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记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构成,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实。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自幼博及群书,广察民间,在逆境中发奋著书。他“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本纪》编年,记录帝王以象征历史发展的统绪,《世家》、《列传》所述的诸侯人臣,辅弼君上,有如众星参北斗,形象地照映着封建等级秩序,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功力。”《史记》体现了缜密的文学艺术构思,以“人”为纲,把人物紧密融入当时的局势去写,达到人物传记与史书的辩证统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顾炎武从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司马迁在史实的叙述中自然表达了对历史问题、社会政治的看法,是史学的一大突破。从其对立统一的另一层面——文学的视角出发,司马迁实际上又在叙写历史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一、选取典型历史事件来塑造人物

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数不清的事情,重大的也不在少数,如果一一记录反而会使主人公显得平淡模糊。《史记》写人有诸多特长,首先便是精于选材,多用最有意义,最有代表性的史实来集中刻画人物。《项羽本纪》详细记述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被刘邦打败而自杀这一时期的历史。正如项羽最后在乌江对其部下日:“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不用说,这其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而传中只着力描写“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把秦汉之际历史变化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而且也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一生概括、形象地揭示出来。“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最得意的战斗,决定了秦朝灭亡的命运,司马迁施以浓墨加以渲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作战前连生存必备的粮食,返回的船只都毁掉了,目的就是要一战定乾坤,推翻暴秦,项羽惊世骇俗的英雄气概立时名满天下,流传千古,因此才会有“破釜沉舟”的典故广为人知。战斗中“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胜利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寥寥数笔,项羽神勇可畏、天下无敌的高大形象便深入人心,折服众生。“鸿门宴”是项羽事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老奸巨滑的刘邦用花言巧语欺骗项王成

功,安然离开虎穴并回军中除掉了奸细。项羽则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一步步失掉战机却浑然不觉。其胸无城府,头脑简单,忠厚仁义的性格在一席话、三杯酒工夫中便让人了然于胸。“垓下之围”写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身处绝境的项羽不断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最后他率二十八骑突围乌江,为部下溃围、斩将、刈旗,并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豪叹,至死仍显顶天立地、傲视一切的英雄本色。三大核心事件突出表现了楚霸王的英勇善战,英雄盖世,肯定了他在抗击强秦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也指出由于他缺乏政治头脑,刚愎自用,疏于谋略而又心地仁厚,最终必然失败。项羽本纪》选取典型事例,成功塑造了这一丰满动人的悲剧人物形象,既歌颂了项羽伟大的历史功绩,也显示了其失败的历史必然性,表达了无限同情惋惜之情。司马迁是将人物传记与写史合而为一的,他刻画人物是依据历史事实,人物的事迹不会虚构捏造,但却精心选材,加以取舍,特别注重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和行动,加以细腻的描写,制造实地氛围,鲜明地勾画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创造性地运用“互现法”

巧妙地结合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统一性每个人物的事会关连到许多人,因此此人的事可通过他人从侧面反映出来。史记》中的个人传记一般写关于传主的主要事件,而还有些则散见于他人传记,这种方式称为“互现法”。宋代苏洵称其为“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这样可避免事件主体单一化,多层次记事也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

性,体现“实录”精神,又突出其主导形象。如上文所载,项羽本纪》塑造了项羽喑唔叱咤、英雄盖世的一生,对其坑秦卒、赶走范增等情节一笔带过,作者对他基本持肯定态度。那么他为何会失败呢?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刘邦与韩信的评论可谓丝丝人扣,力透纸背,描写了项羽的弱点并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趋势。刘邦登基即位后,一次与群臣举行宴会,讨论夺取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日:“项王喑嗯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这些议论暴露了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外似残暴而内心仁厚的致命弱点,无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长盛不衰。这使人们正确认识了项羽作为一代霸主的正反两面,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史记》篇末“太史公日”称为赞,它或直抒评论,或交待作史义例,未有定式,内容丰富,往往对本传中未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除取舍材料进行“互现”外,传赞互现也是常用的手法,这种互文相补寄意深远,能在近距离中真实再现人物。《史记》诸赞,往往补纪传之所不及。且其用笔奇崛,用意含蓄,或为一篇精华所聚,非

经抉发,未易明也。’’“互现法”加强了不同篇章之间的联系,使全书错落有致而且层次清晰。本传中的主导形象为基本内核,他传或赞中的侧面特征为外延,个体形象形成一个内部相异的结构系统。同时二者的文本空间距离转化为鉴赏者心理认知的不同层面,避免了一体化叙述所能造成的分裂性。取得了历史人物复杂性与统一性和谐共存的美学效果。“互现法”是司马迁描写人物的伟大创举,为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对比是《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诸多篇章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同-'N沙场战将,以强烈的比照揭示出沉于下吏的李广与身居高位的卫青、霍去病的不同本质:治军上,李广一生廉洁,“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而霍去病则恃贵骄人,“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踏鞠,事多此类。”战争中,李广以百骑遇匈奴数千骑,沉着对敌,使敌卒引兵而去。以四千骑当敌四万骑,“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卫青、霍去病屡次出击匈奴并无这样凶险的场面与高超的胆略。人生结局,李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最终“引刀自刭”,卫青“以柔和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霍去病“日以亲贵,上益重爱之。”三种人生际遇的高度聚焦使人物本色突兀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