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
室颤的应急预案
室颤的应急预案
制定日期制定页数 2
一、评估
1.心室颤动是由于心室内各部分肌纤维发生快速而不协调的乱颤,是一种最危急的心律失常。
它使心室丧失排血功能,常为临终表现。
2.主要临床表现:心音消失、脉搏血压测不到、意识丧失、紫绀、抽搐、继而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3.心电图特征: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形状不同、频率快慢不一,振幅高低各异、完全无规律的波浪状曲线,频率约为250~500次/分左右。
二、抢救
三、效果评价
1.有效:能摸到大动脉搏动,出现自主呼吸,意识逐渐恢复。
2.无效:不能摸到大动脉搏动,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
四、注意事项
1.进行心肺复苏时,动作要迅速、准确,吹气时暂停按压,按压力要均匀适度。
2.按压力要均匀适度,按压姿势要正确,按压放松时,掌部不能离开按压位置。
3.不可采用冲击式、摇摆式、搓板式等方式按压。
4.按压的节律及频率不可过快过慢。
5.按压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判断效果。
6.复苏成功后,及时给予病人及家属心理支持。
室扑和室颤
心室扑动百科名片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分别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而室扑则为室颤的前奏简介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
心电图可有特征性改变:心室扑动时心电图QRS波群和T波难以辨认,代之以较为规则、振幅高大的波群,每分钟150~250次。
心室颤动时心电图可有波形低小不整齐,每分钟200~500次。
心室扑动从血液动力学来看,它和心室停搏没有明显差别。
这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阿—斯氏综合征的过程中、严重低血钾与高血钾、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手术、低温麻醉、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术、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肾上腺素、锑剂等药物中毒、严重缺氧、电击以及溺水等,这些可称为原发性心室扑动和颤动,及时积极的抢救可能恢复。
在各种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吸呼衰竭、低血压等临终前发生者,称为继发性心室扑动和纤颤,多不易复苏。
心室扑动及颤动的发生机理是:可能由于心室异位起搏点发放激动加速,(如发生于心室肌易激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各部分心肌传导速度和复极不均匀,故其不应期长短不等,因而激动可从不应期较短的心肌折返到不应期较长的心肌,在心室肌内出现快速而零乱的多发性局部折返现象所致。
临终前室颤一般难以逆转,突然意外地发生于无循环衰竭基础的原发性室颤,可呈短阵或持久发作,给药及时且治疗恰当的,有长期存活的可能。
室颤的发生机理大多为心室内多个折返中心形成不协调的冲动,经大小、方向不一的传导途径到达心室各部,形成折返的基础为心肌细胞复极速度与不应期长短的不一致性明显加重,而心肌缺血、心肌坏死、严重心动过缓或中枢交感神经兴奋为常见诱因。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图12-3-43 心室颤动
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的病因不明,室速多为短阵发作,可自动 终止或演变为室颤。室速均由短联律间距(0.28秒左右)的室性 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电图也呈尖端扭转型,室率极快。但发 作间歇期除可见联律间距短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心电图基 本正常,无QT延长,亦无异常T或U波。终止发作可选用维拉帕 米、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预防发作推荐ICD植入。
(idiopath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
【心电图表现】
(一)心室扑动
1.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正弦波。 2.扑动波频率达150~300次/分,大多200次/分(图12-3-
42)。快速室速与室扑的鉴别有时困难。
图12-3-42 心室扑动
具体步骤为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B (breathing)建立有效的呼吸包括进行人工呼吸等;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循环,人工心脏按压和心前区叩击等; D(drug):药物治疗,以肾上腺素为主要的复苏药物应用(其他药 物见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E(electrocardiogram):进行心电 监护;F(fibrillation):进行非同步电除颤复律术;G(gauge): 对病情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H(hypothermia):低温疗法;I (intensivecare):进行重症监护和相应治疗。
(二)心室颤动
1.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低小波 (<0.2mV)。
2.频率达200~500次/分(图12-3-43)。 有时室颤波细,多见于室颤持续较长后,复苏成功率低。
原发性室颤不仅可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持续单形室速 或短阵多形室速的基础上,还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短阵多形 性室速发作后,如先天性和继发性QT时限延长综合征(见本章第 七节中“长QT综合征”内容),短QT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 “短QT综合征”内容)、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以及Brugada 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Brugada综合征”内容)等。
房颤与室颤诊断标准
房颤与室颤诊断标准
房颤和室颤的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房颤:
1. 存在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
2. 听诊心音心律不齐,心率绝对不齐。
3. 超声心电图、X线、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时,发现心房内存在多个节律紊乱。
4. 患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前驱诱发因素,例如情绪激动、运动过大等导致心跳增快,房颤被诱发出现。
室颤:
室颤是心室颤动的简称,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先兆,一旦确诊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并给予心肺复苏术,可以应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临床特征是患者心室颤动而不能产生有效的泵血。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心室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心室扑动和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心室扑动和颤动,在心电图上对它们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心室扑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速率非常快且规则。
在心电图上,心室扑动常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正弦波,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非常短。
这种快速而规则的波形与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和QRS波形有所不同,没有心房波形的存在,只有单一的快速心室波形。
另外,心室扑动时的心率很高,常超过200次/分钟。
与心室扑动相比,心室颤动是一种紊乱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速率极其不规则。
在心电图上,心室颤动表现为一系列无规律的、毫无规律性的波形,波峰和波谷之间没有明确的间距。
心室颤动的波形通常呈细小而不规则的震颤,没有明显的P波和QRS波形。
心室颤动时的心率极不稳定,通常在室速和室颤之间不断变化。
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用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之一,可以通过观察波形和分析心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室扑动或颤动。
在心电图上,心室扑动和颤动往往伴随着其他心电图改变。
常见的改变包括QRS波形宽大畸形,ST段和T波改变,以及室速或室颤本身的心率快慢不一。
这些改变可以反映出心室扑动和颤动对心脏电气活动的影响,也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处理方案。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常规的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和药物治疗等。
通过心电图监测,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室扑动或颤动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心电图的诊断,医生还应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诊断。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心室扑动或颤动合并其他心脏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心脏监测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总的来说,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通过观察波形和分析心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室扑动或颤动。
心室颤动护理查房
选择合适治疗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 物治疗、电复律、射频消融等。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控制心室率,降低心律 失常发生风险。
其他器官功能保护策略
呼吸功能保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必要的氧气支持,预防肺部感染等 并发症。
02
急救护理措施与实践操作
立即除颤与心肺复苏术
01
02
03
04
准备除颤器
确保除颤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电极板涂抹导电糊,选择合
适能量。
确定患者状态
评估患者意识和呼吸,确认无 脉搏室颤后,立即进行除颤。
除颤操作
按照除颤器提示,正确放置电 极板,避免触及患者和金属物
品,确保除颤有效。
心肺复苏术
除颤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以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发病原因
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等 。
病理生理过程剖析
心室肌细胞异常电活动
室颤时,心室肌细胞发生异常电活动,导致心室肌无法产生有效的收缩。
心脏泵血功能丧失
由于心室肌无法有效收缩,心脏泵血功能丧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恶性心律失常
锻炼强度与时间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 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长期坚持
锻炼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发挥预 防心室颤动的作用。
家属参与和健康教育普及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过程, 了解心室颤动的相关知识,提供
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健康教育普及
心率失常的种类与症状
心率失常的种类与症状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历心脏相关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心率失常,也被称为心律不齐。
心率失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则或不规律的情况。
它可能是由于心脏本身的问题,或是其他健康状况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心率失常的常见种类和症状。
心率失常的种类心率失常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1.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在心脏的心房部分。
在心房颤动中,心脏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
这可能导致血液在心脏内积聚,增加了血栓的形成风险。
2.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并进入心脏骤停状态。
心室颤动中,心脏的心室部分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3.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特征是心率快于正常水平。
这种心律失常通常是由于心脏上部出现异常传导路径或额外的电信号引起的。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并引发其他心脏问题。
4.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是指心脏的窦房结,即心脏的主要起搏点,跳动不规律。
这种心律失常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如压力、药物或其他健康问题。
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不是很严重,但若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症状时,需要寻求医疗建议。
心率失常的症状心率失常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具体症状可能因个人情况和心率失常类型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率失常症状:1. 心悸心悸是指感到心脏跳动速度加快或强烈的感觉。
当心率失常发生时,心脏跳动可能变得不规律或过快,导致心悸感。
2. 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这可能会影响身体其他部分的供氧。
这可能会导致短暂的呼吸困难,尤其在进行身体活动或运动时。
3. 疲劳由于心律不齐,心脏可能无法有效地血液和氧气供应到身体各个部分。
这可能导致疲劳感,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精疲力尽。
4. 晕厥某些心率失常类型,特别是心室颤动,可能导致血流供应中断,从而导致突然晕厥或昏迷。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200-250
次/分
心室颤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300-600
次/分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分类:根 据病因、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等
不同进行分类
心室扑动和心 室颤动的诊断: 通过心电图、 心脏超声等检
查进行诊断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发病机制涉及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心室重构等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常有关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患者自我管理和监测的方法
定期监测血压、心 率和心电图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情 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并发症及 处理
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心 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可能导致 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颤等。
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脏骤 停或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可 能导致心脏功 能下降,影响
生活质量
血栓形成:可 能导致血栓形 成,增加中风、 心肌梗死等风
险
心脏骤停:可影响心脏
功能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律失 常,影响心脏
功能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病例分析
钠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钠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β受 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钙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室颤动急救措施
心室颤动急救措施心室颤动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治,避免猝死的发生。
以下是几种应对心室颤动的常见急救措施。
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心室颤动时,心脏射出的血量急剧下降,导致体内器官和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长时间不救治可能造成人员死亡。
因此,在确定患者患有心室颤动之后,首先要进行心肺复苏术,确保心脏继续提供血液。
心肺复苏术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两件事情。
当患者失去意识或停止呼吸时,应先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果呼吸道有异物,要把异物取出来。
然后,采用Mouth-to-Mouth、口对口或口对鼻呼吸法,使氧气进入肺部,刺激呼吸。
同时要进行胸外按压,促进血液循环。
按压的操作应持续不断地进行,直到急救车到达现场或患者的心跳恢复正常。
二、立即使用体外除颤器体外除颤器也叫做电除颤器,是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之一,用于停止心脏的不规则跳动,让心脏重新以正常的节律跳动。
电除颤器的使用步骤如下:1)在病患皮肤上涂抹电极贴片;2)从电除颤器中选择“除颤”模式;3)等待电除颤器的声音提示(通常是触发按钮),要求操作者不要触碰病患;4)按下电除颤器的触发按钮,进行电除颤,停止病患心脏跳动;5)如果除颤失败,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待急救车到达现场。
三、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处理心室颤动的最后一道防线。
医生会在肌肉注射地点注射药物,并在过程中对病患进行监控。
通常,社区医生会使用药物把心脏复苏、提高心跳速度和减轻病患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四、就近将患者转送到医院急救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就近将病患转送到医院。
在转送途中,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并对患者进行监控。
如果病患意识清醒,则应着重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定期检查: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和呼吸等指标。
如果出现血压下降,或呼吸急促的状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尽量避免刺激病情加重。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如何预防?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如何预防?预防包括两个方面:①一期预防:即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预防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发生;②二期预防:即在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幸存者中预防再发生心室扑动和颤动。
1.一期预防第一步是危险性评定。
首先是用相对简单的检查方法,排除低危险性的患者。
流行病学资料是最为有价值的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的方法。
如冠心病患者有心肌梗死史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最常见的病因。
要对该患者发生室扑和室颤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心室肌的易损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即①残留的心肌缺血;②左室功能受损;③心电不稳定。
每个因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可改变另二因素。
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发现这三方面的危险性。
一旦完成危险性评定,被区分出的高危患者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如β受体阻滞药、阿司匹林和介入性治疗。
必须强调,进一步治疗的并不能特异地针对心室扑动和颤动的预防,但能降低总体心脏性死亡率。
2.二期预防有20%~25%的心室扑动和颤动的患者能存活,对存活者的临床处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包括多方面的临床评定和处理。
(1)诊断措施:①首先确定心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②评定左室功能。
③在不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用动脉心电图和运动试验来确定自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度和可重复性。
④在药物治疗下,用电生理检查测定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性。
(2)治疗措施:①若有可能停用药物,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
②纠正代谢和电解质紊乱。
③评定诱发因素。
④改善左室功能。
⑤控制心肌缺血。
⑥评定神经精神状态。
⑦系统的评定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创性和有创性检查)。
心室颤动的急救与护理
【 关键词 】 心 室颤动 ;急救 ;护 理
中图分 类号 :R 7 . 4 35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14 (0 1 0 0 7- 2 61 8 9 2 1)3 - 3 1 0
鼻腔干燥的症状 。
据开 口情况将 软木塞 ( 厚度 :0 - c . 5m)置于 门齿 之间支 撑 、锻炼 , 5
1mi/ ,每 次3 ;如果 患者放疗 期间 出现急性 E腔黏 膜反应 ,予 0 n次 次 l
1 J % ̄多卡 因含漱后再锻炼 ,并根据 患者个体忍受程度可适 当减 轻锻炼 l
辛辣 、生 、冷、硬等刺激性食 物 ( 、酒 、辣椒 、过烫食 物等 ),适 烟
量进食香菇、海带、木耳、魔芋、红薯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食物,且
细嚼慢咽 ,以减少对 口腔黏膜 的刺激 。吞 咽困难者予流质 或半 流质 ,
调 强放疗是近 年来广泛推广 的的放疗 技术 ,此项技 术被放射肿瘤
学家称为放疗史上的一项革命 ,是2世纪放射 治疗发展 的必然趋势 1 ] 。
11 ) 2 . (1 15 :
[】 练小 荷 , 卡 加, 志 梅 , . 里护 理对 N C 疗 患者 情绪 和 急 3 曹 何 等心 P放 性放 疗反 应 的影 响[ . 护理 杂志 , 0 , () 9. J 中华 ] 2 23 9: 0 0 7 6 【] 雷新 , 晓 霞, , . 咽 癌调 强放 疗 和 常规 放疗 早 期 反应 的 4 杨 王东 等 鼻 对照 观察 [ _ 军 医学 杂 志, 0, (1; 59 6 J 解放 ] 2 5 01) 6—6. 0 3 9
心室颤动阈值计算公式
心室颤动阈值计算公式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
因此,对心室颤动的阈值进行准确地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心室颤动阈值计算公式是根据心室颤动的电生理特性和心脏起搏器的输出参数来确定的。
在临床上,心室颤动阈值是指心脏起搏器在识别心室颤动并进行除颤的最低输出能量。
通过准确地计算心室颤动阈值,可以确保心脏起搏器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地进行除颤,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一般包括两个参数,心脏起搏器的输出能量和心室颤动的电生理特性。
首先,心脏起搏器的输出能量是指心脏起搏器在识别心室颤动时输出的能量大小。
通常情况下,心脏起搏器的输出能量会根据患者的心脏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调整。
其次,心室颤动的电生理特性是指心室颤动发生时心脏的电活动特点,包括心室颤动的波形、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根据以上两个参数,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心室颤动阈值 = 心脏起搏器的输出能量×心室颤动的电生理特性。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脏起搏器的型号来确定心室颤动阈值的具体数值。
一般来说,心室颤动阈值的数值越低,心脏起搏器在识别心室颤动时输出的能量就越小,从而减少对心脏的损伤和提高除颤的效果。
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确定心脏起搏器在识别心室颤动时需要输出的能量大小,从而确保心脏起搏器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地进行除颤。
其次,它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心脏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心脏起搏器的输出参数,从而提高心脏起搏器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还可以为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对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进行研究和优化,可以不断提高心脏起搏器在识别心室颤动时的准确性和效果,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总之,心室颤动阈值的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确定心脏起搏器在识别心室颤动时需要输出的能量大小,从而确保心脏起搏器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地进行除颤。
患者突发心室颤动应急预案
一、背景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心跳骤停,是急诊救治的紧急情况。
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2. 成立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抢救工作。
三、应急预案1. 早期识别与报告(1)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心室颤动的识别能力,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
(2)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室颤动,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启动应急预案。
2. 抢救措施(1)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2)立即给予除颤:使用除颤仪进行首次除颤,能量选择根据患者体重和具体情况确定。
(3)建立静脉通路: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4)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5)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心律变化。
3. 专科救治(1)心内科专家:协助进行冠脉造影、介入治疗等。
(2)呼吸科专家:协助进行呼吸支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3)药剂科:提供必要的药品。
4. 后期治疗(1)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2)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
(3)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室颤动的抢救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早期识别、报告、抢救措施、专科救治、后期治疗等。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五、保障措施1.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3.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响应及时、高效。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六、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2. 各科室应认真贯彻落实本预案,确保患者安全。
3. 医务科负责对本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定期检查,确保预案的执行。
填空题 心室颤动的急救包括____和使用____设备电击心脏
填空题心室颤动的急救包括____和使用____设备电
击心脏
心室颤动的急救包括除颤仪和使用人工呼吸辅助设备电击心脏知识拓展:
病人一旦出现室颤,就相当于心脏骤停,一定要争分夺秒的抢救治疗。
病人发生了室颤,心脏的骤停,心脏失去了射血能力,就会导致全身各处组织器官缺血。
尤其是大脑,对缺血最为敏感,一旦超过4min,大脑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超过10min,病人再活过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所以,对于室颤的急救首先就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采用胸外心按压的方法来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的供血,尤其是脑供血。
要抓紧电除颤,采用电除颤的方法恢复正常心律。
另外,要应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提升心律,尽量恢复窦性心律。
所以,急救措施主要就是心肺复苏、电除颤,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心室颤动疾病PPT演示课件
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 标志物可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检查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如 血钾、血镁异常等,以排除电解 质紊乱导致的心室颤动。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有助于心室颤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冠状动脉造影
对于疑似冠心病导致的心室颤动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 病变情况。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 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伴随急性等容性周围循环衰 竭表现。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心室颤动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缺血,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此 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以及 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术等医源性因素也可能导致心室颤动。
颤动的发生。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 酮、利多卡因等,具体药物选择 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
。
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要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等生 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
类。
电复律治疗
电复律治疗是通过电击除颤的方 式,使心室颤动终止,恢复心脏
的正常节律。
电复律治疗通常使用自动体外除 颤器(AED)或手动除颤器进行 ,具体操作应根据设备说明和医
控制情绪
戒烟限酒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 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压力。
吸烟和饮酒均可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应戒 烟并限制饮酒量。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 未来进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
• 心室颤动的定义: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室肌快速而不协 调的颤动,导致心室无法有效泵血。
心脏复苏的心室颤动心脏复苏步骤
心脏复苏的心室颤动心脏复苏步骤心脏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援措施,用于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其中,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心脏骤停原因,因此对于心室颤动的心脏复苏步骤的掌握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脏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
1. 确认心脏骤停在进行心脏复苏之前,首先需要确认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脏骤停。
这可以通过观察患者是否无意识、没有呼吸和没有脉搏来确定。
在确认心脏骤停后,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准备进行心脏复苏。
2. 快速反应和召唤急救人员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因此反应迅速非常重要。
立即呼叫急救人员,通知他们患者的状况,并等待他们的到来。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可以请他们帮忙提供急救手段。
3. 进行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在心脏骤停发生时的紧急救援步骤。
这个过程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模拟心脏的自然跳动和提供氧气。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将患者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双腿伸直。
将手掌交叠,放在患者胸骨下方。
用身体重量施加均匀有力的下压力,保持速度在每分钟100至120次。
同时,应进行人工呼吸。
将患者的头部向后仰,并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患者的鼻子,以防止空气泄漏。
然后,用嘴对嘴或使用救命面罩进行呼吸。
每次呼吸应持续1秒钟,看到胸廓抬起即可。
继续进行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直到急救人员抵达现场或患者有自主呼吸和循环恢复。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并提供电击的设备,可以在心脏骤停时恢复正常的心律。
当急救人员到达时,他们会使用AED来分析患者的心律,并根据需要提供电击。
使用AED时,需要先将患者的胸裸露并清除患者身上的任何金属物品。
然后,按照AED设备的指示将电极贴在患者胸部的特定位置上,然后等待设备进行心律分析。
根据设备的指示,如果需要电击,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并按下电击按钮。
5. 持续心脏复苏即使在使用AED之后,患者的心跳仍未恢复,也应继续进行心脏复苏。
心室颤动治疗方法
心室颤动治疗方法
心室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猝死。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电除颤:是一种通过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
电除颤需要在医院的急救室或心脏监护室进行。
这种治疗方法可成功减轻症状,但疗效不稳定,可能有再次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
2.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控制心室颤动。
这些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但是,药物治疗的疗效不一,可能有副作用。
3. 射频消融:是一种治疗心室颤动的微创手术方法。
通过导管插入体内,消融患者心脏内的心律失常区域,彻底改善心脏功能,从而消除心室颤动。
4. 植入式心律转复设备(ICD):是一种既能预防心室颤动发生,又能在发作时进行心脏节律恢复的设备。
可以通过手术将ICD植入患者体内,对降低猝死风险大有裨益。
总之,心室颤动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不同患者的病史、病情和生理情况不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脏电生理与心室纤颤1.1 心脏电生理相关知识心脏主要功能是泵血,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动力装置,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至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机械运动实际上是在心脏有规律的电活动基础上完成的。
可以说心脏的电活动是其进行机械活动并完成相应生理功能的基础,对心脏各种功能及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研究,往往要从对其电生理活动的认识开始:(1)心脏激动的产生及传导自从1908年Einthoven用弦线电流计记录到第一份心电图及1939年Graint氏首先发明玻璃微电极技术以来,人们对心脏激动的产生及其传导、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以及各种电活动的了解日益深入。
图1 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及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Fig.1 Conduction system of the heart and the different waveforms for each of the specialized cardiac muscle cells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心脏激动的产生及传导是靠一组特异细胞构成的传导系统来进行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与这一传导系统的解剖、病理或功能的异常有关。
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它们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一般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自律性。
另一类是组成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律性),这类细胞又称为自律性细胞。
自律细胞含肌原纤维很少或完全缺乏,基本丧失收缩功能,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如图1所示,不同类型的自律性细胞组成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sinoatrial node,SAN)、房室(atrioventricular node,AVN)、房室束(bundle of His,BH)和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s,PF)。
正常情况下,起搏频率最快的细胞控制着心脏的起搏,所以心脏激动总是发自自律性最高的SAN,大约有70拍/分钟(beats perminute-bpm,BPM),而AVN只有大约45BPM,浦氏纤维更低,大约25bpm。
因此SAN能够控制其他两个,主导整个心脏的节律性兴奋,即SAN为心脏的主起搏点或正常起搏点,它所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左右两个心房的普通心肌纤维,引起整个心房的兴奋及收缩,同时沿“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播到AVN。
AVN对电兴奋活动的传播,有一个大约lOOms的延迟,因为AVN的传导速度非常缓慢,只有大约0.02枷.05m /s。
然后继续向下经附着在心室内壁的房导到心脏最下端的心尖部位,在这里动作电位分岔成左右两支,经过蔓延在心室内膜的浦氏纤维自内而外同时传遍左右两个心室组织。
浦氏纤维对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非常快,大约4m/s,它又蜿蜒在整个心室壁内,所以心室细胞几乎是同时收缩的,心室底部细胞的动作电位只比上部细胞的动作电位有瞬间的提前,这就充分保证了心室的收缩力度。
AVN产生的lOOms 的延迟保证了心房充分收缩以后,心室才紧随收缩。
心脏的这种自律激动和传导在正常人是非常有次序的,时间也比较准确,因而引起规律的心室收缩,排除必需的血量到身体各个部分去。
(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心脏有近200亿细胞,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近似一个椭圆形,直径大概10-209um,长度80-1009um。
细胞膜把细胞内容物与细胞的周围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能相对孤立于周围环境而存在。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差异造成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在心脏舒张期间,细胞外电位高于细胞内,呈现大约.90 mV的跨膜负电位(一般以细胞外体液环境的电位作为参考零电位)。
因为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安静细胞的表面膜两侧的,故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当有一个刺激(如电除颤时的瞬间电刺激)用到某个静息心肌细胞时,由于各种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发生变化,则有一电流穿过膜进入细胞内,即使大量正电荷离子流进细胞导致穿膜电位升高(即负值减少),形成除极。
当除极电位升高到一定值时,即所谓阈值电位时,跨膜电位将突然升高到+20 mV——30mV,即形成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的0相。
通常对于心房肌和心室肌,这个快速除极时程不到lms。
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跨膜电位在经历一个相对平缓的2相平台期以后,很快就在3相跨膜电位迅速,并逐渐恢复到到4相静息项,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
心肌细胞从0相的快速除极开始到4相复极终止所出现的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动作电位,其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一般需要200~300毫秒,如图1.4所示。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具有不同的动作电位,各部分心肌细胞每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心脏即完成一次舒缩运动,同时该电位通过胸腔组织传递到体表,形成综合矢量的ECG,如图1所示。
一个心动周期内,正常心电图包括三个明显的波形。
P波是心房细胞的除极化引起的,预示着心房收缩即将来临;QRS复合波是心室细胞的除极化引起的,R波达到峰值后心室立即开始收缩;T 波是心室细胞复极化引起的,意味着心室开始舒张了。
图2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与兴奋性的关系0除极相,l快速复极相,2平台相,3快速复极末相,4静息相Fig.2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of the myocardial cell and its excitability0 depolarization phase,l fast repolarization phase,2 plateau phase,3 repolarization telophase,4 resting phase(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与心律失常关系心肌组织具有收缩性、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四种生理特性。
收缩性是普通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自律性(普通心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则是以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所以称为电特性。
下面就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有关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自律性:在正常条件下,心脏可自动地、有节律地跳动,这是因为心脏可自动地发放兴奋并传导到全心使心脏跳动。
能自动发放兴奋的部位就是心脏的其搏点。
它们包括窦房结、房.结区和结.希区、希氏束以及浦肯野纤维网等。
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控制着心脏跳动的节律,而其它部位则为潜在起搏点。
在病理条件下,窦房结功能障碍或传导障碍时潜在的起搏点取代窦房结而产生自发的兴奋,形成异位搏动或异位节律。
兴奋性:心肌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为心肌的兴奋性。
从电生理学上理解,兴奋的概念即指能引起一次激动或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并向邻近组织传导,形成扩布性传导。
凡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心肌细胞在每次兴奋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个周期性的变化。
在复极时膜电位要逐渐恢复到一定水平后(约到.60mv左右)才能对下一个刺激有反应,这个阶段成为有效不应期(effectivve refractory period,ERP)。
有效不应期结束后到复极化大部分完成(约到-80mv左右)的一段时间内,只有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而对弱的刺激则无反应,即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复极化完成前不久,膜电位约为-80mv--90mv的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用稍低于阈刺激的刺激也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故称为超常期(supcrnormal phase,SNP)。
图3 浦氏纤维至心肌纤维发生激动折返示意图(a)正常传导,(b)单向传导阻滞,(c)形成折返各种生理的、病理的或药物等因素可影响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并使其兴奋性发生改变。
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不应期的改变不尽相同,因此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某种情况下也可终止心律失常。
同时,心脏在相对不应期之初,存在一个一很短的电学上不稳定的易损期或易颤期(vulnerable phase)。
这是由于在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开始恢复之初,细胞群之间兴奋性恢复得快慢先后差别大,使兴奋性、不应期和传导性处于一个很不一致的电异步状态,此时心肌细胞若受到较强刺激或有早搏发生,容易发生折返或单向阻滞而导致心律失常,所以易损期是一群心肌细胞易于发生折返激动的时期。
传导性:所有的心肌细胞都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某一部位的细胞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迅速降低,邻近的未被兴奋的细胞则保持其原有的膜电位,所以在兴奋和未兴奋的细胞间便产生了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这个电流可使未兴奋的细胞除极,并沿细胞膜连续地扩展下去,便形成兴奋的传导。
传导速度在心脏各个部位是不一致的,它取决于细胞的形态和电生理特性。
当心脏传导系统本身发生病变或心脏受到外部一些因素如药物、神经、电介质等的影响时,都可导致传导障碍,包括单纯性传导障碍和折返激动。
临床上多种心律失常与折返性激动有密切关系。
折返激动是由于一个下传的激动在心肌某一部位呈现传导延缓或单向阻滞,而其它部位的心肌并无传导障碍,故当激动十分缓慢地传出该部位时,其前方心肌已脱离不应期,可再次应激。
如图3所示,浦氏纤维至心肌纤维发生激动折返的示意图。
发生折返激动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①返通路:它可以是环形通路,也可以是在一束平行的传导组织中相邻的细胞间形成的折返通路;②单向阻滞:它是发生折返激动的基础,在折返通路中有一单向阻滞区存在,激动只沿一个方向传导;③传导延缓:正向传导不能通过单向阻滞区,只能经折返通道抵该阻滞区远端,然后再逆向通过阻滞区。
其逆向传导必须缓慢,因为逆向传导到兴奋的起始部位时,只有在该区已脱离不应期的情况下才能引起该部位的再次兴奋,形成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的通路可发生在心房、心室、房室交界区、窦房结等部位,是造成多种心律失常的原因。
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机制主要包括:(1)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出现了“异位兴奋灶”(Ectopic fOCUS):当其超过窦房结的主导频率时,即会出现异位搏动(早搏)或异位性心动过速。
(2)折返性过速:其主要原因在于从解剖上或功能上存在二条以上的电兴奋(除极波)传导途径。
在某些条件下,一条向前传导一条逆向传导,将除极波返送回原处,形成折返的环行运动。
(3)触发活性:在除极后出现了电位的振荡,即触发电活动,引起心动过速。
这三种心动过速可出现在心房、心室、房室交界等不同层次,引起房速、室速、交界性过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