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光教案

合集下载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2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1、(一)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2021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子教案全册

2021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子教案全册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筹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过去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能力,她们对周边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局限性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因素,有一某些教学内容只是匆忙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主线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尚有,学生在活动时候经常耗时低效,不能较好地运用宝贵课堂时间。有学生体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氛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形式编排了《微小生物》、《物质变化》、《物体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重要线索,以生物体外部表象及内部构造、物体与物体运动等为重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外部表象与微观内部特性”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结识某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奥秘,感受生命世界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变化是互相联系。《物质变化》单元在学生理解常用物体基本性质基本上,对物质多样变化进行观测、实验,用辨证和联系观点看待物质变化。《物体运动》物质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观测、探究、收集整顿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结识白天黑夜产生因素,四级更替日食和月食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变化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测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能力。尝试用学到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使科学教诲与人文教诲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 胎多仔的小动物(小猪图、小狗图),
示思维导航问题
“这些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毛皮颜色,耳朵等外貌特征一样吗?ft
1恐龙是卵生的? 2恐龙形体都是庞大的吗? 3水杉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4通过化石我们能知道生物进化的哪些信息? 小结: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 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 的化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 元遗传和变异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2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青岛版(2022新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细胞》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与要求】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6年级③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5-6年级④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认识细胞的分类和内部结构,知道细胞各部分的作用。
.(出示翼龙化石、猛玛象化石、薄氏辽宁枝化石)生物学家发现,不同地层中一些化石有些相似,其实它们是 同一种生物,只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关于化石和远古生物,我们还有很 多谜底没有揭开。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断地探索谜底。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临沂二小颜世萍【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课,分别是《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食用菌》。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了常见动物植物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

通过学习,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中《病毒》一课,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让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们的影响;《细菌》一课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一课,引导学生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多彩生命的组成;《食用菌》一课着重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丰富学生的视野。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针对病毒、细菌、真菌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知识:了解病毒、细菌、真菌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细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单元课时安排】四课均为一课时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活动引入:播放课件:非典时期的视频录像。

提出问题:什么是非典?它是由什么引发的?板书:病毒。

提出问题:关于病毒,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想解决的问题。

【关于导课用的视频资料,可根据当时的一些病毒疾病来引导,不一定非用非典内容,也可以利用图片资料或课堂调查的方式进行。

】活动一: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有什么症状?提出问题一: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怎样?学生交流。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学生分析六年级共三个班120多人。

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教案(共3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教案(共3课)(2022新版)

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1.细胞【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知道细胞的构成,并了解动物细胞和植物植物细胞的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能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借助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装片。

2.能在探究活动引导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借助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装片。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学生知道了身边常见的生命体并对生命形式,对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学生通过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探究任务,辅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一、情境提示,发现问题1.[PPT 1出示]出示课题《细胞》。

2.[PPT 2出示]出示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模式图,橡皮泥的图片。

3.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这个什么生物吗?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回答,这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PPT 3出示]出示草履虫的细胞模式图。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并补充草履虫相关的知识。

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并补充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2.[PPT 4出示]出示植物细胞模式图。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细胞,并介绍植物细胞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答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补充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PPT 5出示]出示胡克的照片。

1、指导学生认识胡克,知道胡克自制显微镜并观察到木栓细胞。

2、[PPT 6出示]出示施莱登、施旺照片。

3、教师指导学生指导学生认识施莱登、施旺两位科学家,并让学生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创立细胞学说。

4.[PPT 7出示]小结: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活动二:观察生物体的细胞。

[PPT 8出示]活动二,观察生物体的细胞。

1.[PPT 9出示]出示显微镜的结构图。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认识目镜、物镜、遮光器、反光镜等重要部件。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单元 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4、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5、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6、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7、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8、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9、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能够通过显微镜自己研究牙缝里的微生物。

5、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6、能够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7、能够用图和文字表达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8、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9、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3、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doc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doc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教学准备:1. 教材: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 实验器材:平面镜、凸透镜、白纸、手电筒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光的传播现象,引出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2. 讲解光的特点: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快、能量大、不弯曲等特点。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20分钟)1. 实验一:利用平面镜和白纸,观察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探究光的反射原理。

2. 实验二:利用凸透镜和手电筒,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探究光的折射原理。

四、小组讨论和展示(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光的传播原理。

五、概括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强化学生对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家庭中的光现象,并写出解释光传播原理的文字说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含单元备课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含单元备课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备课含单元备课教案: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引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众多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单元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

课时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分类1.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方法;- 识别并描述某些常见生物的特征。

2. 教学内容:a.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PPT展示);b. 动物的分类方法(图表展示);c. 植物的分类方法(图表展示);d. 根据形态特征识别动植物的实例展示。

3.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b.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例展示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特征,让学生了解分类的重要性。

c. 分小组让学生观察一些动植物的图片,讨论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方法。

d. 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活动,根据老师给出的动植物图片,进行形态特征识别,以巩固所学内容。

e.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课时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威胁1.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2. 教学内容:a.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PPT展示);b.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图表展示);c.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图表展示)。

3. 教学步骤:a. 导入:以案例或图片形式呈现一些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保护的思考。

b. 介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c. 通过图表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d. 展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六年上册单元备课——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抄报或剪贴报,也可制成电子手抄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2 细菌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探究】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材分析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身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课通过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特征,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如人们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等。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3 馒头发霉了课型新授课时 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科学探究】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详细地记录和分析;愿意合作学习,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材分析本课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馒头发霉的现象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世界,在设计对比试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发霉的物品不算陌生,也能发现容易发霉的气温、环境等因素,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4 食用菌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指导蘑菇的特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光1.认识光【教材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美丽的城市夜景图片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光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

板书1.认识光。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 4 出示]生活中有哪些能发光的物体?1.教师提出问题: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2.[PPT 5 出示]日光、萤火虫光及灯光图片。

认识这些物体可以自己发光。

3.[PPT 9 出示]月光图片。

学生交流月亮能否自己发光。

4.师生总结光源的概念。

[PPT 10 出示] 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月光。

活动二:[PPT 13 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1.[PPT 14 出示]阳光穿过丛林的光束及夜晚直升机射出的光束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师生总结: 这些现象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PPT 15 出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用激光灯沿着桌面照射、用直纸筒和弯曲的纸筒分别观察蜡烛发出的光及用手电筒、纸屏、三个带孔的纸板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提示:不要用激光笔照射别人的眼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4.开展实验。

5.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17 出示]光照射在桌面上、纸筒中及通过纸板的小孔时的传播路线示意图。

6.师生总结。

[PPT 18 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三:[PPT 20 出示]利用光可以做什么?1.[PPT 21 出示]灯光照明、激光切割金属、浴霸及太阳能发电图片。

2.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光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PPT 23 出示]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三、拓展活动——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试着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

1.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PPT 24 出示]墨子图片及小孔成像实验。

2.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把![PPT 25 出示]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

【教学反思】2.光的反射【教材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知道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

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

3、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镜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美景,并思考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美景?其中包含什么科学原理?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2.光的反射。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 4 出示]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1.[PPT 5 出示]利用一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学生手持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

2.开展实验。

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6 出示]一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天花板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

4.[PPT 7 出示]利用两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两个学生分别拿着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第一个平面镜反射到第二个平面镜上,又通过第二个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5.开展实验。

6.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8 出示]通过两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

7.师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PPT 9 出示]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活动二:[PPT 10 出示]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1.[PPT 11 出示]在黑暗与明亮环境中观察物体实验及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

2.开展实验。

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12 出示]我们看到物体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

4.师生小结。

[PPT 13 出示]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5.[PPT 14 出示]尝试用两面平面镜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实验。

6.开展实验。

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15 出示] 用两面平面镜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

8.师生小结。

[PPT 16 出示]这是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的结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9.师生总结。

[PPT 17 出示]我们的结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

三、拓展活动-----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PPT 20 出示] 舞蹈房平面镜、弯道反光镜图片。

2.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PPT 21 出示] 汽车后视镜、太阳灶、潜望镜图片。

3.师生总结。

【教学反思】3.潜望镜的秘密【教材目标】1、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

会设计与制作简易潜望镜。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比较完整的潜望镜制作计划。

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所设计的潜望镜,并对其进行评价与改进。

3、充分利用生活的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准备】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刻度尺、量角器、自制潜望镜、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 “隔桌找物”游戏。

2.[PPT 4 出示]潜望镜图片,并出示自制潜望镜,引导学生思考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3.潜望镜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 5 出示]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1.[PPT 6 出示]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图片。

2.[PPT 7 出示]资料卡。

师生总结: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潜望镜的更多应用。

4.师生总结:可以利用地下管道潜望镜检测下水道。

[PPT 8 出示]地下管道潜望镜图片,也可以利用伸缩潜望镜从楼下观察高楼内的情况。

[PPT 9 出示]伸缩潜望镜图片,潜望镜式相机。

[PPT 10 出示]相机里的潜望镜图片、潜望镜式猫眼。

[PPT 11 出示]潜望镜式猫眼图片,也利用了潜望镜。

活动二:[PPT 12 出示]探究潜望镜的秘密。

1.提出问题: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2.[PPT 13 出示]认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实验。

让学生通过“解暗箱”的方法,观察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并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3.开展实验。

4.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14 出示]平面镜使潜望镜内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

5.师生总结。

[PPT 15 出示]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

6.利用制作潜望镜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潜望镜的秘密。

[PPT 16 出示]制作潜望镜活动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潜望镜——改进自己的作品——用自制潜望镜观察。

7.师生总结。

[PPT 18出示]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

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

三、拓展活动-----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

【教学反思】4.彩虹的秘密【教材目标】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2、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3、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三棱镜、水槽、纸屏、平行光源等、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3.师生总结。

板书4.彩虹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 4 出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1.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PPT 5 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

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

2.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晴、有雾气等等。

3.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PPT 6 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

4.[PPT 7 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

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

5.开展实验。

6.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PPT 8 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7.[PPT 10 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8.师生总结。

[PPT 11 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

9.获得科学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10.[PPT 12 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

11.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活动二:[PPT 13 出示]制造“彩虹”。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

2.[PPT 14 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PPT 15 出示]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4.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

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1.[PPT 16 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

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