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
一说到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很多人想的是普通话标准,朗读有感情;粉笔字漂亮,板书工整;突出一点还要能说会道,善于煽情……总之,语文老师的功力,似乎就表现在那张嘴上,她一张口别人就能知晓他是个语文教师。
当然,一个人的语言能代表一个人的实力,一张口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厚度,但,如果仅仅有善于表演的功底,那还不算是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项别人一眼看不出的能力:研读教材的能力。
如果针对语文教师的备课做一个调查,调查一下教师备课时的具体程序,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会怎么回答:是先读课文一遍两遍三四遍,不读出点自己的感觉不罢休呢?还是一边读课文一边读教参,在教参的帮助下深入文本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至少应该有一半教师属于后者吧?
到底要不要独立研读教材,独立研读教材是否在浪费时间,要回答这些问题,似乎还比较纠结。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读来读去似乎也没有读出点什么,还不如直接看教参省事。
既然这样,那么,是否独立研读教材就没有必要了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余映潮老师怎么说,在《致语文教师》的“教材研读的创新”一节中,余老师这样说:“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语文教师的这种功夫,表现在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
语文教师必须精读语文教材,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读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才可能有精彩的教读,才可能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教师独立研读课文是重要的。
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研读的习惯和意识,为了快速完成备课任务,我们把自己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做的多是“搬运工”:从教参或教辅上搬运到幻灯片上,搬运到课堂上。
每当看着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教参一模一样上,我真的想问:一个教师,就真的等于50本教参吗?如果每位学生都发一本教参,教师还有站在讲台上的必要性吗?
教师,必须历练自己研读文本的能力,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历练呢?郑桂华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智慧和策略》一书中这样说:教师第一次接触一篇课文,最好是独立自我完成阅读,这个步骤叫做自然状态的阅读。
自然状态的阅读,就是教师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完成对课文的阅读。
自然状态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体验,避免被他人意见“先入为主”。
自身阅读能力是教读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
先把一切统统放开,完全以一名读者、欣赏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沉浸到文章里去,获得一种最原始的、最真实的感受。
完成自然状态的阅读以后,接下来是以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份重新审视课文,发现和确立教学的价值点。
郑桂华老师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有两个阅读状态,一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二是语文教师的身份的阅读,而我们,是否常常忽视了第一种阅读?
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也说:“我在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才决定怎样去教。
”他认为,只有自己对文章有了体会,有了感情,才能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
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功夫,要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要真正弄懂课文的精髓所在,千万不能只借助现成的资料,作教学参考书的“迁移”。
自己的钻研所得,才有真切的体会,站在讲台上心里才踏实,讨论问题、剖析事理,才可以左右逢源,如果用的只是别人现成的结论,貌似快速,但因未经自己的认真推敲,未经自己的深思熟虑,
教起来容易缺这少那,容易浮游无根,容易磕磕碰碰。
当然,教学资料可以查阅,可用来开阔思路,但,这毕竟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还是要教师自己的研读和开发,这样说来,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就应该是“研读文本”。
其他的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等,那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而是所有教师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