物性格《史记》不仅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还通过精准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塑造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首先,《史记》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例如,在描写刘邦时,作者通过描述他豪爽大气、喜欢饮酒作乐的行为举止,展示了他乐观开朗、善于交际的性格;而在描写项羽时,则通过细腻地刻画他的忧愁沉郁、多疑敏感等心理状态,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性格。

其次,《史记》通过对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揭示,突显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角色背后隐藏的性格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一、史记的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史学巨著。

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历史观、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素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历史画卷。

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立体性。

作者不仅关注人物的英勇事迹,还深入挖掘他们的日常生活、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如项羽,既有英勇善战、豪气干云的一面,又有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一面。

2.人物性格的深刻挖掘《史记》善于通过具体事件、言行举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曹操,通过描绘他决策果断、机智过人、善于用人等优点,使读者感受到一个英勇智慧的领导者形象。

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缺点,如疑心重重、残忍无情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3.人物关系的丰富展现《史记》在描绘人物时,注重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孟子荀卿列传》中,孟子与荀卿的学术争论,既展现了两位儒家大师的才华,又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尊重。

这种丰富的人物关系,使史记的人物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4.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史记》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如李斯,从一介草民攀爬至秦国宰相,权倾一时,最后却因赵高陷害而身败名裂,被五马分尸。

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使人物形象更具戏剧性。

三、史记中的代表性人物分析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文章通过描绘韩信忍辱负重、善于策划、英勇善战等特点,展示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家的卓越才能。

同时,通过对韩信与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韩信在楚汉争霸中的重要地位。

四、史记写人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史记》的写人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人物形象的立体性、性格的深刻挖掘、人物关系的丰富展现以及命运的跌宕起伏等特点,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均可见到《史记》的影子。

五、总结《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其写人艺术独具匠心。

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代表性著作之一,成书于汉朝初年,作者是司马迁。

它堪称中国史学经典之作,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就《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展开论述。

一、史学价值1.史实精确《史记》是汉朝初年的著作,作者司马迁在写作时十分认真,对史实要求严格,力求精确。

他闻莫之详、睹莫之察确实同他的作为抄录史书、检查古物、查明官印以及深入史料,做了必要的调研。

因此,《史记》的许多记载都非常精确,比如汉代人员名录、京师、郡县和部族名称、地理、历法等,都有着十分严谨的记述,其中不少记载至今仍为珍贵历史资料。

2.体制完善《史记》所展现的体制完备,让它成为了古代史学的优秀著作。

它不仅分为十二个卷册,每个卷册都有一个题目,而且每个卷册内部再分为小节,精细分组,章节互相关联,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体系框架。

这种体制完备,将许多零散的历史材料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它们更加易于理解,也方便人们加以研究。

3.思想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在很多方面极有启示:①关于道德的树立司马迁对《史记》内涵的追求,也反映着他对道德原则的信仰。

他深刻地领悟到图利的男女,取道弃德的悖理,因此多次在《史记》中针砭时弊,倡导道德。

他断然批判了自己的父亲会稽君的复仇心态,鼓励年轻一代要立崇尚廉洁节欲之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②关于信仰的升华史记在未得到司马迁本人授意时就已成为完整的独立书本,这个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史记》已经成为一个信仰的代表。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讲述了各种政治、军事事件的发生,还通过对传说、神话等多种文学形式的融合,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哲学思考,对人类内在的信仰进行了升华。

二、思想内涵1.对各国文化传承与融合的观察《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用文字来系统整理和总结历史的奇书,它不仅透露出中国古代重视文化传承和吸纳外来文化的思想,而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发展,也进行了深刻思考。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

一、塑造了美丑‎并举、善恶兼具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与《史记》的人物塑造‎。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

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的揭露‎。

为了避免被‎祸害,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不能不写‎那些荒诞的‎传说,把他写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

但在《项羽本纪》中却通过与‎项羽的鲜明‎对比,写出了他的‎怯懦、卑琐和无能‎。

在垓下之战‎以前,刘邦几乎无‎不处于挨打‎受辱的地位‎,而下面两个‎片段更真实‎地描写了他‎的流氓无赖‎、残酷无情的‎嘴脸。

(内容略)其他如在《留侯世家》中写刘邦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而《淮阴侯列传‎》中则借韩信‎的口,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刘邦‎真实的精神‎面貌,从而勾消了‎在本纪中所‎作的一些神‎圣颂扬。

对于“今上“汉武帝的暴‎力统治作者‎也流露了悲‎愤和厌恶的‎情绪。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摘要:一、引言二、《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2.材料的取舍和安排3.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4.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三、《史记》人物传记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正文:《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撰写这部历史巨著时,展现出了卓越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其中既有英勇善战的将领,如项羽、卫青;又有智慧过人的谋士,如张良、陈平;还有忍辱负重的政治家,如蔺相如、萧何。

司马迁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和人生价值观。

二、材料的取舍和安排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司马迁在处理材料时既做到了详实可靠,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并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来表现这些特点。

同时,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互见法,将一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点放在本传记中进行描述,而将其他次要特点放入其他人物的传记中去表现。

三、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突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比项羽与刘邦的出身、性格、军事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四、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很多都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

在这些场面中,司马迁通过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性格特点。

如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通过描述虞卿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总之,《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表现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以及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等方面。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传统历史编纂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独特的写人艺术,使得史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首先,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不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史记》中的刘邦被塑造成一个粗野而机智的人物,曹操则具备着冷酷无情的一面。

这些个性特点的凸显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活的情感。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机。

比如,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表述中,展现了他的傲慢和英雄气概,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这样的情感描写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们。

另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的行为描写。

司马迁在描写历史人物的行为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的举止动作更加真实可信。

这种写实的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存在感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例如,在史记中对于韩信、李斯等人的行为描写中,司马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才智、决断力和胆识,使得读者更容易将其形象真实呈现在眼前。

总的来说,史记的写人艺术之所以卓越,源自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叙事技巧。

他能够准确地抓住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行文,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

一、塑造了美丑并举、善恶兼具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与《史记》的人物塑造。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

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的揭露。

为了避免被祸害,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不能不写那些荒诞的传说,把他写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

但在《项羽本纪》中却通过与项羽的鲜明对比,写出了他的怯懦、卑琐和无能。

在垓下之战以前,刘邦几乎无不处于挨打受辱的地位,而下面两个片段更真实地描写了他的流氓无赖、残酷无情的嘴脸。

(内容略)其他如在《留侯世家》中写刘邦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而《淮阴侯列传》中则借韩信的口,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刘邦真实的精神面貌,从而勾消了在本纪中所作的一些神圣颂扬。

对于“今上“汉武帝的暴力统治作者也流露了悲愤和厌恶的情绪。

《循吏列传》中写孙叔敖、郑子产等五人,没有一个汉代人。

而《酷吏列传》却全写汉代人,其中除景帝时的郅都外,其余九人都是汉武帝时暴力统治的执行者。

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但最为武帝所信任。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由汉朝的司马迁撰写,分为十二卷,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收集资料,将中国从上古时期至汉朝初期的历史编纂成一部完整的体系。

《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评论。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它在文化传承、历史方法论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史记》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

接着进行理论说明,探讨《史记》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并探究其中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最后进行艺术评析,分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对后世著作的影响及其价值以及启示与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通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发现,评价和总结《史记》的艺术特色,并展望与思考后续对《史记》研究的新视角。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史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其在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理论说明中将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融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艺术评析,将深入剖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影响及其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并揭示其对后世著作的启示。

最终,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旨在对《史记》的艺术特色做出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史记的艺术特色2.1 史记的叙事技巧《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其叙事技巧在丰富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史记》以纪实性和散文性并重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既注重准确地记录历史信息,还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事件过程。

其次,《史记》采用了跨越时空的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展示了历代君王、贤臣、将领等人物形象及其所处时代背景,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举例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600字以上。

举例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600字以上。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由东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典范。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倡导了实录精神,这一精神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

1. 史实考证司马迁在《史记》的编写过程中,注重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广泛搜集不同来源的史料,如史官、家族档案、国史、部编历史等,对这些史料进行归纳整理和比对,以求得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录。

在记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司马迁详细核实了不同史料的记载,辨别真假,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名字、年代、地点进行了纠正和修正,确保了《史记》的史实性和可靠性。

2. 文风简练《史记》的风格简练明快,不啰嗦。

在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司马迁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而是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准确、直接地表达历史真相。

他提倡“大略而本纪”,即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只记述重要的内容,尽可能减少琐碎的叙述,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这种写作风格体现了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了一部通俗易读、直观生动的史书,深受后世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3.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他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不偏袒不厚此,对其正面的功绩进行赞扬,对其负面的行为进行批评,力求在历史人物的描述中做到公正客观。

在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时,司马迁不避讳项羽的英雄气概,也不掩饰刘邦的智略才华,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失误和过失。

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体现了实录精神的价值取向,使《史记》成为了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史学巨著。

4. 对后世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我国古代通史的典范,而且在内容、体例和风格上都对后世历史文献的编纂和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资治通鉴》、《明史》等历史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史记》的实录精神,注重史实考证,注重客观公正,注重文风简练,使得我国古代史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论述《史记》

论述《史记》

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思想内容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

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

“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

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

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具体表现为:1、暴露统治者的丑恶形象(1)对暴君甚至汉朝的皇帝加以口诛笔伐,揭露刘邦不事劳动、嗜酒贪色、虚伪呵权诈的流氓相。

揭示塌为了建树个人的封建政权,不惜牺牲至亲的自私残忍行为。

(2)汉武帝的崇信鬼神、执迷、幼稚到荒诞可笑的程度。

2、刻画暴官酷吏的凶恶脸谱(1)十个酷吏中有九个就是汉武帝的宠臣,他们残酷横暴、肆无忌惮,有的一日“杀四百余人”“流血十余里”(2)作者批评他们”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暴露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扩展资料:《史记》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民国,鲁迅)。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学巨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中国古代文献史学的经典之作,史记不仅在史学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文学领域有着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史记的文学价值1. 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作为古代文献的一种形式,其文字运用和叙述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记以其简练明了、典型鲜明的叙述风格,展现出优美的文学艺术,并在后世的史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的纪传体结构将历史事实与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使历史呈现出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和阅读乐趣。

2. 史记的文学表现手法史记在文字表达上注重形象生动的描写,善于使用寓言、象征等修辞手法,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巧妙的寓言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使得文字更具深度和思想性。

这些文学表现手法不仅增添了史记的文学魅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 史记的叙事技巧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灵活的叙述技巧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它采用双线叙事形式,既有纪传体叙事,又有本纪体叙事,使得整个史记内容丰富多样。

这种叙事方式给予读者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使得史记具备了较高的可读性和可欣赏性,成为流传至今的古代名著之一。

二、史记的史学价值1. 史记的史料价值史记以其丰富而准确的史料,成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广泛收集了各类历史文献,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可信的史料资料。

史记不仅包括历代各类史书记载的内容,还涵盖了政令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 史记的研究价值史记成为史学研究的基础,给予了后世历史学家广阔的研究空间。

无论是在史书编纂的方法,还是在历史事件的解读上,史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世学者通过对史记的研究,不仅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摘要:

一、史记的写人艺术
1.史记的人物描写
2.史记的人物刻画技巧
3.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接下来,我将按照,详细具体地写一篇文章。

正文: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写人艺术也被誉为卓越。

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涉及到的人物繁多,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性格的人物,而史记对他们的描写也各具特色。

史记的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其人物描写上。

史记的人物描写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神似。

在史记中,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史记的写人艺术也体现在其人物刻画技巧上。

史记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如对比、烘托、白描等。

比如,史记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得以塑造出来的。

同时,史记也善于运用烘托手法,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最后,史记的写人艺术还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上。

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追求真实,更注重深刻。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
有虚构的人物,但是无论是哪种人物,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史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文献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体现了爱国主义、勇敢果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

《史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忠君爱国的英雄形象,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以身殉国。

比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和《陈涉世家》中的陈涉,他们在乱世之中,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无疑激发了后人的爱国热情,激励了后人勇往直前,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史记》中还反映了勇敢果敢的民族精神。

在《史记》中,勇士们不畏强敌,敢于挑战,不屈不挠,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奋斗。

比如《吕氏春秋》中所记录的邓禹平定巫蛮的故事,邓禹在征战中表现出了勇猛果敢的品质,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边疆。

这种勇敢果敢的精神,传承至今,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

《史记》还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为了实现理想、改变命运而不断自强不息的先贤们。

比如《左传》中所记载的齐桓公的改革和《商君书》中的商鞅变法,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不断进取,最终取得了改革的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无疑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勇猛向前,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是积极向上、勇敢开拓、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

这些民族精神是我国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集体精神追求,是我国古代先贤们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结晶。

这种民族精神,对于激励和推动后人,保持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从《史记》中汲取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传承发扬,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构成,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实。

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自幼博及群书,广察民间,在逆境中发奋著书。

他“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

“《本纪》编年,记录帝王以象征历史发展的统绪,《世家》、《列传》所述的诸侯人臣,辅弼君上,有如众星参北斗,形象地照映着封建等级秩序,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功力。

”《史记》体现了缜密的文学艺术构思,以“人”为纲,把人物紧密融入当时的局势去写,达到人物传记与史书的辩证统一。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

惟太史公能之”。

顾炎武从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司马迁在史实的叙述中自然表达了对历史问题、社会政治的看法,是史学的一大突破。

从其对立统一的另一层面——文学的视角出发,司马迁实际上又在叙写历史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一、选取典型历史事件来塑造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数不清的事情,重大的也不在少数,如果一一记录反而会使主人公显得平淡模糊。

《史记》写人有诸多特长,首先便是精于选材,多用最有意义,最有代表性的史实来集中刻画人物。

《项羽本纪》详细记述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被刘邦打败而自杀这一时期的历史。

正如项羽最后在乌江对其部下日:“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不用说,这其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而传中只着力描写“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把秦汉之际历史变化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而且也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一生概括、形象地揭示出来。

“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最得意的战斗,决定了秦朝灭亡的命运,司马迁施以浓墨加以渲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作战前连生存必备的粮食,返回的船只都毁掉了,目的就是要一战定乾坤,推翻暴秦,项羽惊世骇俗的英雄气概立时名满天下,流传千古,因此才会有“破釜沉舟”的典故广为人知。

战斗中“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胜利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寥寥数笔,项羽神勇可畏、天下无敌的高大形象便深入人心,折服众生。

“鸿门宴”是项羽事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老奸巨滑的刘邦用花言巧语欺骗项王成功,安然离开虎穴并回军中除掉了奸细。

项羽则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一步步失掉战机却浑然不觉。

其胸无城府,头脑简单,忠厚仁义的性格在一席话、三杯酒工夫中便让人了然于胸。

“垓下之围”写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身处绝境的项羽不断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最后他率二十八骑突围乌江,为部下溃围、斩将、刈旗,并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豪叹,至死仍显顶天立地、傲视一切的英雄本色。

三大核心事件突出表现了楚霸王的英勇善战,英雄盖世,肯定了他在抗击强秦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也指出由于他缺乏政治头脑,刚愎自用,疏于谋略而又心地仁厚,最终必然失败。

项羽本纪》选取典型事例,成功塑造了这一丰满动人的悲剧人物形象,既歌颂了项羽伟大的历史功绩,也显示了其失败的历史必然性,表达了无限同情惋惜之情。

司马迁是将人物传记与写史合而为一的,他刻画人物是依据历史事实,人物的事迹不会虚构捏造,但却精心选材,加以取舍,特别注重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和行动,加以细腻的描写,制造实地氛围,鲜明地勾画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创造性地运用“互现法”巧妙地结合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统一性每个人物的事会关连到许多人,因此此人的事可通过他人从侧面反映出来。

史记》中的个人传记一般写关于传主的主要事件,而还有些则散见于他人传记,这种方式称为“互现法”。

宋代苏洵称其为“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这样可避免事件主体单一化,多层次记事也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体现“实录”精神,又突出其主导形象。

如上文所载,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喑唔叱咤、英雄盖世的一生,对其坑秦卒、赶走范增等情节一笔带过,作者对他基本持肯定态度。

那么他为何会失败呢?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刘邦与韩信的评论可谓丝丝人扣,力透纸背,描写了项羽的弱点并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刘邦登基即位后,一次与群臣举行宴会,讨论夺取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日:“项王喑嗯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这些议论暴露了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外似残暴而内心仁厚的致命弱点,无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长盛不衰。

这使人们正确认识了项羽作为一代霸主的正反两面,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

《史记》篇末“太史公日”称为赞,它或直抒评论,或交待作史义例,未有定式,内容丰富,往往对本传中未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

除取舍材料进行“互现”外,传赞互现也是常用的手法,这种互文相补寄意深远,能在近距离中真实再现人物。

《史记》诸赞,往往补纪传之所不及。

且其用笔奇崛,用意含蓄,或为一篇精华所聚,非经抉发,未易明也。

’’“互现法”加强了不同篇章之间的联系,使全书错落有致而且层次清晰。

本传中的主导形象为基本内核,他传或赞中的侧面特征为外延,个体形象形成一个内部相异的结构系统。

同时二者的文本空间距离转化为鉴赏者心理认知的不同层面,避免了一体化叙述所能造成的分裂性。

取得了历史人物复杂性与统一性和谐共存的美学效果。

“互现法”是司马迁描写人物的伟大创举,为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对比是《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特色在诸多篇章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同-'N沙场战将,以强烈的比照揭示出沉于下吏的李广与身居高位的卫青、霍去病的不同本质:治军上,李广一生廉洁,“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而霍去病则恃贵骄人,“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踏鞠,事多此类。

”战争中,李广以百骑遇匈奴数千骑,沉着对敌,使敌卒引兵而去。

以四千骑当敌四万骑,“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卫青、霍去病屡次出击匈奴并无这样凶险的场面与高超的胆略。

人生结局,李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最终“引刀自刭”,卫青“以柔和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霍去病“日以亲贵,上益重爱之。

”三种人生际遇的高度聚焦使人物本色突兀逼人:李广智勇双全,仁爱士卒,具有名将风度,但终被逼杀。

卫青、霍去病乏将略,恃宠幸,皆为贵人,且日日进阶。

寒微与高贵,才气与平庸,惨烈与显赫的尖锐冲突愈演愈烈,世人每每回顾,都会对李广的不幸从内心倾泄深切同情与怀念之情,愤恨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怒斥封建专制的罪恶。

“飞将军”李广英明神武,廉正不阿的光辉形象在碰撞和烘托中得以成功塑造。

宋代黄震曾有句中肯的评判:“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李广每战辄: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

除此之外,项羽与刘邦、范增与张良、窦婴与田蚧的对比都是极成功的范例,加深了人物的透明度。

四、独树一帜的人物语言艺术众多人物的交叉活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

这些语言极富个性,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有力地深化了人物形象。

《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来向刘邦请求为“假齐王”,刘邦的表现也极为精彩:“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日:‘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日:‘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令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刘邦平日就对韩信有戒心,既佩服其才略,又害怕他功高震主。

此时一听说韩信要求“齐王”的封号,心里愈是忌惮,故而破口大骂。

长久以来的两难心理倾刻间如火山般喷发出来,对韩信杀心已起。

但一经人提醒便立即醒悟,“诚心诚意”地封信为齐王,好让他继续为自己“定诸侯”。

前后话语落差千里却都以“骂”为同一外衣,把内心深处的真实用意掩得密不透风。

刘邦傲慢自大,肆意骂人而又机警绝伦的情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外,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设置了议论语言,包括作品开端的“序”,末尾的“太史公日”和叙事写入中的夹叙夹议等。

它们是作者系统表达思想观点的手段,对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升华无疑有着重大作用。

《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日”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段评议充分表现了~,孔子一生品行的高度肯定,无限敬仰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近代学者李景星评这段话:“精微淡远,于平易中见风神,令人读之不觉肃然起敬。

”吴见思认为:“赞语俱作虚写,流连折宕,一往不穷。

”五、出色的人物心理细节描写和传奇手法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有一句名言:“应该这样描绘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以使它能够表现出心灵的活动。

凡是构思的动作符合人物的精神状态,就应该非常果断地画出来,使它展示人物蕴含的巨大激情。

’,[J(司马迁善于通过典型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又洞察人物外在行动和内在活动的矛盾和联系,显现人的细微心理于笔端。

“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非凡功力往往创造出巨大的艺术效果。

《高祖本纪》中有几行极精彩的文字:“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

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明代凌稚隆说:“汉王袒而大哭,特借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

要知项羽不杀义帝,汉王岂能出义帝下者?项羽特为汉驱除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