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繁荣与危机
第12课 社会的繁荣与潜在的危机
2、陶瓷与丝绸 (1)景德镇瓷器 青瓷-----彩绘瓷, 有“瓷都”之称
(2)苏州、杭州的丝绸工艺 云锦(富丽华贵)
3、明清小说
桃三
园顾
空
结茅
城
义庐
计
• 鲁提辖、李忠、史进在酒楼喝酒聊天, 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啼哭。“鲁达焦躁, 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当他得 知从东京来投亲的父女俩受到当地恶霸 镇关西欺负时,先赠与银两,亲送父女 离开;然后到镇关西开的肉铺寻衅惩处, 没想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此时,鲁智 深指着郑屠尸体假意道:“你诈死,洒 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 踏步去了。……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 服盘缠,细软银两,……一道烟走了。”
三、近代前夜的潜在危机 1、文化专制 A、八股取士 B、文字狱
2、闭关锁国: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禁止同外国互通有无的一种对外政策。
A、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主要原因:夜郎自大的心态
直接原因:防范自卫(防范倭寇;防范西方 殖民者;防范明末抗清武装)
2、闭关锁国政策实施过程: 明朝:明朝中叶由于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
• 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粗中有细、急 躁直率
贾 宝 玉
林 黛 玉
▪ (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市镇的日益增多
▪ (2)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符合 市民欣赏要求的小说也日趋成熟。
▪ (3)同时北宋以来印刷技术的不 断提高与发展,为小说的流行创造 了条件。
▪ 明清小说的盛行是当时时代的反映。 以市井小民为主人翁、反映市民阶 层生活的世俗文学也不断涌现。
扰,明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 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 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 府重开海外贸易,允许外商来华贸易。
第12课繁荣与危机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8年10月竞选演 说:“只要让我们继 续执行过去8年的政 策,很快将看到贫穷 从这里消失的日子。”
股,就要付出9400美元。好消息是,你可以用信用购买股
票,只要付出5000美元保证金,证券经济商就会把剩余款
项借给你。一周之内,RCA股票的价格跳蹿到了108美元,
第二天又涨到120美元,又过了一周,其价格已经是138美
元。仍然有许多新投资者趋之若鹜,于是价格飞升到168
美元。你为100股付出了5000美元,此时却能以16800美元
柯立芝任期快要结束时,发表声明:“我不打算再干这个行当了。”记者们 请他解释为什么不想再当总统了。实在没有办法,柯立芝把一位记者拉到一边对 他说:“因为总统没有提升的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去往自己没去过的地方 --福特
从前机械工人们同一时 间只能拼装一辆汽车, 在流水线上,每辆车都 由链条拉动,以每分钟 约1英尺(约30里米) 的速度从一名工人向下 一名工人移动,而每名 工人只负责一项工作。
……当然,人在街头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窍门。譬如,花五分钱要 一杯咖啡,然后要一杯开水,把柜台上的番茄酱倒一些同开水一搅和,就算 是番茄汤了。冬天,报纸塞在衬衣里边是可以御寒的;……
到1932年为止,只因教育经费不足,全国已经有30万儿童失学。密西西 比州、明尼苏达州北部、爱达华州、南达科他州和亚拉巴马州的教员,只得 轮流到各学生家里去“吃派饭”。
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4.3%;到 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家用电器。
《第13课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前期历史背景和兴盛时期的主要成就。
2. 理解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3. 培养历史认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清前期兴盛时期的繁荣与危机之间的联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包括文献、地图、文物等。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历史背景、事件描述和问题讨论等。
3. 安排小组讨论的场地和道具,如模拟清朝服饰、道具等。
4. 邀请学生准备相关案例或故事,以便在教室上分享。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关于清朝前中期繁荣的影视片段,提出问题:“清朝前中期为什么会如此繁荣?”2.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清前中期兴盛的原因:(1)政治清明:康熙、雍正两朝大力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社会安定;(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民族干系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2. 危机:(1)如何理解危机?在当时有哪些危机?如何看待这些危机?答:危机包括自然灾害、统治集团腐朽、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外来侵略等。
(2)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危机与兴盛的干系?答:危机是清前中期兴盛的必然结果。
兴盛使统治者耽于享乐,吏治有所败坏,导致危机出现。
但危机又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推动社会进步。
3. 探究问题:如何评判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位?答:清朝前中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稳固,对后世影响深遥。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社会问题,如封建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的尖锐、闭关锁国导致落后等。
(三)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清朝前中期兴盛与危机的特点及原因,并思考如何评判这段历史。
第13课《清朝早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点总结
第13课清朝早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点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①内容: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②特点:皇帝勤政,乾纲独断,大权独揽③本质:封建盛世④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君主专制的加强(1)奏折制度①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特点:迅速、机密③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中枢机构的变化:设置军机处①时间:雍正时期②原因:直接:办理西北军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③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呈下达④性质:中枢秘书机构⑤特点:机构简单、朝臣兼职【简】;办事效率高【速】;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密】⑥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4)文字狱①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②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影响: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知识点二、疆域的奠定1、巩固统一的措施地区措施台湾(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2)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3)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1)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2)1689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新疆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新疆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藏(1)册封达赖和班禅(2)1727派遣驻藏大臣(3)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4)金瓶掣签制度2.边疆治理的意义:(1)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繁荣与危机——十六到十八世纪的中国
的
进
步
科 4
科 技
的
积
淀
李时珍 (明)
《本草纲目》
宋应星 (明)
《天工开物》
徐光启 (明)
《农政全书》
科 4
科 技
的
积
淀
阅读万里大好山川 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记》
明 盛世繁荣
人口的爆发 手工业发达 文学的进步
清
科技的积淀
后背第 二盛 篇世 章的 背
后
年份 正德9年 1514 嘉靖11年 1532 嘉靖31年 1552 隆庆5年 1571 万历30年 1602 泰昌元年 1620
——1789年《人权宣言》
思
当是时,文字禁网严,都御史赵申乔劾奏《南山集》 语悖逆,虽逮下狱。孝标已前卒,而苞与之同宗,又 序《南山集》,坐是方氏族人及凡挂名集中者皆获罪, 系狱两载。九卿覆奏,名世、云鶚俱论死,亲族当连 坐,圣祖矜全之。
——《清史稿-戴名世传》
商
英国及其殖民地 法国及其殖民地 西班牙及其殖民地
商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 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 行······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 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 从无听其自便之例······天朝抚有四海,惟 励精图治,办理政务,······是尔国王所请 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 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
泽 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
日。
濮
惟濮院生产之纺绸,练丝熟净,组织 工, 是以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糜至,终岁
院 贸易不下数十万金。
景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 常以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3中国历史
《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发展。
2. 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稳定与繁荣背后的危机因素。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
2. 教学难点:如何从繁荣中看到危机,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献、视频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3. 制作PPT,用于展示历史资料和讲解。
4. 预先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忆一下,清前期是哪个朝代,其历史时期背景是怎样的?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前期是清朝前中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危机。
3. 展示课题:《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二)讲授新课1. 清前中期兴盛的原因:(1)政治稳定:清朝前期实行了有效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3)文化繁荣:文化艺术、科技、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 危机产生的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2)统治阶级腐朽:清朝前期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腐败现象,导致政治更加黑暗。
(3)民族矛盾尖锐:清朝前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也非常尖锐,这对国家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3. 危机的影响:清前中期的危机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危机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清前中期兴盛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2. 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清前中期兴盛与危机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一战后经济的繁荣与大危机的到来
一战后经济的繁荣与大危机的到来一、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一)繁荣的表现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经济萧条后,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趋于繁荣,其时间从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产率增长进4%。
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
国民总收入由19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亿美元。
人均收入从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亿美元。
美国这次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膨胀,特别是汽车、电气工业、建筑业和钢铁工业生产的高涨。
(二)柯立芝繁荣的原因:1.无为而治的政府(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的。
(2)自身具有调节能力不需要人为干预。
(3)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柯立芝认为无为而治的政府才是好政府,反对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
2.一战大发战争财(1)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进行商品输出。
战争初期美国没有参战,大量的生产军工出口英法,对英法贷款战后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2)储备黄金,控制国际金融。
战争结束后到1924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储备的1/2,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霸主的地位,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
3.技术革命(1)更新陈旧设备,掀起热潮。
战争初期,忙于生产重工和军工产品,参战后又忙于战争,无暇顾及陈旧设备的更新,战争结束后,随着新技术的突破,美国掀起了更新设备的热潮。
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大发展。
(2)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A.泰罗制①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②制定工作定额。
③选择最好的工人。
④实施标准化管理。
⑤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
⑥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
⑦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⑧实行职能工长制。
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B.福特制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历史的繁荣与危机
Thanks!
罗斯福新政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 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 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 刺激消费和生产; 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 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 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12、繁荣与危机
by 第七组 冯兰竣
CONTENT
01
02
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
01
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史称“小罗斯福”, 是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 (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
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罗斯福家 族在美国大约有300年的历史,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 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堂哥。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 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值房
清朝军机处和内阁位置示意图
雍正以后,内阁只负责一般的文书,
军由➢机 被阅处 制读是 定参非 的材与正 大决料式 臣策的 兼,的衙职概权门从利括,担。军任军机,机大没臣有处的特点军和机处影主响要负。责机事要事务和军国大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
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 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 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条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事物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执行,减少中间环节。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3.结构简单 影响:1.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2.皇帝总览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权力。 3.标志着皇权专制发展到达顶峰。
目录
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
///////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
主要是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5)清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_因__地__制__宜_的 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 定。
目录
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
///////
(3)西北:平定叛乱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__准__噶__尔__部__叛乱。 ② 平定 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_大__、__小__和__卓___叛乱。
乾隆时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__伊__犁__将__军__,总领军政事务。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清初,清政府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②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__驻__藏__大__臣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期的社会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问: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如何体现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思考。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清朝前中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科技的发展状况,突出其鼎盛与危机的特点。
2.明确分工:在每个小组内部,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2.明确讨论要求:各小组成员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倾听,取长补短。
3.教师巡回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各小组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清朝前中期历史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2.分层次提问: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问题链设计:将问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从而全面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
4.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将其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朝前中期典型历史事件,如康熙字典、乾隆帝的统治等。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开展历史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清朝鼎盛时期与危机时期的图片,包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建筑,以及民间生活、战争场景等,引发学生对清朝历史的思考。
3.分析清朝鼎盛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土地兼并问题等,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实证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提问、反驳等,形成课堂互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一组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检验学生对清朝鼎盛与危机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分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表现与危机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难点:理解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特点和重要事件,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
第13课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认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2.态度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理性分析历史现象,树立客观、公正的历史观。
第13课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使学生掌握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史实,了解清朝的鼎盛与危机,认识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及背后的社会矛盾。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方法,深入探究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要求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创新实践: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创新实践项目,如制作关于清朝鼎盛与危机的PPT、微视频、手抄报等。
-要求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展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4.阅读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与清朝鼎盛与危机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康乾盛世》、《清朝的衰落》等,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3.价值观引导:通过对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增强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但对于清朝鼎盛与危机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尚显不足。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既定观念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前中期康乾盛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
2. 理解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掌握清朝中期的危机及其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成就,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清朝中期的危机及其原因和影响,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制作PPT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准备历史模拟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4. 邀请学生提前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做好课前预习。
5. 安排课堂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前期繁荣和危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中期繁荣的原因以及后期面临的危机。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清朝历史背景和《清朝前期的繁荣与危机》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自主学习清朝前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清朝前期繁荣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3. 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启发。
讨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等。
4. 展示提升: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史料,深入了解清朝前中期繁荣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朝前中期繁荣与危机的主要特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清朝前中期鼎盛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特点。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第12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② 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视角2 清代的治边之策 材料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①,使之 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 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②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 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2.君主专制的强化 (1)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①。 ②作用: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
官僚机构 的控制。 (2)军机处: 雍正 时设立。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
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3)“ 文字狱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严重摧残了文化。
3.治理边疆
郑成功
驻藏大臣 理藩院
准噶尔部
伊犁将军
雅克萨 楚条约
尼布
二、清朝前中期危机初显 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 显。 2.表现 (1)清朝 人口 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史观史论
1.唯物史观——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 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 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 力。 (3)军机处设立后没有出现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 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清朝前中期即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概况,以及这一时期存在的内部危机和外部挑战。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拥有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统治者的高度集权、社会矛盾的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了其内在的危机。
学情分析:学生对清朝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政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对这一时期的细节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清朝前中期历史的认知。
➽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历史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体现。
2.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解析,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的真实状况,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
3.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朝前中期历史发展的时间框架,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和影响。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让学生理解和评价历史解释的不同观点和立场。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清朝前中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清朝前中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概况。
难点:清朝前中期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
➽教学方法:讲述法:通过生动的讲述和解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事实、事件和现象。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
研究法:课后布置相关研究作业,通过查找和分析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前中期繁荣的影视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中期为什么会如此繁荣?繁荣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危机?由此导入新课。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论文、思维导图等作业需注重原创性,切勿抄袭。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4.组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认识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内在联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学习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侵略、捍卫国家利益的价值观。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历史奥秘。
2.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清朝建立、盛世局面及危机出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理解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特点,分析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内在联系。
3.掌握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的统治,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等。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研究,提高历史素养。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a.清朝鼎盛与危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
b.从清朝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治国理政的道理?
c.如何看待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理性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清朝鼎盛时期和危机时期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变迁。
1.学生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认知水平,注重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在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3.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成长需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历史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理性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清朝的建立、康乾盛世等重大事件。
第二课时:分析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特点,探讨清朝鼎盛与危机的内在联系。
第三课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课堂总结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立芝繁荣期间的各个工业都迅速 发展。美国的人民们的生活也得到 了保障,生活层次、水平也日益提 高。
以下是简介柯立芝繁荣期间的原因:
行政改革,并控制住共和党,因而在1924年很容易地赢得重新提名为
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柯立芝时代的特点是:没有危机存在,
国家大大繁荣起来。他的一个突出政策是不干涉工商业的事务。一方
面实行减税计划,一方面坚持高额保护关税。他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
采取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1928年拒绝再次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的萌芽正暗中滋长。
美国总统(1923~1928)。1872年7月4日出生,卒于1933年1月5
日。1897年开律师业,两年后步入政坛,任市议会议员。此后历任市
长、州参议员、副州长。1918年当选为州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20年,他被提名为共
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而由W.G.哈定竞选总统。两人在大选中获胜。
1923年8月2日哈定突然逝世,柯立芝遂继任总统 。他小心谨慎地进行
当时,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战”中,美国 国内建筑业近乎停顿。战后,建筑工业迅速发展,产值从1919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 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建筑工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就业途径,而且也促进了与其有 关的其他工业的发展。在20年代,汽车工业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和最大的工业 部门,而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钢铁、石油、化工、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的发展。电气工业在20年代也发展很快,同样促进了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凭借其在一战 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 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一战后, 美国以经济势力渗透取代了英国在加拿大的优势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以 “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盖口号,排挤 欧洲国家的资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主要投资场所。 美国对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帮助恢复战争破坏为名,到处运用美元, 推行“金元外交”。这样,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增长。
第12课 繁荣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 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 统柯立芝任期之内 (1923—1929年),所以美 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 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那么,“柯立芝繁荣”的 原因是什么呢 ?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 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 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 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 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繁荣的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膨胀,特别是汽车、电气工业、建筑
业和钢铁工业生产高涨。
但是
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 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 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但这种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 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 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 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 机。
退隐到北安普顿写自传。
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
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柯立芝繁荣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 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却给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 了机遇。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 资的大量需求,充当双方的兵工厂,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
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当时,运动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 泰罗制和福特制。早在19世纪80至90年代,年轻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罗就着 手研究工厂的科学管理,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在这个理论成熟后的20世纪20年代 初期,工商企业中几乎每一个部门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学管理。所谓福特制, 即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这种技术先是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由于 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柯立芝—伟大的总统
这是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
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1924年至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
期。在此期间,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使世界资本主
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时的“繁荣”。美国资产阶级宣扬说资本
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实际上,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
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 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忙于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1917年4月参战后又 忙于战争,所以无暇顾及陈旧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战争结束后, 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 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
此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并乘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 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 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 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大大加强 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 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柯立芝繁荣
表现: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经
济萧条后,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趋于繁荣,其时间从1923年直到
1929年,每年生产率增长进4%。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
倍。国民总收入由19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亿美元。人
均收入从1919年的620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亿美元。美国这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