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向度(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向度(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制度建设理念实务现代性
论文摘要:制度建设乃大学发展的根本,大学制度建设一方面与大学发展的内在张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影响。大学制度建设理念和实务的发展与演变要求大学制度建设进行现代转型,因此需要对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进行矫正:应紧扣大学作为社会中心的目标,优化配置高校人力资源,不断促进制度供给与创新。
现代大学的发展涉及到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育机制、后勤供给保证、社会服务水平、各级党组织及群团组织建设等诸多公共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范畴。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学“社会中心地位”的获得。一方面与大学发展的内在张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了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影响。不论大学的发展关涉多少领域,受到何种影响,其中一条鲜明的线索。乃大学制度建设的状态与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的创新发展就是大学制度建设的应然与实然状态,制度建设乃大学发展的根本。究其根由,深受制度管理学的影响与辐射,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法人实体均试图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来填补自身发展进程中制度缺失的领域,来拓展制度运行的空间,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这是高等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内在驱动力。
一、大学制度建设的理念和实务考察
制度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从字面意义上考察,“制”在于节制与制衡:“度”强调尺度与标准;制度是对人类思想行为与实践活动起制衡作用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承接此意,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某种规范体系。值得追问的是,现代大学制度缘何产生?怎样发生作用?作用的机理如何?回答上述问题,不妨抓住这样一个基本出发点,即大学制度设计的理念。
理念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起点。首先,大学制度建设深受“领袖论”的影响。在所有关于技术创新与进步的理论中,诸如新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均把大学推举为区域经济、人文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的发动机效应使得“领袖论”的观点独树一帜,备受推崇。大学的领袖气质吸引了政府决策者、教育管理者与社会投资方的眼球.一时间大学成为了各方利益主体追逐的“大蛋糕”。政府给出许多优惠政策,学校筹措巨额经费,企业粉墨进场。在“领袖论”思想的主导下,学校除了在事关发展命脉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培养方面制度优先且愿意慷慨解囊外,师生的待遇与权益、教学基本建设等制度的供应十分疲弱。其次,大学制度建设深受“话语权论”的制约。在“学制”与“官制”的博弈中.大学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已经不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功能。似乎再好的服务规范也只能获得社会的一点赏赐而已,唯有与“话语权”相匹配的大学的能力和地位。才能使大学获得主动权与自主权。大学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一厢情愿地诠释着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性.
这种理念下的高调与“话语权”.设置了大学与社会互动的制度屏障。例如,一些地方性高校总埋怨不能得到一些地方项目,这些项目落入中心城市重点高校囊中是因为当地政府不支持,其实需要反思就是地方高校对服务性制度建设的定位问题。此外.大学制度建设深受“万能论”的阻碍。近年来.大学的中心地位被全能化,不管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发挥的如何.也要在社会责任上先贴上醒目的标签,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能生产什么。似乎只有应用性的热门专业、持续攀升的科研奖项、门类众多的研究所,才能代表大学的生命力。大学的长久发展遭遇“万能论”的误区.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建设难以启动、见效和维持,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的探求的方向被扭曲。相反,大学的“万能”引发了巨人症,衍生出教育质量的滑坡、科学精神的缺失、师生关系的矛盾、科研团队的不和谐等一系列集体“症候”。
实务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制度建设依托的母体就是实践,它必须通过一系列举措与途径来体现实际的使用效力.这种由实务作支撑的执行力,建立在制度目标必须权衡大
学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的完善程度上。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两大层面,一是界定并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大学实行学术自治。大学内外关系的调整进而演化为现代大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事实上,仅仅从内外部关系界定现代大学制度,只能构建起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社会评估监督的“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相对于现代大学使命的完善与责任的担当.这只是冰山之一角,不能概括大学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如果从实务层面分析大学制度建设的重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确立高校的实体地位。除《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校法律意义上的实体地位外.作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单元的高校,必须成为社会管理的实体与市场经济的实体.着力解决好高等教育系统开放性机制、高校自我行为目标、高校间公平竞争性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平衡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二是认识学术自由的内涵。打破官本位陈旧体制的营垒,破除学术霸语绵延的根基,改变学缘机构的尘垢,固然需要张扬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有利于推动大学逐步形成自身成熟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精神风貌。但是一味将自由作为学术活动的天性,乃至大学制度的命脉,其本身就是犯了自由至上主义的错误,其结果会使大学功能的泛化并丧失。三是强化大学制度的执行力。当前,高校面临着行政权力越位、学术权力式微、学术道德滑坡等诸多难题,具体表现为政治框架与法律框架中制度性矛盾、管理体制中的权力与责任的失衡、运行体制中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脱节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突破现行制度的缺陷和困境,从注重制度安排转向强化执行力,将执行效能建设纳入大学制度建设的实务范畴。
二、大学制度建设的现代性视域
大学制度建设的理念层出不穷与实务矛盾频发,两者交错发展的格局,标志着现代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不断实现着自身的目标诉求。大学的现代性需要以大学制度建设的现代性为根基。大学处理外部关系(主要是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完善组织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展服务社会渠道.均要以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绩效为支撑。在此意义上,大学制度建设面I临着现代转型闼。
首先,大学制度建设是现代公共权力的重新分配。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社会与高校因为各自拥有公共权力的变化,必然使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构建全新的职能分配体系,这是制度创新与变迁的过程。由此各社会单元分别拥有了诸如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经济权力等职能。以大学为例,其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由法律赋予并受到各级政府有关规制的调整.其经济权力由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并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设定利益边界,其学术权力受到国家科研技术标准的规范并表现出相对独立的学术自由属性。政府、社会与高校关系的确立是大学制度设计的前提条件,合理的权力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生成的关键,或者说。政府、社会与高校的权力必须建立在合理制衡的基础之上。大学制度建设是对复杂社会系统关系重新界定的过程中确立的权力制衡关系,不但要应对政府控制与社会影响,而且要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大学对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逻辑体系出发,构造和划分公共权力配置的区间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