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送别诗 导学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送别诗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送别诗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字斟句酌,悟送别情——部编版送别诗中考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2. 通过积累探究,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能分析送别诗的重点字句;2. 能感悟送别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型复习方法指导课。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背诵默写大部分古诗词,理解大部分的词语意思,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随着知识的丰富,诗歌理解加深,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渐浓。

但到总复习阶段,由于数目繁多,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出现生搬硬套情感术语、诗歌大意和情感分析不一致、诗歌思想感情混淆的情况,因此,需要本节课的方法指导,通过归类、迁移,总结出几种鉴赏方法,学会迁移到其他类型的诗歌,帮助学生高效又清晰地复习。

设计意图本节课设计建立在学生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已有初步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理解诗歌大意,能初步品味语言,能感悟思想内容。

由于古诗词数量多——83首,中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如果依然采用逐首复习的方法,会导致任务繁重、学生容易混淆。

鉴于此考虑,本节课采用归纳法、迁移法,通过四个研学活动,逐步探究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把握重点句——理解大意——分析技巧——感悟情感”这思路,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通过学习此鉴赏方法,迁移到其他类型的古诗词学习,统筹数目众多的古诗词,形成高效的复习方法。

教学过程△研学主问题:如何鉴赏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送别诗?(一)分析主题,初步探究任务一:朗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如按照主题进行分类,请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古诗?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明确:(1)送别诗,根据题目的“送”字;(2)请圈出以下题目的题眼:《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眼:“送”、“送别”、“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复习赠友送别诗》导学案不分版本

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复习赠友送别诗》导学案不分版本

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复习赠友送别诗》导学案不分版本赠友送别诗知识链接——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一般表现离情别绪,但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鼓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1、赠友送别诗的内容解读:“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气氛;在“别时〞局部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局部,这局部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方柳永的《雨霖铃》。

当然不等于所有的“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赠友送别诗的情感解读:〔1〕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凄婉悲凉]〔2〕情深意长的勉励:“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情谊真诚,信念坚决] 〔3〕、借诗吐胸中积愤或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话语平淡,情感深沉] 〔4〕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5〕、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第一篇: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8 题目:送别诗使用时间:月日主备人:徐宗义参与人: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送别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2.学习运用鉴赏送别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意象分析,感知主旨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一、送别诗歌情感的分类:1、抒写亲人、情人间的离别2、抒写同僚、朋友间的离别A、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B、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动人。

C、送友人去远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D、送友人去远游,写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E、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能。

二、送别诗中的艺术手法:(一)直抒胸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二)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送友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三)以喻显情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四)借酒抒情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典例分析: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高考专题复习:送别诗专题 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送别诗专题   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高三语文教研组【教学目标】1.总结归纳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特点、表达技巧、情感类型;2.培养自主鉴赏送别怀人诗的能力,掌握规范答题方法;3.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意旨之美,珍惜与亲朋好友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总结归纳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特点、表达技巧、情感类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鉴赏送别怀人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点播法、讲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2022年11月2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音乐营造氛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

二、知识梳理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或“送别”等字眼。

如李白《送友人》、高适《别董大》、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2.常见意象:⑴时间:黄昏(夕阳、日暮)、月夜、清晨、秋、暮春。

⑵空间: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灞陵亭、柳岸、西楼、渡口、南浦;⑶环境:杨柳、柳絮、杨花,春草、杜鹃、寒蝉、大雁、寒鸦、船(舟)、孤帆、流水、阳关、古道、美酒3.送别习俗:①折柳赠别②把酒饯别③唱歌送别4.意境风格特点莽苍、朦胧、凄清、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空寂寥落、萧瑟荒凉。

(伤感型)深远、辽阔、幽远、幽静、宁谧、繁丽、热烈、高昂、雄浑壮阔。

(豪迈型)5.常见主旨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②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③借送别言志,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④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思乡或抒发其他情感。

⑤综合型,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6.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修辞(比喻、拟人、对比)三、考点探究链接高考:1.(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送别诗鉴赏 教学PPT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送别诗鉴赏 教学PPT

(1)“淹留野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
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 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 “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 舍。
标题中往往有
等字眼
方法一: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方法指导
2、听歌找意象
方法指导
诗中的意象:
古道
长亭
夕阳


笛声
送别 芳草


方法指导
3、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
2
3 4
方法二:抓意象,抓住典型意 象,感受送别意境。
时间意象:
日暮、月夜、清晨、秋
空间意象:
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古道
方法四:析手法,分析艺术手法,把握情感手段。
随堂实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随堂实练
1、鉴赏步骤指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E.“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
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方法指导
5、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之 —— 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衢州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诗概念】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①.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②.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送别诗常用意象】地点:长亭、灞陵、西楼、劳劳亭、南浦、渡口时间:黄昏、月夜、清晨景物: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班马其他:酒、劳歌【常见的主题】1、以悲情为主的: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友人、男女2、以旷达为主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

被送的友人有的被贬,诗人送别并不着意渲染离别的伤感,而是对友人安慰,把别情写得豁达。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送董大》3、特殊的赠别诗:虽名为赠别诗,却以言志为主。

诗人吐露胸中积愤或表明人生志向的。

(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际)此类诗歌,虽名为赠别诗,却以言志为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常见的艺术手法】1、直接抒情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词复习 送别诗导学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词复习 送别诗导学案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送别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常识,会背会写诗歌。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意境,领悟作者情感。

(重点)3、学会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难点)二、学习过程(一)送别诗(二)作者李白,字,号,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与杜甫并称为“”。

王勃,字,代诗人。

他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并称“初唐四杰”。

刘禹锡,字,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之称。

(三)诵读诗歌,读出节奏美。

要求:有节奏的朗读全诗(四)理解诗歌,读出意境美(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1、解释词语歧路:柯:长:2、翻译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五)品读诗歌,读出情感美。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我喜欢(哪首诗)中的(哪句话),运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诗人(情感)。

(六)总结主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以全新的视角,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之情,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借诗答谢友人,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时的人生态度。

(七)中考链接1.(2021天津改编)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写景起笔,运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B.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字样,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在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一事后惊愕痛惜的心情。

C.后两句又由写景寄事转为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表现出诗人奇特的想象,诗味醇厚。

D.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明月当作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思念传递给友人,寓情于景,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诗导学案

高三年级诗歌鉴赏导学案课题:送别诗导学案分两步走:1、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黯然销魂者,唯在别也”“人有悲欢离合”“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学案50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

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2021 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0 全国Ⅱ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高中语文 送别诗导学案设计

高中语文 送别诗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丰城九中高三语文组游春霞)一、送别诗集锦(横线处为千古名句,请背诵积累)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1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9、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送别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送别怀人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送别诗专题导学案(师用)

送别诗专题导学案(师用)

高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专题导学案杜春梅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

2、利用总结的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4、在鉴赏古典诗歌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学习重点:掌握通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讲练结合五、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送别"自然成为多情的诗人歌咏的重要内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篇篇千古绝唱震撼了历代人的心!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的心,感受送别情——鉴赏“送别诗”。

二、课前热身搜集整理已知的送别诗,小组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送别诗中常用哪些意象?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2、送别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几种?1、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5、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注意:诗歌情感是多而复杂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

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一、展示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总结归纳送别诗常用意象及抒发的情感。

二、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请以“杨柳”、“流水”“月亮”三个意象为例,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前备知识——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一、古诗的语言特点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

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

1.语言“变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2.语言“变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

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示例: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古诗的章法结构(一)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特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特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特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考点:高考送别怀人诗特练考点:1.杜甫《恨别》2.(元)许衡《满江红.别大名亲旧》3.薛涛《送友人》4.李白《夜别张五》5.张祜《送韦整尉长沙》6.李颀《送陈章甫》7.高适《送别》8.苗发《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考点解读】一、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具体可分为4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语言特点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

二、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学习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征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定义——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标题中常有“送”“别”字眼。

2、常见意象地点: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津口、歧路旁、都门外植物:杨柳、梅花、春草、动物:燕、雁、寒蝉、其它:行舟、酒3、意境:幽静宁谧、苍茫悠远、空灵辽阔、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4、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五津”一句。

(2)体贴入微的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真题回放】(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9.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

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第二课时强化训练一、(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①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二、(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①。

为于耆旧内①,试觅姓庞人①。

[注]①把:握,执。

①岘首山,在襄阳。

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①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送别诗答案第一课时(2020·浙江卷)【答案】19. (1). 感伤(2). 达观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①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①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强化训练一、(2020·江苏卷)【答案】9.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9.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

“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二、(2020·山东卷)【答案】15. B16.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①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5.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一、(2018年北京卷)【答案】14. D 15. A16.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14. 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

“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 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

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16. 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

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

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

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

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

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

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