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内容与方法
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助于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同伴关系因素
同伴接纳与友谊
01
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关系的幼儿更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个
性,而遭受同伴排斥的幼儿则可能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同伴榜样作用
02
汇报范围
01
幼儿个性发展的特 点与表现
0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内涵与意义
03
家庭、学校和社会 对幼儿个性与社会 性发展的影响
04
促进幼儿个性与社 会性发展的教育方 法和实践经验
02
幼儿个性发展
Chapter
个性定义及特点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它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 异和独特性。
03
婴儿期
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气质类 型的差异,如易养型、难 养型和中间型等。
幼儿期
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 时期,孩子开始表现出一 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 个性特征。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逐渐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逐渐形成,个性特征更加 明显和稳定。
个性发展评估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 幼儿进行个性特征的测量和评估 。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例如,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理念 等都会对幼儿个性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因素
教育是影响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教育,幼儿可 以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符合社 会要求的个性特征。
个性发展阶段
01
02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个 性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都是在 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 会性发展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1、自我评价约从2—3岁开始出现
镜头二:某商店的玩具橱前,有一位小女孩想要一把枪因母亲不同意而哭闹不 止。其实大部分家长在给幼儿买衣服、玩具时,一般总认为应该做到男女有 别,以便使男孩儿更男性化,女孩儿更女性化,在帮幼儿选择玩具时,男孩 的玩具总少不了汽车、坦克、大炮、冲锋枪„„女孩儿的玩具总是洋娃娃、 小碗、小勺、小篮子„„ 镜头三:幼儿园兴趣班参加武术、小制作的大部分是男孩,而服装表演、刺绣 往往是女孩所乐意参加的。据了解去少年宫报名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时也大多 是父母的意愿。 由此可见,我们的家长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对性别模式的刻板理解传递 给下一代、传递给社会,即男性刚、女性柔,独立果断是男子特征,依赖顺 从是女子的特征。
2、发展趋势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内在品质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初步客观性评价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1、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
3岁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不明显 4岁是关键期 5—6岁已经出现明显的自我情绪体验
(3)5岁以后开始下降
3、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Maccoby&Jacklin,1974,1980Tieger,1980) 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生物学观点认为,至少有4种原因可以解释生物因素在侵犯 行为的两性差异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 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 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 能力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 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 - 三者相辅相成
能力的种类
•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 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 液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 行为。
• 年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慷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生物因素
- 环境因素 - 认知因素 - 强化 - 榜样
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缺陷
• 社会性退缩 • 社会性攻击
社会技能训练的技术
• 榜样示范 • 积极强化 • 指导与联系 • 社会技能综合训练法
• 自我意识的概念: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 自我意识的形成
- 通过与他人交往 - 通过自我观察 - 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 自我认识的发展 • 自我体验的发展 • 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 培养
- 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 - 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 学习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第二节 中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 概述:离开家,接触承认与同伴,交往范围扩大,学业任务加重。 • 同伴团体的类型:有组织的团体、自发团体 • 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
- 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 - 水平分化期(1-2年级): - 垂直分化期(3-5年级) - 部分团体形成期
中小学生友谊的发展
• 友谊:以共同的爱好、互惠和分享积极的情感为显著特征 的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系的动力关系。 • 友谊的功能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概述
详细描述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家长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忽 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教育观念的偏差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 理问题等不良后果,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方法不当
总结词
教育方法不当是影响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 力不足、社交能力低下等问题。
成功案例三
某地区教育部门推行了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计划,通过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 的能力。
失败的教育案例
失败案例一
某学校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忽略 了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导 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 能力,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
响。
失败案例二
详细描述
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校设 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对学生的个性和 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观念差异
总结词
教育观念的差异是导致教育实践偏离正确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个体的气质、性格 等个性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 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教育和训练
教育和训练对个性的发展和塑 造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教育和 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和行为习惯。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具有调节 作用,个体通过自我反思和自
社会性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与辅导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与辅导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与辅导讲义第一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常见问题与辅导第三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辅导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概述二、人机关系的发展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概述1.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是个性社会性的核心结构成分,是衡量个体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社会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它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看个体是否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能否将自己习得的知识经验有效运用于未来的生活之中。

2.自我意识发展的含义: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我们对自己及自己与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多种形态,具体内容涵盖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印象、自我感受、自信、自卑、自尊、自傲、责任感、优越感、自制、自律、自立、自强等。

3.自我意识的缘起①笛卡尔:我究竟是什么?---我思,故我在②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认为自我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

③库利:提出镜像自我概念,关注社会互动对自我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④米德:认为自我源于社会互动。

⑤罗杰斯:认为个体现象场中与自身有关的所有内容都是自我概念,自我对于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⑥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中提出自我结构图,认为个体通过自我评级/自尊情感、自我接纳三个过程,形成对自己的态度或自我概念。

综上所述,自我就是指个人的反身意识(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或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研究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源头。

(二)自我意识辅导的相关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提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2.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主张,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贯穿并持续整个一生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件:04 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件:04 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 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月) 没有形成对特定人的依恋
3. 分化的依恋阶段(6~9月) 出现分离焦虑,形成对特定人的依恋
4. 多重依恋阶段(9~18个月) 依恋的对象扩大,而不是固定为某人
依恋的测量:陌生情境测验
母亲带孩子到一个陌生的房间 →孩子自由玩 →陌生人进、和母亲交谈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母亲回来、安慰孩子,陌生人出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下 →陌生人进,安慰孩子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适应环境,社会交往主动。
困难型,占10%:
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对新的事 物和人适应慢,对常规的改变会有过度 反应。
三是迟缓型,约占15%: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 情绪不够积极,对新的人与环境适应较慢。 但也不像困难儿童一样总是大声哭闹。对 新异刺激的反应一般较为温和,不会过激 和消极。
理困难,让人感觉更积极
个人的依恋史是可以改变的
家庭生活与依恋的多样性
祖父母的替代抚养 留守儿童 捐赠者受精家庭 收养家庭中的依恋
讨论:童年之殇
粤粤的命运 养母抚养 vs. 寄养家庭
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具有了 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的萌芽 我们是如何照镜子的?
婴儿的早期关系:依恋
婴儿在与特定个体的广泛接触交流中, 建立了特殊一种正性情感联系,这种感 情联系被称为依恋(Attachment)。
当婴儿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 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的时候,只要他们出现
儿童便会得到安慰
洛伦茨 印刻(imprint)
依恋的时间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 对社会信息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5第五章_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答案5第五章_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5第五章_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答案5第五章_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个性2.气质3.性格4.能力5.自我意识6.社会性7.同伴团体8.友谊9.亲社会行为10.社会技能11.性别角色二、填空题中小学生阶段正处于个体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个性特征根据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并由反应的外部特质表现出来。

气质的类型主要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人知觉方式的不同把性格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两种类型。

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个性两类。

学生性格发展受到他们已有的个性特点的影响,同一种教育措施,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的效果。

能力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的人的能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及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2.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跨时间和跨情境。

13.荣格把性格类型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

14.优势心理机能说的提出者是培因李伯特。

15.根据人类文化的形式区分性格的是斯普兰格。

16.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体型气质说。

17.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胆汁质气质类型。

18.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多血质气质类型。

19.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心理学5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

心理学5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

实验三: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 等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后,主 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学生宣 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 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 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 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 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钱越多越好,劝说学生 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 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学生没有一个为 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 是道,并赢得了本组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 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 第四组的学生正好相反,大多数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 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
•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 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3.自我调节理论
•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 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 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 自我调节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 明人具有理性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示意图认知的 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4.自我效能理论
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 中介,是行为的决定 因素。他进一步把预 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 能预期。
• 结果预期:是对某种 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 个人预测;
• 效能预期:是个人对 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 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 结果的预期。
• 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 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6.12赵)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上)

6.12赵)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上)

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在其心理活 动中经常地、稳 定地表现出来的 特征,主要是指 人的能力、气质 和性格。
气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大部 分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后天的教 育,就像各种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气质的 人一样;
性格: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 (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 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 ,而性格有。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 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 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安静、稳重,沉默寡言, 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 定难转移,善于忍耐, 具有内倾性。 孤僻,迟缓,情绪体验 深刻,善于觉察的细节, 具有内倾性。
适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教育、医生、 财务会计等需要安静、独处、有条不紊 以及思辨力较强的的工作。
适宜从事研究工作、机要秘书、检查员、 打字员等无需过多与人交往但需较强分 析与观察力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

性、计划性和思考周密的性格特征。
B.在知觉的详细分析和综合概括上:前者多注意细节,后者多注 意整体和轮廓。 C.在感知的快速性和精确性上:前者反应迅速但“粗枝大叶”, 后者观察深入精细,表露出敏锐的判断力。 ②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 ③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有主动想象和被动想象类型之分,前者借助想象来打开自己的活 动界限,后者以想象来掩盖自己的无所作为。
对五种需要的分析:
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的等级。 需要的力量: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 次的上升,需要力量在减弱。

需要满足顺序: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 谈到高级需要,但是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 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例如有人为了革命事 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逐渐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规则;
社会性特点: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友谊关系; 逐渐发展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助人等。
社会性形成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 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 生影响。
02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小学儿童个性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 期,表现出以下特点
矛盾性
内心充满矛盾,如独立性与依 赖性并存。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 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总和,包 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可塑性
个性尚未定型,易受环境和教 育影响。
发展性
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具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个性发展阶段
学前阶段(3-6岁)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初具雏形,主要表现为活 泼好动、好奇好问、模仿性强等特点。
此阶段儿童个性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自 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道德观 念逐渐形成等特点。
初中阶段(13-15岁)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基本定型,主要表现为独 立性增强、自我意识突出、价值观逐渐形 成等特点。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适应学校生活,建立 友谊关系,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
初中阶段(13-15岁)
此阶段儿童进入青春期,面临身心变 化和社交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交支持 和引导。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逐渐成熟,开始独立思考 和决策,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和社会 实践机会。
04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关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社会公益活动
社区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行动等 ,让幼儿在参与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社区加强了对幼儿的网络安 全教育,提高了幼儿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分析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 素,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
幼儿社会性发展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适应 、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02
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行为、情感 、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 性和稳定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和。
个性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 性。
幼儿期(1-3岁)
此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如坚持自己的主张、模仿他人行为等。
3
学龄前期(3-6岁)
此阶段幼儿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和稳定,如合群性 、攻击性、自信心等。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 个性的关键时期。
03
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定义及重要性
社会性定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对他人的认 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 展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 录
• 引言 • 幼儿个性发展 • 幼儿社会性发展 • 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因素 • 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01
幼儿期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和
05
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策略
家庭教育策略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实用教案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实用教案
第34页/共61页
第三十五页,共61页。
(二)性格 (xìnggé)结构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yìzhì)特
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第35页/共61页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三)性格 (xìnggé)类型
1.理智型、情绪(qíng xù)型和 意志型
2.内倾型和外倾型
性器官的刺激获得满足。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这 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同性父母的道德 标准 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 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 多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内化,自我和超我继 续发展 青春期唤醒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方 式表达冲动。个体此时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 从一个自私、追求快乐的孩子转变为寻找同龄伙伴 ,考虑选择配偶,成为具有现实和社会化的成人。
1. 依据学生不同(bù tónɡ)气质类型特 征采取不同(bù tónɡ)的教育策略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气质差异
第32页/共61页
第三十三页,共61页。
三、小学儿童性格
`二
(xìnggé)的发展
第33页/共61页
第三十四页,共61页。
(一)性格 (xìnggé)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 所形成的,对现实(xiànshí)稳固的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
第18页/共61页
第十九页,共61页。
年龄 0-1 1-3
心理社会危 机
信任对不 信任
自主-羞 怯、疑虑
艾里克森的观点:有意义的事 件和社会影响
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的 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形成对成 人的信任感。否则会对人和世 界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信任和不信任感会延续到 以后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认知能力、操作 能力和社交能力 •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 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 能力、操作能力和社 交能力 1. 认知能力 •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 收、加工、存储和应 用信息的能力,是个 体得以顺利完成各项 活动任务的最重要心 理条件
1. 操作能力 • 操作能力是指操作、 制作和运用工具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社交能力 • 社交能力是指在社会 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言语感染 能力、沟通能力以及 交际能力等都是社交 能力
林黛玉
15
中小学生的气质差异与教育
• 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 • 不决定智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就 • 具有职业的适应性
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培养
性格结构和性格类型
一、性格结构 • 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 的复杂心理结构。由于每 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 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 千差万别的性格 • 根据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 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特点分析,性格结 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 本特征
• 晶体智力是以经验为 基础的后天习得的能 力,它与个体的文化 知识、经验积累有关
• 指个体已获得的知识 和技能,由词汇、社会 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 测验来度量,如知识 的广度、判断力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 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H.Gardner)提出, 他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由7种 相对独立的智力成 分构成,每种智力 都是一个单独的功 能系统,这些系统 可以相互作用并产 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 能力 • 按照能力参与活动性 质的不同,可以把能 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1. 模仿能力 •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 他人言行举止,引起 与之相类似行为活动 的能力
2. 创造能力 • 创造能力是指在创造 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 社会价值的、独特的、 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 能力 •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者相互联系。模仿 能力中一般都含有创 造性因素,而创造能 力的发展又需要一定 模仿能力作为基础
• (二)人格发展的过程 •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婴 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 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 验着希望的实现。 •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 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 3 岁到 6 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 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 6 岁到 12 岁)。本 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 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这 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 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 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 (一)主要观点: • 心理的发展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相 互作用的结果。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对立的受文化制约的特 定的发展任务。如果能顺利解决矛盾,就能顺 利转向下一个阶段,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个 性。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品质,产生心理危机。 另外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虽然没有解决好,到 后面的阶段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例如教育) 得到补偿。
高分者特征 乐群外向 聪慧、抽象思维能力强 情绪稳定、有耐心 支配、好斗、有己见 轻松、热情、活泼、幽默 有恒、负责、遵守规则 冒险敢为 细心、敏感 怀疑、警觉 幻想、不实际 精明能干、世故 不安、多疑、自责 自由、批评、求新 自立 克制、自律、严谨 紧张、迫切、欲求高
乐群性 聪慧性
敏感性 幻想性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 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 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 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 1.对社会、集体、他 人等的态度特征 2.对劳动、工作和学 习的态度 3.对自己的态度
(三)性格的情绪 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是指人在情绪情 感活动中经常表 现出来的强度、 稳定性、持久性 以及主导心境等 方面的特征
理智型的人,一般是 以理智来评价周围发 生的一切,以理智来 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 动,行为表现稳定与 谨慎
(二)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 瑞士心理学家C· G荣格根据 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还 是内,把性格分为外向型 和内向型两大类 • 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 向于外部,特点是活泼开 朗,喜欢交际 • 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 向于内部,特点是谨慎小 心、交际狭窄
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因材施教Leabharlann 四、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能力 •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 须具备的个性心理 特征 •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 动效率,使活动得 以顺利进行的心理 特征
• 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 •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 展和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从 事某种活动必须的前提
•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 一般智力或G因素区分为 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 种型态 • 液体智力是指以生理活 动机能为基础的、不依 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 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 • 指一般学习与行为的能 力,它由速度、能量、快 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 度量,如注意力、知识整 合力、思维的敏捷性、 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 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 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 场独立型是指个体倾向于 更多利用自我内部的参照 来认知,而很少受外界刺 激改变的影响,对空间方 位判断正确。
人格的特质理论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 • 格特质理论 • • 特质是指个人的 • 神经心理结构, 是个人遗传与环 境相互作用后形 • 成的对刺激信息 反应的内在倾向, 可由个体的外显 行为来推知
第五章 中小学生个性 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本章内容概要
• 第一节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与教育
•第二节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征与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与教育
• 个性概述 • 人格发展理论
• 中小学生的气质与教育 • 中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培养 • 中小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培养
第一节个性概述
• 个性: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 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 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 个性的特征: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 根据一个人的 人格特点,加 上对情景因素 的考虑,就可 以预测一个人 的行为反应的 性质,甚至是 人格的数量值 • 卡特尔16种人 格因素调查表 通过测量来解 释一个人的行 为表现
• 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 “根源特质”
• 表面特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常常随环境的 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行为观察到的 特质,但它们不是人格特质的本质 • 根源特质是反映一个人整体人格的根 本特性,是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具 有动力性作用的特质,同时又是制约 表面特质的潜在的、基础的基本因素, 是建造人格大厦的基石
• 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 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 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 辑思维能力 • 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 别方向的能力 •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 表达的能力 • 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 密作业的能力 •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 处的能力 • 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 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
13
王熙凤
3.粘液质
表现为情绪较稳 定、心平气和、不易 激动、也不外露;行 动稳定迟缓,说话缓 慢且言语不多;处事 冷静而踏实;自制力 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薛宝 钗
14
4.抑郁质
表现为对事物和 人际关系观察细致、 敏感;情绪体验深刻 稳定,不外露;行动 缓慢,不活泼;学习 和工作易感疲劳。工 作中常表现出多虑、 不果断;生活中常有 孤独、胆怯的表现。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 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 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 认知特征 • 性格结构的四个特征不是 各自孤立地存在着的,它 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 协调地组合成统一整体, 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性格的类型
(一)根据知、情、意 三者在性格中哪种占 优势划分的性格类型 • 情绪型的人,一般不 善思考,言谈举止易 受自己情绪左右,但 情绪体验深刻 • 意志型的人,行为目 标一般比较明确,主 动积极,果敢和坚韧, 具有自制力 • 在日常生活中,绝大 多数是中间类型
2.卡特尔: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16个 自作主张 自以为是 高傲 指责他人
支配性
A B C E F G H I L M N O Q1 Q2 Q3 Q4
人格因素 乐群性 聪慧性 稳定性 好强性 兴奋性 有恒性 敢为性 敏感性 怀疑性 幻想性 世故性 忧虑性 求新性 独立性 自律性 紧张性
低分者特征 沉默孤独 愚钝、抽象思维能力差 情绪不稳定、无耐心 温顺、随和 严肃、谨慎、安静 权宜、敷衍、轻视规则 畏怯退缩 粗心、迟钝 信任、接纳 实际、合乎常规 直率、天真 安祥沉着、有自信心 保守、传统、抗拒改变 依赖群体 冲动、无法自制 放松、沉着、欲求低
– 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 – 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 自我意识
“奥克兰德成长研究”(Oakland Growth Study)
•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发展研究所在1932 年进行了研 究人员对212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追 踪研究,一直追踪到他们过了青春期,大约在 37、 47、 57岁时对他们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从 童年到青年以后,人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中智力的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内外向、情绪稳 定性和对冲动的控制等人格特征,最后是政治态 度 、 自 我 价 值 感 和 生 活 满 意 度 。 ( Conley, 1984,1985) 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 的一致性。由许多人格特征组成的人格结构是相 对稳定的,它在行为中恒常地、一贯地予以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