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作物学基本要求
09农学
0901 植物生产类090101 农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作物发育形态、田间诊断、作物杂交和选择、种子生产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相近专业:园艺、植物保护开设院校: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长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湛江海洋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海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浙江大学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孝感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北方学院等。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作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作物学重点知识总结作物学是农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种植、栽培和改良农作物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参加云南省考研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作物学是必备的重点知识。
本文将对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作物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作物学概述作物学是农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对象是农业中的各类作物。
作物作为人类的食物和经济作物,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物学主要包括作物原种的采集与保存、育种与遗传、栽培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二、作物的分类和特点根据生长周期的长短,作物可分为一年生作物、二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
根据种子的利用方式,作物可分为谷物、油料、棉麻、蔬菜等。
在气候适应性方面,作物可分为寒冷作物、温带作物和热带作物。
作物的分类和特点是了解作物的基础,也是进行作物栽培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作物栽培与管理作物栽培与管理是作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了整地、施肥、耕种、灌溉、植保等环节。
在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作物栽培和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了解云南省常见作物的栽培特点,熟悉不同作物的种植技术要点。
四、作物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作物生产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农学考研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云南省作物的常见病虫害种类、防治方法和农药的使用原则是必备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考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作物的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五、作物育种与遗传作物育种与遗传研究的是作物的优良性状的形成和遗传规律。
在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中,作物育种旨在培育适应当地生态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作物的遗传特点和育种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六、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物学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
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要求,掌握本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基础科研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090101):作物高效清洁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作物生长发育机理及调控、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理论及其应用、作物精准栽培理论与农业信息技术、作物环境与营养生理、农业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作物遗传育种专业(090102):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性状遗传和分子标记、作物数量遗传和试验统计、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水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小麦性状遗传、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玉米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大麦杂种优势及不育化机理、农业资源评价。
3、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090120):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控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原理与技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等。
4、植物生物技术专业(090121):植物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植物人工染色体及基因组学、植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开发和利用、统计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观赏植物生物技术。
5、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090122):数字农作理论与技术、农业资源信息系统。
6、区域农业发展专业(090123):区域高效持续农业、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说明:课程原则上前3学期完成,秋1为第1学期,春为第2学期,秋2为第3学期。
四、课程简介1、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主要讲述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高产潜力;作物高产营养、水分生理和生态因子;作物高产的群体结构;作物高产的估测方法,作物高产典型的理论分析;作物品质的调控等(内容可根据情况加以取舍,重点突出作物群体质量及其调控,品质形成及其调控,无公害栽培理论与技术。
)。
2、作物生理学:主要讲述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生理、植物激素、作物抗逆性以及有关发育生理和营养生理;作物氮代谢、酶作用机制、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的生化机制、能量代谢的生化机制、逆境蛋白功能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和分子调控理论与技术。
901 农学专业基础
901 农学专业基础农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学科,是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专业。
在农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901 农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工程学等。
其中,植物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学生通过学习植物学,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养分吸收和利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学是农学专业中的另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习性等。
学生通过学习动物学,能够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繁殖生理、疾病防控等,为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土壤学是农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研究土壤的形态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特性等。
学生通过学习土壤学,能够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土壤改良等,为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化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它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包括农产品质量控制、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农产品加工和储存等。
学生通过学习农业化学,能够了解化肥农药的基本原理、安全使用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
农业气象学是农学专业中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包括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防御等。
学生通过学习农业气象学,能够了解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合理利用气象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抗灾能力。
农业工程学是农学专业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农业机械与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农产品加工与储存技术等。
学生通过学习农业工程学,能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工程技术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国家学科分类标准
国家学科分类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于1992年公布实施,分为58个一级学科。
1、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其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的学科分类,所有学科被分为几大学科门类(12个门类,二位代码),如文学、理学等,学科门类下设很多一级学科(58个),比如管理学、地理学等。
一级学科下设许多二级学科,如管理学下设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我们通常说的专业,大部分是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基础,二级学科也就是专业。
具体分类情况如下:四位码为一级学科,六位码为二级学科。
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 逻辑学010105 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1 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030110 军事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1 政治学理论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030206 国际政治030207 国际关系030208 外交学0303 社会学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4 民族学030401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0103 教育史040104 比较教育学040105 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0402 心理学040201 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0403 体育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1 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3 新闻传播学050301 新闻学050302 传播学0504 艺术学050401 艺术学050402 音乐学050403 美术学050404 设计艺术学050405 戏剧戏曲学050406 电影学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050408 舞蹈学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3 历史地理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060105 专门史060106 中国古代史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060108 世界史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1 基础数学070102 计算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 应用数学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0702 物理学070201 理论物理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070206 声学070207 光学070208 无线电物理0703 化学070301 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4 天文学070401 天体物理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705 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070502 人文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6 大气科学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7 海洋科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070702 海洋化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070704 海洋地质0708 地球物理学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2 地球化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070904 构造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0710 生物学071001 植物学071002 动物学071003 生理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071012 生态学0711 系统科学071101 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0712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08 工学0801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2 固体力学080103 流体力学080104 工程力学0802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 车辆工程0803 光学工程注: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 材料学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0806 冶金工程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080602 钢铁冶金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080702 热能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0808 电气工程080801 电机与电器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0901 物理电子学080902 电路与系统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 系统工程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3 建筑学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1 岩土工程081402 结构工程081403 市政工程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5 水利工程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1 化学工程081702 化学工艺081703 生物化工081704 应用化学081705 工业催化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3 地质工程0819 矿业工程081901 采矿工程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1 油气井工程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1 纺织工程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4 服装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082202 制糖工程082203 发酵工程082204 皮革化学与工程0823 交通运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 轮机工程082403 水声工程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1 飞行器设计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0827 核科学与技术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828 农业工程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29 林业工程082901 森林工程082902 木材科学与技术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083001 环境科学083002 环境工程0831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083201 食品科学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 农学0901 作物学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0902 园艺学090201 果树学090202 蔬菜学090203 茶学0903 农业资源利用090301 土壤学090302 植物营养学0904 植物保护090401 植物病理学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3 农药学0905 畜牧学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3 草业科学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0906 兽医学090601 基础兽医学090602 预防兽医学090603 临床兽医学0907 林学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090702 森林培育090703 森林保护学090704 森林经理学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8 水产090801 水产养殖090802 捕捞学090803 渔业资源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2 免疫学100103 病原生物学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5 法医学100106 放射医学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1 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02 儿科学100203 老年医学100204 神经病学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9 护理学100210 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100211 妇产科学100212 眼科学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100214 肿瘤学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6 运动医学100217 麻醉学100218 急诊医学1003 口腔医学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5 卫生毒理学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100504 方剂学100505 中医诊断学100506 中医内科学100507 中医外科学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100509 中医妇科学100510 中医儿科学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100512 针灸推拿学100513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1006 中西医结合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1007 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100701 药物化学100702 药剂学100703 生药学100704 药物分析学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 药理学1008 中药学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1 军事学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110101 军事思想110102 军事历史1102 战略学110201 军事战略学110202 战争动员学1103 战役学110301 联合战役学110302 军种战役学(含∶第二炮兵战役学)1104 战术学110401 合同战术学110402 兵种战术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1 作战指挥学110502 军事运筹学110503 军事通信学110504 军事情报学110505 密码学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1106 军制学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110602 军队管理学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110801 军事后勤学110802 后方专业勤务110803 军事装备学12 管理学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1202 工商管理120201 会计学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3 农林经济管理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1204 公共管理120401 行政管理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120404 社会保障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20501 图书馆学120502 情报学120503 档案学一级学科分类代码与名称(58个)A.自然科学 D.工程与技术科学 E.人文与社会科学110 数学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710 马克思主义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420 测绘科学技术720 哲学130 力学430 材料科学730 宗教学140 物理学440 矿山工程技术740 语言学150 化学450 冶金工程技术750 文学160 天文学460 机械工程760 艺术学170 地球科学470 动力与电气工程770 历史学180 生物学480 能源科学技术780 考古学B.农业科学490 核科学技术790 经济学210 农学51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810 政治学220 林学520 计算机科学技术820 法学230 畜牧、兽医科学530 化学工程830 军事学240 水产学540 纺织科学技术840 社会学550 食品科学技术850 民族学C.医药科学560 木建筑工程860 新闻学与传播学310 基础医学570 水利工程870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320 临床医学580 交通运输工程880 教育学330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90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890 体育学340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610 环境科学技术910 统计学350 药学620 安全科学技术360 中医学与中药学630 管理学。
0901一级学科作物学
0901一级学科:作物学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坚实、系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与技能,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以及种子经营管理的能力;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培养,学制3年。
三、培养方式按《贵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研究方向1、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2、作物遗传与改良3、作物生物技术育种4、种子工程原理及技术五、课程设置见附表:《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第4或第5学期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经修改、定稿和送校外2~3名本专业高级专家评阅通过后申请答辩。
学位论文应反映出足够的研究工作量,具有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特色。
七、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生毕业论文在第6学期进行答辩。
毕业论文送校外专家评阅未通过的,不得进行答辩,必须修改完善重新送审。
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由5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1名必须是外校专家。
毕业论文答辩成绩采用不署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
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秀5个等次,最终成绩以同一等次3/5以上(含3/5)确定。
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成绩达到及格以上,修满规定学分和完成规定培养环节的,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附表: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说明:课程总学分28—31学分,学位课学分15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4学分,共32—35学分。
河南省考研农学硕士复习资料作物学基础知识回顾
河南省考研农学硕士复习资料作物学基础知识回顾作物学是农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农业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理、遗传以及农艺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准备参加河南省考研农学硕士的同学来说,掌握作物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回顾一些作物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家进行复习准备。
一、作物学的定义和分类作物学是研究农业作物的学科,它主要涉及植物学、生物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生物学特性,作物学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学、经济作物学、园艺作物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
在农学硕士考试中,考察的主要是粮食作物学的知识。
二、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作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萌发期、生长期、开花结实期和衰老期等多个阶段。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作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也不同。
掌握作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生长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农艺措施非常重要。
三、作物生理的基本原理作物生理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代谢物转运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研复习中,需要重点掌握作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养分吸收和运输、激素的作用机制等内容。
四、作物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作物种质资源是指具有遗传多样性和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
通过对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和保存,可以为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在农学硕士考试中,会涉及到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和保护等内容。
五、作物栽培和管理技术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技术是指对作物进行育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艺措施。
准备考研的同学需要掌握常见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理解作物生长的规律,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六、作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作物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作物遗传改良、作物抗逆性研究、作物品种改良和作物生长调控等方面。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了解一些作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增加对作物学的全面认识。
通过对作物学基础知识的回顾,可以帮助同学们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作物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备考河南省考研农学硕士非常有帮助。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作物学0901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作物学(0901)第一部分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一、学科方向与特色1.学科方向。
有3~5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其中至少有2个是本一级学科的主干学科方向。
具体主干学科方向参见《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
2.学科特色。
以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重大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与生产特点,依据自身的区位与学科优势,围绕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与耕作、生理生态、种子科学与技术等内容形成本单位的学科特色,一些方向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
二、学科队伍3.人员规模。
专任教师不少于40人,主干学科方向教学和研究人员占60%以上;高级职称占70%以上,其中主干学科方向占80%以上;正高级职称占30%以上,其中主干学科方向占50%以上。
4.人员结构。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45岁以下的人员占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60%以上,其中主干学科方向占75%以上,其中获得学位单位为非本单位的比例占50%以上。
5.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学科带头人须具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了解国内外作物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学科研究方向稳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本学科完整培养硕士研究生3届或累计5名以上;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博士点担任博士生导师,完整培养博士研究生1届或累计3名以上;近5年,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3项以上高水平学术成果。
或作为主要研究成员获得过国家级(排名前五名)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三名、二等奖排名第一名)。
每个主干学科方向中,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学术骨干不少于4名。
三、人才培养6.培养概况。
近5年,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40人以上,其中主干学科方向占有较高的比例。
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率较高。
7.课程与教学。
已开设硕士专业核心课程6门以上,能够覆盖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具备高水平的专职教学团队和优良的教学平台,有1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水平达到省部级优秀课程的水平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具备开设高水平博士研究生系列课程的师资和条件。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以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作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个别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学习年限的书面报告,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在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延长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6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18学分。
901 农学专业基础
901 农学专业基础农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专业。
901 农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农学基础,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一、课程简介901 农学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内容。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畜禽、微生物等农业生产中的基本生物学知识,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植物学植物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植物的起源、进化、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内容。
学习植物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农作物的分类、形态特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植物学还涉及到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植物育种等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物学动物学是农学专业中研究动物起源、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学习动物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畜禽的分类、解剖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动物学还涉及到畜禽的疾病防治、畜禽育种等内容,为畜禽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四、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农学专业中研究微生物起源、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学习微生物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特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微生物学还涉及到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土壤微生物的利用等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五、遗传学遗传学是农学专业中研究遗传现象、遗传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课程。
学习遗传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农作物和畜禽的遗传变异规律,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遗传学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农作物的品种改良、畜禽的选育等,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六、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农学专业中研究生物分子结构、生物代谢及其调控的基础课程。
学习生物化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农作物和畜禽的生物化学过程,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生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农作物的营养代谢调控、畜禽的饲料营养等,为改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1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及有关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旳应用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定及特色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旳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查等各方面旳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如下几方面旳知识和能力:1. 具有扎实旳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 掌握生物科学和农学学科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 具有农业生产,尤其是作物生产旳技能和措施;4. 掌握一门外国语,纯熟使用计算机;5. 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旳意识和基本知识,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旳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6. 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旳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措施,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 有较强旳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体现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旳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作物学四、重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试验记录措施、遗传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
五、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重要专业试验要讨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一般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为35学分。
重要专业试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实用农业机械、化学保护学、抗病育种学等试验。
六、学制和学习期限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八、毕业学分规定实行年学分制,毕业总学分160学分,课堂教学(含试验)旳总课时为2500课时。
作物学专业基础知识
作物学专业基础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作物学这个超有趣的专业。
作物学啊,就像是一场和植物们的大型社交派对。
你看那些作物,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生物。
比如说小麦,那简直就是作物界的老实人。
一排排站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地等着农民伯伯去照顾,像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而玉米呢,就像是一个个高大威猛的巨人,高高地挺立在田野里,仿佛在说:“看我多威风!”作物学的基础知识里,土壤就像是作物们的大食堂。
肥沃的土壤就如同满汉全席,啥营养都有,作物们在里面就像在美食天堂,大口大口地吸收着各种养分,茁壮成长。
要是土壤贫瘠呢,那可就惨喽,就像是食堂里只供应清汤寡水,作物们只能饿得面黄肌瘦。
再说说灌溉,这就好比是给作物们送饮料。
适时适量的灌溉,就像在炎热的夏天给作物们递上一杯冰可乐,让它们爽翻天。
可要是灌溉过度,那就成了洪水泛滥啦,作物们估计得喊着:“救命啊,要被淹死啦!”说到种子,那可是作物学里的超级明星。
种子就像是一个个怀揣着梦想的小探险家,被埋进土里之后,就开始了它们奇妙的旅程。
有的种子活力满满,像打了鸡血一样迅速发芽破土而出,就像短跑选手一样冲在前面。
而有的种子可能比较懒,还得费好大劲儿才能叫醒它。
病虫害防治呢,就像是一场作物界的保卫战。
害虫们就像一群贪婪的小怪兽,想要把作物们啃得精光。
我们这些作物学的研究者就像是超级英雄,拿着各种农药和防治技术的武器,去和害虫们战斗,保卫我们的作物小伙伴。
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很神奇。
从播种到收获,就像是作物们的一生。
发芽期就像是它们的婴儿时期,脆弱又充满希望;生长期像是它们的青少年时期,活力四射,一个劲儿地往上蹿;而收获期呢,就像是作物们的毕业典礼,它们把自己最好的成果展现出来,等着人们去收获满满的喜悦。
在作物学里,阳光也是至关重要的元素。
阳光就像是作物们的私人教练,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变得强壮健康。
没有阳光,作物们就像没了主心骨,变得无精打采。
作物学这个专业啊,就是在不断探索这些有趣的作物们的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01作物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作物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的科学。
从人类驯化并开始栽种植物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改进及选种留种的实践;从有文字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及品种性状改良的记载。
《齐民要术》及历代古农书都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法进行过详细描述。
经过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作物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于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形成。
早期的作物学称为农艺学,以作物生产技术和作物育种为主体,同时包括土壤、肥料、病理、昆虫、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后来这些方向均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前苏联农业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作物学的栽培耕作方向;通过国际遗传学理论与国内品种改良实践的结合,建立了作物遗传育种方向。
在现代种业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种子科学与技术新方向。
近几十年来,通过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作物学发展快速,学科内涵得到了全面充实和提升,新的学科方向不断涌现,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作物学在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互作关系等角度阐明并揭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
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方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
作物遗传育种学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等。
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化学调控、种子生产、加工及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等。
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作物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加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作物学学科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纪新挑战,并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使命。
因此,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作物遗传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作物生物技术与分子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等,已成为作物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一、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获得作物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作物遗传规律与基因挖掘、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作物种子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作物种子种苗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等。
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共性基础理论,并根据所属研究方向性质及其培养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知识结构又有所区别。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获得者。
应以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特别注重生产实践的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作物区域布局、生产管理、资源配置、设施栽培、作物信息、仪器分析、田间试验等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
2.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获得者。
应以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遗传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基因重组、人工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田间试验与测试等专门知识和技术。
3.种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获得者。
应以研究种子生产与繁育及其产业化理论与技术为主,应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功底与技术研发能力。
二、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素养作物学博士研究生以作物生产理论创新及技术和方法提升研究为主。
博士研究生必须对作物学有浓厚的兴趣,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提升作物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精神和目标来学习和研究作物学;具有坚实的现代作物生产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作物学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
在对作物系统进行客观描述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学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
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
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
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
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能力作物学是一门基于理论与技术融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以培育新品种、建立生产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
学科在对传统方向进行调整、充实的同时,顺应学科自身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因此,博士研究生应积极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
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全面性是要求文献收集的数量、发表的时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外的覆盖程度要适当,而系统性是指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性。
由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对作物学研究的影响不同,要注意去伪存真,确保文献的科学性。
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因作物生产问题和技术需求的地域特殊性,作物学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真理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
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明辨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既要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作物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
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贡献和生态作用,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作物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形成产品或技术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关键科学问题,并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
要具备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持撰写项目计划,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田间和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
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
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
创新成果可以是作物科学新理论、作物新材料与新品种、作物生产新技术与新模式、作物学研究新方法等。
5.学术交流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要具备较强的学术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善于通过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6.其它能力作物科学家需要经常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寻找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服务。
因此,博士学位获得者需要经常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农户进行协调合作,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这些能力包括:文字撰写、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的听、说、读、写等等,并具备独立创建研究单位和创业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应针对学科前沿和生产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知识优势等来确定。
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
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