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孟子)..共76页
中国哲学史
“玄學”
在西晉時代已經使用了“玄學”這個名 稱,據《晉書》卷五四《陸雲傳》說: 「(陸)雲……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少 年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深遠, 向曉辭去。行十許里,至故人家,云: 此數十里中無人居。雲意始悟,卻尋昨 宿處,乃王弼冢。雲本無玄學,自此談 老殊進。」
“玄學”
魏晉時一般常把“玄學”稱為“玄遠” 之學,《世說新語德行》注引《魏氏春 秋》說:「上曰: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 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及玄遠,而未嘗 評論時事、臧否人物…” 何劭《荀粲傳》中談及這個名稱的涵義 :
“玄學”
魏晉時期的哲學稱為「魏晉玄學」 “玄學”這個名稱,見于梁沈約的《宋書》, 該書《雷次宗傳》曾說: 「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庚 蔚之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 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 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 學并見。」
“玄學”
“本”為“體”(本體),“末”為 “用”(功用) “有”即是有名有形的具體的存在物, 指天地萬物、政治人倫(名教) ,“無” ( ) 則為無名無形的超時空的本體,名為 “道”或“自然” 魏晉玄學所討論的問題就是指作為無名 無形的超時空的本體和有名有形具體的 天地萬物的關係問題
“玄學”
魏晉玄學既然是討論天地萬物存在的根 據這樣的本體論問題,而這種問題在老 莊哲學中已經多少接觸到了,所以在當 時又常常把“‘玄遠之學”直接稱為 “老莊”或“玄宗”、“玄虛”之學等 等。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
魏晉名士
魏晉間之所謂名士,只是為名士。專為名士, 則其人惟在顯一逸氣,而逸氣無所附麗。此即 為「名士」人格。 此所謂名士,非以立德而名,亦非以立功立言 而名。其為名 ,惟在因顯一逸氣而名 逸氣雖無所附麗,而亦有表現。其表現在清言, 清談。清言固有所言,清談固有所談,其所言 所談為玄理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孟子的性善论一、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
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
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
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二)亚圣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
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
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
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
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中国哲学史(孟子)
的境界。子思“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源自于孔子,他从理论上进
行了说明和论证,后来对孟子以至整个儒家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 从《中庸》的整体结构来看。子思先从天 道讲到人道,又从人道讲到天道,重点是 讲人道如何上达到天道,因而“诚”的主 要内容实际上是讲君子的精神修养,同时 也涉及君子的认知活动,前者即所谓“尊 德性”,后者即所谓“道问学”。
理想,他开始带领学生们风尘仆仆,往来于各国, 游说诸侯,企图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 己平治天下的外王理想。孟子以他的名望,所到之 处,常受到诸侯的礼遇,他们的出游经常“后车数 十乘,从者数百人”,颇有规模。
• 尽管如此,他的王道主义在当时诸侯纷争, 举天下竞于气力的时代,难以为诸侯所接受。 当时统冶者需要的是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 兵的法家思想,而孟子那套以道德人本主义 为基础的内圣外王之道常被认为“迂远而阔 于事情”,是可爱而不可用的理想主义。由 于自己的思想主张与时代的选择不相吻合, 使孟子徒有“舍我其谁”的王者师的气象, 却没有奉天应运成就王道之时命。孟子只好 在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 另一方面,人也不能离开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此,才 有圣人之“教”和君子的“修道”:“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还是 不“修道” ,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界限。
• 所谓“率性”,即是因顺人得自“天命” 的本性,如此才是进圣成德的根本途径。 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的本有 的道德天性因种种欲念所遮蔽,道往往是 “费而隐”的,“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因此还必须在圣人之“教”的引导下进行 日常的学习和修养,这就是《中庸》所谓 “修道之谓教”。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主讲人:潘畅和绪论一哲学简介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的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的学者黄遵宪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1.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
爱: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
智慧: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
把存在当作对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3.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的回答: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慧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四、哲学的价值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至少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经形成了东临海,西及沙漠的庞大帝国。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其中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无论是兴起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还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都难以与之相比。
这块内陆基地,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
所以尽管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不仅有上千条巨川大河,也有绵延的崇山峻岭,有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3孔孟哲学
它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在过和不 及之间寻求适中合宜之处,即“执两用 中”,达到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 路》
和谐统一的实现又是以“礼”来调节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亦不可行。” 《学 而》
▪ 《中庸》一书对孔子中庸思想做了充分发 挥,把“中庸”从一种方法论原则提升到 世界观的高度:
《阳货》17.6
圣人:博施与济众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雍也》6.30
强调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
二、中庸方法论的提出
▪ 自然经济的适度生活原则
▪ 儒者阶层的特殊生存地位
身份重要:掌握着文化(六艺)传播重任 地位居中:上有诸侯卿大夫,下有庶民工商 观念意识:能上能下,亦上亦下,选择中道
三、仁政的思想学说—民贵君轻
▪ 政治现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滕文公下》
▪ 出发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公孙丑上》 ▪ 推行方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梁惠王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以力服人,非心服 也” 《公孙丑上》
说明:原始社会中祭祀是团体的活动,而团体 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团体秩序,包含着种种 行为的规定。礼一方面继承了这种社群团体内 部秩序规定的传统,一方面发展为各种具体的 行为规范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仪节。
▪ 乐,本是乐舞、乐曲、乐歌的统称。在礼 典仪式中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使用的乐 器、舞蹈、颂歌都有形制、数量、特点的 规定,不可僭越。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36
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 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 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 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 着痕迹。
中. 國哲學簡史
中. 國哲學簡史
17
儒家
中. 國哲學簡史
18
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 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 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 形态。
它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 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
石,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
展中国哲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中. 國哲學簡史
10
第一是阴阳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 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 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中. 國哲學簡史
11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他们与别家的人不 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 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孟子》(word打印版)
《孟子》目录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2)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4)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9)公孙丑上.第一章 (9)公孙丑上.第二章 (10)公孙丑上.第三章 (11)公孙丑上.第五章 (12)公孙丑上.第六章 (12)公孙丑上.第七章 (12)公孙丑上.第八章 (13)公孙丑上.第九章 (13)公孙丑下.第一章 (13)公孙丑下.第二章 (13)公孙丑下.第三章 (14)公孙丑下.第四章 (14)公孙丑下.第五章 (15)公孙丑下.第六章 (15)公孙丑下.第七章 (15)公孙丑下.第八章 (15)公孙丑下.第九章 (16)公孙丑下.第十章 (16)公孙丑下.第十一章 (16)公孙丑下.第十二章 (17)公孙丑下.第十三章 (17)公孙丑下.第十四章 (17)滕文公上.第一章 (17)滕文公上.第二章 (18)滕文公上.第三章 (18)滕文公上.第四章 (19)滕文公上.第五章 (20)滕文公下.第一章 (21)滕文公下.第二章 (21)滕文公下.第三章 (21)滕文公下.第四章 (22)滕文公下.第六章 (23)滕文公下.第七章 (23)滕文公下.第八章 (23)滕文公下.第九章 (23)滕文公下.第十章 (24)离娄上.第一章 (24)离娄上.第二章 (25)离娄上.第三章 (25)离娄上.第四章 (25)离娄上.第五章 (26)离娄上.第六章 (26)离娄上.第七章 (26)离娄上.第八章 (26)离娄上.第九章 (26)离娄上.第十章 (27)离娄上.第十一章 (27)离娄上.第十二章 (27)离娄上.第十三章 (27)离娄上.第十四章 (27)离娄上.第十五章 (27)离娄上.第十六章 (28)离娄上.第十七章 (28)离娄上.第十八章 (28)离娄上.第十九章 (28)离娄上.第二十章 (28)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28)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29)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29)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29)离娄下.第一章 (29)离娄下.第二章 (30)离娄下.第三章 (30)离娄下.第四章 (30)离娄下.第五章 (30)离娄下.第六章 (30)离娄下.第七章 (30)离娄下.第八章 (30)离娄下.第九章 (31)离娄下.第十章 (31)离娄下.第十一章 (31)离娄下.第十二章 (31)离娄下.第十三章 (31)离娄下.第十四章 (31)离娄下.第十五章 (31)离娄下.第十六章 (31)离娄下.第十七章 (31)离娄下.第十八章 (31)离娄下.第十九章 (32)离娄下.第二十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32)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32)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33)离娄下.第二十七章 (33)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33)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33)离娄下.第三十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34)万章上.第一章 (35)万章上.第二章 (35)万章上.第三章 (35)万章上.第四章 (36)万章上.第五章 (36)万章上.第六章 (37)万章上.第七章 (37)万章上.第八章 (38)万章上.第九章 (38)万章下.第一章 (38)万章下.第二章 (39)万章下.第三章 (39)万章下.第四章 (40)万章下.第五章 (40)万章下.第六章 (41)万章下.第七章 (41)万章下.第八章 (42)万章下.第九章 (42)孟子见梁惠王。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
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
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韩非子·显学》则说,孔子死
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
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
乐正氏之儒。"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 也。”(《孟子 离娄下》)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 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 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十 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之谓集大成者,自有生 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孟子得以与孔子比肩齐名,成为奠立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代大师,不仅 是因为诸侯的礼遇和后代的推崇,而是具有充分的内在原因。孟子虽称"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但他却能理解孔子以政治理想为最 高境界的精髓。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而且进而以第二个孔子自居, 要做"王者",要"平治天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 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近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 乎尔。"孟子具有和孔子相类似的开创意识,和孔子的嫡传弟子子夏子游 等人相比,孟子才最可称为孔门的真正后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 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 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 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 子也。”遂居于此。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第十二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 变化(biànhuà)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自《易传》提出“天
地之大德日生”和“生生之谓易”以来,中国哲学便是以生生 与变易(biànyì)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的。
第八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老子》: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的矛盾转化观。
《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的无限可分性思想。
儒家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日往则 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lái zhě) 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任务就 是从过去的哲学家们的资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找出他 的思想体系。
第二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中西哲学的不同(bù 背景 tónɡ)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 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分散的小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zì jǐ zì zú)的自然经济,与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 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其次,变是非常和常的统一。常是宇宙的存在本身,没有 常也就没有宇宙。而变者,“改常”之名也。宇宙总是在变化 中生成,变否定旧常又创造着新常,故变比之常也就具有更大 程度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第十三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浓郁(nónɡ yù)的社会情结
▲ 论道经邦(lùn dào jīng bāng),燮理阴阳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课程大纲课程编号:10133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4学分主讲教师:宋志明指定教材:宋志明著《新尽火传: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分)、期中开卷考试(2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教学目的: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主要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质,接受哲学思维训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遗产,推及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形成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从先秦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编21章。
总论编宏观绍述何谓哲学、何谓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精神。
上编原创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奠基:先秦百家哲学。
首先绍述中国哲学的由来:在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的基础上,哲学取代原始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然后分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中编发展期绍述中国哲学的演化:汉唐三教并立。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文本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中国佛教思潮、中国道教思潮的发展情况,评述董仲舒、王充、王弼、裴危、郭象、华严宗、禅宗、葛洪、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下编高峰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定形:宋元明清理学行世。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诠释方式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早期理学家的哲学思考、朱熹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夫之的道器论以及戴震、颜元的哲学思想。
讲授内容:总论:中国哲学概况第一章中国有自己的哲学第一节哲学三义哲学与智慧。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孟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七章孟子思想一、“仁政”学说1.背景孟子是孔丘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
他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他的言论思想保存在《孟子》中。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亲亲、仁爱的原则。
所以孟子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同上)孟子自己就以“距杨墨”为己任的。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反对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2.仁政”学说在经济上的体现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
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
①主张实行“井田制”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家商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招徕劳动力等变革措施表示反对。
他认为,这样就会造成互相争夺,出现“私肥于公”的情况。
所以,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即所谓“分田制禄”。
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具体来讲,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分给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先把公田种好了,然后才能种自己的私田。
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封建制初期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剥削方式。
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度来限制由军功、垦荒等上升而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企图用这种剥削方式来束缚农民,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领主的剥削。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孟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7章孟子[视频讲解]7.1 复习笔记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
一、性善论1.四心(1)内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2)四心与道德①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②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
(3)求放心①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保养。
如果不加以保养,就会失掉。
③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的要求。
人与非人的差别本来就小,君子保存了,庶民丢掉了。
④“由仁义行”,是内在的道德命令,是人的道德自由;而“行仁义”,则是被动地按社会规范去做。
2.性善论(1)道德直觉①孟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从人的情感——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出发的。
人的道德直觉,道德担当,当下直接的正义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利的目的。
②人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
这一主体既是意志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
仁、义、礼、智、信等,不完全是社会他在的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
这就是道德生活的内在性。
(2)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等心,既是理,又是情。
这种“四端之心”本身既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
(3)良心①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本心是上天赋予的。
孩提之童都知道爱其亲,长大也都懂得敬其兄,亲情之爱,敬长之心,就包含有仁义。
这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
仁义是禀赋,是内在的。
②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
《中国哲学史》课件
实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适用人群
章节副标题
06
哲学爱好者
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广泛涉猎的人群
对人生、宇宙、伦理等方面有思考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研究的人群
大学生哲学课程学习
适用人群:大学生哲学专业学生
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成果
推动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儒、道、佛的关系:阐述该时期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该时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隋唐时期的哲学流派
隋唐时期哲学的影响与意义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Ppt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课件结构
04
课件内容
05
课件亮点
06
课件适用人群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特色和亮点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课件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
图表类型丰富:包括时间轴图、关系图、流程图等
中国哲学史1-5孟子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 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 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 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 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尽心上》
3.普遍性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 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 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 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 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 豢之悦我口。” ——《告子上》 “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
第二节 修养方法
一、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 焉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 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 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 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 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 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告子上》
第三节 心性哲学
一、天
1.命运之天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 至者,命也。 ” ——《万章上》 2.道德之天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告子上》
二、“性”“命”关系
•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 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 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 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告子下》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 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 也,求在外者也。” ——《告子上》
中国哲学史-孟子
二、内圣思想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夭)寿 不贰,修身以俟( sì等待)之,所以立命也。
•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 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 者,寡矣。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 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 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三、仁政(外王)思想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
与人。(万章上) • 天视自我民视 •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
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 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问异姓之卿?曰: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
•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 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 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 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 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 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 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年
• [法]弗朗索瓦·于连著,宋刚译:《道德奠基:孟子与 启蒙哲人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